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营销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3 09:41:54

投资与营销论文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1

摘要: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内涵,详细阐述了公司营销的对象、渠道、内容、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模型。

关键词: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营销战略;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上市公司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需要满足下游产品市场上顾客“上帝”的需求,而且需要在资本市场上构建与投资者“上帝”之间信任、共赢的关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营销成为实践的需要。资本市场中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并购市场以及董事和经理人市场的公司营销行为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向目标客户传递公司层战略与价值,引导他们发现公司的整体性价值,形成有效预期,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共赢的关系。因此,与传统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不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如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提出的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战略[1],simon,ebel和hofer(2004)提出的“投资者营销”[2],还有资本营销、金融营销等诸多概念。也有学者反对向投资者进行营销,因为投资者会主动挖掘适合自己的股票,由于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公司基本价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公司维持合理股价的策略不是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明确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3]。公司营销在实践中已经出现,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包含了更多的学科交叉,而现有文献对公司营销的论断存在诸多混杂与疑惑,这不仅反映了公司营销理念的新兴,而且体现了公司营销缘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将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预期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应用模式进行阐述,最后建立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战略框架,以期弥补现有理论探索的不足,为公司营销理念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一定贡献。

二、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观点综述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相关概念较多,有公司营销、投资者营销、股权营销和金融营销等,其中以菲利普·科特勒等人的吸引投资者模型和赫尔曼·西蒙等人的投资者营销模型较为经典,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加以介绍,同时也对其他学者观点进行阐述。

1.科特勒等的吸引投资者营销模型

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介绍了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模型,吸引和维持投资性资本的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价值三个方面。战略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思维份额(mindshare),包括公司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细分;战术则关注如何赢得投资者的市场份额(marketshare),由差异化战术支持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公司获得目标投资者更多的思维份额和情感份额。战术包括差异化、营销组合和推销;价值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情感份额(heartshare),通过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开发公司品牌、服务和流程。战略、战术和价值三者的相互关系见图1。

2.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

simon,ebel和hofer(2004)认为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更有效地营销自己,取得最优的定位。投资者营销通过关注投资者的需求支持公司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包括关注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战略导向和有效的营销战略。作者通过基本营销概念和工具的运用,分析了投资者营销的目标群体选择、“推、拉”战略、定位和股权故事等方面。对应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推、拉”战略,如对机构投资者应采取“推”战略,对个体投资者和分析师应采取“拉”战略,媒体是影响所有目标群体的中介。投资者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股权故事(equitystory,即公司战略),股权故事是投资者营销矩阵中的产品,股票市场价格不是直接与公司价值相吻合,而是市场供求的平衡。股权故事(公司战略)的目的是用投资者、分析师、业务合作者和媒体的语言沟通公司战略。股权故事的内容包括:公司的行业定位和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可被投资者和分析师所感知的重要的、清晰的定位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投资者营销的战略实施工具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四个方面(见图2)。

3.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

copeland和dolgoff(2005)[5]认为管理层向投资者兜售股票的投资者关系营销做法是不合适的。这一做法是管理层把投资者看作客户,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偏好,管理层需要提供信息以使投资者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股票,如果公司的价值等式在某些方面发生改变,公司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来购买股票。但这种认识没有考虑投资者会自己发掘适合自己的股票。对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不能改变公司的基本价值。如果管理层认为股票价格不正常,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去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要弄明白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

无论是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还是科特勒、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其理论出发点都是传统的营销观念,诸如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战术选择,却忽视了环境与对象的变化所带来的理论解释力的不足。马连福等(2008)在综合公司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期的公司营销战略模型,突破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局限。公司营销的实质是公司治理机制,多变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一项管理职能,而且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决策的公司层战略,是在竞争性市场上传递公司层价值,引导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预期,促进公司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在以利益相关者为营销对象的公司营销战略中,股东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股东营销是公司营销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以此核心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以投资者为对象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内涵及战略模型,作为公司营销理论研究的深化

三、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营销公司层价值,引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公司营销不同于资本营销(又称股权营销、权益营销)和金融营销,其目的是增加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的认知①,提高公司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营销代表公司整体价值的声誉、形象、标识等无形资产,不以有形的产品为依托,而将公司外化为一种符号,营销价值的最终表现体现在股票价格上。成功的公司营销体现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信任和忠诚,公司声誉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1.公司营销的对: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和第三方机构

投资者是公司营销的最终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公司重要的治理主体,从“用脚投票”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对个体投资者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权益保护是公司营销的重点,充分保障其知情权是公司营销的目的所在。

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通过为目标投资者提供专业分析,可以减少被分析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媒体是沟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又一大桥梁,也是公司行为的“放大器”,对公司的形象宣传和声誉起到正反馈作用。第三方评级机构的信息对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对公司的态度都有影响,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

2.公司营销的渠道:投资者关系(ir)

投资者关系一方面注重可靠的向投资者和金融界传播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关注找出将潜在投资者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需求、看法、关注点等信息有效地反馈给管理层的方式。即包括对外信息沟通和对内信息沟通两方面[5],既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投资价值,又要降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过度乐观预期,同时与公司高层和普通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在公司组织内部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公司所有员工都有责任提高外界对公司的认同度,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者关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公司营销的实质:公司治理行为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之所以无法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高度忠诚关系,除了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程度所限,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源所在。现代公司的两个上帝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容易形成合作的关系,而与投资者之间往往是制衡,很少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识的合作。公司营销通过公司层价值信息的传递建立在资本市场上的品牌和声誉,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认可公司,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潜在投资者,了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便于管理层的运作。公司营销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时一致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前瞻性信息披露和网络、路演、说明会等互动沟通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投资者知情权的尊重。同时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出建议,充分行使话语权,规范公司运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

4.公司营销的作用效果:引导市场预期,提高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预期信息是揭示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与过去信息的历史性、现在信息的动态性不同,它具有先兆性。公司营销的目的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市场预期,帮助投资者正确了解公司,发挥预期信息的积极作用,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三重价值。

公司可见度(visibility)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和第三方认识和熟悉[6]。可见度可以影响投资选择,包括投资者的本国偏好、广告强度、媒体覆盖及分析师陈述等[7,8]。huberman(2001)总结说:“这些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人们会投资于熟悉的股票而常常忽视投资组合理论原则”[9]。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数量、分析师的跟随以及媒体的覆盖面。通过此三方面的综合影响,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可以达到可见或熟知的地步,为投资者所关注和熟悉。

公司透明度是指公开交易上市公司的特定信息提供[10]。robert(2003)将透明度分为财务透明度和治理透明度,财务透明度是指财务披露的强度和及时性,用分析师和媒体来衡量;治理透明度即治理披露的强度,用外部投资者来衡量。

投资者对公司的声誉评价是建立在充分认同基础上的长期信任,是对公司能力的充分肯定。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感知和体验,进而产生对公司信任和积极的情感,公司声誉的结果是投资者对公司保持忠诚的动机、为关系进一步做出努力的意图、推荐与捍卫公司的意愿以及共享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图[11]。

5.公司营销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

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公司营销的目的和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某些公司特征如公司规模、流动性和治理制度等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解决公司可见度问题(bushee,2006)。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提高公司可见度是公司营销的首要目的。通过前瞻性信息披露、分析师说明会和新闻会等形式吸引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加强公司在投资者和分析师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这是公司提高透明度和声誉的基础和条件。公司的制度环境和规模、行业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因素会影响到公司透明度和声誉,基于此目的的公司营销侧重于与投资者和分析师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如一对一沟通、分析师访问等,树立公司标识在投资者和分析师心目中的地位,加强社会责任等信息的披露,塑造可信赖、重承诺的公司形象,与利益相关方建立长期持续的互动关系,形成忠诚的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群体。

四、结论与启示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目的是让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公司特征基础上,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达到投资者认可公司、投资公司的目的,同时促使经理层改进公司战略、提升公司经营水平,达到提高公司质量和公司价值的目的,其实质是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公司自主实施的治理行为。公司营销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可以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获得投资者忠诚度的提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司价值创造以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顾客和投资者是企业的两个上帝,产品、服务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公司运作的两驾马车,如何在双重外部环境中健康良好运作是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两个市场的运作机制不同,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产品市场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公司营销,公共关系和投资者关系渠道的综合运用是营销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kotler,kartajaya,youngd.attractinginvestors:amarketingap2proachtofindingfundsforyourbusiness[m].hobokennewjersey:wiley&sonsincorporated,2004.

[2]hermannsimon,bernhardebel,markusbhofer.investormar2keting[a].workingpaper[z].2002.

[3]copelandtom,dlogoffaaron.outperformwithexpectations-basedmanagement[m].hoboken:wileypress,2005.

[4]姜国华.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6.

[5]李胜楠,牛建波.非对称信息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j].管理科学,2004,17(2):92-96.

[6]brianjbushee,gregorysmiller.investorrelations,firmvisibil2ity,andinvestorfollowing[a].workingpaper[z].2006.

[7]grullong,kanatasg,westonj.advertising,breadthofowner2ship,andliquidity[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4(17):439-461.

[8]falkensteine.preferencesforstockcharacteristicsasrevealedbymutualfundportfolioholdings[j].journaloffinance,1996(51):111-135.

[9]hubermang.familiaritybreedsinvestment[j].reviewoffinan2cialstudies,2001,14:659-680.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2

【关键词】 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抵销;经济实体理论;权益法

关于内部交易损益,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我国仅对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进行了会计规范,并且将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全部调整合并净利润。当时受母公司理论的影响,计算合并净利润时已扣除少数股东损益,故未实现损益的抵销不会影响少数股东损益;而对于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处理,未进行规范。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对合并财务报表会计规范的理念从母公司理论向经济实体理论转化,2007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解释公告1号)对权益法的规范进一步完善: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新准则有关理念及规定导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对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影响

(一)对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

对于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在不同合并理论下的处理是有区别的。在母公司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按母公司拥有的权益比例抵销;在经济实体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100%抵销。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内部交易的抵销应体现经济实体理论的特征。但是,在实务中存在的困惑是,抵销逆流交易未实现损益是全部调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还是在控制股权(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与非控制股权(少数股权)之间分摊?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未对此作出明确规范。企业现行实务中对于未实现损益通常全部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这样处理比较简单,却有悖于经济实体理论。笔者认为,抵销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如果按权益比例在控制股权与非控制股权之间进行分摊,则更能体现经济实体理论对合并报表编制实务的影响。因为它将合并主体的概念一视同仁地运用于控制股权和非控制股权的计量,都从合并主体的角度根据交易实现原则计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

(二)对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

解释公告1号对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损益的有关规定,体现出我国会计规范对权益法的进一步完善,从不完全权益法转化为完全权益法;有利于统一权益法在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中的处理原则;有助于遏制利用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调节利润的现象;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中ias28、ias31有关规定的趋同。但是,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损益在实务中也存在困惑:究竟在个别报表中抵销还是在合并报表中抵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取消在单独财务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只能在合并报表时完成。按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如果能够施加重大影响或与其他投资企业共同控制,在个别报表中采用权益法处理。因此在实务中不能完全照搬国际规范,应在个别报表中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

二、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处理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应区分顺流交易与逆流交易处理。

(一)顺流交易

顺流交易是指母公司向子公司销货等交易的行为。顺流交易未实现损益计入母公司个别报表净利润,编制合并报表抵销未实现损益时应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二)逆流交易

逆流交易是指子公司向母公司销货等交易的行为。逆流交易未实现损益计入子公司个别报表净利润,编制合并报表全额抵销未实现损益时应按权益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摊,现举例说明。

案例1:甲公司持有乙公司60%的表决权股份,除此之外,甲公司无其他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本年度乙公司将成本为100万元的货物以30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甲公司,甲公司当年未向独立第三方出售该批货物。无其他内部交易。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及其他税费影响。本年度两家公司有关损益资料如表1所示。

该项由子公司向母公司销货的逆流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反映在子公司利润表中,即乙公司当年150万元净利润中包含内部交易未实现收益200万元。甲公司期末存货中含有200万元内部交易未实现收益。上述200万元未实现收益,按照经济实体理论应100%抵销。如果全部抵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损益不受抵销影响,为60万元(150×40%);如果根据权益比例分摊抵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则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损益为-20万元(150-200)×40%。两种方法处理的结果不同,合并利润表有关项目的金额如表2所示。

现假设乙公司没有向甲公司销售,其他条件相同,则本年度甲公司与乙公司有关损益资料如表3所示。

如果上述逆流交易未发生,合并利润表有关项目的金额如表4所示。

抵销是基于内部交易视同没有发生来进行处理的,抵销的结果使得合并报表能够反映没有发生内部交易的条件下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表2和表4可以看出,未实现收益不抵减少数股东损益而全部由母公司所有者承担的结果,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万元,与内部销售没有发生的合并报表结果不同;而未实现收益按权益比例分摊抵减少数股东损益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结果,与内部销售没有发生的合并报表结果完全相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均为70万元。

三、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于合营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个别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理应在编制个别报表时完成。权益法的处理原则不能因为编制报表的主体不同而改变。以下分别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探讨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一)逆流交易

由合营及联营企业向投资企业销货,如果投资企业未转售给独立的第三方,虽然该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已全部计营及合营企业的利润表,但根据交易实质,投资企业只能确认联营及合营企业在这一交易损益中归属于其他投资企业的份额,即确认投资收益时应当按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扣除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待投资企业将该资产转售给独立的第三方以后,再确认这一交易损益中归属于自己的份额。除非资产的出售证明确实发生了减值损失,投资企业才应当立即确认有关损失。

案例2:a公司持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股份,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投资时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b公司在本年度将一批成本400万元的商品按500万元的内部转移价销售给a公司。至年末,a公司购入的该批商品均未出售。该项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100万元计营企业b公司当年净利润。联营企业b公司当年个别报表上列示净利润250万元。除上述内部交易外,无其他内部交易。假定a公司拥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由于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股权,该项逆流交易可以理解为b公司出售给a公司的商品中只有60%实现了对外销售,尚未实现的损益应当同时抵销投资收益和存货价值。在采用权益法确认a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收益时,b公司销售给其投资企业a公司的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100万元中,按照40%持股比例计算的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40万元,应予抵销,即a公司个别报表中只确认投资收益60万元[(250-100)×40%]。见表5中方法1。

抵销未实现损益在实务中还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在个别报表中按照抵销未实现损益后的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和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编制合并报表时对长期股权投资与存货进行重分类调整,即按照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调增投资价值和调减存货价值,见表5中方法2;或者个别报表不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即个别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和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各100万元(100×40%),待需要编制合并报表时再按归属于a公司的未实现损益份额,抵销投资收益和存货价值,见表5中方法3。逆流交易采用不同方法的抵销及调整分录如表5所示。

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合并报表没有影响,但对个别报表会产生不同影响。笔者认为,在个别报表中将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全部完成,即表5中的方法1比较合理。理由如下:

1.有利于保持权益法处理的一致性。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于合营及联营企业的投资,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均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且个别报表的编制先于合并报表,那么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就应当在个别报表中进行。因为无论在个别报表还是在合并报表中,所运用的权益法原则应当保持一致。况且,等待合并报表时才进行抵销会遇到下列现实问题:如果a公司没有子公司因而不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话,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岂不无法完成了吗?

2.有利于从法律角度考虑利润分配的基准。从现行法律法规的角度而言,企业利润分配的基准应当是个别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而非合并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内部交易通常以收益居多,在个别报表中抵销未实现收益,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可以避免将未实现收益用于向投资企业分利,有利于资本保全,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和保护企业持续经营。

(二)顺流交易

投资企业将商品销售给合营及联营企业,如果合营及联营企业未实现对外销售,投资企业对该项内部交易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只应确认归属于其他投资企业的份额,待投资企业将该资产转售给独立的第三方以后,再确认这一交易损益中归属于自己的份额。除非资产的出售证明确实发生了减值损失,投资企业才应当全额确认有关损失。

案例3:假定a公司在本年度将一批成本400万元的商品按500万元的内部转移价销售给b公司。至年末,b公司购入的该项商品均未出售。其他条件同案例2。

由于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股权,该项顺流交易也可以理解为a公司出售给b公司的商品中只有60%实现了对外销售。由于该项内部交易未实现收益100万元并没有计营企业b公司的净利润,因此投资企业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理应为100万元(250×40%)。在个别报表中抵销顺流交易未实现收益100万元归属于a公司的份额40万元,应当分别抵销a公司自己的营业收入200万元(500×40%)和营业成本160万元(400×40%),即抵销该项交易未实现销售收益40万元;同时,抵销长期股权投资40万元,因为联营企业b公司的期末存货价值中有未实现内部交易收益40万元。见表6中方法1。需要说明的是,抵销联营及合营企业存货价值中未实现损益,与抵销子公司存货价值中未实现损益相比有所不同: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可以直接抵销存货价值;联营及合营企业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其存货价值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反映在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之中,只能通过抵销长期股权投资价值来间接抵销存货价值。

对于抵销投资企业与合营及联营企业之间的顺流交易未实现损益,实务中也可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在投资企业个别报表中按照顺流交易未实现损益100万元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40万元抵销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均只确认60万元[(250-100)×40%],编制合并报表时作重分类调整,即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投资收益之间进行调整,见表6中方法2;或者个别报表不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待需要编制合并报表时再按归属于a公司的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份额,抵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见表6中方法3。顺流交易不同方法的抵销及调整分录如表6所示。

笔者认为,方法1比方法3更加合理,理由同案例2。而对于方法2,虽然可使投资企业对于顺流交易与逆流交易抵销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保持一致,但联营企业b公司的净利润中并未包含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时按持股比例扣除缺乏依据。

四、结论

上述两种内部交易的抵销: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抵销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两者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都从合并主体或投资企业主体出发计量已实现的收益。无论在合并报表中还是在个别报表中,抵销未实现损益的原则是一致的,均抵销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份额或权益法下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3

内容摘要:顾客导向是营销观念的核心,顾客角度是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的主要思路,从顾客角度研究区域品牌资产是一种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品牌的顾客构成,提出区域品牌资产循环提升模型,认为培育顾客忠诚是区域品牌营销的关键,只有顾客忠诚,才能实现顾客价值,区域品牌资产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顾客导向 顾客忠诚 顾客价值 区域品牌资产 提升

自kevin lane keller(2003)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区域品牌开始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区域品牌研究始于夏曾玉(2003)从产业集群角度对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的探讨,围绕这个思路,我国学者更多地从产业集群、区域营销角度来探讨区域品牌建设,但缺乏对区域品牌内部机理的深入研究(孙丽辉等,2008),对区域品牌资产更是鲜有研究。区域品牌特性的复杂化和理论研究的缺乏制约了区域品牌理论的发展。因此,研究区域品牌资产,首先应该寻找支撑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顾客作为区域品牌的重要特性,也是区域品牌理论研究的根本。因此,我们应从顾客角度入手,分析区域顾客构成,进而探讨区域品牌资产提升路径。

顾客角度是区域品牌资产研究的重要思路

(一)从营销观念的演变看

以顾客为导向是营销哲学观念的核心,是营销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作为营销理论的分支,西方品牌理论研究在经历了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等阶段后,目前也已进入品牌关系阶段,而品牌关系指的就是品牌与顾客的关系。区域品牌理论作为地理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市场营销等学科交叉的一个方向,也必须遵循顾客观念的核心地位。

(二)从顾客忠诚、顾客价值与品牌资产的关系看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集中体现为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及在此基础上所带来的顾客价值。只有被顾客认可,在顾客的心理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品牌才有价值。对于一个品牌来说,顾客与品牌的关系以及顾客的价值是存在差异的。以顾客为导向,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稳固而良好的品牌关系,实现顾客忠诚,发挥顾客价值,提升品牌资产。

(三)从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的思路看

顾客角度是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的主要思路。keller(1993)是最早从顾客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界定和研究的,并提出了cbbe(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模型,其成果对品牌资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后的学者大多也是基于该角度进行的理论深化。keller后来又扩大了品牌对象的研究范围,认为空间区域也可成为品牌。shimp等学者(1993)从顾客角度研究了国家品牌,认为国家品牌资产就是顾客对国家品牌联想所产生的情感性价值。蒋廉雄等(2005)在分析区域品牌资产构成时,也指出区域品牌资产是在满足外部消费者的需要、实现内部营销主体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增加区域品牌的消费者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以提高区域品牌的营销效应和竞争能力,为区域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区域居民创造最大的附加值,以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实现。

(四)从区域品牌与一般品牌的比较看

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财务、市场管理和顾客三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出于品牌收购或企业兼并的需要,我们需要从财务角度对企业(产品)品牌资产进行价值评估,而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区域品牌作为一个公共品牌,缺乏对其资产价值评估的需要;出于企业品牌管理的需要,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产品)品牌资产也是一条重要思路,目前学术界在进行区域营销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多地从营销主体角度探讨区域营销策略和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蒋廉雄等(2005)也认为区域品牌资产反映区域品牌在吸引旅游者、投资者、求职者以及在目标市场维持领导地位的竞争能力,因此,需要从市场角度建立区域品牌资产。但区域品牌毕竟不同于产品和服务品牌,区域产品的多重性决定了区域品牌的营销主体在有些情况下也担任着区域品牌顾客的角色。而且蒋廉雄等(2005)从市场角度分析区域品牌资产构成时,指出应从协同的角度来发挥区域内单个营销主体之间的营销效果。他认为只有从顾客角度,把区域内的单个营销主体作为区域整体产品的顾客看待,培养顾客忠诚,才能实现个体营销与个体营销之间以及个体营销与区域整体营销之间的协同。因此,探讨区域营销、研究区域品牌资产应以顾客为导向、基于顾客角度进行,顾客角度是区域品牌资产研究的根本。

区域品牌的顾客构成分析

在区域推广阶段,为吸引移民,促进旅游和工业发展,区域的主要顾客群体是移民、投资者、旅游者。随着区域营销时代的到来,营销目标开始体系化、整体化,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传统的、简单的区域品牌顾客构成分析,已不能满足区域品牌资产研究的需要。

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独有的无形资产,在其营销过程中,区域政府及其附属职能部门作为区域发展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应承担主要的营销职责,区域内所有成员是其首要的营销对象,只有满足了他们的利益需要,实现了他们的忠诚,区域品牌建设才有意义,区域品牌资产才能升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品牌顾客应包括区域内部顾客和区域外部顾客。另外,区域品牌的公共性决定了区域内成员在作为区域品牌顾客群体的同时,又是区域内单一品牌的营销者,且承担一定的区域品牌营销功能,区域内单一品牌顾客群体也是区域品牌顾客群体。因此,区域品牌顾客的划分不是简单的区域内、外部顾客的划分,而应突出其内部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

由图1可知,从区域品牌的独立性和其主要营销主体看,其顾客群体应包括区域内部顾客和区域外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由居民、雇员和投资者构成,外部顾客主要由旅游者、出口市场、其它顾客群体组成。而当内部顾客群体构成特定的部门、组织时,又作为区域内单一品牌的营销主体,对区域外部顾客开展营销行为。

区域内所有现有居民都是区域品牌营销者不能忽视的实际目标顾客,是区域营销者赖以制定营销目标和战略的基础,也是营销战略赖以实施和营销目标赖以实现的保证。雇员包括专业人士(科学家、医生等)、企业家、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移民、佣人等)等来自区域外但现在区域工作的人员。投资者主要是指区域内现有产业和企业的投资者,他们对区域品牌的认知、情感以及利益获得状况决定其投资方向和力度。

旅游者主要指的是在持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出于休闲、商务或其它目的到区域旅行和逗留的人,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是区域所欢迎的顾客。出口市场指区域外的区域品牌影响下的区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包括国内其它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一个区域品牌的出口市场显示出该区域生产满足其它区域、居民和产业结构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其它顾客群体主要指潜在顾客群体,如潜在的居民、雇员、投资者、消费者、旅游者等。

基于顾客导向的区域品牌资产提升思路

(一)区域品牌资产循环提升模型说明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品牌资产的提升,是区域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传播过程,区域品牌营销主体通过对区域品牌的规划、定位和营销传播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忠诚顾客通过有效投资、协同营销、重复消费等顾客行为,发挥顾客价值,从而提升区域品牌、区域内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区域品牌资产。当然,区域品牌营销行为的实施并非会实现所有顾客的忠诚,或者忠诚顾客对于品牌的认知并非与区域品牌营销主体的认知达成一致,因此,区域品牌资产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是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营销与顾客行为不断互动的过程。

(二)培养顾客忠诚的营销策略

提升区域品牌顾客忠诚,首先要让顾客(尤其是内部顾客)了解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区域品牌价值的提升与区域整体经济和区域内顾客个人利益之间的相关性,从情感、利益认知角度去培养顾客忠诚。其次,在区域整体规划下,挖掘区域内独特且居优势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区域品牌定位,并开展整合营销传播,影响顾客的认知、情感和联想,激发顾客忠诚。

整合营销传播是制定并执行针对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各种说服性传播计划的过程,其目标在于直接影响目标受众的行为。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同时,还需开展人民营销、形象营销、吸引力营销、事件营销等具体的营销策略,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去培养顾客忠诚。

(三)培养顾客忠诚的关键是区域内顾客忠诚

区域内顾客在作为区域品牌这一整体性品牌顾客的同时,也作为区域内单一品牌的营销主体而存在。他们对区域品牌的认知、情感、联想、利益关系,影响着他们作为单一营销主体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影响区域外部顾客对区域品牌的认知质量和方向,最终影响区域外顾客忠诚。且当区域外顾客对区域内单一品牌的认知或忠诚出现变化时,就会影响区域内顾客对区域品牌的感知和利益平衡状况。区域内顾客对区域品牌的认知状况及由此表现出的营销行为,决定区域品牌整体顾客群的认知方向和质量,进而决定区域品牌资产价值。

(四)忠诚顾客的顾客价值体现

对于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来说,顾客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的重复性购买价值和隐性的口碑营销价值。尽管培育区域品牌也是为了提升区域内具体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销量,但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更多地应该考虑区域自身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竞争力,所以吸引有效投资是区域营销的另一主要目的,甚至有学者认为区域品牌营销就是为了吸引投资(王定一,2002)。而且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性特征,区域品牌营销主体的多元性会影响区域外顾客对区域品牌的认知,进而影响区域顾客忠诚,因此,实现忠诚顾客的协同营销行为是顾客价值另一主要方面,并且协同营销这一顾客价值能否体现直接决定区域品牌资产价值。

(五)区域品牌资产提升的表现

区域内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甚至产业集群状况与区域品牌资产都有着直接关联。区域品牌资产是否得到提升,体现在区域产品是否得到了区域内外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企业相比是否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区域产业是否能够突出区域特征并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区域品牌在本区域内且在区域外是否具备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上,本文从顾客角度入手分析区域品牌资产,可以说忠实于品牌资产理论发展的方向,而且从区域品牌与一般性产品品牌的区别入手,指出培养区域品牌的内部顾客忠诚是实现营销主体协同的根源,是提升区域品牌资产的根本出路,为区域品牌资产理论发展提出了一个思路。本文并没有对区域品牌资产的概念以及构成进行详细分析,也没有从顾客角度提出分析区域品牌资产的维度,这是本文的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发展和完善区域品牌理论。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著,李乃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于宁.城市营销研究―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4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 顺流交易; 逆流交易

一、权益法及顺流逆流交易的含义辨析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方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具体包含三类,简单权益法、购买法权益法及完全权益法。简单权益法是按被投资企业账面净利润乘以投资方持股比例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购买法权益法是在被投资企业账面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计算被投资单位调整后的净利润,在此基础上乘以投资方持股比例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完全权益法是在购买法的基础上消除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内部交易。需要说明的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完全权益法。

顺流交易是指投资企业向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出售资产;逆流交易是指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顺流逆流交易中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即有关资产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体现在投资企业或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持有的资产账面价值中时,相关的损益在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投资企业若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内部交易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应进行相应调整。理解上述内容时,应掌握以下要点:

1.投资企业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进行权益法核算时,应首先按照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报表按取得时公允价值持续计算进行调整以及会计政策差异进行调整,再将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调整后净利润中扣除,最终以经上述调整后的净利润和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

2.顺流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利润应该是站在关联方整体的角度考虑,相当于资产在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转移,未实现利润抵减整体的净利润,投资企业不能将未实现利润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是如果购买方将内部交易的商品销售到集团以外的第三方,相对于整体而言,这部分商品就真正实现了增值,这时未实现利润得以实现,之前抵减过净利润的部分应该再调整回来。

二、顺流逆流交易会计处理的理论沿革

顺流逆流交易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是编制合并报表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其核心就是要将与母公司有关的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控股子公司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在合并报表上反映母公司对它们的投资。“实体理论”是由美国莫雷斯・莫尼兹(maurice moonitz)教授首先提出的,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4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合并报表的实体理论》的著作,对“实体理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实体理论强调的是企业集团中所有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按照经济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

合并会计报表的报告主体是企业集团,是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实质性整体。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cas33)并没有将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纳入合并范围,但是本质上通过权益法核算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净资产和净利润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份额已经通过投资企业的会计报表计入了所属集团的合并报表,在这里企业集团的范围已被扩大了。增加权益法下顺流逆流交易处理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所以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的交易同母子公司交易一样,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也应该抵销,抵销原理跟母子公司抵销原理基本一致,否则就会虚增资产或利润,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首先,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只是部分进入合并报表,因此需要视情况乘以持股比例,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的仅仅是投资企业享有它们的权益份额;而子公司是全额进入合并报表,不管持股比例是多少,也无论是顺销或逆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均应全额抵销。其次,由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报表项目并未进入合并报表,因此不能抵销其报表项目,只能抵销其对投资方的影响,此时编制的会计分录称之为“调整分录”,不是“抵销分录”;而子公司是以资产、负债等形式进入合并报表,抵销时应将母公司的报表项目和子公司的报表项目抵销。

三、顺流交易实例分析

(一)举例

例1,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20×9年,甲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800万元的商品以1 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至20×9年资产负债表日,该批商品尚未对外部第三方出售。假定甲公司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两者在以前期间未发生过内部交易。乙公司20×9年净利润为1 8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上例中甲公司在该项交易中实现利润300万元,其中的60(300×20%)万元是针对乙企业的权益份额,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即甲公司应进行的账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00[(1 800-300)×20%];贷:投资收益300。甲公司如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利润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损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借:营业收入220(1 100 ×20%);贷:营业成本160(800×20%),投资收益60。

(二)分析

对于上述甲在合并报表中编制的调整分录,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之一:由于顺流逆流交易处理与母子公司交易处理都源自“实体理论”,因此顺逆流处理应仿效母子交易处理的抵销分录。假定甲公司持有丙公司60%股份,则丙为甲的子公司。20×9年甲将成本为800万元的存货以1 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丙,期末丙没有卖出去,丙实现净利润1 800万元。甲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首先应做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 080(1 800×60%);贷:投资收益1 080。对于内部存货交易再另行抵销:借:营业收入1 100;贷:营业成本800,存货300。模仿上述账务处理,甲与联营企业乙发生的内部交易应做如下分录,1.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300×20%);贷:投资收益60。分录中金额用300乘以20%相当于抵销分录中用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1 800乘以持股比例60%。2.借:营业收入220(1 100×20%);贷:营业成本160(800×20%),长期股权投资60。分录中之所以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是由于乙公司存货多计的60(300×20%)万元并未在合并报表上直接体现,而是通过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少60万元来体现的。将1、2会计分录合并即借:营业收入220;贷:营业成本160,投资收益60。

角度之二:将例1中甲对乙编制的两笔分录合并即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00,营业收入220;贷:营业成本160,投资收益360(1 800×20%)。因为在顺流交易中甲销售商品给乙,此时乙的利润没有增加,所以计算投资收益就直接用1 800万元来计算,而无需扣除300万元。分录中借记“营业收入”和贷记“营业成本”是为了把甲销售给乙产生的收入、成本抵销,这样甲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中就不存在内部销售利润。否则由于乙不纳入合并范围,甲可以通过大量往乙销售存货的方式,增加自身的收入、成本和净利润,进而粉饰会计报表达到造假目的。因此顺流交易是站在投资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角度来处理,顺流调整损益。

四、逆流交易实例分析

(一)举例

例2,甲公司于20×9年1月取得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假定甲公司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20×9年8月,乙公司将其成本为800万元的某商品以 1 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甲公司,甲公司将取得的商品作为存货。至20×9年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仍未对外出售该存货。乙公司20×9年实现净利润为2 8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甲公司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乙公司20×9年净损益时,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0[(2 800-300)×20%];贷:投资收益500。若甲企业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以下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贷:存货60。

(二)分析

对于上述甲在合并报表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同样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之一:对于该内部交易,先按照权益法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1.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300 ×20%);贷:投资收益60。由于逆流交易中,存货最终没有卖出,相当于甲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多了60(300×20%)万元,要将其抵销掉。此外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上确认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并未在合并报表上直接体现,而是通过甲公司的投资收益来体现的,所以2.借:投资收益60;贷:存货60。将1、2会计分录合并即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贷:存货60。

角度之二:将例2中甲对乙编制的两笔分录合并即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60(2 800×20%);贷:投资收益500[(2 800-300)×20%],存货60[(1 100-800)×20%]。本题中乙公司将存货销售给甲公司,内部销售收入为1 100万元,成本为800万元,该内部交易使乙公司增加利润300万元,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为500[(2 800-300)×20%]万元。如果甲在计算投资收益时不减300万元,则投资收益为560(2 800×20%)万元,将导致多确认投资收益60万元。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这个手段,大量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进行交易,增加自身资产和净利润。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合并分录不但解决了投资企业多确认投资收益60万元的问题,还解决了存货多确认60万元的问题。因此逆流交易是站在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角度来处理,逆流调整资产。

沿用例2,假定在2×10年,甲公司将该商品以1 200万元的价格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因该部分内部交易利润已经实现,甲公司在确认应享有乙公司2×10年净损益时,应考虑将原未确认的内部交易利润计入投资损益,即应在考虑其他因素计算确定的投资损益基础上调整增加60万元。

五、顺流逆流交易特别说明

如果顺流或逆流交易产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不应予以抵销。投资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向联营企业出售资产表明发生了减值损失,其减值损失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8)的规定全额确认,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不予调整。

【参考文献】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5

日本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69)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优势理论或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而这些产业在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这样就使双方的优势都得到了利用,降低了经营风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系教授约翰•哈齐•邓宁(john hazy dunning,1981)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方式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际营销企业从事国际生产时要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这三项优势分别是:(1)所有权优势。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2)内部化优势。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经营活动,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3)区位优势。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国际营销企业在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选择出口贸易方式;只具有所有权优势时就选择技术许可证贸易方式。特定行业国际营销风险防范的理论研究国际营销风险涉及的行业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零售业。因此,国外对零售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稍具规模的以零售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高潮,国际化战略成为零售商的一个重大公司战略(steve burt,john dawson &leighsparks,2004)。国外学者们对零售业的国际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际市场选择中的主要风险因素研究。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grdi(global retail developmentindex)中,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是其中的主要变量,其权重高达40%,可见国际市场选择中,以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是其主要的评估变量。benoun &helies-hassid(1993)将影响零售商国际市场的因素进行模型化,他认为,零售商对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风险、资金返还,法律进入障碍,国家财政可靠性。koch(2001)也认为,零售商国际市场选择要考虑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家市场潜力、市场的竞争地位、预期的海外市场风险。evans &mavondo(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可以明显增加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2.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风险管理研究。国外学者对不同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进行了风险管理分析,其中mcgoldrick(1995)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mcgoldrick(1995)认为,零售商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由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许可(licen-sing)主要指零售商许可国外销售机构以销售自有品牌的方式进入,与其他进入方式相比,使用该方式进入国外市场,零售商只需要很少的前期投资,且风险最低,但其不足就是对海外市场的控制程度也相应地最低;租约或附属经营(concessions)主要指在大型店铺里店中店的经营,同样是低风险、低成本的进入方式;特许(franchising)进入方式与许可进入方式不同的是,特许方要给予被特许方经营方面的特殊指导和帮助,该方式在国外市场保持一定的控制水平,并且成本投入与风险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平衡;合资(joint venture)是指与熟悉本地市场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合资经营,合资方式大大缩短了进入新的国外市场的适应时间,降低了成本与风险,成本与控制水平居中;并购方式(merger &acquisition)的进入速度快,但是成本与风险也极高;自我进入(self-startentry)的进入方式对海外市场控制程度最高,但是投入资金多,成本相当大,并且可能遇到较大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如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府没收等。

特定项目的国际营销风险管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学者开始对国内外的现代建设项目和高科技开发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逐步向专业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rerry &hayes(1985)根据工程项目的风险来源,按照承包商、业主、咨询方应该承受的风险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细分。cooper &chapamen(1987)将风险按其特点划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mustafa &ai-ba-har(1991)分析了工程项目的核心风险因素。tahetal(1993)从风险结构原理,对项目的风险源到风险后果进行了风险分类研究。boehm(1991)将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两个阶段。两阶段又分别划分为风险识别、分析和优先排序;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监控计划、跟踪和纠正措施。fairley(1994)将风险管理划分为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概率和后果、制定减轻风险的策略、监视风险因素、制定备用方案、管理危机和从危机中恢复七个步骤。(五)国际营销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市场风险评价开始于工业化大生产的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行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评价理论才全面、系统地在企业、环境、市场等领域进行研究应用;60年代后期,概率风险评价(pka)的系统风险评价技术得到了开发,与此同时,英国建立了故障数据库和可靠咨询机构,针对企业的国内与国际营销活动开展概率风险评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该理论相关的应用模型较多,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多元判别分析法(mda),其次是logtt分析方法。80年代,出现了多目标决策风险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和可能—满足度方法(p-s),这些方法将国内或国际营销风险的各个要素提炼为一系列的主要指标,考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90年代以后,神经网络(nn)方法开始在营销风险分析中得到应用,该方法从神经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研究成果出发,在数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布模式处理系统。

国内对国际营销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

(一)国际营销风险分类及其防范研究以刘秀荣(2008)为代表,将国际营销风险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等。胡穗华(1989)、赵广华(2004)等人认为东道国政府的政治态度形成了一种企业难以预料的“非市场力量”,对国际营销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了政治风险。赵广华(2004)将政治风险分为外汇管制、贸易壁垒、价格控制、雇工干扰、国有化、政权更迭及战争暴乱等,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卢阳春、吴凡(2009)等认为,法律风险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熟悉东道国法律法规或其他原因,造成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发生不符合东道国法律法规的情况,或者东道国执法不当甚至故意借法律形式制造障碍而导致国际营销企业遭受东道国法律惩罚的风险,提出了主要防范措施是“加强和完善与跨国经营相关的立法”。王承文、于雪霞、王雪晶(2005)等人认为,国际营销文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销进程中,由于文化的客观差异存在和文化交汇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并从宏观文化风险、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风险、行业文化风险、产品本身风险四个层面分析了企业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识别标识,提出了文化风险的规避对策。杨光、黄旭(2005)等认为,国际营销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由于采取赊销、承兑交单、分期付款等促销方式,授信于海外客户的信用而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他们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提出了国际营销信用风险的具体控制措施。(二)不同行业的国际营销风险的管理研究不同行业的国际营销风险防范的指标因素和重点不一样,我国学者就石油、零售企业、金融等行业阐述了国际营销风险的管理问题。徐畅、赵俊平、李九斤(2008)分析了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国际营销风险的评价问题。林红菱、张德鹏(2009)、林明菲(2007)等对零售业的国际营销风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采用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杨毅平、许长新(2010)对如何有效识别、评价国际工程承包的金融风险进行了阐述,并采用var模型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构建了国际工程承包金融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钟亮(2010)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汇率等方面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fdi)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张春玉、张庆、张传平(2010)从汇兑损失、国际市场萎缩、安全形势严峻、经营环境恶化等方面分析了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三)国际营销风险评价研究林红菱、张德鹏(2009)在国际营销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对国际营销的风险进行分类并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国家应侧重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徐畅、赵俊平、李九斤(2008)分析了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国际营销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国际营销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营销风险的评价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nntool实现评价模型的训练和检测。杨毅平、许长新(2010)以va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国际工程承包金融风险评价基本框架。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6

(仅供参考)

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并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深入、具体、完整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揭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懂。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策机构等。

一、创业计划书内容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的风险和问题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

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1) 公司及提供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的概述

2) 面临的市场机会和目标市场定位与预测

3) 市场环境和竞争优势

4)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5) 团队概述

6) 所需资源,提供的利益等

2. 产品/服务介绍

1) 本创业计划的产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环境

2) 详细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说明,以及如何满足关键的顾客需求

3. 公司战略

阐释公司的发展战略,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目标,包括:

1) 商业模式

2) 总体进度安排、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目标

3) 公司的研发方向和产品线扩张策略

4) 主要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

4. 市场调查和分析

1) 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析

2) 市场容量估算和趋势预测

3) 竞争分析和竞争优势

4)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5) 市场发展的趋势等

5. 营销策略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包括:

1) 定义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面对的顾客群,所提供的核心价值、附加利益等

2) 制定符合本项目市场特点的价格策略

3) 构建通畅合理的营销渠道

4) 提出新颖而富于吸引力的推广策略

6. 经营管理

1) 生产工艺/服务流程

2) 设备购置和改建、人员配备、生产周期

3) 产品/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

7. 创业团队

1) 公司的管理团队,组织架构以及团队能力

2) 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团队成员的分工和互补

3) 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 企业经济/财务状况

1) 资金需求和来源

2) 融资计划

3) 股本结构与规模

4) 资金运营计划

5) 退出策略(方式、时间)

9. 财务分析与预测

1) 三年的销售收入预测表、三年的利润表

2) 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前两年为季报、前五年为年报

3) 财务分析

10. 关键的风险和问题

可能的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的风险和问题、相应的规避计划等。

二、创业计划报告书的撰写原则

1、主题明确

1) 项目名称:体现创业投资的主旨或目标——科技、市场、价值。

2) 封页:精心设计、体现项目特色;简洁规范、避免过于花俏。

3) 报告摘要(1~2页)开门见山地综述:项目的名称、技术特点和优势、所属

产业及趋势、市场需求及趋势、投资及其效益、基本结论等。

4) 报告目录和章、节、目的标题:报告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5) 报告的正文:分“章-节-目-小目”论述、主题明确、依序论述、循序渐进。

6) 报告的附录:科研成果获奖、专利、发明证书等;市场调研的方案和问卷等

资料。

7) 报告的主要参考文献:按参考文献标准写法标注。

2、结构合理

1) 报告摘要(执行摘要)

2) 项目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简介

3) 产品或服务及其特征

4) 市场需求和所属行业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5) 市场营销方案

6) 生产和运作模式

7) 企业管理方案

8) 融资方案

9) 投资(财务)效益可行性

10) 风险及其防范

11) 撤出机制

12) 结论和决策建议

3、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报告摘要

1) 产品或服务的名称及特征、所属产业、趋势及特征;

2) 项目的市场需求和趋势、营销的基本策略;

3) 公司的组织和管理;

4) 项目的筹资和投资计划和效益评价结果;

5) 项目的风险投资者的撤出方式和预计效益;

6) 项目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产品或服务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简介

1) 产品或服务简介:技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欧洲杯投注官网的简介:公司组建、注册资本和股权结构、发展战略

市场需求和所属行业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1) 市场容量调查和预测过程和结果

2) 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3) 行业的竞争对手和方式

* 市场营销方案

4p的组合:几种主要的营销策略

所选营销策略的利弊分析和调整

* 生产和运作模式

生产组织方案(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

生产工艺流程

人员和设备的配置

*企业管理方案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

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的职能(权责利)

中层经理的职责

部门管理(人事、财务、生产、采购、销售等)

职工管理

*融资方案

资金来源和比例:技术入股、风险资本投资入股、管理者出资入股、银行贷款。

计算资本成本:各种资本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投资(财务)效益可行性

编制:损益表、(经营性)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还贷计划表*。

测算投资效益指标:静态和动态回收期(pbp)、净现值(npv)、内涵报酬率(irr)、保本点(bep)等。

*风险及其防范

技术风险和防范:技术创新性和成熟度、技术更新、r&d的后续能力。市场风险和防范: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市场竞争态势、产品更新换代或替代品出现。

*撤出机制

股权转让-部分转让或全部转让股权,预计的股权转让价值:

股权价格=每股净资产(1 溢价率)

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出售股份或继续持股),预计的股票价值:股票价格=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发行的平均市盈率

* 结论和决策建议

i.

ii.

iii.

iv. 技术价值:该项技术和产品/服务是否成熟和具有应用前景? 市场价值:基于该项技术的产品/服务是否具有较大和稳定的市场需求? 投资价值:该项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风险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效益 ? 决策建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投资和管理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4、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1) 市场调研分析部分:资料详实、可信度高;潜在需求现实

2) 技术工艺部分:技术成熟;后续r&d有保障

3) 财务效益部分:销售、价格和成本合理;npv>0;回收期短

4) 营销策略:可操作性;有特色和创意

5) 风险评价:客观;可解决

6) 撤出方式:可行

5、方法科学、分析规范

1) 市场调研和预测方法

2) 财务效益可行性研究方法(npv、irr、pbp、弹性分析)

6、文字通畅、表述准确

通俗易懂;逻辑严谨;言能达意;谨防语病

7、排版规范、装帧整齐

封页、 标题(大、中、小)和全文格式、正文、段落、引言、表格、公式、数字表示、参考资料

报告书撰写的基本要求

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7

【关键词】赊销;信用;指标体系;投资

一、投资视野下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涵义、指标与特点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投资”之涵义

因授信人的不同,信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银行信用:由从事货币资金经营的银行发放的信用;投资信用:一般是由金融机构或私人基金向企业提供的相对较长期的信用,以帮助受益者开办企业、购置土地、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对企业或者消费者个人的赊销。通常,企业赊销信用多被归属到商业信用之中,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

在当前对企业赊销信用决策的相关研究文献成果中,将赊销当成企业促销手段与关注赊销成本的论述较为常见:如李红梅(2003)在《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文中认为:企业赊销一方面可扩大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有可能会造成现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引发信用危机,要健全赊销管理。这是“手段论”的代表性观点;王莉莉(2003)在《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文中认为:企业赊销的成本由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组成,应加强管理。这是“成本论”的代表性观点。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赊销还存在另外一种重要功能:投资功能,即赊销信用是企业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在相关研究文献中,注意到赊销“投资功能”的文献是“成本论”中有关“机会成本”的论点:机会成本是指企业的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所丧失的潜在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可以为企业取得投资收益。在实际工作中,也是用赊销与投资利率的乘积来计算机会成本,但仅止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从商业信用角度,研究者多出于促销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动机,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短期考虑,而从投资信用角度,研究者多是出于企业减少市场经济中各种风险的考虑,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长期考虑。就像企业一般都会保有一定数量的债券、银行存款等各种形式的流动储备防备无法预知的风险一样,当企业以赊销形式进行投资时,赊销资金同样具有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这时,企业是作为一个金融中介对其客户进行授信,从而赚取高于市场利率的收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形式,市场经济正在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化,赊销已成为企业销售方式中的主要方式,其数额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赊销资金的质量与安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投资的视野下,摒弃“手段论”与“成本论”观点的不足之处,重新审视与研究赊销信用投资的作用与功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与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

在投资视野下,企业信用管理赊销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赊销资金净现值、赊销资金净现值率、赊销资金现值指数、赊销资金内含报酬率等指标(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的具体涵义

赊销资金净现值是指在投资期间内,按一定的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之和。所采取的贴现率可以是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也可是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

当我们将企业赊销给客户的资金视同为一项“投资”以后,就可以对企业的赊销资金进行“投资项目管理”,计算出其内含报酬率,并与企业资金成本指标相比较,判断企业赊销信用投资的质量,为研究企业的赊销信用决策是否妥当提供了一个“风向性”指标。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公式的推导与分析之中,就会发现,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净现值率大于零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大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率等于零时,净现值率等于零,现值指数等于1,内含报酬率等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小于零时,净现值率小于零时,现值指数小于1,内含报酬率小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

综上所述,根据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与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赊销资金的安全与质量。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之“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通常,在进行项目投资分析时,将投资时期分为建设期与经营期,建设期形成固定资产,而经营期形成利润。利润是营业现金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税金等多项支出后的现金净流量,它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先弥补经营期间的各项现金支出后的余额,这称为“第一阶段收回投资”。然后,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这称之为“第二阶段收回投资”,这样,在项目投资分析时,就存在两个收回投资的阶段,这称之为项目投资的“二阶段收回投资”。

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企业将赊销资金投资给客户,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当客户偿还应收账款时,不存在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情况,所以存在“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这个特点在计算赊销资金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是以一次或分次收回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入量之和与赊销投资额相抵减表现出来的。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的基本假设

企业赊销信用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现金流量等多项指标计算,为简化分析,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

(1)时点指标:内含报酬率计算中所涉及的价值指标,均按年初或年末的时点处理;

(2)确定性:与计算相关的赊销量、产品价格、各项成本、所得税率等因素为已知常数;

(3)全投资:在计算时只考虑赊销资金总量的变化情况,不分赊销产品、赊销种类等具体赊销形式,均视作赊销资金。

(二)示例

本文采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57)2003年至2006年年报所公布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见表1)。贴现率按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年至5年贷款利率5.58%为准,以2003年1年期应收账款为基数,分别计算和说明赊销信用决策各项评价指标。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1:

从上述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的计算不难看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净现值大于零,净现值率大于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为50.88%。所以,可认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赊销信用投资方案是恰当的。

三、结论

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论文建立了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从而使赊销信用决策结果更加准确,为企业赊销信用管理提供了依据,便于企业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改善企业赊销资金的质量,提高了相关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在市场经济从货币经济转为信用经济的当代,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柳絮,韩玉启.企业信用销售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5,(3).

[2]李红梅,缪传江.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煤炭经济研究,2003.

[3]王莉莉.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财会研究,2003,(9).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8

一、服务营销理论综述

服务营销理论是营销学的分支理论,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rathmell(1966)认为服务思维应该受到营销人的重视和学习,正如他在服务领域提出的想法、建议和他对于服务范式的定义,并且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活动、支持,服务的特性是无形的,并不会产生所有权和认知上的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bateson、shostack、berry等学者归纳了确定了服务的五大特征: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差异性、缺乏所有权。到了八十年代,服务营销理论的实践探索逐渐增多和理论基础也不断夯实,大量的服务营销相关的文章和学术成果开始出现。与服务营销相关的关系营销、服务系统设计、服务质量、服务接触等领域,还包括内部营销、全面质量管理、服务组织核心能力等领域。服务营销理论在国内也有一定发展。杨博(2013)认为服务营销的贯彻落实需要体现定制化思想,有必备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王悦(2013)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展以无形服务替代有形商品形成差异化服务竞争。服务营销的8p营销组合策略由lovelock(2010)提出,即在原来4p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宣传上加入了服务传递要素,重新定义了服务营销理论。这四个要素是:实体环境、流程、人员、生产效率和质量。这8p代表着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制定可盈利的持续性战略所必备的要素。

二、投资顾问介绍

投资顾问业务是在证券公司内专门给投资者提供相关的证券投资建议,并从投资获利中收取报酬的行业,投资顾问收入是证券公司尚未开发的油田。在我国,2011年证监会批准了投资顾问业务的注册资格,改变了证券公司现有的收入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因经纪业务的“囚徒效应”而影响公司的收入问题,提高公司营收的稳定性。保证持续经营能力,改变佣金率下滑趋势的有效手段。目前,证券公司的投资顾问业务的类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的通道服务、企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资咨询服务等。证券公司率先实现投资顾问业务模式的创新,在证券市场中率先提出标准化的投资顾问服务,是决定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投资顾问业务现状分析

1.投资顾问业务收费渠道不明确证券公司目前推行的收费方式中,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利息净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是公司常用的手段。由于“佣金价格战”仍很激烈,券商的金融理财产品与服务单一,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提高佣金率和投资顾问服务费遭遇了非常大的考验。

2.投资顾问服务内容相对局限。由于证券公司受经营政策的限制,未能开拓出丰富的、风险收益类型各异的产品与服务,未能提供具有行业高竞争性的金融产品,投资顾问的从业人员可选择的服务内容较少,导致服务内容的局限性。

3.委托与投资建议的矛盾。依据《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的投资顾问从业人员只能给客户提供证券的投资建议服务,并不能替代客户下单,也不能从事证券交易过程。因此,如果客户未按照建议买卖证券,投资顾问从业人员就不能获得业务收益,投资建议也很难转化成经济效益。

4.投资顾问团队专业性较低。目前,在证券公司中投资顾问的从业人员,对简单的通道交易较为熟悉,而缺乏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领域的知识层级,不能将投资顾问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因此,优秀投资顾问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券商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服务营销8p理论的改进策略

1.产品服务营销策略解决营业部投资顾问产品业务的核心方式是建立创新投资顾问产品的工作机制,建立以专户管理人为核心的专户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专业性的投资顾问团队,加入专业的人员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另外,负责设计产品的从业人员应注重于金融产品的质量,有效利用公司其他职能部门的资源,提升产品价值。最后,从业人员熟练自身业务,充分理解投资顾问业务能给公司带来的深层次效益,为顾客选好股,卖好股,以客户利益为重。

2.客户策略投资顾问业务的服务营销出发点是以客户为中心,抓住客户需求,分类管理客户。证监会在《关于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中明确券商应对股民进行分类管理。依据资金量和投资量将客户分类,明确每一个细分客户群所需求的特点,采取对应的差异化服务,制订出与特定细分客户群相适应的证券产品和服务策略。全程追踪式注重证券公司在全程不间断的关注,尤其是客户确定目标投资组合方式之后的关注和客户信息收集,综合收集到的信息用专业知识加以分析给客户咨询建议。

3.质量服务营销策略投资顾问服务的考评指标应根据证券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评估。公司应注重提升客户交易通道的佣金率、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降低客户的流失率等。证券公司应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提高证券公司应对股市行情的反应速度、改变单一的“通道型”服务模式,实现证券公司投资顾问业务的战略转型。

4.价格策略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收费规定应该按照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客户协商并书面约定收取证券投资顾问服务费用的安排,可以按照服务期限、客户资产规模收取服务费用,也可以釆用差别佣金等其他方式收取服务费用。既有确定性又有灵活性,既有导向性又有禁止性。

5.促销策略口碑人员推销是建立购买者的偏好、信任和行动时最有效的工具。促销过程中让客户介入制作或传播你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之中,征求来自客户的意见,对客户讲述真实的故事,为客户提供最快的抱怨处理,开发核心客户。

6.渠道策略证券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渠道为王的年代,多方面的人事资源能给公司带来重要的终端效益。搜集开户的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投资行为,把握客户投资趋势,改善投资顾问业务的服务渠道。证券公司应加强关注于客户接触的投资顾问业务方式,合理、快速地为客户解决投资中遇到的金融问题,把投资顾问业务打造呈标准化头型服务,在证券行业建立起自己的服务品跑。

7.流程策略投资顾问业务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服务构架设计。大规模定制可为证券公司的特定类别的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证券公司应该形成以在专业化营销团队提供精细化的公关营销服务为主的导的咨询业务前台,以高水准的策划和个性化理财为主导的研发后台支持平台,才能提升证券公司的服务专业程度、标准化程度、流程化程度与系统化程度。

8.环境策略证券公司正在积极建设投资顾问业务的系统环境,引入了相对成熟的系统环境,例如专用网站、呼叫中心、短信平台、crm系统,经纪人平台等。系统的完善将提高公司开展投资顾问业务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投资顾问人员的工作效率、客户管理的规范性、服务产品及管理、业务合规合法等方面。在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更有效的发挥研究资源优势,通过整合环境资源将有效产品和投资顾问有效结合,将两者的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五、结论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9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营销;4p组合策略

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是基金的两种形式,是根据基金份额是否固定以及投资者是否可以申购和赎回来划分的。由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用极其简单的方式来约束基金公司,俗称“用脚投票”的方式来约束基金公司,所以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基金的主流品种。随着开放式基金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如何迅速提高开放式基金的销售量和增加开放式基金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式基金能否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下面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我国开放式基金营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基金产品目标市场定位不清晰,细分市场不到位

目前,我国各基金公司出于业绩考虑,在基金营销上以机构客户为主,对中小投资者市场培育力度不强确实是当前我国开放式基金营销中的现实,纵观我国目前的开放式基金,虽然冠以各种名称,投资理念也设计得很精致,但却无法完善的解决吸引中小投资者的问题。原因在于从国外共同基金的发展经验来看,基金的推出主要是迎合中小投资者需要专家代客理财的需求,同时,基金担负着分散小额投资所不能分散的非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但由于受我国证券市场大环境的限制,现有的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品种选择的空间都不很大,实质上各家基金的投资风格并没有太大区别;加上多数基金都以投资股票为主,承担着与市场基本一致的系统性风险,而我国股票市场上又缺乏股指期货等金融避险工具的支持。此外各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到达消除非系统性风险的目的也令人担忧,所有这些均导致了我国的开放式基金并无法真正实现像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上共同基金所起到的专家理财的作用,这也是目前基金无法有效吸引中小投资者的一大主要原因。

除了基金的定位有偏差外,基金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也不到位。按照市场营销理论,应该是什么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故基金产品应该针对不同的投资者类型推出有针对性的基金产品。但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更多的是尽量动用一切客户资源,能卖多少是多少,几乎没有把客户群进行细分来为其提供不同的基金产品。虽然已有一部分开放式基金在产品设计上力求差异化,但在基金的营销过程中却是对投资者的需求不加了解,只要能够让投资者掏钱就行,也不管投资者是否需求自己的基金产品。可以说市场越来越细是基金发展的趋势,但这也意味着基金面对的客户群体应该是缩小的,忠诚度是增大的。所以,在基金的营销过程中就应该避免不适合基金投资设计的投资者盲目加入的情况,即不能为了销售业绩而不负责地怂恿客户购买基金。

(二)交易成本较高,价格费率结构不灵活

目前,我国经济已开始走向“过剩经济”时代,“暴利经营时代”已经过去,“微利经营时代”到来,在“微利经营时代”价格较大幅度的向下盘整是必然的,但我国投资者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交易成本仍然是相对比较高的。相对于交易便利、成本极低的封闭式基金来说,投资者参与开放式基金交易的交易成本无疑大大高出一截,如目前开放式基金的首次认购费用大约为1%—1.2%不等,二次申购费用为1%-1.8%不等。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二次申购费用有时竟达到1.6%—1.8%(不同基金产品费率不同),这远高于封闭式基金0.3%的交易成本。此外,开放式基金的总体费率大约是在1.75%的年管理费与托管费基础上,再加上约2%的一次申购赎回费用,故累计达到了约3.75%,成倍高于封闭式基金的交易费用。可以说这种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严重影响了投资者购买开放式基金的积极性。

除了高额的认购费和赎回费是阻碍中小投资者购买开放式基金的重要障碍外,开放式基金也缺乏灵活的价格结构,这主要表现为基金产品无法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大小(如券商的股票经纪业务一样)给予投资者一定的费率优惠,没有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的费率安排以及没有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设计不同的费率结构等,这些也导致了投资者购买积极性的降低。

(三)基金营销渠道粗放经营,成本较高,效率低

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逐渐形成了银行代销、券商代销、基金公司直销的销售体系,这“三驾马车”均建立了各自的组织体系、管理办法、客户经理和营销网络等。而其中商业银行更是以其遍布全国的众多营业网点优势在基金销售份额中占绝大比例。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基金销售体系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状态,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如银行的销售队伍并不是真正的基金专家,故在基金营销过程中难免无法有效针对投资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推销,而且基金也瓜分了一部分原本竞争就很激烈的存款蛋糕。再如证券公司从股民中发展基金投资者的潜力毕竟有限,而基金公司自身的直销人手往往不够等情况均有待改进。

此外,目前基金渠道营销中还面临过分依赖销售机构的问题。从基金业内透露的信息看,托管银行销售在总销售额中占绝对比例。但是,银行的扶持毕竟是有限的,而有的基金也可能并不一定需要遍布全国的分销机构,比如针对特定地区人群的基金品种可能靠基金管理公司自身就足够了。这种过分依赖银行代销基金的现象也导致了目前开放式基金的营销渠道总体成本较高,且营销效率相对而言并不明显,毕竟银行还有其他业务要做。

(四)基金促销手段单一,缺乏力度

目前基金公司进行的开放式基金促销活动大多为广告,而对于营销4p组合理论中促销策略的诸如公关、销售促进、人员推销等方式往往有所忽略。而广告作为促销方式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广告作为促销手段对消费者的作用只是推广和介绍,属于被动促销,而投资者能否被广告所吸引及投资于开放式基金,并不是一条广告所能做到的,故有必要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方式和手段,使投资者在多元化的信息包围中,更好地识别和了解基金产品和服务,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此外,在银行代销基金时,与基金公司合作的商业银行的相关网点宣传促销力度往往不够,银行的基金促销人员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时有发生,故这也是也是基金促销管理中应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开放式基金营销问题的策略

(一)产品策略:针对不同投资者类型推出不同类别的基金,定位和细分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事实证明,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而寻找到的市场位置,极富销售力。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存在

一级级的小阶梯,他们将产品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要求在这些小阶梯上排队。我们的市场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些小阶梯并将产品与某一阶梯联系上,即从投资者一级级的需求阶梯出发推出差异化的基金产品。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应该加大对投资者需求的研究力度,通过组建由市场销售人员、研究人员等组成的联合产品开发小组,整合市场部门、研究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力量,加强他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扩大公司内部新产品开发的构思源,开发出迎合不同投资者需求的开放式基金产品。借鉴国外共同基金的基金品种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收入基金、成长基金、平衡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是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应着重考虑开发的基金产品。此外高科技行业基金、蓝筹股基金等也可以在条件相对励熟的时候推出。在最近新一轮的开放式基金竞争中,各大基金公司已经开始推出有针对性的基金产品,如南方宝元债券基金是中国证券基金中第一只重点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富国动态平衡基金是通过主动管理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型基金,融通新蓝筹基金是指股票资产的80%用来投资蓝筹企业的蓝筹股基金,其他的如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宝盈鸿利基金等。

(二)价格策略:根据不同投资者需求合理制定灵活的收费标准

按照市场营销理论,投资者需求始终是定价策略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所能接受的心理价位一般较低,故可考虑在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费中设立多级别收费方式,如“先收费后投资”方式、“先投资后收费”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等。同时,为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还可以设计随持有期递减的赎回费。另外,不同投资者对费率结构的偏好是不同的,有的投资者或许喜欢偏高的前收费,有的喜欢偏高的后收费,有的不喜欢收取申购佣金,但能容忍每年较高的营运费用,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同一只开放式基金内设计不同的收费结构,而且各个系列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换,以适应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变化。总之,在基金产品的价格策略上,基金公司务必做到执行灵活的价格策略。基金公司要根据投资者的认购时间、额度、持有期的不同,设计出合理的费率结构标准,以提高价格手段的竞争力。

(三)渠道策略:建立科学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营销渠道

前面提到,银行和券商代销、基金公司直销这“三驾马车”是我国开放式基金销售的主要形式,但这种模式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故有必要进行渠道的整合与精耕。以前,大多数基金通常只是通过某种单一的渠道如一家银行出售其产品,现在则可选择通过一种混合型销售渠道模式走向市场,即将多种渠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同时启用银行和券商代销基金等,从而使不同的渠道在同一销售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渠道体系,以提高基金的营销效率。目前,已有基金公司开始分销渠道多元化之路,如富国开始引入农行、浦发银行两家代销,融通新蓝筹在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三家银行及国泰君安、华夏等多家券商中首次实现同时销售等。可以说这种探索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在渠道的整合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渠道的精耕,即讲求每一个渠道的营销效率,不同银行和券商在代销时应根据自身的营销网络特点,展开不同的营销方式。如银行应根据储户的心理特点和理财需求进行推销,而券商则应针对股民的投资思路开展营销等。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兴起,基金公司还可以借鉴券商经纪业务网上交易的模式,通过互联网销售和交易开放式基金。基金公司既可通过本身开设电子交易网站,也可借助其他一些网站,特别是券商的网上交易平台,让投资者可以上网购买和交易基金。可以预见,开放式基金的网上交易模式将是今后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中的一大重要渠道终端。有远见的基金公司应该从现在起就加强这一渠道的建设,为日后的渠道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促销策略:多样化促销手段并用,加大基金的促销力度

开放式基金的促销活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按照市场营销理论,促销活动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员促销,即利用促销人员进行推销;第二类是非人员推销,包括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三种具体形式。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基金公司应当将人员促销和非人员推销进行有机的结合,针对不同的投资者类型开展不同的促销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机构投资者、中高收入阶层这样的大客户,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建立具备专业素质的直销队伍,进行一对一的人员促销,以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而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则应重点运用非人员推销的手段进行促销,在搞好广告促销的基础上,综合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争取与投资者进行全方位、广泛、持续的交流沟通。比如,以推介会、报刊或网上路演等方式组织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访谈,通过基金经理的“现身说法”,帮助投资者增进对基金公司投资理念和经营思路的理解,判断基金将来的成长潜力,促使投资者认同基金的投资价值。实际上,在国外,基金经理的职责之一就是与投资者面对面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曜.开放式基金问与答[m].上海:上海证券报出版社,2005.

[2]王国良.基金投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吴万善.基金投资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投资与营销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资源 国际化 长三角 制造业 实证

中小企业国际化与企业资源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规模大小与其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实证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国外研究综述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首先为国内市场服务,然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阶段涉足国际市场,(johanson & vahlne,1977),即企业倾向于先在国内市场成为大公司,然后才走向海外,(caves,1971);bonaccorsi (1992) 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出口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但也有学者却发现较小规模的企业更易从事出动(bilkey,1977),因为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westhead,2001);cavusgil(1984)的研究则表明,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出动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至此,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一个难题。

学者们试图从其他的角度来探讨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独特竞争优势:bloodgood(1996)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联系。而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有四类:即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主的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主的自立与知识积累。chandler 与hanks (1994) 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仅会随企业其它资源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会随企业家管理能力的差别而不同。hitt(2000)从网络能力论的角度分析认为,企业网络也是中小企业的资源,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其所处的企业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其国际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而这种组织学习正是许多企业国际化协作的主要动机。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国际化中小企业与资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阶段:许多学者分析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与战略(刘爱珍,2001,刘冀生,石涌江,2003),模式与路径(余金花,程南洋,2004,吴欣,2005,王尉东,2004),问题与障碍(赵优珍,2003,梅莉,2001)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具体资源主题和特殊现象的分析(赵优珍,2004,刘文纲,赵占明,2004,)也从网络的角度进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探讨,(赵优珍,2003,王夏阳,陈宏辉,2002)。

文献评价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对于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投资发展进行研究(陈乃醒,2000),以及一些具体资源的研究(潘镇,鲁明泓,2003),很少从企业的角度全面的考察我国国际化中小企业的资源禀赋。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的数据,从企业的层面对长三角制造业国际化中小企业进行定量研究,希望能给长三角制造业的国际化中小企业在“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身资源禀赋提升竞争力”的问题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长三角地区国际化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征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国际化的界定 国际化是指企业在非本土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国际市场提品与服务以及各种超出国界的生产、销售、采购、研发以及服务等活动。根据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国际化可分为跨国经营和涉外经营等。大多数实证文献对于国际化的概念更强调在非本土国家有经营业务、销售市场,因而本文对于国际化企业的界定在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而不包括仅由海外采购业务的企业)。对于后文所使用的“国际化程度”的界定是:在非本土国家或地区销售的比例之和。

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但有学者对此标准产生质疑,认为该标准倾向于满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使真正需要中小企业政策的企业难以得到优惠,希望参照欧盟标准,将雇员人数设定为500人以下,且年营业额不超过1000万人民币或年资产总额不超过500万人民币。本文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采用后者标准。而企业规模程度是将“企业年销售收入”的得分(从小到大依次为1-5)与“拥有员工数”的得分(从小到大依次为1-4)之和。

研究结论

样本描述 在2004年3月到2004年7月,通过邮寄问卷和实地调研,在长三角地区回收问卷2406份,剔除在题目“贵公司产成品销售或出口地区比例”上未回答或全部填0的样本,剔除“员工数”和“年销售收入”未回答的样本,共获得样本2059份,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数据处理 根据本文希望论证的结论对选项重新归类,编码。对环境部分的利科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可以归为五类因子,分别代表企业对于长三角“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人员与技术环境”,“生产服务软环境”与“生产服务硬环境”,下文所提及的“对长三角环境的看法”就是比较国际化的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在这5个方面的因子得分(factor score)。

长三角制造业国际化中小企业特征描述

企业特点 从我国国际化中小企业的特点看,民营企业超过一半,虽然步入国际市场,但出口面临的竞争对手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超过60%的产品销往海外,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85%左右。

企业行为 在生产形式方面,有将近一半的企业采用来料来样加工,30%左右的企业采用独立设计和自有品牌生产,20%左右的企业采用贴牌生产,产品形式方面,3/4的企业生产最终产品,30%的企业生产中间产品;40%以上的企业采用企业独立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方式,但也有近20%的企业年度没有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在继续投资的资金来源方面,70%以上的企业使用企业利润,20%左右的企业使用银行、信用社贷款和母公司继续投资,不到10%的企业使用民间借贷。超过一半的国际化企业会采用外部的会计审计机构。

企业资源 不足2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营销费用投入和研发投入都控制在销售额的10%-15%左右,人力资源素质水平较低,大专以上仅占15%左右。

对长三角环境的看法 对于环境的五个因子平均分均显著高于3(5分制量表打分,3表示“尚可”,one-sample test检验的sig值均小于0.005),可见国际化中小企业对长三角经营环境呈积极态度。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长三角制造业的国际化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级别较低,还处于来料来样加工的阶段,产品出口比率并不是很高,面临的竞争对手仍局限在本地区。但它们也正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展开独立设计和自有品牌的生产,贴牌生产的比例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也开始拥用自己的专利;开始采用规范化的组织运营,如投入较多的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较少使用规范程度较低的民间借贷,使用外部会计审计机构等。

差异性分析检验结果

长三角制造业国际化企业与非国际化企业的差异性检验 可以看出:国际化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利用率、投入的营销费用、外部会计审计机构的使用、上市集资的比率,“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比率均高于非国际化企业,他们更多地采用上市集资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企业对于“政策环境”的评价明显好于非国际化企业(即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并非因为对于长三角政策环境不满而发生国际化行为)。

长三角制造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性检验 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中的大企业相对小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外部会计审计的使用、生产独立设计的产品比率、上市集资、采用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的比率、大专以上学历和研究生比例都较高、然而,营销和研发费用都投入较少。

长三角制造业目前国际化中小企业与国际化大企业的对比 国际化中小企业相对于国际化大企业组织运营尚不规范(更多地采用民间贷款,较少应用外部会计审计),但研发投入、营销投入都较多,年度新产品产值也更高。

将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规模、企业的各项资源(包括营销费用投入、研发费用投入、新产品产值等)以及对环境的看法作相关性分析显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规模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性,即企业规模大企业越趋向国际化,而与其他资源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通过以上两个结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在的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中,大企业相对小企业拥有更多国际化的资源优势,如规模大,组织运营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然而通过国际化与非国际化企业对比发现,现阶段的制造业国际市场似乎更需要的是规模大、生产运营规范、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多生产现有研发成果(母公司产品)、营销投入较大、拥有更多政策资源、但技术含量似乎不需要很高的企业(国际化企业的人员素质、研发能力和投入都不比非国际化企业高),小企业在规模、资源不如大企业的状况下,应该规范组织运营,加强生产、物流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并且投入更多市场挖掘营销费用、主动出击,为自己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栖身之地。

长三角制造业目前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已懂得如何加大营销投入来拓展市场、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努力规范运营、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从长期看,还应努力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长三角制造业目前国际化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不占优势,这需要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政策的改善。

本文的局限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由于数据获取的关系,本文的分析局限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的企业特点,未与其他地区、行业作比较,仅仅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资源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关系,也未做深一步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动因和进程的探索,如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网络,这些课题都有待未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冀江,石涌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新华出版社,2003

2.余金花,程南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