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建筑方案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3-18 11: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楼建筑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楼建筑方案

篇1

关键词:教学建筑;空间和形态;环境要素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19-03

处在高校校园整体环境中的教学建筑,其设计无一例外受到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环境要素是多样的,如广场空间要素,轴线空间要素,道路空间要素,相邻建筑空间要素,景观空间要素等。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单一的环境要素,更多的则表现为多个的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

1 广场空间要素

以广西大学综合教学大楼为例。综合教学大楼位于广西大学东校园(原广西农业大学)的教学区中心――哺育广场的西侧,共6层,建筑面积10600m2,可同时容纳师生5960人。(图1)。

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笔者构思了庭院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两种形态(图2,3)。经比选,确定采用集中式布局。集中式布局在哺育广场西面构成较为完整的建筑形态界定,整体性强,空间特色鲜明,与周围建筑环境十分和谐。11个阶梯教室围合一个2层高的圆形大厅,组成相对独立的体型;普通教室设计成简洁的外廊式,两者通过宽大的楼梯和走道相连,构成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又风格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成为最后确定的方案的基础。

圆形布置的阶梯教室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圆形大厅的45°对角上布置了4个阶梯教室,人数为150~200人,东西两端的采光不利位置布置了楼梯和卫生间,南北向则留出主要的通风采光面。方案设计时,圆形大厅一开始仅是一个概念,在深入探讨各功能的布置时,各种用房所在位置,所占弧度,大厅的半径及空间尺度等则需要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平面设计上,分析的基础是学生座位的尺寸,由此拓展可确定教室面积和人数,进而确定卫生间,楼梯间和走道的面积和宽度。最后以合理尺度的共享大厅将它们加以整合。对于300人多媒体大教室的设计,则颇费了些精力,最后决定将其“架设”在二层大厅之上,大教室南北向的墙面上作了切角以利通风采光,屋面则仍保持圆形。这样虽然不能取得采光中庭的效果,但大厅的直径已达25.6m,净高达8.4m,南北两面的采光也基本充足,因而并不感到压抑;另一方面,建筑功能的布局更为合理,空间形态也十分完整(图4)。

500m2的圆形大厅面积是本方案空间设计的主要特色,因为它体现了现代高校教学建筑基本的交往空间和理念。过去,师生们只能在狭小的走廊或门厅里停留和交往,现在则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同时,良好的空间环境对师生的教学心理也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相辅相成。大楼建成后,师生们常在大厅里举办各种活动,这里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中心平台(图5)。

普通教室的设计相对而言十分“老实”;整齐的教室柱网一字排开,可以灵活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教室;东西两端布置了卫生间和楼梯间。为避免形成黑暗而互相干扰的内廊,南面的中段设计成外廊,外廊中部设计了一座梯段宽达3.3m的主楼梯,主楼梯在三层以下用通廊与阶梯教室的圆形大厅相连,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课间换课的交通压力。造型上只在楼梯间的部位设计成圆弧,并未刻意改变教室的基本空间去与阶梯教室取得和谐,两者都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在对比中构成了统一整体(图6)。

教学大楼的方案在广西大学70周年校庆上获得好评,竣工后也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肯定(图7)。教学楼张驰有度,变化有致的轮廊线更为哺育广场增添了新的景观(图8)。

2 轴线与建筑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广西大学物理资环楼为例。

物理资环楼所处的环境与综合教学大楼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处在两校园主轴线的西侧;二是与旧物理楼相连,与化工楼相对;三是室外空间相对局促。三个特点实际就是三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即轴线与空间的关系,新旧建筑的文脉关系,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方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总体布局上合理地分析和处理这些关系,而建筑的主入口布局则是总体布局的关键。

方案构思中,有三个入口的做法:即正东,正南和东南。正东的入口与广场的关系较好,但与校园主轴线和化工楼的关系较为生硬;正南的入口面对化工楼宽大的背面,显得较为压抑;东南的入口与校园主轴线和主入口的空间关系较为合谐,与旧物理楼和化工楼也形成了呼应;入口在立面形态上对新旧两楼既是平衡点,又是连接点,从构图上看也是新的统一体的控制点(图9)。

建筑根据功能的要求设计成围合的外廊式,南面和西面用房为资环系,东西和北面为物理系,在空间设计上考虑了三个重要节点。一是主入口:二是内庭;三是西面敞廊。主入口及门厅为两层高的开放式,入口上部利用大柱网设计了2个阶梯报告厅。(施工中甲方改为封闭门厅,门厅显得较压抑)。西侧的敞廊缓和了内庭的封闭感,与门厅形成对流的关系,有很好的导风作用,还可以远眺周围的湖光(图10,11)。

方案对新旧物理楼的关系也作了较好的处理,取消了旧物理楼原有的较为呆板的竖向分格,强化了原有入口,在建筑色彩和细部上作了统一设计,新旧建筑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环境特色,又有了新的突破(图12)。在室外广场完成以后,新物理楼脱颖而出,成为校园主轴线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与最初的总体构思极为吻合(图13)。

3 广场、轴线、道路与景观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为例。

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位于学校主轴线一侧,南面为中心广场,北面为桂林市的风景点――屏风山,校园主轴线以校门为起点,以拟建图书馆为终点,原有的道路系统与建筑空间关系松散。

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心广场,校园主轴线,相邻道路以及屏风山景观对建筑的影响,采用了不对称的建筑布局。建筑主入口台阶内收作为人流集散的缓冲过度,主入口大厅是一个四层高的有盖顶的共享空间,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并成为南面与之垂直的校园干道的视觉焦点,主入口大厅北面与屏风山相通,把城市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之中,隐寓着桂林山水通透的灵性。

建筑南立面的西侧延续了原有教学楼严谨稳重的柱廊形式,东侧以弧线造型作为对比,中部的楼梯面适当拔高作为制高点,打破建筑平直的天际线,赋予建筑鲜明的个性。(图14~17)

篇2

【关键词】建筑群;设计理念;建筑方案

1. 引言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本工程为某学校教学楼。本文重点对阳光大厅屋盖建筑选型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功能、适用性和实现性角度选取了屋盖体系,为同类工程建筑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

2. 建筑布局与格调

校区共有4个入口,分别为校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主入口面对规划路,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楼。主楼设计时,首先要分区合理并且兼顾外观造型的设计,既要庄重美观,气势宏伟,更要表达一种深远的寓意。进入主楼后,是宽敞的阳光大厅,两侧为走廊,走廊屋顶采用了透光较好的网架造型,是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场所,在往后是自习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等。主楼的左侧是学生宿舍区和体育场,体育场屋盖采用了曲面网壳造型,达到了功能与美的结合,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生的精神状态,整体建筑造型与时代相符,突出个性又不张扬。

3. 阳光大厅的设计

阳光大厅功能分区明确,大厅两侧,每侧有6根钢筋混凝土柱直到顶层, 1层到5层设置了旋转楼梯,在两侧同时设置了疏散楼梯。柱距为8.4m,大厅长为42m,宽为42m,屋盖建筑方案选择上遇到棘手问题,设计方提供了5种造型方案:①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 ②单层曲面网壳;③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楼盖; ④索膜结构;⑤平板网架结构。5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如下所述:

①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属于常规的建筑体系,可以与周围的梁柱共同浇筑,但由于跨度大,肋梁楼盖很难实现这么大的跨度,这样在中间就要加柱子,减小跨度来满足承载力、刚度、裂缝等的要求,与最初大空间的设计理念发生冲突,故未采用此方案。

②单层曲面网壳,网壳顾名思义为网状格构式的壳体。它是由杆件构成的曲面网格结构,可以看成是曲面状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受力合理、美观而且施工简便,但属于缺陷敏感性结构,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构造复杂且能耗较高。常用的曲面网壳为球面网壳和柱面网壳,球面网壳适合于平面为圆形的结构体系,柱面网壳适合于平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的结构体系,分为单层柱面网壳和双层柱面网壳[3],曲面网壳不在一个平面内,与四周钢筋混凝土梁实现可靠连接的难度较大,而且雨天屋顶容易漏水。

③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楼盖,与肋梁楼盖类似,井字梁就是不分主次,高度相当的梁,同位相交,呈井字型。这种一般用在楼板是正方形或者长宽比小于2的矩形楼板,大厅比较多见,梁间距3m左右。尽管梁高可取跨度的1/18,但也达到2300mm高,双向布置井字梁,梁格太深,不利于采光,显得大厅阴森灰暗。

④索膜结构

索膜结构是主要以索来跨越大空间的结构体系,其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强度[4],具有受力合理、用料经济、施工简便,而且适应性强,但索膜结构的几何非线性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支撑结构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材料,索的水平拉力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传至基础,一般可通过三种方式:(1)通过竖向承重结构传至基础;(2)通过拉锚传至基础;(3)通过水平构件集中传至抗侧力墙。本工程屋盖是在5层的框架结构体系上,位置较高,拉锚距离太长,采用悬索结构很难实现力的合理传递。

⑤ 平板网架结构

平板网架结构是格构化的平板,是由按一定规律布置的杆件,通过节点连接而形成平板状的空间桁架[5],就整体而言,网架结构与受弯的实体平板在力学特征方面极为类似,属于无推力结构,而且网架结构的优点较多,可实现的跨度大、造价经济、抗震性能好、制作安装方便。按支撑情况可分为周边支承、四点支承、多点支承、对边支承等。考虑到屋盖需坐落在框架上,有良好的透光性,最终选择方案5,即采用了平板网架结构。

此外,由于延长边没有框架柱,不能设置支承,所以采用了对边支承体系,节点采用焊接空心球节点,对边支承采用球形铰支。

4 体育场建筑风格

与阳光大厅相协调的是体育场曲面网壳-斜拉索结构屋盖,两侧采用的是双边支承,中间位置索拉,犹如一只小船在海洋中游行,寓意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5 小结

本文结合某学校建筑群,给出了建筑的布局与格调,重点阐述了阳光大厅屋盖建筑方案的选型,为同类教育学府的建筑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总之,在设计之初,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标准,根据国情、校情,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使建造出的新的校区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质服务,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瑞丰. 建筑学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邢双军.房屋建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40-02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智能化住宅的需求促进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地的智能化工程技术正逐步走向创新阶段[1]。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业市场正融入国际大市场,这就需要我们迅速提高竞争力,而关键则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1]。然而,智能化楼宇系统实际的应用中与目前的研究现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智能化发展,满足企业对智能楼宇技术人员的需要,本文对智能楼宇系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展开研究。

一、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建设思路。

1.主要通过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个阶段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且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是基于智能楼宇系统项目的课程开发,主要采用“校企共建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进行。组织教学采取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

3.在校内,实施六步法中资询、决策、计划前三步,教学环境采用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实训室;在校外,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后三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的工程项目进行[2]。

二、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设置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研是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借鉴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其他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导,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开发方法形成专业课程体系[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下图所示。

《楼字智能化技术》课程主要介绍楼宇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建筑物内部的能源使用、环境、交通以及供电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以便提供一个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的舒适工作和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对中央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等系统的监控。这些系统一般运用在商场、宾馆、体育馆等大型的公共场所里[1]。因此要求我们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智能楼宇系统的职业人才,而《楼宇智能化技术》是楼宇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三、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针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建立以下九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是“智能建筑工程认知”、“智能建筑相关技术”、“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与消防监控联网”、“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对每个学习情境要具体设计,包括使用工具与所需设备、能力目标、教学方案、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要有任务描述、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这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学会智能楼宇系统的规划与实施过程,掌握这一能力从而为学生长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来设计学习任务。每个学习情境由几部分学习任务组成,如“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习情境是由“给排水设备监控系统”、“暖通空调监控系统”、“建筑供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梯监控系统”共5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5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字系统中的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的工作过程。

3.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教师按课前编好的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学习任务,每一阶段完成之后要按考核标准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四、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顶岗实习项目和智能楼字新型实训室为载体,按六步法对每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把现场教学内容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在建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和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对比结合起来。具体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所示。

五、教学方法

1.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本课程选取“智能建筑工程认知”、“智能建筑相关技术”、“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与消防监控联网”、“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九个学习情境,分别对应于智能楼宇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消防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教学按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

2.智能楼宇实训室与顶岗实习的项目教学法。将校内理论教学与工程的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程主要以智能楼宇实训室和顶岗实习的工程项目作为载体,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来实施。比如消防监控系统的工程实施,就选择了某商场在建的消防监控系统来作为工程的一个项目。消防监控系统的分析与消防监控系统的工程施工准备任务学习在学校智能楼宇实训室来进行,而消防监控系统工程施工与工程验收在学生顶岗实习工程的现场进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规划的整个过程。

综合企业进行施工过程中学生人数以及能力的缺乏等因素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并且在顶岗实习期间利用企业的配套设施来组织教学。这样不但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实现了企业施工的现场需要。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智能楼宇系统实训室,形成智能楼宇系统课程资源,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景芝,张铁东.楼宇智能化技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高校;灭火;疏散;预案;消防控制室

一、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概念

火灾,是指因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无效燃烧而形成的灾害。火灾燃烧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固体火灾0~15分钟为火灾的初起阶段内,而火场人员的最佳逃生时间一般却只有2到6分钟。在火灾初起阶段,因为着火面积不大,烟雾扩散速度较缓慢,燃烧释放出的辐射热能较少,是火灾扑救和人员逃生的最佳阶段。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即是为迅速、有效地扑救初起火灾和开展应急疏散行动而预先制订的行动方案。

二、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分析

1.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灭火与应急疏散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行动组,而现实中的火灾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火灾发生的时间、场所等均没有可预测性,所以突发火情时不能仅仅依靠预案中的灭火行动组人员,在第一现场的人员应首先承担起灭火责任。因此,消防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注重师生员工的全员灭火技能培训和对灭火器、消火栓的实际操作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人都能及时处理身边发生的火情,使小的火情不至于发展成恶性火灾事故。

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低可视性等特点,火场中极易使人们产生恐慌心理。调查表明:有73%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惯,即选择平时使用的上下楼路径;有25%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即跟随大多数人的逃生路径;有67%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暂避行为,即选择原地避难。由于大学内部群体熟悉所在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线,周围人员相互熟悉,这些因素会使他们比身处陌生火场环境的人们更有心理优势。但师生员工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大学校园里,在应急疏散演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对参演人群进行相应的逃生技能培训,使参演人群通过演练,逐步克服置身危机环境下的心理障碍,懂得冷静分析自身所处环境,能够正确选择最佳逃生路线,知道不得已情况下的求救位置选择和快速通过浓烟或小范围高温辐射区的方法,养成身处危机环境下的团结互助习惯,懂得烧伤、窒息应急救护常识。如此,才能够在突发火情时避免或减少疏散过程中的人员伤亡,达到应急疏散演练的真正目的。

2.合理制订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具有不同的任务特征,这里仅讨论高校内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不涉及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队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1)高校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疏散指挥部,其职责是充分利用校内有关部门的专业救援力量,合理分配学校拥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做到灭火、疏散、人员救护、秩序维护等各功能组统筹兼顾,使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待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后,及时向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汇报火场情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制订科学有效的救援方案。火灾过后,积极参与火灾调查,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2)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应力求简洁明了,便于理解、记忆和实战操作,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各功能组的技能要求应该放在培训过程中讲解和训练,可不出现在预案文本中。建筑物的灭火疏散预案原则上以一栋整体建筑为单位进行制订,但预案中的功能组划分要视建筑物功能设置和人员分布情况而定。各楼层人员均相对固定的建筑物,如学生公寓、单身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餐厅)、校医院、超市、招待所、幼儿园等。这类建筑物可制订一个总预案,而各楼层构成若干分预案(由报警组、通讯联络组、火灾扑救组、疏散组、救护组等构成)。根据各楼层相对固定人员的分布情况划分楼层功能组,各楼层功能组均是本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二梯队。对于各楼层或部分楼层工作人员不固定的建筑物,如教学楼、实验楼等,亦可制订建筑物总预案,但可根据这类建筑物内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分布情况,预案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分预案。如某学院处于教学楼3至5层,但办公室均处于教学楼3层,那么该学院在本楼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作为该建筑物的分预案,是该楼3至5层应急行动的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应急行动的第二梯队。综合教学楼除管理人员外往往没有其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所以综合教学楼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各功能组只能由该楼管理人员构成,其作用在于一旦发生火情,根据功能组职责分工分别组织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

(3)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分为校级大型活动(包括二级单位承办的面向全校或社会性的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和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校级大型活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由保卫处与活动牵头部门共同制订,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执行,预案的应急疏散组可由举办大型活动的牵头部门与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组成,灭火组可由与保卫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医疗救护组可由校医院组成,现场警戒组有保卫处组成;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参照本单位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要把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及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纳入到预案中,特殊情况可要求保卫部门予以协助。

(4)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中的火灾报警与通讯联络

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战时应用,当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出现火警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到现场进行确认,出现真实火情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启动消防应急程序,启动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如一般学生公寓等,任何首先发现火情的人都应该立即进行报警,包括拨打119火警和拨打校园110报告火警。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校园110值班人员均担负着通讯联络的任务;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应该由该建筑物的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大型活动发生火情应该由牵头举办活动的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当地方政府已经参与时,校长办公室应当承担对外通讯联络任务。

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锤炼灭火与应急疏散指挥部的应急反应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使预案中各功能组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三是使参演人群掌握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养成互帮互助、快速有序疏散的良好习惯;四是检验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发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预案,锻炼参演人员,进而达到演为战的目的。

高校内部的实验楼、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物均设有消防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在这些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中绝对不能忽视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作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演练开始后应立即进入应急程序,全程模拟操作,包括火警确认、将消防联动系统由手动转到自动状态、拨打119火警、启动应急疏散广播、启动本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报告校园110启动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等。

四、结束语

由于高校火灾的政治敏感性强,舆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均制订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预案都有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在预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各功能组人员的专业性和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火场的可能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人员分布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才能在火情真正发生时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杜绝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伟,孙金华.宾馆与高校学生宿舍类建筑火灾荷载分布规律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4):153-156.

[2]周清宇.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j].河北企业,2007(5):24-24.

[3]张树平,殷霓,贾江美.某高校宿舍楼火灾逃生行为反应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108-112.

[4]陈彪,邓亚超.高校学生宿舍楼火灾模拟与疏散演习研究[j].安防科技,2012(3):43-47.

篇5

关键词:特色专业 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在一所学校中,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相对来说 “同质化”现象不多,且由于大部分院校尚未开设,所以大众对此专业认识不足。而随着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建设重点及特色专业势在必行。

楼宇智能化r凳撬孀沤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智能建筑行业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涉及多个学科的众多技术。智能建筑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到90年代初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我国从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建设智能大厦及智能小区,智能建筑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本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本专业的区域优势及专业特点。

楼宇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除做工程外也可从事已建成大楼在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工作,属于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机械、热工、等技术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学习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本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跨行业的新兴专业,涉及到各个专业知识及技能。

将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是由特色专业的特征决定的。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的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培养的学生质量在整体上要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而言,各院校开设不多,但社会需求量较大,且知识面跨越较大,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创新。如剖析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方面均可有特色体现。

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特色专业的具体标准,各地区一般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如部分地区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该评审指标分别从建设目标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对特色专业作以评估。此标准涵盖面较广,面向所有专业,而之所以作为特色专业建设,不可能追求大而广,本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可做到某几个类别的独到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式来实现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特定问题,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来获得目标资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为了了解目前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状况及社会需求,制定合理问卷,采用此法进行学生调研及企业调研。此环节由我系两位奋战在一线,与学生关系融洽的青年教师完成,资料收集准确到位,并统计出相应的数据。访谈过程由副高职称教师下企业锻炼完成,由于经验丰富,与企业工程师就本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沟通,获得第一线的企业资料。

文献分析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阅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研究的相关论文,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借鉴相关成果。

归纳总结法。根据调查结果和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的可行性及建设过程。

楼宇智能化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与中电科国信安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已开办多届订单班;课题负责人有着十多年本专业教学管理经验,同时拥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参与设计过十余个大型智能化项目,双师型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完成《浅议智能建筑的设计》等多篇相关专业论文,其中《浅析高校数据中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秀论文;部分成员参与编写项目式教材《autocad基础教程》,内含大量智能楼宇案例。

楼宇智能化技术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分析及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背景为依托,邀请弱电各子系统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剔除传统课程,大力实现项目式改革。对此,走访各企业专家,对部分课程提出要求,如传统cad课程,结合行业特色,修订为智能建筑cad,并辅以各工程案例,使其更有针对性;如给水排水、空调、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设备课程并进行信息化教学等。

2、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本专业跨学科多交叉的特点,打破教研室管理教师的模式,整合各专业教师,以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作为团队领导,将电子、计算机、建筑设备、控制专业的精英教师整合到一起,打造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所属的系部,一般会有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专业教师,而此专业特点是涉及各类学科,因此可挑选各专业的精兵强将,重新组建成工作室,以教学丰富的名师作为带头人,对本专业发展十分有利。

3、课程、实习实训及教材建设: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整合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加设建造师培训课程,有效实现工学结合。针对传统课程在讲授时的枯燥、抽象等缺陷,在授课方面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为例,建设信息化精品课程。

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建筑构造与识图 教学设计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each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we must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theory, this article shows the main point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taking the cour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drawing recognition》 as example.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drawing recognition; design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展得热火朝天。高职院校竭力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途径, 教学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训模块探索与基地建设、教学评价等成了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成了必然选择。如何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每门课程都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设计。本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完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行动导向的教育思想

(一) “行动导向”一词的由来

“行动导向”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德国首先形成和确立下来,成为迄今为止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近年来引入我国,并逐渐被职业教育领域人士接受和重视,从而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而迅速传播。

“行动导向”教学范式产生的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学实践的变化及对职业教育原来的学科系统性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德国联邦政府及工业企业的支持下,德国开展一系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推动了不同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成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概念,围绕这一教学范式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其中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对“行动导向”教育思想做出了最好的概括性阐述,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二)行动导向的定义

曾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任职的劳尔-恩斯特女士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行动导向教学须根据完成某一职业活动所需的行动以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的环境条件来设计、实施、评价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而这里的行动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一种方式;第二,可以在行动前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预测,从而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目标、有意识地影响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其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并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参照标准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特征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提供必要条件,学生乐意学习、自愿学习且能够独立学习。其典型特征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性: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根据实现预定行动目标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全面;只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全面;

(2)主动性:行动导向教育思想更注重人性,认为人是自我负责和不断优化的,能在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自我反馈,从而主动学习和改进;

(3)参与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当中;

(4)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方式,其行动和学习方式都是开放的;

(5)螺旋上升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增强学生识别能力,注重提升其行动能力,鼓励学生按照计划、通过行动体验来完成任务;通过“手脑”协调,使认知能力、系统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内化;同时还注重个性培养,增强其承担任务的勇气和完成工作的信心;几方面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基本内涵

教学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进行安排和实施。教学过程又可分为三个密切相关的环节,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其中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进行构想,是教学的先导性环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也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行动导向教学相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首先根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的几个原则:

(1)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2)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

(3)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

(4)“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原则:即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5)一体化原则: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育与德育一体化。

遵循以上几个原则,《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采用任务引领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建立以真实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引导创设出各种场景,把学习主题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任务活动组织教学。在任务引领下,通过现场对照看图、实物观察、模型观摩、绘图、说图、评图等,让学生感知、领悟知识与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设计任务时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以两套实际工程项目图纸识读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实施分为六个教学步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步骤如图2所示。

(三)教学目标、教学项目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绘图与识图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1)树立安全和环保意识

(2)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3)会使用制图工具和用品

(4)能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详图

(5)具有建筑施工图识读的能力,能分析解决整套建筑施工图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

(6)掌握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

(7)明确建筑工程实际中常用的投影图

(8)掌握正投影的理论以及房屋建筑制图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9)掌握建筑的概念、分类和民用建筑的基本组成及构造

2)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所要求的职业道德

(2)具有较好的新技能、新知识学习能力

(3)具备良好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5)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优良品质

2、教学项目设计

学习项目 学习任务描述 学习内容

项目一 课程认知与岗位认知 任务一 施工现场参观

通过施工现场参观,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岗位、生产过程及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了解将来的就业去向,了解《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对将来岗位工作的作用。撰写一份参观总结。 建筑的概念、分类、组成

建筑工程建设的程序

本课程的内容、特点

就业方向岗位群相关知识

计划能力

总结能力

任务二 制定课程学习计划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看课件、教师和学生讲解等方式了解建筑的概念、建筑物的分类、工程图样的作用;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制定本课程的学习计划。

项目二 组合体投影图绘制与识读 任务一 线型练习图抄绘

为了熟悉建筑制图标准同时了解比例、尺寸标注等制图知识,抄绘一张线型练习图(附后)。要求图样绘制正确、符合制图标准,布局合理、线型分明。 制图工具用品的使用;

建筑制图标准;

投影的概念、分类;

三面正投影图的形成和投影规律;

绘制与识读建筑工程图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基本体:三棱柱、三棱锥、圆柱、圆椎的三面投影图的绘制方法;

组合体组合方式;

组合体投影图画法;

组合体投影图尺寸的组成;

组合体投影图尺寸的标注方法及注意问题;

组合体投影图的识读方法。

任务二 基本体投影图绘制

弄清什么是三面正投影图、什么是基本体,自主确定基本体的大小,分析基本体的三面投影情况并按制图标准把各基本体的三面正投影图绘制到图纸上。要求图样绘制正确、布局合理、图面整洁、线型分明。

任务三 组合体投影图绘制

该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体投影的基础上,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画法、尺寸标注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四 组合体投影图识读

根据给出的组合体的两面投影图补绘第三面投影图或做出组合体的模型。通过识读投影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识读的方法步骤,提高空间想象力和读图能力。

实训一 观察教学楼前的台阶,绘制其三面投影 形体分析,组合体三面投影图的绘制

项目三 建筑构造图识读 任务一 剖面图断面图绘制

根据给出的投影图或直观图绘制剖面图或断面图。 剖面图和断面图的形成和画法;

剖面图和断面图的形成原理;

剖面图与断面图的类型和适用情况;

常用的材料图例;

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图示方法与画法;

墙体的类型;

砖墙的基本构造和细部构造;

隔墙构造;

墙体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楼板层与地坪层的组成;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构造;

楼地层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楼地面的构造;

工程做法表的识读方法;

楼梯的组成与尺度;

钢筋混凝土楼梯的类型;

楼梯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楼梯详图的识读方法;

楼梯的细部构造;

屋顶的作用和类型;

平屋顶的排水方式;

平屋顶卷材防水屋面基本构造和细部构造;

刚性防水屋面基本构造和细部构造;

屋顶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变形缝的概念和类型;

变形缝在基础、墙体、楼地层、屋顶处的构造;

变形缝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类型、组成;

主要结构构件的类型和构造要求;

单层工业厂房的构造图的识读方法。

任务二 基础构造图识读

根据给出的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能够判断是何种类型的基础,完成识读报告。

任务三 墙体构造图识读

抄绘给出的墙身详图,抄绘过程中识读图中外墙墙脚节点构造详图、窗台节点构造详图、过梁及楼板处节点详图,掌握墙身及细部构造、以及详图识读的制图标准。并能够根据墙身详图中的索引符号查阅相关的标准图集,读懂其它墙体构造详图。

根据给出的隔墙构造图,完成识读报告,说明隔墙的构造要求。

任务四 楼地层构造图识读

根据案例图纸中给出的楼地层构造图或工程做法表或工程做法索引制作楼地层、楼地面的模型,每组制作至少一个楼地层的模型和不少于两个的楼地面的模型(各组尽量不重复)。制作材料可采用硬纸、泡沫塑料、海绵等,应清楚每一构造层次所用的实际材料和厚度,尽量符合实际比例

任务五 楼梯构造图识读

根据给出的楼梯详图(楼梯平面图、楼梯剖面图、楼梯节点详图),识读楼梯类型、各部分尺寸标高、踏步数量、门窗设置、细部构造等内容,写一份识读报告。

任务六 屋顶构造图识读

参观教学楼和西七公寓楼屋顶,根据给出的屋顶平面图和详图,完成屋顶构造图识读报告。内容包括屋顶的类型、排水方式、排水装置、坡度和排水管设置、防水构造、细部处理等。

任务七 变形缝构造图识读

参观教学楼和西七公寓楼变形缝设置,根据给出的西七公寓楼图纸,查看西七公寓的变形缝墙体、屋顶处的构造处理,根据索引符号查阅标准图集,画出墙体、屋顶处变形缝构造图。

任务八 单层厂房构造图识读

制作排架结构单层厂房的模型。

实训二 观察身边建筑的楼梯间,绘制其楼梯平面图、楼梯剖面图 加深对楼梯构造的认识,提高楼梯详图识读能力

项目四 建筑施工图识读 任务一 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图建筑总平面图识读

按照学生工作页的引导完成案例图纸中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图和建筑总平面图的识读,写一份识读报告。 总平面图的内容,图纸目录、设计总说明、工程做法、门窗表里所包含的内容

建筑平面图中图名、尺寸标注、房间位置、剖切位置和详图索引标志

建筑立面图中图名、尺寸标注、墙面装饰

建筑剖面图中剖切位置、剖视方向、尺寸标注

建筑详图标志及详图索引标志、各详图做法;

建筑施工图绘制的方法步骤。

任务二 建筑平面图识读

按照学生工作页的引导完成案例图纸中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写一份识读报告。

任务三 建筑立面图识读

按照学生工作页的引导完成案例图纸中建筑立面图的识读,写一份识读报告。

任务四 建筑剖面图识读

按照学生工作页的引导完成案例图纸中建筑剖面图的识读,写一份识读报告。

任务五 建筑施工图绘制

在识读案例图纸的基础上,熟悉图纸的细节,抄绘案例图纸中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各一张,要求绘图正确、符合制图标准、布局合理、图面整洁、线型分明。

实训三 观察身边的一幢建筑,绘制其建筑平、立、剖面图(草图) 加深对建筑施工图的认识,提高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

实训四 施工现场见习 在施工现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熟悉岗位(群)工作内容

项目五 结构施工图识读 任务一 基础图识读

完成案例图纸中基础图的识读,绘制指定基础或承台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结构施工图的组成;

平面整体表示法;

基础、梁、板、柱施工图的识读。

任务二 钢筋混凝土柱识读

完成案例图纸中指定柱的识读,绘制指定柱的立面图和截面图。

任务三 钢筋混凝土梁识读

完成案例图纸中指定框架梁的识读,绘制指定梁的立面图和截面图。

任务四 钢筋混凝土板识读

完成案例图纸中板的识读,绘制指定板块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实训五 企业识岗 在施工企业参与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管理体验施工员、质量员等岗位角色。

(四)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融合如小组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练习法、成果展示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书育人、素质教育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评价设计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评价应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而且,评价应侧重在要解决的问题上;应关注个体智能的发展而非与他人的比较。

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融入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过程考核与集中考核并举,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教育研究,2005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5

[5]将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建筑智能化专业;安全防范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47-02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际视频监控的做法,将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比对。同时,也可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不同摄像机的拍摄效果。通过上述方案与实施效果的对比,学生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做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系统实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其对于实现设想的功能有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三)案例反思

在案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已学的内容、培养目标和工程标准、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实验室设备,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讨论和方案比较过程中,难点和重点逐步浮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广平,陈立文,等.案例教学与项目式教学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教育与评估),2016,(3).

[2]詹昌义.高职“组态软件技术”课程可行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j].科教导刊,2016,(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easible teaching cas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hai guang-mei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jiangsu 211100,china)

篇8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训练;构造设计

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学习民用建筑构建原理,构造做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构造特点以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建筑构造是建筑类专业技术课程,主要是研究建筑构造组成及各组成部分构造原理。掌握建筑构造是建筑方案能否深化的关键步骤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更注重对建筑功能及建筑形体的推敲,较少考虑构造的因素,缺少方案设计与建筑构造的联系,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学改革方法。

一、注重专业课与建筑构造课程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的关系,一般只安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三个课程设计,但这三个课程设计只包括了建筑构造组成的主要几部分,并没有包括整个建筑的构造设计。当然要实现包含全部建筑的构造设计,建筑构造的实践学时应提高。在做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同学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类现象,应当让学生结合的建筑设计课方案图做构造设计。由于建筑类的学生在二年级会做到建筑方案设计,那么我们的建筑构造课就可以结合每位同学的建筑方案做进一步的建筑构造设计,对构造进行创新设计尝试,这样既避免了同学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也可启发同学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做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建筑设计课的方案图的基础上做一套施工图设计,这一套施工图设计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如在基础、墙体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即开始进行剖面图的设计,同学可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方案的结构形式选择基础构造方案及进行墙身剖面构造设计;在对楼梯的第一节进行学习后,就可计算楼梯尺寸及当楼梯平台下作通道不满足净高时如何处理进行构造设计;对楼梯的第二、三、四节进行学习后,进行楼梯构造设计及踏步、栏杆扶手的细部构造设计。这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做构造设计,课程结束时也基本完成了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和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方法的教学目的。

二、增强实践课程训练

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与空间建构课程有较强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靠图示加老师的口头讲解来说明建筑构件的构造做法,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甚至会出现老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以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建立立体直观的构造模型。让学生制作建构模型,在学生做完课程设计后,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构造做成模型,通过模型制作过程加强对构造原理、构造做法以及空间建构关系的理解;同时,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对建筑构造的设计创新。建立建构模型实验室将楼地面、墙体、屋盖、装修等常见构造做法制作成实体模型放在建筑构造模型实验室里供同学们参观;同时,将建构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对施工的过程有所体会,更能加深对构造做法的理解。学生也可将自己设计创新的构造模型在建构模型实验室里进一步完善再展示出来,并与老师同学讨论,也提供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还应注意与模型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与空间构成。

三、采取现场教学模式

虽然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建筑构造的图片、照片、录像、动画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较直观形象的给学生展示建筑构造层次、施工过程等,但也存在受拍摄范围、图片清晰度等方面的局限,那么,更好的直观学习的方法就是到建筑工地现场去,学生在工地现场不仅能直接的看到各建筑构件的构造组成、位置,更能了解到建造的过程,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采取在建筑工地现场教学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选择的工地要与理论课授课计划安排的章节一致,这样学生在参观工地时针对性更强,更容易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也存在不容易找到与教学内容同进度的工地的情况,这时应多选择几个工地做到尽量与教学内容相符,但这可能需要占更多的学时;其次,在时间安排上不要把到工地的时间放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效果不明显,因为在期末学生对前面的所学内容可能都忘,这样学生去了也就是粗略的看下,达不到目的;再次,应注重现场对照构件对学生的讲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现场多提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在每参观完一个工地后应提交相关的照片,画出本次参观的建筑构件的构造层次,写明做法,并对本次工地体验有一定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建造过程的了解,对构造做法的思考等。

四、结语

通过学习建筑构造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根据建筑方案设计图运用构造原理和方法、材料及一般结构知识进行一般中、小型民用建筑的构造设计,完成施工图中部分详图设计,然而要达到这些教学目地光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应当通过增强实践课程训练,注重与专业课联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探索课程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与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key words】building structure selection;structure conception;teaching system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是构成空间与体形的骨架和基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结构构思不重要,只重视建筑的空间构思、色彩和功能,往往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在做设计时把建筑和结构分离开来,只从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建筑方案的创作,最后再把结构作为一种附属品硬塞进建筑空间里,这种思维方式极不利于建筑创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提出:“建筑师必须是他所设计的建筑的承载要素、结构方案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建筑和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明确责任,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在《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一书中写到:“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使其能把这种基于物理学、数学和经验资料之上而产生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非同一般的综合能力,转化为一种直觉和与之同时产生的敏感能力。”大师指出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结构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就是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是对各种建筑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结构组成、力学特征、适用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并应该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位未来的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建筑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熟练的运用,才可能胜任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明确的这一点就是: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而不只是结构师的任务。

2 夯实力学基础,促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力学课程是“建筑力学”,建筑学学生的力学基础需要夯实。力学与建筑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要符合力学规律的,符合力学规律的建筑结构才是合理的。运用一些力学规律来解释建筑的结构形式,比长篇的论述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高324m,用钢7000t,它不仅满足了展览功能,并且以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而被世人称颂,一直保留至今。因为主持建造的是?y构工程师,他首先注意的是结构受力合理,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建造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就建不起这么高的建筑。从力学方面分析,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基上的竖向悬臂柱,风荷载是主要荷载。铁塔的外形与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利用了塔身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受力非常合理。塔身底部设置大拱,跨越了较大跨度,车流、人流在铁塔下畅通无阻。其实,铁塔和高层建筑都像大树一样,树干下部粗上部细。埃菲尔铁塔正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如今它已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3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讲解砌体结构部分时,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是很重要的。利用工程实例形象地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比喻成弱框架结构,弱框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对比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讲解高层建筑结构部分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布置是关键,先给学生观看不恰当的布置案例,再列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通过不恰当的工程实例讲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讲解挑梁时,一根挑梁像树枝一样,根部粗梢部细,那么鼓励学生想象整个房屋可不可以做成悬挑的或悬挂的,此时,举例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是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与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等建筑相邻。宝马办公大楼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于1973设计,整个建筑共22层(其中办公空间为18层),高101m,由四个圆柱形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四个汽缸没有立于地面,每个汽缸每一层的圆形楼板都是在地面安装完成后由液压设备拉升到高空,一端支承于平面中部的核心筒上,圆心处则悬挂于支承柱上。大胆的悬挂结构设计使得宝马办公大楼极具创新精神和超前理念,堪称世界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

4 多种灵活的考查方式评定平时成绩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成绩组成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不拘泥于作业、考勤和课堂提问,也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建筑设计才华,提升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比如学校筹备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此项目可以布置作业给建筑学的学生,从项目调研、实地查看、提出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效果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结构选型能力和基于结构构思的优化设计能力。对于一些观点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论证,比如有感于复杂建筑平面和建筑立面的切割与组合,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这样的考查方式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多。

篇10

关键词:文化艺术学校;建筑设计;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1引言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形成舞蹈表演、音乐、话剧与影视表演、锡剧表演四大主干专业。多年来,学校以“实践性教学”为先导,以开放的教学理念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在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上领先于省内同类艺术中专学校。舞蹈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专业,也是江苏省示范专业;锡剧表演专业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专业,市政府每年拨专款培养锡剧后备人才,传承锡剧艺术。目前,学校拟搬迁,重新建设校区,并扩大规模,努力形成艺术专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效益。

2项目概况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新校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藕塘职教园区,在文良路南、显山路东侧、华学路北侧地块中部,规划建设用地7.02hm2(105.35亩)。项目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整个地形比较规则,南北方向长411m,中轴东西方向长170m,场址建设环境优美,中部偏北有自然河道穿过,地势较平坦,南部与拟建设中的市法警中心相邻。建筑基地面积70234m2。办学规模为在校生2000人。地上总建筑面积要求做到38690m2。新校区拟分为文化课教学区、影视动漫舞美设计教学区、戏剧表演教学区、音乐专业教学区、舞蹈专业教学区、实验剧场实训中心、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

3规划理念

现代的教育理念主张“走出课堂”,因此,采取江南式院落的形式,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彼此交流思想、收集信息的平台。见图1的鸟瞰图,本方案注重课堂内外的穿插与交融,强化建筑室内与室外的渗透和流动。这种空间处理以及绿色生态的表现使学生充满活力、想象、灵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寓教于境,寄情于景。

4动静交织

整个校区各建筑间采用多层次的立体连廊连接,具有传统江南园林的神韵;同时,立体化的动线实现了步移景异,既方便学生课间快速转换场所,也提供了多元化的花园平台及艺术舞台,丰富了学生的户外活动。各个教学部分单体全部以园林式游廊连接,使其彼此间联系便捷而又有所隔离,整体建筑布局灵活,功能合理,适合教学活动。校园由北至南,从动到静,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以院落、连廊、骑楼联系着主要的办公、教学区域,通过景观连廊连接着各类活动空间。

4.1入口空间

基地呈狭长形,仅西侧与显山路紧邻,自然地成为了交通出入相接的道路。因此,主、次出入口均应与显山路相接。(1)主入口设置于基地西侧的主干道显山路,主入口处设计具有艺术气息的大门,大门内侧与东侧的教学楼,南侧的行政楼共同围合形成园林式入口广场,与北侧的实验剧场和专业教学楼隔河相望(图2)。(2)次入口设置于地块的南侧,通过建筑周边的环路于主入口相接。次入口紧邻运动操场,有利于运动操场与宿舍区的总体布局,把喧闹的运动场与安静的宿舍环境区分开,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2功能空间

文化艺术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学,其功能复杂,门类繁多,需要首先梳理各类功能空间分类,实现动静分离互不干扰,但又需相互联系紧密,方便学生上课、生活;同时需充分考虑校园分期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2.1以教学活动分区整观地块,贯穿基地中部偏北的自然河道将基地划分为南北两块。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动态的、相对较喧闹的实验剧场和各类专业教学楼组合成剧场专业教学楼区,集中放置在这条河北侧地块。将实验剧场放置在显山路和文良路交叉口东南侧,既有利于实验剧场对外服务,又有利于实验剧场未来实现与校区共享的商业模式,方便剧场和专业楼之间相互调用。而将相对静态的文化课教学楼、影视动漫楼、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和图书楼放置在河南侧地块中部,通过立体花园平台紧密组合成行政教学楼区。设计轻盈的连廊横亘在自然河道之上,像江南园林中轻盈的虹桥,将专业教学楼区与行政教学楼区诗意般地连接在一起。文化课教学楼、影视动漫楼,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和图书楼通过立体花园平台紧密组合成行政教学楼区。串联该区域的立体式空中花园平台不仅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楼与楼之间的沟通,也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吸引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平台上跳跃的层次丰富的游廊系统不仅能遮阳挡雨,结合校园的入口广场,也是整个校园文化艺术景观的高潮。4.2.2剧场专业教学楼区实验剧场和舞蹈专业课教学综合楼直接对接组成剧场专业教学楼区,若干练功房紧邻实验剧场侧台和剧场化妆间,极大提高了使用的便利和利用率。各类专业练功房轴线尺寸为标准的正方形,面积为200m2左右,最大的练功房400m2左右,层高达到7.8m,净高约7m。剧场舞台达到了净高23m,台口高10.6m,以满足学生走场的标准要求。剧场专业教学楼区结合舞台的下沉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库和地下设备用房。4.2.3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部位,设置艺术化的游廊空间。大厅、楼梯部位采用落地玻璃,将优美的绿化引入室内,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创造出文化生态建筑的空间形态。4.2.4以生活活动分区整个建筑布局关系清楚,建筑空间非常丰富,既照顾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也考虑了整体的建筑效果。(1)食堂、洗浴中心及宿舍楼放在地块南端靠近公共花园一侧,远离园区主干道,形成后勤生活区。食堂后场既可隐秘不干扰其他空间,同时也为宿舍区创造了静谧、舒适的休憩环境。(2)食堂和洗浴中心均在一层铺开,极大提高了面积利用率,省却了垂直交通面积和不便。食堂可满足两个承包者的独立使用。其上安置了音乐琴房,琴房设于食堂的上方,与教学区建筑群在布局关系上若即若离。既能使响亮的音乐声与教学区隔离开,又能学生上课时身心愉悦,也有效阻隔噪音,减少干扰。(3)考虑到艺校男少女多,比例不协调的矛盾,本案将男生宿舍设置在洗浴中心之上,同时在男生宿舍楼的东侧布置了独立的专家公寓,考虑到专家的年龄都偏大,特此配备了电梯。女生宿舍一期宿舍与二期宿舍通过一层的管理用房连接起来。方便女生宿舍管理的同时也节约了管理的成本和面积。宿舍房间均为六人标准学生宿舍,设置两个厕位,两个洗漱台盆,可进行简单洗漱。每个房间均设有阳台。(4)运动场看台位于宿舍区的西侧,看台下方设置储藏间。节约面积成本的同时丰富了建筑空间的效果。

4.3交通流线

4.3.1出入口校区对外共设两个车行出入口,均位于西侧主干道显山路一侧。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又同时满足消防的需求。另外,校区西北角实验剧场由于有对外经营的需要,故设置一个对外的人行入口广场。4.3.2车行系统交通流线清晰易读,门卫可以同时控制进出校园和实验剧场外来车辆。本案沿地块周边设置了双车道宽的机动车道,贯通了舞台装卸场、食堂后场等辅助后勤广场,同时,沿车道设置停车位,方便日常使用。原则上限制机动车深入校内行驶(消防除外),基本实现了人车分流。鉴于对校内交通安全的考虑,道路规划在满足学校常规使用的前提下,注重控制行车干道尺度。校区的主干道规划宽6米。校园内车行道路尽量靠近校园周边,减少车辆对教学环境的干扰,校园内的各个功能区则挂接在主路上,联系便捷顺畅。车行交通以外的广场和硬地以步行空间为主,从而达到校区内“人车分流”的目的。沿主要建筑周边设置消防车道,满足校园消防要求。4.3.3步行系统步行系统通过二层贯通的游廊连接,实现了立体化步道,动感十足,步移景异,能够满足师生行走到校园内任意建筑空间。校园步行系统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院落,绿化,水池和硬地共同构筑起师生活动的骨架,形成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完善的步行系统与的车行系统有机结合,使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园林生态校区。校园内,各教学楼之间、教学楼与行政楼之间设置连廊步行通道,使教学区和活动区的联系极为方便。连廊上串联着主要建筑的入口,形成连接各建筑的灰空间。4.3.4.静态交通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机动车辆停放分为地上和地下停车方式。考虑到机动车辆的普及,校区考虑集中地下停车,地下车库位于自然河道的北侧,集中设置在专业教学楼区地下,可以与实验剧场的地下空间结合在一起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地下室面积为10334m2,设计200辆左右的地下停车位。主要校门附近设置地上临时停车位,校区内各类机动车辆的停放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建筑附近。非机动停车主要设置在地上,方便师生停放。

5情景交融

5.1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借鉴无锡江南水乡的城市肌理,提炼江南建筑神韵,整个校区建筑单体采用江南水乡的格调。新艺校建筑功能复杂多样,有效面积使用率要求高,本案在设计中尽量使建筑布局紧凑,压缩不必要的公摊面积。总建筑面积为49010.0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8676.0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0334.0m2。

5.2建筑设计

文化艺术学校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设计,因其学习科目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建筑空间组合的规范性。校园各类建筑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相互呼应,和谐共存。校园规划方案单体建筑造型的主要风格特征以现代、简洁、质朴为原则,结合传统文化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功能,综合考虑经济和美观因素,力求真实合理的结构形式、典雅的建筑体形、自然的空间形态,细致的建筑细部和统一的建筑色调,体现舞蹈艺术的优雅空灵,营造出既体现传统江南园林神韵,又现代宜人的文化艺术校园的建筑环境氛围。

5.3充满艺术灵气的立面造型

注重标志性建筑的立面设计,整体校园立面色彩以传统江南建筑灰白为基调,注重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充分与江南传统文化相融合,以一种张弛有度的姿态,呈现出整个校园的面貌,谦虚稳重之中不乏一种自信豪迈之气。立面造型强调其文化内涵、精品意识和学校建筑特色,良好的建筑群体造型在城市中产生独特的标示作用,同样也会增加其亲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筑的收放自然有序使自然环境要素与校园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多层次的丰富的空间组合形态。本设计充分运用点、线、面结合,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的造型手法,以现代简洁的处理使建筑产生鲜明的个性,尺度适宜的实墙面与玻璃面虚实对比,体现现代建筑形体感强、简洁宜人、极具艺术灵气的风格特点。

5.4景观绿化

为了使校园整体布局不过于零散,有分有合,我们合理的整合了功能相近的空间,使其趋于相对围合形成组团,咬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层次的主题景观,也实现了步道的趣味化、立体化,达到步移景异的江南式园林的感觉。如,实训艺术广场景观、剧场入口广场景观、校园入口广场景观、行政文化中心景观、宿舍景观花园等等。清晰的景观脉络,结合院落小品烘托出一个开阔、现代、绿色的校园环境。每个小院落中布置开放的景观空间,营造出优美的环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和可驻留的空间,景观绿化与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主干道与步行空间均是绿化的主体,作为学生遮荫避雨的天然屏障。鸟语花香,水声潺潺,为整个校园的生活增添活力。希望莘莘学子在自然、活泼、趣味的环境下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致力于体现那个如诗如画的清丽江南。不但要在外观上营造一个绿色的学术氛围,更要塑造一个清新隽永的文化艺术的精神家园。

6结语

通过对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其动与静交织、情与景的交融展现了一个开放的艺术气息极强的院校形象,它不会使人望而却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近感,学子走进校园渐渐融入其中。感受身处其间的舒适和心境的平和,同时暗喻了这个学校的广阔胸襟。

参考文献:

[1]杨洲.艺术•学院•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创作[j].建筑学报,2007(8):14-21.

[2]孙天文.动静虚实千百年传统与现代空间概念之比较与分析[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