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9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篇1

   使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生存.发展下去应是人类奋斗的第一目的,这一目的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如何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增加人类在宇宙中生存下去的概率就必 须不断提高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关键的就是人类智力的提高,增加人类智力有最基本的两种方法,1.提高个人的智力。2.通过提高人 工智能实体(比如智能计算机)的智力水平而使人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1’方法又可分为生物技术履行人脑来提高个人的智力。

   人脑是生命长期进化的产物,在进化过程中人脑的组成“材料“受到了种种限制(比如,人脑必须含有水.dna.蛋白质等物质)而且记忆的基本单位的功能也受 到了遗传的限制,因而必然限制了人脑的功能,人脑的智力水平也就受到了限制(如运算速度.记忆能力等受到的限制)不管人工智能实体的思维能力能否超过人 脑,至少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过的人脑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人工智能实体的智力能超过生物技术改造过的人脑,我们便应全力发展人工智能并限制生物技术对人的改造。这是因为一方面制造人工智能实体并不是人,它们 享受的权力极有限,易被人类控制,而且我们可从法律上规定在制造人工智能实体时必须使人工智能实体存在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生存,因而从理论上说只要方 法得当,人工智能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制造人工智能实体所需“材料”和制造环境的选择余地,比生物技术改造人脑受到的限制小(比如:用软件编写 记忆的基本功能单位时,由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功能可根据需要任意编写,且能方便的修改它们,而人脑的基本记忆单位则受到种种限制,因而从理论上说编 写的智能软件其功能可超过人)因而人工智能实体的智力水平应最终能超过生物技术改造过的人脑。

   在人工智能实体的影响下,对人类来说比较理想的未来社会应是,1、任何有独立意志的人工智能实体,其存在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的更好。2、人工智能实 体的智力水平已大大超过人,在生产领域,人的各种能力都已被效率更高且成本低廉的机器及人工智能实体代替,人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已可匆略不计,因而人类已 无必要从事生产劳动,进行生产劳动只是个人的兴趣或爱好而已。3、在不影响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人类的各种欲望将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人工智能实体的智力超过人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经过那几个阶段呢?发展人工智能人类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我认为1、人工智能实体将首先在精确思维能力上超过人,然后在模糊思维能力上超过人。2、由于创造力是个性化的产物,较高的创造力不是复 制及经验的吸收所能产生的,它需要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来获得,而个性化的学习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因而人工智能实体在创造力上全面超过人将需要较长的时 间。一旦人工智能实体的创造力超过人其智力水平也就能远远超过人。

   发展人工智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使人工智能实体生存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否则人工智能实体就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要使人工智能的研究迅速发展必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人工智能如不能带来利润是没有人愿意投资的。只有让人工智能实体参 与生产、研究才能产生利润。而人工智能实体参与生产研究必然会挤占人的工作岗位(使人工智能实体完全代替人从事生产研究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而加重失业 危机,可能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在不影响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人工智能、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文化的发 展状况适当限制人工智能进入某些领域。在不影响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下应禁止人工智能进入那些即使人工智能进入对人类的生存能力也无多大影响的领域,如:文 化、体育市场。

   3、为了尽可能减轻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稳定及科技发展的负影响,我们应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在培养人才时亦应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情况下,为应付以上挑战促进即能影响人类未来又能影响人的眼前利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最后让我们预测一下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影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1、十年内人类将编写出能学习、思维的软件,并能迅速提高其智力水平,其顺序是从需要精确思维的行业到需要模糊思维的行业,从低创造力的行业到高创造力的行业。

   2、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各国政府得从有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商品中适当收税以补贴失业人员,同时限制人工智能实体进入文化、体育等行业,禁止人工智能实体拥有感情。并对违反这些规定的个人或组织、国家进行严厉处罚。

   3、各国政府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监控,并从法律上规定任何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工智能实体其存在的第一目的和行为动力应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否则应禁止其具有独立思考行为能力。

篇2

保险营销实践中,很多保险企业都会为新入营销员指派一名指导老师,并签订师徒协议,通过建立一种固定的、较为正式的、组织认可的师徒制,对新入营销员实施培训和辅导。已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员工社会化及训练发展机制,师徒关系对新入员工的组织适应与学习有积极效益,受到师傅协助的徒弟可获得许多实质的正向结果,例如提高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自信、降低流动率[1]、加速社会化过程[2]以及提高职业成功认知[3]等。然而,目前国内保险业中的师徒关系模式在佣金计酬、人海战术的营销方式下发生了扭曲,师傅过于注重徒弟销售技巧培训、强调销售能力辅导,甚至为了获得预期销售绩效而指导新入营销员采取背德违规的销售手段,这也成为当前保险业营销员信用缺失、职业形象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传统师徒关系模式是否有必要继续采用?如果有必要,那么又当如何发挥师徒关系的积极作用,使之更有利于销售绩效的长期提升?这是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亟需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

保险营销是典型的情绪劳动过程,特别是遭受职业形象不佳的行业困境时,需要营销员具备理解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有效倾听并能够准确传达信息,以及在多样化群体中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4],而情绪智力正包含了以上这些因素。相关研究显示,个人情绪智力不仅影响身心健康,更影响工作表现与创造力[5-7];在某些时候,情绪智力比智商更为重要,因为情绪智力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情绪智力者较能使自己和他人在社会环境的人际互动中产生双赢的结果[8]。此外,保险销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营销员需要经常面对困难或挫折,有的能接受这种挑战,深信最后一定能解决问题,达成销售目标;有的则变得士气低落,对销售工作丧失兴趣,甚至退出销售职场[9]。对此,目标取向理论指出,人们在成就情境下追求两个不同的目标: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表现目标取向者展现负面自我认知(如能力不足)、负向情绪(如焦虑);学习目标取向者则展现建设性的自我暗示、自我监督、正向预测、正向情绪,并发展有效的解决方法[10]。然而,现有研究在目标取向分类上存在差异,实证结果也多不一致[11-13]。显然,保险营销员的情绪智力、目标取向与销售绩效的关联尚需要更多研究验证。

基于此,本文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1)师徒关系如何影响保险营销员的销售绩效?(2)营销员情绪智力与目标取向在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不同的目标取向又具有怎样的差异化作用?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演绎

(一)师徒关系及其与销售绩效的关系

虽然师徒关系的定义众多且纷杂,但均具有一个共同要义,即师徒关系是假设由上对下的一种在工作技能与知识上指导的人际关系,此关系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者(师傅)与资浅者(徒弟)间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其中师傅提供支持与指导,并对徒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给予意见[14]。大多数文献指出,师徒关系由社会心理支持、职业发展支持和角色楷模三个维度组成[15]。社会心理支持指向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援助、团体互动、归属感,职业发展支持表明师傅向徒弟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角色楷模则是指师傅提供与工作相关的角色界定与扮演以利于徒弟模仿和学习。相关研究证实,师徒制已成为帮助徒弟进步、增加徒弟工作效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如byrne,dik和chiaburu指出,师徒关系与组织生涯满意度、人际关系和角色内绩效有显著的关系[16];scandura认为徒弟一路上有人带领,在工作绩效、薪水及升迁上的表现较好[17]。akarak与ussahawanitchakit研究了职业发展支持、社会心理支持、角色楷模对工作产出的影响,发现此三者得分越高,工作产出表现则越好[18]。以上这些实证研究文献表明,师徒关系对徒弟包括工作绩效在内的工作产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销售绩效是一种工作产出,显然受到师徒关系的正向影响,这在保险业同样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险销售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但保险销售环境不容乐观,客户不合作、回避甚至抵制保险产品,导致保险销售过程充满了困难、障碍及挫折,成功率往往很低。因此,较之与保险产品相关的知识掌握、销售技巧与销售能力,营销员更需要合适的角色扮演与更高的自我效能要求,更需要角色学习与心理援助。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师徒关系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a:社会心理支持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比职业发展支持的影响强度大。

h1b:角色楷模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比职业发展支持的影响强度大。

(二)情绪智力与师徒关系和销售绩效的关系

salovey和mayer将情绪智力界定为“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监控自身与他人情绪和情感的一种能力,并利用这些信息引导个体的思考与行动”[19],他们进一步将情绪智力看成是一种新的智力而非个人特质,涉及个人对情绪信息的处理能力[20]。从已有文献看,影响情绪智力的前因变量,有工作环境气氛、知觉组织支持、工作自主性[21]、招募甄选[22]等。在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中,师父通过为徒弟提供职场上的支持(如保险产品知识分享、客户信息共享、工作上一对一的协助)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销售困境,通过社会心理支持(彼此鼓励、信任、心理援助)以积极发展徒弟的各种情绪处理能力,通过提供角色楷模(角色认识、角色界定、角色扮演)以利于徒弟发展营销员角色及信心、自尊的知觉[17]。应对销售困境、情绪处理能力、信心与自尊皆是个人情绪智力的重要元素。基于以上推论可知,师徒关系将有助于徒弟发展个人情绪智力。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对情绪智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保险销售是典型的情绪劳动过程,保险营销员对顾客情绪的知觉与掌控能力在整个保险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irk和susan回顾相关文献指出,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心情好的营销员相较于中立情绪或情绪欠佳的营销员,能够获取较佳的共同利益[21]。kunnanatt提出高情绪智力者较能使自己和对方在社会环境的人际互动中产生双赢的结果,其所散发的情绪吸引力会增加双方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情绪支持强度[8]。以上文献表明,一方面,营销员情绪智力越高越容易与客户相处,越容易发现共同利益,即使销售不成功,但“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将有助于提升后续的保险销售;另一方面,情绪智力越高越容易扩大营销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对保险销售的意义不言而喻,将为营销员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与潜在绩效。为此,假设如下。

h3:保险营销员的情绪智力越高,其销售绩效越高。

(三)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依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类会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结果而调整自身的行为[23]。heslin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场所的社会学习模型,说明主管可以通过角色楷模的示范,让员工建立信心、学习到正确的技能,进而有助于改善员工绩效与满意度水平[24]。marc等人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努力程度、坚持不懈的中介变量[21];day与allen也发现,通过情绪智力的中介效果,师徒关系对职业生涯成就的影响是不同的[3]。因此,在必须以人际互动方式完成工作的服务领域,情绪智力是促成个体学习他人并获得服务成功的关键点,并且具有中介作用。这意味着,从类似师傅的主管那里进行学习,所获得的技能、角色知识、自我效能等将首先作用于个体的情绪智力,通过情绪智力的提升进而改善销售绩效。根据以上推理,得到以下假设。

h4: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影响保险员销售绩效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四)不同目标取向在师徒关系与营销员销售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vandewalle将个人目标取向区分为学习目标取向、证明目标取向及回避目标取向三个维度[9]:学习目标取向者往往期望通过提升个人能力以获得更好的自我展现,包括熟悉新情境、培训新技能等;证明目标取向者期望表现并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他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与有利评价;回避目标取向者则期望回避他人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及其消极评价。学习目标取向者多愿接受困难任务的挑战,会选择适当策略来改善工作表现[10],更加珍视学习新技能、增进个人能力的机会,一旦获得师傅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证明目标取向者熟悉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劣势及可能遇到的机会或威胁,因而亦可能通过师徒关系,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改善自身的不足,学习如何利用机会及规避威胁,进而获得更好的产出以及他人对其能力的较佳评价[25]。不难看出,证明目标取向强化了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回避目标取向者视进一步努力是徒劳的,努力只是见证他们缺乏能力[10],因此在工作中向师傅学习的动机及整体努力较低,也就难以介入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5a:学习目标取向在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作用。

h5b:证明目标取向在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h5c:回避目标取向在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不具有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的研究文献探讨及假设推演后,确立理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过程及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5家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源。研究问卷编制完成之后先进行预试,研究团队于2014年6月先向2家保险公司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最终回收78份有效问卷。对以上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进而修改与完善问卷中的条目以形成正式问卷。正式的研究则于2014年7-8月间进行,共向5家保险公司分别寄出100份问卷,合计发出500份问卷。填写问卷时,被调查者要求作答时间在20分钟以上,并强调调查的隐匿性。最后,回收问卷463份,有效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85.6%。样本中,教育程度以高中与大专为主,合计占63.7%;平均年龄为32.7岁;男性为184人,女性为244人;平均工作年限为5.6年。

(二)测量工具(表1)

师徒关系是徒弟对师徒关系认知的个体层次变量,采用scandura所编制的15条目量表[17],其中职业发展支持6个条目、社会心理支持5个条目、角色楷模4个条目,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5、0.81和0.70。情绪智力借鉴台湾学者编制的32条目简式量表[26],该量表以海峡两岸华人为样本,验证结果亦显示该量表是个良好的测量工具。目标取向采用vandewalle的量表[9],共有20个条目,其中学习目标取向、证明目标取向和回避目标取向各有9个、6个、5个条目。销售绩效采用robinson等针对保险营销员而研发的量表[27],共9个条目。以上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进行测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为检验自我报告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变异,应用harman单一因素检测法对师徒关系、情绪智力、目标取向以及销售绩效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抽取11个因素,且在75.2%的解释变异中,单一因素只解释了21.6%的变异量。所以,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非常小。由表2可以发现,vif值介于1.10至1.75,远小于10,显示并无显著共线性问题。为进一步避免共线性问题,本文在回归统计分析时将控制变量与研究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模型拟合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师徒关系、情绪智力、学习目标取向、销售绩效4个变量的6个拟合指标均达到了模型可接受标准(一般建议为χ2/df

(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回避目标取向与其他变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以外,其他变量间均呈现两两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假设检验

从表3的回归模型7结果可以看出,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45(p

回归分析显示(见表3的模型1和模型2),师徒关系与情绪智力仍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8(p

表4中的回归模型4结果显示,师徒关系和情绪智力可共同解释营销员销售绩效4.5%的变异量,r2变异量的f值为9.172。其中,情绪智力与营销员销售绩效仍具有显著正向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2,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正向关系显著下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92,p=0.023)。结合表4回归模型2结果可以得出,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正向关系会通过增加情绪智力的部分中介而达成,因此h4获得支持。

表4中的回归模型6显示,师徒关系分别与证明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的交互作用共同对销售绩效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r2变异量的f值为3.143,可共同解释受测营销员销售绩效分数3.7%的变异量。其中,师徒关系与证明目标取向的交互作用的回归系数为0.108,师徒关系与学习目标取向的交互作用的回归系数为0.025,二者对销售绩效都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师徒关系与回避目标取向的交互作用对销售绩效不具有调节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43,p=0.24)。因此,h5a、h5b、h5c均获得支持。据此,建立证明目标取向与学习目标取向在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果与讨论

首先,保险业营销员的师徒关系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可实现销售绩效与情绪智力的双提升。中国自古以来,师父的角色与功能除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外,也具有人格品德教育意义,往往会形成亦师亦友关系,不仅有助于徒弟提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对徒弟的职业品德、人格道德具有教化与楷模作用,两者对徒弟的职业生涯发展均带来促进作用。本文为保险营销继续采取师徒关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证明了师徒关系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的提升存在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对其销售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智力,进而有助于提升销售绩效。这一结论既与以往师徒关系研究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又拓展了师徒关系对徒弟态度认知与工作产出的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师徒关系理论研究。

其次,师徒关系的作用展现既需要师傅的言传也需要师傅“以身作则”,既需要专业技能辅导又需要职业道德教化。本文发现,师徒关系中社会心理支持与角色楷模两个维度都较职业发展支持维度更能显著提升销售绩效。职业发展支持维度和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工作行为等有关,属于工具性功能;角色楷模维度展示了更为积极、更为正面的典范与榜样角色模板,徒弟社会模仿性更强、社会学习效果更佳;社会心理支持维度不仅能够帮助新手面对销售困境,而且对他们在销售过程中的情绪表达与情绪管理会有帮助[15],体现了长期发展性职业道德教化功能。因此,虽然短期内职业发展支持更有助于提升营销员销售绩效,但长期看社会心理支持与角色楷模更有助于销售绩效的提升。先前有关师徒关系对工作产出的影响研究,往往将师徒关系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显然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师徒关系三个维度对工作产出的影响必然存在强度上的差异,有必要开展细化研究以明确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evered曾提出徒弟也可能从师徒关系(如角色模范)中学到坏的习惯[29],这也决定着对师徒关系的研究需要细化,以区分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因此,本文验证了师徒关系三个维度对销售绩效所具有的不同影响,从而细化并丰富了师徒关系对工作产出影响的理论研究。

再次,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本文亦发现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与销售绩效的关系中扮演部分中介角色,这表明,师徒关系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就间接效应而言,师徒关系有助于徒弟的人格情绪培养,特别是在高挑战性、高情绪投入的保险销售行业当中,更需要师徒关系发挥情绪智力的缓冲与强化功能。在高人际关系的华人文化中,在处理更多非血缘关系的保险营销时,营销员情绪智力越高,就越能够认知与受益更高程度的师徒关系[28],且倾向与师傅、客户建立持久关系[4],产生更为长久性的合作关系预期,从而强化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而以往师徒关系的理论研究未能觉察到情绪智力的角色,本文则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验证了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过程中充当了中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师徒关系影响工作产出机制的理论研究。

最后,个体目标取向是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调节机制。本文发现,证明目标取向与学习目标取向是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调节变量,而回避目标取向则未能充当调节角色。这表明,强调高绩效、高奖励的结果取向行为,极可能促使具有表现目标取向的营销员专注于短期结果,而忽略将精力投入长期有益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上[12];同时,面对结果取向的竞争环境压力时,具有表现目标取向(包括证明目标取向与回避目标取向)的营销员倾向于将焦点放在能力证明及自己与他人表现的评比上,这可能引发具有回避目标取向的营销员对失败的焦虑[13],从而不利于改善其销售绩效。以往文献尚未认识到目标取向与师徒关系在绩效管理方面的联系,本文则发现了目标取向在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过程中扮演了调节角色,不仅明确了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一个具体情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师徒关系理论与目标取向理论的相关观点。

(二)营销管理启示

本文构建了保险营销员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作用机制,深化了师徒关系的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论对保险业中继续采用以及更好应用师徒关系来培养营销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并提供了以下三点管理启示。

第一,保险组织可以通过正式规章制度,明确师徒关系的重要意义,指导师徒关系的建立与运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现行的保险营销体制以佣金计酬、人海战术为主要特点,血缘关系很重,求量不求质,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诚信缺失、职业形象不佳。为此,除了保险营销体制的改革外,改善营销员职业形象不佳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师徒关系对营销员的正面培养和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注重工作技能的培训与辅导,另一方面要更加强调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化,这既需要师傅的言传,也需要师傅“以身作则”以树立典范。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设计制度时,不仅要关注师傅对徒弟的业务指导与职业发展支持,更要留意师傅的行为与态度是否积极正面。第二,由于情绪智力对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保险公司要将考察与培养营销员的情绪智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当前,一些保险营销员的情绪智力不高,经常采用“死缠烂打、疾病恐吓”的方式进行营销,“忽悠”成为了保险营销员的代名词。为此,一方面,建议保险组织招聘情绪智力较高的营销员;另一方面,要通过情绪管理训练,提升师徒的情绪智力,培养徒弟观察、倾听以及情绪管理的能力。第三,营销员的不同目标取向调节了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这暗示我们,在保险营销中要根据营销员的不同目标取向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在甄选营销员时,可依据营销员的目标取向量表直接评估其目标取向,选择具有强烈学习及证明目标取向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为提升不同目标取向者的销售绩效,应对证明目标取向者提供高绩效高奖励的结果导向激励,对学习目标取向者设计有益其能力学习的培训与发展激励,对回避目标取向者应营造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以降低他们对失败的焦虑。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9

[中图分类号] f299.24;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21- 03

0 引言

随着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信息化和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极大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出现和智慧城市新常态的发展,促使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实质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互联网 ”、工业4.0等新技术理念的出现以及在社会上的渗透,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智慧城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在对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以及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困境等问题进行适当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希望能够在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变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中国城镇建设逐渐开始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开始对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步,城镇化和信息化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社会发展趋势,正在“智慧城市”的作用下发生交际并实现深度融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是一个国家城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中,全球智慧城市思想之父倪会民曾针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准确而完整的阐述,即各个城市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建设条件以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目标等基本情况,充分应用人类社会现有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模式等最优质的资源,全面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如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安全、方便和舒适特点的追求以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在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那么智慧城市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是城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表现。早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积极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思想,并且将其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工程中,先后在400多个城市开设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阶段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已经存在部分城市取得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城镇化建设工作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城镇化建设为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并且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城镇化建设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能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出正确的指引。

2.1 智慧型城市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主线

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智慧型城市的构建是城市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的高水平发展态势,因此必然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甚至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基本发展主线。如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基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2.2 智慧城市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建设资源会在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应用,并且不同技术和资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推动城市运行的“智慧性”得到相应的凸显,促使城市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2.3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新出现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并且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以城市主体为标准,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是对城市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善。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智慧城市在现阶段内表现出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高度融合,因此也可以说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在较高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3 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困境

受到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效果的凸显。

3.1 没有综合分析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建设措施流于形式

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盲目的追求建设效果、随意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没有对本城市建设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导致所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设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部分措施流于形式,对城市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无法得到顺利推进。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以地区实际情况为依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更为科学的建设措施,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3.2 统筹管理效果较差,顶层设计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统筹管理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工作,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总体规划不够清晰的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对部分地方的智慧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直接导致部分地方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哄而上,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限制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3.3 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乏建设主动性

受到经济条件和不良管理理念的限制,我国部分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独立自主性相对较差,无法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实施综合管理,资源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往往更加倾向于借助政府投资推进建设工作。这一问题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该地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力量也不能真正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对智慧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城市建设本身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城市化建设工作相对较为缓慢,因此无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强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4 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

作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创新和投资驱动力,尽管智慧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智慧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以及各地区试点工程的开展、阶段性成果的获取,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新时期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城市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应该积极探索更为系统完善的建设措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4.1 以信息技术作为建设依托,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信息化特征。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系统、科学的管理系统,进而保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对各项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城市建设资源,实现对有限建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同时,逐步完善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产业经济、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等多种管理模块,实现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以及市政问题的综合管理,增强城市管理的智慧性,有效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4.2 以城市实际建设情况为基础,探索科学化管理

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智慧城市的本身发展情况为依托,结合城市建设背景、经济情况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对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实施优化配置,进而有效发挥出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价值,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兼顾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现代管理理念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思想,进而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统筹安排,以更为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实施动态、全过程管理,促使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效用得到充分激发,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借助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凸显,整体社会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3 将落实民生作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相对科学的城市化建设工程,即将智慧、幸福、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的城市化建设工作,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关注公民的幸福指数,关注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民生属性。所以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以民生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进而有效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新形态城市,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唯有如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5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建设措施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湛泳,李珊.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6(2):4-15.

[2]程小燕,张所地.信息价值链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4):190-194.

[3]王静远,李超,熊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39-259.

篇4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1.2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倾向

在工作场景中,情感倾向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spector等人认为,由于人际冲突是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压力源,态度和行为研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态度的形成特别是态度的情感层次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密切关联。积极情感的个体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支持,更满意于人际关系,因而可能会积极的面对引发事件,成功地处理压力环境,通常会具有较高的工作和组织认可度。levin等人研究了情感倾向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反向关系,cropanzano等人发现消极情感反应以情感倾向为基础,不仅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而且与组织承诺负相关,但与流动意向及流动率正相关。george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这一过程受到个体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积极情感的个体对工作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情感倾向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urke和watson等人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个体容易产生压力感和不满意,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倾向于思考环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特征,因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情绪智力通过情绪过程和情绪状态同样对这一过程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判断结果)。因此,高消极情感的个体面对困难时,会作出相对悲观的判断结果,并感觉到压抑和较低的心理幸福感。

1.3情绪智力及其内涵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ardner的著作里,尽管没有用到情绪智力这个词汇,但其含义与今天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十分相近:即知晓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行为。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正确、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包括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与情绪识别、情绪构建、情绪调节控制相关”,salovey和mayer指出情绪智力体现于情绪的感知、吸收同化、理解和管理过程,其结构包括四个要素: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调节规制;有助于成长的情绪知识;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情绪的能力等。gole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胜任力模型”,即: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会感知(移情思考)和社会技能(关系管理)。可见,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感知并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绪及意图的能力。

1.4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

在情绪智力与个体成功的关系的研究中,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在个人成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个人成功的80%应该归功于情商,而智商只有20%的贡献。salovey和mayer认为如果从学术成就和职业地位两方面评价个人成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个人成功的10%到20%,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iq)与个人成功存在相关(r=0.45,mayer、salovey和caruso,2000。他们同时指出,单一个性因素只能解释个体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关于情商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的结论仍然缺乏实证支持。jordan和ashkanasy研究了团队情绪智力水平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发现高情绪智力水平的团队在研究期间一直保持高绩效水平,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小组初始绩效不高。lennox和wolfe认为,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自我表现的调整修正能力和对他人敏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有效促进自我地位的改善,获取相关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任务效率。

2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工作行为选择中的缓冲效应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是多维且复杂的。wallbott和scherer的情绪经历五步骤模型对这一过程的解释为:个体随时监控并评估着环境,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理应激水平的提高,一定的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就会出现,个体因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是情绪经历的基础,如果感知到环境事件能增进自我福利,则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情绪所激发的行动会降低先前的消极的、负面的感觉,这些行动要么意在直接改变环境,要么回避摆脱环境。在工作场景中,有些行动可能对组织是有利的,有些行动则是有害的。在工作场所,比较典型的员工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和反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cwb)。分析框架如图1。

2.1环境及情感反应

环境是引发行为的刺激因素,环境的引发因素复杂多样,可以简单的分为工作引发因素和生活引发因素,但其应激行为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一些因素容易引发消极反应,而另一些因素更容易引发积极情绪。高强度引发因素和低强度引发因素对个体环境评价结果有不同影响,geddes和baron研究发现低强度引发因素如消极的绩效反馈或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委屈和气恼,导致敌对性挑衅反应;而高强度引发因素可能导致阻碍目标实现的挫败感和压力的产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感与敌视、人际挑衅和工作撤出意图等显著相关。

2.2监控评价

环境的监控评价是一个感知识别过程,这一过程对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起着关键作用。个体持续的监测环境,是自我体验和经历的活跃行动者。由于个体差异如监控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评价结果也会有差异。比如在绩效反馈中,对于低绩效水平的反馈,有的员工认为找到了以后行动和努力的方向,因而受到鼓舞,而有的员工认为受到挫败,感觉很沮丧,士气受损。毫无疑问,背景条件是一个影响因素,消极的互动背景能导致敌对的感知和判断,组织行为和文化可能毫无意识的引发消极行为。个体因素对判断结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作为预设的判断模式和框架影响判断结果。felson认为“对事件的主观反应不仅与事件本身而且与反应主体有关”。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监测、感知和理解,从而影响判断结果。

2.3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

个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对控制的理解和个性影响环境引发因素的判断结果,spector和fox认为,判断结果反过来影响情绪状态,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bies等人认为归因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个体将外部压力(或引发因素)视为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挑战,在自我概念和忧虑不断堆积膨胀的情况下,会采取攻击以保护自尊。特定的组织事件(引发事件)会导致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报复行为。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情感变化方向、情绪经历强度和水平。消极情感特性的人更容易外部归因经历不安、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等情绪,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恰当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

2.4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

情绪引起行为倾向,增加了某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引发行动,即使行为发生,也不一定是紧随其后。个体经历强烈的消极情绪时,会有激烈而直接的行动冲动,情绪经历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意图和准备,当机会出现时这些行为会被实施。从组织目标角度来看,员工的行为可分为ocb和cwb,lazarus把有利于组织的行为称为建设,否则为破坏,认为“这些破坏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目的,只是觉得达到了平衡让个人感到好受些”。哪类行为会发生,不仅与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高低有关。aspinwall和taylor发现,当面临压力时,积极情感的人以一种健康的、可被接受的方式克服负面认知,表现得更积极和合作、更好的社会支持和调适,应对压力环境不会显得很困难。fisher研究发现工作背景中改善和增强情绪状态可能会提高整体工作态度,而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由于不能有效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很容易转化为挑衅,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薄弱的个体很可能做出不体面、不文明的举动。:

以上分析框架表明了从环境引发因素到行为选择过程中,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缓冲效应。情绪智力的界定告诉我们,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情绪认知和判断、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技能的运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mandler指出,在组织完好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打断而被迫关注与心理需求相关的或扰乱认知关联的紧急事件的情景下,情绪倾向是一种功能性机制,调节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效应,情绪特质的角色是激发生理活动,诱发相应行为倾向。

篇5

关键词:智能手机;思想教育;影响;对策

一、在校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笔者为了真实的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采用了发放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共随机发放了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965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其中男生520人,占538%,女生445 人,占 462%; 文科学生 436人,占452%,理工科学生529人,占548%。问卷设计和访谈对象选择充分考虑了各学科各类型各层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等差别。

(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较长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达到3~5小时,无论是课堂、校园、饭堂还是宿舍,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党”。虽然各类大学生使用各类智能手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会有所差别,但平均达到3~5小时说明占据了大部分可用时间,必然对大学生的学习、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体育锻炼和休息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较为集中

调查发现,82%的在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安装了大量应用软件,应用软件主要分为几类:一是沟通聊天类软件,以微信、qq、微博、来往、人人网等为代表,使人与人之间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便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丰富了社交模式;二是手机游戏、视频、音乐类软件,广泛安装了手机网络游戏、优酷、土豆、千千静听等,智能手机让大学生在不同地点同时一起进行同一网络游戏成为现实,随身可观看影视节目、享受音乐,高度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三是浏览器、阅读、谷歌地图、网上支付等工具软件,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的查询资讯,为生活和学习提速。

二、智能手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智能手机的日益兴盛,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智能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由于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环境载体发生了变化,教师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及时、便捷的向教师表达思想变化,这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还较为准确的掌握工作重点和难点,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发挥着其极大优势的同时,对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教育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其表现主要有:

(一)对在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从内容上看,手机信息媒体传播的强制性、隐蔽性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易接触性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造成一定的冲击,智能手机信息媒体对信息的接受没有选择性,不能进行筛选,网络上既有丰富的有用资讯,也参差着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对尚未具备鉴别力的在校大学生会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手机媒体还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其受众广泛,及时性强,其群发功能极为强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面广,不易控制。

2从主体上看,智能手机功能的使用,影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最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对其使用主体的综合素质也产生着一定影响,表现如下:一是影响在校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影响在校大学生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手机综合症”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依赖感,一旦离开手机,极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无疑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同时在其身心健康方面也造成了较大损害。更有研究表明过度依赖网络,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智力水平。

(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

1由于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接触网络信息,而作为网络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则可利用网络向中国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大力宣扬资本主义色彩,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西化”,而我国对智能手机信息的监管系统还没建立,而且监管难度也非常大。而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属于青春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对新鲜事物特别的好奇和敏感,但还没完全具备对是非的鉴别力,西方国家设置的网络信息集政治意识形态和趣味性一体,这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提出了巨大挑战。

2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思想教育的方式。智能手机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挥发了智能手机的优势。调查中有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必须到课堂上课,他们大可利用手机录音视频功能,拍摄课堂教学过程,甚至在网上下载更多更丰富的精品课程,这样的趋势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

(三)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冲击与挑战

1智能手机网络的开放性冲击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智能手机网络的便捷性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既有积极、健康、正面的资讯,也有消极、邪恶、负面的不良信息。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我辨识和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积极、健康、正面的资讯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反之,则大大增加工作难度。

2智能手机的使用挑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传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更多信息总是从教师课堂得知,教师总比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教师从而具有一种信息优势,也因此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是,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提供的更为方便快捷即时的查询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网络查询各类信息,因而获取的知识技能有可能比教师还多,而且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各有所长,难免出现在某方面知识远远超越教师的现象,如果教师对知识所猎取范围不够宽广或更新不够快,会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权威。

三、利用智能手机开展高校思想教育的对策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终端的多样化、低廉化使得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种趋势变迁,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教育主线,及时调整思想教育模式,主动适应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因势利导,制定合理的对策。

(一)利用技术手段,将思想教育内容植入到智能手机应用软件

要顺应当下发展形势,推进高校思想教育,首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当代在校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每天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使用各类智能手机应用,面对这种现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紧抓主旋律,重在引导。根据在大学生大学生中使用率较高的社交类智能手机应用,比如说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微信”,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技术手段筛选内容,分享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另外,些传播正能量的视频也曾多次引发学生中的共鸣和激情,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针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内容组织拍摄和开发相应的视频内容,再通过技术手段植入手机应用,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类内容植入大学生手机应用以后,可以借力智能手机的强大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思想教育者队伍素质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教育者队伍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各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先头部队――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例,在智能手机媒体这个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对信息的获取、辨识及传播能力。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特别是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更好利用手机软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微博平台是高校思想教育者展现个人魅力,传播、分享和获取学生信息的良好平台,高校思想教育者应当能利用好微博平台,以学生化的方式建立起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校园公共微博,在此平台上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活动,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平台传递积极正面的讯息。

(三)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基础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

现当代,各种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选择、理解各种讯息的能力,并对媒体信息建立起独立的批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当作思想教育的应有之义,将其系统地融入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去,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区分良莠,获得积极有效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服务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提供相应的引导服务平台,正确引导学生正常接触媒介,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地给予帮助。我们还要综合社会各方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各方规范媒介环境,从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等多方位提高并巩固教育效果,促进良好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建立。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亮.3g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23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报告:手机媒体影响与发展趋势[eb/ol].http://.cn/

篇6

一、心智模式理论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心智”一词指的是“心脏”和“智力、智慧”,强调了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心智”内涵的界定却经历了一个由争辩到基本统一的过程。以往学者们就“心智”是否是理性的问题以及“心智”的具身性问题展开争论,并最终在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基本达成一致,即认为“心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同时具身性是“心智”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当代心理学的视角定义“心智”,那么“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①由此可知,“心智”受身心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起到支持、调节、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1943年,英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首次在其研究中对心智模式进行了定义,最终把心智模式界定为人脑的一种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人们可以认识、解释和预测行为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看,心智模式位于知觉和行为之间。②心智模式的提出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心智模式理论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心智模式概念的解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人工控制科学的视域下,心智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假想的结构”,是一种“图解”,通过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终达到对世界的控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心智模式是特殊的“认知地图”,它会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们的认知或行为产生影响。学习型组织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著作中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心智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此心智模式被人们广为知晓。在彼得・圣吉看来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对我们行为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通过这个简化的假设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外界环境的反馈中不断调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虽然不同领域对心智模式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但这些定义有些共同特征:首先,心智模式是一种认知机制;第三,心智模式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心智模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最后,心智模式呈现的是客体的信念。③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进行了界定,即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影响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它具有具身性、系统性、内潜性和动态发展等特征。

(二)影响心智模式的因素

环境是影响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进化的最终目的是要适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看环境对物种进行了选择。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了依据。社会中的宗教、教育和法律等都属于心智模式的传递形式,这与生物基因的传递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践行或遵守这些社会活动和约定的同时,也在发展我们自身的心智模式,并通过环境的反馈,不断调适我们的行为,最终形成了我们的风格和习惯。所以,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发展、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遗传是影响心智模式的第二个因素,尤其是性格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心智模式。所以,遗传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遗传因素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影响相对减弱,而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却不断加大,心智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心智模式的特点

心智模式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势,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心智模式的不足,所以心智模式有以下特点:

1. 心智模式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深藏于我们的心中;2. 心智模式是内隐的,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它;3. 心智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4. 心智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展,表现出可变性;5. 心智模式具有时效性,一个时期的心智模式到了另外一个时期可能就不适应了。④

二、当今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时间维度来看,现今中小学德育质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在当今中小学德育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的德育实践经验来探究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编排、德育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是真正从心智模式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中小学德育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因此,从心智模式理论的角度来探究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可谓是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再添新鲜血液。心智模式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问题表现如下:

(一)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过于强调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忽视了中小学生自身需求的满足。由于德育目标在设定的过程中缺少对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导致中小学德育长时间停留在“口号”中,制约了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其次,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目标在学界被认定为同一个,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德育目标通常被模糊界定,但是最近有学者对中小学学业心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业心智模式的核心体系是不同的,所以这种不考虑学生心智模式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德育目标实施起来会困难重重。最后,由于有些中小学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对师生的不良心智模式进行完善和教育,最终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落空。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一般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些德育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却忽视了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和长久性等特点,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内容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方法以说教为主,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因为心智模式具有具身性的特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不仅效果不好,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在德育学习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平复,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逆反心理会转化为不利的心智模式。在这种心智模式的潜在影响下,学生就会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

(三)德育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存在不良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觉察到自身心智模式的存在。心智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有有利和不利之别。有利的心智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心智模式并予以改正和完善的话,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心智模式有以下几点:

1. 德育学习的思维定势。首先,由于考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主,所以中小学教师经常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久而久之,学生便从内心轻视德育学科,影响中小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其次,在中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主要以书本内容为纲,以说教形式进行教学,以考试分数进行测评,因此,中小学生为了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分数,就会采用机械记忆的形式来应对德育考试,学生便在头脑中对德育学习留下了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最后,长期的说教式德育局限了学生的思路,对出现的问题往往采用课本上提倡的有限思路进行解决,削弱了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2. 中小学生对待德育的心态不端正。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深刻性的特点,所以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自我感觉良好”、“归罪于外”的心态,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总从外部找原因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种“自满”的心态对德育是极为不利的。另一种是盲目“自卑”的心态,即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用成绩来衡量一切,殊不知,品德高尚也是自己值得骄傲的优点。

(四)德育教师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心智模式和一般人的心智模式一样,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心智模式就很难引起教师自己的注意。比如,有些中小学德育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或者是安于自己的现状,所以拒绝在在德育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做出改变,在教学中抱着“随大流”的心态,所以“习惯性教法已经成了教师难以逾越的舒适区”;⑤有些德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缺少德育事业的成就感,在课堂上德育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思进取的形象给学生起到了反面示范作用,降低了德育效果;有些德育教师特别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认为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类老套的师生观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民主的。

三、心智模式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心智模式理论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和完善,强调中小学德育要以学生和教师的现有心智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和教师从内心接受现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心智模式,影响和指导以后的德育行为。

(一)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而学生心智模式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德育理念中一定要关注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首先,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及时总结出自己所教授阶段的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心智模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再次,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用合适的语言把学生这些内隐的心智模式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认识存在的不足方面。最后,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个人内在的心智模式,找出心智模式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完善学生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所以,为了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目标理应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的完善。

(二)结合学生心智发展情况开展德育活动

首先,由于心智模式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小学德育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其次,心智模式是分层的、动态的,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业心智模式特点进行施教,比如小学生的学业心智是以注意力和逻辑能力为主的,所以小学生的德育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适当结合老师的讲解;初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动机和意志力为核心的,所以初中生的德育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要结合社会实践进行;高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因此高中德育要交给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总结自己的行为。最后,心智模式整体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做好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无痕衔接工作,以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完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三)完善师生在德育活动中心智模式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比较现有的教学行为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不断检讨自己已有的主导价值观,并重新修订课堂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明确德育工作的意义指向,并从内心愿意为自己的德育行为负责的。再次,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的氛围,来分享经验和心得体会。最后,德育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培养,做好应对学生不良心智模式的准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认知方式,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德育环境

环境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学生接触的生活环境,来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团队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团队讨论,通过团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其次,校园、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在多方面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比如通过开展“社区道德榜样进校园”、“夸夸家里的长辈”、“说说我家的家风和家规”、“活雷锋志愿者”等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最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健全德育评价平台和监督平台,使学生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同时也与社会有关,进而增强学生德育学习和践行的积极性。

注释:

①胡昌平,马丹.基于zmet的用户心智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1,(1).

②luria a r. the working brain:an introduction to neuropsychology[m].middlesex,england:penguin books,ltd, 1973.

③norman d a.some observasions on mental models.in d.centner & a.l.stenvens(eds.):mental model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7-14.

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

0.引言

有学者专家认为,当今的是继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的时代,这次革命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智能化的实质是在信息化的原有基础上,实现产品、管理、技术等的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的脚步也逐渐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得到应用,与此同时也揭示了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机械工程的智能化是我国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对其发展思路和对策的研究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显示意义的。

1.智能系统的概念

所谓的智能系统是指具有(或者部分具有)人类智能或者能模拟(或者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体系,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是人类自身的人脑系统,这是特殊的智能系统;二是人类通过智能来参与的活动系统,如金融系统、体育系统、保险系统等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是人与机械共同协作的人机系统;四是模拟或者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机械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图象处理系统、能计算机系统等

上诉的四种系统还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人本系统”,其包括了上文中的前两种系统,是指人类本身的系统;二是“人为系统”,其包括了上文中的后两种系统,是人类为了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系统。“人本系统”是当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为系统”则是工程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当然,通常在进行“人本系统”的研究时,要借助“人为系统”来辅助。

在智能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只从智能化的意义上来要求,这是不利于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也不能单单从纯科学角度来进行思考,人工智能是无法完全复制人脑的工作思维能力。我们在进行智能系统的构建时,要积极保证该系统在工程科学角度上能从结果和功能上实现人脑的部分职能,不需要求实现途径与人脑智能实现的途径一致。从这些角度来看,只要符合下面要求,我们就可以称为智能系统:

联想记忆;多信息感知与融合;知识表达、获取、存储以及处理;自治控制,即自学习、自相似、自组织、自适应、自维护;容错

以上的是目前智能系统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级形态智能系统还会产生理性和情感方面的要求,这就涉及到了智能化的最高形态――智能生命。

2.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是未来的中心科学技术

知识经济是近些年的社会的主题之一,当今社会通常把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其是指智力资源的配置、占有,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换而言之,未来的经济本质就是智力经济[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新经济对知识、智力有着极大的需求,这给当今的经济部门的智能化以及科学技术部门的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当今科学技术部门和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加强对智能化的研究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时代的不同,其相关的中心科学技术也是不一样的,在21初期信息科学技术是其中心科学技术,在其后的中心科学技术将是以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技术。在这个大前提下,加强对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进行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可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3.智能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3.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再停留于物质生活上,转而开始向教育、体育、医疗、科技、艺术、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是现有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加入了相关的精神因素。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考虑自身精神需求,也就是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考虑智力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的相互协作上,人们的协作活动体现在智力信息的交流和共通的合作上的,这就表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就必然要积极促进信息智力的交流与发展。

3.2.信息化、网络化的本质就是智能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智能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建立智能网络体系;现代通信设备发展是建立智能通信设备体系;现代的家用电器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家用电器的智能化,在其余医疗、网络教育、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等方面都是以智能化为根本发展方向,简而言之,信息化、网络化的本质就是智能化。

3.3.网络化、信息化是通过智能化来得以实现的

现代信息技术中广泛的应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这些都智能化的体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取得的成果却是极其惊人,但是,对人类认知和智能机制的理解一直是困扰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枷锁,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近些年来,所有的人类研究机构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都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但是这更说明了人工智能对将来社会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将很大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极大作用。

4.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策

4.1.智能化产品是未来机械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

我国当前的机械工程企业需要积极的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观念认为机械工程企业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之一,这种观念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极其落后的,严重制约着机械工程企业的发展壮大。机械工程企业不但可以进行生产资料需求的满足,还可以进行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机械工程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时,不论是进行生产资料的产品生产还是消费品的生产,都应该将包含智能信息技术的机电产品放在优先位置。比如在进行加工设备的选择时,要优先考虑包含智能信息技术的多轴数控加工机床;在进行消费品的生产时,可以优先选择机器人宠物。智能化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索尼公司致力于娱乐机器人的开发,旗下的一款娱乐机器狗――“爱宝”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销售,为索尼公司带来了海量的经济效益。

4.2.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过程要向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管理是当今机械工程管理的重要思路,对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得原有的交叉式、多层次管理方式转变成了阶梯模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原有的人力管理为主成为微机管理。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来进行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活动的检测,并积极跟进检测结果来进行修正,保证了企业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保证了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还极大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人为因素对管理的负面影响[3]。

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了当今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工程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检测,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规避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3.机械工程企业的设备要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在机械设备中广为体现,机械设备都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智能化的进程,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使得设备的参数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到工作人员身边,保证了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一旦出现故障,智能化系统可以进行警示并且做出相关的停机、断电反应,保证了设备以及生产安全。

4.4.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智能化是实现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机械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保障。科学技术智能化在当今的机械工程生产过程中广为应用,如微显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等。

机械工程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其相关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相关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发展目的也不一致,这意味着不同领域的机械工程生产需求的智能化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时,要根据行业特点和生产领域特点,适当的进行技术、设备的选用,保证智能化生产的有效性,保证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在机械工程行业中加强智能化发展,需要我们从生产产品、管理、机械设备、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入手,积极根据行业领域特点进行合理的智能化技术的选择,保证智能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玄.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2]赵志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3]隋晓堂.关于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篇8

关键词:企业绩效 因素 智力资本 企业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营绩效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对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对导致企业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最佳方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目前有关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基本上是从单个或少数因素分析,很少有将多个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影响企业绩效的多种因素,并以此提出假设。相关研究则表明,从总体上行业结构是我国企业绩效低劣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部分行业却存在不同的情况,对于这些行业来说企业拥有的资源与经营管理水平则成为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其影响超过行业状况的影响。本文将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行业状况构成外部因素方面的核心,而内部因素的关键要素则包括:资本结构、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据此假设:

假设1:企业所处行业的属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当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时,其通过财务杠杆获取的好处也在增加,从而会导致企业绩效相应增加;反之,则导致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急剧恶化,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据此假设:

假设2: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对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企业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水平占绝对优势时,其将对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产生最直接、最大的影响,控股股东有可能会过多地利用这种优势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作出损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则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即每个股东都不会努力实施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由于所有股东都没有积极性去监督制约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很可能导致经营管理层大权独揽,为确保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很可能做出损害所有股东利益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绩效变差。当企业同时发行a股和b股,或者同时存在境外法人股及境外发行上市时,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压力将会增加,其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概率将会增大,同时大股东在考虑到国际影响的情况下操纵企业经营管理和报表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从而企业可能呈现出较好的绩效。实际控制人是国有或者集体,其实际控制权人对企业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督功能可能弱于民营或者外资企业,因此同等条件下,国有或集体企业的绩效会相对较差。因此假设:

假设3:控股权人所持股份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其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4:存在境外法人股、b股、境外发行外资股时,企业绩效提升显著;

假设5:当企业的实际控股权人为国有或集体性质时,企业的绩效会相对较低;

假设6:企业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当企业控股股东占绝对控制地位时,其对独立董事的聘用及报酬支付决策均能施加直接影响,如果控股股东愿意施加这种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将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会削弱其他中小股东对企业的监督,从而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假设:

假设7: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8: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越高,企业绩效会显著地越好

在两职合一情况下,虽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组织决策的效率均会更加有效,但是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可能弱化,极端情形下董事会和管理层可能串通一起,或者董事长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可能利用其经营管理的权力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即两职合一可能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假设:

假设9:企业两职分离时,企业绩效会显著较好

对管理层的适度的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能够促使其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激励不足(如较多民营企业)或激励过度(如较多国有企业)的现象,从而导致激励政策的效果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假设:

假设10:高管持股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高管持股比例适中时,企业绩效会较好;

假设11:对高管合理的薪酬激励,企业绩效会较好

智力资本包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部分,但目前有关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上。2002年方润生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管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作用明显。朱杏珍(2003)的研究也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智力资本优势,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今欧美的大企业能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国际上纵横驰骋,其核心优势就是智力资本优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经历了多年的粗放型发展,现在逐步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这个转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改善至关重要。因此假设:

假设12:企业独立董事、高管、员工等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管理层诚信,则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将更趋完善、合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也会更有效,则企业能够及时识别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应对,进而确保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管理层的诚信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因此假设:

假设13: 管理层诚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近年来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多,一般认为,一个社会责任感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其也会很好地履行其对股东的受托管理责任,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收益。李新娥、穆红莉(2010)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也会赢得更多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有助于增加企业绩效。在这点上,曾经的王老吉,现在的加多宝在汶川大地震后的表现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假设:

假设14: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规模效益。即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

假设15: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除了以上有关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外,还有从员工忠诚度、高管的性别因素等方面来分析企业绩效的,但并没有从实证方面予以证实这些因素与企业绩效的具体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限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本文仅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论文主要选择2011年深市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样本选取原则:(1)所选样本公司必须是在2011年以前上市的;(2)所选样本公司属于竞争性行业;(3)所有变量资料披露规范齐全。根据上述原则,从2011年披露年报的深市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出了73个样本。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企业诚信资料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市公司企业信息披露考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评分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研究变量定义如表(1)。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的绩效水平,为因变量,其余各变量为自变量。行业属性,1表示日用轻化工,2表示家电,3表示车类,4表示材料类(论文所取数据只选取了这四个行业的数据)。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资本结构水平。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由于智力资本包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分析方便,在此以人力资本近似代表智力资本,而对人力资本又由于涉及要素较多,在此又以相关人员学历评分来近似表示。具体评分标准为:博士5分,硕士4分,本科3分,专科2分。由于所选样本公司报表对员工学历的披露重点是员工中硕士和博士的总量,因此在对普通员工中高学历的评分取其中间值4.5分。由于深交所网站所披露的企业信息披露考评为a、b、c、d四级,为统计分析的方便,本文将其分别对应于5分,4分,3分,2分。

建立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模型(1)用于检验假设3和假设10,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4至假设9、假设11至假设15。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发现:样本公司绩效均值为负,表明处于竞争性行业的深市上市公司整体绩效不佳。另外值得关注的包括:资本结构为78.92%、实际控股权人持股比为36.8%、股权集中度为55.16%、独董占比为45.85、实际控股权人属性均值为0.66,表明深市上市公司大多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可能较大,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样本公司中大多上市公司为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企业普遍经营较困难,我国企业也不能独身事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我国实施了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大多国有上市公司从银行贷出大量款项,从而导致这些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而同时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却不甚理想,而在竞争性行业国有背景的企业经营则更不占优势。此外,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和股权集中度一般都较高,而且大多都设计有薪酬激励政策,这与描述性统计结果也一致。但另一方面独董占比较高,可能表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更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此外,高管持股水平和高管薪酬水平均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绩效整体表现较差,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由此导致高管不愿意持有较多的企业股份。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高管薪酬水平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水平普遍较低。当然,由于高管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对高管的积极性产了负面影响,从而会导致高管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最终导致企业绩效整体较低。

(二)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3)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高管智力资本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部分验证了假设12,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4,公司规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5。其他因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显著,但是从其相关系数的正负发现资本结构、董事会规模、独董占比、独董智力资本、员工智力资本、实际控股权人属性均与企业绩效呈反向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1)结合描述性统计样本公司资本结构均值过高,认为可能是由于企业负债过高,利息支付压力较大,而在经济普遍不景气情况下,企业的绩效又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利息支付的压力就进一步导致企业绩效降低。(2)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聘请独立董事时,都喜欢从高校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但现实中这些知名专家学者不仅同时兼任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还有许多科研、讲学、指导研究生,以及所在高校安排的其他一些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们可能无法抽出较多时间来行使独立董事的职能。此外,由于我国独立董事薪酬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独立董事的薪酬大多固定且较低,对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激励。这些诸多原因导致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制衡作用弱化,并进而导致大股东通过董事会能够较有效地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在缺乏对大股东有效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而做出损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绩效降低。(3)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会对大股东形成相对有效的制衡,但另一方面董事会决策效率也可能会降低,此外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即使董事会规模较大,但代表国有控股股东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可能仍居主导地位,同时由于国有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导致对董事会中代表国有产权的董事的监督弱化,在薪酬激励水平普遍较低情况下,这些董事可能不会努力履行其受托责任,从而进一步导致对企业高管的监督弱化,又由于高管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绩效降低。 此外,通过对样本公司董事会构成分析发现,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独董比例较高 ,而根据(2)的分析又表明独董占比过高,反而导致企业绩效有所下降。(4)现阶段,我国企业主要还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型企业为主,而高技术型的企业相对较少。低技术的生产型企业更多的是需要熟练的操作工,对于这些低技术的操作来说,与低学历相比,高学历员工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此外,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对员工的薪酬政策相对保守,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导致高学历员工相对更易思变。因此,在目前我国的企业中,学历越低越可能安心努力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绩效。(5)对于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或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来说,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其从政府获取支持和帮助更容易,从而导致其绩效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绩效来说表现更好。而政府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力度相对较小,且大多数时候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更多地把上市公司作为一个融资的平台,而对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可能反而关注不多,由此导致公司的绩效相对较差。

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还发现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事项:(1)实际控股权人持股比和公司规模均与资本结构呈较显著的反向关系。一方面表明实际控股权人控股权较高时,更会注意高负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企业更愿意少借贷,由于借贷少,偿债压力和利息支付的压力均会较小,企业的绩效可能反而更好。这与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能够通过股权融资解决资本问题,或者更能够通过内源融资解决问题。(2)b股和境外上市均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有外资介入情况下,企业会更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而负债过多又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但b股和境外上市因素又与企业绩效呈正向关系。这几者综合作用,最终会消弱企业的绩效。(3)董事会规模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对于过度负债经营方面会越谨慎。(4)实际控股权人属性与高管持股成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更不愿意持有公司的股份,这可能主要是国有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相对较差,加上国有上市公司一般盘面较大,公司股价波动或上涨动力不足,持有其股份的收益相对较小。(5)公司规模与高管智力资本、独立董事智力资本、企业社会责任等均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越大,越会聘请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独立董事,同时也会更加注意企业的社会影响,因此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更好。

(三)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再进行回归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列出回归显著的模型及变量。通过回归发现,模型(1)中所有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实际控股权人持股比与高管持股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对于模型(2),通过向后回归,得出模型如表(4)。可以发现,模型(2)的解释度为17.3%,同时模型中独立董事智力资本的系数为-0.238,表示独立董事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一致,而高管智力资本的系数为0.239,表示高管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也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一致。此外,企业规模的系数为0.35,表示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也一致。

三、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深市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会产生显著的负影响,而高管智力资本和企业规模则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从而导致分析结论的有效性降低。此外,通过分析,也给了一些启示:(1)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以真正增加企业的效益;(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以使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履行其职能,维护企业全体股东的利益;(3)从尊重人才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设计合理的人事制度和激励制度,不仅对高管予以激励,还应该考虑对高素质员工的激励,同时通过合理的人事制度使高素质的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并且愿意努力工作,以增加企业的绩效;(4)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长期的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以赢得更多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5)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高管聘任机制,以聘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以使高管层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罗辉道:《行业结构、战略资源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3]陈小悦、杨晨:《上海股市的收益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4]陈德萍、曾智海:《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12年第8期。

[5]朱杏珍:《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乐琦、蓝海林:《股权结构与ceo薪酬影响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09年第9期。

[7]肖曙光:《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系统工程》2006年第8期。

[8]范林榜、李锦生、潘善启:《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行业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期。

[9]李新娥、穆红莉:《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10年第4期。

[10]吴淑琨、席酉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11]方润生:《管理层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科研管理》2002年第6期。

篇9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也在逐步地向可持续生态文明过渡,对于如何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问题,《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寇有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寇有观: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须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我们经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现在的理念: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智慧城市是“智慧生态城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怎样的生态状况?

寇有观:当今,大多数野生生物被限制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人类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产生多种文明病、城市病。 2013年1月份,北京26天被雾霾笼罩,即6天中有5天呼吸有毒雾霾, 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同时,我国中部广大地区长时期被厚重的雾霾笼罩;受影响的雾霾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人。 早在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提交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环境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逐渐增大。因此,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智慧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加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智慧生态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有五点:智慧生态城市融入生态系统;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 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带来许多机会和增长点,引领城乡发展;维护城乡初级生产力,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遏制城乡、区域差别扩大,促进社会公平。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目前我国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寇有观:一是生态环境意思淡薄,保护不力。二是围水造地影响生态,如围湖、占河、填海。三是良田弃耕、盖房、种草,影响初级生产力。四是发展指标失真,没有计入生态环境价值。五是低估农村收入和社会保障(承包的土地)。

首要的是应该理出城市问题的所在,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必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维护动态平衡。当前,城市病主要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影响宜居,比如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物耗过大;污染物排放过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落后产能过多;建筑工地、遍地开花。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您谈一下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哪些方面?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层次分明: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实体与虚拟。要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 “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仅是中层设计。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曾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寇有观:城市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镇化应该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停止违反规律的人为造城。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寇有观: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上下楼梯,绿化美化,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智慧调控,通风透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塞,而且可以节能、节地,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应该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寇有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城市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

智慧生态城市应该超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层次,更多地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构建智慧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减煤增气,开发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体系的转变,最终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时代。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寇有观:转变追求别墅轿车的幸福观,调整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因地因时研究城镇化,控制产能过剩;加强生态建设职能部门、发展生态文明自愿者组织。

建议设立国家生态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研究趋势,选择战略,部署任务。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与约束。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要追究其责任,并终身追究。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篇10

论文摘要:人类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消耗,由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对人自身的智力资源的消耗。智力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人的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后天社会实践和现代化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则应受到重视。

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向人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原始社会向农牧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从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第四次,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的要求逐渐降低,对智力消耗的要求逐渐增加,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果说200年以前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以种植业为主,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金,以制造业为主;那未,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并由此传播、增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f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的智力,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对智力资源一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在工业社会中对稀缺自然资源一土地和石油更为主要。人类要继续发展前进,主要不是依靠开发体力,而必须依靠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特殊性

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

开发智力资源,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知反映过程。其动态活动过程叫思考,称其思考的结果为思想。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和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即思维。正如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普拉特在《找石油的哲学》中所说:“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还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脑海里虽然没有石油和铀矿,但是发现它们,认识它们,需要人们的大脑思维,根据石油生成和储存的规律,可以找到石油储藏的地方。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认为从东北松辽平原到华北平原和汉江平原,都属于新华构造体系的一个沉降带,是很有希望的储油构造带。当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向他问及中国石油前景时,他肯定地说,中国有石油。按照他的理论,中国石油勘探队从西北转到了东北,很快发现了大庆油田。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个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智力的开发离不开所在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优良的环境,对于人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开始,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任启蒙教师是父母。我国青少年,一般在走向社会之前的20年左右,大部分时间受家庭影响,即使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之后,他们仍然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一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家庭影响,虽然不像正规学校和托幼组织那样有计划地施教,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启发其智力并发展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启迪着孩子的智慧。我国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母教、父教成名的事例很多。远的不讲,“五四”以来,《新青年》编辑钱玄同鼓励儿子钱三强学科学,成为当代有名的科学家。茅盾在《八十自述》中赞颂生母陈爱珠“慈母兼父职,课儿攻诗史”。现代作家丁玲自幼丧父,依靠书香门第出身的寡母蒋胜眉教养。她能诗善画,常向女儿口授唐诗和秋瑾故事,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种子,为丁玲成长为作家打下了基础。因此,建议社会在适当时机采用适当形式对家长(特别是青年父母)进行有关家教知识和家教意义的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中仅次于家庭的第二个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校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智力环境和以校风形式体现的精神环境以及以图书资料为中心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入学年龄提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时间大大超过了学前的家庭环境时期。在校期间,正值青少年,增智力、强体力的发育时期。一般平均智商与在校时间成正比,因为聪明者倾向于更久的留在学校,受正式教育的机会更多。但也并非上学本身就能增长智力。这既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又要取决于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缩影。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以及学术民主,是有利于创造活动和智力开发。因为在一种心理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民主的气氛中,容许有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智力问题资料汇编》中甚至说“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和后天影响的‘合金一’。在这里重点是要说后天影响,特别是强调“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更明确地说:“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关于生产者的知识经验和关于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知识经验授于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他们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把他们培养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嘲。现代化教育是和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是现代化劳动再生产的手段,它要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的要求来再生产这些劳动力,所以现代化教育具有大生产的性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管理 科学技术);到生产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管理 ……)x科学技术;再到生产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管理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是“加数效应”,在电器化时代发展成为“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就是“幂数效应”,即几何级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研。所以近一、二十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把教育部门视为一种生产部门,把智力投资视为生产投资,并且认为是利率最高的贤明的投资。“越来越多的预言家提出,完全新型的教育形式能够提供致富的钥匙”。并且认为每一个国家的财富特点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技能。而技能又依赖于该国人民学习技能的能力。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时代,“教育将不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教育的对象不再只限于儿童了,每一个人都面临终生教育的问题”。美国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在给学生忠告时说:“教育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教育并不以你获得的最后一张文凭而中止。终生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是绝对必需的”。“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为进入现实社会作准备,要让他们了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社会,不再需要几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掉了饭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数学和交流技巧等知识,对政治和社会有理解力和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者,才能应付挑战,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的理想目的应该是逐渐培育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如何学习,不是学什么。学习的机遇是无穷无尽的”。学校应当明确要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两个科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日的学校不仅要教各种资料,而且要教掌握资料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怎样屏弃旧思想和如何在什么时候去求得新思想。简言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的教育必须教会人怎样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怎样改变其类别,如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如何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去教育自己。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如何学习是通向所有具体内容学习的桥梁。若学会了如何学习,那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上运用这个原则。

教师是关键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