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9 10:2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规律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分离规律;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精讲;多练

分离规律是遗传规律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及伴性遗传。因此在分离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性状分离的遗传学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要抓住关键性概念和原理,以及与概念和原理有关的感性材料;学生课堂上的练习题要形式多样化,做到少讲多练。

一、分析感性材料要突出本质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提出要经历了由现象到假说、到理论的过程。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也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知识为基础。采取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分离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讲述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学生提供与形成概念和原理有关的充分事实,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离规律的概念、原理及体系。那么,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教学中,应当讲清哪些具体事实并突出其本质呢?

1.讲清豌豆的花部结构和传粉方式,使学生弄清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等基本概念。

2.讲清豌豆主要相对形状。使学生弄清相对性状的概念,明确纯种豌豆的自交后代仍然是纯种,纯种的杂交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遗传差异。

3.讲清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f.全部表现为显性;二是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近似3:1 0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是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f2分离假说的实验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资料,抓住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本质,使之具备学习和理解分离规律相应的感性知识。

二、讲述分离规律要突出重点抓关键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解释相对性状分离的遗传原理,它是运用等位基因等科学概念所组成的判断,揭示出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分离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讲清等位基因的定义、存在形式及其杂合体内的遗传行为。教学的关键在与抓住等位基因遗传行为的细胞学基础,也就是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动态。

教学程序按照基因的遗传理论对分离现象的具体解释来安排,大致如下:

1.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等位基因的概念:从数量看,是成对基因;从性质看,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位置看,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属性,所以等位基因又称对性基因。概括如下:其中,对应关系也是等位基因的本质等位基因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况如下:

2.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其中,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称为纯合体,如高茎豌豆(dd)为显性基因纯合体;矮茎豌豆(dd)为隐性基因纯合体。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称为杂合体,如高茎豌豆(dd).配子中之含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教学中应该避免将等位基因的概念和存在形式混淆,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的困难。

3.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概括如下: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因此f1全部表现为显性(高茎)。但是,隐性基因并没有消失。显性作用是由于高茎基因(d)能够控制一种酶的合成,通过酶作用促使细胞胞合成足够的赤霉素,赤霉素刺激细胞生长的结果,使含有显性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高茎性状。矮茎基因(d)不能控制这种酶的合成,因此,含有矮茎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为矮茎性状,杂合体则表现出高茎基因的性状。教学中不一定讲述显性作用的机制,但不要把显性作用误解为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控制作用。②杂合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与一个细胞中,由于分别位于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等位基因间互不融合,保持着各自的质的纯洁性。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纯洁性,是f1产生两种纯质配子,以及受精后导致f2出现隐性纯和的前提。③在减数分裂时,杂合体内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各进入一个配子,结果,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配子是亲体的产物,子体的根源,上下两代相连续的桥梁,传递基因的唯一媒介,所以,配子的质(两种纯质类型)和量(数量相等)的变化,必然对后代的性状表现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

④杂合体产生的雌雄配子间通过受精作用的随机结合,使f2群体中既有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又有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其中显性纯和和隐形纯和各占四分之一,从而导致群体f2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为3:1。

综合所述看出,f2的性状分离是由于f是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纯和,必然导致后代表现性状分离。分离规律的语言表达,就是对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的概况。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教学可以放在概括分离规律之后,教材在阐述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时,主要强调“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而没有确认“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的判断推理。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分析典型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判断推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真实性,否则是不能成立的。

测交实验验证了相对性状分离假说的真实性,使假说上升为理论。所以,测交实验是继续深入地进行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教学程序如下:

1.阐明回交和测交的概念,启发学生应用等位基因分离和纯和的原理,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篇2

一、运用心理学规律教英语

1.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英语伊始,学生对于英语这门新课程充满好奇,十分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好奇心逐渐减弱。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在学生渐弱的“好奇之火”中加一点油,以重燃他们的火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今天的课堂我用两只puppy玩具对话,请学生做“木偶导演”,明天的课堂我就用“声控可乐罐”来进行语言操练,学生们看到自己大声说英语时罐子在扭动,当然更加乐意出声用英语表达了。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高涨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乐于接触英语,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用求新求异心理,提高思维扩散能力。

学生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他们见识广,也喜欢在新异中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利用这一心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求新求异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扩散能力。如在教学leg一词时,我请学生指出leg,学生都马上拍拍自己的腿。为了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我提示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观点。学生一点就灵,立刻指问图片上兔子的腿、青蛙的腿,还有学生指向桌子的腿。对于这些答案,我都给予奖励。学生也懂得了思维扩散会让自己运用起英语来更加灵活自如。于是,在学习long和short时,学生除了会比较铅笔、直尺之外,也能很快联想到头发,自己的手指等。有些学生还会将橡皮筋拉长或缩短表示long or short.很快,学生已学会在思维扩散时将英语中学到的“点”引申到了“线”。他们的知识含量很快得到了提高。

3.用自我展示心理,树立竞争意识。

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学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中互相竞争、共同前进。每周我都会设置一节英语展示课,它包括三个内容:(1)请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给其他同学自己所学到的课外英语知识(当然,这要请教师做到课前审核)。(2)让学生自编小小英语节目登台亮相(这包括了英语歌曲、英语故事、笑话、英语小短剧等)。(3)“今天我播音”(这是周末从学生送交上来的磁带作业中选出读课文最好的三个同学的录音进行播放)。这样的课程设置,恰当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表现与学习机会,在建立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能让他们感到英语是我的一技之长,“i’m the best!”从而推动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进步。

4.用爱表扬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努力、进步应该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进行肯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只是表扬而忽视批评的作用,这样反而会引起未被表扬学生的反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钦佩中产生奋进的动力呢?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表扬、深谙表扬艺术:对优秀学生,我常用“you’ve done a good job!”来表示赞赏;对中等学生,我常说“great!you can do better!”;对后进生,则采取优点鼓励法,我会在看到他们优点时说“oh,i’m glad to see that!”。有时,可采用体态语对学生进行表扬,如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搂一下他们的肩膀,来表示赞赏。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运用英语组织教学。

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再到熟练运用的过程。

2.运用直观情景,引起有意注意。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所采用的直观情景一般有:人(师生)、实物(教室里学生的各种学习用品)、图片(卡片或简笔画),这些直观的实物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身体部位单词时,不能让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认识,只停留在看图片、触摸身体部位上,而要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人”的身体部位。虽然画不是很美观,但孩子们却在这个“丑人”的诞生过程中学会了对身体部位的认识,使他们的印象极其深刻。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多媒体引入课堂。例如:在讲“who is this?this is?摇 ?摇?摇?摇.”时,我把学生的照片录入电脑,此时,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呈现了这张照片。然后问who is this?由于是自己的同学或是自己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非常乐意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同学和朋友:this is dong ye,my classmate.this is li lu,my good friend.在这种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轻松学会了本课的会话。此外,还充分利用一切条件给学生看一些英语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内容丰富、语言地道、通俗,集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所以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创建一个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

4.扮演角色,在情景中表演对话。

篇3

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譬如相对强烈的光线、震耳的声音、刺鼻的气味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活动变化的事物、奇特的事物更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生动鲜明、抑扬顿挫、动静结合,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学生的兴趣、态度、情绪等,都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有强烈的认识需要和浓厚的兴趣,那么,即使微不足道的信息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第一节“炼就一双‘慧眼’”的教学中,先让几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日常生活中购物上当受骗的案例,接着提问,怎样才能使自己不上当受骗,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言总结。这样引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由于无意注意是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情绪状态及直接兴趣所引起的,所以,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教室内整洁、简朴;教师语言清晰、亲切;处理偶发事件及时、公平等。另一方面,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生动有趣的内容,引起他们集中注意观察和思考问题。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实现学习目的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所以,每堂课、每次作业、每个教学环节,都应使用简明扼要的指导语,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以便激发其追求实现学习目标的欲望,积极主动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如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初中生活新体验》这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踏入初中生活,一个新的班集体将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诞生;使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新的班集体中,我们应创建怎样的新集体。教师还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新任务。学生在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内外部干扰,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应及时注视做小动作的学生,或用眼神示意,或走近轻加提示,或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后指定他解答,或不提名的告诫,或通过表扬注意力集中的学生,使之受到启示。

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互相转化的规律,解除疲劳

篇4

【关键词】运动规律 toonboom flash 信息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59-02

一 运动规律课程的特点

运动规律在动画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整个动画专业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采用了多媒体计算机加软件技术的方式讲授传统的二维动画的制作,教学直观化、可视化、趣味化。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操及创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对软件熟练全面地掌握外,还要能根据要求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二 运动规律课程的专业地位

作为动漫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全面学维动画中间画制作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制作二维动画短片、影视广告、网络动画等,特别是现在竞争激烈的动漫市场,这种动画基础是必备的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画中间画的绘制能力、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等运动规律、动画短片的制作能力,熟练掌握动画制作流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掌握知识点和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为学生在后面的专业学习提供重要技能保障,同样也要适应企业相关工种的职业能力要求。

三 运动规律课堂教学引入信息化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知识学习、交流、引导、创新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方式就是要改变升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规定项目的制作,收到一定的成效。随着对专业认识的不断加深,动漫专业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对高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制作的人员,更应该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工作中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在创作中能具有创新思维,信息化互动教学方法正好能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学习需求。

信息化互动教学方式是最为灵活的课堂互动方式,运用得好,会使教学效果加倍。

生动有趣的信息化互动教学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自由的学习,在开展有效的互动中,充实对基本知识的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实现知识的交流碰撞,激发思考创新,使课堂充满学习氛围。

四 信息化互动教学的方法策略

1.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教师把课程核心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发给学生,并通过举例演示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问题探讨研究,不断的发掘新的想法,并在与教师互动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学生把学习成果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以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这种互动模式更加贴近学生,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教师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再不是盲目地进行讲解,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很简单地举个例子,在上课时候先给出这节课的主题:人步行的运动规律,然后先让学生们自行去利用信息化的工具(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花费约15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吸收了和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零散的知识集中起来,最后把核心知识给学生讲解和演示。

2.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练习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动漫行业中,随着动画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实际工作上经常要与团队成员和上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换想法、分配工作任务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把知识点的学习以讨论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问题进行理解解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查找,获得相应的资料信息,在这基础上同学间再进行小组形式的信息交流、资料共享,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在小组互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在协作中完成对问题的解答,通过交流小组互动、互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推动信息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全面性。

当教师把课程内容演示操作了一遍后,会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不高,这阶段需要学生自主去实操,去接触课程给他们带来的趣味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作和制作是个不错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符合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点,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有计划地去完成一系列项目。

3.促进网络群体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查找所需的知识点。

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行去解答,不管是团队还是个人,学生和信息化的互动是很必要的。在运动规律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信息类型不单指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还有更多的是网络群体的支持,譬如qq群或者bbs,这些也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料来源。在网页上学生收集信息资料有限的时候,那么网络群体的帮助是最直接的,学生可以利用相关行业的qq群(前提是学生已经加入这个群体,一般互联网都有相对应的群体)或者相关专业的论坛,进行寻找信息资料和专业疑问,回复疑问信息的人,可以是周边相关专业的人群,其中不乏是属于这门专业的人或者是在职的白领。网络群体也可以说是互联网技术圈。网络群体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获得的信息有不确定性和时间性,譬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或者技术求助的情况下,网络群体不一定能及时反馈给学生。

对于类似qq群的网络群体,建议自己搭建一个这样的q群,然后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技术员进来,时间久了整个群体就会日益成熟,这样的网络群体不仅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而且学生在做学术研究时同样受到帮助。

4.促进信息资料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教材中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课程知识及学习的体系,教材作为工具能指导学生的学习,但教材工具并不都包括所有的知识内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好教材的系统性,同时又要补充教材存在的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教材进行有效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示范,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示范的理解,再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关信息,从而补充学习教材中没有提到或是不足的知识,做到更全面地学习。

篇5

一、独立思考,观察验证形成初步结论

小学数学中探究的“规律”,一般是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或数学现象。如人教版一下的“找规律”,它的观察素材就是一些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实物”、“图形”或“数字”。如下图,用小棒摆成的“正方形”与“三角形”是半抽象的图形,从左往右看可以看出它们重复变化的规律。下面填写的数,则表示小棒的根数,同时也可以独立地看成抽象的数,通过观察又可以发现数的重复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情境与问题适合于一年级学生的思考与推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情境可以变得更加复杂与抽象、问题可以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从而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更加完整的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四上的“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除法之后教学的,而且之前又有了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如何让学习基础与活动经验得到自然地流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学”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形成猜想,再进一步举例验证猜想。具体的预学作业设计如下:

“商的变化规律”预学单

同学们已经在第三单元学习过积的变化规律,那么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试着完成预学案,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1.我口算;

2.我猜想: 观察左边的口算题,我猜想……

200÷2= 60÷20 =

200÷20= 60÷10 =

200÷40= 60÷2 =

3.我验证:根据我的猜想,填一填,算一算,我觉得……

上面的一组题目,学生在课始用5分钟左右时间独立完成。

对“商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契机。与教材例题相比较,把学习素材再往回退了一步,即把例题中的框架式还原为相互独立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抽象概括,提出猜想。

就小学而言,学生探究规律的主要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严格意义上讲,这样得到的规律还只是一种猜想,需要通过严格的证明才可以成为一般的规律。但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水平,验证的策略往往是列举更多的例子,虽然这样的验证方式不能形成严格的证明。并且,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观察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生提出的猜想会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真实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交流反馈,互助完善总结数学规律

独立思考,自主预学,充分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通过巡视,收集学生中的一些典型做法,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在辨析的过程中,完善原有的做法,进而总结出规律,这就是“探究规律”“预学”之后的“教”的策略。

(一)收集典型例子

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基本上都带有个体的、主观的色彩。对于这些“规律”,教师不是指名让个别学生发表意见,或直接小组讨论,而是展示教师在巡视中收集到的几种典型例子,要求这几位学生把过程抄录在展示的题板上。用题板展示学生的作业,张贴于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比较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学板书。

收集的典型例子一般可分为错误的、不完善的和基本正确的三类。预学作业放在课前,会有比较充足的筛选时间,如果在课内,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大致推测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规律,不同规律可能会在怎样层次的学生中出现,使得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尽快地寻找到相应的例子。

(二)辨析典型例子

学生在独立尝试探究规律时所形成的差异资源,抽取其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展示,并且作为小组讨论辨析的题材。这样,小组交流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集体反馈时有共同的话题。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三则典型的例子(如下图),请四人小组进行辨析:每一位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想法与哪一种猜想相近,你是怎样想的?再共同讨论,哪一种猜想更加准确?你们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发现?最后在小组中讨论,把最合理的猜想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写在展板上。

(三)反馈讨论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组织小组辨析与集体反馈,为学生创设在教师组织参与下的相互交流讨论的机制,建构起凝聚着师生共同智慧的数学“规律”。

集体反馈时,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请一位代表发言,也可以请多位同学相互合作表述。如对于“商的变化规律”的三个例子,其中的一个小组由两位学生合作完成他们组的阐述。

生:我们组认为,这三种猜想都有道理,只是第一种说法还不够准确,第二种与第三种说法意思是相同的,但第三种把两句话合到了一起,更好一点。我们举的例子是(如下图)……

这时又上来了同组的两位学生,一位学生表述相应箭头间两个数的变化情况,一位学生指点辅助。

由于小组交流的题材相同,更加容易引起同学间的共鸣。填写的数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听完这个小组的讲述后,用自己所列举的例子进行验证。规律就在这样的评述中得到了明晰。

三、策略迁移,积累经验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四基”学习目标。“探究规律”类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强调后两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之后,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在探究规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检验,逐步形成更加一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上述“商的变化规律”的案例中,学生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发现“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得益于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中积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研究商的其他两种变化规律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应用前面积累的经验再一次经历“举例―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如下图)。

4.我有新猜想

根据“我猜想”,在下面填上合适的数。再观察,我有新猜想……

上面的“预学”作业,先在组内分工完成,相互交流,再在班级中反馈。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成功与否,需要在数学活动的背景下加以检验。上面的两个问题,笔者把研究的起点又往回退了一步,只提供两个模型,让学生依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己填写数据,观察思考,概括出规律。

四、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数学规律的价值

对于“探究规律”类课的练习设计,不仅要关注“规律”的充分应用,使学生体会到“规律”的价值,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还要关注“规律”探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再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基于这样的目标,在“商的变化规律”的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规律的简单应用

1.从上到下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余下两题的商。

64÷8=8 6300÷7=900 100÷25 =4

640÷8=80 6300÷70= 200÷50 =

6400÷8= 6300÷700= 1000÷250 =

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说明理由。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第二层次:规律的自觉应用

2.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20÷30= 5600÷80= 65100÷210= 65200÷210=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路与依据。

第二组题目与第一组题目相比,更加注重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自觉应用,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有一定的空间,前面的两个题目,学生可以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第3、4题则需要选择竖式计算,且第4题要关注简算后余数如何处理,可以在一般竖式与与简算竖式的比较中理解简算后余数的特征。

第三层面:探究新的规律

3.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并推测在减法中“差的变化规律”。

在四人小组中合作学习。组内分工,每位学生研究其中的一种规律,然后在小组中分享成果,再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小组合作的成果。

篇6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懂,如何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的密切联系出发,利用人脑活动规律实验的若干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保持学生的兴奋度,调动学生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0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所要求的。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先进科学技术都是物理原理的应用,物理本身又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物理被列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听不懂,考不好,不会做实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为应对高考而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而失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生考试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大学物理因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就很难适应。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作为物理老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帮助学生。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深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毕竟教和学是互动的两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人脑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对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与精神活动相关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对神经认知科学与教学的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利用人脑活动规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

1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

人脑是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的智力活动与人脑的兴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揭示和利用人脑的活动规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已经可以用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冈。以前学习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现在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等是脑的高级机能,任何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与脑神经网络有关。学习过程是一个形成脑神经网络的过程,教育是调控构筑神经网络的外部刺激的过程阴。不同的学习过程会形成不同的脑神经网络。被动式的、重复式的训练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强化了固定的思考范式,而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使人善于灵活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所以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全脑教育,开发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合理地利用人脑的认知规律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将脑科学与教育紧密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已成为热点,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

2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若干研究成果

2.1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

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脑电是大量脑神经元电活动的总体表现。人们现在已可以用实验仪器来探测脑电信号,得到脑电图。当人们进行思维作业时,脑电图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脑电信号分析成为人们研究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

不仅生理状态影响脑电的特性,人的智力活动也会影响脑电变化,并且和大脑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被测试者进行不同的思维作业时做脑电信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可以比较有效地识别思维作业的类别。

由于脑电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用大量的分析方法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以往的脑电图分析方法有以分析脑电图波形幅度、均值等为主的时域分析方法和以分析脑电图功率谱、相干函数等为主的频域方法。近年来随着脑电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处理脑电信号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脑的活动。

通过对人脑的高级机能的测定和信息处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过程,将脑神经科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学习和教育的研究中,从而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新的学习和教育体系。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而且还可提高创新能力。

2.2现有的一些实验及结论

2.2.1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

人们对不同的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阁。被测试者分为三个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不断接受音乐、磁场和局部高压氧干预措施。利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将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局部高氧环境下的组,人脑相对清醒,脑电活动增强,复杂度增高;听音乐的组的复杂度和近似嫡也较高,说明音乐语言诱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疲劳恢复。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物理因素可以影响受试者的状态,从而影响受试者的脑电波,脑电近似嫡的平均值随着脑疲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另外有人做了弱激光对神经兴奋性影响的实验阴,结果表明在弱激光刺激下会诱导神经兴奋。

2.2.2情绪等心理因素对认知的影响

关于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影响,一些研究指出,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思维,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悲哀、恐惧、愤怒之类的负性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活动。

在上个世纪后期提出的“兴奋转移理论”认为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其兴奋程度主要由所关注的角色所经历的冲突来决定。观众在冲突解决之前越感到不安,在冲突解决之后就越有愉悦感,他们的心理兴奋程度决定了在剧终的时候对于该节目的打分。

3应用于物理教学

3.1保持学生兴奋度,避免疲劳式灌输

从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实验可以看出,当脑神经疲劳时,其兴奋度显著降低,人脑的复杂度和平均墒都会减小,这意味着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当用物理因子刺激时,大脑的兴奋性会有所恢复。在教学中应注意掌握神经兴奋与疲劳的规律,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时完成课堂教学,避免疲劳式的灌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已经疲劳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会迅速下降,如果这时再机械地灌输知识,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讲课,学生的收获极小。例如物理教学中常有公式的推导,如果一堂课不停地推导,学生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当学生思想疲惫时,这时的推导就毫无意义了,根本不可能达到逻辑推理能力训练的目的。物理的讲解应该注重物理原理和思想,避免繁杂的数学,尽可能地在学生的兴奋期内完成推导。如公式很长,可以做好推导的结构框架,分段推导,每段作一小结,使学生的精神有张有弛。当讲课的节奏与学生的兴奋规律相适应时,就会事半功倍。

在上物理课时,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变换来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而这恰巧是物理课堂教学所独具的优势。物理学的很多原理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有很多生动的录像资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理解物理,激发起探索物理奥妙的兴趣。另外,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既能生动地展示物理原理,又能避免空洞的原理讲解。而且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来做演示实验,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只要转变物理的课堂教学方式,物理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对物理原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对于学生一向头痛的物理作业问题,应从布置形式上来解决。如果布置大量的需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才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在疲惫的状态下去做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要学好物理一方面当然要有数学推导的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也更需要物理思想的培养。物理本身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才能学好。所以物理作业的形式可以是问题思考、讨论、查资料以及设计实验、做实验等。这样既可以满足物理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又可以通过形式的转变维持脑神经的兴奋,使各项训练在兴奋期内完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3.2利用视觉效果,上好多媒体课

激光诱导神经兴奋的实验表明,光可以影响神经的兴奋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室内光的亮度,保持学生的兴奋。例如物理课经常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用窗帘把窗户遮盖地严严的,教室里很灰暗,加上空气不流通,学生的兴奋性就很低,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是无法有效地学习的。应选用亮度高的投影仪,并把窗帘设计成竖直百叶窗式,避免窗外的光直射到屏幕上,这样可使教室有一定的亮度和较好的屏幕对比度。

另外颜色对兴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幻灯片设计上应该充分地利用色彩来表达内容,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首先整体颜色不能太灰暗,灰暗的颜色会降低兴奋性。当然也不能全是大红大紫的颜色,学生眼花缭乱,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并且长时间盯着全屏幕都是强亮色也会使人头晕。所以主色调应该是清雅的,在强调重点的地方用鲜亮的颜色。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才能引起兴奋和关注。图像记忆会比文字记忆深,所以可以尽可能多的用图形和视频来表达物理原理。

3.3调动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

当情绪高,有兴趣时,人脑的神经兴奋度也高,反之亦反。人脑的记忆力在保持一定高的情绪时有较高的值,在情绪低落时,人的记忆力也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情绪往往受老师的讲课激情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要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而是要讲得投人,引人人胜。大学物理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如果我们能以实际的例子设置悬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很多同学都喜欢踢足球或者是球迷,放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片段后问学生,要踢出一记香蕉球应该怎么做?可先请同学们谈经验,然后老师再分析过程,讲解物理原理。又比如大家都爱看春晚的魔术表演,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硬币穿过玻璃,怎么作到的呢?解释其中用到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们自己来试试。当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参与式学习,就容易保持高涨的情绪,神经兴奋谁葬高,这时学生的体验深刻,知识就会记得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部分内容在物理演示实验室上,学生就不会觉得物理是枯燥乏味的了。

篇7

一、规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探究物理规律并应用物理规律为目的的学科。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根本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重视物理规律,才能有利于掌握物理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物理规律的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能量守恒定理是根据能量相互转化和转移推导出来的。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三、如何上好规律课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听课习惯

例如,在讲气化和液化时,用手指沾水(或酒精)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不一会儿水干了,提问:“水到哪儿去了?”学生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会很认真地听课。教师强调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听课习惯。

2.设计方案,经历探究,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实验规律都是经过多次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理想规律都是由物理事实,经过合理推理而发现的。理论规律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1)探索实验法――寻找物理规律

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2)验证实验法――加深物理规律的理解

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3)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3.总结概括,感知规律,通过规律教学,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体系

4.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

在物理理论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在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通过反馈进行矫正知识

6.延伸迁移,举一反三,开拓创新,巩固提高

篇8

寻根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课堂教学被视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构成部分。它是以问题导学为基本特征、以遵循规律为内在要求、以追求融和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寻根课堂突出一个“寻”字。教学的目标、组织、评价都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教学内容以问题聚焦为核心,教学过程以问题展开为纽带,教学评价以问题理答为标准。寻根课堂突出一个“根”字。问题是智慧之根,寻根即寻求智慧的增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以增长、能力得以增强、智慧得以提升。我们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运用规律学习、做事,就是遵循生长规律、生存与发展规律。

问题导学是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我们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寻根课堂的关键所在。寻根课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面临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以及生活体验,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学生就在这有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矛盾冲突,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提出的。学生会提出多种多样的、不同维度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与提炼,得出主干类问题、枝节类问题,进而把学生中具有共性特征的、与课标密切相关的问题归纳为根问题,并在遵循规律的课堂中,在融和的课堂中使问题得以解决。

遵循规律是寻根课堂的内在要求。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课堂教学也有其自身科学而严谨的规律,它规定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将规律作为寻根课堂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学的普遍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带领学生去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自身规律,从而达到寻根课堂的至高境界。要通过教学规律体现教育规律,突出教学的教育性、统一性,同时要用教育规律保障、引领、支撑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品质,改善学习效果。

追求融和是寻根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个性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张扬,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同时,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的旅程,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节点,都是学生成长的新起点。学生在每一个教育节点上取得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人际关系、道德情感都至关重要。把“融和”作为寻根课堂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建设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课堂,这是教学的落脚点。“融和”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而和谐的。每一个老师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人,遵从师生平等的原则,尊重孩子在课堂上的每一次思考和发言;把孩子当成是成长中的人,宽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对孩子永远充满期待。把孩子当成是社会中的人,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新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从而给予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变强制学习为兴趣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得到濡染而慢慢形成。

篇9

关键词:课堂纪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47-01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在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多数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但普遍不喜欢学校设置的大多数课程,除了喜欢主修的一两门专业课程外,对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与其专业相关度极高的课程喜欢程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二)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代中职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有主见等。其优点是主体性增强,富于创造性,其不足之处就是容易导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

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以上特点,在现有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所有致力于课堂纪律教育研究的同仁的实践经验的带领下,我们在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建立良好课堂纪律和策略。

(一)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差生的聚集地,正规群体如班级往往没有任何凝聚力,相反地,非正规群体,如老乡、室友、哥们姐们等群体则非常具有号召力,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二)任务促成的纪律。中等职业学校课堂纪律不好,很大程度上和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关。对学习没兴趣,就不会听老师布置的任务,更不会去主动完成这些任务,而会去进行一些和课程无关的活动,任务促成纪律就落了空。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幽默,布置的任务内容要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使他们发现新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任务促成纪律才会落到实处。

(三)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不太爱学习、有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学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四)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仅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纪律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真正的纪律是自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通过与学生合作建立高效的良好的课堂纪律。并通过纪律的养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课题组.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j].教育研究,1993(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纪律是人们集体生活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把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比喻成一个游戏,则出现人们常说的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音乐课堂也是如此,没有最基本的课堂纪律作保证,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古人一直强调孩子要“听话”,并且早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听话”在现代教育中是一个极落后的名词,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它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实际上,“听话”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只有学生“听话”,才有良好的秩序,学生才能接受老师讲述的知识。当学生的知识、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掌握了相应的模式以后,这时老师才能转向教育学生要有个性和创造力。最初阶段一定的纪律约束正是为了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模式的掌握。

二、音乐及其学科特点与音乐课堂纪律尺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单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机械接受,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新课标解读中指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所以音乐课是应该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的课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流动的艺术、是活生生的体验和感悟。试想如果在课堂中使用太多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准”去约束强制学生;或者在课堂中频繁地使用某种特殊的声音如“一二三、快坐好”“小小手、放桌上”“小眼睛、看黑板”等指令性的语言来追求“安静、整齐、有序”的课堂纪律,从而达到组织课堂、驾驭课堂为目的的话.那么不仅会破坏音乐和音乐课堂的完整性和美感,而且长此以往,压抑、机械刻板、没有激情、缺乏创新就会从学生的幼小心灵开始就播下种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把课堂纪律与音乐的性质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组织教学是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深感头痛的一件事。既要让学生模仿节奏,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和韵律,同时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同学之间的亲密可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用亲切的谈话法,当然不妨利用适当的类似指令性的某种特殊的声音或特定的动作来把握课堂中的动与静、收与放,培养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这就要把握好尺度。

三、学生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与音乐课堂纪律观念的更新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必须服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任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改善教学环境,转变师生角色和关系是时展和教育教改发展的需要,对更新音乐课堂纪律也起积极的意义。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座位设置形式、设备和教具形式、教室形式和班级规模等,后者包括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及其性质、课堂气氛等。国外音乐教学法和课程几乎无不例外地突破了以教师、课本和知识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了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而这实际上正反映了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的客观要求。据采访。不少家长向记者问到:“孩子刚人学,不遵守纪律,上课爱说话,有时随便离开座位,这是怎么回事?”的确,这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环境的差异和儿童心理特征所影响的。幼儿园“小组式”课桌摆放,几个孩子围成一桌,一起手拉手学唱歌、做游戏时活动组织形式自由、松散;而小学“秧田式”桌椅排列,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坐直了且双手呈平行“筷子”状摆放在桌上听课,还不能随便讲话,想做什么必须举手打报告,这样规范、强化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天生好动的孩子受到不少的约束。所以上小学后,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孩子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还要面对陌生的同学、老师、教学方式、纪律约束等,心理压力自然会加大,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感。这时如果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加以正确、灵活的方式方法去引导,甚至批评或者体罚,强硬地用“课堂纪律”来压制他们,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就会大大受挫,并且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甚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新型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提倡学生的参与、实践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当老师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在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时,却被同学们那种一旦被解除禁锢、压抑和束缚而大喊大叫、手舞足蹈的兴奋状态淹没了整个课堂,教师很难把握音乐课堂的“收放自如”。所以,如果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和班级规模(一个教学班30个左右的理想规模)等方面跟幼儿园有机地衔接和传承的话,在起点时就培养和养成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让学生接受和习惯这样的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循环往复地坚持下去的话,可能会给音乐课堂纪律现状带来生机和转机。

四、教育教学及其培养目标与音乐课堂纪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