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改善项目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9-22 17:59:16

被举报文档标题: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1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护理;满意度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也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劳动的员工,围绕战略目标及存在的问题,让员工自动地参与管理活动[1],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更好的完成工作。从尊重人性出发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科学化水平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关键,特别是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儿科病房更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技术方法、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2013年6月,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为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谨防家长满意度下降,运用品管圈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50张固定床位和15张加床,护理人员共21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护士10人。2013年6~11月在本科室进行治疗的患儿共927例。

1.2品管圈的组建 在本科室组建品管圈前,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讲授开展品管圈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品管圈活动相关知识考试。然后根据科室情况,以护理小组为单位自发组圈,6~8人为一圈,圈长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科护士长担任督导员。

2问题与对策

2.1原因分析 对现状和设定的目标进行解析,即对可能造成家长满意度下降的各种原因,制作成鱼骨图,并从中找出原因,对要因进行现场查检验证 ,得到了①护士工作繁忙;②人力不足;③穿刺技术水平有限;④知识技能更新慢;⑤病区环境差,加床多;⑥沟通方法欠缺等原因,见图1。

图1 原因分析

2.2对策实施 组织全科护士讨论,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确定各岗位组长。提高护士对患儿肢体语言的理解水平、请医生指导讲座等。以专人负责的方法实施对策,对每一项对策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掌握 ,将各项改善结果以同步查检数据的方式呈现,并尽可能详细记录对策实施过程与结果 ,以了解每项对策改善成效。对于确认为实施有效的对策,将其作业方法加以标准化,制作成作业标准化书,以便全体护理人员能够了解、遵守,使该成果得到应用、持续改善。

2.3效果评价 出院患者填写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满意度。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3结果

通过组建品管圈相关一系列措施后,发现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由原先的81.33%提高到95.21%,该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结果显示,护士考核分数也较开展品管圈前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这些结果表明组建品管圈不仅可以提高护士对医学护理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4讨论

4.1由于患儿人群的特殊性和病情发展的可变性,品管圈活动适合在儿科护理人员中开展。该活动应该要让员工了解其中之意义及正确做法,增强培训效果,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品管圈活动倡导以一线部门为中心,组成质量改善圈,共同学习、讨论、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质量改善机制,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有效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以及降低各种错误的发生[2]。有研究[3]表明,在新生儿icu中实行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工作的错误率。在药剂科实行品管圈活动后,有效降低了药品调剂过程中的差错发生率。通过定期开展科会学习,让圈员有更多的时间交流与学习,从而大大促进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圈员积极投入圈内,增强日常工作中默契度。圈员们在平日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4.2设立公休座谈会,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使患儿及其家属更加理解和信任护士的工作,从而能主动配合各项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能让护士提高自身素质,发掘潜能,认识到自身价值,同时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儿科整体护理质量。同时,也能减少护患矛盾,提高儿科家长满意度,促进了护理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2

2020年是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善我乡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有效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根据省卫健委关于印发《2020 年贵州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卫健综发【2020】1号)文件精神,结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相关要求及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为全乡6-24 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以下简称“营 养包”)的基础上,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延长服用至36月龄婴幼儿,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

(二)具体目标

1.营养包发放率达到85%以上,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达到75% 以上。

2.提高儿童看护人的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和营养包服用知晓率,看护人接受咨询指导率达到80%以上。

3.婴幼儿的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在基线调查水平上持续下降。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实施范围:上坝乡所辖范围。

(二)发放对象

1.常住人口6-36月龄婴幼儿,满6月龄的婴儿即纳入发放对 象,服满36月龄的幼儿即停止发放。

2.满24月龄已停服儿童,截止2020年4月1日未满30月龄的可以重新纳入服用至36月龄(超过30月龄从未服用的不再纳入首次发放对象)。

3.如出现营养包配量供应不充足的情况,则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婴幼儿,其次优先保障6-24 月龄婴幼儿。

4.除因疫情等不可抗因素外,两个月及以上未领营养包算停服,停服未领取的营养包不予补领,连续两次停服的不予续服,要求再次服用的必须满足月龄在30月龄以内,大于30月龄不予续服。

三、项目内容

(一)合理分配营养包

按照县妇幼保健中心制定营养包分配计划,合理调配,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然后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二)免费发放

项目每天为婴幼儿免费提供1 包营养包,一月一领,每次限领一个月用量。

(三)咨询指导

向儿童看护人传播营养与喂养的科学理念,丰富看护人喂养知识,提高其喂养技能。讲解营养包的作用和服用方法,提高看护人营养包的知晓率。强调继续母乳喂养、正确添加辅食、食用营养素补充品等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

(四)质量监测和质量控制

加强营养包质量监测,做好项目实施效果评估。营养包纳入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各有关单位有责任将影响营养包质量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我院及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五)储存管理

营养包储存应达到食品储存基本要求:

1.有专人保管;

2.在室温下,避光、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房间设温度湿度计,并有检查登记记录;

3.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及医疗药品混储;

4.存放要求离墙隔地(建议离墙30cm以上,隔地15cm以上);

5.需要有防鼠防虫害设施。

(六)监测评估

积极配合上级开展营养包监测评估;监测内容含儿童出生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营养包食用情况、贫血状况、认知行为等。

(七)培训和指导

开展培训指导,卫生院每年对村级进行2-4次培训,村级对服务对象现场指导培训。培训内容为营养包发放与管理、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基本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

(八)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

联动各村卫生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广大儿童家长知晓国家免费发放营养包政策、服用营养包的益处,提高目标人群知晓率以及营养包项目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留守流动人口聚居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为重点,通过宣传片、宣传栏、宣传折页、宣传海报、面对面健康教育、集中讲座等宣传形式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积极推广新鲜、安全、营养、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婴幼儿辅食,不断提高看护人营养喂养知识和辅食制作技能。

(九)质量控制和监督

建立项目工作问责制,卫生院院长是第一责任人,任务分解、乡村协作、目标确定、计划落实,跟踪工作进度,营养包发放、储存、宣传动员、随访工作,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做好服用对象的健康监测和评估,针对营养包服用方法掌握不好、有效服用率不高的服务对象应增加随访次数、开展个案分析,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四、工作流程

(一)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并负责将营养包分发至各村卫生室,指导村卫生室做好营养包储存,规范开展营养包发放工作,同时为看护人提供喂养咨询,并对村卫生室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二)村医负责为本村6-36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开展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营养包发放登记和随访登记,原则上按月随访,服用营养包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应酌情增加随访次数。患有特殊疾病婴幼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适于服用营养包(如地中海贫血患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例儿童应该在营养包个案随访记录卡上记录服用营养包前后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血红蛋白、身长、体重)。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卫生院

卫生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设置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本乡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项目管理、社会宣传和动员、培训和指导等相关工作。

(二)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技术组

卫生院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乡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制订项目技术方案,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项目指导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动员社会各界对我乡贫困婴幼儿营养状况给予关注和支持。

六、资金管理

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经费结算流程,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宣传教育、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监测评估、随访等工作。卫生院收到上级下拨专项资金后,不克扣,不挪用,及时下发到各村卫生室。

七、信息管理

卫生院、村卫生室应按要求填写营养包出入库登记,村级应如实填写营养包发放登记、个案随访卡,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村医负责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咨询指导信息的收集、整理,填写月报表,按月上报,卫生院汇总村级报表后于每月2日前上报至县级,乡、村两级应注重报表上报的及时性、逻辑性,严禁弄虚作假。各上报单位负责人应对上报数据先审核、后上报,数据一经报出,由审核人承担相应责任。

卫生院每季度均应分析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年12月的第一周将工作总结上报县级,总结应包含营养包发放及项目培训、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和指导等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3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持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强化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对工作、对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学习贯彻党的五中、省委十一届八次、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在学习贯彻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大局。〔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贯穿全年,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六个学出”:学出忠诚核心、学出信念信仰、学出辩证思维、学出为民情怀、学出忧患意识、学出昂扬斗志。〔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4.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党爱国情操,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思想境界。开展“我和我的社区”、社会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巩固民政兜底保障成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对基本生活陷入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有序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的动态监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中心〕

6.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低保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会救助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将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予以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市救助管理站〕

7.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水平。继续实施省级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巩固深化低保领域专项治理成果。应用好“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推进办理无纸化、档案电子化、数据可视化。推动“天府救助通”接入区(市、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一卡通”平台,实现救助申请到资金发放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8.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老年养护院(社会福利院)项目建设,抓好养老服务重点任务清单实施,推进敬老院改革和能力提升,加强日照中心建设管理和运营,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市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推进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设施、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规划财务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

9.着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物业 养老”、“社区卫生服务 养老”、老年教育进行社区、老年领域创新创业试点等特色服务。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顾问新模式。加强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实施养老人才骨干培训工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才、机构、社会组织培训。〔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市老年大学〕

10.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制定“1 n”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立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从业年限补贴,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立社工服务点。开展“养老服务示范社区”评选、“颐养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持续营造更加浓厚的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四、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建设

11.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宣传月活动和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基层”活动。推动建立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指导县级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确保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人专岗。发挥儿童救助保护热线作用,加强全市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指导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市儿童福利院项目深化建设、设施设备采购、儿童入院前评估和收置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

12.完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认定精准保障,适时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推动构建儿童福利领域同城化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开展2021年度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积极培育儿童收养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动落实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措施。〔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五、全面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能力水平

13.不断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逐步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实施“福康工程”项目,积极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助残项目。加快推进市级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项目建设。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贫因重度戒疾人照护服务。探索实施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六、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

1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依法完成全市第十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依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学院,市、县联动实施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素质提升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15.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面建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指导村(社区)及时修订完善自治章程。完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居)务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加强村级民事代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等制度。推广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争创基层群众自治试点示范村。〔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16.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实践“党建引领 综合服务 综治保障 科技赋能”城乡社区治理新框架。深化清廉村居建设,以强化基层监督促进乡村治理。做好城乡基层治理城乡改革和群众自治组、市域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组牵头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项目,争创基层治理示范县、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推进社区综合体建设,实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省级补助项目。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七、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17.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强化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有机融合,引导社会组织落实管理层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深入实施强基固本、素质提升、先锋引领“三大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党建 公益”红色领航类项目,打造“红色创投”品牌。〔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市新社办;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组织管理科〕

18.精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县级全覆盖.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落实《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审查工作,促进公益捐赠事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涉企收费规范工作,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促进发挥“四个作用”发挥。〔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19.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加强社会组织非营利监管,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年报、等级评估、信用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巩固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成果,加强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本地化运用。探索建设养老、儿童等领域专业社会组织行业标准。持续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养老服务科〕

八、扎实做好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

20.统筹协调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细化制定符合实际的“1 n”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效监测评估体系,谋深做实“后半篇”文章。〔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养老服务科、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业务科室〕

21.加强地名公共服务与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组织修订地名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和传承保护。做好行政区划界线勘定后地图资料成果工作,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推动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九、不断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22.推动殡葬改革绿色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殡葬服务进社区试点,改进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积极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3.有序开展婚俗文化改革试点。步骤推进“全市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加强婚姻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4.规范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利用慈善中国加大对公开募捐活动、慈善项目、信息公开等的监管力度。做好第三届“慈善奖”拟表彰对象的推荐工作、组织好“中华慈善日”“天府慈善月”宣传活动。试点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5.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组织做好2021年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工作。继续开展社工菁英遴选工作。推动城乡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6.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深入学习和宣传《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指导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真实、准确、完整记录志愿服务信息,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十一、不断夯实民政基础提高民政服务能力

27.科学编制实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严格按照要求,以项目为支撑,与国、省规划相衔接,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倒排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编制民政事业发展“1 2 4”规划,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

28.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做好民政事业资金的分配、公示、评价等工作,加强资金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9.加强民政数据统计分析。加强民政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应用,着力提高民政统计工作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好民政统计数据单机版与网络版的衔接,确保数据统计质量。〔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0.提高民政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制定全市民政系统“八五”普法计划并贯彻落实,推进民政法治宣传教育进基层。严格贯彻落实民政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法律顾问制度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做好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1.提升民政政务服务能力。以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依法依规做好行权清单管理和权力事项动态调整。主动参与全市大数据建设,推广应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川渝通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2.提高加强民政办事服务效率。有序推进公文处理、会务办理、电子政务、保密教育、信息公开、值班备勤、政务督查、政务调研、绩效管理等工作。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二、坚决守住民政领域安全底线

33.严密肺炎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好“五有一网格”措施,指导社区加强疫情防控预案管理,督促小区落实《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应急、生活物资储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继续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防控,鼓励城乡社区群防群治。稳妥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4.加强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高度关注民政领域安全生产、维稳等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清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生产月”、冬春火灾防控活动,确保民政机构和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5.加大宣传提升民政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区动员、社会力量“五社”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民政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舆情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加大民政信息宣传力度。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拓展宣传面,提升宣传效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三、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6.持续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政事业发展全方面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为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领导保证。〔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7.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把党的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团结、务实、高效、快乐、奋进的班子。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和重点领域管控,确保全市民政系统不发生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8.持续加强“六保六稳”纪巡联动巡察整改。按照“十天一会商、十五天一确认、二十天一沟通、一月一专题”4个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协调机制、整改措施、督导督促“五个到位”要求,对照任务、问题、责任“三个清单”,建立台账,逐条整改,逐个销号,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纪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4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的管理办法,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操作技能,改善工作环境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98%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标达标率为103.28%。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关键词 品管圈;痰标本;合格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6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市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谢红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痰培养是呼吸内科患儿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痰标本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科收治的患者多,痰培养标本采集量较大,为了提高痰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实施了品管圈管理。品管圈(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一个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1-2]。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以“应用品管圈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组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品管圈,共有圈员10名,其中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6名护师,3名护士。小组成员年龄为21~ 41岁,学历均为本科。小组成员投票选出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护理部主任担任辅导员。在第二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携手圈”为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其寓意是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在互相帮助中成长,在成长中互相依靠,共同携手守护患者的健康,使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1.2主题选定由全体人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一一列举出实际工作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并就列举出的问题从“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 个方面进行投票打分,采用“5,3,1”的评分法汇总出分数,分数最高者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即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

1.3计划拟定运用5wl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精确控制活动进度。活动周期为2013年10~12月,每l周活动1次,每2周召开圈会1次。

1.4现状把握统计2013年7~9月住院患儿留取痰培养标本的情况,并采用问卷向护理人员和检验科工作人员了解影响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原因。共采集痰培养标本93份,合格80份(86.02%),影响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主要原因见表1。根据80/20原则[2],将宣教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环境因素此三大情况列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1.5目标设定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3],对活动后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进行了目标设定。拟定圈能力为80%,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 现况值× 改善重点× 圈能力)=13.98%-(13.98%×84.62%×80%)=4.52%,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将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降低至4.52%。

1.6原因分析圈成员对影响痰标本采集质量的各种原因进行讨论,运用“鱼骨图”从人、环境、操作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绘制了要因分析图,见图1。对全部的末端原因进行讨论,得出宣教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环境因素是导致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1.7对策拟定与实施

1.7.1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改善前:新患儿入院,护士遵医嘱进行标本采集时有的患儿已经进食进水,采集的痰标本中含有奶汁或水。改进内容:制定标准的宣教流程,操作前告知患儿家属痰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患儿家属的依从性。向家属解释说明 此操作需要禁食水半小时,询问饮食情况,确认半小时内无进食进水。交代家属叩击患儿背部做好检查准备。

1.7.2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制定痰标本采集流程改善前:新护士操作技能欠缺,采集部位欠准确,标本中有的肉眼可见血性分泌物,有的没有吸进深部取出痰液,吸到的只是鼻涕及唾液,有的标本量不够,有的标本检验科回报怀疑是污染菌群。改进内容: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重点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流程、采集部位等知识,并进行定期考核,与个人质量分挂钩,同时要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教育。护士备好用物,指导患儿取端坐位或侧卧位,固定手脚和头部,撕开痰培养包包装备用,戴手套,培养包打开后立即使用,不可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采集后及时盖盖,护士操作应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戴口罩,取出培养包连接吸痰器,润滑导管前段,调节负压,将导管前段深入患儿咽部取痰标本,迅速密封好。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填写痰培养标本送检登记本,通知支助中心及时送检。

1.7.3加强采集环境的管理改善前:采集标本在穿刺室进行,采集标本时同时有患儿在穿刺,并有多个家属陪同。改进内容:设置单独采集间,采集室每日定时消毒3次,采集标本时不要家属陪同。

1.8效果确认对策实施后,于2013年12月底在实施改善对策的状况下,运用相同的调查表对医护人员及检验科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共采集痰培养标本95份,与改善前进行对比。

1.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有形成果改善后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89%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标达标率为103.28%,见表2。

2.2无形成果圈员运用品管圈能力、专业知识、脑力激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集体荣誉感均有很大提高,见图2。

3讨论

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收获了丰富的有形成果。呼

吸科痰标本采集是儿科常见的操作,但操作不规范致采集标本不合格,重复采集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又增添家属不满,有的标本结果不准确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影响。表2显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13.98%降至4.21%,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不仅与人员操作方法或环境因素有关,还与流程有关,通过改进流程,对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及环境改善,制定相关标准化作业流程,成效显著。图2显示,圈员在qcc手法应用、积极性、团队精神、自信心、科学分析、沟通能力、亲和力等方面均得到成长,尤其是qcc手法应用、积极性、团队精神这3方面提高显著,为持续开展qcc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品管圈重视流程改造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品管圈精神在于主动参与,护士在参与品管圈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质量意识明显提高[4]。成员在圏活动中一起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逐渐培养“问题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

[2]佐国琴,郑直.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缺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4):151-153.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4]李敏,杨芳,段丽娜.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持续改进方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b):62-63.

[5]贡洁凌.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给药差错发生率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15-17.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非同期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住院ns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1.1岁±3.9岁;病程2.7年±1.4年。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符合儿童ns诊断标准;年龄6岁~16岁;进行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ns患儿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智力障碍者;无父母长期直接照顾者;患儿来自单亲家庭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目前儿科临床护理模式,即“责任制整体护理”为ns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儿科医生、1名护士和1名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护士。在研究开始前,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fcc护理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实施方法。小组成员中,儿科医生主要负责ns患儿每周1次的复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士和另一名护士则负责患儿的心理评定工作,并根据患儿的心理状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案和具体的操作方法。1.2.2实施过程干预前,首先了解ns患儿的身体情况、心理健康水平及患儿家庭的一般情况,确定患儿的教育需求,并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根据患儿各项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教育目标,并与患儿父母商议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然后由干预小组协同执行干预。干预效果评价包括两方面,即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在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中采用复述和回示两种方法评价患儿及其父母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未能接受教育内容,则进行再次强化和评价。干预小组另设一份评价表进行中期和末期评价,包括ns儿童及家庭的评价和小组工作评价,通过此评价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及效果,同时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1.2.3实施方法具体的实施方法介绍如下。①住院期间:在住院过程中,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每一个患儿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全程床边宣教、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内容包括ns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康复护理的方法、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ns患儿的教育与疏导。设置游戏与患儿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如:我是小医生、我的病治好了、我是超人宝宝、小小运动会、我是小妈妈(爸爸)等。②出院后:针对每个患儿的性格特点制订有针对性且个性化的家庭护理计划,指导父母与患儿多交流、设计各种游戏与患儿一起玩耍,另外,对疾病相关知识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激素治疗时间与剂量、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患儿行为控制、优化家庭环境等。除此之外,制订家庭访视计划和确定复诊安排,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函询,每周1次复查,组织健康教育日活动。患儿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干预结束后3个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3评价指标

①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5]: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学习、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等6个因子。②家庭环境量表(fms)[5]: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10个因子。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hapiro-wilk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wilcoxonsignedrank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本研究在前期调查中发现ns患儿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主要的外在表现有患儿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攻击行为、社会退缩等,这与很多相关报告结果一致。病人的这些行为问题与疾病影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及家庭环境的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基于fcc的理念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特别强调儿童、父母的心理行为及整个家庭环境与动力,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结果。

2.1基于fcc的护理干预促进ns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善

干预前的调查发现ns儿童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缺少情感表达、高矛盾性、低成功性、低知识性、低组织性、低控制性及缺乏集体的娱乐活动。本研究笔者针对ns患儿家庭的环境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家庭治疗方案。首先进行家庭评估,与各个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其次,确定家庭问题,针对患儿及父母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干预的重点是患儿及其父母针对疾病及疾病治疗的想法及观念、父母及患儿情绪状态的控制及家庭交流模式的形成与改进;最后,通过3个月的干预,干预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及总结。通过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均有提高,亲密度、独立性、娱乐性及组织性4项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等6项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儿的家庭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对待疾病的态度更加乐观、治疗更加积极,能够平静地对待疾病的复发或恶化;患儿和父母之间亲密度提高,家庭成员间更加互相信赖和依靠,共同面对困难,矛盾性降低;患儿有意识地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性有所提高;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各自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使整个家庭的组织性增强,同时加强了患儿家庭与外界的联系,随之娱乐性提高。

2.2基于fcc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儿童行为的转变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6

【关键词】 儿童; 静脉导管阻塞; 预防策略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occlusion in pediatric ward/huang 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092-096

【abstract】 to reduce the occlusion rate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ediatric ward,the improvement schemes were designed by our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the problems reveal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lack of a timer to remind staff,ineffective method of informing staff to manag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nappropriate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for staff and patient education and unsuitable clothing for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theters.therefore,lots of preventions were implemented,such as the use of intravenous reminder cards,timers,walkie-talkies,suitable children’s clothing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 and health education posters,the revise of operation standard and the carrying out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s well as supervision.then the peripheral intravenous occlusion rate decreased from 7.2% to 3.4%,achieved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theter care.thus the strengthen of intravenous catheters nursing,the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enjoinment on patients’ families to notice the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as early as possible should be advised in the future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pediatric; intravenous catheter occlus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first-author’s address:infirmary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26

周边静脉导管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侵入性管路之一,因此要落实管路的护理,以提高管路置放安全性和减少相关伤害。对护理人员而言,周边静脉导管的护理是高负荷的护理活动,维护患儿静脉输液导管的护理质量更是一种挑战,且儿童护理的医疗成本远高于成人,每次至少2位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操作,特别是小于3岁的患儿,属于困难静脉注射个案。另外,一旦发生静脉导管阻塞,不但增加注射患儿静脉的次数,造成其心理上的恐惧,更影响治疗的持续性和效果。本院常收治因发烧、腹泻及肺炎等原因住院的患儿,在实施改进方案前3个月的患儿中,95%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导管阻塞率为8.2%。护理人员经常处理静脉输液无法滴注问题、患儿对静脉注射恐惧、父母担心患儿静脉导管注射疼痛等诸多情况,希望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降低患儿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提高输液导管护理质量。

1 现状分析

1.1 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现状 护理部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包括静脉点滴加药技术、静脉注射及更换输液瓶技术,规范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和给药应注意事项,如注射部位、静脉留置针、消毒方法、敷料使用及导管固定等,说明常规静脉给药前及每班需观察导管注射部位是否红肿及导管通畅性,静脉导管留置针每3天更换1次,但患儿因静脉注射不易,并非每3天一定要更换静脉导管留置针,导管注射部位有红肿外漏,才需更换。

1.2 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2.1 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定义 指静脉导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临床上出现输液无法滴注、抽不出血液、无法冲洗管路或药物等情况。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观察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人数÷接受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注射总人数×100%。

1.2.2 周边静脉输液阻塞原因检查 (1)制订“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检查表。为了解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异常及阻塞现状,成立了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包括7名护士。成员查证文献常见导管阻塞原因及咨询2名儿科护理专家意见,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共确定了7项常见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以勾选方式注明该次无法滴注的原因。(2)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资料的过程。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7名小组成员在白班及小夜班实地观察患儿的周边静脉输液滴注情况,共观察125例留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患儿,发生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146人次经护理人员处理后,可恢复导管滴注,但有9例完全阻塞,阻塞率为7.2%(9/125)。同时,当发现周边静脉输液导管发生滴注异常时,进一步询问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了解造成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共询问18名护理人员及70名患儿家属。(3)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分析。小组成员将收集的资料归纳为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根据3大层面归纳,绘制成周边静脉输液阻塞率高的因果图[1],见图1。

图1 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因果图

1.2.2.1 护理人员方面 缺乏提醒滴注时间的工具,忘记静脉给药滴空时间或忘记输液瓶滴空时间42次(27.1%);输液瓶滴空时,病房空间太大,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时间太长,28次(18.1%);没有按周边静脉导管阻塞预防方法来规范操作15次(9.7%);护理卫生教育内容没有标准,没有卫生教育宣传材料15次(9.7%);两种药物不相溶、药物结晶1次(0.6%)。

1.2.2.2 患儿家属方面 不知静脉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需维持多少高度差25次(16.1%);患儿更换衣服步骤繁琐,不便于患儿家属自行更换21次(13.5%)。

1.2.2.3 患儿方面 静脉输液导管扭曲,静脉输液无法滴注,导致阻塞,共8次(5.2%)。

项目组成员于观察期结束后的16 d,归纳整理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8项原因调查表,又在随后的一周内由26名护理人员进一步确认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每位只能勾选一项原因,以柏拉图呈现,80%为重要影响因素,共有5项主要原因,列为项目改善重点,包括“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23%(6/26)、“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19%(5/26)、“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内容不完善”15%(4/26)、“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12%(3/26)、“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12%(3/26)、“不知输液瓶维持多少高度”8%(2/26)、“患儿好动,输液导管敷料松脱”8%(2/26)及“两种药物不相溶”4%(1/26)。

2 问题及原因确立

经由现状调查及特性因素分析后,得知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偏高(7.2%)的主要原因,由柏拉图80%找出改善重点:一是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二是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三是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作业内容不完善;四是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五是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

3 项目目标

查阅参考文献[2],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为6.4%。衡量本组员能力后,以降低原阻塞率的60%为目标,即将项目目标设定为从改善前的7.2%降为4.3%。

4 解决办法和执行过程

针对降低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经全体项目组成员(7人)讨论,决定以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的矩阵分析,选出本项目的具体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以三段式评价(优5分、尚可3分、差1分)总分63分以上判断为可行方案(7人×3分×3项=63分)。项目执行期间自2014年5-10月,按照计划期、执行期及评价期3个阶段进行,见表1。

4.1 计划期(20 d) (1)设计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及使用办法:组员以a4大小纸张,设计床号、加药起止时间及每2小时巡视输液瓶量。每班护理人员将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放置于移动式护理车桌面,当执行点滴加药时,于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填写“床位号”及“药物预计滴注完毕时间”,此外,在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标注巡视输液瓶量。(2)购买计时器及操作标准:购买具有“倒数计算时间”及“发出警报声音”的计时器,以按压方式设定所需时间,将计时器放置于7台移动式护理车上。(3)测试及标记适合儿童调整移动式输液架的高度:于文献[3-6]查证建议适合静脉输液瓶到注射部位的高度差为50~90 cm,无明确的合适滴注高度。因此,通过实际测试来确定合适的滴注高度,共测试了20例不同年龄层的患儿,分别采用平躺、坐姿及站立于病床上,观察静脉导管输液滴注的速度,每例患儿反复测试3种不同姿势,获得合适的滴注高度为50 cm,以红色贴布标记于病房54个床上输液架及25个移动式输液架上。(4)制作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海报主题为“点滴如何照顾”,由2名组员负责,文字内容根据实证、文献及2位儿科护理专家审阅后定稿,图片以实际拍摄有关患儿输液导管的技巧的图片,内容包括如下,指导患儿家属观察静脉输液导管滴注情况及观察导管回血现象;预防姿势改变引起输液导管回血方法,即先调整输液架高度后,再抱高患儿,维持输液瓶与注射部位50 cm左右。将定稿的海报,预计制作成2张60 cm×90 cm的彩色海报张贴于两间治疗室门外[7-10]。(5)设计儿童静脉衣,制作适合儿童穿脱的病服:2名小组成员利用创意思维设计儿童静脉衣,概念源自于“骨科裤”,首稿设计绑带的概念,以“绑带”代替双边袖子,由1名善于缝纫的组员亲属制作了5件适合6岁以下患儿的病服,家属协助穿脱时,不需穿过输液瓶,方便家属自行更换衣服,同时满足检查的需要。(6)修订适用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2名小组成员根据文献查证增加新内容,包括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学习卫生教育海报内容,并示范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每2小时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使用无线对讲机,处理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并将文件送医院领导审核[11-14]。(7)制定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内容:第1阶段强调背景知识的教育,内容为静脉输液阻塞原因分析、静脉输液导管护理要点;第2阶段着重学习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新修订部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8)购买无线对讲机及制定使用说明细则。(9)制定工作督查办法,拟定督查项目:在护理人员方面,由护士长及3名组员拟定稽核项目,由护士长每月随机督查5名护士,依据“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新增3个项目:对患儿家属进行“如何照顾点滴患者”卫生教育与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讲解;定期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正确使用无线对讲机[11,15]。

4.2 执行期(3个月) (1)讲解方案:项目组长于每周一至周三晨会时,利用10 min讲解方案实施进度及执行计划期的9项对策内容。(2)举办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组员负责授课内容,第1阶段实行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小组成员配合不同班次的护士举办2场背景知识教育及护理新知在职教育,共计60 min;第2阶段举办了2场在职教育,授课内容为修订后的护理标作业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共计60 min。(3)张贴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及图卡。(4)使用计时器、无线电对讲机及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5)提供儿童静脉衣:3名小组成员将初版5件儿童静脉衣给有静脉注射导管的患儿试穿,指导家属自行穿脱的方法,并收集已试穿静脉衣患儿家属的反馈意见,有5例患儿家属表示绑带过于复杂及患儿容易拉扯,改进为第2版以“魔术贴”粘贴方式的衣袖,穿脱衣服时,仅需打开袖子就可直接穿脱,以便于左、右上肢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的患儿穿脱。(6)执行工作督查:由护士长对进行护士随机督查,于督查后双向反馈,根据督查结果指出其优点与再待改进部分,如有不通过的项目于下一次进行复评。共督查了20名护士,7名护士经复评都通过督查;在患儿家属方面,共观察了50名患儿家属,48名家属表示接受相关护理指导,另外,督查时10例患儿静脉输液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高度差为50 cm,经询问,患儿家属表示原因是改变姿势时忘记了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

4.3 评价期(30 d) 在30 d内的白班及小夜班进行改进后评估,每班2名组员根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患儿人数,发生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及次数。

5 结果

经实施有效对策后,观察118例患儿周边静脉导管留置,发生44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4人阻塞,阻塞率为3.4%,达到了本项目的目标。各项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发生次数及比例与改进方案实施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见表2。

为持续落实改进方案,每半年评价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一次,于第1个30 d的观察周期内共观察105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8%(4/105),此后的第2个30 d的观察周期共观察了102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9%(4/102),效果维持为3.85%,维持了本改进方案的效果。

6 讨论

实施人员在职教育训练、工作督查制度、制定护理作业标准、张贴卫生教育海报和发放图卡、使用无线对讲机、计时器、设计儿童静脉衣等对策,降低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使其从7.2%下降为3.4%,达成改进的目标。通过项目的推动,组员的主动参与、人员教育训练及执行工作督查制度是项目成功的助力,其中的创新点具体如下,一是设计便于穿脱的儿童静脉衣,二是无线对讲机的应用缩短了护士的响应时间。但在“缺乏时间提醒工具”方面发生问题的比例仍很高,检讨原因为计时器使用率较低,因计时器仅能提醒单一次的时间,无法同时提醒所有的加药时间或输液瓶滴空时间。针对此问题,小组再次实施对策,加强与单位同事的沟通,取得同事的认同,进而提升了静脉点滴提醒卡及计时器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魏冬华.用鱼骨图及柏拉图对输液卡缺陷原因的分析及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95-97.

[2] shimandle r b,johnson d,baker m,et al.safet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children[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9,20(11):736-740.

[3]宋建松.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7-148.

[4]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3-54.

[5]杨海燕,热那古吾布力哈森木.浅析门诊输液室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57-58.

[6]李素巧.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3-64.

[7]王会利.输液泵持续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导管阻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79-380.

[8]赵桂芬,陈健,凌迅.颈外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更换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7,43(6):374.

[9]黄绍星,桂小琪.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46-48.

[10]洪淑芳.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35-37.

[11]王秋凤.picc在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8-9.

[12]朱文红.创新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62-163.

[13]吴莹嘉,何晶晶,郭素萍.双人核对静脉输液流程临床效果的观察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33-134.

[14]侯佳娴.负压法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56-57.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7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家属;焦虑;心理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儿童一旦罹患此病对家长的心理刺激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家长的不良情绪尤为必要。我们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属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进行调查评估,针对其焦虑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4月入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家长53名。主试者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干预的观念,使调查者知情本研究内容和意义,再填写调查问卷,所有样本均是知情同意、自愿加入。53名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27.8岁。

二、方法

(一)调查工具

zung自评焦虑量表。此表20个测评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二)干预方法

1.入院24小时内填写调查问卷。对同意接受此项调查的患儿家长进行sas问卷的自评,对得分≥50分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当天再次由同一家长进行sas问卷自评。并说明两次自评的填写均表达其当天的实际情况。

2.针对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疗法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理解和同情家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些是生产时窒息所至,家长往往对医院存有疑虑,一进科可能就存在不满情绪,所以患儿入院时一定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属叙述自己的困难、困惑和不懑,让其释放压力,同时给予相应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得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适应环境,介绍病房其他病友的情况,提出要关心帮助新病友,介绍病房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护士、查房时间、联系电话,有事随时取得联系,消除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介绍主管医师的精湛技术和高尚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放心地配合治疗。②接纳患儿家长疑虑的态度和认知 接纳的关键是不指责、不批评,对家长的不满和冲动行为予以充分理解和包容,把科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对其配合诊疗的语言和行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尽量多巡视病儿,使家长感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稳定和改善家长的情绪。③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病情应如实告知,讲明病情,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所定,使家长放心,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治疗前景,介绍治疗成功病例,让其看到希望,增加安全感。④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从而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由于新生儿反应能力较低,病情变化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一些医疗手段才能发现,所以必须保证巡视观察到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疼痛刺激,选派技术过硬护士,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家长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⑤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的机制 提供家长相互交流的条件,介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患儿恢复的病例,调动应激积极性。

(2)环境支持 改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陪护率高,相互干扰易导致家长疲乏和加重焦虑,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清静、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减少交叉感染,谢绝非探视时间探视,加强午休管理,减少互相干扰。同时还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其次,合理收费,一日清单要及时发放,让病人明白消费,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进一步减轻其焦虑。

(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宣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表现,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告知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睡眠的正确方法,帮助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达到释放压力、自我放松的目的。通过患儿家长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三)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三、结果(见表1)

通过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四、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0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长有焦虑情绪存在,是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对疾病的护理作为工作中心,如果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益。而患儿家长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3],所以及时有效解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非常重要。从表1看,给予患儿家长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其机制为:(1)心理支持:医务人员热情的态度,及时耐心的沟通,周到的服务,是对焦虑者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持,从而使情绪得到改善,焦虑减轻。(2)环境支持:优越的环境不仅使患儿和家属能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还能使心情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通过认知干预,树立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减轻了住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而且提高了家长对患儿的护理知识水平,促进了护患和谐,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8

1.1对象

以我校高中起点的2012级高职护生为对象,从同一授课教师班级中随机选择两个班设为实验组(54人)和对照组(52人),共106名护生,其中男10名,女96名。两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课程改革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即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模式。实验组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5个环节:(1)项目导入,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儿科护理岗位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工作项目,对不同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不同的典型学习任务。护生在开课前先了解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典型任务后,护生带着任务在课后自学相关知识。(2)分析任务,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布置任务后,让护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制订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并说明制订计划的理由、依据及可行性,最后形成任务实施计划书。教师对计划书进行初步评判,给出指导意见。(3)讨论任务,完善工作计划。经小组协商,结合护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组员可扮演病人家属、病人、护士等不同角色,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小组按照制订的计划实施任务,探索相关操作步骤的不足,完善工作计划。(4)创设工作情境,完成任务。在模拟病房营造与临床一样的护理工作场景,护生按照儿科护理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5)评价交流,提升认识。围绕任务完成情况开展护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对任务所隐含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将任务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提升护生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

1.2.2教学效果评价

将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来评价教学效果。(1)期末考试采用同一试卷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训项目考核时,在临床模拟情景中对护生分项考核,最后取平均分。(2)自制两份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及医院实习结束时分别组织实验组护生集中填写,当场回收,了解实验组护生对儿科护理教学改革的评价情况。两次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9

【关键词】鸟巢式护理;早产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102-01

提升早产儿生存质量及存活率的前提在于医疗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就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救治的64例早产儿,其中:男女比例为35:29;最小年龄为出生后15min,最大年龄为出生后20d;平均胎龄为(33±3.65)周;出生体重在1.68~2.08kg,平均体重为(1.99±0.28)kg。所选早产儿均无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将64例早产儿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鸟巢式护理。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鸟巢制作方法制作鸟巢主要是将棉布裁剪为长方形,其中,长为150~170cm,宽为20~25cm;将长方形缝制成长筒状,并用棉花填满,把握好柔软度,再在两头缝制一条带子。将制作好的护带将研究组早产儿身体围裹起来,同时,在早产儿头肩部垫一块长为30~35cm,宽为18~20cm的软枕,即成“鸟巢”[1]。

1.2.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早产儿常规护理;研究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鸟巢式护理。使用前,先放置到温箱内预热,再根据早产儿体重和胎龄调节护圈的大小,保持早产儿头、颈部以及四肢等伸展适宜[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护理后各项指标改善的情况两组早产儿经护理后,体重、体温波动、睡眠以及住院时间对照,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产儿过早脱离羊水及胎盘的呵护,出生后放置于暖箱,对舒适及安全感的需求较高,轻微的刺激有可能导致早产儿哭闹及受惊等,影响了早产儿的生长及生存质量。因此,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对预防早产儿并发症,提升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早产儿护理中,鸟巢式护理被广泛应用,且护理效果较为显著。鸟巢式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模拟宫内胎儿的形态,用护圈将早产儿环绕,固定早产儿的,限制早产儿的活动,降低其热卡消耗,提升早产儿的边界感,为早产儿建立一个舒适、安全且温暖的环境,减少或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早产儿经护理后,研究组体重变化、体温波动、睡眠及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鸟巢式护理能够促进早产儿生长,降低体温波动,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早产儿生活质量及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张燕红,胡检生.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2):100-101.

[2]秦学玲,张俊红,王洁.产科病房早产儿应用“鸟巢式”护理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1,09(2):112-113.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篇10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61-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在我国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占整个儿科病区住院患儿的25%[1]左右,在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疾病的治愈及改善预后十分关键。为此,该院通过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3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给予全面优质护理,观察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与同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23例患儿进行对照观察,旨在探讨全面优质护理用于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参照第7版《儿科学》中关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3],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及严重心、脑、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患儿。46例患儿按不同护理方法随机均分两组,各2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13例、女性10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7±0.9)岁,病程1~7 d、平均(3.0±1.5)d;对照组有男性患儿11例、女性12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5±1.0)岁,病程1~7 d、平均(3.1±1.3)d;两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止咳、化痰、静滴抗生素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儿科肺炎患儿的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健康教育、胸背部叩击振动、体位引流等全面优质护理。护理过程中注意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或消失的时间,护理前及护理7 d后所有患儿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

1.2.1 健康教育 通过采取观看医学录像、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向患儿家长讲解有关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知识,如小儿肺炎的发病原因、症状判断、临床治疗等知识.并对家长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如药物用法用量、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可能会有的不良反应。

1.2.2 体位引流 引流要根据患者病变肺叶的部位选择不同的引流姿势[3]。左侧分泌物较多则选择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较多则选择左侧卧位,在充分促进引流的同时有利于肺扩张,从而有效清除呼吸分泌物以避免堆积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

1.2.3 胸背部叩击 患儿保持坐位,上身向下稍倾斜,护士将手握成手背隆起掌空状,且手腕放松,从外向内、从上至下叩击患儿胸背部,过程应避开脊柱及肋骨以下的部分,切忌不可叩击患儿纽扣、拉链等物体,每天叩击数次,20~40 min/次。该组23例患儿每天给予叩击6次,早、中、晚各2次,20 min/次,发现患儿排痰明显好转,促进炎症的进一步吸收。

1.2.4 吸痰 胸背部叩击或体位引流后应立即给予吸痰,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痰管插入过深而伤及患儿呼吸道粘膜[4]。吸痰动作应按规范操作进行,边吸边退,且每次时间不超过20 s,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呼吸、颜面色、痰液等的变化。

1.2.5 心理干预 护士在每项操作前都应该向家长讲述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患儿有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家长怀疑、恐惧心理,使家长能够以足够的耐心、科学的态度协助护士的各项护理操作。

1.3 胸片改善判断标准

痊愈:胸片显示炎症病灶完全吸收;显效:胸片显示炎症病灶吸收较明显,阴影范围缩小;好转:炎症病灶稍微吸收,但阴影范围仍很明显;无效:炎症与护理前比较无吸收征像,阴影范围无任何变化[4-5]。(有效=显效 痊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