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养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3 07:21:24

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范文篇1

本文作者:揭家新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把社会主义道德对“三德”的要求作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总会在他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与其个人品德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任务是把社会主义道德对“三德”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个人品德修养之中。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柱。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对于高校而言,就需要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公德做起,从小节改起,文明修身,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如做文明的大学生、合格的公民,言谈举止礼貌得体,讲究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生活中与人为善,作风正派,遵纪守法,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于细微处实践个人文明行为,在举手投足间慢慢升华自己的社会公德境界。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争做践行社会公德和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模范,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也是一切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有20个字的基本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从目前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反映看,对大学生入职后诟病最多的问题:一是敬业精神欠缺,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功利思想严重。二是在职业生活中合作意识淡薄,缺少大局观念,组织纪律性不强。三是背信违约,诚信精神缺失。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上抄袭舞弊,求职时伪造各种证书欺骗用人单位,随意签约毁约,缺乏起码的诚信意识,等等[3]。这些说明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一定要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择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准则,并把奉献社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观念奉为自己的职业操守。这其中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将要担任的职业角色,自觉认识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深刻领悟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二是抓住大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行为,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专业道德素质,锻炼好专业能力。当他们热爱所学专业并学有专长之后,一定能够激发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乐于合作,形成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引导,重点应该放在感恩观和婚恋观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讲究尊老爱幼,父辈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下一代付出了心血和大量财力,大学生要尊敬、关心、体贴父母及长辈,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主义道德在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观上必须得到体现,忠贞专一、志同道合和责任仍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那种公共场合“晒亲密”、随便玩玩、朝婚夕离、甚至以肉体换金钱的婚恋观,是与社会主义婚恋道德格格不入的,必须予以坚决抵制。

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要贯穿到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内化途径之中

个人品德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它们内部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4]。根据品德形成的内化规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个人品德修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纳入这一过程并进行教育引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提高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认同。所谓道德认同,是指个人的道德认识要与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趋同或一致;它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人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看,能否达到道德要求的认同,取决于社会道德环境对个人道德认识的影响;就其内在因素而言,道德要求的认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认识能力,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知,通过各种途径加深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意义、地位、作用、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并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宣传,营造道德教育和引导的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在大学生道德要求的认同上下功夫,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已逐渐从经验性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转化,表现出思维的敏锐性、独立性、深刻性、全面性等品质。大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为他们的道德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顺势引导他们完成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2.升华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内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没有道德情感的升华,就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比较稳定。”[6]我们在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过程中,一定要引导他们把个人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按照社会主导道德观去衡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而产生一种对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的自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品德修养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积极进行道德实践体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稳固信念,并最终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和进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缺乏道德意志,道德动机就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总会碰到各种矛盾和困难,这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道德意志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专注于完成所确定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锻炼道德意志,一方面要激发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坚强意志力的道德榜样和先进人物学习,增强自己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树立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远的道德理想追求,抗拒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战胜其他非道德动机,专注于自己的道德行为。3.强化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它是个人品德的外在结果。如果说道德的知情意属于道德“知”的范畴,那么道德行为习惯则是属于道德“行”的范畴,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没有道德行为也就不存在道德品质。目前社会对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研究,较多地指出他们知行脱节或只知不行,这说明他们在道德践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用了才有”,“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7]。在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过程中,要在实践中引导他们通过自律强化道德行为:一是注意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需要,让道德行为变成自己内心的道德需要,那么道德行为就会随时随地贯穿在他们的日常行动中。二是面对道德选择的困境时,能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选择道德行为,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三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必有所获。相信经过坚持和强化训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会由一种不经常、不稳定、有条件的初级水平,逐渐过渡到一种经常的、无条件的、比较固定的高级水平,也就是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具备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大学生,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品德修养范文篇2

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有“仁”的品质,以仁悦人,仁爱宽厚。在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决不迁就;但在枝节问题上,则豁达大度,不予计较。护士长应从品格、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中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上下授予形式,属于自然影响力,它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产生服从和尊敬,愿意跟随[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动物,任何领导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传递。护士长要对下属关怀体贴、以情动人,关心下属的前途和命运,在工作和学习上鼓励她们“冒尖”。否则,总怕别人超越自己,害怕同行之间正当的竞争,就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和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要有理解和容忍别人的大度,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听取领导及护士对自己的评价,多与上、下沟通,公平公正地做好考评工作。只有以身作则,形成一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

2以义引人,公正无私

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以义引人,公正无私。应具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现代化的思维和体魄;现代化的知识和理论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有现代化的情感方式和文化性格特征[2]。宽容待人就是能容人之短,但容短并不意味着姑息,对共性问题在会议上指正,对个人的问题进行个别的批评、开导、帮助。宽容就是允许下属的才能超过自己,要在荣誉面前讲“义”,把荣誉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工作中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做下属的知心朋友。满足下属信任、公平的正常需求,绝不能因私人交情而厚此薄彼。

3以礼待人,勇于实践

渴望得到尊重,不仅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也是人们主人翁地位的必然要求。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尊重下属、以礼待人。要把下属当作朋友;要尊重下属的人格,维护下属的正当权益;护士长的待人态度是影响力中的情感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护士长是基层管理者,在科室内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有时还会是执行者,这就要求护士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的策划、督导、质量评估以及业务重点和难点上,绝不能以简单的工作方式以权压人。例如:有一位护士长在排班时,没有说明这样排班的理由,以“我是护士长”为理由命令护士强行遵守,引起护士的不满和反感,导致人人自危,正当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公开讨论,这对领导是非常危险的。显而易见,护士长要时刻牢记“礼”,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才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科室凝聚力、立足于管理角色的关键所在。

4以诚导人,增长才识

人的素质是有一定差别的,下属往往在学识、能力方面与领导者有某些差距,在执行决策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希望得到领导者的指导、帮助。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必须以诚导人,乐于助人。指导工作应做到动之以情、启之以思、晓之以理、示之以知。德才兼备,是对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护士长必须才华出众、以才感人。要勤于学习,扩大知识面;要勇于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要善于总结,发扬优点,纠正缺点,做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见识过人的护士长。

5以信处人,奖罚严明

作为下属,最担心的是领导者言而无信,赏罚不明。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以信处人,讲信用、守信用。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随便承诺。一个组织只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才能有规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正常的秩序、高效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长必须以规章管人、以法治人,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严明,主动减小并尽量化解自己与护士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的矛盾,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好护士的表率。

6以和聚人友善相处

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作管理工作也应讲究一个“和”字。护士长的自律行为应该是以和聚人、善于协调,以理服人;要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求知欲。一个科室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社会及广大病人的赞誉,关键是群体中成员是否具备了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成就感。护理工作细而明确,但相互之间的连续性、整体性很强,临床护理工作的交接、病人病情的交接、医疗器械的交接等,稍有疏忽就可能给病人造成痛苦,所以护士长要充分了解下属的气质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交谈方式,在作结论性意见时,措辞要有分寸,表达要谨慎,不讲损害护士自尊心的话,并以此协调好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磨擦[3]。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内耗增加,就难以完成护理目标。只有使护理队伍处于“人和”状态,才能发挥合力作用,齐心协力向着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高效率地完成护理任务。

护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正自己、宽他人、善相处;自律行为是护士长的品质素养及塑造其重名誉、守信用、讲道德、敬职业的现代情感方式和文化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护士长除了要更新观念外,还应从古今中外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摘要:探讨护士长的自律行为与品德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吸取祖国文化中“仁、义、礼、诚、信、和”等方面的精华,以人为本。正自己、宽他人、善相处。在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除更新观念外,也应从古今中外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中国式的护理管理方法,有德行,才能博得众爱,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护士长自律行为品德修养

护士长是科室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性的管理者之一,其管理效率高低、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和病人的安危。护士长的威信,不是上级赋予的,也不是自认的,而是靠扎实的工作和令人信服的工作成果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去建立,这就要求护士长具有现代化的创新思维和健康的体魄,在任何时候都要自尊自爱、严于律己。作为一名护士长,除应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外,还应吸取祖国文化中“仁、义、礼、诚、信、和”等方面的积极因素,管理才干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9.

品德修养范文篇3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胡总书记在“七一”主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地位,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决、有真知灼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构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笔者以为,要树立好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营建重德、尚德、修德的优越气氛,不克不及只逗留在嘴边说一说,而必需化“软目标”为“铁门槛”。

细化审核机制。要把“德”作为党员干部审核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审核局限要包罗“任务圈”、“结交圈”,并延长到“生涯圈”;空间上接纳跨单元、跨部分的信息互通、资本共享;环节大将述德、测德、谈德、查德、析德、评德贯串审核一直,构成机制。不简略地以才能取人,以业绩取人,以春秋取人,以学历取人,而要具体调查党员干部政治人品、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品德,对官德进行综合调查剖析,精确评价干部的德才显示。

拓展调查路子。要到日常任务和生涯中去调查干部,看其立场能否坚决、任务能否尽责、家庭能否敦睦、社会公德能否恪守;从急难险重担务和敏感期间去考验,看措置突发事情时立场能否坚决、思想能否清醒,可否决断准确决议计划;看危难关头能否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可否率领连合同志迎难而上;看评功评奖、进退留转时胸襟能否旷达、可否准确看待名利和小我得掉。到广阔官兵和人民群众中去核实,深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常常与之相处、接触的广阔官兵、人民群众、左邻右舍中去看望,疏通群众反映定见渠道,从群众口中听实话、调查真实状况。总之,要经过各类路子真实地调查干部的根本显示,对干部的德赐与比拟具体的评价和考量。

勇于较真碰硬。要勇当“打铁匠”,勇于硬碰硬;不学“木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学“泥瓦匠”,老是和稀泥。要公道、公平、公开,出自公心选人用人,在调查后果的运用上,要严厉把关,不为短长所扰、不为蜜语所惑、不为情面所困、禁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果断把“无德”、“缺德”、“寡德”者挡在门外,对在岗的人品欠安的党员干部,一经发现要实时调整,增强教育,需要时要严厉处置,决不姑息。对注重操行、喜欢岗敬业、崇尚实干、群众根底好的干部,要优先选拔、勇敢运用,不让诚恳人吃亏,不让投契谋求者得利,起劲进步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品德修养范文篇4

一、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德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表达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人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意识。我们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不仅指集体的道德建设,同时也包含个人品德建设。

首先,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重视他人的存在,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企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相对稳定。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并且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企业、保护环境的习惯,防止破坏和威胁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态环境秩序。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强调个人品德建设,抓住了社会公德建设的根本,抓住了要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个人品德修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一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些单位和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以次充好、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等,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良好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从而败坏了行业和单位的声誉。

第三,个人品德修养是树立家庭美德的基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家庭关系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宁与和谐,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我国近日评选的道德模范中“孝老爱亲”模范,就是践行家庭美德的杰出代表。家庭是每个人最温馨的精神港湾与情感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的美满和谐有赖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悉心维护和构建,要求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帮助。如果有的成员缺乏个人品德修养,只从个人出发,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不尽家庭成员的义务,没有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不得安宁、美满。

法律属于他律,带强制性;道德属于自律,带自觉性。道德是以每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基础的。如果离开个人品德,其他三种道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不只是集体的人群,而主要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只有每个个体的品德提高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才能提高。

二、个人品德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

个人品德建设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个人美德,也包括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个人品质。良好的个人品德是由先进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

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古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首要内容,可见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是把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同对社会道德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同志一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公无私精神。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同志强调的五十四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谦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所有这些,都是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这次总书记强调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对不同的人,个人品德建设有着不同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而对于一般公民,则要求个人品德同社会公共道德相适应。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人,也有适应不同情况的不同要求。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非观念、正义感;要讲诚信、讲信誉,一诺千金: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职业操守方面,则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所有这些对个人品德的要求,都应该成为每个个体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个人品德建设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实现

个人品德既是个人的行为,又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个人的自觉自省,一个是在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锻炼,并且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道德约束,主要是强调不断地进行道德教育和规劝,靠自省的力量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使人们的道德保持在“至善”境界,这种传统有它的合理性。道德的约束力,带有预防性和针对性。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强调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从具体的个体抓起,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个人品德建设也决不能离开社会实践完全独立地进行。个人品德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中基于自身立场、观点所形成的对现实道德标准的认同和实践。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品德才能形成、巩固、成熟,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社会实践不仅是人们形成品德的客观基础,而且是人们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的基础。要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注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出发来规范个人品德。

品德修养范文篇5

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影响周围群众。当前,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也不可低估。领导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领导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特别突出。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许多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的领导集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一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必须重视培养一支良好的领导干部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对党的事业具有推动效应、示范效应和凝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把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形势下,从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眼,抓好领导干部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高度重视品德素质的测评,严格把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重视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是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但一直以来,所谓的干部品德,往往就是对其政治表现和道德水平的比较笼统的描述,缺乏细化的易于操作的具体考察标准。如果从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眼,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品德要求进行分项的详细考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工作中,至少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在政治品德理想方面,考察能否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和中央保持一致;在纪律和廉洁方面,考察是否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有无违法违纪违反机关工作制度的行为;在精神与作风方面,考察是否具有献身精神、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民主、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在情操与道德方面,考察是否平易近人、公道正派、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是否守诚信,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是否真正履行工作、社会和家庭义务,是否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腐蚀。通过这几方面的考察,使每一位新任用的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最基本的要求。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教育,使他们长久保持良好的品德素质。目前,在党政干部中确有一些人对从政品德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从政品德,在这方面的自觉自律就更谈不上了。为此,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是品德认知力的基础,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党性觉悟。要经常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共产主义思想的要求和党性原则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进一步转变为自觉的意志行动。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后,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贬低社会整体利益。三是加强党性教育。要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大力宣传像孔繁森、李润五这样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尤其是具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优秀的权力道德的党的好干部,以之引导党员干部的权力道德行为。

品德修养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道德修养;幼儿品德;影响;养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我国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德育同样也占据着首要位置。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瞩目的问题。

1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

1.1道德修养的主要含义

所谓的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能够主动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改造自身以符合相应的标准并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1.2培养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

幼儿在入园之后,每天面对的是教师的日常行为,而幼儿有具有极高的模仿性,学前教育阶段内幼儿还处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习俗水平,这一阶段是幼儿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完全表现在外在状态,可塑性是比较大的,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必须不断提高,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幼儿教育中幼儿品德的形成条件

2.1处于道德优良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对于幼儿产生影响的主体,而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则是幼儿主要的参照对象。幼儿通过和教师的接触,对于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模仿,从而获得经验和影响。而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待人接物都是幼儿品德成长的印象因素。因此,良好的园区和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

2.2在教育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对于幼儿品德养成的教育,不应单单止步于环境影响,更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加入品德教育,对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提供潜移默化的印象。做游戏是每个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添加一些潜在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2.3道德教育后形成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逐渐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还要求幼儿保持道德品质的持续性和习惯性。幼儿要对道德教育的成果和社会道德环境有所了解并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得幼儿的道德品质完全养成。

3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道德修养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对策

3.1注重榜样力量的运用

在幼儿园中,教师对于幼儿是一种权威。在面对权威人物时,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信任和崇拜,从而去积极遵循教师的话,并主动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就不仅仅包括相应专业知识,更应该包括优良的道德,从而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自身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3.2利用日常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游戏设置和活动策划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环境。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体验、价值澄清、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等的方式,逐步形成对“修身”“齐家”“治国”等美德的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

3.3保证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

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道德修养的养成教育,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不仅要做到对于幼儿的关爱和尊重,更要做到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不以人格侮辱或身体处罚的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在良好的状态和氛围中感受道德教育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不仅要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问题以耐心细心的心态予以对待。要对于幼儿的言行多做观察,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和发扬,在其他幼儿心目中树立榜样观念,从而使得幼儿得到全面进步。

4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教育孩子并不仅是讲道理,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可见,幼儿教师道德品质的优劣是影响幼儿园品德教育效果,甚至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关爱。

作者:陈雪兰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幼儿园

参考文献:

品德修养范文篇7

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影响周围群众。当前,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也不可低估。领导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领导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特别突出。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许多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的领导集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一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必须重视培养一支良好的领导干部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对党的事业具有推动效应、示范效应和凝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把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形势下,从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眼,抓好领导干部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高度重视品德素质的测评,严格把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重视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是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但一直以来,所谓的干部品德,往往就是对其政治表现和道德水平的比较笼统的描述,缺乏细化的易于操作的具体考察标准。如果从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眼,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品德要求进行分项的详细考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工作中,至少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在政治品德理想方面,考察能否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和中央保持一致;在纪律和廉洁方面,考察是否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有无违法违纪违反机关工作制度的行为;在精神与作风方面,考察是否具有献身精神、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民主、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在情操与道德方面,考察是否平易近人、公道正派、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是否守诚信,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是否真正履行工作、社会和家庭义务,是否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腐蚀。通过这几方面的考察,使每一位新任用的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最基本的要求。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教育,使他们长久保持良好的品德素质。目前,在党政干部中确有一些人对从政品德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从政品德,在这方面的自觉自律就更谈不上了。为此,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是品德认知力的基础,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党性觉悟。要经常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共产主义思想的要求和党性原则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进一步转变为自觉的意志行动。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后,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贬低社会整体利益。三是加强党性教育。要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大力宣传像孔繁森、李润五这样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尤其是具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优秀的权力道德的党的好干部,以之引导党员干部的权力道德行为。

品德修养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与问题;德育环境;道德修养

一、重视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2]。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培养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指引着青少年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德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未来社会将是年轻人的社会,做好中学的德育工作,为今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3]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前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没有很好落实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是家长择校、高校录取、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条件,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重智育轻德育[4]。中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将重心放在教学上,狠抓学生成绩。另外,学校德育课程资源不足,德育方法单一。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现,重德育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

(二)教师重视不够且榜样作用缺乏

当前中学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职称晋升、奖金评定、工资发放的标准。教师必然把学科教学当作主要任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品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德育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体现教学成果。而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的职责。其次,德育和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很少创造性地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最后,教师榜样作用缺乏。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没做到,当对学生说教时,自然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再加上近年来,有关违背教师师德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无疑给学生的品德成长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德育不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5]。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好“教师”的角色,忽略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首先,家长缺乏一定的德育理念。家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于孩子的优良成绩,品格的力量更加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等,认为只要孩子考得好,就万事大吉,前途无量。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道德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也不易养成。其次,家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只是简单的口头说教,不能充分利用榜样作用、名人典故、名人故居等对孩子进行灵活施教,更难让德育过程丰富多样,充满乐趣。最后,家长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不仅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社会德育环境不良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随着与世界各地联系的增多,各种思潮和文化蜂拥而至。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与中学德育内容相违背的现象也随之增加。首先,广告、报纸、杂志等登载的不良信息增多,使得学生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增大,不仅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其次,网络环境不良,监管不力。由于网络环境复杂,不易监管,暴力和色情等信息、图片和网络游戏增加,学生接触这些信息也更加便利,产生暴力倾向,沉溺于网络,思想发生动摇,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意志,也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养成。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品德不良现象,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敲诈勒索、坑蒙拐骗、道德感丧失等事件频发,动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品德的发展。

三、改变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德育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提升德育实效。

(一)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学校应该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首先,学校应该改变重智轻德的教学观,落实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适当的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其次,改变教师的评价机制,让德育工作更好实施。学校不应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平均分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工资奖金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也应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的必备条件。最后,学校要丰富德育内容,改变德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开展红色旅游、拜访革命军人、访谈名人名师等,倾听他们的事迹,反省自己。另外,让德育课程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一个典故、一部微电影欣赏、一次团体活动、一次手工陶艺等,德育内容蕴藏其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讲授。

(二)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和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要想解决当前中学德育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思想,学习新的德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德育工作要求和德育目标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其次,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榜样的作用比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素养对学生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才能像古语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

(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关心和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家长也需要担负起教育的重担。只有家长也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配合学校工作,德育才有成效,不然可能就会出现“5 2=0”的结果。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父母的言行对成长中的孩子起着引导作用,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否则,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孩子就会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其次,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未来的发展不只是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

(四)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作为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社会,也需要为教育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需要良好道德的支撑,这就需要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6]。首先,社会需要净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社会应该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从我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德育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让他们从社会当中习得更多的高尚品德。其次,社会应加强对广告、报纸、杂志、网络等的监管。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坚决打击和惩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扫清障碍。社会还要大力推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学作品、影视广播等,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提供文艺资源。

(五)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学生自身需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因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这不仅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学习获得道德的理性之“知”,同时需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生活情景与自身的体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高尚的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当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时,才能够泰然自若,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向上。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仅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反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品格,使自己全面发展。

作者:冯文全 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7).

[2]韩春影.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j].吉林教育,2014(4):11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4]黄应平.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5(10):101.

品德修养范文篇9

关键词:人生观品德教育道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敬业爱业的精神感化学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学生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在教育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要引导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

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的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二、教师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师,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正人先正己。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在自身的道德规范方面没有做好,那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怎样去说服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叼着一支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满嘴脏话的教育学生语言要文明的情景是多么的滑稽,结果会怎样是不必说的。显而易见,做好自身品德教育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首要条件。事实上,有的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生面前也就说不出硬话,理直气不壮。或者是有口无心、有言无行、口是行非、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努力地“为人师表”。

所以说,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中学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

教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有为子孙后代干实事、创新绩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求新思变、开拓进取中体现“三个代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应该非常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做到尊敬家长,做到廉洁从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师表,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才有说服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公务员之家

中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少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育人”,只重专业知识教学而轻视或忽视了品德教育,好象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无关。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上的才能和成绩,但是教师这之所以“为人师表”,绝对仅仅是教书。

前面已经谈过,“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品德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限于课本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本把品德教育置之脑后,或是不知如何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

三、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语文,可以让学生管窥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历史、地理、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

品德修养范文篇10

关键词:人生观品德教育道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敬业爱业的精神感化学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学生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在教育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要引导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

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的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2教师品德修养与学生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师,作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正人先正己。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在自身的道德规范方面没有做好,那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怎样去说服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叼着一支烟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满嘴脏话的教育学生语言要文明的情景是多么的滑稽,结果会怎样是不必说的。显而易见,做好自身品德教育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首要条件。事实上,有的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生面前也就说不出硬话,理直气不壮。或者是有口无心、有言无行、口是行非、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努力地“为人师表”。

所以说,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中学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

教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有为子孙后代干实事、创新绩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求新思变、开拓进取中体现“三个代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应该非常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做到尊敬家长,做到廉洁从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师表,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才有说服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少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育人”,只重专业知识教学而轻视或忽视了品德教育,好象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无关。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上的才能和成绩,但是教师这之所以“为人师表”,绝对仅仅是教书。

前面已经谈过,“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品德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限于课本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本把品德教育置之脑后,或是不知如何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

3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语文,可以让学生管窥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历史、地理、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