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核心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9 10:16:35
法学核心论文篇1
1.1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在文献计量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学者对核心期刊研究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引文的分布规律、一次文献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等,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邱均平、严怡民、陆伯华和北京大学的"理想化"概念。邱均平认为,少数含有情报量大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严怡民认为,少数载有某一学科大量有关文献的期刊通常称为核心期刊。陆伯华认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应该是能反映当前该学科世界发展水平,发展动向的期刊。北京大学主持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 有较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趋势,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也就是从文献量.学术水平,读者重视程度等几方面来界定核心期刊。
确定核心期刊的最初目的是为指导读者阅读以及优选馆藏期刊。最初的核心期刊研究和影响仅仅限于图书情报领域。但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在基本含义上已有很大变化,许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优、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与核心期刊挂钩。因此,除了图书馆界、期刊编辑出版界关心学术核心期刊问题外,还有论文作者、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关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各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核心期刊遴选标准的评价、核心期刊的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诸多评论。
目前 ,中文核心期刊具有如下特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目录增多,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 评价数据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核心期刊研究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优化馆藏、提高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最初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界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起,有40多所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和200多位业内专家参与鉴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一书中,有13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g8"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4-2013年,有关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共有473多篇。体育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一样高度关注"核心期刊"的遴选和研究。而当时体育期刊界并未看中"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有些甚至不知或不想知道它们为何物。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1994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主要在体育教学、体育教材、体育课、体育评价、体育师资、学校课外体育和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多,涉及面广,观点百花齐放;体育课研究的类型、组织、结构、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向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发展;体育评价研究向综合化、人性化转变;体育教材研究现状比较滞后;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不多;有小部分的研究是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但所具价值高。
学校体育科研是近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研究也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示出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在学校体育研究中,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远远高于中学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呈现出忽视幼儿和小学及初、高中学校体育科研,不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3 对体育核心期刊中相关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体育核心期刊学校体育教学学术论文研究的不多。对相关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论文的研究有体操教学科研状况分析、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武术散打教学科研文献的统计分析。
代秀付、赵传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4-2006年间14种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操教学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科研数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张跃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杨栋、熊曼丽、谭志刚、邹卫国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是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4 对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论文的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付楠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间9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的76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用来调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主要进行一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主体间写作研究状况。②论文的期刊分布。③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法学核心论文篇2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28-05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诸要素中居于首位。所谓方法核心能力,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导向作用的科学思路与逻辑判断。其与方法关键职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一致,即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1]。笔者曾于2010年在j省10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h省5所高职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表现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偏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显性目标,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认识到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而微”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多将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能力上。2014年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必修课就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职院校,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形成学校的个性风格;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追逐市场潮流,突出市场需要的“短平快”,课程设置上“精雕细琢”,条分缕析,过于“对口”,缺失潜移默化的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夯实与渗透。专业设置雷同,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样,专业口径过窄,“细而微”,虽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利于专业化上岗、就业,但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位
偏重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其他核心能力尤其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小而精”“细而微”上下足功夫,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对学生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上缺乏充分的认识,基本处于一种盲区,以致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元素缺失。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资源固定化、模式化,课程门类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及其个性化的培养。
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所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并未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思维方法教学在高职生三类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与自觉,仅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这是因为教师的方法意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较贫乏,概括能力不高,缺少意识且缺乏能力将经验做法阶段的隐性方法概括出来,转化成显性方法[2]。
(二)博雅教育涵养的欠缺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通识课与选修课而开展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
1.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焦性思维的双重发展,有利于方法核心能力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虽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3],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养,又是方法核心能力的修为。以2011年调研的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为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压轴。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思想方法、人文关怀的因子,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虽渗透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人文知识的熏陶,不足以充分培养高职学生思想自由的灵性,也难以培养其牢固的思想方法意识。
第二,“工具”技能彰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虽散发出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思想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不能充分培养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素养。
2.选修课程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选修课学分本来就不多,一般是4学分,2门选修课。除专业选修课外,多数高职院院校还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资源往往是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恋爱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类等课程,而真正能够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课程有限,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选修课。访谈表明,一些高职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课程,少数甚至仅以讲座代替选修课[4]。
高职院校举办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类的报告,尤其是企业成功人士的现场说法及经验总结类座谈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意义重大。这原本应作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或必需的学术、技能培养活动,而不能简单沦为选修课。同时,若把一次听座谈、报告的心得、思想汇报算作零点几学分,就系统性而言,有零散、破碎、拼凑之嫌,不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科学整体的知识观,不利于系统的思维判断及思想方法的积淀、形成、完善。
选修课学分分配不合理,根源还在于选修课资源非常有限。以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为例。专业选修课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专业任选课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训练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
相形之下,国外一些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某高职电气工学科,其通识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必修课程主要有:国语、历史、现代社会、数学、微积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概率、统计学、保健・体育、英语、音乐或美术(任选1科);选修课程主要有:地学或生物或统计学任选1科、法学或心理学或文学ⅰ或社会学任选1科、经济学或哲学或历史学或文学ⅱ或交流特讲或德语ⅰ任选1科、英语a或英语b或英语c任选1科、德语ⅱ或法语或中国语或韩语或英语特讲任选1科[5]。
二、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方针的偏离
1.就业目标的“单向度”
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或辅之以实训实习或顶岗实习,或以“订单式”为特征,经由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考试考核,让学生获得进入各类市场的准入证书,达到就业目标。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明确与就业目标突出,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绕开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就业目标上,就未免矮化了教育理想,也会单向度背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定位不相一致。
2.综合素养培育不足
就业目标达成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只是教育方针的维度之一。比照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说,就业目标的达成只是接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二者不如就业目标那么具体、有效、实用,但仍然是高职院校无法绕开的教育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并未等同于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更不能等同于“一次性”解决。因为离开了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场景的变化及科技、工艺、工种、岗位的更新换代,如没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配合尤其是方法核心能力的“驾驭”与“导向”,离开了学校教育,缺失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后劲必将逐渐枯萎、衰竭。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就业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意味着高职院校综合素养培育的不足,预示着高职院校培育目标背离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方法意识,即培养学生方法观及方法观的升华――方法论意识。方法论超出了经验范围,摆脱了具体工具思维的束缚和羁绊,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领域。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忙于运用高明的、精湛的方法和手段,沿袭固定流程,去实现已规划好的蓝图,而是要把方法所包含的静态规则转化为人的精神坚守与现实践履[6]。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导向
1.为职业而教育
专精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为职业而教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做中学”,为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但它忽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7]。为职业而教育的结果就是突出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及获得,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放松对高职生进行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渗透,突出一技之长的培养与训练,即片面强调学生能力方面的工具性素质,忽略其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创新素质、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得要领[8]。最终,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的只是特定工种的具体岗位技能,而不能在思维判断与思想方法上获得教育与陶冶。
2.为生计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生计而教育。在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生计而教育本无可厚非。
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重视[9]。前者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显然,无论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思想方法与思维技巧的应对,而方法与技巧正是上述诸多能力背后的根底。
如果高职教育仅限于生计教育,而无其他软性目标的追求,诸如,方法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等等,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当然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仅限于“一技之长”的发展,不是仅仅停留于“生计”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培养前者的同时,突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予以理论论证的。突出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10]。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主张综合技术教育应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认为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普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又能促进普通教育的发展[11]。
1.学习基本技能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学习基本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指根本的或主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技能涵盖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基本技能,意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技术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即制造物品或提供具体服务,也即能“做事” [12]。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用操作阶段。其二,方法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阶段。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为知识的技术,含特定形态的知识,有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二是指作为意志的技术,含目标、意图、愿望及选择等要素[13]。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深化阶段,近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技术维度与方法维度各有侧重,二者缺一不可,但后者更能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指导。
2.把握基本原理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另一原则是把握基本原理。所谓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4]。把握基本原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除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高职生多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以养成高职生一般应具有的厚积薄发、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实质上,基本原理就是贯通、联系、思考、交流、价值的知识。比如,要培养高职生技艺、技能的历史及相关社会意识,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须了解技艺与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他们要能够用广博的知识参与对话,能够探讨技术正在把我们引向何方,又怎样把我们引向要去的地方[15]。
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16]。无论是“观点”“连贯的意识”“相互关联的意识”,还是“献身精神”“特定的宗旨”“意义”都是关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都是基本原理,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与根本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亟待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
第二,博雅教育。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第三,课题探究。与其他所有专业一样,职业教育也应包括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探索,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17]。
2.及时跟进教师教育
除了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造外,还需要学校的校本培训、课程进修、境内外访学等各种再教育途径。这就是教师的职后教育,相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入门指导而言的[18]。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在。可从两方面对高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一是前沿把脉。学习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修养。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19]。
教师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其综合素养,拓展其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培植其方法意识,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及时跟进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帮助他们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长处和需要发展的领域”[20],以更好地满足学习化社会合格师资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其面临的困境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所在,“交流、辩证和开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导原则”[21]。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破解当下偏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瓶颈,践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范规定,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社会呼告与时代吁求。
参 考 文 献
[1][12][1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6.40.44.
[2]张健.论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7):43-46.
[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j].哲学研究,2011(1):90-93.
[4]计洁灵,汤广全.高职人文教育误区的案例分析:课程设置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6):66-68.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2-26.
[6]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7] [10]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643.663.668.
[8]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9]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5] [1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111-112.
[17][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8]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145.
[19]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0][英]芬坦・奥里甘,等.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郑威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21]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6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mong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method abilities is one of the predicaments. the dilemma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of method mainly includes being par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the insufficient connotation of literal educ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are laying one-sid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vie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e key i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法学核心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64-2
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原则
1.1 整体规划
从大局出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1.2 全员参与
在学生层面,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在教师层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学生内心。
1.3 有机融合
1.3.1 思政课三门课程融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2 思政课部与其他部门融合
思政课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有机融合起来,在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与开展等方面互相通气,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 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工部、团委活动有机融合,用理论指导实际,通过实践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3.4 形式多样
摒弃单纯的说教,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校内外实践多彩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参与中,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1.3.5 贯穿全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施,不局限于高职高专所要求开设的三门思政课程,而是所有教育教学中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局限于某一年级,而是涵盖学生三年的学习全过程。
2 教学与实践内容
2.1 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也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国家和社会层面是个人层面的环境保障。
2.2 学习宣传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核心价值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宣传教育: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理论水平;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国梦”主旋律;③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精神教育,为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奋斗;④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明是非,辨美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思想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尚。
2.3 实践活动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打造学校品牌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分院、社团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行为践履。
2.4 行为规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履以及日常价值观表现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评比考核中之中,使“三个倡导”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并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行为。
3 教学与实践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贯穿三年大学生活,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有机融合,形式多样。
3.1 宣传发动
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后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网络空间、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全校园。校学工部、团委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协作配合,做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前期准备。
3.2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
目前很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学与学生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活动缺乏足够了解与参与,影响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各院系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很多,如有思政教师参与和理论指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有效。
3.3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提高教育实效;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
3.3.1 课堂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内在联系,如三门课程中关于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主理论体系、国家形势发展等方面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与讲稿的编写、课程考核等方面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案例、视频素材的选取等方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2 主题班会或讲座集中学习探讨
利用主题班会或讲座,采取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3.3.3 校园环境熏陶情操
①主题板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着重于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法制、纪律观念,诚信意识等,通过理论规范学习、典型事例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自觉树立文明形象,遵守校规校纪,诚信参与奖助学金评定、考试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守法公民。
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电子屏等,树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评选“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创先争优”先进分子等一起进行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与倡导。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用先进的事例鼓舞学生。
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空间,在网页内容上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创办网页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同时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与空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氛围。
3.3.4 文化活动形成共鸣
①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比赛,以“文明校园、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以随手拍或自编自导自演等为主要形式,知荣明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志愿者。本活动同时也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大部分学生参与,表演道德情景剧,作为模块实践任务列入课程考核。
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比赛,发动所有学生参加,通过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评选出获奖作品并进行装裱和大范围张贴,既发展了学生爱好特长,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风貌;又营造高尚的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时刻处于“核心价值”的潜移默化熏陶中,用学生作品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更有说服意义。
3.3.5 校外实践拓展
①继续加强和改进“三下乡”活动,拓展服务时间和范围,打造学生社会服务平台,树立学院文明形象。
②继续加强和改进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爱心教育、学民共建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五个基地挂牌并长期联系,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学校与社会协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抢占网络这块阵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主动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办独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网站为教师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参与参与消息和论坛维护,并创新栏目,提高吸引力。
4 总结提炼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施要求和步骤,认真总结,及时总结。
4.1 例会小结
通过召开教研活动会和工作例会,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遵章守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4.2 年度总结
每学期末或每学年度末,每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撰写调研报告,汇报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内容为分析分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情况、展示过程参与,汇报工作成绩,总结先进经验,研究问题对策。各个部门撰写部门教学实施活动年度总结,总结提炼本部门的特色典型、先进经验,反思不足并提出改建建议。
4.3 表彰考核
表彰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教师和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逐步形成分院特色、部门特色,共同打造学校品牌,将经验、成果和典型事例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学生操行评定和部门、班级考核。对于组织、参与不利以及产生负面影响的要帮助、扶持、改进,不以考核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共创良好学风、校风、社会风气为归宿。
4.4 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不应只看作任务,而应视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的契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中部门与个人要以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为目标,以提升育人水平打造学校品牌为目标,要通过课题、论文、工作制度等积极总结提炼经验,摸索规律,探索新方式放方法,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研究成果,及时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提炼特色与品牌,积极探求构建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法学核心论文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20-04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其学生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925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1959年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有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3]。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4]。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5]。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6]。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1984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7]。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1991年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8]。而后,皮特瑞夫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异质性战略、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事前限制性战略和事后限制性战略的组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2]。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2]。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由于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一致的动力机制,从而限定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和业务活动范围。1992年,著名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研究发现核心能力虽然可以为企业创造出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表现出不易被改变的核心刚性特征,从而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问题[9]。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其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蒂斯等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10]。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1]。catherine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12]。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radhakrishnan从协调整合观出发,认为企业通过it的有效应用能够影响其运作过程和管理,从而形成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无法流动的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wade的研究认为,企业当it的资源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适合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流动性条件的it要素,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4]。melville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论和整合协调论的观点,it资源与企业的其他组织资源互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业务过程绩效[15]。而ravichandran研究发现,企业it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16]。王念新等基于中国2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7]。曹红军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包括资源的获取、整合和释放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18]。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nec和gte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比如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蒂斯等人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都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形成其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klein利用图示法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其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公司的技能网络,其过程为:技能图技能网核心能力[3]。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10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19~20]。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中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21]。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3]。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发现,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试图形成一套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该技能的标准,并基于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包括ahp、模糊评价、主成分分析、dea评价等方法,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改进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措施。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马尔科夫链)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c k prahalad,gra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2]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2002,(2):10-18.
[3] 范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演化及评价[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8.
[4] barton d l.the factory as learning laboratory[z].1992.
[5] 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6] 芮明杰,陈晓静.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15-22.
[7]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8] j.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 :509- 533.
[11] dosi g.dynamic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7,6(2):1-22.
[12] catherine l w,pervaiz k a.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35-37.
[13] 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 322.
[14] radhakrishnan a,zu x,grover v.a process2orien2ted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l business value cre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mp irical investigation[j].omega,2008,36(6):1105- 1125.
[15] 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2basedpers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1.
[16]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 2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j].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17]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18] 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19] 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3-35.
法学核心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法学核心论文篇6
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分为部级\省级\市级等等级别。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什么是部级期刊?省级期刊?
2.1部级期刊定义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部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注意,还有部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
2.2省级期刊定义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部级期刊正规性识别方法
1国内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
国内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滞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列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通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它们通常是在国外花300元购买一个issn刊号来欺骗教师。
2国内期刊刊号问题
凡通过国内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境外期刊在国内合法发行须经新闻出版署备案并由中图公司等批准颁发书刊编号),“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或国内批准的书刊编号)”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
3识别国内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
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有的印有cn(hk)或cnxxx(hk)/r这是国内不法分子欺骗那些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读者而编造的国内刊号.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需注意,国内正式期刊一般有国内国家机关主管单位(不是什么中国/中华xx协会),并有详细的编辑出版通信地址和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码。而非法期刊只有国际标准刊号或乱造的国内cn刊号,即使“内部报刊准印证”也没有。
综上所述,在世界公开发行有一定影响力的的并且有国内批准发行的书刊编号的国际级期刊杂志上,可以用于作者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然在非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国内可能不会被承认的.对职称评定应该说没有意义,至于如何抵制这些“非法期刊”盛行,一方面国内新闻出版部门应对这类“期刊”进行严肃查处,阻止合法报刊为这类“期刊”广告外,还要劝告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学会识别非法期刊.
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号,其中印有cn(hk/h)或cnxxx(hk)/nr/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
格式中前两个xx代码如下:
11.北京市12.天津市13.河北省14.山西省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22.吉林省23.黑龙江省31.上海市32.江苏省33.浙江省34.安徽省35.福建省36.江西省37.山东省41.河南省42.湖北省43.湖南省44.广东省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47.备用号48.备用号49.备用号50.重庆市51.四川省52.贵州省54.自治区61.陕西省62.甘肃省63.青海省64.宁夏回族自治区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家规定,如果在异地办刊并出版,也是属于非法出版活动.如果投稿朋友们发现不在以上地区编号的期刊应该可以对照判断了.
部级期刊与省级期刊的区别
省级期刊与部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部级的差别。所谓部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部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3.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4.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7p3n*m:o5v(@8
5.什么是issn类刊?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8y.
6.什么是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7.什么是双核心期刊?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8.什么是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78种(动态)。
9.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
10.什么是sci期刊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11.什么是ssci期刊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
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sci和sci-e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sci-e是sci的扩展版,目前前者收录期刊3600多种,后者收录期刊6000多种,被sci收录的期刊应该都被sci-e收,但反之却不成立。
法学核心论文篇7
同志的观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与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本文从激发探求价值理念、捕捉新课结合点、培养新思维、把握关键点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通过举例说明,探索价值背后的理念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法
当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教学中仅满足于学生对价值知识的记忆,课堂往往对于价值背后的道德规范等关注不够,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漠、勤俭自强精神淡化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融入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信、行三者统一为目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学生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牢固的精神支柱。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在内容上确保教材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规定,自始至终贯穿着对青少年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学好《课程标准》,同时要把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教材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如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中的“共同理想”时,教材中指出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讲解时可以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告诉学生以“理想”为话题,可考查共同理想的内容,在考查共同理想的同时,以理想的实现为桥梁从国家和公民角度出发可综合考查多面的内容,比如:要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应坚持哪些发展战略?营造“和谐”社会,对我们个人提出哪些要求?或者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实现共同理想有什么意义等。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前,首先应理清教材知识中哪些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其次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面中同教材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找出来,从而使教材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法,都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品课堂,必须遵循上述观点,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次,掌握着知识发展能力的思想;再次,要理论联系的思想。那么,这一启发式教学法等于提问吗?当然不是,启发必须从提问开始,所以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教师也切忌单一式提问,否则导致教师口若悬河而学生呆若木鸡。
2、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如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思考目前我国现阶段在性质和发展程度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举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体会,引导他们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3、讨论教学法。指教师做一定的指导,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并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研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普遍活跃起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得到更深的认识。
4、竞赛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教师可针对现行教材的特点多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通过答辩、极书等形式进行比赛。在竞赛中,学生不仅可以表现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也代表了小组的荣誉,使每个学生都会专心致志的学习课本知识,同时也意识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现实性及趣味性。
第三、要坚持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把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身的理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或进行一次小“新闻会”等,通过这种方式说出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活动,如上七年级第八课“身边的诱惑”时,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要用教材中的知识来扮演,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相结合,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说教。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开展活动教育的好方法。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在条件允许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这也是开展活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有兴趣、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并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在行为中得以体现,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所应采取的。
参考文献
[1] 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法学核心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72-02
职业核心能力无疑是一个人在职就业期间所必须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体现于职业人智商和情商的修养水平,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也是除了适应本岗位需要,到其他岗位上均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中职学校是社会职业人的培养基地和输出口,理当承担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任,而且这一重任更聚焦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因为在中职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关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积淀,又关乎学生道德品质操守养成的课程,也即要培养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双得双收,尤其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情商上见成效。在当前我国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职业核心能力的修养状况无疑就是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拥有状况。由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充分履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职业竞争力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强调对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国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和具体要求最早可见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法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在这一文献中,对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又可见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在这一文献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无疑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经过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只会背诵书本上的教条的“书呆子”形象是不适用的,正如社会上用人岗位对大中专院校初始应聘的评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智商和情商不对等”。在中职学生中不乏理想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理论素养不高。对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缺少清醒的认识,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更多的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时刻看不到一名青年学生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意识,这样的思想品质绝不会适应职业需要。而对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说来,更不能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所相提并论,因为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对于中职毕业生说来,要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需要的是技能,技能即技术和能力的统称,技术上要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能力上要具有相应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如果中专毕业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与同事和团队和谐共事,能够开拓进取力争上游,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够做岗位上的技术尖子和劳动模范的潜质,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所青睐,也会为这些走上工作岗位的中专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优势和职业能力。
二、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偏重课程灌输,忽略切身体验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的,理论灌输对于中职学生说来固然需要,可以说没有理论灌输就没有理论教化,理论灌输是理论教化的先导,但如同其他专业课的灌输式方法一定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品一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味道”,思想两个字是前置于政治理论前面的,也就是说强调的是思想,理论灌输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记忆层面,让学生能够记得住,在考试时能够答好卷子,而是要让学生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能够将灌输到大脑中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和理论的结合体,课程知识的传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和学生的思想挂起钩来,让学生懂得并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二)囿于课本化,缺乏时效性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当遵循教材,但鉴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又不当“唯教材”,但恰恰目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囿于课本化的教法明显突出,这里有教师的教学心理因素在作怪。一方面,教师具有经验性讲课的思维定势,讲了多年的这门课程,在教师的教法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利用经验性做法轻车熟路,完成讲课任务就万事大吉,缺乏改革教法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学校强调在思想政治课的讲授上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教师的讲课方式来看,也很难在讲课过程中和授课效果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讲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切合现实社会中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去讲课,需要教师费心费力地去讲实讲活,而一些教师并不情愿这样去做。当然,这里也还存有教师职业能力不对称的因素,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这种授课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对策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要见证于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操守“双馨”“互惠”的实效上。
当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在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行为操守、工作能力上成为用人单位称道的合格员工,乃至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调整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概念即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思政课是典型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知行合一”来体现。也即理论灌输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一道进行,让学生在信服的基础上接受道理,在自觉的基础上约束言行、塑造品质。要让学生信服就是要让学生动脑思维所学习的理论,这里有抽象性的思维,即反映在学生大脑中的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性思考,也有具象思维,即所学理论与想象、真实、切身体验的事物的联系,这种思维的形成需要研讨氛围的形成,课本知识、教师的导向都不能也不应该限于教师的单向灌输,应该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允许学生质疑,给予学生争辩机会,通过讨论所明确的观点会更入耳、入脑、入心。需要一种有形的载体,这种有型的载体需要教师的提供,或者是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或者是动手动脑完成的任务,如:开展讨论、进行演讲等。通过“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让抽象的理论教条在学生的认知中鲜活起来。再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达成共识、信守、践行的“理实一体化”,就需要丰富校园文化,不能单一地靠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授,著名学者与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启示人们:从长远历史看,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荣辱兴衰之命运的,往往取决于该国家与该地区的文化积淀深度如何。对于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所校园亦如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渠道即优秀文学作品的弘扬,理应该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泛重视。
(二)实践教学实现基地化
中职专业课教学重视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作用,同样,中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发挥基地作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地应选择于社会,如以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地,让学生从情感体验上理解和升华课堂上所学习的政治理论;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感受老员工们是怎样兢兢业业地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感受一名企业的员工当如何做人、处事、干工作的;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投身社会的某项具体工作中,感受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带给自己的教益,明晰和加深对国情和理论热点问题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增加了生活体验,感受到的是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的耳濡目染和切身体验,感受到的事社会实践对一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看到了自己认识上和具体表现上的差距,才能从中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以理论要求来塑身的自觉性。
(三)考评体系过程化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怎么评价,所持有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必须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状况挂起钩来。必须打破以书面考试成绩论优劣的做法,也必须仅以考试成绩 评语(班主任教师或同班学生的) 的做法而论,应采用多元化考评体系,毕竟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就是多个方面的,尤其反映在学生的理论修养、为人处事、职业操守方面。因而,应尝试采用过程化考评标准,也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分阶段、多角度、多元化的考评,考评结果的做出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形成。有学者提出,对于思政课的考评要坚持五个标准,即:理论与实践考核统一,知识和能力考核统一,过程和结果考核统一,认知与行为考核统一,多样性考核。这种阐释很有道理,思政课的考评与其他学科的考评就应该有所不同,以和专业课的考评方法趋同的方法来考评绝对不会考评出学生学习和修身的真实情况,加强对中职学校思政课考评体系实现过程化管理的具体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结语
对于加强职业学校的死刑政治课建设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相继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顶层设计在强化宏观导向,在具体实施的教学层面不能寻常规、走老路,要在吃透文献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踏实作为,通过思政课教学,以更切合学生需要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其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对德能兼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冉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华章,2013(26).
[2]刘妍君.论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2010(09).
[3]方谋礼.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条件[j].考试周刊,2014(96).
法学核心论文篇9
关键词:书法 中国文化 语言文字 艺术
熊秉明用西方视知觉理论和心理学的理论写成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被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项。“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他的著名论断。本文欲以熊秉明的《书法与中国文化》一文为出发点,以其“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论断为中心来探讨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中国书法是一门区别于其他艺术而依附于中国汉字的独特造型艺术。世界上的文字有数千种之多,唯有中国的汉字上升为一门高等艺术,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书法不仅源于‘象’――形而下感性存在的物象,而且是归于‘象’――形而上精神境界的意象。” ①当然这与中国的语言、方块的汉字以及中国深厚的文化哲学修养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只有中国才有生成书法艺术的契机,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产物。
熊秉明在其著作《书法与中国文化》中说:
一个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的不是在建造一个庞大精严的思想系统,而是在思维的省悟贯通之后,返回到现实生活之中,我认为从抽象思维落实到具体生活的第一境乃是书法。
熊秉明通过哲学、美学的立场,说明了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的这一观点被多数学者所认同。著名书论家韩玉涛在《中国书学》中曾对熊秉明的这一观点做过论证。他说:“本来,中国书道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表现在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伏羲画卦’的传说上。相传的伏羲氏所画的卦,既是形象,又是抽象;既是哲学,又是书道。”二者解释的出发点可能并不相同,但对于“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观点却是十分相似的。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熊秉明在几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本文一方面从语言文字发展的历时向度说明书法的演变,另一方面又从书法与其他艺术关系的空间向度说明书法与其他艺术存在着的广泛联系,以此来论证熊秉明关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位置。
一、 书法与语言文字
中国书法的演变与人们对于语言的态度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十分重视语言背后的意蕴,这要远远超过语言对象本身。这里隐含着对语言的不满――“言不尽意”。因此,人们总是在语义之外找寻帮助那些“言外之意”的手段。人们发现汉字书写的外形是个不错的媒介。即是说文字书写的外形能够表现很多语言本身不能传达的东西。于是,在运用语义的同时,对汉字的书写外形加以更多的注意,长此以往,书法便在此关注中诞生。
对“言外之意”的追求是在汉字的外形上得以显现,因此书法和汉字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谈论书法,最多的时候是指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以汉字为符号载体,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从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刻字的时候对整齐美观的追求。汉字的孕育成就了书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每一步都与书法息息相关。汉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产生过五n字体,书法艺术也相应有五种书体(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东汉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垂后,后人所以视古。”(《序》)
但是书法究竟不是文字,尽管文字的独特形貌和构成原理,给书法的生成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字”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文字,而“书”却是“写出来的字”,也就是字的形象。“字”是抽象的,存在于观念中的符号;而“书”是具体的,是把观念中的“字”彰显出来。“书法”指那种不同于“文字”所传达的特殊意义,书法艺术的内容在字里行间。“字”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说的,重在它的功能和实用性;而“书”则是从美学的角度说的,重在它的形象和美感性。邓以蛰说书法是形式与意境的结合,认为:“书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法。字如纯为言语之符号,其目的止于实用,固粗具形式即可;若云书法,则必于形式之外尚具有美之成分然后可。” ②
二、书法与其他艺术
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不免要遭受其他文艺爱好者的非议与不满。苏轼曾云:“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东坡题跋》)从苏轼这里看来,书法的精神内涵和诗、文、画是相等的。其实不然,书法不仅具有其他艺术具有的特性而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它是无韵的诗、是无色的画、是无声的音乐……
如果以书法与绘画相较,绘画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躁《历代名画记》)即是说绘画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通过图像再现自然,在绘画的过程中追求再现的真实性,在逼真的基础上才能有情感的表达。而书法则“不师造化”只有“心源”。书法中文字的形象意义不再是再现文字意义所代表的事物,书法的魅力源于文字的形象带来的美感,不是如绘画那般模仿自然。因此,较之绘画,书法能更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具有更深层的蕴味。
如果以书法与诗文相较,则诗文取自于文字的意义,而书法则是文字的形象。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的推进过程,属于一种心理活动。书法则通过笔墨、点线的组合变幻出千姿百态的文字形象来表现创作者的心志,是一种技巧活动。即唐张怀所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唐张怀《文字论》)
书法理论家王镇远说:“如果我们以客观物象作为一极,以人的思想作为另一极,则与之相契合的艺术是绘画和文学,而在此两极之中便是书法。” ③书法是图像和意义的结合,它不像绘画那样直接模仿自然物象,也不像文学创作那样匠心独造。因而书法成为中国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没有语义的牵挂,没有模仿造化的要求,则书法是表现‘心’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 ④在书中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奇逸豪放、欧阳询的险劲平稳。欣赏者可以体会书者创作书法时的状态、情绪,可以感受创作者的气质、品格、情操。即刘熙载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概》)书法成为“我们向往的表现工具、最后的寄托,亦是认识我们自己的最好的镜子”。⑤
书法以其笔画组合及其书写方式直观却又抽象地表现出种种形式美的要素――匀称、连贯、参差、和谐等等,因而可以说书法在各种姊妹艺术中处于枢纽的位置。这种地位好似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样。各种姊妹艺术都借鉴书法,从书法中获取灵感和启迪,这其实也是一种相互的作用。
三、书法与中国哲学
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往往反映在书法作品中,通过书写的内容和形式,人们可以载道,弘道。此时,书法是表,哲学是里。尽管书法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只有点线两种元素,但就是这些经典的元素,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成为千变万化的图形,成为书法艺术,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哲学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自然积淀,它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把古来的书法体系分为六大类,其中有“伦理派”,“自然派”和“佛教与书法”,即分别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崇尚自然”,佛教对书法家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哲学在书法中的应用及其对创作者心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滋养了中国的书法,书法又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哲学的内涵。
书法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⑥中国现当代书法向西传播的开创者蒋彝先生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国画和其它艺术种类已经十分了解,但对书法的形质诗中莫测高深。再者,书法除了他本身就是中国各种艺术中一种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构成了其它中国艺术的最基本的因素,” ⑦他的这种观点和熊秉明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熊秉明称其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言符其实的,首先书法是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而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次书法与中国其他文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同于绘画。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源于“心”而不“师造化”,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最后书法的意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现在书法的内涵几乎可以涵盖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对其阐释的结果,缺少了这些深层的意蕴,我们最多只能从书中感受到线条的力度和空间的变化。书法n藏着哲学美学、体现着文艺美学。人们在书法中找到了表现审美理想与体现自我意志的途经。它是中国传统诸多艺术中最为普遍而又最典雅的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之体现,是文化核心的核心。
注释
① 蒋国忠,主编.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8.
② 邓以蛰.邓以蛰先生全集[c].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67.
③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
④ 熊秉明.书与人[a]//熊秉明美术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84.
⑤ 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261.
⑥ 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87.
⑦ 蒋彝.中国书法[m].白谦慎,等,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 蒋国忠,主编.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熊秉明.我与书法 [j].文汇报.1999-12-11.
[3] 邓以蛰.邓以蛰先生全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 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
[7] 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法学核心论文篇10
【关键词】 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2—0038—04
前 言
1990年以前,学术界在考虑如何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时,经常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此,许多组织寻求将自己的某些技术、生产能力外包,交予其他组织完成。然而,1990年哈默(gary hame1)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发现,那些长期在飘忽不定的目标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的组织,培育其竞争力的途径却具有独到之处,从而提出了竞争力和理论和培育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少数几项最基本能力的组合。因此,培育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就必须以增强和组织这些最基本的核心能力为中心展开。为此,组织应从解放思想观念、推进低成本战略、构建先进管理制度、推进应用与共享等方面探求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在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理论指导下,2001年,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教授在他发表的《电大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任务》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要从培育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推动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1]2011年云南电大教授唐伟在他的《论开放大学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以“开放大学”名义探讨了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 径。[2]十多年来,国内研究者们对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理念说(包括定位说和品牌说)、政策法规说、硬件说、文化说等四种。其中,理念说认为开放大学应从扩大“开放度、灵活性”、“以学生为中心”、将开放大学的“特色”、“质量”打造成“品牌”等方面培育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政策法规说认为开放大学应从积极争取政府制定“支撑电大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争取政府建立“学分银行和终身教育立交桥”等方面培育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硬件说认为开放大学应从“师资”、“质量保证体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办学”、“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培育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文化说认为文化才是左右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开放大学应采取培育、增强文化或者将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的措施培育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这些观点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开放大学提升综合实力、长期保持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然而,这些培育对策的理论研究有的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有的却南辕北辙,相去甚远,造成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虽多,但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同时也说明研究者们提出的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这些缺陷对开放大学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在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的理论研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缺陷。
一、不重视从核心竞争力
理论的角度创新观念
按照核心竞争力理论,组织如果非常依赖创新观念来解决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准确识别和排除其成长阻碍因素的问题。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极为关注培育竞争力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竞争力,然而目前培育对策理论的研究却比较关注一般的竞争力。例如,有的研究将开放大学竞争队伍建设的最低要求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认为开放大学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层次较高、素质较好、相对稳定、基本适应开放教育办学的教师队伍”;[3]开放大学应通过“用不同于精英教育的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转换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控”,以及通过“把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放在省、市级电大上;对于条件较好、办学水平尚可的县级电大,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等措施完善质量保证体系;[4]“电大一方面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设上继续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紧跟技术标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加紧建设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标准和体系,以保障参与各类教育竞争与合作的能力”,[5]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对开放大学也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要素,开放大学将失去了继续留在现代远程教育竞争队伍中的资格。显然,通过这些措施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他们却是培育开放大学一般竞争力的对策,而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再如,有的研究将政策法规作为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认为“完善支撑电大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可以打造电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放大学应通过推动国家对电大教育的立法工作,将各项政策优势制度化和法制化,从而完善支撑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为电大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6]虽然,政策法规能使开放大学获得了某种竞争力,甚至获得了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传输技术不先进的时代,只要掌握了电视、广播、卫星等传输渠道和传输技能,建立起了延伸到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就意味着开放大学成功培育了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开放大学所拥有的政策法规也必将同时适用于竞争对手,如此争取到的政策法规就只能对一般竞争力产生作用。因此,开放大学固然应该争取好的政策和法规,但却不能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极为关注排除核心竞争力成长的阻碍因素,然而目前的培育对策理论研究基本上还没有关注排除核心竞争力成长的阻碍因素的对策理论。因此,即便有身居开放大学重要领导职务的研究者认识到了某些对策措施对开放大学培育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但由于阻碍因素并未被排除,致使这些对策理论在实践中很难推行。例如,2001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严冰就将“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核心产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7]2005年江西电大副校长杨廷干也认识到“构建强大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对开放大学的重要性。[8]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对策措施仍在艰难推进中。
二、不重视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
角度理解低成本战略
很多研究虽然认识到了低成本战略对开放大学的重要性,但却未重视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理解低成本战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应采用低成本战略获取核心要素构建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的培育对策理论研究却多从开放大学功能能否正常运行的角度考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很少从低成本战略获取核心要素构建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例如,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专兼职结合优秀的远程教育队伍”的培育对策理论。[9]如果仅从功能上考虑,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的远程教育队伍,开放大学的确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开放大学放任别人掌握构建课程教学资源核心产品的建设,其长期发展的基础很可能就建立在了流沙上。在全国高等教育师资匮乏的年代,开放大学充分利用普通高校,以及其他行业的名家、名师为其创造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核心产品,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英明的低成本战略。而且,在普通高校并未参与远程教育教育市场竞争的时候,这一低成本战略采用放弃构建开放大学学科资源做法,并不会对开放大学的竞争力造成消极影响。然而,当前开放大学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部分实力雄厚的普通高校已经进入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其次,高等教育的师资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已不再奇缺;其三,补偿教育已基本结束。因此,按照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要求,开放大学低成本战略的目标就应该转为获取构建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核心产品的建设,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重要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开放大学才能最终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复制,然而目前的培育对策理论研究大多过高估计开放大学低成本战略培育出来的核心竞争力的难以被复制的属性、忽视竞争对手低成本战略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对开放大学竞争力的危害。例如,有的研究认为“如果其他竞争对手也想跟着电大来分级办学、分层管理、整体运作,要么是办学成本太高,要么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10]然而,开放大学系统建设中包含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不能被其他竞争对手低成本复制,事实上不仅重点高校的网络学院在低成本复制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而且不少地方高校也在低成本复制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
三是,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应被组织精心保护,然而目前的培育对策理论研究大多忽略了对开放大学低成本战略培育出来的核心竞争力的保护。例如,开放大学系统是开放大学采用低成本战略培育出来的核心产品,其中包含了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至今还没有研究提出过防止包含在开放大学系统这种核心产品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别人所获取的措施,以及被竞争对手获取后开放大学应采取的对策。
三、不重视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
角度构建先进管理制度
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开放大学现有制度的对策理论,但这些对策理论很少符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多数研究从开放大学生存的角度考虑开放大学的制度设计,很少有研究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考虑开放大学的制度设计。例如,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以赋予‘五统一’新的内涵为关键对电大系统办学链进行组织功能性改进,给地方电大以较大的决策自,赋予电大以更好的环境适应性。‘五统一’是电大初创时期的质量保证机制,为电大初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现阶段还有其实践意义,但无法把永恒的教育质量问题逻辑地包含在自身之中。尤其是当整个教育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候,对‘五统一’作出适当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11] 有的研究者以为要“构筑系统办学的新机制,应当从单一的教学行政管理转向上下联动,运转灵活,利益分享,共同发展。”[12]这些对策理论的实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显然,如果开放大学系统的底层和中层长期处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之中,长期面临生存危机,那么系统链条必将从底层开始断裂,逐渐扩展到中层,最终顶层也不会独善其身。然而,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考虑,开放大学先进的管理制度的构建,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权力在系统中的合理分配,以更好地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是,没有从围绕当前技术、潜在技术和学习对象对功能的要求这三要素有效整合的角度考虑开放大学的制度设计。虽然有的研究者提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学生满意度放到重要的位置,增强电大竞争力的培育对策理论,并建议从‘客户关系管 理’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多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关怀,因材施教,帮助这些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自主化学习计划,让这些学生能尽快适应电大的学习,在提高满意度的同时快速提高对学校的忠诚度,从而减少流生率;其次,对于即将毕业的毕业班学生,应更多的人文上的关怀,进一步提升这些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使其在毕业后能持续地与母校保持联系,主动地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13]然而,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考虑,满足学习对象对功能的要求,仅仅是开放大学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占据未来市场的是那些能将当前技能、潜在技术与学习者功能需求充分结合起来的竞争者。
三是,没有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考虑开放大学系统资源合理流动和扶持帮助开放大学落后分部的制度设计。首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须通过资源在组织中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因此,开放大学一旦作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决策,就应及时将系统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传达到整个系统,通过先进的管理制度使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紧紧围绕这个顺序开展对系统资源的竞争,使开放大学系统资源能够在系统中合理地流动,最终实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其次,先进的管理制度虽然能够提高开放大学系统整体的竞争力,但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分部。开放大学系统应对其进行扶持帮助,以增强其竞争力,否则这个竞争力比较弱的分部就很可能就会成为竞争对手蚕食的对象,从而增强了系统重建的难度。
四、不重视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
角度推进应用与共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法学案例教学法探讨 2022-12-21 08:49:16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教学成效 2022-06-27 15:04:30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的应用 2022-06-22 15:24:55
法学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原则 2022-06-15 16:28:35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研究 2022-05-19 09:05:44
新时代加强法学教育的路径 2022-05-06 09: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