心理硕士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11 11:52: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硕士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硕士论文

多数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人,都有过写作数千字文章的经验。而从写作数千字的文章到写作二三万字的硕士论文,中间隔着一道较为艰难的“坎”。一旦顺利地跃过这道坎,会有一种登上一个较高的山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此前写作的文章,第一是字数有限,在结构和逻辑的把握上较为容易;第二是文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本科毕业时写作的论文可能是最大的,一般谈一个较小的话题,可以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只要把基本知识以自己的语言叙述清楚,就算合格了。日常工作中写的文章,无非是工作总结、学习体会和文秘类的东西;即使尝试过文学作品的创作,无限自由的文学遐想与科学的论文写作,距离是很大的。对于多数硕士论文作者来说,都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不仅长度,而且文章的性质也与自己经验中的完全不同,它要求学术性和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如果在硕士论文写作方面下一定的功夫,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步骤和规范,论文成功了,这是一个人在学业上的一次飞跃,一定要把握住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写论文这一最为关键的环节。

下面谈一下硕士论文写作的总体步骤,然后再详尽谈一下几个重点环节,最后说说引证的规范问题。

第一节论文写作的八个环环相联的步骤

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在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培养单位的工作重点。硕士学位论文质t是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好指标,硕士学位论文从研究方法上分主要有两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要求作者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并经过数据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对作者的研究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实证研究硕士论文写作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校的科研能力。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在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培养单位的工作重点。硕士学位论文质t是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好指标,硕士学位论文从研究方法上分主要有两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要求作者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并经过数据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对作者的研究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实证研究硕士论文写作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校的科研能力。

一、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检索结果如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工商管理类论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

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近代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及其硕士生发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学位论文为代表,在研究对象上集中在广东的三大侨乡,主要包括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2003)、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吴妙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这几部著作和论文进行详细的评析。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鉴了现代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以此为理论工具,作者对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框架式的探讨。在论证岭南三大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和建筑适应性的基础上,《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这一颇有启发意义的概念,用来概括广东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精神,作者总结道:“从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侨乡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性”①、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②”;兴梅侨乡“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持守……形式多样的客家侨乡建筑充分显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高度适应性……建筑选址的风水观念反映了客家侨乡对建筑环境的审美选择”;而潮汕侨乡建筑则表现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侨乡建筑研究文献,《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表现出了相对宏观和系统的视野,它不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受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点式的,它为建筑美学在侨乡建筑领域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坚持主客体相互契合的辩证思路原则,而方法则可以概括为反映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在唐孝祥教授指导的三篇硕士论文中,这些原则和方法被遵循和应用,使得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赖瑛的硕士论文《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主要从审美文化背景、审美属性、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审美文化个性几个方面来论证兴梅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在审美文化背景的相关章节中,作者将兴梅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自强不息、无私回报的文化心理”④,这是该文对主体审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体方面,除了对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一般性探讨外,该文主要概括了兴梅侨乡建筑人文适应性特征,即“重贵轻富的价值取向,趋吉避凶的艺术追求,进退两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即“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礼乐相济的文化意境,独具一格的环境模式”⑥,最后。根据主客体相契合的原则,作者概括了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尝试性的文化开放特征,恪守传统的美学特征,基于堂横屋的建筑性质特征”⑦。朱岸林的硕士论文《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在论文结构上和赖瑛的论文基本相同。主体方面,该文将近代广府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重商崇利、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博采众长的文化心理,恋祖爱乡、实业兴国的民系观念”①。客体上,广府侨乡建筑的人文适应性特征被概括为“积极主动的开放品格,汇通中西的融合思维,勇于创作的创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现形态上,该文主要从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环境三个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吴妙娴的硕士论文《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比起前面两篇论文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主要体现于该文对侨资与侨乡建筑发展关系较为系统的探讨,该文总结了近代潮汕华侨投资的一些特点,包括投资房地产业比其他行业利润更有保障;地区城市人口增加,有发展房地产业的需要;以及传统心理和市政建设对房地产业的推动等。此外,该文也同样从主客体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体上,潮汕侨乡的民系精神表现出:“尊儒重商、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团结自强、博采众长的民系心理,微观技巧、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精美细致、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③,在客体上,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涵深厚的人文适应性特征”④。总结来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表现为:“(城乡)建筑形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术的务实性及建筑装饰的炫耀性”⑤。前者来源于“潮汕民系保守与开放的二重性心态”⑥,而后者则“体现了潮汕民系务实与虚荣的矛盾心理”⑦,“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体文化与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时体现了经验性文化及商业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响”⑧。以上三篇硕士论文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建立的建筑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和拓展了广东三大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由此我们得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广东各地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如广府侨乡建筑的崇商重利、积极主动的开拓创新;兴梅侨乡建筑的重贵轻富、恪守传统与尝试性的文化开放;潮汕侨乡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观技巧等。若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乡土文化、儒家主体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结果,由于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尽管现有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主体审美心理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华侨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对其界定只能依靠对主体行为和建筑现象的解释。但现有研究往往从建筑现象做宏观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对主体的社会构成,以及主体行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对于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学的特征。诸如“开拓创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实上是建筑反映出来的主体精神,这些精神特征不仅见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饰、家具等等其他物质资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审美文化特征应当更加类型化。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实际上反映了对主客体联系认识的断裂。第三,关于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与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现有研究还较为表面化。社会经济政治对于建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影响如何参与到具体建筑形态的塑形过程中去,这是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现有研究往往回避的问题。第四,现有研究较为忽视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与侨乡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认识到侨乡建筑文化是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但仍然使用相对静态和孤立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现象,而忽视其动态和过渡性的审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个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还有待深入挖掘。侨乡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体系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过程在民间演进的生动实例,与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鲜有研究讨论近代广东侨乡所发生的建筑文化适应现象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意义。

解决以上学术缺憾的关键在于,寻求某种视角,或是某个概念,或是某种方法,来统合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种学科视野。正如唐孝祥认为,“美学的学科边缘性和建筑美学的边缘交叉性质,决定了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研究在对象上的复杂性,在目标上的多样性和在方法上的综合性”①。这一观点对于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也同样适用。但是难点也出现在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客体的研究倾向与主体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现象的研究倾向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结合起来。从而解决现有研究中各种视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联系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引入“空间”概念作为建筑审美文化研究中联系主体与客体,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视角的一条桥梁。这里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视野的重合点。在社会学中体现为空间社会学,在经济学中体现为空间经济学,在心理学中体现为环境心理学等,空间概念的不同层面为各学科视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处于空间转型的历史阶段,传统空间模式被逐渐消解,新的空间模式开始扩张,这是其建筑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思想空间、艺术空间等各层面空间内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间与其它人工环境共同构成抽象空间的物质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各学科视角的侨乡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统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体现出过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动了社会的空间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变迁的结果。见表1。通过考察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所推动和反映的社会空间变迁特征,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它表现为一种“建筑风尚”。由于社会空间不会因为孤立的、偶然出现的新空间形式而发生变迁,只有当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为大众予以认可时,我们才能说整体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社会空间变迁,因此这里涉及到空间转型的动因、发展机制和结果。首先,从动因来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长阶段都存在着空间的扩张现象,即通过对空间的占有,来实现文化原型的自我复制和繁衍。然而,客观空间的有限性则预示着增长的极限,导致了不同空间模式的冲突,近代广东社会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间冲突的表现;其次,从发展机制来看,空间文化模式转型是一种质变过程,与常态下的线性扩张不同,这一过程的空间扩张呈现指数化暴涨的特征,在物质实践上表现为某类建筑形式的流行热潮,流行既可以从原有空间模式的母体中产生,也可以通过跨文化方式产生,“当一种习俗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就可能演变为另一文化圈内的时尚并被再次流行。当然,此时尚已非彼习俗,它是一种经过了异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时尚”1,近代广东侨乡西式风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这一规律,国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异于西方本国人的审美经验,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误读和自由发挥的情况,因此侨乡建筑普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最后,从结果来看,在流行阶段以后,空间的扩张或衰落消失、或衰趋于稳定、前者仅表现为一时的建筑风尚,后者则成为稳定的建筑风格,然而还有第三种结果,即介于二者之间,这也是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的演化结果,它们没有成为主流的空间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纵观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已取得了较为坚实的成果,但仍存在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待后继者深入发掘。笔者认为,主客体研究的联系性,以及建筑学视角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是深化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加强联系性的途径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审美文化与近代侨乡社会空间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审美文化的性质和地位上来说,侨乡建筑是近代民间建筑本土自主演进的一种途径,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们参与到对传统地方建筑体系进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间文化模式的历史潮流中,在民间建筑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成为广东两省侨乡空间文化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推动广东地区的城乡建筑和社会发展,延续文化传统,促进侨务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国外教师组织承诺的研究

由于组织承诺研究起源于企业管理,因此,无论是理论基础来源还是应用研究,都是围绕企业进行的。国外教师组织承诺因素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thompson1989)。在教育组织中,教师这种人力资源比任何其他的资源都重要,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等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firestone和pennell(1993)指出,由于对教师工作的观察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育组织中,承诺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组织承诺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成功。

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方面:对学校的承诺、对学生的承诺、对教学的承诺、对工作机会的承诺、对团队的承诺等。

国外研究者还发现,组织承诺高的教师会尽最大努力为学校工作,并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组织承诺高的教师也乐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学生。

二、国内教师组织承诺的研究

摘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从主标题、摘要、目录、文献选取、文献综述、格式等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展示了案例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和辅导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问题;案例教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大四这一学年面临着实习及就业的压力,许多学生真正花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再加上本专业的尴尬处境——真正对口的实践机会并不多,更加大了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的难度。董淑慧(2016)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208篇毕业论文为例,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情况,且汉语本体研究、纯文学研究以及中华文化研究比例偏高。刘弘、杨欣怡(2017)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genreanaly⁃sis),发现华东师大本科生撰写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引言结构存在着头重脚轻,复合语步较多等问题。笔者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经历也发现,每一届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因此,本文打算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谈谈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试图从案例教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1.正文前存在的问题

1.1主标题的问题。主标题即论文的题目,应该扼要、简明、有吸引力,必要时可以添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强调。此外,还要求能体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本科生毕业论文主标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冗长不简明;大而含混;谦辞滥用等。案例一:《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ⅱ)》(第2版)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词汇匹配研究①此标题中,像“中级”“ⅰ、ⅱ”“第2版”等涉及到教材的水平等级、册、版次等的信息并非关键信息,可以放到正文中加以说明,不一定要体现在标题里,以免造成标题过长。案例二:浅析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障碍作为平时写的小论文,我们可以“浅析”“试论”,不过作为学位论文的标题,最好避免用这一类谦词;其次,标题中的关键词“汉语写作障碍”涵盖了留学生在运用汉语写作各种文体时遇到的障碍,包括的范围比较大,要论述的对象比较含混,而论文实际上只拟探讨留学生在参加hsk六级作文考试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因此综合以上两点,上面的标题若改为“留学生hsk六级写作障碍研究”可能更好一些。1.2摘要的问题。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应该简洁地展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论和意义等。周小兵(2017a)指出,“好的提要①,读者看完后,能基本掌握论文内容,基本判断是否有研读全文的必要,基本了解这篇论文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有参考价值。提要应该包含论文最核心的材料和观点。”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简洁,把一些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二是简单罗列各章标题和主要内容,没有总结出论文的主要观点或结论。以下是一篇毕业论文初稿的摘要:案例三: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进入21世纪,更是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潮,快速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新形势向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类汉语口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口语教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语教材,表现出对教材研究的缺乏。《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汉语纵横(会话课本1)》则是留学生本科必修课系列教材,这两本口语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通过这两本口语教材的比较研究,呈现当前口语教材的编写现状,并试着探讨其优缺点,为日后的口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参考。(《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与《汉语纵横》比较研究)在案例三中,“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的缺乏”这135个字,本来适合出现的位置应当是正文的引言部分,放在“惜字如金”的摘要里是很不合适的。而这段摘要的后半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呈现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的,但却只是泛泛地说“呈现当前口语教材的编写现状,并试着探讨其优缺点”,读者还是不知道通过这两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像这样简单说明论文主要内容的摘要,在功能上与学位论文的目录是重复的。1.3目录的问题。目录的问题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文章结构的问题,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写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论文目录要求逻辑清晰、结构匀称、标题简洁、形式整齐。本科生论文目录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论文主标题与目录中章标题或节标题相重合;结构不匀称,某些章节的内容过多;逻辑不清晰,某些章节的内容互相牵扯包涵;章节数太多,重点不突出。案例四:有一篇论文的标题是《马达加斯加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以菲亚纳兰楚阿教学点为例》,其文章目录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学习动机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菲亚娜兰楚阿教学点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第四章影响菲纳教学点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五章……论文主标题的内容应该能涵盖论文各章标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下位关系,而不应该是逻辑上的平等关系,可是细看案例四的第三章的标题“菲亚娜兰楚阿教学点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只是从形式上对论文的主标题“马达加斯加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以菲亚纳兰楚阿教学点为例”进行重述而已,语义上几乎完全重合。案例五:论文《留学生hsk六级写作障碍研究》目录:一、引言(一)研究现状(二)问卷设计二、调查结果(一)构思定型阶段写作障碍:1时间方面;2词汇方面;3材料理解方面;4心理方面(二)谋篇写作阶段写作障碍:1文章内容方面;2句子选择方面;3语法方面;4写作练习三、结语可以看出,该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就一章,所有的内容全部堆积在这一章里,使文章的内容分布极不均衡,其实完全可以把第二章拆分成两章,使文章从总体结构上更加匀称一些。案例六:论文《新hsk六级考试中的成语研究》目录第一部分:引言: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汉语教学大纲和权威教材中成语收录情况的调查分析1、《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分析2、《新hsk考试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分析3、对外汉语权威教材中成语的收录情况分析(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为例)第三部分:《hsk真题集》五套样卷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分析1、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2、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分析(出题点)3、新旧《大纲》的成语收录与样卷的成语考察之间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教学建议及学习策略案例六的研究对象是新hsk六级考试中的成语,各部分都应该紧扣这一主题。第二部分对汉语教学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理解,因为要知道考试试卷中成语的出现是否与大纲吻合,超纲率是多少等,就要把“大纲”和“试卷”进行对比,但是本部分还对权威教材中成语收录情况进行分析则显得不太必要,相反,倒是可以把第三部分的第3小点移上来放到第二部分,使第二部分的主题重点放在解决“大纲”和“试卷”成语的对比问题。论文第三部分的主要问题在于下级标题太空洞,“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分析(出题点)”,这样的标题让人读完以后,还是不知道作者想做什么,是如何去统计,对出题点进行分析又是如何操作。这些问题实质上都反映了作者头脑中对于整个论文的构架还不甚清晰,以致各部分之间内容互有牵扯、小标题表示的内容含混不明确。

2.正文及参考文献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本文认为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自1996年开始受到主流传播学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即(1)互联网使用研究,(2)互联网影响(效果)研究,(3)互联网采纳研究,以及(4)其他研究等,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包括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评。本文为学者们今后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效果;使用;采纳

一、引介

《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编辑white(1998)指出,互联网传播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出现是在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之后。此前的很多传播技术,包括电话、报业、收音机和电视,其产业发展之时,传播学基本上还未登大雅之堂。事实上,以媒介研究为核心的传播学,是伴随着这些重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然而,对互联网的传播研究,却基本上是最近10年间的事,而互联网成为传播研究的热点,更是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white(1998)认为在互联网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更多的学者(如rogers,1997;newhagen&rafaeli,1996)认为,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在其为大众所熟知以前的20年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传播学者基本上无所作为。不仅如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万维网(www)的出现,当互联网的使用群体迅速扩大,逐渐由精英技术变成大众技术时,传播学者对于这一新传播技术的关注也远远滞后于通俗媒体报道。显然,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传播技术,其商业和社会使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际,学术界出于种种原因(见morris&ogan,1996),对于互联网之于传播研究的意义缺乏敏锐意识和认同(soukup,2000)。rogers(1997)从历史分析的角度,以技术扩散为分析框架,指出互联网技术从出现到扩散达到临界点(criticalmass),历经了近20年的沉寂和酝酿。如果我们以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的数量作为分析对象,则这一酝酿期对于传播研究而言至少还要延长几年。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出了一期互联网研究专集,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新传播媒体的关注。在一篇其后被经常引用的对话式讨论中,两位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即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的newhagen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的rafaeli(newhagen&rafaeli,1996),展开了一场传播学者为什么应该以及如何进行互联网的研究的讨论。他们甚至呼吁,传播学者应该积极介入互联网的技术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去,以传播学者的视野来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走向,这一极具伦理和社会关怀的观点和white(1998)不谋而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主流学术刊物的兴趣和方向对于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它们的关注无疑对于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价值起着“正名”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重要新闻传播期刊,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都纷纷推出有关互联网研究的专题或专集;而一批以互联网等交互技术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刊物也应运而生,包括《新媒体与社会(newmedia&society)》,《网络传播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网络传播杂志(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等等,吸引了大量的传播学者的学术兴趣。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传播技术,很多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和应用科学的学术期刊上,也大量出现有关互联网的研究论文,其研究路向和研究重点与传播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也多有重叠交叉,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问题乃成为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将伴随着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学生在此期间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论文通过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的整体布局,功能空间设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掌握和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全面综合考虑现在大学生的需求,并研究符合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的情感化设计。

关键词: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行为;心理;情感化

大学生的起居生活在都在学生公寓进行的,当然不止起居,它还是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依附场所。所以基于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相对于其他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情感需求,空间功能布局更趋于人性化。

一、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1.建筑形式及内部功能布局单一:着眼全国高校公寓建筑,基本都是一种模式复制下来,其内部各类使用空间功能不完善,进而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储存、个人空间也不完善,嘈杂拥挤的居住空间环境很难满足当代各专业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2.整体空间布局不适用:上下布局,即学生全部在上铺休息,生活设施等都放置在下铺,下面的书桌、书柜、衣柜等功能设置能够满足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上铺由于距离墙顶较近,学生在铺设被褥等极为不便,所以怎样人性化的考虑这种使用关系我么应当考虑的。空间纵向布局,动静皆宜,空间较为开敞,学生休息学习互不干扰;缺点是学生缺乏私密性的领域,集体共占整个公共休息空间。如果横向布局,优点是学习区域不仅光线好,剩余的空间还可作为研讨、相互交流和娱乐等集体性活动的地方;不足之处是两个床铺之间的空间较紧密,储藏空间严重缺乏,学生生活起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以儿童食品包装为载体,结合儿童的消费心理,总结了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食品包装设计的直接要求。在包装设计中以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化心理和喜欢新奇性为出发点,对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元素:造型、色彩、图形、文字、趣味性互动一一做了分析。

关键词: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元素;年龄特点

受二胎政策的影响,造成我国的出生率大大提高,给儿童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其中,儿童食品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面对儿童食品行业的激烈竞争,商家对商品的包装设计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满足保护产品运输的基本功能了,他们还关注商品包装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包括情感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达到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1儿童食品包装市场分析

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食品包装设计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甚至促成购买。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食品包装者们逐渐开始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趣味性的能够吸引眼球的设计。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儿童食品包装的趣味性来看,大部分儿童食品包装造型单一,不能吸引儿童注意。有一些造型过于浮夸,不能满足大众审美的要求。而国外食品包装在这一点上,要优于国内,他们更注重包装本身和产品的关联性,色彩和造型也比较符合消费者心理。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者们在形式和材质上纷纷效仿,因为包装相似,儿童在购买商品时容易被误导,也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因为口感的差距太大,很快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消费者对该产品乃至品牌丧失信心,不再尝试。这种行为无疑杀鸡取卵,没有真正解决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

2儿童所处年龄阶段和包装设计的关系

摘要: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大学生体验最多、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常见开展的体育活动作为研究载体,探究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体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对于正确思想的引领、正能量的塑造、学院优良风气的营造以及凝聚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单纯活动,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团队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在参加体育竞技比赛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加强对遵纪守法和公平竞争的认识,同时最终比赛的结果,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兴奋感和失败的失落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面对社会的能力;学生通过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提升了自己适应角色转换的能力,提高组织能力,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规则严格执法,提高了学生对于生活中做事的原则性,同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为了同一目标的拼搏奋斗,增加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一、体育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1、校园体育活动的功能

首先,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和生理机能。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心情上是愉快的,态度上是积极乐观的,他们能够通过运动快速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及时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校园体育活动可以增添学生生活的乐趣,高校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寝室和课堂的两点一线让学生一般都会疲于应对学习和考试,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调整学生的生活节奏,增添生活中乐趣,劳逸结合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提高,在体育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身份地进行互动,减少了相互之间交流的阻碍,为了同一个目标的实现而拼搏,相互沟通交流,无形之后便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