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德育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0 15:30:21
品德德育论文篇1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品德德育论文篇2
新疆南疆地区绝大部分为沙漠地,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南疆地区生产落后,尤其南疆的贫困县和农村,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年平均收入不足500元的不在少数。贫困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恶性循环,因为穷,许多孩子上不了学,南疆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没能达到基本的小学教育水平。学校教育条件更为艰苦,如民丰等南疆贫困农村的学校,校舍条件极为简陋。泥巴搓成的粉笔,土块垒的桌凳。小学教室里坐的是孕妇与中年妇女,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让这些妇女来识字,扫除青壮年文盲。新疆少数民族,尤其在南疆,还由于地缘与宗教因素,一是远离内地,二是与中亚国家毗邻,受语言因素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影响,使得其表现为保守、独立、封闭的意识状态。自然环境的偏远贫瘠,南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穷,使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上不了学,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学经成为宗教人士,要么务农。我国的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这在新疆也不例外,务农无法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局面,他们只有过早地进入社会。因没能收到应有的教育,人生观尚未建立,长期的封闭、贫穷形成了狭隘、自私、求利、失信的价值状态。
2道家基本教育观念与新疆南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新疆南疆的教育现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交错复杂,对于一名新疆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对能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给以充分的品德教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做到以德育人,育人的教师要首先过关。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完善的品格,是否有深远、全面的道德认识;除此以外,教师是否能用合适、有效的方式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以达到德育的目的。新疆的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在开展,但实效不很明显。脱离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教条化政治理论训教,很难让学生接受。没有关键点和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总是平均用力,既而无力。使得学生品德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总是不到位。下面,谈谈从道家的传统精神角度出发,展开对新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2.1道家“天人合一”序位关系与德育
传统道家和哲学认识里,人类不是宇宙的主宰者,人的主观自我不是驾驭人与自然的真宰;人类只是组成宇宙的一个部分,是天、地、自然、人四方纬度中的一个纬度。所以人只有保持与天地、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有可能摆脱相互残杀的功利主义厄运。对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当代许多问题青少年为利争先,以自我为中心,自满。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一定要用暴力征服他人,征服自然,征服世界才能实现个人的“成功感”。正是由于文化精神的落后,导致生产力的落后。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讲求礼正和人性之善的文化规则是可以支持民族长期发展的。道家的宇宙观与宇宙精神,给了我们宏大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视野。“世界上各种争端连绵不绝,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一切争端都是出自生产方式的高低不等和由此导致的文化精神的高下差异。如果世界要寻求和确立一种真正的和平精神的话,只有那种强调和谐关系的,强调整体利益与个体牺牲精神的,强调因循客观序位的文化精神,只有它才具有倡导真正和平的能力,因为它的包容性的宇宙观与宇宙精神,足以使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载自《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唐帼丽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只有根植于道家传统的“天地人合一”宽阔、高尚的境界,用一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考态度,提倡礼正和人性之善,才是维系一民族发展的根本。
2.2道家“实”与“信”与德育
中国是讲究诚信的国家和民族,行有信,言有信,史有信,文有信。其中文与史是对一个人诚信行为的文字载体,表明一个人行为的轨迹和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轨迹,同时也表明传统精神的延续轨迹。在《论语阳货》篇,孔子说道:“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毫无根据的记载、传播,不符合对人的言行诚信的要求。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已经抛弃了历史与传统真实记忆的精神,那么它的道德土壤和道德大厦也就崩裂与坍塌了。暴力恐怖活动,分裂分子丧失道德,歪曲历史,听信谣言。而拯救道德的唯一途径,在强调民族的诚信精神和信念。要加强新疆青少年对历史的学习,扎扎实实学习新疆的历史,深入了解旧新疆人民遭受的贫困和耻辱和今日新疆的巨大变化,真正体会这一切的来之不易。继承先辈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通过强化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从对历史实录精神的学习中获得诚信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新疆社会稳定、团结和睦的基本精神保证,有了它,才有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才有人与人之间真诚合作的态度。
2.3道家“礼”与“仁”与德育
“礼”与“仁”为道统中的儒家思想,仍是讲“天人合一”的序位和关系问题。“礼”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孟子说到:“曰:独乐乐,与人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个人的利益追求终究是有限的,只有个人与集体形成追求目标的整体时,有了对整体目标的远大认识,一个人对自我的满足或是对自己眼下的满足就不会看重,就不会做出目光短浅的事,就不会逞一时的物质之快,也就会跳出物质的局限性,去追求整体的稳定与快乐。“礼”学和“仁”学,提倡以完美健康的人格,亲和的态度,积极入世的精神,参与人生,参与社会生活。部分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须被冲破,才有可能完善道德,更好地实现民族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传统中国精神,新疆人民世世代代用“礼”与“仁”中的亲和力量与人际关系,战胜重重困难和磨难,让一个发展繁荣的新疆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儒道思想给了新疆人民,乃至全民族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民族的前行。
品德德育论文篇3
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冬季和学习目的问题,是英语课教学工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般多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全过程中坚持鼓励、表扬为主;经常举行多种形式的分层次的竞赛,给以奖励;在教室里布置“英语角”,把学习优秀者的成绩、书面作业和答卷张贴出来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初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相类似,如为了实现现代化,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为了升上大学,将来可以出国等。这些间接动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是与社会意识和当今现实直接联系的。而学生的间接动机是学习好英语的内容动力,对学好英语起着积极作用。为此,要有意识地、经常地、细水长流地在英语课教学中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以教材为依据,运用课堂、日常用语进行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
根据英语课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堂用语英语化:goodmorning,teacherlgoodmorn-ing,classlsitdown,please.nowlet’shavedictation.areyouready?let’sbegin.等等。
2.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人际交往语言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例如:—howdoyordo?———howdoyoudo?———thankyouverymuch.———notatall等等。
3.充分发掘课文内在思想性,例如:“twoyoungpio-neers”juniorbook(ⅱ)一课,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好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把“haveothersatheart”和“bereadytohelpothers”等词组教给学生,让他们造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在英语学科小组活动中,可组织他们把《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译成英语,展开讨论,把优秀者的作品张贴在“enghishgarden”上,并给以奖励。在低年级,让学生自写英语标语张贴在墙上,或定期写在小黑板上,要求人人学习,个个会讲,以达到鞭策自己,提高觉悟的目的,如:helpeachotherandlearhfromeachother!makefriendswithothersandbepolitetothem!studyhardandobeytherulesatschool!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英语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抓住教材和教学汇总每一个最佳内容和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国格、人格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尊严,发扬民族传统,要求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和腾飞而刻苦学习英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在英语课本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很突出的:
1.热爱科学,献身四化方面的教学内容。例如:“edisonboyhood”、“galileoahdaristotle”、“alberteinstein”和“madamecurieandradium”等课文,充分发掘这些课文的内在思想性,进行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学习科学、献身科学、坚毅勇敢、不怕挫折、战胜困难、敢于创新的追求新知的精神和孜孜不倦,刻苦攻读、寻求科学真理的教育,把学习英语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与改革开放的需要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高尚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内容。“twoyouhgpio-neers”歌颂了少先队员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myteacher”一文的尊敬老师,虚心好学品德都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教材。
3.为人民服务方面的教育内容。借助“dr.bethune”、“adventureonhighway66”等课文,教育学生在危急时刻要公而忘私,要有极丰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也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体现,对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的)。
品德德育论文篇4
一、改变落后观念,使学生明确体育的价值
落后的观点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有不少教师认为体育课没有多大实用价值,无非是玩玩而已,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甚至可以不上。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不重视上体育课,这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变这种观念,使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每一项内容都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善于利用教材,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大都具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抓住这些因素,认真和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各个田径运动项目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良好品质及拼搏向上和竞争的意识,而且各田径项目由于有严格的规则和练习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中长跑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完不成的。在训练中,我时常鼓励大家要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举出一些成功人士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事例。用这些事实来激励学生的训练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思想与成绩双丰收的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篮球运动无论是竞技比赛还是一般活动中都可进行组织纪律、集体主义的教育;进行勇猛顽强、果断坚毅、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教育;进行事业心、责任感和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同伴、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和观众的体育道德作风教育。篮球运动能发展多种功能的特点,对于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有力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在队列队形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尤其在职专一年级的教学中更为突出,所以要单独划分出来。每年职专新生入学,队列队形都要作为重要课程来学习。初中队列队形训练很少,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很难做到规范。学生的体操意识几乎没有,而且年纪小,好动。为了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学生的思想工作。我首先提出队列队形在职专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观看军队大阅兵的录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对学生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分组教学中男女同学练习的项目不一样而且器材摆放不到一处。在训练中要求:老师辅导时,服从老师的安排;组长负责时,要服从组长的安排。在轮换时要由组长组织好队伍,整齐地带到下一个训练地点。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布置场地和领取、使用、归还器材时要求同学们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在领取归还时要轻拿轻放,在使用当中要注意保护,不故意损坏器材,从而养成爱护公物的优秀品质。游戏和打比赛是同学们体现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观念的最好方法。在比赛当中同组的同学相互鼓励、加油表现出的团结是其它场合少有的。在球类活动中只有场上队员齐心协力才能赛出好成绩。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妥善的教法和灵活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抓住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德育论文篇5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篇6
(一)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逐渐注意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强调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要适应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它是适应学生内在心理的品德教育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不能采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统一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序列’是:道德认识要与道德实践相统一;‘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心在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道德规则教育上,道德要求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随着青少年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中心会逐渐转向道德原则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省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政策(课程教学、行为规范、专项教育活动、实施管理与保障落实等四大方面)演进来看,特别是教育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后,品德教育更注重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注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呈现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特点,初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但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区分层次大多体现在程度上,对阶段性目标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
(二)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研究和探索不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专家开始将分类指导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德育领域,但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的文献很少的。截至2014年4月,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为0篇,以“思想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共有4篇。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大部分教育者对分类指导的理解均停留在“分类”和“指导”的简单组合上,并没有在“分类”的合理性和“指导”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部分教育者以教育内容的差异为依据,将分类指导的方法更多运用于智育中。而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关注和研究不多,即使有人关注到德育教育中分类指导方法的应用,大多也浅尝辄止。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应试教育仍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创新发展,还存在着教育培养“考生”、“认分不认人”的现象,“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很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教育目的。一些学校学生品德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远不够,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薄弱,学校“管理主义”的盛行更是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教育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三,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完全落实。“由于道德的实践性特别强,伦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践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核心,围绕着实践来进行”。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认为品德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以为考知识就是考德育水平。出于对学生的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限制学生活动时空,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取消了春游秋游等体验式活动,实践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第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化社会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孩子缺少关爱,其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的养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改进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思考
(一)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目标分类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国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小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状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学段目标,应各有侧重;年级目标,要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不可求全。年级的德育目标,一般在小学两个年级合为一段,初中、高中则应每个年级分别制订,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的要求应体现知、情、意、行,必须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要求,也要适当考虑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要求。
(二)加强品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指导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重点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创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中,落实落细到各学段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重点抓基础重养成,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要抓手;初中阶段重点抓衔接重体验,注意中小学品德教育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普通高中阶段重点抓深化重内涵,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与提升,重视“三观”形成,以生涯教育为主要抓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品德教育重点抓深化重技能,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重视“三观”形成,强化社会适应,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抓手。要探索形成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三学段各自层次清晰、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三)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分类指导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创新方法、手段,注重双向互动,使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化、个性化、有效化。一是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各学段德育类课程建设与实施,改革各学段德育课评价办法,加强学科德育,充分课程育人作用。二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塑造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绿色学校”和“文明学校”活动,建设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特色校园。三是加强品德实践教育,小学阶段突出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阶段突出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和开阔视野、促进思考、增强能力的特点,重点组织开展“中国梦”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积极拓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大课堂。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各学段分类指导,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综合性网站,每个县(市区)至少要依托一所条件好的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资源网(数码社区),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六是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高教师育人的绩效考核权重,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竞赛,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七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机制,重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八是加强党组织和团队建设,小学阶段要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初中学校要认真做好团队衔接、推优入团工作和团支部建设,高中阶段要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积极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教育活动。
品德德育论文篇7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再长大了以后就应该承担自力更生和赡养父母的责任。责任意识一个人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记,而这个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意识需要去教育引导和灌输启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与启发。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结合学生所看到的具体事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比如说在迟到和送老人回家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准时上学不迟到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者之间要实现巧妙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篇8
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创新,创新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又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将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创新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思品课中实施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经验告诉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敢于带头实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理念。
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教师主动树立创新榜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头抓起,力求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对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放弃权威态度,营造相互合作,宽松民主,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使集体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新课题,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积极的思想观点独立思考评价、充分探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置问题开展咨询式讨论、情景式讨论和研究式讨论,而教师不要急于展示问题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完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3.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思维呈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4.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必要时充分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它们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强、信息量大。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5.适当进行创新思维的专门训练。
其中包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编故事、小品和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日常事物的特殊用途等。
6.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应用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再是过去高分低能的人,而是要通过创新教学培养出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人才。摒弃过去传统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的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做到实践中归纳理论,从理论中分析实践,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7.重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品德德育论文篇9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3.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
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4.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体抓了以下两点:
品德德育论文篇10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悟理是教学过程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导行奠定扎实基础。从我们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需求,也是“愉快教育”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述以及引用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科学性要求:①知识、观点要正确。②事例要科学准确。③事实与观点应吻合。④设置的问题要规范,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接受能力。⑤板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课题相一致。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第四,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宏观上,可根据形势要求和学校每月思想教育中心调整教材顺序;还可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在微观上,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如讲授率领红军过彝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应升华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高度。同时,教师应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情理交融。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相关文章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策略 2022-12-05 11:40:27
关怀教育在学生品德养成的应用 2022-10-13 09:51:33
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的渗透方法 2022-09-26 09:54:46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与实践 2022-08-29 10:59:27
管育并重模式在班主任品德教育的应用 2022-03-15 08:42:59
品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22-03-11 0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