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感悟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11 08:40:03

百家讲坛的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六年(4)班 赵伯罕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却显得孤单、寂寞,很多人没能感受到它们的温暖。然而,有一档节目,却像一架望远镜,使这些散落的星星重新放出光芒,射进每一个人心灵,它,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自2010年7月9日开播以来已播出1000余期。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大学,雅俗共赏,将许多晦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于民众之中,正如它的栏目宗旨一样——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如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在《百家讲坛》中,出场过无数位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是众星璀璨,百家争鸣。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于丹、王立群、曾仕强这三位讲师。

于丹,三位讲师中唯一的女性,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清新浅显的讲述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每逢讲课,她总是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让每一位观众感到放松,继而豁达地去接受她所讲的一切。

和于丹相比,王立群教授则更显幽默风趣。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便是他最大的特点,记得在《百家讲坛》说吕后、项羽时,他讲了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又用公安部长、边防军等词语把我乃至全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而在三位讲师中年纪最大的曾仕强教授则更像一个活泼的老顽童——笑容满面,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演讲水平更是出神入化,一句看似粗俗的话语,细细品味,却蕴意万千,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明的古文图刻,也能在他的讲解下,化腐朽为神奇,深入人心。

或严肃,或滑稽,或生动诙谐,或引人入胜,正是这些史学大家们,演绎起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2

阎崇年: 《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

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他用生动的讲述方式,穿越了大清王朝296年的兴衰荣辱,使清代的12位皇帝个个鲜活起来,并成为让新版《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走上《百家讲坛》,对阎崇年来说,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2004年,《百家讲坛》正准备开一个题目,叫做《清十二帝》。按计划,准备请12个学者分别来讲12个皇帝。当时,编导打电话给阎崇年,请他来讲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早在1983年,他就曾写过一本《努尔哈赤传》。但阎崇年自己却有些犹豫:“我不行啊,这哪讲得好啊?”回想当时的情景,他坦承并非有意推托,而是真的心里没底。“我从没有当着电视观众滔滔不绝地讲过一个小时,平常采访个三五分钟、七八分钟倒是有。所以,我最后只得对编导说,‘好吧,试试看。行就行,不行的话,你们给毙掉就算了。’然后,我就去了。”

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百家讲坛》的编导就提出要请阎崇年吃饭。“吃人的嘴短。吃饭的过程中,人家提出要求,你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当时,阎崇年虽然不肯大包大揽一个人讲完《清朝十二帝》,却答应把自己还算有点研究的皇太极讲完。讲完皇太极,他又被要求加一集,讲顺治。“我说顺治不行,不要说全国,就咱们北京,研究顺治的专家就很多,还都有专门的著作。但他们一个劲地说,顺治有意思,什么出家做和尚的事,太后下嫁的事,还有董鄂妃的事啊,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我就又冒昧地加了一讲。”讲完顺治后,电视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阎崇年也觉得自己更有信心了,于是就硬着头皮讲完了康熙。“康熙讲完以后,收视率又上去了。这就叫‘上了贼船下不来了’。说康熙完了,你得讲他儿子雍正啊。雍正讲完了,得讲康熙的孙子乾隆啊。就这样,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此后,又讲清朝历史的几个重大问题,比如八旗制度问题、皇位继承问题等等,又给观众答疑,事情一做就一年了。“我人就很瘦了,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是不是闹大病了?怎么瘦成这样?其实还是累的。于是,就讲了38讲,暂时告一段落。”

从2004年3月走上《百家讲坛》,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70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搞清史和满学研究的,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易中天:教授也疯狂

谁也没想到,年近六十、讲历史做学问的教授也能“火”到这种程度,被粉丝称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现在走到哪里都会吸引无数的观众和读者。

这一切都源于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坛讲座”。从2005年4月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将一段三国历史“品”得有滋有味,易中天已经成为许多观众和读者心中的“超级教授”。

电视使得易中天登上了备受民间礼赞的偶像地位,而他的一批学术性著作也接连成了畅销书。2005年,他的《帝国的惆怅》出版4个月就卖出了5万册。《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第一版就印了15万册。2006年7月份出版的《易中天品三国》则通过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拍出了500万元的天价版税。

通俗、风趣、幽默,是易中天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但他本人并不赞成那种说他通俗幽默的讲座就是为了普及历史知识的说法。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相对于“普及”,他更希望的,是能带领观众和读者去“品读”。“‘普及’只是让某些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而‘品读’是去品味、去阅读,去发现历史留给现代人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刘心武的评《红楼梦》,再到自己的《易中天品三国》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易中天给出这样的理解:“不是民族的历史无人关注,也并非民族文化面临危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传播方式出了问题。”“学术,天下之公器也,属于大众,而非少数人的专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学术与传媒,本来就需要对接。”这就好比电影《修女也疯狂》演的那样,基督教的圣歌都可以用摇滚的方式唱,因此,“教授也可以疯狂”。

纪连海,曾经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历史老师,一位用讲单口相声的方式给学生们讲历史课的老师,在学生的推荐下走上《百家讲坛》,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开播5年来的最高收视率。

在走进大众视线成为“名人”之前,纪连海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一名历史老师。更具体地说,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其实,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被分到北京昌平的一所中学教书,由于那是个新学校,没有老教师“传帮带”,对于刚刚毕业的纪连海来说,如何当好一名历史老师成了困扰他的最大烦恼。因为历史是个副科,他在当学生的时候,就看到一些学生在副科老师的课堂上睡觉,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就开始思索如何让自己教的历史课能将学生吸引住。一次,他看到殷文硕先生整理的刘宝瑞《官场斗》一书,从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深受启发。当时,评书及相声很受大众喜爱,纪连海也是其中之一。为了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他开始给自己充电,买了一本相声段子,天天琢磨如何将“伏笔、包袱”等相声元素加到自己的历史课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学问的研究,也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2001年,北师大二附中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他从应聘的一百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最终录用任教。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

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80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定。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5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

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80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定。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5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于丹:走上《百家讲坛》是中了制片人的“计”

2006年国庆节,于丹走上《百家讲坛》跟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短短的7天时间,于丹就从北师大的一名教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学者明星,成为《百家讲坛》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说起《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跟于丹教授,还真是颇有“缘分”。早在万卫还在《夕阳红》栏目当制片人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那时候,因为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曾被万卫请来给工作人员培训。当时,于丹尖锐的思想、超强的表达能力及语言感染力就给万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栏目来,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成功后的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崇年听了特别欣赏。至于于丹和《论语》真正产生瓜葛,还要从2006年4月说起。那时,万卫和于丹同时受全国制片人研讨会邀请去上海讲课。两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时,于丹随口问起《百家讲坛》的近况,万卫提及一直想找人讲《论语》,已经找过多位主讲人试讲,他们虽然都对《论语》很有研究,出版过专著,但通常针对某一句原文应该如何解释、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并没有站在当下考虑,不适于大众传播。

于丹一听,脱口而出:“《论语》我熟啊!”而且非常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她的想法和栏目组的想法非常契合。于丹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经典,本科就读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时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文学,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经典非常熟悉,加上她读博士时又修习影视传媒,是当今影视传媒行业的高端前沿学者,讲《论语》可谓“万事俱备”!万卫的眼睛亮了,心中又惊又喜:“讲《论语》的人终于找到了。”

但万卫心里也很清楚,作为众所周知的影视传媒专业的老师,突然提出让她到电视台讲《论语》,压力实在太大了。所以,万卫决定慢慢来,等待机会成熟。他灵机一动,提出先请于丹给《百家讲坛》的《论语》系列节目当策划,于丹爽快地答应了。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3

1965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栏目主讲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如果说通过《百家讲坛》,易中天掀起了“三国热”、刘心武搅动了“红楼热”,那么无疑,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正在全国观众心中带动起一股“论语热”。

一个女人,要具有怎样的魅力与能力才能够在中国如此成功地讲解国学?她的成长、她的经历、她的做人哲学,又和《论语》有着怎样的渊源……

在国学熏陶下成长

谈起成长经历,不得不提的是家庭对于丹的从小培养。于丹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时,父亲就给于丹讲《聊斋志异》,并开始跟姥姥练习毛笔字,很小就学唱昆曲,4岁开始看《论语》等先贤著作,到5岁半时,已经把《红楼梦》看完了。

于丹说话非常有条理,这是公认的,但她说:“我从小很自闭,基本上不说话……”童年时因为孤独而开始写日记,一直到现在都不间断。 于丹说,这个习惯也是《论语》影响的。《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论语?里仁》)。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及时反省,另一方面,把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拿来跟自己做对照。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两条,那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制,同时,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于丹高中时,数学、外语和历史勉强及格。高中老师给的评语是:能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文明有礼貌,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

上了大学后,于丹的性格却来了个大转变。大学里于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过学生会的主席,研究生协会的主席,不过到现在,很多熟知于丹的人回忆起来,于丹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头衔还是她学生时代玩委会主任的头衔。大学时,于丹本科读的是中文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又是先秦两汉,到了博士时才改为影视学。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和于丹的成长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女人的师大生活

生活中,于丹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有点糊涂,不靠谱。于丹在北师大呆了二十几年了,但还经常找不到教学楼,经常夹着一摞讲义,在师大校园里气急败坏地揪住一个人说,“快把我带到教四楼”。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于丹老师出名的不仅仅是她独特的教学能力和她出口成章的口才,有时候她的授课地点听起来就让人称奇:咖啡厅里、酒吧里,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把课上。

于丹是一位拥有良好的语言智慧和童真烂漫性格的女性,走下讲台她跟学生完全没大没小,同事说她“就是一小孩”。

然而,大家都只能对这“小孩”望其项背。于丹的同行说:“她讲话真的是很有感染力,一般我们开研讨会策划会请她去,很多人都说求求你了,让我讲话千万不要排在于丹后边。她的语言她一旦介入,别人几乎就压不倒她了。我们一般都是要把她放在最后一个去发言。我觉得可能这是天分,她可以迅速地把一件事情高度凝练并且高度概括高度提升。”

平时除了教学,于丹常常做的就是四处做讲座搞策划。自1990年以来,于丹先后为中国电视台的《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环球》等栏目担任撰稿人,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和《新闻调查》等栏目的策划。

百家讲坛:“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2006年“十一”黄金周,这个“生活中的普通小女人”从北师大的讲台走到了观众面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开讲《论语》心得,一举成名天下知,被称为“学术超女”、“女易中天”。

之前《百家讲坛》的主讲大部分是一些“老头”,而一身靓丽套裙的于丹改变了这个形象。更引起争议的是她极端个人化的解说方式。比如论语中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直被人看作孔子歧视女性的话,而于丹则将“小人”理解成小孩子,称孔子讲的是女子和小孩子都有天真的个性。

一位《百家讲坛》的“粉丝”觉得: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辅以或直白如话,或诗意如歌的个性语言,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令人拍案叫绝……

提及《论语》,于丹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温馨的劝导。

她说,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得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别人怎么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第一句话就以绝对的高度,一锤击碎了几千年人们对经典膜拜的梦想。

于丹曾用“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试图诠释孔子给人的印象,她在后序中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追捧者认为,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也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

《百家讲坛》让于丹为更多的人所知,那么,这使得她的生活有所改变吗?于丹的回答是《庄子?逍遥游》里的一段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夸你,鼓励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内心也不再往前走了;当全世界都责难你时,你内心可以不更多地沮丧,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定力,而外在再多的声音也只是另一种声音而已,人由此做到宠辱不惊。

说到生命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于丹觉得是她的快乐,这比学问更有用。她虽然有着很多种身份,但她还是希望人们在认识她的时候,可以知道她是个有幸福感的人。

在今天,人们都企求坐拥千万,有贵房名车,物质满足取代心灵富足。而于丹的幸福观却与此相反,她更接近于《论语》中包容、理解、知自己的境界。她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穷无关,与内心相连。她把枯燥的《论语》、《庄子》用最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懂得道在人心,道不远离;懂得什么叫君子坦荡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4

8月1日,一档主打“口才”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在安徽卫视播出。联想此前的《百家讲坛》和《开讲啦》等节目,可以感受到演说类节目从形式、内容到主旨的悄然流变。

“演说类节目能够占一席之地,说明‘演说’这一‘听觉艺术’是具有‘可视性’的,但把它改造成电视节目,还要仔细斟酌什么样的‘演说’适合电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胡智锋表示。

因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节目创新的思维不得不向更多的维度发散,即使是既有元素的排列组合,也有可能产生出人意表的化学反应。

从讲座到真人秀

“口才是重要的人生本钱,甚至也是生产力,相信正被更多的人认同。”安徽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主任柴焰表示。

《超级演说家》8月1日首期收视csm46城1.095,位列当晚同时段收视第一。而此前的《百家讲坛》在2005年不仅取得高收视,更曾掀起一阵社会文化风潮。2012年开播的《开讲啦》在不断刷新央视同时段收视纪录的同时,口碑也扶摇直上。

仅从“说”的角度看,《百家讲坛》《开讲啦》和《超级演说家》可谓同出一脉,但不同的包装手法和制作理念让它们呈现出的类型特点、风格迥然不同。“一日三餐,新食材的发现是很难的,差异在于对有限材料的组合,关键是做法不同,品质不同。”胡智锋说。

cctv-10《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对记者表示:“《百家讲坛》是以学术为基础,偏讲座类的节目。”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作为《开讲啦》的策划人认为,《开讲啦》是“特别知道‘演讲’本身魅力和价值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制片人兼总导演曹志雄则表示,他一直想做一档“说话的比赛”。

《百家讲坛》最初的形态源自录播高校教师的课程,之后经过改版定位更加清晰,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上。“节目组在选题和对演讲嘉宾的要求上也有更多主动性。”聂丛丛表示,演讲嘉宾先要进行试讲,再根据他们的特长策划主题。“不是演讲,而是演讲类的电视节目,就要符合电视节目的特质和属性。”

在“我说你听”的单边传输下,《百家讲坛》注重的是内容与讲述方式的通俗性和趣味性。“这类节目火不火,取决于选题和演讲人讲故事的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

杨晖把《开讲啦》称为“tv2.0时代的自媒体发生器”。“tv2.0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是个性化、互动性、精准和体验分享。”在《开讲啦》的舞台上,主讲人被“当众孤独”,以“第一人称”的制式和“观自我”的体验式分享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没有提示器,没有演讲稿,节目营造的是个人谈话场。”而青年代表的现场提问既是听者与主讲人的互动,也是一种对主讲人的审视。

在聂丛丛看来,借鉴了真人秀形式的《超级演说家》已经脱离了演说类节目的原貌。有pk,有晋级,有赛制;现场有4位导师、有300位观众评委;上台演讲的主角不再是名人、学者,而是草根选手;舞台方向逆转,从听某个人说,到评某个人说——《超级演说家》正是一档以真人秀包装的“说话的比赛”。

“近几年国内引进的多档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对《超级演说家》的前后期设计与执行,均有参考价值。”柴焰表示。不过,曹志雄进一步解释说,节目的真人秀部分是为了呈现完整的信息场,而非节目形态的核心。“这个节目并不仅是发掘说话的技巧,演说的核心是要表达观点,有东西要告诉大家。”

故事的力量

“演说类节目的魅力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其实,并非只有杨晖一人有这样的看法。聂丛丛从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故事,“对百姓最有用,最容易被接受,而历史本身就是故事。”这也就是本来以“百家”为选题范畴的《百家讲坛》偏爱历史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原因。该节目的嘉宾身份也多为学校教授、文化学者等。

《百家讲坛》对历史、人文素材在讲述方式上强烈的故事化处理,甚至让有些人诟病为“评书化”的节目。对此,聂丛丛并不认同,“我们还是坚持以思想引领故事。”

相比《百家讲坛》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开讲啦》的故事则偏重于情感与励志。“借助名人分享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给青年人的成长提供心灵鸡汤”,胡智锋分析道。《开讲啦》对主讲嘉宾的要求是“即兴演讲,真诚,说人话,要体现正能量”,杨晖说,《开讲啦》最大的创新是给央视带来“语境的创新”。

在主讲嘉宾及其演讲内容的甄选上,《开讲啦》践行了杨晖“tv2.0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走进百余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青年人想要听谁的演讲,关心什么样的话题。以调查结果为依归邀请嘉宾。“我们的目标观众群就是青年人,但想不到还吸引到35-55岁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看。”

杨晖对记者表示,《开讲啦》也是适应媒体环境变化而生,她的tv2.0理论即是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观众特征,需要我们尝试将互联网传播规律用于电视节目创作。”

如果说《百家讲坛》满足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开讲啦》为青年人从情感上提供了内心的支撑,那么《超级演说家》则体现了大众对意见表达的诉求。曹志雄认为,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大众需求,“唱的是别人的歌,但说的是自己的心声。我们是为选手提供一个表达对世界态度的舞台。”

“节目创意往往是这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关心什么,什么就可能是下一个大家热衷观看的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柴焰表示,从今年开始,安徽电视台将更加有意识地发展语言类节目,“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语言类节目次第登场。”

国外演说类节目

谈到电视上的演说类节目,赵曙光甚至认为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竞选演说。

国外同类节目为国内熟知的是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于1984年共同创办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英文缩写)。

“ted是看天下,内容更专业。”杨晖表示。

ted并非电视节目,而是ted大会嘉宾的演讲视频。每人不超过18分钟的演讲涉及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社会、心理等领域。从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截至2010年4月,ted官方网站上收录的ted演讲视频已达650个。

国内网络论坛《一席》即仿照ted而创建,并于2012年8月起,以每月一期的频率,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演说分享。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5

目前影像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所见影片大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是大型企划影片,这类影片是主题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经费较充足,制作也较为严谨,一般而言,品质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五千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别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的中华历史五千等,这些主题完整,可以作为中国史教学的主要辅助教材。除以上中国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针对历史的某些主题深入探讨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国最近重要的考古遗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国》;以文物介绍为主的影片,如《国宝档案》。其次还有之前十分风的《百家讲坛》节目,《百家讲坛》开播已有数,初期并受重视,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讲坛》讲授《中天品三国》之后才大为风,中天以类似古代说书的形式,佐以学者考证及符合现代的语言形式,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中国十分风的节目,日后于讲述《论语心得》及《庄子心得》,以自己对于《论语》及《庄子》的见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又形成另一个高峰。虽然现在《百家讲坛》节目已像过去那么风,但能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大部分也是学有专的一时之选,如钱文忠讲《玄吴西游记》,钱文忠是季羡的学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讲授《玄吴西游记》深入浅出,十分受到欢迎。

二、历史课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学上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影像资只能作为辅助教材,教材的设计应该经由师讲解之后再用影像资作为辅助。大部分的影片长是四、五十分钟左右,使用影像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整节课播放同一部影片,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但这类影片是剧情片,剧情起伏大,学生的新鲜感会维持太久,久自然丧失观看的动。因此,适当的剪接内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师是配合自己讲授的教材内容,将影像资融入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因此,以一节课五十分钟为,一次要放太长的时间,约五到十分钟为宜,配合讲解时间,二堂课约二至三个片段,就足以解释及说明问题。尤其现今中学历史课程断被压缩,目前已呈现时数足的情况,五千的中国历史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而且每个星期只有二个钟点,单单是赶完进就十分困难,甚至会有太多时间可以做教材补充。而且历史课程上教师担负讲解的责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节课放个片子来消耗时间的教学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来从事辅助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占用太多时间,通常五至十分钟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说明一个议题,这也是类似《国宝档案》这些影片制作的原则,尽将影片放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又能完整的介绍一个问题,在辅助教学上十分。

三、课程影像选取注意事项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6

1.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做起,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语文教师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理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我的修身做起,学习儒家经典,力行学做谦谦君子,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老师越来越难当,学生在家里对父母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有了孝心,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这个孩子就将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抓不恭敬,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从落实。我利用课前二到五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适当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所觉悟,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央视《百家讲坛》可以成为教材最好的补充与注本。

央视《百家讲坛》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和《胡雪岩的启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的智慧》、吕立新的《水墨齐白石》、钱文忠的《三字经》等,都是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比如讲《逍遥游》、《愚溪诗序》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时,就可以引用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中对“亦一亦二”的解释。

3.关于作文教学。

3.1我对学生耳提面命,审题,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出奇制胜,就老老实实按常规思路去考虑,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各种题型的操作要领,注意结构安排,要自圆其说,语言要得体,表意要明确。如果能较恰当地用上一些成语、诗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就会使你的文章大为增色。

3.2我开诚布公地告诉学生,作文得分常常会受到阅卷老师当时的情绪和心境的影响,因此,除了不能跟命题者叫劲之外,如何博取阅卷人的欢心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结构合理,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心情舒畅。

3.3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说,写记叙文也好,写议论文也好,你心里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哪怕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事实上,你心虚气短,你腹中空空,你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但写作文那会儿,一定要表现得煞有介事、理直气壮、情真意切等。

4.关于阅读教学。

4.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要融入“人文味”,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4.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要想使语文课堂“育情”,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能达到。

5.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个性化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自己的目标。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7

一路荆棘也是一路风光,生命的足迹,在于精雕细刻后闪耀思想的光芒。王阳明在修文时间不足3年,但一方山水,孕育了哲人的学识造诣;圣人之道,也润泽了山间的荒芜原野。谪居龙场期间,虽身处逆境困难诸多,但王阳明仍潜心研究《易经》,反思程朱理学,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于龙场悟道,持守 “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创“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基础,并最终创立了“心学”体系。同时,他创办了龙岗书院,聚徒讲学,并受聘贵阳文明书院授课。研读讲学之余,王阳明不辞辛劳游览附近的山水风光与名胜古迹,所到之处或著文,或吟诗,这些诗文反映了劳动生产,展现了士民友情,记录了民风民俗,饱含着人生哲理,也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

从历史上看,王阳明与修文的邂逅或许只是一种巧遇,然而在修文期间将自己思想学说终集大成的壮举,却始终牵系着这个地方百余年来的缕缕文脉,成为修文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精神。如今的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产生着颇为深远的影响,还远及海外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突破,龙场被当今中外学者称为“良知之源”,修文也因此而被誉为“王学圣地”,被中外学者尊为阳明心学的“耶路撒冷”。

时光荏苒,当下的阳明文化已经成为修文乃至贵州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在新时代,修文县不仅仅是阳明心学的见证者,更需要挖掘“龙场悟道”的创新精髓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将弘扬阳明文化作为重要历史使命,致力于阳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致力于历史遗迹、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加强阳明文化渗透力建设,发挥阳明文化的寻根体验、启迪教化作用,全力推进阳明文化宣传推广、普及教育和品牌塑造工作,将阳明文化根植在这座城市的精神轨迹里。

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王学专家和王学爱好人士,他们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也使得中心成为了阳明文化的研发载体。作为修文县人才培育、对内研学、活动组织、对外交流的常设机构,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长期组织举办各种各样的阳明文化活动,为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多部学术刊物,考证了20多种学术成果,目前,正在组织筹备出版8本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认可的阳明文化读物。

搭建阳明文化交流平台,不仅能弘扬阳明文化品牌,还能对阳明心学体系进行更好的研究。修文县曾先后成功举办过4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并举办了有关阳明文化的学术讨论会、研讨会与高端论坛等活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阳明文化传承、弘扬和品牌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16年起,修文将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阳明文化节,逐步将阳明文化节培育升级为省和部级文化重要节事活动,打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品牌。

从2013年至今,修文县创办的“重德修文”大讲堂不断组织阳明文化专家、名家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开展阳明文化讲座,大力倡导阳明文化深厚的时代价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引领道德风尚。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重德修文”宣讲活动2500多场,听众达6万多人次。随着“重德修文”在全县的不断深入,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如今已形成修文县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为了更加丰富阳明文化传承形式,还邀请电视台拍摄关于阳明文化的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等,并在主流媒体上大篇幅宣传推介阳明文化,挖掘阳明文化时代价值,大力倡导“知行合一”精神,提升了阳明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在大力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抓好阳明遗迹遗址的保护工作。阳明洞、玩易窝、蜈蚣桥等已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争取到国家、省、市文物保护经费进行修缮和保护。以发展来促进保护,充分挖掘、保护和整理阳明文化历史遗迹、遗址,按照贵阳市“千园之城”部署,规划建设玩易窝公园,以玩易窝遗址为核心,进行遗址修复,修建环园路、广场、仿古亭、文化柱等。

为了树立阳明文化城市的形象,将阳明文化元素更好地植入城市规划建设,修文县举全县之力,开启了以阳明洞为核心的中国阳明文化园项目建设。将阳明文化做成产业、做成实体、做成品牌,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阳明文化品牌的世界影响,加快推进修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年10月第五届阳明文化节之前,园区将会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亮相。同时,办好阳明学校、修建阳明文化主题小镇、打造阳明文化旅游路线等各项重点工程项目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最终形成“处处体现阳明文化、处处体验阳明文化、处处点染阳明文化”的城市文化氛围。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城市河道整治、街道院落和机关企业学校等方面也充分植入阳明文化元素,将修文塑造成为符合时代需求、引领现代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阳明文化城市。

今后,以中国阳明文化园为平台,突出功能导向、模式创新、品牌打造,丰富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全省及至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修文县上下一心的目标。依托阳明文化节为载体,争取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的相关“阳明文化论坛”、“儒学论坛”在修文举办。依托“龙岗书院”平台,定期举办“阳明学国际论坛”、“龙场国际儒商论坛”以及儒家与大文明的“高端文明对话”,把修文龙场打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学术高地。强化系列阳明文化打造,成立中国阳明研究会、阳明书画院,做大做强“知行印社”,促进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走向市场转为文化商品。组建阳明文化演艺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龙场悟道》大型实景剧。推动阳明文化在旅游开发、文化创意方面形成产业,进一步塑造阳明文化品牌,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地提高阳明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8

重点推荐:

《那些绝代佳人》虹影著 瞿庭涓解读 重庆大学出版社 ¥26.00

在中国,虹影是饱受争议的作家,有人说虹影的人生比她的作品还精彩,她被媒体贴上“美女作家”、“身体写作”、“官司作家”等标签,而她本人却更希望自己被称为先锋作家或诗人。不过她没少获得国外的赞誉。2005年7月,她凭借《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和《背叛之夏》获得了被誉为“文学奥斯卡”的“罗马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本书是虹影和80后才女瞿庭涓携手解读张爱玲、萧红、李香兰等传奇女性那些尘封的摇曳多姿的往事。小说源于原形而独立于原形,为了小说的完美进行了再创造,十分耐读。

爱尚书库:

《于丹的天空》 孔健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4.80

于丹,现在已经差不多家喻户晓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社会的贡献: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帮助广大观众懂得感悟生命,感悟人生。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在讲座与书中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本书是首次辑录《百家讲坛》外于丹解读人生的最全精华,是心灵修炼与国学智慧的完美结晶,教你怎样获取幸福,把握幸福,跨越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孔健,孔子学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家滕阳户掌门人。现任日本软银金融大学教授,国际孔教儒学传播协会会长等职务。被媒体誉为“孔学传播大师”。

《走出困境》李焯芬著 中华书局 ¥20.00

“如果我们每个人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就不难发现,点燃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是一些当时我们认为是磨难和困苦的境遇或事件。一个完美的人生,真的需要历练。”这是本书作者李焯芬先生送给读者的一句人生格言。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苦难,陷入困境。当然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走出困境的智慧和方法,《走出困境》以60则心灵小故事,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厄运,解决人生的困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故事书。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9

1论坛交流模式

以论坛的形式为校长们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校长内力,发掘校长潜力,整合校长动力。其模式的运行结构为:切中问题(重点、热点、难点)——群体释疑——对话交流——多元分享。我们先后开展了“百题知识竞赛”、“创新教育”主题辩论大赛、领导干部“百人论坛”、校长“网上论坛”等活动。特别是校长“网上论坛”,切中校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论坛内容全县开放,达到资源共享。通过论坛交流,丰富了校长的理论知识,为校长科学管理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梯次研修模式

我们坚持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按岗位、按需求,分类、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培训。其模式运行结构为:专家引领——对比反思——理解内化——躬身实践。我们举办了校长、村小校长、后勤校长、初中教学校长、小学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研修班。先后聘请全国小学教育专家窦桂梅、吉林二实验陈福校长;省学院干训办林森主任等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各位校长认真思考,消化理解,运用实践。在梯次研修中,击中问题,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效果颇佳。使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理念,收获了经验,有效地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名校带培模式

“名校带培”就是把学员置身于全国、省内、县内等名校,脱产带培学习,学员以该校一分子的角色,参与其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该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从而不仅学到大量的显性经验,也会在深层次、隐性方面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与启迪。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度、高效益地提高科学管理学校能力的目标。其运行结构为:确定名校——情境体验——实践反思——交流汇报。几年来,我们先后选送50余名中小学校长、村小校长,分别到山东、四川、北京、浙江金华、东北师大等名校带培学习,学员们在学习中思考感悟,在反思中分析对比,寻求接合点,探求生长点。使他们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带培学员回来后在县内巡回报告,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4案例教学科研模式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0

5月29日下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云南省高端引进人才称号获得者张虎才教授应邀做客“文聚论坛”第339讲,在云师大呈贡主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308报告厅作题为《与你相关――地球科学的魅力》的精彩讲座。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杨亚东老师主持论坛,来自各学院的近400名同学慕名前来现场听讲。

张虎才教授主要研究古湖泊与古环境重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年代学、气候突变事件、寒旱区环境变化等领域。出版中英文著作7部,近五年在《自然》等著名学术刊物上4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红云园丁一等奖等荣誉和表彰。他是中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深受学生爱戴。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张虎才教授登上讲坛。“好女不嫁地质男”,张教授一开讲就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道出了地质研究工作的艰辛。他谦逊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在求学和科研中的经历和感悟,使同学们在领略地球科学魅力的同时,还接受了一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洗礼。在精彩的演讲中,张教授深厚渊博的学识、温文尔雅的谈吐、谦虚低调的品质,无不彰显着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让同学们感到由衷的崇敬和钦佩。

“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工作就是幸福的一生,生活的态度决定生活的方向与质量。”张教授告诉同学们,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而“成功是得其所想,幸福是想其所得,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张教授自己正是如此,无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工作时期,他都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并通过努力收获了成功与幸福。最后,张教授勉励同学们:“大学是学习知识的阶段,要努力沉淀自己,增长学识,不能虚度光阴;只有在大学期间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准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向,找到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

在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争前恐后地举手提问,张虎才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论坛结束后,同学们主动向张虎才教授请教,争相与他交流、合影。一位同学说:“张教授的演讲,特别有亲和力、感染力,使人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