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管理学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9-22 17:22:37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1
1.有利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小社会,社区成员中存在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的多元态势和复杂局面。社区业余文化建设通过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使社区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社区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我国城市“单位制”的长期影响,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还比较薄弱。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服务居民的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有益于居民身心的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可以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社区的文化特质中认同社区,进而能热爱社区,贡献杜区,有效地促进社区内聚力的形成。3.有利于融洽社区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使转型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更加开放和更加务实的趋势,也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功利化的趋向。
二、积极探索社区业余文化建设的策略
我们淀山湖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提高镇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传递社会正能量为目标,以“弘扬先进文化,关注百姓生活,传播科学知识,丰富群众生活,共铸尚美淀山湖”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精心筹划积极开展了“百姓讲坛”宣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组织落实体现“四到位”重视“百姓讲坛”活动品牌培育,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机制,落实措施,抓好“四到位”。一是组织领导落实到位。活动由宣传办主抓,社区教育中心、文体站、文联、公民文化宣教中心等相关部门为“百姓讲坛”活动网络成员单位。由镇文体站具体负责“百姓讲坛”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对“百姓讲坛”的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有效指导,活动阵地逐步向各村、社区延伸。二是工作制度规范到位。制定了“百姓讲坛”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精心设计“百姓讲坛”logo,对讲坛活动方式、宣讲内容、讲师聘请、讲坛听众的管理进行了有序规定,使“百姓讲坛”从一开始就规范有序。三是讲师团成员明确到位。经广泛发动,通过单位推进、村社区举荐、个人自荐的方式,选择镇相关单位、党校工作人员,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社区中的自主创业、文明家庭,昆山好人等20多人“能讲百姓”,纳入到镇“百姓讲坛”师资备用中库。四是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在镇社区教育中心、文体中心专设宣讲专场,自“百姓讲坛”创办以来,整合村、社区市民学校等宣讲场所资源,先后投入资金5万余元,营造环境布置氛围,更新和添置了教学设备,确保了“百姓讲坛”工作有序开展。2.宣讲理念做到“四定位”从“百姓讲坛”创立,就不断更新理念,准确定位。定位一:“镇民的学习平台”。在“百姓讲坛”内容设置上,我们设置的学习内容丰实、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淀山湖镇社会实际,无论是老年人、青少年学生还是党员干部、“新昆山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话题。定位二:“镇民的交流平台”。无论是面对面的宣讲,还是面对面交流,把“百姓讲坛”变成了讲师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交流思想,互动感情的平台,通过这个交流平台,缩短了听众与听众的距离,形成了和谐文明向上的氛围。定位三:“镇民的议事平台”。“百姓讲坛”在交流互动中,干部群众表达思想,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论全镇大事、社区小事、老街趣事,又密切关注社会时事和热点,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社区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物业管理等方面,让“百姓讲坛”又成为居民群众的议政议事平台。定位四:“市民的娱乐平台”。在各种文体活动、文艺演出、技能比拼、体育比赛中,干部群众放松心情、陶冶身心,将“百姓讲坛”打造成为寓教于乐的群众“精神家园”。3.宣讲内容体现“四结合”“百姓讲坛”宣讲内容,力求与四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一是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相结合。“百姓讲坛”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讲述老百姓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人和事、劝人为善、谈古论今、传承文化、了解过去、励志未来为目的,以“讲道德做好人”为主题。选题内容包括淀山湖优秀传统文化、百姓身边好人好事、中华文明礼仪和道德文化三个方面,力求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百姓的文明素质。二是与创建文明系列争创相结合。围绕文明城市、文明乡镇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百姓讲坛”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各村、社区大力开展文明习惯、文明礼仪、文明用语、文明行为的宣传实践活动,全力打响“人美、环境美、城镇美、生活美”的“尚美淀山湖”品牌,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三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知识相结合。“百姓讲坛”开设“低碳生活”、“家庭保健”、“环境保护”、“文明交通”、“法律援助”、“我们的节日”等菜单课题专讲,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开展社科普及的讲座,用于提升社区居民科技素养和生活技能。四是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相结合。通过“百姓讲坛”的宣教活动,延伸“百姓讲坛”工作触角,把“百姓讲坛”这种寓教于乐式宣讲方式与“全民阅读”、“终身教育”、“娱乐生活”相结合,营造市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把“百姓讲坛”建设成居民群众“家庭大课堂”,使其成为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乡镇的有效抓手。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2
关键词:百家讲坛;精品课程;视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31-03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推出的,该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节目之初并不受观众欢迎,曾一段时间面临被末位淘汰的危险。在随后的发展中,栏目制片人万卫等人及时调整思路,使《百家讲坛》由“冷”转“热”。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依据专家的定义,即专家把精品课程概括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与《百家讲坛》之间有什么共性呢?它们都用视频的方式传递信息,但是传播效果和制作又不同。《百家讲坛》是不是电视教学的精品呢?那我们的精品课程与《百家讲坛》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百家讲坛与精品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1.视频构成要素
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教育传播的要素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构成。从大众传播角度看,电视教材的要素有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当然也有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视觉符号包括活动的画面、静止的画面、文字等,正是这些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来表达电视节目要传递的信息的。
精品课程视频中的传播要素与《百家讲坛》的视频一样,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得出,精品课程和《百家讲坛》的画面元素几乎是一致的。
精品课程和《百家讲坛》还要注意课件的要求。精品课程的课件要求一般有:教学内容正确,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和严重的文字错误;符合教学要求,体系规范、完整,结构严谨;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交互良好,模拟实践环境,注重能力培养;界面人性化,操作方便、灵活;没有导航、链接错误;启动、链接转换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声音、动画,并具有相应的控制技术;素材结构规范合理。另外精品课程的课件要做到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笔者认为《百家讲坛》的课件制作要求应该不次于精品课程课件的要求。
2.视频的制作环境和设备
《百家讲坛》的制作环境和设备毋庸置疑,是专业级的。它的硬件和软件兼容性很好。同时,制作团队对受众的需求也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它很受欢迎。
精品课程的制作环境:依据兰州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中要求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精品课程制作设备要求:依据兰州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要求录制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标清和高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大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视频不是专业人员制作的,而是教师自己制作的,每个教师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审美观的不同,最终作品也不尽如人意。就作者学校的精品课程制作而言,有些是用家用摄像机拍摄的,有些是请人用专业摄像机拍摄的,但是最多也只能是两台摄像机。拾音设备也没有专用的,有时导致同期声不能用,只能后期配音。后期编辑的软件一般都是会声会影或者premiere,编辑之后要进行格式的转换,视频失真较严重。
3.对象分析
《百家讲坛》的讲授者主要是专家或者学者,教育传播中的传播者主要指的是教师,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教师,他们都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内容传递给受众。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姓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当然有人会说,百姓并非都是《百家讲坛》的观众,是有一定知识和素养的百姓,因此《百家讲坛》的受众定位于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众。2004 年底经过调研发现自己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这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是很完善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精品课程是为特定专业和有一定初始能力的学习者服务的,当然也可以为教师和专家服务。它的授课对象比较单一,且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初始能力。它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共同经验,有一定的共性,内容的选取依据教学大纲和社会需求而选取,通过授课对象的比较,精品课程内容的选取比《百家讲坛》内容的选取容易得多。
4.视频特点分析
《百家讲坛》主讲者大都在讲述中引用了许多考证资料,而这些古文是要有一定基础来理解的;受众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讲述内容有认识感;受众有一定参与感。观众的参与感与讲述内容有关,而作为受众个体的观众对所讲内容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的兴趣及与所讲问题的接近性。[1]它不忘自己是大众传播,视频里采用了大量的相关背景、影视资料和图示。
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该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追求数量有些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选择不是很重视,只是把现成的书籍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把课堂搬到网上,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因此精品课程是不是精品我们也得深思。
精品课程的视频是教师讲课的全过程,大多数精品课程后期编辑比较简单,我们不去刻意地增加或者删除某一部分录制的内容。因此有些场景就比较混乱。有些教师的着装比较随意,教师的口头禅也较多,学生的着装和态度都比较随意。
精品课程的制作由于受到团队和建设者视频编辑水平的限制,借助影视资料和视频的表现较少,大多是通过图像和文字、教师的口头阐述来展示教学内容,缺乏电视教材的特性,通常只是用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5.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共同经验理论告诉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共同的经验范围,且范围越大,则传播的效果越好。
《百家讲坛》百看不厌,百听不厌,那我们的精品课程视频也是这样吗?据作者了解的情况,好多学校的精品课程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人使用,就连建设者们也是一样,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他们就不再关注它的使用情况。甚至有些教师的精品课程后台数据丢失自己都不知道,那我们有必要投入去建设吗?它的作用到底能不能体现呢?
为了评估学校鼓励各种层次的教师去建设精品课程,为了评估我们去努力工作,但是效果有没有人去管呢?笔者也主持建设了一门校级精品课程,由于学校没有环境去使用,就根本谈不上传播效果。
6.共享分析
《百家讲坛》是大众传播,它是完全共享的。精品课程是教育传播。一般教师制作的精品课程不管是被评为部级的,还是省级的,或是校级的,我们不会轻易地贡献给别人,只会为自己学校和学生服务,就谈不上发行,更谈不上共享。这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局面,出现大量的重复课程,但是又不得不去建设,因为我们比较小气,不是自己的学生就不愿意分享与他。假如我们愿意与别人一起分析自己的精品课程,这样才能做到资源共享和节约。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共享、名师共享、好的资源共享。
7.小结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我们的精品课程似乎远离精品,只是课程而已,就是把实时的课堂搬到了电脑、网上,有必要吗?值得精品课程建设者们深思,我们建设的精品课程中有精品吗?哪方面能够算得上精品,是设计、课件、视频,还是电子教案?
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我们要防止教学设计一味拿来别人的;注重问题的重难点分析,防止无重心;注重服务对象的分析,防止大众化;精品课程要精心录制,防止视觉疲劳;更要关注效果。若我们的建设者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没有个性,那就失去了精品的本色,失去了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只能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此,在设计和录制精品课程的视频时可以以《百家讲坛》的形式制作,也有必要借鉴《百家讲坛》的制作要求和审核标准。
参考文献:
[1]周洁.《百家讲坛》栏目的传播学解读[d].河南大学,2008.4.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3
在经过三年的煎熬之后,《百家讲坛》终于痛苦而又释然地放弃了早期的高端定位。转型后的《百家讲坛》要求节目的主讲专家无论如何要将自己的学术讲座演绎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懂的“文化俗讲”。这就意味着讲坛节目的受众定位将转向具有更大基数的受众类型。不过,这种定位转向也对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提出新的要求。
选题“偏食”:学术大众化的集体套餐。2004年之后,《百家讲坛》的文史选题占据极为重要的内容份额。正是这种选题的转型,使得开播几年间寂寂无闻的《百家讲坛》声名鹊起。那么,这种文史选题为何成了讲坛节目“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
其一,中国文化语境中强大的文史传统,铸造了中国人偏重文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加上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嗜好与审美旨趣,从而铸造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包括对历史人物及当代人物进行品评的传统,这种品评常常作为清流人物参与时政的一种手段。人们常常从文史典籍的阅读中获取政治斗争与官场博弈智慧,《百家讲坛》中无数充满权谋与官场术的历史故事,加上学者们独到精辟的学理分析,为他们现实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某些思路、启发甚至经验,增强政治智慧。
其二,悠久的民间说书与戏文传统奠基了中国民间的文史积淀,也影响到中国人乐于接受线性模式的故事叙述的习惯。据调查,《百家讲坛》在河南农村的收视情况较为突出,许多农民都喜欢看这一档节目。中国的戏文传统连同早期的民间说书,基本上是以历史人物、文学故事为题材作为演绎的蓝本。它们培养了中国民间文史趣味,积淀了民间的文史知识。虽然当今民间说书几乎绝迹,戏文活动急剧减少,但是已有的民间文史积淀依然通过口碑流传与人际传播在民间发酵。
其三,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传播,给文史选题带来了现实的传播契机。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炒热了传播的氛围,相关、相似或相同文史选题的讲坛节目不必经历太长的预热期,就可以借势传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益。
叙述转型:电视传播的俗世嗜好。几乎所有的电视实践者都会有这样的发现,电视受众对于叙事性信息,尤其是故事的喜爱程度远甚于意见性信息,更不用说艰涩难懂的自然学科知识。喜欢听故事,或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影响到人类对大众媒介的接收方式与接收趣味,甚至思维结构。学术讲座主要传播学术信息。如何保证学术信息与故事并行不悖?一是寻找拥有更多故事潜在性的选题。二是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即叙述转型。
《百家讲坛》的叙述转型,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保证学术信息传播的故事化及故事悬念化。《揭秘》《清朝十二帝疑案》《明十七帝疑案》等系列讲座的题目就异常醒目地以悬疑示人,引发受众的阅读欲望。同时,在总悬念的统领下,每一讲揭开一个或若干个相关的历史秘密,而且尽可能地三五分钟设一个叙事之扣,置一个兴奋点,不断地刺激受众的阅读神经。《百家讲坛》在每个系列节目播出的前一段时间里,都会进行相应的预告宣传。这种节目宣传片既是一种导读,也是一种引发受众悬念与阅读兴趣的触媒。
“视觉无意识”:穿越电子空间的学术愉悦。基于人类的“视觉无意识”及对电视传播的接受方式,非常有必要对学术讲座进行电视化的改造,对原生态结构进行解构,从而重铸讲坛节目新的传播形态。第一,利用画外音对学术讲座进行段落性的切割,使原来的长篇大论转化为无数的小段落叙述。这种切割带来的好处不仅是解决了视觉疲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悬念化的叙述设置。第二,大量运用虚构影视作品的资料,使讲坛节目进一步视觉化、具像化。第三,大量运用图表、漫画、flash、字幕及说图等手段与技巧对主讲人大段的纯粹性声音信息进行填充,加强其视觉性。通过以上的手段与技巧,学术讲座原有的结构被重新解构,叙述节奏被重新调整,文本形
态变得适合电视阅读。
二
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已经深度解构了原有的学术生态结构,然而,合乎标准的文本生产并不足以保证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的发生,必须具有相应的传播策略才能保证讲坛节目获得足够的传播影响力。
“蚁聚”效应:系统化、连续性及受众顺流。《百家讲坛》在意识到自身有着随意性传播的问题后,开始了一些系列化的传播尝试。这种系列化的传播是主导者选择某个主题统领一个系列的讲坛节目,企图获得一种集团性的板块传播效应。连续性策略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系列化,即系列节目在内容与叙述方式上有着强烈的连贯性。从生产角度来看,连续性节目生产,可以导致一种规模效应,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从电视传播角度来看,采取连续节目策略有助于人气的慢慢积聚,这就是电视受众的“蚁聚”效应。
连续性节目以系列化的传播数量及内容的叙述关联,可以通过“蚁聚”效应建立相对稳定的 “受众流”(audienceflow ),可以增加入流(inflow),减少溢流(flow through)①,从而达到电视受众的高峰聚集。《百家讲坛》后来的实践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
主讲人明星化:锻造电视传播的记忆基点。主持人是电视最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在电视传播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让受众产生记忆点。讲坛节目的主讲人作为讲坛节目的标志性人物,同样存在着主讲人明星化的传播理由。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百家讲坛》一开始并没有把主讲人看作是主持人,更没有认识到其作为标志性人物明星化的重要性。往往是一期节目一个主讲人,讲完之后,受众还没有记住主讲人的长相,主讲人便消失了。尽管标志性人物的明星化关键在于自身的个性特征及其荧屏表现,然而,曝光率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百家讲坛》一个偶然的动念才使得阎崇年在《清朝十二帝疑案》中连续十二次露脸与出镜,积累了观众缘,成为《百家讲坛》第一个颇具影响的主讲明星。
主讲人的明星化锻造还需要电视传播的不断推介与宣传。《百家讲坛》对主讲人进行营销性的宣传与推介使得几个重要的主讲人星气逼人。反过来,这些星气逼人的主讲明星又辉映着《百家讲坛》。一些主讲学者,昔日仅是学术圈子的小众名人,如今名闻天下,“粉丝”遍布,锻造了学术节目的一个实践奇迹。主讲人的明星效应稳定了受众流,扩大了传播效应,保证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发酵传播:讲坛节目的媒介互动及利益合谋。由于书籍传播的边缘化趋势,一些出版社早已将目光盯住了电视媒介,企图从这个具有人气旺盛的电子媒介中获得一些出版资源与传播能量。同时,电视媒介为了开拓传播内容的多渠道性,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固化受众的忠诚度,也愿意与出版界合作,两者形成了利益的共赢。
具有强烈的学理性与知识性的讲坛节目自然是出版界颇为看重的一个出版资源。湖南卫视《新青年千年论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都以书籍出版的衍生传播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延伸,在获得某种文化美誉的同时,也分上一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甜饮。不过,这两档电视讲坛节目远不如《百家讲坛》后来无可比拟的出版气魄与能量。《百家讲坛》的出版奇观经各种媒介报道后,成了轰动的媒介事件,愈发加剧了人们对其源发地――《百家讲坛》的关注,引发了许多极少接触《百家讲坛》的受众的阅读兴趣。
以巨大的衍生传播带动本体节目的传播,无疑给《百家讲坛》带来愈积愈厚的人气。《百家讲坛》发行的光碟不仅满足受众固化电视传播稍纵即逝的资讯内容的诉求,同时也给一部分不能按时收看的受众提供了可选的媒介,巩固并扩大了讲坛节目的受众群体。讲坛节目具有良好的知性内容与声音传播资源,往往为广播媒介青睐。《百家讲坛》与北京广播电台合作,开辟了广播版的《百家讲坛》。作为新兴媒介,网络对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不同风格的主讲人在网络上聚集了自己的受众,形成一个个的“粉丝”团体。这些“粉丝”团体在网络上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喜爱的主讲人,加速了讲坛节目主讲人明星化的进程。事实上,这些媒介的联动极大地放大了讲坛节目的传播影响。有时,讲坛节目衍生的传播效应远远超过本体节目。
三
讲坛节目通过上述传播策略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类型范畴,甚至发生受众的类型位移,从原本高端的小众群体转为具有极大基数的大众群体,引发了《百家讲坛》节目的收视“井喷”。各种媒介毫不吝惜自己对讲坛节目的赞词,然而,社会各界尤其是来自学术界对该传播现象的质疑与批评也接踵而来。这些质疑与批评主要针对讲坛节目的主讲资格、演讲方式、学术硬伤,并且就讲坛节目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普及的关系展开了一些讨论。
笔者认为,首先,讲坛节目不能一味地降解学术浓度,因为这样无助于整个受众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及知识的积累。既然以学术的名义进行电视传播,自然还须遵循最起码的学术规则。主讲人的资格、学术深度与密度、娱乐程度等不能唯收视率而定。过度地僭越规则,引发学术界的反感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会使讲坛节目发生严重的质变。其次,讲坛节目应改善电视传播现有的把关制度及其方式,加强讲坛节目的审读机制。由于电视传播具有极大的社会阅读面,如果其提供的文化营养缺乏相应的学术检疫,危害是可想而知的。谬种流传,不如不传。最后,加强讲坛节目传播的平衡机制与反馈机制。无论是否冠以“百家”之词,讲坛节目总是一个意见广场,讲坛节目选题偏食、单一信息的过度传播,甚至错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对缺少学术鉴别能力的普通受众的认知产生误导。这显然有违将学术信息进行大众传播的初衷。
注释:①sydey.w.head等著. 顾淑馨译.《电子媒介新论(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台湾)时英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p216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4
论文摘要:《百家讲坛》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一档学术性文化电视节目,其迅速跨越市场导入期成为一档热播节目。这是一档低成本制作的精品栏目,节目利用悬疑制造卖点,学术明星与节目品牌的打造不但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增值并且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成功经营模式值得重视。
电视节目的生产可以被视为一个工业化的流程,从整个流程来看,如何使其平稳、高效运转,是保证电视媒介经营的关键。随着媒介生产质和量的提高,电视节目便具有了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
《百家讲坛》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一档学术性文化节目。去年5月,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可以说是市场规律引导《百家讲坛》走上了这一步,使其能够迅速跨越市场导入期,成为一档热播节目。其运营模式值得重视。
一、低成本制作精品栏目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主创人员不过十几人,看上去是一个画面单调,类似于课堂授课,只让专家学者讲讲文史知识,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节目而已。然而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节目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收视率从0.05提高到0.32,是10套节目进步最快、收视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栏目。一个在“睡眠时间”创造高收视率奇迹、中午播出的讲座节目,能有这么大影响,到底为什么?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样一档低成本运作的精品栏目呢?
媒介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①这就使得媒介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必须考虑成本投入与最后收益。《百家讲坛》的节目形态是一种实用的,以功能传播为主导的节目形态。其视听读语汇形成的织体构成了故事传播与节目思想传播的基础与依托,这种功能性节目形态是媒介产业化大背景下模式化节目运营不可缺少的基础。它一方面用很少的资金控制住全国的热播资源进行简单的后期合成,避免了制作复杂的自拍节目质量因题材含金量变化、因主创人员的变更等原因而产生波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消耗性用品用量下降,采购成本资金降低,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对自有资金的支出,体现了一个媒体对资金的利用能力,而分析支出回报的结构可以看出一个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判断其对市场的控制力和驾驭力,因为资金的支出总是按照收入预期--支出资金--运作调整--获取收益等环节来完成的。
毋庸质疑,随着栏目末位淘汰制的实施,收视率已经成为各电视栏目的“生命线”,电视栏目间的收视率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合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主创人员的潜质,制作出电视精品,最大程度地提高节目收视率,成为摆在各栏目面前的当务之急。为应对收视率对节目的挑战,《百家讲坛》编辑三组曾提出“收视率是根本,节目质量和进度是保障”的口号和目标。围绕收视率是电视节目整合营销的具体体现,以节目质量为保障也是媒介竞争中精品策略的独特做法,其以策划和编辑为工作重点的工作方式,其依托热播通俗剧和讲故事向文化层面升腾的传播能力,对全国的主流人群的较强吸引力以及低成本精品策略值得我们重视和尊敬。做一个大众喜欢的教学栏目正是低成本强化管理运营模式的典范之作。
二、利用悬疑制造卖点
媒介经营理论认为电视节目在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一种特定阶段的产品样式,因而在传媒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首先以能否吸引受众为衡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说过,“悬疑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 《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也深知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有多残酷,“电视不像课堂,如果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观众手里的遥控器会毫不客气地把你换掉。”②《百家讲坛》恰恰是找准了这一吸引受众的关键性卖点,正如其制片人万卫的制作理念:“在节目的编排上,我们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 《百家讲坛》基本上每一期讲座都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话题由头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看似单调的讲述中有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播电台播送的评书连播是它暗自模仿的母体形式,评书连播培养了急于了解故事和人物命运全部的接受习惯,把这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评书式的中断方式加以利用,让人们在情节的期待状态中欲罢不能,为整档节目的不断延续开拓了市场。
“信息化时代的短缺资源并非是信息,短缺的是我们加工、编制这些信息的技能,以及能否确保信息的独特性,从而夺人眼球。”③《百家讲坛》独有的信息加工能力最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增值
二十世纪,商品化、技术化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社会的两个最后堡垒——大自然与文化生活,也不例外。文化产品是否可以批量生产,成功地加以销售,在这个问题上,显而易见,现代社会炙手可热的电视媒体恰恰起着重大作用,占据着关键地位。既然媒体的受众同时就是文化教育的消费者,那么,利用媒体所提供的这一机遇去诱导大众的消费,促使原本“窄众传播”的传统文化扩大覆盖面得到资源增值,岂非顺理成章。
人们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消费着文化产品,在此,我们不妨把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看做是一种资源,资源性的文化消费习惯与电视节目在一定时期的形式特征显然有着某种同构关系。现实人文资源的现代化转型,对于推进传统人文学科与新媒介技术的结合,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文化讲座的成功使《百家讲坛》认识到,观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名著较为热衷,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看来,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成就了《百家讲坛》今日的火爆。这些深厚的积淀使其在传媒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占有特殊资源的优势。
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这是《百家讲坛》所追求的。这里的史学家们不再让人感到居高临下、高深莫测了,他们口中的人物也还原成了普通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伟大也可耻的人,这在以前的历史课堂和教材中,都是很少见到的。曾在《百家讲坛》多次“露脸”的作家刘心武这样评价道:“《百家讲坛》不仅往‘百家’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的吸引力,并逐渐培养了一批‘回头客’,使他们从‘偶然邂逅’,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
专家们不摆学者身价,主动让大众与传统精英文化知识体系“对接”。这种学术与民间的对接意识是组织内部的集体智慧,它并不是一种通常的理性知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知识之上的温情和真诚的理解。传播学讲求传播的最高目标是传通,传而不通是传播效率低下的表现,电视文化栏目的这种传播形式充满了人文化、人本化的新型观念在里面,同时包括了热情和思想。这种非理性形态的智慧,构成了传媒产业的基石,是一个组织的根本储备资源。
四、节目品牌的打造
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品牌经济。我们如今已告别了媒体短缺的时代,面对众多的媒体,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媒体需要培育地域基础、受众基础、品牌的知名度,培养受众阅读、收视的习惯和忠诚度,而同时还要面对已有一定受众基础和品牌知名度的媒体的竞争。只有那些长期坚持重视节目质量,关心群众,关注社会热点,提供满足人们共同需要、共同兴趣的信息的媒体才能长久地生存,才能成为成功的媒体。而成功媒体的外在标识就是品牌,品牌是媒体过去节目质量的成果展现,又是未来节目呈现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市场,就是人才,就是财富,就是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媒体产品必须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④《百家讲坛》直言不讳地提出“打造学术演讲明星”的口号。整档节目播出的过程是造星的过程,其通过语言表达的节目形式使人成为学术明星。所以进入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不但学养深厚、平易近人且又善于表达,一位演讲明星本身就是一期栏目的标识,这种学术明星的培养对于节目品牌的打造是大有裨益的。
媒介的品牌往往是资本实力、产品赢利能力、可信度与号召力的代表。央视十套已树立了其文化教育媒介的品牌,《百家讲坛》成为央视的品牌之一,这样的节目往往更加注重媒介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更着力于自身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塑造,更谨慎地履行社会责任和承诺。节目当中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负责的媒介代言人,又往往成为舆论的引导者、时尚潮流的推动者。
五、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广告是传媒业最重要的增值性产业,也是直接能从媒体规模经济之中获得巨大收益的部分。具备规模的媒体拥有巨大的受众群体,媒体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高,能极大地提升广告的覆盖面和公信力。电视节目以收视率占领市场份额,依托广告经营获取利润,《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其节目的成功吸引了与之相呼应的贴片广告,央视又对这档精品栏目的广告进行了选择,尽量在赢利的同时使广告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面对信息产业多元化的时代,各大媒介都在寻找协作媒体,结成战略联盟拓宽经营渠道,媒介产品的成功一定会为媒体产业的多角化经营助一臂之力。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行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隆重推出《百家讲坛》系列音像制品,合力打造人文精神家园。另外电视媒体还互动纸质出版,《百家讲坛》联动图书的巨大价值被挖掘出来,“保护品牌,多方共赢”的口号被明确提出。再加上节目精选系列vcd光盘制品,《百家讲坛》一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对当前出版界的拉动效应令人瞩目。以阎崇年的一系列讲座为基础扩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于2004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两个月内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到七万册。目前在北京地区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居第五位。可以说,《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直接影响了文化市场。阎崇年和刘心武的书在图书销量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易中天的书《帝国的惆怅》是《新京报》学术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杨瑞雪说她们社“面临专业图书的高水平竞争,动脑筋、想办法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借助媒体,因为在媒体上过的雏形图书已经受过一次市场和读者的考验。”⑤
新时期的媒介经营者们需要不断探索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文化产品在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意义之类的问题。“东方文化的复兴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两大重要事件。” ⑥《百家讲坛》的经营模式恰恰找到了文化复兴与发展媒介经济这两者最佳的契合点,这也正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 《百家讲坛》如何酿造“好酒” 央视国际
③ 程士安,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探源[j]上海,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④ 肖景辉,范以锦:拿什么铸就品牌丰碑 中国媒介经济研究网2006-7-26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5
《蓝海战略》是一本关于企业如何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的营销管理类图书,万卫从中获得了不少提示:“我就是像做营销一样做节目。”
新世纪:《百家讲坛》受到人们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万卫:《百家讲坛》的成功,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它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但道德文化层面的东西却逐渐缺失。虽然是中国人,但是我们从小到大获得的历史知识并不是特别多,在已经得到的那些知识里,有些还被政治歪曲,或被野史戏说。广大群众开始去关心真的历史,而不是虚假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回归现象。我们锐利地看到了大众的需要,用普通人的视角看历史,拒绝“大课堂”备案教学的形式,推出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自然能受到人们欢迎。
新世纪:你们的观众群有定位吗?
万卫:市场有无限种可能性的存在,我们的观众群也一样。我们没有―个特别明确的定位,不分文化层次,只要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对虚假知识画问号的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观众。
新世纪:怎么去吸引更多的目前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观众呢?
万卫:我们的节目已经推出了一批学术明星,通过他们出书等活动,让《百家讲坛》的影响不断扩大。那些原本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观众,可能就会因此对这些学者和这挡节目产生好奇,自然就会关注《百家讲坛》了。
新世纪:怎样让专家学者教授们放下所谓的“架子”?
万卫就像企业进人都要培训―样,我们自有一套与主讲人沟通的方法,可以说每一个主讲人,都是经过了重重培训才站到摄像机前面对广大观众的。当然,这个方法我们不能说,就像我们找主讲人―样,有自己的方法,属于商业机密。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6
平民化的实践
广播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催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媒体面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而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媒体现象和发展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平民化的实践却早已开始。
内容题材的平民化:话语权向平民阶层转移。广播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是从严肃的会议新闻和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起步的。长期以来,这种正统端庄,居高临下的风格就是人们对广电媒体的第一印象。然而,如果说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标志着以报道社会底层生活的民生新闻开始繁盛起来,那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各地广播电台创办的政风行风类热线节目,则标志着广播节目中的话语权向平民阶层转移。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开通政风行风类热线节目的省份已经达到29个,地、市则更多。这类节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广大听众的欢迎与支持,如今已成为广播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尽管这类节目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在于它以热线为主体,对话为途径,成功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阳光平台,畅通了群众参政议政的便捷渠道,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多元的舆论诉求。节目中不分年龄性别,无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并通过热线让执政者听到来自百姓最真实的民情和民声。将话语权交到普通百姓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他们参与节目的热情和欲望。而话语权向平民的转移,更是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一种体现。
表达方式的平民化:审美价值趋向平民趣味。与内容题材平民化紧密相关,广播电视节目在表达方式上也开始追求平民化。于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堪称范例。
《百家讲坛》从开播之日起,就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以“开放式讲堂”的形式面对广大观众,把各路专家学者从高等学府的教室请进电视演播室,用通俗有趣的平民话语方式讲解历史典故,传授文化知识。可以说,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栏目在媒体表达方式平民化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它让学术精英们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广大民众分享文化、传递文明,从而实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通联结。
荣获中国新闻奖名栏目奖的《晚报浏览》曾是全国唯一一家晚报荟萃类节目,汇集了全国40家省市晚报精华,其选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或从百姓衣食住行入手,或是趣闻轶事信手拈来,而播出形式更是放弃了过去居高临下、我播你听的教化姿态,通过巧妙的编排串联,得体的音响使用,逼真的情景再现和平易近人的播报,绘声绘色的讲述,以从未有过的近距离、生活化、亲切感,带给听众一种生活真实感和惬意好心情。轻松幽默的风格,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话家常的特征,面向大众的定位使节目取得了传统新闻无法企及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愉悦。
参与方式的平民化:平民互动颠覆传受关系。广播电视节目平民化现象一经出现,便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全方位发展,在渗透于节目制作的内容题材和表达方式后,更是推进到了参与方式的平民化。如今,从电话短信参与到以嘉宾身份介入,从“超级女声”类选秀节目到“我的长征”新鲜出炉,广播电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大众文化的“听觉大餐”和“视觉盛宴”。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角,社会似乎正在进入一个传播主体个人化的“我媒介”时代。
这种巨大变化无疑颠覆了广播电视与受众的简单意义上的传、授关系,平民的大量参与使广播电视逐渐摆脱了刻板、僵硬、神秘和高高在上的公众印象,促进了从表现形态到操作流程的全面彻底的平民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与大众社会文化和媒体市场的成功对接。广播电视平民化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态,同时也给当代声屏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平民化进程中的问题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平民化趋势符合“三贴近”原则,自然具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平民化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于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求,舒解和调理工作生活情绪,对破除精神禁忌与压抑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平民化自身也存在某些危机和问题。特别是在难以遏制的利益冲动面前,很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泥潭。尤其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和盲目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精神上的过度放纵与情感宣泄,甚至诱发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低俗化、粗俗化、媚俗化的倾向。时下如广播情感类热线节目中隐私题材的泛滥和热衷于追求娱乐效果,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低俗危险游戏,选秀活动中的粗制滥造和盲目追星等,对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除了商业利益之外,更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面对广播电视节目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坚持“通俗而不庸俗”,“大众而不庸众”的观念,坚守媒体的公信与良知,品位与品格,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作出更多优秀、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7
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因讲课视频上网而被央视发现,登上《百家讲坛》、出书,就像当年的易中天,一下子红了。作为一位普通中学历史教师,从此开始了一段连他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腾飞”之路。他就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袁腾飞。
视频上网 一夜成名
2008年6月,袁腾飞兼职的一家补习学校为了宣传自身品牌,吸引生源,将他讲课的视频上传到了优酷网上。到今年7月,在网络上袁腾飞的讲课视频从19个增加到33个,播放次数累计达到2500万,网友们称之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本人却对这个“史上最牛”百分之一万的“不感冒”,“它将我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只能自我解嘲:就和‘史上最牛钉子户’一个意思,地震时那个‘猪坚强’不也是‘史上最牛’吗?所以,您就一笑置之,那不是我自称的,千万不要当真。我自己更乐意大家直接叫我袁老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从小因为喜欢历史而读历史,因为爱历史而在大学选择历史专业,最后顺理成章地教历史。不经意间,我的教学视频片段被放到网络上,点击率竟然超过了2500万。我的学生告诉我,说我的视频出现在优酷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百度视频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我才知道自己‘一夜成名’了,一切都已不可‘挽回’!”当提及此称呼时,袁腾飞如是说。
虽然袁腾飞对“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这一称呼“不感冒”,但它却吸引了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关注。2008年7月,当《百家讲坛》栏目组第一次与他取得联系时,袁腾飞简直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我这样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怎么能上百家讲坛”,在惊诧之后断然拒绝。但栏目组的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坚持让他再考虑一下。后来到《百家讲坛》的一次试讲,现场反应非常热烈,这才坚定了袁腾飞的信心,并决定将自己最喜欢的两宋历史拿出来,整理成30讲,在电视机上与广大观众分享。
“我可以讲两宋,但是比不上宋史专家。我也可以讲二战,但是比不上军事史专家。可是军事史专家不一定能讲两宋,宋史专家不一定会讲二战。实际上在我看来,因为中学老师必须从古讲到今,从中讲到外,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样样都通但是样样都松的状况。比如说《两宋风云》这本书,30讲,一讲42分钟,就是1200多分钟。可是那点东西如果在中学教科书上,10分钟都不到可能就讲完了。你要把这么点东西扩充到这么多,出现疏漏是难免的,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所以,比如谁要给我指出来哪个年代讲错了,哪个人名念错了,哪个地点说错了,哪个史料引用错了,这是我提高的机会。比如我原来喜欢两宋,但是并没有进行过深入了解,我也得看很多书才能去准备这30讲。”面对媒体,袁腾飞多次强调自己并不是历史学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而已。
两宋风云 百家称雄
尽管袁腾飞这样说,但当《两宋风云》在《百家讲坛》播出以后,平均收视率一举超过了易中天,达到0.27,创造了《百家讲坛》2006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足见其受欢迎程度。有人将他评价为新一代“草根文化”的代表。对此,袁腾飞却显得非常低调。“我不是学者,也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中学历史老师,‘草根文化’我承认,说是代表不敢当。我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出名也好,火也好,对我来说都是些无所谓的事情。我有工作,我有地方给我发养老金,有地方给我报销医疗费,所以不管他人是在网上或者是现实中对我的追捧只能说是锦上添花,但绝不是雪中送炭。我不像娱乐圈的人,他们总得炒作自己,他们上红地毯领奖就得穿几万块的时装,这是他们的工作服。可我上讲台不用开宝马,不用背个lv的包,我没这么大的需求。”并表示“这次到《百家讲坛》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我给自己定位:我永远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因此而飘飘然,要低调面对现实。”朴实的话语令我们对这位“草根名人”肃然起敬。
按照《百家讲坛》的惯例,主讲人在节目播出以后都是要出书的,袁腾飞也没能例外。其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同名图书《两宋风云》一经上市即呈现出“火爆”态势。在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上,和袁腾飞同样在《百家讲坛》登台的上海学者钱文忠对袁腾飞的赞赏溢于言表。他在嘉宾主持台上手持麦克风向台下众多的袁腾飞的粉丝们开玩笑说:“如果腾飞兄的岁数比我大一点,那我就到海淀区去读书了。”袁腾飞立即起身道谢,并转身对观众说,“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满足大家的需求”。抑扬顿挫的声音之中,俨然有着大腕明星的风采。
《百家讲坛》历史上曾有过同名图书首印100万册的先例,袁腾飞却只将自己的图书首印定为25万,当问及此事袁腾飞讲到:“我跟前边那几位没法比,我就是一中学历史老师,人家都是大学教授,在世人眼中,社会地位没法比。我发展到这一步就挺知足了,不敢得陇望蜀。”袁腾飞的回答显然是很低调,但通过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却不由得使我们的内心有了一丝酸楚,希望提升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名利面前 依然自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有记者曾问其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哪里,袁腾飞说道:“作为一名教师,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我教的学生将来都能比我强,没有比这更能令我高兴和欣慰了。而且我感觉到,我教的学生应该都会比我强,起码他们学历肯定会比我高,因为现在本科毕业已经是不行了。很多孩子还有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一点是我最欣慰的地方。”
诚如袁腾飞所言,中学的课堂应该是相对封闭的,不应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像娱乐圈的明星,需要炒作,需要曝光自己,老师是需要把自己遮盖起来的。袁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同出名以前,似乎也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利用一切时间来尽可能地多读书。“一个历史老师,不管上什么坛,要想把历史课讲好,多读点书那是不二法门,照本宣科谁都不爱听,你只要把书看活了,融汇贯通,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对于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袁腾飞也说出了他的经验,“许多前辈都提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迷恋上网、打电游,就是因为兴趣。如果老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是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明白,能让学生听进去、记得住,这是很有意义的。”“要把历史讲活。为什么很多人在中学阶段不喜欢历史,是因为中学的历史教材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成人化。它的行文太成人化了,都是一些公式、概念性的东西。比如说讲到鸦片战争,中国的落后,它就给你一堆概念化的政治腐败、军备废驰、国库亏空,这些词对于孩子来讲根本理解不了。所以我实际上就是用我的浅白的语言,给历史做一个注释。”
听过袁腾飞课的人都知道,袁老师在课堂上不会只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往往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得学生如醉如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教学大纲上没有的东西不应该在课堂上讲给学生。袁腾飞答道:“如果只是按照考试大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划书,然后看着学生去背。或者拿出题来,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只要是认识中国字的都能做到这一点,老师就不需要了。我要讲一件历史事件,首先要把它的前因后果讲明白,而通常它的前因后果是不考的,考的只是事件。”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8
[关键词]吉林市图书馆 公益讲座 品牌打造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15-02
公益讲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方式,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图书馆积极开展系列性的文化知识讲座活动,陆续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讲座品牌,成为当地城市文化建设的亮点。吉林市图书馆2008年初推出“松花江文化讲坛”大型公益讲座活动,该项活动采取“非商业化运作,市民免费参与”模式。
一、“松花江讲坛”品牌打造中的特点
(一)周密策划,有序运作
在“讲坛”创办之初,成立了讲座项目工作组,制定讲座工作的整套策划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讲座工作进行研讨,最终确立的思路是以依托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专家学者与市民、读者之间搭建一个独特的沟通平台,将讲座办成吉林市有社会影响力的市民课堂。
(二)贴近大众,精心选题
为了做到主题系列化,根据群众需求的热点、难点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讲坛”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知识”“江城百姓健康”“名家讲座”“女性话题系列”“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成长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我身边的法律常识”等九大系列,力争做到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欣赏性与应用性相结合,雅俗共赏,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知识和生活需要。
(三)注重影响力,打造精品
先后邀请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孟宪实、马瑞芳、孙立群、喻大华、魏新、李清泉、朱翔非、郦波、纪连海、韩田鹿、赵冬梅、姜鹏、高日晖、李山等和国内知名学者、作家鲍日新、徐恩存、向勇、商晓娜、安意如、匪我思存等人莅临讲坛。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精心选题,严谨的科学精神,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形式,受到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响应和欢迎。讲座自创办以来,市民学习热情高涨,基本场场爆满。
(四)发挥公益性,广泛传播知识
在整个活动中,所有的专家学者均是无偿授课,市民可自愿选择参加,在每期讲座开始前三天,到图书馆免费领取入场券,在双休日寻找到了新的学习机会和途径。凭借传播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好、收效显著等特点,“松花江文化讲坛”被公众誉为吉林市的“百家讲坛”。
二、彰显人文性,辐射力日益增强
一方面,依托现有的学术报告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固定讲座形式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需要,将流动讲座送到基层、送到百姓身边,使讲座的辐射力日益增强。陆续开展了“松花江文化讲坛”走进小学校园、大中专院校、绿色军营、社区和党政机关活动。如今,“松花江文化讲坛”的知名度已深入到各个层面。“讲坛”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例如,何新生主讲的《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名城建设》、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陶然教授主讲的《吉林市古代历史文化》,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也引领了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潮流。
“讲坛”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近280场,受益听众达10万余人次,成为深受江城广大市民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的文化品牌。“讲坛”得到了省、市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中国文化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每周惠民”、《吉林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火江城”、《江城日报》的“松花江文化讲坛为江城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等深度报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吉林电视台、吉林省文化信息网、吉林省广播电台,以及《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跟踪报道已达数百次。
对每期讲座都进行了全程摄制,对所有主讲人均建立起规范的专家学者档案,并根据国家标准加工制作成视频课件,丰富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讲座信息资源。为扩大受众群体,还创办了“松花江文化讲坛”网站,将讲座视频与近期讲座内容预告公布在网站上,便于与读者沟通,也能让不在现场的市民群众和身在外地的江城人,以及对讲坛感兴趣的所有网民,都可以共享讲座资源。
三、深入开展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领导和群众宣传
开放办讲座,求得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增强讲座的活力和生命力。把讲座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向财政、文化等部门领导,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宣传讲座的意义和作用,求得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图书馆讲座的课题资源、讲师资源以及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激发图书馆工作者办讲座的积极性,保证讲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讲座工作机制
要把讲座列入工作日程和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三)组建一支优秀的讲座工作队伍
讲座办得好与坏、水平高与低、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都与讲座工作队伍优与劣分不开。建立专门的讲座管理机构,选调专业知识水平高、知识面广、协调能力强、有热情、爱心、责任心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讲座资源:选题和讲座人
选题要科学规划、种类丰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需求,展现当代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要从多个角度选择确定系列化讲座题目。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搜集各行业专家学者、名人信息,建立图书馆讲座主讲人信息资源库,主讲人的选择要坚持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深入的课题研究、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好的表达能力。
(五)加强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开展有实际意义的讲座
讲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加强接受者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等,讲座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对于讲座的内容应该注重群众的兴趣和实际。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
首先,扩大讲座的受众范围和明晰讲座的针对性。将讲座深入到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军营等机构。讲座在时间上既要有固定时间的讲座,也要有针对特殊群体时间的讲座。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讲座,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在线讲座,整合讲座的专家资源和受众资源,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形式丰富讲座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林华.原型在创建文化品牌与塑造品牌文化中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2006:3.
[2]马翀炜,马骏.文化品牌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179-183.
[3]王焯.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j].文化学刊,2010(04):83-88.
[4]陈淑媛,黄新丰.妈祖文化品牌在产业界的延伸与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11-114.
[5]曹萌.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j].理论界,2008(10):142-146.
[6]宋颖鑫.析成都三圣花乡文化品牌的构建与管理[d].重庆大学,2010.
[7]李军,甄军芳.发展文化产业视域中的石家庄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3-77.
[8]郭肖华.“海西战略”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品牌研究——鼓浪屿申遗的“形象性”提升[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28-33.
[9]张颖.从图书馆讲座看城市文化性格[j].图书馆学研究,2006(8).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9
由中国国家商务部支持、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将于2010年3月26~27日在北京亮马大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调整组合创新”。届时商务部、美国零售商协会、日本百货店协会、韩国百货店协会、马来西亚零售集团、美国梅西百货、台湾太平洋sog0百货有限公司、王府井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当代商城、武汉武商集团、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银泰集团、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河北黄骅信誉楼等中外百货企业和品牌商代表、行业专家与资深学者等,将就百货企业如何在全球后危机时代解决高端消费品消费力不足,零售企业营运中所需的资源出现瓶颈,经营模式陈旧难寻突破口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业界关注的问题发表演讲,以求使广大百货零售企业发现问题、看到机会、找到出路、合理布局、稳步增长。
目前面临后危机时代新引发的一系列新市场环境问题,第八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在中国百货零售行业最权威的2009年度百货行业发展报告的同时,还将就百货业发展思路,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与企业效益增长,中国周边国家百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构造现代百货业的经营模式,百货企业如何做到精心服务、精诚合作、精致管理、精品经营等问题全方位的进行现场解读并与广大听众互动沟通。
2010年是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的八岁生日,她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滴收获都离不开广大会员企业的鼎力支持,2009年第七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的参会企业在规模与数量上都创造了新的辉煌,无论在参加论坛的百货店规模与数量上,还是报名参会代表级别与人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作为中国百货行业每年的开年大戏,目前论坛已经成为全国百货行业从业者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脉络,了解国内外百货行业发展动态、学习成功企业先进经营与管理策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这也是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受到全国众多百货业从业者追捧与认同,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的重要原因。
第八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将继续秉承以往高峰论坛权威、务实、高效的特点,继续充分发挥协会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
百家讲坛管理学篇10
【关键词】文化传播;讲坛;访谈;剧评
前不久,我国史学家安作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由电视文化讲坛节目引发的“国学热”现象,安老先生说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安老先生充分肯定了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价值,肯定了易中天和于丹等专家学者在传播国学经典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他认为在电视上讲讲历史,让观众能以史为鉴,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1]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与民族集体人格相联系。文化氛围对人的发展、对民族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紧张的生活让人们难有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消化文字。书对人们的影响开始减小,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呈现和反映文化形态的媒介之一,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形式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中,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可以说承载着传播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国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百家讲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观众通过文化讲坛类节目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著名专家和学者。观众跟着孔子学为人处世,跟着司马懿学管理,跟着刘心武重游红楼,跟着马未都品鉴古玩。专家学者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经典,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度阅读,去粗取精,又以大众最能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方式,给人们说着历史、说着文化、说着为人处世。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
中国电视人这些年的努力颇有成绩,《百家讲坛》、《大家》等品牌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大众的追捧。地方电视台相类似的节目也开始层出不穷。在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已经日臻成熟之时期,受众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观众对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需求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国电视人旨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文化型节目进行创新与升级,以多元化、多形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各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也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内容变化。传统讲坛类节目主要由专家学者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诉说文明历史故事。新型的文化讲坛节目除了古代经典、大家轶事外,也开始关注“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的现解”等对当下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如央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大家》,就常借大师们的慧眼识世界,在介绍大师的成长过程的同时,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从多个视角向观众阐释文化的含义,这对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大有裨益,在陶冶民族情操方面给予的关注令人拍手称快。
以往的文化讲坛类节目普遍呈现模式化,深度有余而广泛度不足,说教气息严重,缺乏交流和真实感。现今的这类节目有了明显的改善,讲坛与访谈相结合,除了邀请大家学者外,也开始邀请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作为嘉宾或现场听众。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迸发智慧,交流人生心得,共同探讨人生真谛。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新形式。在电影电视剧热播背景下,催生出的影评剧评类文化评论类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视剧评类节目。最近出现的“翻拍热”,《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等翻拍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的电视剧在各地方电视台和卫视热播。这些作品引起了网络观众的热评。影视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或文学经典人物重现,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万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有些剧目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不够严谨,甚至有失真之处。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本是一部据《史记》内容,还原历史的正剧,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将汉文帝的功绩算在了汉景帝身上,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写到了周亚夫身上。在舆论发达的今天,对电视剧节目的肯定与反思不止于网络,电视剧节目的热播催生出的剧评类节目就承担了这一任务。如在去年各大卫视都热播的《新水浒传》推出后,有不少地方卫视和电视台借此推出了《水浒传》评论节目,如《今夜有水浒》、《非得看水浒》、《水浒三人行》这几档典型的衍生节目。这类剧评类访谈节目不仅讨论原著故事,也评价新老版本的拍摄情况与演员技巧,不同的主持人和嘉宾往往也能够提出自己对剧目的中肯见解,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电视传媒开阔公正客观的评论氛围。在剧评节目中,还有不少嘉宾由经典著作和电视剧节目说开去,谈到国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家庭与工作。
(三)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多访谈明星名人,新型的访谈类节目开始有了专门的商业访谈节目。如波士堂,也开始访谈网络红人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人,对某个焦点物件展开文化层面的探讨。
新型访谈类节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捕捉大师智慧:与一位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交流,现阶段的访谈节目有不少港澳台地区名人访谈,有些节目甚至已经跨出国门,开始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师对话。如央视的《大家》栏目。
2.追踪热点人物:通过对热点人物的采访,知晓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未来规划,从而引导观众对热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如《张越访谈》、《可凡倾听》、《背后的故事》。
3.探讨社会现象:通过对特殊时期、突发事件、焦点人物的访谈,展现人生社会百态及多种文化现象并与观众共同分享。对热点现象和话题的深入探讨,比如“健康养生”、“物价”、“传销”、“安居房”、“地沟油”等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是主题。最经典的代表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
传统文化访谈类节目往往对人们的成功秘诀、生存智慧加以关注,新型的访谈类节目也开始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心灵方面有了观照。比如央视主持人张越做的一档谈话类节目,由网络上爆红的《老男孩》电影开始说起,关注了普通人的梦想问题,甚至特别追溯了小乡村里普通女人追寻梦想的过程。这些谈话类节目的主题较多,也有对网络上走红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后做出值得探讨的话题与观众分享,其中对于人生的细节观照无不令人感慨良多。文化访谈类节目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体,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自然、真实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呈现“人文关怀”的趋势。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不少娱乐类节目为了追求新奇刺激和收视率,在节目中哗众取宠,表现出低级趣味,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在泛滥的选秀和相亲类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不难发现这其中涉及的低俗和拜金内容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尤其是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负面影响。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整治下,近日的选秀以及相亲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已日益严格,有个人品德方面问题的嘉宾已经在此类节目中逐渐消失,这对提高此类节目的艺术品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综艺类节目中炒作边缘题材的现象严重,在节目价值取向上有审丑的趋向。电视荧幕上频现家庭纠纷和婚姻破裂,有些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将“小三”也请到节目现场。家庭纠纷和婚姻矛盾被扩大化和戏剧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出“恐婚”心态。
《北京晨报》曾发文评价娱乐类节目,其中引用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的评论,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的电视节目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文化品位为代价来获得收视率,对于电视台来说,可能会获得不菲的利益,但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是非常可悲的。”[3]正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的文化访谈和文化讲坛类节目相对于选秀类娱乐节目,有着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若干年后,其产生的文化价值将会远远超过纯娱乐类节目。
在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网络势力强大,但在网络信息的筛选标准和监管仍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这股新媒体势力每天向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科普人文类访谈讲坛节目承担着校正扭曲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网络传播的某些信息让网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色社会现象感到迷茫惶恐,整个社会容易出现信任危机。简言之,网络缺乏对人们的正面引导力量。但电视作为受众面最广的媒体力量,其对人们价值观的正面积极影响不容小觑。上自八旬老妇下至垂髫儿童,难免会接触到电视节目。因此电视节目应当以一股正面的媒体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陶冶国人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档好的文化访谈类节目和电视讲坛类节目往往能让人们在每日匆匆前行中停下脚步,对人生做些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心态与集体性格。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方面要以正面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决定了这类节目也要有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在芸芸众节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就是这类节目如何能做得更好看,文化访谈和讲坛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如何从知识分子扩充到全国普通大众,也是电视制作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从主题选择、嘉宾邀请、现场互动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发展,多方位、多元化去迎合不同的受众群体需求。专家学者走出故纸堆与象牙塔向大众传播知识,对求贤若渴的大众大有裨益,同时对电视制作人和学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所学知识筛选后呈现给大众?选择哪类知识传播给观众?选择哪个角度切入社会问题从而给观众以正面的引导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对所传播知识有独特的视角和前沿思维,更需要良知与高度的责任心。电视传媒平台上播出的每个节目、每段话,都是对观众的人生引导,让百思莫解的人豁然开朗,既对中国古代圣哲的怀念,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文化访谈、讲坛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中国电视人在公共传媒平台上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领域的认真思考。大众对于这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变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支持,这也正是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不断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岳麓书社,2011.
[2]何军,吴明华.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j].新闻前哨,2006(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行动方案 2022-08-04 04:40:33
百家企业人事人才服务工程实行办法 2022-03-18 03:55:00
百家讲坛视像化讲述功用探索论文 2022-12-13 11:08:00
百家讲坛生存策略研究论文 2022-09-29 03:53:00
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 2022-09-15 08:38:00
百家讲坛生存策略管理论文 2022-07-30 0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