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9 21:30:23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篇1

(一)优势(strength)

1、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果说曾经沟通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话,那么福安茶叶的传播,则可以称得上是闽东近代的“茶叶之路”。福安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温麻县治时期。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为长期缺乏一个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导致在茶类中缺少竞争力而一度处于衰弱境况。从2006年起,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于是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获得“中华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国申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加工工艺列入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这为坦洋工夫现今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深厚的茶礼茶俗。茶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大年初一喝“过年茶”,新娘过门喝“新娘茶”,亲人出门喝“出行茶”。福安广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说,有客来先敬茶后吃饭,生活中称“喝茶”为“食茶”,表示茶似饭食,一日三餐不可无。福安茶与婚姻的关系密切而独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礼中带茶枝表示今后家庭兴旺,茶树又是一种独特的植物,茶树开花的时候其茶子还在树上,叫做母子见面,寓意今后儿孙满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妆中要放入几粒茶子,古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资源丰富。福安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是我国低纬度地区保存最多、最好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椤、古朴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别具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绚丽多彩的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当地政府大力引导和支持。福安市重视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经济的发展,在加大对“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致力推动坦洋工夫品牌与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借茶文化办旅游、以旅游助茶业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共识,包括茶博物院、乌龙茶都、畲乡茶艺表演队等在内的一批与茶叶相关的景点和节目相继形成,为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二)劣势(weakness)

1、高质量茶文化人才较为缺乏。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茶知识,还得掌握旅游知识,做到在旅游服务中能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景点中,茶景相融。当地政府虽然抓住茶文化旅游这个旅游热点来推进福安市旅游业发展,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人才从业素质不够高,相对较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广和稳步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支撑,人才的缺乏导致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程度不高,个性化不强。

2、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较浅。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对环境资源进行观光式的浅层次开发,缺乏针对深层次内涵式产品的开发,未能在业内打造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题性旅游,但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没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难以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观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马观花,停留时间短,未能将茶文化传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借海峡西岸经济区之东风。中国政府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获批,为福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福建的产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政策东风,吸引外资注入,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各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

2、借力福建自贸区,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而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中国台湾自由贸易将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与台湾在交流上具有多种优势,主打两张特色“牌”即对台和生态。福建省内交通方便,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等多条铁路对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便。而台湾茶文化发展迅速成熟,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加强闽台茶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战(threat)多数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类别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内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将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福安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福建省内其他市而言较为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从业人员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与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拥有知名品牌的茶叶大省市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牌意识

福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将茶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属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强红茶的品牌建设,借鉴立顿红茶、大红袍、铁观音等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福安茶叶品牌。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多元化品牌宣传

在区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联动发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与省之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新浪微博,淘宝以及其他茶叶专门网站等方式宣传茶叶产品和茶文化。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赛事、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着力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旅游文化论文篇2

环湖地区拥有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精英挑战赛、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知名赛事活动,作为亚洲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国家体育总局也在2004年确定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发展意向,以此带动环湖地区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环湖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俗体育活动赛马、射箭受当地群众喜爱,现代体育活动赛车、沙漠探险、水上漂流项目也丰富了环湖地区体育活动.

2诗歌文化旅游资源

西部歌王王洛宾以金银滩草原为背景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使后人对西部少数民族风情充满遐想.建立在海晏县西海镇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叙述以及实物展示使每一位游历到此的游客欣赏到穿越时空的民族之音,使青海民歌和西部音乐文化大放光彩.刚察县作为诗人仓央嘉措生命最后的落脚点,成为世人怀念、仰赖仓央嘉措的心灵寄托地.“青海湖•仓央嘉措诗歌情歌研究会”、“仓央嘉措书屋”、仓央嘉措纪念广场的建造使央嘉措诗歌不断的吟读、传诵,充实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环湖地区的诗歌文化旅游资源.

3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3.1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3.1.1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环湖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汉、回、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对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环湖地区拥有祭海、原子城、西海郡古城、东旭民俗村、祁连印象一条街等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多达186个.3.1.2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文化旅游资源分为4主类84基本类型,环湖地区就拥有4主类中的31基本类型,根据本文分类,环湖地区拥有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体育文化、诗歌文化六大类文化旅游资源.3.1.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湖地区历史悠久,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革命文化交相辉映,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汉代之前羌人便在此游牧,西汉时期环湖地区纳入管辖范围,南北朝至唐朝初期,吐谷浑政权取得管辖权,西海郡、伏俟城、门源古城等遗址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现代,红西路军解放祁连、金银滩草原上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革命精神,也留下了二军纪念苑、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胜地.3.1.4地域特色鲜明.环湖地区是藏民族的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藏族节庆、饮食、服饰、歌舞都带有游牧民族的烙印,与农耕文化存在鲜明的差别,神秘的祭海仪式、青海湖湖怪传说、拉伊等都成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名片.[3]

3.2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3.2.1资金不足.2013年青海省gdp为2101.5亿,人均gdp为36656.66元,全国排名第二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多靠政府财政支持,经济的落后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另外投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企业投资少,融资困难也使得文化旅游发展所需资金积累困难.3.2.2生态环境脆弱.环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属内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秋季气候温凉,冬春季寒冷,多大风天气,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使环湖地区草原沙化严重,特别是青海湖景区,牧民在湖边种植油菜花,在旅游旺季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以此获取收入,但到冬季,油菜收获后,原本被植被覆盖的地皮在外面,遇到大风天气,漫天黄沙,沙化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2.3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足,形式单一.环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藏族的传统民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都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环湖地区现有的旅游活动———观看藏族歌舞表演、骑牦牛、骑马并不能使游客获得深刻的旅游体验,也没有体现青海藏文化的特征,游客来青海感受到的藏族风情与其他藏区并没有区别,甚至在其他藏区能体会到的藏家生活环湖地区都不具备.3.2.4旅游人才缺乏,旅游开发观念落后.环湖地区旅游人才的缺乏表现在各个方面,旅游企业人才缺乏、旅游行业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发展文化旅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各类人才的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落后,造成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观念落后、资源破坏、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3.2.5旅游淡旺季明显.淡旺季明显是环湖地区甚至青海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5月至10月是青海的旅游季节,特别是七、八、九月份,外地游客大量涌入,宾馆价格上涨,通往景区道路拥挤,景区环境容量超载等问题不断,但是到旅游淡季,游客较少,景区基础设施、宾馆等闲置下来,造成资源的浪费.3.2.6直接服务景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环湖地区相对完善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但由于景区分散,游客进入景区交通阻力大.目前为止,也只有青海湖景区有旅游专线公交,其他景区如祁连八一冰川景区,从祁连县城并没有直接通向景区的城乡公交或旅游专线,游客去八一冰川景区或自驾车或租车,降低了景区的可进入行.

3.3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3.3.1国家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中共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战略性产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里程碑.随着人民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旅游改革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落实带薪年休假、支持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政策都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3.2青海省政府推动.青海省政府部门意识到旅游业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青海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业定位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除政策方面,通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住宿业,举行旅游推介会、电视广告宣传、推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音乐艺术节、贵德梨花节等节庆活动,提高环青海湖地区知名度.3.3.3国家对西部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政策使青海成为国家投资和开发的热点,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人才政策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内发达省份的“对口帮扶”政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帮扶省市的旅游交流,带动本地旅游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青海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其他地区旅游合作其推进作用.3.3.4居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更过的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解、探索异域宗教、民俗、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旅游者不断增多,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3.4挑战

3.4.1政治因素的不稳定.青海地处西部,与、新疆等敏感地区相邻,过去发生在新疆、的恐怖活动、分裂国家活动,对青海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依赖于客流量的旅游业而言,受、新疆的干扰,游客对青海产生的负面看法,影响来青旅游游客数量.3.4.2外界对青海的误读与心理距离.很久以来,许多人认为青藏高原旅游就是去旅游,是青藏高原风光、藏文化的主要集中地,忽视了青海的存在,游客往往以青海作为中转地,从内地来青海停留一两日,再从青海进入旅游.另外,世人对青海还存在人迹罕至,遥远、荒凉的错误认识.3.4.3周边省份的竞争威胁.西部地区特别是和四川阿坝甘孜地区,与环湖地区在民族、上相似性极强,且旅游知名度高于环湖地区,四川藏文化、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早于环湖地区,且开发水平在环湖地区之上,旅游资源相似、旅游产品雷同削弱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的竞争力.3.4.4发展文化旅游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发展文化旅游在促进本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存表演舞台化,本土文化受异文化冲击,被同化的威胁.文化由人创造、由人传播,游客在欣赏旅游地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包括服饰穿着、、价值观念等涉及各个方面,这些文化会不自觉的影响旅游地居民衣食住行习惯、价值观念,对本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4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的各个要素划分为互为联系的有序层次,将半定量、半定性的问题定量化,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矩阵判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相对权重.[4]第一,构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利用环湖地区发展文化旅游swot分析结果构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目标层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制约层包括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评价指标层由上文swot分析中列举的18项因素构成.第二,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主要运用1—9标度法实现,即用1、3、5、7、9分别表示两指标相比较前者较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很重要、特别重要,2、4、6、8表示他们之间的过渡情形.设计《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权重分配专家意见征询表》,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请旅游领域专家填写判断矩阵,每次打分都用yaahp软件进行矩阵判断和一致性检验,经过调整,使得评价指标趋于科学合理,并计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见表2.根据计算结果,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竞争力最高,主要原因包括:环湖地区拥有环湖赛、高原世界杯攀岩赛、抢渡黄河精英挑战赛、赛马等众多体育赛事、民族体育活动,国际性赛事多,赛级高,知名度高,受国家、青海省政府重视,不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投入相对较高,且周边地区相似体育赛事少,威胁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国家、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集于一身,使环湖地区的体育赛事从所有文化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水平仅次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环湖地区藏族群众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5]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品、宗教节庆活动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遍布藏区,且宗教旅游受旅游淡旺季影响小,对非信教游客而言,藏传佛教的神秘性易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对游客的吸引力强,使得环湖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竞争力强.环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体表现在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时缺乏资金、人才,开发观念落后,使得民族文化在开发中出现形式单一,资源浪费、破坏等问题,游客来青后并未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且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存在文化失真,被同化的威胁,再加上青海与、四川的阿坝、甘孜在民族文化上具有相似性,问题多,面临挑战大,使得环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呈现资源丰富,竞争力却不高的局面.环湖地区拥有众多古城、遗址遗迹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考古价值高,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少宣传,知名度低,众多古城并没有对游客揭开其神秘面纱,再加上本地旅游市场需求有限等一系列困难使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环湖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西海镇和祁连县,以西海镇原子城最具代表性,数量少,且多以博物馆、纪念馆展示为主,但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力不足,面临困难多,整体竞争力水平低.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仓央嘉措诗歌使游客对环湖地区充满遐想,但是仅仅以静态的音乐艺术馆展示和枯燥的诗歌讨论,不足以将诗歌中唯妙的感情表现出来,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很难获得深入的旅游体验.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开发过程中来自自然环境、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造成环湖地区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

5环湖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建议

5.1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环湖地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不多,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多以实物展示、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形式简单.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5.2以节庆、体育赛事为平台,提高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知名度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植入节庆赛事活动中,增强了环湖地区节庆赛事活动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5.3丰富文化旅游投融资渠道,带动文化旅游投资

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促进旅游发展同时,还要改善旅游业投融资环境,提供咨询服务,促进投融资信用服务体系的形成.通过吸引外地企业投资、鼓励商业信用融资,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

5.4联合营销,提升环湖地区整体文化旅游形象

根据安德森理论,整体形象往往比个体形象更加丰满,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符合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各州各县旅游宣传支出,缓解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以环湖地区最具代表性景区青海湖为龙头,根据特色互补的原则整合金银滩、原子城、玉皇阁等景区,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

5.5培养文化旅游各类人才

旅游文化论文篇3

藏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民族,从公元七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开始,拉开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纪被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藏族地区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热潮,作为史料之一的藏族档案信息的编纂开发工作亦蓬勃发展,如历史文献汇编《贤者喜宴》、《吐蕃档案》、《旧唐书•吐蕃传》、《元史•释老传》等。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是长盛不衰,各相关部门编纂出版的档案文献达百部以上,并积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整体上看,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开发,比较侧重于严肃的学术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开发成果的受众面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而更为亲民、更能体现档案休闲功能的旅游价值开发力度却相对比较薄弱,与旅游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问世。早在2000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提出了“档案信息在休闲社会中的利用”这一议题,明确了档案信息在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特别是近些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层次旅游中的资源效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的旅游热潮中,主动开发服务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档案信息产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树立档案机构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确是双赢之举。

二、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的途径与举措

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

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体验好,是展示、传播藏族历史文化的较好形式。档案部门不仅在馆内设置有固定的陈列展,通过精选的档案向人们昭示与祖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档案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较好地实现了档案的宣传、教育、传播功能。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旅游景点、名列《首都地区旅游指南》作重点介绍不同,我国尚没有将档案馆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先例,因此设于馆内的档案陈列展会受制于场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响了其参观者的范围,在内地城市的巡回展览虽然社会影响面大但成本也相应提高。面对蜂涌而至的外来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场合或各大旅游景点设置档案展览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响传播范围,利用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又较好地实现了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因此,在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工作中,选择能够彰显藏族文化底蕴或与某些景点有关的主题,对馆藏相关档案进行汇总复制、设计制作,通过图文并茂的档案展览能够系统、生动、真实地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内容,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档案展览形式非常灵活,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地点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巡回。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展览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维立体效果,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其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更佳,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2.编纂档案文献,提供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

藏族档案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和良好的编纂传统,积累下来数量浩繁、形式各异的档案文献为政治稳定、宗教发展、学术繁荣发挥了信息辅助作用。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又为档案编纂题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寻找与各旅游客体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汇集或融合提炼,可形成不同体裁的档案文献,宏观的如景观简介、旅游手册、老照片集锦,微观的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档案的汇总概括,也可与旅游部门合作为景点宣传资料加入档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画册、书籍、小册子、折页、多媒体光盘等等,力求体裁及形式多样化,借助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旅行者对旅游的本真性体验。以往的藏族档案信息编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学术类的档案开发,而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属于商业性开发,面对的是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阅读体验,因此在档案编纂中应特别注重档案文献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读性、风格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喜闻乐见。

3.制作档案复制件及延伸产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记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个人收藏或馈赠亲朋。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于药材、珠宝、工艺品等,如果将档案制作成形式各异、贴近生活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复制品及文化创意小商品,将进一步丰富赴藏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也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远的历史印证,同时为档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创造了可能。对档案进行的这种商业性开发在国外早已有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展厅出口处设有专门的档案纪念品商店,还在其网站上开辟有在线商城,提供馆藏档案的仿真复制服务,出售相关书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据档案制作的创意小商品,如水杯、挂饰等。国内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将馆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镜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销售。这些都是开发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成功尝试。藏族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珍贵的档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御笔匾额“涌莲初地”;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等,它们或有宣传教育意义、或有历史收藏价值,将它们制作成复制件及其它文化创意产品,或者与其它部门合作制作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能够固化历史文化,调动旅游者对和谐发展的关注、认同,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桥梁作用将一这理念传播出去,可以想见其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4.加强档案资源与旅游者的互动,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旅游文化论文篇4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旅游文化论文篇5

西安,是一个古都,古城长安城,多少古今中外的名人为此地驻留,留下诗句,留下笔墨。这个城市,在世人眼里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沧桑。如今,西安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它展现给大家的是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现代城市感,它用历史留给它的财富打造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前的旅游经济情况和游客情况显示,旅游业是西安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迅猛,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面配套发展,旅游服务质量也稳步提升,尽显现代化旅游文化名城的风范。这个古都为每一个游客的行囊都装的满满的,里面不仅仅是些景区的名字,更多地是文化的沉淀,可与此同时,西安的社会文化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二、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给西安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表现在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积极影响,而且还表现在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比如说肉眼文化的传承,兵马俑的震撼呈现,华清池的妩媚,更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西安民众对价值观的朴实感的积极触动。

(一)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交流来西安旅游的游客,外国人很多,不比现代化城市中旅游的人少,因为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这样记载着,把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多少外国游客慕名前来的理由,而当他们来到了西安,看到了古城墙,看到大规模的兵马俑,文化在交融。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在导游的带领下,难免会和当地的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的居民进行接触,在这过程中,文化就在交流,比如说西安很多的商家都会说各国的基本语言。旅游地的开放,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实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互补的愿望。

(二)旅游者经过在当地的旅游活动,体验了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着旅游者的身心素质来到西安的游客的旅游目的,不仅是一览西安的旅游风景,还要体验民族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便是饮食方面。羊肉泡馍,肉夹馍,油泼面,裤带面等等,即使很多游客觉得味道一般,亦或是难以接受,但是总归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便是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居民的喜好。曾经,在和出租车司机的聊天当中,他们当地人是认为米饭吃不饱,只有面条,能够管饱,有时一天就吃一顿早饭,就可以熬大半天,我们都觉得十分惊讶,并且我们让他带路,去了本土居民爱去的面店,吃面条,感受北方文化,体验南北方的差异,身心愉悦。在这旅游活动过程结束后,回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时,能够让我的包容性增强,改变了某些世界观,另一方面提升我们旅游者的素质,促进了客源地社会文化的进步。

(三)爱国热情,保护历史,传承文化,来自心底的呼唤国内游客在没有到西安时,觉得兵马俑就是这么回事,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次,觉得去不去无所谓,但是当你真正面对上千座兵俑呈现在你面前时,顿时被震撼到了,还有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游客在文物古迹中感受了中国千年的文化,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观念顿时浮现,更是容不得别人对它们进行破坏或诋毁。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情谊得到了传播。

(四)民族风情和现代化元素的融合,体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方便游客的出行,还有其他的旅游要素,各地的旅游直管部分纷纷向政府提议,加大旅游业投入,不仅是景区景点的改造更新,更多的是关注物质文化条件的改进。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下,音乐广场的建造,大量的浮雕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这是现代人文景观,给西安的旅游增添了新的现代文化风采,同时体现了当地科学技术水平。又比如,景区景点直达公交车的出现,让游客在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集聚地能迅速的找到交通方式,方便快捷,很实惠。

三、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旅游活动,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具有两面性的。旅游业的发展,或者说旅游活动给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以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对上述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同此次“十一”黄金周一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著名景点的游客接待量,数字惊人,当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数字,还有类似“垃圾海滩”,“垃圾山坡”等等不文明现象的出现,让一些对旅游抱有偏见的人士认为其在社会与文化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味道越来越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接待游客的开放,当地文化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在渐渐被同化,这是一个普遍的正在悄悄发生的现象。在古城区的西安,除了城墙还屹立在提醒着人们你们所在城市曾经一个文明古城,其他时间,你走在大街上,看着全国各地都出现的品牌标志,无论吃穿用,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有时候你真的会突然懵了,我这是在哪个城市呢?回民街上卖皮影纪念品的有,但是制作皮影类纪念品的店家,却消失了,这些令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手工制造艺术品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与创造力,被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加工厂,以其他加工方式,机械化批量制造了这些商品,且价格低廉,把传统手工业者逼的无路可走。异曲同工的还有文物仿真和伪造者,西安的兵马俑纪念品是特色之一,去游玩的游客,总要去带一两件回家,作为纪念,仿真品充斥着整个工艺品市场,随处可见。

(二)崇洋思想变重因为曾经提到很多外国的游客,和学者都十分愿意来到西安旅游,有些外国游客来自于发达国家,而我们国家正在发展中,中部地区经济相比东部地区的发展还略显的慢,面对来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富有游客,本土居民的自卑感和的思想会加重。有些人,过高评价西方社会,贬低本国社会的福利差,甚至谩骂中国的游客素质差、穷、小气,一味的去模仿外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这给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不良反应。所以西安回民街上的商铺,看到外国游客,很愿意与他们交流,兜售他们的商品,而看过国人,热情度降低,甚至不愿意理睬。

(三)旅游活动还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当地的物质文化旅游地物质文化遗产被旅游活动破坏的原因,是来自于两方面的:一方面,开发了旅游景点,就必然会对景点周边的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影响,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雅的行为给景点带来的困扰造成的。第二个方面的影响,是通病,存在于每个旅游景点,不仅国内,也有国外。早几年,是每到一处,都有人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甚为流行,而近年来是“垃圾战”盛行,对此行为保护的最厉害的景点之一,就有四川的九寨沟,武警官兵,每走几步路,就有一队列在你身边走过,监督你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规模,受如此的重视,付如此的代价的。我们每个城市都依靠大量的环卫工人,来维持干净整洁的环境,每周末晚上,大雁塔的音乐喷泉结束,地下都有零零散散的垃圾,有意无意的,兴奋的,一时间认为只是一个纸团而已的。对于开发造成物质文化破坏,我们也很无奈,对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供众多游人观赏,无法保持它存放的温度和湿度,直接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显示了我们在这方面环节的薄弱,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

四、总结

旅游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地理;筛选理论;茶文化旅游模式;开发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旅游当中,但生态环境的蜕变和恶化,使得人们向往生态游。目前生态环境的客观状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更为严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景色优美的地方就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加之国家政策的推动,旅游市场的庞大需求被有效激发。然而在这一市场环境下,自然资源被破坏,使得人们的旅游需求很难被满足,整个旅游行业自身发展也遭受制约和限制,很难实现长远发展和实质突破。

1旅游开发背景分析

随着国家新政策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旅游投资,还是开发建设都有更为宽松的政策空间。完善的政策体系,也让相关涉游投资企业感知到市场发展的先机,这也是实施旅游投资开发的首要要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多数家庭愿意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和实际需求。市场的需求就是投资的热点和风向标,也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导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旅游服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这就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合理,以旅游业发展为先导,融入时展需求,调整产业内容,实现重点突破,就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全新方向,这也是旅游开发的新思路。需要通过实施旅游开发,以新组建的旅游公司为主体,整合旅游资源,孵化旅游需求,对接政策支持,必然能够为产业转型突围寻找到精准的市场突破口和发展切入点。

2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及茶文化旅游认知分析

2.1旅游地理筛选理论概述

旅游是针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产生的一种行为。任何旅游活动都是基于一定载体所实施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其客观特性,其开发和利用过程都会受到部分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而对游客来说,其决定选择旅游线路时,往往会结合一定信息进行目的地筛选。筛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资源进行分类、细化的过程。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实际上是游客针对旅游地自然资源所作出的社会行为。其往往会造成某一区域旅游资源很热,而其临近区域由于产品的雷同化或同质化,形成较冷的局面。筛选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自然资源的考量,其有自然属性原因,也有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因此,通过融入旅游地理的筛选理论,我们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想要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就必须针对性的筛选,做好区分和细化,在差异化开发建设基础上,确保旅游产品资源的品质与实质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融入多元内容,也能够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全面深刻的认知,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冷与热的景点游览状况。

2.2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及内涵分析

想要对茶文化旅游有深度认知,首先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包含哪些产品?正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如今所有要开发的产品都必须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而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养生特点,充分融入采茶、制茶体验、品茶文化、茶道、制茶程序学习、茶艺欣赏等内容的体系化旅游活动。当前开发茶文化资源,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以市场需求进而完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针对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及时调整。这两个方面都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营销理念为前提。茶文化旅游作为基于茶文化资源基础、融入消费者多元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活动,其主要特点集中表现为:首先,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元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休闲养生当做自身生活的主要内容。关于茶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人们的兴趣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深度了解茶的文化。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其次,由于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其生产和成长有着一定独特性,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具有区域特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茶文化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是体系化、系统化。正是几千年的时展,形成了极具历史积淀的茶文化,可以说,茶文化旅游产品,先是一种多元文化,之后才是旅游产品。内容丰富、产品多元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最后,随着旅游行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游客参与旅游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观光旅游,成为参与体验式旅游活动,正是游客自身旅游理念的不断成熟,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者才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感受与体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产品延伸,有效促进了茶叶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把茶文化旅游亮点结合到旅游群体上,使之产生效益,关系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茶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弥补区域元素、自然元素所造成的影响,着重构建文化内涵与旅游品质。茶文化旅游实质上是将茶元素深化升级为文化内涵,通过融入旅游行业的特质,结合产业特点所进行的开发经营。

3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鉴于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机遇、消费市场需求等因素,结合茶文化本身资源优势及结构调整要求实施旅游开发,完全符合时代要求。融入茶文化元素,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规划、运营,需要系统化的理念。理念是指导我们做事的基础和前提,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

3.1准确定位,结合特点———构建体系化定位

构建开发模式,首先要有超常规性的定位,从而满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定位是模式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开发思路的重要要求,因此在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产品定位。同时,要清楚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结合传统要素,同时也要与发展需求相结合,要有跨时代性的开发理念,既要看到传统,又要描述未来情况。单一的行业结构很难满足时展要求,我们在实施开发过程中,不能割裂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要素,通过跨行业融合,实现多元要素构建。

3.2创新开发,融合打造———构建融入旅游特点与市场的开发思路

随着旅游市场发展和不断成熟,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不断深化,其旅游消费需求逐渐突破传统的范围界定。在结合茶文化区域绿色资源基础上,实现创新开发。要突破游客的认知偏差,避免出现“被归类”的现象,融合性打造,融合性实质上就是跨行业发展。要融入与旅游相关的多个行业,同时整个区域内各个板块之间也要互相融合。想要避免出现“区域热,自身冷”的开发、经营局面,就需要实施融入旅游产品特点与市场需求的开发思路。

3.3丰富产品内涵,推动行业内融合互动———实施多元化经营思路

想要有效避免自身被游客屏蔽,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丰富自身产品的内涵与多样性,只有自身产品具备全面性,才能确保自身旅游产品能够被更多游客所接受。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各项要素,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尽可能满足游客需求。此外,实现行业内高效融合与互动,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给与游客更多体验。通过行业内融合互动,从产品本身出发,结合产品多元化、结构多样化、体系化互动,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4结语

随着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不断兴起,一些新的旅游热点被有效开发,与茶文化相关的区域就是其中的典范。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度假区域由于其明显的“茶叶”单一性,使得其单一特性日益明显,这实际上就是旅游地理中的筛选理论。所谓“筛选”,实际上是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更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通过有效挖掘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实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全面高效整合。同时产品内容的“去标签化”更是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斌.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2012,10(20):33-36

[2]余心蓬.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13,1(3):98-100

[3]周晓燕.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学术探索,2013,7(13):211-215

旅游文化论文篇7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人们希望通过旅游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知识。如果旅游没有文化,山再绿也会变得光秃,水再蓝也不会有一点波澜,没有了文化的山水,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所以,在旅游行业中,我们要积极发掘特色文化,为旅游注入发展的灵魂,有了文化,旅游才能拥有生命。那么怎样才能让旅游和文化都达到双赢?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味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源泉

最开始的旅游仅限于山水之间,只要有山水的地方就能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但是,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旅游业也因为有了文化的加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逐步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消费活动,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比物质更高一级的精神方面的享受,这种享受更多的表现出人的社会性。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逐渐向文化靠拢,不断跟随历史资料挖掘文化底蕴,借此成为吸引游客眼球的关键。无论游客是否有文化、是否真的懂得文化的深远涵义,他们都希望通过具有文化的旅游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己在精神或审美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旅游满足于人们精神性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业的兴起离不开文化。

二、旅游业中的文化气韵

旅游者开始一段旅程,就意味着不断被外在资源所吸引。无论是真山真水,还是专门为旅游者开发的人工旅游资源,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旅游者的文化动机激发了旅游行为的产生,同时,旅游者的出行行为也刺激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天然地带有文化产业的气韵。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以文化为起点,比如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观,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饱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曲阜因为是孔子故乡的缘故,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人们通过旅游参观,访寻先烈路迹,既锻炼了身体,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又增长了见闻、陶冶了情操。旅游参观活动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让文化广为流传,我想这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方式进行。因此,现在的旅游业中已经完全覆盖了文化的气息,以独特的发现视角,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三、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文化演进的漫长过程中,旅游一直作为一种活动起着潜在、细致而微妙的作用。自从旅游业与文化有机结合之后,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载体,文化通过旅游的演绎与宣传,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与理解。例如闻名古今的中国教育学家孔子,曾带领门徒们一起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王,传播着仁爱思想,同时又从亲身经历中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的内涵。同时,历史的发展也促成了唐代玄奘印度取经的传奇故事,他为中国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在游行中把大唐的文化与文明传播到各个国家。甚至还有外国的马可・波罗远游到中国的经历,他不仅开阔了西方人的新的视野,而且把西方文明的魅力深入到中国人心中。事实说明文化只有在不断的游历,不断的行走中才能得以传播、得以发展。

旅游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是对不同思想、情感、心理、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礼俗等文化方面的储存、传播和反馈吸收,不是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一种巧妙的传播手段把文化像纷飞的蒲公英种子一样飘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其实旅行本身就蕴涵着相应的文化特征。

四、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中,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旅游活动中包含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等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旅游传播到人群中。人们又通过旅游活动把自己学到的文化传播到其他人,并同时接受来自他人的文化信息。这种互为异质的文化交流形成的文明程度的反差,自会启发人们去比较和鉴别异己文化的优劣,不断引导人们从低文明走向高文明。显然,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起着调和的作用。

其次,风俗礼仪的中西交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人越来越多地重视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同时中国的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也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尊崇。此现象说明旅游对文化的调和是自然缓慢的,多种文化的交融。

五、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

旅游文化论文篇8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 人文资源 观光购物 主题产品 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目前东钱湖特色旅游产品不多,只有在找准文化定位后,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仿制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产品、钱湖鱼干虾干、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靠个体农户或企业是没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协调,组织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东钱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东钱湖旅游定位中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渠道,如在餐饮方面可以加强东钱湖特色菜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湖鲜菜系和农家菜系,逐步将特色菜的种类、口味、营养等归纳总结,形成特色菜行业标准并加强品牌推广;在住方面可尽量依托已有的文化区位,如福泉山、陶工岛等都是文化特色明显的区域,在古文化建筑内品茶、观光、餐饮、会务可以给游客不一般的消费感受,同时除已有的高档酒店外,还可以引进中档酒店及农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体的旅游接待网络;在主题活动上可以结合文化定位适时推出文化主题旅游,如钱湖捕鱼、福泉采茶、佛事庆典等,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游客源,有效形成旅游地的特色文化魅力产品。

旅游文化论文篇9

在教学中,旅游文化概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也体现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旅游文化是为了服务和指导旅游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复杂性。旅游文化是由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多种文化现象组合而成,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的动机、爱好、消费心理等)、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目的地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以宗教、民俗等为主的社会景观)、旅游中介文化(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等),其复杂性显而易见。再次是广泛性。旅游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广泛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求学生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是大众性。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了阶层、地域的限制,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活动当成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开展。

2旅游文化概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他们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强的学科比较有利,但却不利于实践性强的学科。这种缺陷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应对考试进行片面的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既失去了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其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3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改革分析

3.1提高旅游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项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艺术性地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语言应该准确、生动、形象;语速应该快慢适中;语气应该抑扬顿挫;在讲课中将讲述、提问、讨论贯穿其中,使课堂气氛和谐愉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丰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3.2利用相关文学、艺术作品,扩展学生视野

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尤其是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时,可以引用古代文人学者创作的诗词歌赋来表现这些自然景观的美,杜甫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现泰山的高;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来表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表现黄河水的滔滔不绝;白居易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表现江南水景的多姿多彩;苏轼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表现西湖的美景等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将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用诗歌感染学生,强化了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感官认识,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鉴于《旅游文化概论》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旅游资源进行介绍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图、文、声并茂,直观性较强,能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了解相关内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因为语言再生动形象,也无法让学生产生真实感。比如,在讲“佛光”时,“佛光是在阳光斜射的条件下,由云海雾珠发生的衍射分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成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随人而动,人在光环中如身临仙境,是高山地区特有的天象奇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佛光的成因、颜色和形状有所了解,但是,没有图片,学生仍然不知道“佛光”为何物,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学生不仅了解了佛光,而且看到了佛光,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其次,引入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在讲中国饮食文化时,中国的饮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所谓的菜系:菜系的代表菜,如鲁菜的葱爆海参、糖醋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锅塌豆腐、火靠大虾等;川菜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怪味鸡块、干烧岩鱼、干煸牛肉丝等;苏菜的三套鸭、蟹粉狮子头、常熟叫化鸡、大煮干丝、香脆银鱼、松鼠鳜鱼、羊方藏鱼等;粤菜的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东江盐焗鸡、瓦缶掌火屈水鱼、脆皮炸海蜇等;浙菜的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蜜汁火方、清汤越鸡、干菜焖肉等;闽菜的佛跳墙、炒西施舌、鸡丝燕窝、沙茶焖鸭块、荔枝肉等;湘菜的麻辣仔鸡、生熘鱼片、清蒸水鱼、腊味合蒸、洞庭肥鱼肚、吉首酸肉等;徽菜的黄山炖鸽、问政山笋、红烧划水(旺火急烧青鱼尾段)、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烩(李鸿章设宴款待美国公使的杂烩)等。这些菜学生有的见过、吃过,但大多数既没见过也没吃过,所以如果没有多媒体图片的帮助,学生很难对这些菜有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欣赏大量菜品的图片和教师仔细的介绍,学生就会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颇多。最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和容量大增,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面。

3.4将讨论引入教学中,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讨论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旅游者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最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补充修正,最后得出结论:旅游者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有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健康的身体等;主观因素主要是外出旅游的需要和动机等。经过讨论—完善—总结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完成授课内容。这样的方法比单一的授课法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3.5将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案例分析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国旅游报》中《火车火了旅游业》为案例:旅游业成为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通车至拉萨以来的最大受益者,并且迅速跃居“三产龙头”。“火车开通以来,飞机、汽车、自驾车旅游一起旺。”自治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廖礼生对记者说,“火车进藏”使得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统计显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6%,创历史新高;全年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农牧民达6900多户、2.9万人,人均收入达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今年前5个月旅游业“淡季不淡”,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万人次,同比增长82.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78.6%,其产业规模还迅速扩张。因看好“火车商机”于2006年7月在拉萨开业的雅鲁藏布大酒店,去年客房日平均入住率50%左右,总经理周韶西说,今年至11月全部客房已被旅行社订满。据自治区旅游局预计,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总数将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让学生以此报道为例来分析交通业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交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先锋和促进作用,发达便捷的交通会极大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学生对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更深,更有体会,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3.6改革期末考核方式

旅游文化论文篇10

1.1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