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5 0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以指导制订职业暴露综合管理方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制定系列干预措施,比较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实施干预后职业暴露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发生职业暴露上报时间提前(p<0.05),规范预防用药比率提高(p<0.05),血清学随访比例增多(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暴露后预防水平。

关键词 综合干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4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我院于2012年7月被定为本省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6月份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同时对2012年1~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了回顾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6月医护人员1129名,其中医师343名,护士703名,实习生83名。2013年1~6月医护人员1314名,其中医师388名,护士811名,实习生115名。

1.2方法

1.2.1干预设计根据2012年上半年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院感科联合护理部制定系列干预措施。2012年下半年作为干预措施的宣传贯彻和强化培训期,培训对象包括实习生、新到岗人员和在职医护人员。2013年起全面实施干预措施。

1.2.2干预措施

1.2.2.1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评制度及具体方案,科室月度、年度考评得分与科室的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凡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以及明确与科室管理有关或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不当,则扣科室当月及年度医院感染管理考评分。

1.2.2.2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把职业暴露的防护纳入实习生和新员工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唤起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设置课程包括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及病人评估技术等。实习生和新员工由院感科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在职医护人员则由院感科组织分批培训,未能参加的则由科室院感监测护士使用统一课件进行培训,保证培训率达到100%。然后,院感科组织考核以考查培训效果,对考核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要求人人掌握。

1.2.2.3完善防护设施规定科室应准备足够且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必须配备普通利器盒和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使用真空采血针,门急诊注射室使用自毁式注射器。

1.2.2.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把职业暴露的预防贯穿于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规定不能为节约成本而放弃应用的防护;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喷溅时,如为病人插管、吸痰时应带防护目镜;掰5 ml及以上的安瓿应使用纱块;诊疗过程产生的废物应就地分类收集,不得对废物进行二次分类;拔除静脉输液针后应将针头置入利器盒而不得插入输液袋或输液瓶;使用注射器后应利用硬质利器盒的卸针头装置卸下针头,不得将使用后注射器重新复帽或徒手卸针头或直接传递给他人,术中锐器传递必须按规范正确传递,术后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其他器械;利器盒盛装3/4满时必须封箱。

1.2.2.5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制定颁布《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暴露源、本底检测规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制度和指引性文件。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干预措施前后不同类别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表1)

2.2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职业暴露方式均以锐器伤为主,分别占78.26%(54/69)和86.96%(20/23)。实施综合干预前锐器伤发生总数为54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后锐器伤发生总数为20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前门急诊锐器伤共13人次,干预后为3人次。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见表2。

2.3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本组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是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关键措施。临床日常操作中被刺伤的主要利器物是注射器针头和静脉输液针头[1]。早在1987年提出“全面性防护”概念,禁止双手回套针头。然而,我院在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投入使用之前医护人员这一操作普遍存在。我院将绩效考核与科室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同时直接影响科室管理者个人的考核成绩,因此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感促使科室管理者重视该项工作,自觉督促医护人员遵守操作流程,也遏止了一些科室为节省成本而不使用或少使用合格的利器盒和其他防护用品的行为。同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预防用药和血清学追踪随访方面的改善与科室管理者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医护实习生是医院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这与他们在实习前所接受的职业防护教育欠缺、防护意识淡漠、临床操作不规范等有关[2]。本资料也显示医护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医护人员。因此,对于实习和新到岗医护人员,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进行职业防护、医院感染教育尤为重要[2]。由于医护实习生年龄、学历各个层次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传统医院感染教育只围绕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规章制度等书面文字上的教育,与临床医院感染教育结合有一定距离。为此,我院要求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操作,将操作中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暴露源均列为有潜在危险的传染源,积极做好职业防护[3]。因此,以实用性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与高危环节有充分的认知,规范操作行为,对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用制度与流程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减少不良操作习惯[4]。工作繁忙和抢救患者时利器伤发生率最高[1],我院门急诊注射室工作量大,为此,在门急诊注射室投入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结果门急诊锐器伤由干预前的15人次下降为3人次。

参考文献

[1]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7-1008.

[2]丁丽,侯玉静.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7):105-106.

[3]李亚洁,彭刚艺主编.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01.

[4]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篇2

护理职业安全是现代医院及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的危险群体,尤其是刚步入临床的新护士,缺乏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为了解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暴露情况,寻求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作者对本院护理人员共119人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护对策,开展新护士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职业暴露情况调查119人,均为女性。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学历:本科9例、大专41例、中专69例。2005至2007年新入院护士31人,设为培训组(a组);2000至2004年新入院护士25人,设为对照组(b组)。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姓名、年龄、学历、来院时间、科室及职业暴露情况(包括危害物名称、暴露部位、程度及次数)。有效问卷率为100%,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见表1。表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调查情况(略)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针刺伤、切割伤、直接接触及心理性损伤四个方面。两组进行比较,b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而同一护理人员可发生多次或多种职业暴露,据调查结果统计25人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09人次,其中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25人有22人发生47人次针刺伤,发生率达89%,高于美国1998年homryhb的针刺伤61.1%的年发生率。

2.1针刺伤的发生情况

针刺伤主要发生在输液完毕拔针处置时,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抽血后处置、整理用后针头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为新来院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等。

2.2切割伤的发生情况

主要发生在瓶盖开启、折断安瓿、清洗器械、清理破碎玻璃等过程中。切割伤主要原因为操作不当,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2.3直接接触的发生情况

主要发生在各种管道护理、抽血、输血、助产、切口处理、分泌物处理时。操作前未带手套、口罩、护目镜,污染物直接或飞溅到操作者眼睛、口腔及鼻腔。

2.4心理性损伤

随着医疗环境的恶化,医护人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病人无理取闹,甚至发生殴打事件,使年轻护士身心受到伤害。

3讨论

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新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是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地开展新护士岗前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防护技能,降低和控制护理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举措[1]。

3.1培训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培养、职业暴露危害性教育、护理职业标准预防知识及防护技能等。培训方法采取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演示、现场教育等形式,并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调查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确定职业防护培训效果。

3.2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

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促进护士群体的健康,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3.3护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大部分新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了解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本院对新来院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中重点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且有目的针对几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知识培训[2]。(1)物理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针刺伤、刀、玻璃切割伤除对皮肤组织损伤外,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2)生物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中明确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因此,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体液和血液等污染物,均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引起传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3)心理性损伤:由于生活、工作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年轻护士常被病人歧视,并且遭受人格侮辱等,均可导致心理性损伤。(4)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及防护技能培训在强化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防护措施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对针刺、切割等利器损伤,首先是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正确使用或处理各种利器物,如针类的使用和去除中可借助其他器械设备(如持针器、血管钳),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针头,并有准备、有计划地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不得手持针头或利器随意走动或徒手传递,不单手回套针帽。在开启安瓿瓶及铝制瓶盖时,可用纱布保护或尽量应用新型开瓶工具,如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护士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药瓶开启器,即轻便又安全。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首先应规范操作,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实施双向防护,应戴手套,接触前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佩带面罩、护目镜、口罩,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污染皮肤、粘膜,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发生意外暴露时,应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如皮肤意外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如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用无菌敷贴包扎,伤后<48h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伤后立即采集血样作病毒血清检查,若确定被感染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尽早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在预防心理性损伤方面,主要是培养年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遇到事情沉着冷静,对待病人主动热情、理解包容,同时学会宽慰自己,这样能有效地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损伤。(5)护理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效果评价经过理论讲课、操作演练,现场教育和临床实践,并经过考核、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总暴露率从往年的47.25%下降至18.91%),达到预期目的。

随着医疗环境日趋复杂,作为担负护理工作任务的护理人员,将面临着更多的职业性危害。而岗前培训是新护理人员实现角色转变,以良好的心态走向护理工作岗位,提高护士素质的重要举措,并在护理职业安全防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斯,杜贤德,朱宗明,等.湖北省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中国健康教育,2000,16(6):34.

篇3

关键词:艾滋病;检验人员;自我安全防护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self security protection for inspection personnel in hiv testing.methods 43 cases of aids inspection personnel who received system safety training and obtained aids inspection certificate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43 cases of general inspector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exposure rate (2.33%)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3.95%); the self-knowledge grip safety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key words:aids; inspection personnel; self security protection

艾滋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任内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艾滋病检验人员虽然并未直接接触hiv携带患者,但由于在检测工作中长期接触患者的体液或血液等,也容易因暴露而感染hiv[1]。本研究通过对艾滋病检验人员开展系统化的自我安全防护培训,有效提高了其自我防护意识与知识掌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某市接受系统安全防护培训并且取得艾滋病检验上岗证的艾滋病检验人员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26~48岁,平均(36.68±2.15)岁;工作年限2~38年,平均(13.58±2.77)年;文化程度:26例大专,16例本科,1例研究生及以上。同期一般检验人员4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5~50岁,平均(37.15±2.06)岁;工作年限2~36年,平均(14.02±2.14)年;文化程度:24例大专,17例本科,2例研究生及以上。两组检验人员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岗位培训、检验工作培训、相关的注意事项培训以及艾滋病检验安全防护培训,其中,观察组均参与艾滋病检验上岗资格考试并均通过考核。培训内容及方法如下:

1.2.1自我防护意识教育 组织开展艾滋病及其职业防护健康知识讲座,介绍艾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增加检验人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介绍hiv高危人群、高危因素、艾滋病潜伏期等,直接针对医疗污染物、废弃物、患者的体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的可能感染风险、危害进行教育指导。列举职业暴露案例,提高检验人员的正确认识。

1.2.2 职业防护措施培训 ①加强消毒隔离制度教育,强化感染预防重视度与技能,全面预防医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②洗手教育:强调洗手对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性,在接触患者前后、穿脱手套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对于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的体液、血液或人体组织等污染以后,立即应用肥皂以及流动水清理。③正确佩戴防护用具:在为患者输液、采血等需要进入血管的操作时均应佩戴无菌手套;在接触到患者的黏膜、体液、血液、皮肤破损处,或使用被体液等污染的用具等任何操作之前均应佩戴双层手套;在接触任何一个患者后,立即更换手套并按照规程进行处理,预防交叉感染;摘除手套后立即严格清洗双手;在任何可能接触到患者体液或血液的操作中,均佩戴眼罩、口罩或者面罩,以免自身眼、鼻、口部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或污染物等。④污染用具处理:患者所使用过的针头、穿刺针以及输液器等用具或用品均应按照规定单独存放在不易刺破的密闭容器中,并由相关负责人员进行集中处理。

1.2.3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①对于皮肤完整无破损的职业暴露,在暴露后立即应用肥皂清洗和大量流动水冲洗;对于有因不慎刺伤、割伤或原有皮肤损伤部位暴露者,立即在伤口局部朝离心方向将血液挤出,同时应用大量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以75%医用酒精消毒、5%碘伏或者2.5%碘酊重复消毒;对于眼部黏膜被污染者,立即应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清洗。暴露后即刻、4 w、6 w、8 w、12 w、6个月及1年时进行血液hiv抗体检查,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同时加强心理建设教育,避免过度恐慌。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检验人员的健康知识掌握度,包括艾滋病知识、职业传染、职业暴露、标准防护措施、自我防护方式、暴露后处理对策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自我防护知识掌握度越高。采用自制评分量表评价检验人员对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与信念,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对自我安全方式的意识与重视度越高。统计两组在近3个月内的暴露例次,并计算暴露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暴露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暴露率获得显著性降低(p

2.2两组自我安全防护知识与意识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自我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度评分与意识评分均显著性提高(p

3 讨论

艾滋病检验人员由于职业性质的特殊性,常需接触艾滋病患者或者hiv携带者的体液、血液等,hiv感染风险较其他护理人员更高[2]。相关文献报道显示,hiv经性传播的概率约为1%,而经血液传播的概率则达到了100%[3]。

目前,我国对hiv医源性感染尚缺乏针对性的保护以及补偿条例,医护人员的重视度不高[4]。此外,由于检验人员并不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接触,这导致检验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加之日常工作量较大,往往容易出现差错,或者不慎被针具、刀具等划伤而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增加hiv感染风险;或者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未严格按照规程吸洗手、佩戴安全防护用具等,也将增加感染风险[5]。本研究通过开展艾滋病知识防护教育、职业防护措施培训以及暴露后应急处理培训,取得艾滋病检验资格证的检验人员的暴露率仅为2.23%,较一般检验人员的13.95%显著降低,且检验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知识与意识评分均显著提高,证实了系统安全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对艾滋病检验人员开展系统自我防护知识、防护意识与防护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与技能,降低暴露率。

参考文献:

[1]李翠玲.探析检验人员在艾滋病检验中的自我安全防护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5):32-33.

[2]李雁凌,张占杰,吴宁,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04-507.

[3]张志霞.检验人员在艾滋病检验中的自我安全防护措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5,(24):341-341.

篇4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针刺伤;应对策略医务人员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群体,长期处于高风险的职业暴露环境中,近年来,其职业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而临床实习护生(以下简称护生)作为医院内另一特殊群体,由于初次接触临床,工作经验匮乏、技术操作不娴熟、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几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职业防护培训等多方面原因,更容易导致职业暴露。如果管理不善,极有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受害者甚至是传播者[1]。因此,分析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探讨预防性的应对策略,构建有效的防护机制,对保障护生职业安全,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我院院感中心职业暴露上报系统中的资料,该系统中共上报职业暴露162例案例,其中80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案例予以删除,剩余82例为护生职业暴露。

1.2 回顾性分析82例护生职业暴露案例,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2 结果

2.1 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

82名护生中,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主要在处理医疗垃圾及回套针帽时,分别占24.38% 和26.82%。见表1。

2.2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

82名护生中,针刺伤为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占87.8%。其它均为血液、体液污染破损伤口、黏膜或眼睛等部位,或者被玻璃、刀片割伤等。见表2。

表1 82名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

表2 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

3 讨论

3.1 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本研究显示:医院对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护生职业防护意识淡漠,对职业暴露引发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认识不足;护生未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出现较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如双手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不戴手套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及时处理医疗垃圾;护生缺乏临床经验、技术不熟练、心理承受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3.2 应对策略

32.1 开展正规系统的岗前职业防护培训,护理部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

毛秀英等调查显示,国内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相关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2]。说明目前大多院校对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自我防护还未引起一定重视。因此,医院应及时弥补学校职业防护教育的空白,在每批护生来院后,首先安排护生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接着开展系统的岗前职业防护培训,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知识、标准预防的内涵、血源性职业暴露传播途径、针刺伤紧急处理流程、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职业暴露案例分析等。护生轮科后各临床科室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入科安全教育,以最大程度提高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3.2.2严格带教老师遴选,强化带教老师的安全认知行为

钱蔚等调查得出,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带教老师,对于护理安全的认知水平就越高,对护生产生的影响就越好[3]。 护理部应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工龄、业务水平等条件严格甄选临床带教老师,与其签订责任状。定期开展对带教老师的职业防护培训,每年举办1-2次院感知识专题讲座并进行考核,通过不断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安全认知意识,促使其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特别是带教老师的传帮带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非常关键[4]。应要求带教老师在提高自身安全认知行为的同时,认真教育护生做好自我保护,尤其提醒护生在处理医疗垃圾的过程中应小心谨慎,以防发生针刺伤。

3.2.3 规范护生安全操作行为,开展预防针刺伤的讨论会及cqi活动

要求所有护生下到临床科室的第一周禁止单独操作,“只看不做”;每月多次开展临床实习教学督导,除规范教学外,重点督查护生的操作行为,禁止违规操作,如双手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等;督促护生在从事采血等高危操作时要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规范医疗垃圾处理,锐器盒容量超过2/3时,应及时予以更换。对不符合要求的勒令当场整改,并进行整改效果追踪。

组织护生开展“如何预防针刺伤”的讨论会;护生发生针刺伤率高的科室开展“提高实习护生单手回套针帽依从性”的cqi项目,逐步降低针刺伤率。

3.2.4 畅通上报渠道,形成带教老师与护生的双向评价机制

建立实与带教老师qq群,第一时间获取临床护生职业暴露情况。要求护生发生职业暴露后按正规程序及时向院感科上报,早期行预防性用药及抽血检验。护理部每月底对所有护生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追踪。

每月组织召开1次实会议,反馈临床老师带教行为,对不以身作则,违反操作规程的带教老师展开批评教育。定期召开总带教座谈会,反映护生实习情况,了解护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关防范措施。

3.2.5开展人性化管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具

anon的研究表明:一般针刺伤后伤者的花费约合2500美元,若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长期医疗费用超过50万美元,而一个中型医院一年用安全的采血器仅花费1~1.25万美元[5]。医院应适当增加对安全用具、安全设备使用的资金投入,为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提供硬件支持。各临床科室可在洗手池处张贴针刺伤处理流程,护生发生针刺伤后带教老师给予第一时间指导,通过正确规范化的处理,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3.2.6重视护生职业暴露后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护生因年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常常在发生职业暴露后不敢报告带教老师,害怕受到批评,而是选择私自翻看患者检验报告判断有无传染的危险,但这是不科学的,比如hiv检测存在窗口期,且窗口期也有传染性[6]。沈春妹通过对湖州市500名实习生进行调查后得出,大部分护生针刺伤后心理状态非常害怕,却消极无奈[7]。因此,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护生以心理疏导,帮助减轻压力,及时正确处理和上报。医院应设专门心理机构为发生职业暴露后心理负担较重的护生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其正确面对现实,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3.3 本研究存在问题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不具普遍说明性;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院感中心,但因较多护生发生职业暴露后并未上报,存在漏报现象。

总之,实习护生是未来护理事业的新生血液,如何有效的预防其职业暴露发生率,需要国家层面、医院管理层面、护理管理层面以及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生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职业防护体系,从而维护实习护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范萍,陶慧,李莹霞等 .医院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及教学对策[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1),42-45

[2]毛秀英,盒得燕,于荔梅,等. 实习护生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110-111

[3]钱蔚,何彩娣 .带教老师对护理安全的认知现状及对实习护生产生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2(11):134-136

[4]massar ot,covane d,orlando g. 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ing students:an emerging occupational risk[j].gltal med lay ergon ,2007,29:631-632

[5]anon .王秀惠译.采血时护士的自我防护及安全采血器械[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31

篇5

[关键词] 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岗前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34-02

医学实习生(以下简称实习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1.2亿[1];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在我国快速增长, 艾滋病病毒感染已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2]。医务工作者(包括实习生)频繁接触这些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面临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威胁。由于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展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医习生职业防护知识缺乏、认知不足[3],增加了实习生职业感染的风险。本院于实习生进入临床前,对实习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防护岗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进入临床的实习生358 名,包括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其中本科学历102 名、专科学历237 名、中专学历19 名。

1.2 方法

将358 名实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n = 200)和对照组(n = 158),试验组在岗前教育时进行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培训;对照组不进行职业防护培训。自行设计职业防护知识问卷调查表,于试验组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分地点同时进行调查,调查时经专人讲解问卷目的和填写要求,调查内容分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包括职业暴露概念、标准预防原则、手卫生方法、防护用具作用及正确使用、锐器伤的处理、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评估与阻断治疗)两方面,被调查者以选择题形式回答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经χ2 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实习生对职业防护(职业暴露概念、标准预防内涵、手卫生方法、防护用具的作用及正确使用、锐器伤的处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评估与阻断治疗)的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血源性疾病传播途径的认知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医学生尽管已经接受多年的医学理论知识教育,但医学院校没有专门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缺乏系统的教材,在校期间学习的职业防护知识不完善,对防护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掌握不全,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5]。实习生因此面临巨大的职业感染风险。如果让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的实习生直接进入临床,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与安全的不负责。

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吴莉等[6]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健康教育调查显示,通过培训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总体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岗前教育是教学医院对实习生培训常采用的方法,本研究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对试验组进行职业防护教育,讲解普遍预防、标准预防,进行何种操作需要戴手套,怎样认识口罩和佩戴口罩,怎样防止锐器伤害,锐器伤害后如何处理等,讲解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帮助实习生迅速提升职业防护能力,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风险。由表1可见,试验组实习生对职业防护的综合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90%以上的实习生能正确掌握职业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知道正确处理;对照组实习生掌握的相关知识不系统、不完整,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发生暴露不知正确处理,提示实习生从学校获得的职业防护知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此可见,职业防护岗前教育可以快速提高实习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岗前教育是实习生提高自身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医院可以通过岗前教育形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即将走上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而言,上岗前规范化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医院在增强实习生个人防护意识的同时,还应该为实习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和设施,加强对实习生乙肝疫苗的接种。只有这样,实习生才能理论联系实践,较好执行职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彭文伟.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

[2]陈均,陈方祥,袁玲,等. 97 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分析[j]. 重庆医学,2010,39(2):198.

[3]孙文静. 实习护生针刺伤防护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19-620.

[4]杜秋焕,王江滨,吴怀兰,等. 新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认知状态调查与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558-3559.

[5]周建伟,罗阳. 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7-10.

篇6

【关键词】集束化干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优质的医疗和服务,吸引了许多前来就医的患者,由于门诊医务人员繁忙、工作强度高、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复杂、侵入性操作多,医护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的风险高,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此外,由于门诊量大,人流量高,设备多,还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受到长期理化因素的慢性损害。因此,进行有效的干预以降低职业风险十分重要。我院门诊部于2011年开始,通过集束化干预策略来降低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总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诊间为126间,有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救中心、注射室、皮肤科、神经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放射科、超声影像室、心电图、检验科、核医学科、中药房、西药房、康复科、过敏反应科、体检中心、挂号室、收费处等20多个科室。医生200人,护士325人,技术员及其他辅助人员 410人,年门诊量最高达到351万人次,日门诊量最高1万2千人次,年门诊手术量6万3千人次。

1.2 方法

1.2.1 加强培训教育和宣传。把职业安全教育及标准预防的观念作为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使门诊每位医务人员均能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从而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培训分为:①现场授课学习:我院医院感染科每年至少组织1次大规模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我院门诊部每月至少1次对门诊医务人员进行检查、考核。②简报学习:由医院感染科编制的《医院感染简报》,每季度全院发行1次,供各科室工作人员阅览学习:③上网学习:通过我院内部网,公布医院感染最新规范、规定及各科检查结果,并附有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医务人员可以不断学习、了解医院感染新知识。提高门诊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④通过专栏阅读:门诊各诊室和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治疗室张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方案》,以方便医务人员学习阅读。特别是在发热门诊,由于人员更换平凡,我们张贴《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隔离衣的穿脱程序》等,使医务人员通过专栏,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加强防范措施。

1.2.2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

包括“门诊消毒隔离制度”、“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门诊医疗废物收集运送管理规定”、“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洁净手术室卫生清洁制度”、“门诊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 “门诊手术间管理制度”、“门诊洗手及巡回护士工作流程”、“门诊连台手术及污染手术处理流程”、 “门诊保洁人员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使各项管理环节有章可循,逐项落实。

1.2.3 集束化干预方法

1.2.3.1 设备:①应用锐器盒。使用过的注射器针筒和不要分开,直接投入到锐器盒中,锐器盒内锐器不能超过2/3。禁止将锐器针头回套针帽等危险操作,禁止将锐器直接投入到垃圾袋、垃圾桶 、弯盘中,以免收集过程中发生手刺伤。锐器盒由保洁公司专人回收并登记、签字。②配备充足的手套、口罩。使用防护用品可有效地预防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飞溅至眼、鼻、口,从而避免了黏膜暴露。因此,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至医护人员面部时,应戴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由于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可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清洗手术器械等操作以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均应戴手套。在可能有血液喷溅时,要戴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特别是手、皮肤、黏膜有破口者更应该注意防护,戴好手套进行操作后洗手【1】。③手消毒剂:在治疗室及每间诊室均放置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后随时消毒手,以保证手卫生。④尽量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器械。⑤电离辐射的防护:门上张贴醒目标志,设置铅屏风,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短期内接触大剂量的x线。对于孕期人员,应避免接触x线。

1.2.3.2 设施:①安装感应式水龙头;②各科室配备带盖污物桶;③洗手池旁墙上安装壁挂式纸巾盒,随时添加手纸巾,保证充足的手纸供应。④分别在儿科门诊、肿瘤科门诊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在肿瘤科日间门诊防止生物安全柜。由于肿瘤科日间门诊抗肿瘤药物多,护士操作时可通过皮肤吸收,同时还可将粉剂溶解产生的气雾经肺吸收。长期频繁接触会因药物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导致孕期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2】,因此,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及生物安全柜,可以有效防止上述问题发生。

1.2.3.3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各类医疗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包装,密封后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与专职运送人员交接、签收,及时送往医疗废物固定存放点,再进行处理。加强对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放射性废弃物具有放射性,应装入垃圾袋,双袋密封,注明日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管理。放射性废弃物不能在医院内完全自行处理,须专人负责,按国家规定,及时送往放射性废弃物处理场处理。

1.2.3.4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照职业暴露流程执行。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及上报流程。

1.2.3.5 污染气体和消毒剂的防护。①注意保持诊室内空气流通,如安装空调、清风,定时开窗通风换气;②配制消毒剂时要戴好帽子、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选择高效广谱低毒或无毒的化学消毒剂;③合理安排紫外线消毒灯的消毒时间;④收集标本时须戴上手套,注意勿将防腐剂打翻。

1.2.4 考核和持续改进。把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作为医务人员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门诊每月1次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动态监测,检查门诊各科室硬件配备情况,督促各科室必须保证这些硬件的配备齐全;检查并督促门诊各科室落实各项防范职业暴露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的科室,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不断改善,以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2 结果

应用集束法干预措施后,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减少,操作针头所致的职业暴露逐年降低。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医院感染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同样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去指引。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普及,渐渐衍生了“集束”治疗的概念。我院通过近年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所组成的“集束化策略”,积极采

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行的管理方法,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得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降低,有效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篇8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锐器伤; 漏报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 of omission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f nursing stuff during work in zunyi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regional sharp injury protection strategies.method: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medical staff with sharp injury was employed.871 nurses with one year experience who worked in 14 different hospitals in zunyi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results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result: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omission mostly occurred in nurses with low working positions and less experiences,the main reason of the omission included:sharp tools didn’t contact patients,results of patients’ blood examinations were normal,not been dealt with promptly after reported,the complex procedure of reporting individually,accounted for 23.7%,22.6%,15.4%,9.7%,8.7% respectively,the total rate was 80.1%.conclusion:as sharp injuries frequently happens among nurses,the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nhanced.in the mean time,for reducing the occurence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it is crucial to announce and broadcast the companion of blood-borne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mi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2

锐器伤所致血液性职业暴露问题是医务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有研究发现,81.37%的护士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锐器伤,可见,护士是最常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群体之一[1]。国内相关研究显示,王静[2]和许莹等[3]报道的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率75.9%、77.3%,均略低于刘晓容[4]报道的89.55%。为了解遵义地区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现状,分析区域锐器伤漏报原因,现将遵义市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锐器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按照50%比例抽取遵义市所属区、县及县级市,共抽取了1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每个区、县及县级市各抽取2所医院(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1所,如无三级医院,则抽取2所二级医院),共抽取了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随后,采用便利抽样法,结合自愿原则于调查当天抽取871名工作满1年的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表”,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医院及科室安全氛围,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四部分。问卷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测得防护行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均大于0.800,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 由2名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解释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进行问卷编码,由2名进行数据录入及核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rson线性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871份,回收796份,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90.4%,其中,女750名,男37名,平均年龄(29.6±8.4)岁,具体情况见表1。

2.2 锐器伤报告情况 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发生密度为1.75次/(人・年)。发生锐器伤后,仅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锐器伤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发生密度为2.26次/(人・年)。其中,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0.0001,p

3 讨论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特殊,工作量大,直接接触医疗锐器机会较多,易发生锐器伤暴露事件[5]。本次调查显示,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共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密度为2.26次/(人・年)。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配备充足的护患比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漏报的发生[6]。

3.1 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次研究发现,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针对锐器漏报薄弱点,实施不同层级医院间的交流、互助,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根源上减少锐器漏报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医院文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起着向导、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7]。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与护士安全操作规程遵守程度呈正相关,安全氛围越浓厚护士越遵守操作规程,并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也成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8]。目前职业防护的相关课程尚未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为此,建议相关院校加强此方面的改进,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据此,医院管理者可多种途径加强安全职业防护的宣传力度,制定有序的安全工作程序,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上下级沟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表明,锐器伤漏报率与护理人员工龄分布存在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教育时,应加强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培训力度,规范锐器伤上报流程,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10]。及时了解和考察临床护士的切实需求,避免盲目性。针对不同年资护士存在问题,可利用晨会交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碎片化时机,对其进行多形式职业防护等强化培训[11]。

3.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成立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本研究中,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职称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

建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排班,高层级带低层级,实现良性循环;成立相关职业防护监管部门,简化上报流程,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反馈、随访体系,包括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建立便利的上报流程及相应的应急机制[12]。建立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随访体系。管理者应负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后续工作,包括评价、诊疗、预防用药指导及随访等工作,并予以经济补助,以缓解护理人员焦虑,提高职业暴露报告意识,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3.4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关注职工身心健康 本次调查中,漏报主要原因为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上报后得不到及时对待、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分别占23.7%、22.6%、15.4%、9.7%、8.7%,累计百分比高达80.1%。原因分析:(1)缺乏警示意识,对职业暴露所致的血源性疾病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2)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护理人员同时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最终导致护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以致锐器伤申报环节的忽略[13]。

建立全院职工个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接种预防工作,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时予以正确处置,这对职业防护有促进作用[14]。对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给予帮助的同时,鼓励现身说法,引起临床一线医务人员重视。

与此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可根据护理人员工作环境、业务特点等不同,除定期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培训外,需采用相应的鼓励措施,关爱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营造良好职业防护氛围[15]。

参考文献

[1]张咏梅,江智霞,酒井顺子,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400-1402.

[2]王静.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j].以某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为例[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3]许莹,梁睿贞,吴红梅,等.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规范化防护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46-4748.

[4]刘晓容.医务人员锐器伤漏报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11,40(36):3675-3676.

[5]郭晶,江智霞,柏晓玲,等.我国门急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文献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0-142.

[6]姬响华.手术室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现状调查[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3-54.

[7]王冉.医院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1842-1841.

[8]徐瑾,李娟,杨振华.关于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2013,36(5):36-37,40.

[9]曾芳,伍平,林兰,等.2012年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73-74.

[10]王日芳.规范化培训对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素质培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52-153.

[11]侯建华,马云飞,郑乐乐,等.多形式职业防护培训在低年资护士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1,11(3):85-87.

[12]赵丽霞,杨乐,宋舸,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1-1652,1658.

[13]江萍,杜锦萍,吴菁,等.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对降低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50-53.

[14]田青,吕婕,李蕾.1320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91-2593.

篇9

关键词:临床路径; 职业暴露; 艾滋病; 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37-02

目前我国aids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但边远少数名族地区的aids流行趋势不容乐观[1]。四川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民族,自199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逐年上升,到2008年累计报告11023例,感染率为2.45%,列四川省第一位[2].截止去年11月底,宜昌市一年新增艾滋病病人49例,大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作为艾滋病高发区的医务人员,掌握血源防护知识、建立正确职业防护行为对其职业健康的维护至关重要,而医院感染教育培训起着改变认知,改变行为的作用[3]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遏制aids流行传播的有效措施[4]。直国内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最大的高危人群,其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率77.78%[5]开展针对性的aids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治疗、预防aids的重要手段。

临床路径的应用不仅起到了规范医疗行为,而且降低了医疗费用,还在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医患纠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宫颈癌腔内放疗联合体外放疗是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实施子宫腔内插管术,为1600余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施行宫腔内放疗,无一例职业暴露,现将临床路径在腔内放疗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宫颈癌腔内放疗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素

1.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认识还不够,防护意识较差。[6]。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如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 医务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不戴手套,治疗中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未作有效防护措施,或违反操作规程存在感染的风险。宫颈癌腔内放疗,插拔宫腔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有被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眼、鼻、口的风险。当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带有hiv病毒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就有可能被感染,当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溅到医务人员的口腔粘膜、鼻粘膜、眼粘膜均有可能造成感染。

1.2防护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制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设备设施落后,工作条件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流于形势;医疗废物管理不善,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分不严,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严,一些锐利器具废物没有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容易造成皮肤和粘膜破损,增加感染的机会。

2宫颈癌腔内放疗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对策

2.1严格科学执行宫颈癌临床路径,遵守临床诊疗规范:依据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平诊病人必须筛查传染病4项的原则,“人人过关”虽然不能广泛应用hiv的核酸检测来覆盖窗口期,完全消除感染者的假阳性,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hiv的漏检漏诊率,从而能够有的放失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有效的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我们主张科室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直到原则(试行)》,制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评价标准和处理原则。本科室依照宫颈癌临床路径要求,入院时就提前完成了hiv酶免疫吸附的初筛试验(elisa)。(对于急症大出血的病人为争取抢救时间通常采用快速检测试纸来完成hiv的初筛,此法简便易行,时间短,特异性快,准确度高达99.7%)

2.2增强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科室需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加大防护建设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严格将医疗废物分类分袋放置,按要求处理,防止病原菌蔓延。

2.3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2.4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不应该局部压迫止血,一定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这样才能减少血液反流阻止病毒入血,[7]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并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如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即分别在暴露后0、4、6、12周和6个月、12个月检测hiv抗体,直到暴露后一年安全排除为止,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报侥幸的心理。

3讨论

我国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转移,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几率越来越大,虽然近年通过防护培训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观念有所增强,但由于接触人群的高感染、医务人员紧缺等原因,职业暴露发生率仍高(79.8%),这提示应采取多重措施提高暴露者的防护依从性[8],发现职业暴露的薄弱环节,及早进行干预和预防。所以,艾滋病职业暴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然而对于隐蔽艾滋病及hiv携带者的防护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进行治疗,所以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防护疫苗[9]。 按照wto推荐普遍性防护原则,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加以防护。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近期也推荐实施标准防护,其原则为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除非被血污染),均当成具有传染性的物质进行隔离预防,以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危险性[10]。临床路径是由管理、临床医师、护士和医技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针对特定病种和病例的诊疗流程,整合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诊疗措施制定的标准化、表格化的诊疗规范和治疗模式。路径完成后组织内的成员再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来分析、评估每个病人的差异,避免下一个病人发生同样的错误或差异,依此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或改进医疗的品质。手术病人的临床路径的突出特点就是把丙肝、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4项纳入术前常规必备的检查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减少hiv阳性患者的漏检,积极预防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总而言之,临床路径是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决认真执行,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童童,李英华,李雨波,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地区aids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建议[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334-337

篇10

[关键词]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能力训练;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64-02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