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3-20 17:54:08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应用探究
前言: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师生互动是该学科授课的重要模式,在该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兴趣度,在授课中,教师应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度,通过该方法增加对学生状况的掌控度,并根据相关状况对授课路径进行调整,从而使小学语文授课有效性增加。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增加授课中师生互动的着重度,从而使授课互动得以落实。在本文中,笔者对提升师生互动率的科学性方法进行介绍,望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授课的有效性。
1小学语文授课中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1.1提升小学语文授课对新课标要求的适应度: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相关人员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自身授课路径进行优化,从而使授课有效性增加[1]。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率,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学生知识获取状况的着重度,也要增加对学生的尊重度。从而与学生构建互动性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与新课改要求相契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增加对互动授课模式的着重度。
1.2合作学习的导向性趋势:
在社会中,合作是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构建,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多角度优化。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常注重个体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竞争。这样使学生互助意识较差[2]。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授课人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协同性知识获取,增加对学生知识获取状况的监督度,从而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该授课方式,从而使小学语文授课有效性增加,也使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控度增加。
1.3优化语文授课效能的需求: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通过知识积累量的提升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多角度优化。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引导,增加与学生的沟通率,通过沟通与学生构建知识传输桥梁。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3]。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率,引导其采用科学性路径在生活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优化的同时对学生语文知识获取质量进行多角度优化。
2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开展师生互动的科学性方法
2.1对授课观念进行革新,优化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采用互动式授课模式。在授课中教师应当对自身素质进行优化,将素质理念作为其知识传输理念,增加对学生的尊重度和呵护度,从而使师生关系得以多角度优化。在授课中,授课人员和学生应当在同一层面,学生不应是授课的客体,而是应当在教师的引领下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体。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小学语文授课的有效性[4]。例如,在进行苏州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授课中,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直接进行文章中心讲解,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对知识文章基础知识进行获取,之后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合作性知识获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探讨邓小平主席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该授课方法使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使该学科授课有效性增加,也能够使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度。
2.2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控度,增加授课的丰富性: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对相关知识构建的结构性不强。因此,小学语文授课人员应当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授课的丰富度。在该学科授课中,教师应当根据授课内容构建兴趣度较高的授课路径,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度增加。在授课中,教师增加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率能够使学生交流能力得以优化。同时,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获取情景,从而使学生知识获取掌控度增加。例如,在进行苏州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文章进行角色扮演,在增加课堂互动率的同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提升。
2.3优化互动效果: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增加授课人员对学生的尊重度,要增加学生在语文授课中的参与度。例如,在进行苏州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授课设备为学生构建科学性知识获取情景,在授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该故事进行演绎,从而使授课有效性增加。该授课方法还能使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兴趣度增加,也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控度增加。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授课中,该学科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增加对课堂互动的着重度,在授课中采用科学性路径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加对知识获取状况的掌控度,并根据该状况对授课路径进行调整。在授课中,教师应当还原学生的主体性,保障与学生的互动率,根据学生知识获取状况进行针对性授课,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控度增加。由于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应用的时间较短,面对其中的漏洞,该学科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进行弥补,从而使该学科授课完善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朱朝进.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22):166.
[2]杨玲香.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学周刊,2016,(35):92-93.
[3]魏秀英.师生互动在小学新手教师语文课堂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126+128.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综合性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43
汉语作为我国的基本语言,主要通过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来传授有关汉字的发音及具体应用。而小学语文又是学生所有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不同学生因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所以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掌握灵活的方法,本文将具体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综合性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经验性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阅历浅,他们也对生活、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而综合性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的锻炼与培养,通过老师抛出问题,然后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相互探讨交流,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丰富和增添了学生的阅历和感受。
(二)生活化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乏味,主要是老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老师的教学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知识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综合性学习则扭转了这个教学局面,把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能引导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息息相关性。同时,学生不断体验和积累的生活阅历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了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合作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为辅,学生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个体存在的,学生最终的成绩也是根据自己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而获取的。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可将班级组织成一个教学整体,每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一份子,不仅相互具有独立性,同时也能互相合作,把语文变为一个集体活动形式,增强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可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阐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中贯彻综合性学习方法
(一)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
书本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而且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升个人的语文水平。老师可指定具体的读物,然后让学生完成阅读并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例如阅读《红楼梦》,老师可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扮演红楼梦中的不同人物,并叙述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文中的具体事迹。红楼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则是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可以把班级分成以这四个人为代表的小组,各小组进行竞赛,来对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和事迹进行表演,来展示这些典型人物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情感。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协作配合观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著作的理解能力。
(二)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人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阅历和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知识重组,而这里的经验主要包括了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而直接经验主要是指学生与社会、自然、文化等直接接触的这些环境。事实上,语文的主要是生活,语文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教学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自己对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学科教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起到有效的作用,让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而且学生的实践经验又会把学科知识和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有着非常丰富而宽广的内容,而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源于课本同时也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将课文与生活之间的结合渗透,突破课本教材的知识学习,同时着眼于生活,关注和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探索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与乐趣,真正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到社会,从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打破静态限制,挣脱出教材狭窄的圈子,从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综合性教学时,应敢于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限定与束缚,而是大胆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构建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应把语文与其他学科关联起来,降低学科的科学性特点,而是增添学科元素,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知识的碰撞与交互,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庐山瀑布的相关美术作品,并引导学生对瀑布的基本特征加以了解和学习。然后对古诗进行讲解,并结合多媒体来对瀑布的形成进行物理因素的分析,让学生集中于课堂的专注学习。最后则是学生的学习开始产生学习的倦怠感,此时可播放有关瀑布的小视频,让学生在音乐和视觉的结合中再次集中精力完成学习。这样即实现了语文学习与美术、科学、音乐之间的结合,不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综合性教学的应用效果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关键词】艺术素养 学科素养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7.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全面发展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35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如果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可见教师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通过语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形式,甚至去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形式,进而认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已经认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却不知该从何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积极学习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讲究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当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点,也是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并且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通过提升学生语文理论知识水平的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需要教师讲究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讲究方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觉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枯燥。相反,如果教师讲究教学方法,那么在讲解不同知识点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当然每个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的学习他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注重有效教学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切实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数学、自然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际上语文也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学科。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那么语文学科就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寓言故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去勾画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当然想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有效思维的环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更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展开想象。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
德育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与学习中,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与挑战,思想的压力,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道德滑坡。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语文就是一门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的精华,不仅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想也受到熏陶,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才算真正达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才能使知识更好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目前学生的现状而言,在掌握知识方面效率较高,然而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方面却显得不足,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求教师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够及时领会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意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首先,小学语文是重要的语言文化载体,而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通过文化的丰富内涵来实现对人的教育。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把语言作为思维交流和交际的信息载体,继而不断传播历史和文化,努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又是文化内容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语言,不仅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更孕育着无数的文质优美的诗文篇章。作为生活学习、交际交流的语言工具,小学语文同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承载着育人的责任,其人文特色尤为突出。
其次,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学科。打好了这个学习、交流和表达的基础,有了语文知识和能力,就会成为继续学习深造甚至发明创造的工具。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学科知识可以作为交际的教育工具而存在,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人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从语言这个角度看,思想内容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孤立存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只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及成长的环境,讲究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阶段性目标,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先具体形象,富有情趣,再升华到抽象的认识,最根本的是培养他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外部环境和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班级文化的设计更要体现教育性、时代性、育人性的完美结合,要选择又有激励性和感染穿透力的中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等条幅悬挂于校园内或者教室和走廊里,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校园的好人好事,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幢建筑物都会“说话”。学生每天都处于这种氛围中,就能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和激励、鞭策作用,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其次,小学教师要结合中华经典诵读和读书活动,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素质并感受人生的美好,以充分发挥读书育人的作用。学校应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尤其应提供相应的读书资料,使全校学生有书读、有好书读、读好书、好读书。因此,学校保证有供师生锻炼和阅读的时间与场所,不仅有阅览室,更应建立班级学生读书角,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使全体学生的读书活动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同时,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使整个班级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健康的教育氛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并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教师的魅力主要是从其人格特征表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推动了学生追求学尚的美感?是教师精神和道德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能使学生为之倾倒和激动。”因为学生要成人成才,其中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社会的典范、权威的代言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在一定程度,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困难。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表,就会“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遵”。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理了其根本功能。教师应发挥教师的高尚人格塑造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一、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1.要有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工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要有运用教学模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要有总结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如果教师缺少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感染学生。要有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老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才可教好学生,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3.要有设计与管理教学的能力。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学生。
二、课改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1.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比较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例如,《黄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学知识,《凡卡》有旧俄时代的历史知识等。这些仅靠语文知识是讲不透的。因此语文教师提高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十分重要。
2.加强教育理念的改进。因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多元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3、形成课程文化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表现
1、重理论,轻实践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2、重传授,轻反思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3、重外输,轻内化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该课程应该关注学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以及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使其内化成为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知识本身。这些问题导致本科小教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情意淡薄,教师实践性知识失语,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适应期延长等严重缺陷,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小教本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也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9
2、现将学科知识进行说明:
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社会、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音乐、小学体育、小学美术、小学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全科。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开展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40-0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的来源就在与学生的综合学习,主要是要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途径,同时形成心理构建。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谈一些看法。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如下所述: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所以小学语文综合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综合学习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让学生在自身生活和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其身边的社会资源,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学习资源的使用范围,而且还能够通过贴近生活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情趣,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原动力。
1.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打破了原有上课方式的封闭性,而是实现了开放性、自主性,所以,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就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社会生、生活、自然中的正向能量都可以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那么,小学学生在这种广阔的教学资源背景中,通过自主化学习,进行体验、探究以及发现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收获很多直接的语文元素,就会形成能动的能力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语文素养是真是的、丰富的、深厚的。
1.3养成探究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能力的锻炼,在小学语文综合学习中也充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综合学习的主要学习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学生就会不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同时,在老师的组织之下,这种探究活动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样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学生会养成一种探究思维模式,形成探究精神。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1指导思想综合化。更新观念是综合性学习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为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明白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裱础_卜的,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性便无从谈起。
2.2课堂教学的综合化
2.2.1突出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学什么,怎样学,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学习自卞性就是综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时时处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
2.2.2注意综合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涵盖了各个学科。因此,语文学科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才能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3强调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如在学习口语交际《借东西》中,同桌进行合作表演;再如在课文《给予永远是快乐的》的学习中,学生白山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在合作中交流互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味。
2.3在教材重组中进行综合化教学。在熟练小学语丈课本的前提下,重新组合现有教材内容,包括各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本,学薄课本。现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在结构和写作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使课文异化成便于分析的对象,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审美体验的凭借。所以,课文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在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感受。为此,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家乡的物品介绍,家乡的真情再现,家乡的语言调查,家乡的变化寻访,家乡的故事想象,家乡的文化积淀等等。
3.结束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发挥不同的能力,一次让学生在不同的水平基础上都能得到锻炼。我记得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因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他们。"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就是让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语文综合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事实告诉我们,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密切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2023-05-05 08:47:44
小学英语课堂减负提质策略 2023-02-16 08:34:0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与对策 2023-01-28 09:20:38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探索 2022-12-23 08:38: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的思考 2022-12-05 11:32:04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探究 2022-12-04 16:54:57
精品范文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