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7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中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f40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建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政策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而学生没有从事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建筑行业的一些政策性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信息也不够了解,所以学习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会显得吃力一些,对一些知识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此,就需要在中职教育中对建筑工程运算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要想更好的提升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1.1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纯理论性,往往忽视了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真正参加实际的工作时,才发现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都不知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往往看重的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1.2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学校在教授内内容时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学生没有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在记忆中这些知识都是分散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讲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当今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日益更新,而教学在教学时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方法的落后,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讲解者,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容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

2.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改革的对策

2.1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学习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实践活动课程量,并在教学中增加更好的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2加强知识内容的系统性

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找到所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并做到举一反三,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下学期开设,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门课时,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灌输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增加知识的系统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2.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在中职教学中教师队伍职称一般都是中级职称教师,而副高或者是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较少,分析其原因,在建筑行业中同样职称的人在企业获得报酬要比在教师高的多,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企业工作评定职称的机会也比学校多。所以在在中职教育中,一方面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待遇,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兼职教师的队伍,让在企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人员加入到教学队伍中,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2.4改革教学方式

要想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改革教学方式,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何中,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是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建筑工程预算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中去思考问题,从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要改革建筑工程预算的考试方式,摒弃传统的应用选择、问答等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看重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一些公司在招聘预算人员时也是看重应聘者的预算能力,为此,可以采用通过案例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实际工程的预算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也为学生求职增加了一定的经验。

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在当前的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践知识,学习的知识也不够系统以及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要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让学生能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要进一步的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周.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3.

[2]徐春媛,谢树晓. 浅谈《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222.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中职 建筑教师 专业素质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据此,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15个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60条职业基本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这说明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步明确和规范。本文以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四点策略。

一、专业素质内涵

本文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中职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特征。

1.专业理念

一是职业认识上,教师要重视和清楚建筑类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二是熟悉建筑业行业标准、遵循职业道德;三是个人修为方面,要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专业知识

一是中职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懂得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二是建筑行业背景知识,教师要了解所在区域建筑行业现状趋势与建筑人才需求等基本情况,掌握建筑类相关职业资格及其标准等情况;三是建筑专业技术知识,教师要具有较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知识。

3.专业能力

一是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如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资料、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的实施能力等;二是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即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三是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四是沟通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与同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工程单位等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师资现状分析

在对苏北一家部级改革发展示范校――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相关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1.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数量不足。

该校建筑类教师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的比例分别是50%、17%、33%。一般来说比较合理的职称结构应当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依次递增。高级过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会加大;中级不足,衔接力量便不足;年轻教师数量过少,则缺少后备力量。

2.教师专业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对专业素质内涵的调查中,该校建筑类所有教师首选的强项是专业理论知识,少有选择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实践知识为强项的,且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后者有待提升。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教师往往忙于教学,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与能力。

3.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诉求受学校制度影响较大。

在对专业素质提升方式的调查中,教师们认为下企业锻炼、观摩教学和进修培训等方式更能有效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但现实中他们比较青睐选择高级别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或国培,但这类培训覆盖面较窄,每位教师的培训频率也较低。

调查也发现,多数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力是获得同行与学生认可,其次是获得奖金福利。另外,高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倾向于选择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职称较高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获得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但是,83%的教师认为学校制度是制约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最大因素。

4.教师专业培训不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需求。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近五年参加过与专业相关联的培训,其中省级和校级居多,但也有部分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培训,或是因为年龄偏大,认为培训形式与内容对个人发展起不到作用,或是因为职业倦怠,不能将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而未被选送出去。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几乎都认为培训内容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涉及的较少或者一般,而这些恰恰是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

5.教师缺少职业发展意识与规划能力。

调查发现,67%的教师了解一些学校的教师培养规划内容,但认为落实不到位,起不到全员发展的效果;剩下的教师不清楚也不关心学校规划的具体内容;没有一个人非常清楚学校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并认为落实较好。而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状态,一半处于有阶段性的或短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半没有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少有人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素质提高策略

针对教师专业素质标准要求和师资现状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策略一: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将《专业标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科学安排考核形式。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素质提升动力和价值归宿感。

策略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做到因才因教施培。

依据《专业标准》调整教师培养方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培训层次,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例如与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交流,或以一个完整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单元作为实践周期,青年教师与高工、总监、造价师结对师徒等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建议企业实践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下企业锻炼的企业最好是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践后的考核可以是校企评价相结合。

策略三:完善专业发展平台,发挥教学团队作用。

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每位专业教师可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加入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建筑行业与企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教师通过依托团队平台,不断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团队也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评员的培训与考试,保证团队成员“双师”素质的提高。学校对团队建设要提供发展环境并进行跟踪考核。

策略四:完善相关人事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出要鼓励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要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但目前由于学校自身特点和建筑行业特点,建筑类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作用体现不大。学校要打破事业单位用人上的一些藩篱,利用校企合作载体,重点引进高技能、精通工程实践的人才。

当前,随着建筑业增长形势趋缓,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素质。因此,要培养高技能的建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阳明,郭雪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05).

[2]李建辉,王晶.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新探[j].当代教育,2010,(3).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1 x”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校企合作

一、相关背景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于201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1]。自此,“1 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所谓的“1 x”证书制度,说的是一张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即学生顺利完成学制教育后,由其所在院校颁发的文凭证书,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x”代表的是职业技能证书,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达到了相应能力水平、具备了相应领域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申请由相应的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颁发证书[2]。来自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首批公布的“1 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涉及建筑、网络、养老、物流等多个行业。显然,“x”还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走向。有理由相信,该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甚至改善我国社会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现状。

二、“1 x”证书制度下岗位群实训的实践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九江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设计院、咨询顾问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初始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测量员等,发展岗位群有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学生毕业三年可申报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初级职称),五年可申报工程师技术职务(中级职称)。毕业后两年可参加二级建造师考试,毕业六年可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毕业生可以考取的岗位证书有施工员、测量员等;还可以考取有关技能类证书如架子工、钢筋工、瓦工等(技师或高级技师);注册类证书,如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第二,以测量员岗位群为例。工程测量相关课程主要对接的就业岗位群是测量员。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测量员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技能实训,教学中明确核心职业目标,参照测量员的职业考核标准,建立测量操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也都围绕测量员的职业考核展开。教研室还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压缩了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更多课时在实操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不只会计算高差、导线坐标等,也不仅是了解了相关仪器的简单操作,而是完全具备了测量员应当掌握的技能,能顺利通过测量员的职业考核,上岗后也能独立完成常规测量任务。第三,以bim建模员岗位群为例。bim技术势必将成为革命性的工程技术,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bim建模员这样一个新的岗位群应运而生。学生就业多了一个新方向。本院根据这个情况,在推进教改工作时,调动软硬件资源,推动课程创新,促使相关的岗位群实训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等一系列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创造性地将revit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课程融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在教学与实训中始终坚持将职业考核培训融入其中。教研室组织教师研究“1 x”(bim)证书考试真题及考试大纲,吃透相关知识点,从而整理出一套符合考试需求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及备考。围绕职业岗位技能考核,制定实训标准,强化技能立身的理念,使学生做到“能用,会做”,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学生由“小白”到“职业人”的转变。本校在2020年11月,成功组织了首次“bim证书”考试。从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bim证书”得到建筑行业大多数企业的认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硬件条件有限,短时间内还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实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与企业缺乏联系。学校不清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明就里,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纵使能力出众,却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求职毫无竞争力。二是缺少足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很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纯学术型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所限,在授课过程中,不经意间会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实训环节,这样一来就跟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学校亟待配备更多双师型教师,在保证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操能力。三是实训场所建设需要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众多,设备有限,无法正常安排训练。并且装备的部分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甚至已无法正常使用,学生纵使得到练习,也仅仅是在老旧型号上进行操作,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后无法操作新型设备仪器,这与市场完全脱节。四是课程体系亟待完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紧跟市场变化,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也单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往往只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纵使博览群书,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并不具备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很大偏差。

四、实训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对外可以连接市场整合零散资源。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市场多主体的积极性。本院与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九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众多省内外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较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如果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促进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必然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准。院校依托省内外优秀建筑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各种途径,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及质量提高,努力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和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打造的专业培养体系[3]。与其同时,也鼓励教师坚持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三,完善实训场所建设。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岗群实训能够发挥作用,本院在建设实训场所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成工程性、仿真性强的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加工八个不同的实训场所[4],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在实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建筑岗位接触。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注重以虚拟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做补充[3],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使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生产等多种功能。第四,课程体系的建设。“1 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与实训,并不意味着抛弃旧法,另行创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着眼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以往教师照着教材念、学生盯着教师听的单调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核心。一堂课以一个特定的任务开始,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创造性地采用现场教学法,如《房屋建筑学》,讲到某个建筑节点的做法,不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盯着书上的插图想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比一模型楼,或者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在学校里寻找类似建筑节点并做记录,把课堂搬到现场,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五、结语

我们要认识到,“1 x”证书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深刻领会“1 x”证书制度的内涵,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能坚守初衷,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昕,高鸿.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12-17.

[2]沈丽媛.“1 x”人身保险理赔证书试点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分析[j].营销界,2021(3):186-187.

[3]张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5):79-80.

[4]唐业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岗位实训”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105-107.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下同)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成果;出版、发行、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下同)工作的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专业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 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延迟2年以上申报;

(三) 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毕业(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或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四)大学专科毕业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对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技术发展规划。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城乡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市(厅)级以上城市规划科研项目或课题,其研究成果经评审鉴定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2、参加或承担编制过综合性市域以上的区域规划设计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20万人口以上的分区规划设计;

3、独立主持或编制完成过县域规划或县城总体规划或规模与之相当的开发区、科学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并能跟踪实施;

4、组织和主持过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交通规划或国家和省级风景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区专项规划2项以上;

5、编制过居住区级用地规模以上的各类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项以上或专项规划、交通规划、重要风景区的详细规划或其他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2项以上;

6、组织和主持编制过3万人口以上的城镇(镇规划建成区)总体规划4项以上;

7、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二)从事建筑(装饰装潢)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完成)过市(厅)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或成片开发项目中5项有一定规模的民用建筑的设计;

4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5、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三)从事工程(结构、岩土工程、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材料、电气、建筑智能化等)设计、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承担(完成)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或4项二级工程的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

3、作为单位技术负责人承担过高层建筑设计项目;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设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

6、参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四)从事工程(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

2、作为技术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过2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一级工程或1项一级工程及2项二级工程项目施工;

3、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并经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在2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施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5、加起草、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五)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完成过市(厅)级以上工程科研项目或课题,并在其中承担实施方案和技术报告的编写;

2、作为工程负责人组织、主持1项大型或2项中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2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为主编制了主要有关文件;

3、独立主持过2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2项以上的可行性研究;

4、主持开发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并在工程中应用推广;

5、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承担过相当一、二级工程3项以上,或相当于三级工程5项以上的科技管理;

6、参加起草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7、独立编制过3项中型工程或相当一、二级工程项目3项以上的招标书或投标书。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优秀设计(含优秀勘察、优秀标准设计、优秀建筑软件,以下统称“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省级以上优质工程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四)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开发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五)成功地推广应用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3项以上,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六)解决设计、施工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3项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七)在建设工程中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有较大创新和突破,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处理重大工程事故或工程隐患中,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经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九)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任现职期间,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等专业文章3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外语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以上:

(三)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计算机应用技能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或参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者;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位)以上;

(三)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

第四章 附

第十二条 申报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 从海外、省外引进的有特殊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双师型 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2-01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特色,以此得到社会的认可。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有“双师型”教师作为后盾。但什么是“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又要如何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一、何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概念最早是由工科类专科院校实践中提出来的。想成为一名高职教师,其任职资格唯一可明确的是有关学历标准[1],即至少要有大学本科学历。

对“双师型”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双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的教师。

第二,“双能”: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素质及能力,同时也要包括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即双证 双能则为“双师型”教师。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可认为“双师型”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有极强的专业技能技术,及科研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构建“双师型”教师的问题

1.高职院校缺乏吸引人才的工具

行业收入有差异存在,不管是公办或是私办的高职院校,均无法确保一个对口工程师收入不低于其在建筑企业的收入。所以高职院校吸引力也不断降低。且现在全国的建筑企业匀存在缺少人才的问题。

2.聘请建筑企业优秀工程师来成为兼职教师存在时间上难度

虽然建筑企业一些优秀人才有到高校当兼职教师的意向,却很难安排出时间来完成160课时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当前建筑企业基本执行的为单体日制,繁忙的工作让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切实际。

三、如何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1.以本校为基础,稳定现有教师队伍

以学校为基础是培养原则。立足现有的团队培养,采用切实有效方法,在其相对稳定基础上培养骨干力量。同时培养新力量,对已吸收的企业工程师、大学生毕业生都要投入足够力量来进行培养。

现有团队培养可分成三步:稳固-提升-开发。即是要保证现有专业教学团队师资有比较好的待遇,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例如,鼓励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去考取技术职称。而开发就是要开发现有专业教学力队技术及实验实训的力量,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还要重视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切实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给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搭配一个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安排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去锻炼,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当前的生产技术、施工的工艺等,可带着教学问题请教技术丰富的技术人员。

2.选择合作企业,壮大兼职队伍

要突破现在校企合作方式,以企校双赢作为目的,充分调动企业参加合作积极性。以目前情况来说,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缺少合作的动力。这样就要求学校一定要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鼓励有着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要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筑工岗位证书培训的技术优势,积极为建筑企业开展岗位培训,让企业可以看到合作的利益,从而积极和学校合作[2]。

3.大量吸引人才

在不断提升在校教师待遇的基础上,还要向企业优秀工程师宣传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意义,包括高校教师在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高校教师在休假方面优势,均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还要在选准合作企业做足工作,即是选择性合作。例如对一般建筑企业,合作内容可放在校外实训基地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等方面。在人才比较集中的造价师工作室、设计院所等开展合作,其内容也要放在教师的聘用方面。通过细分市场方法,增加校企合作实效性,以此来畅通建筑类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