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3-29 17:4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本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本课程

摘要:加强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焦点话题。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依托“珠影”社区资源,开发、实施小学德育“星影”校本课程。从分析社区资源入手明确方向,经过多轮探索制定课程框架与教学目标,依据趣味、开放、实践三个原则有效开展活动,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社区资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逐渐受到广泛认可,中小学校掀起了地方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热潮。基于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依托“珠影”社区资源,开发“星影”德育校本课程。

一、明确方向:挖掘“珠影”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有着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许多学校都十分注重社区资源的运用,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结合社区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等。金影小学与中外闻名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仅一墙之隔,一直以来都是睦邻友好的共建单位。珠江电影集团不仅是华南地区影视文化产业龙头,名声口碑享誉各地,而且拥有丰富的影视拍摄资源。同时,“珠影”社区有专职社工,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另外,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珠影”职工子弟,因此“珠影”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长在电影艺术领域是行家能手,学生也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就对影视、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金影小学着力打造“星文化”办学特色。借助“珠影”社区的人文氛围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丰富的影视资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关联性、校本性、可选择性中进行了从优选择[1],整合优势资源,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内容方向———以“星影”为校本课程载体。我们以“星闪亮、心健康”为办学理念,以“亮星”为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既要有“影”,更要脱“影”,既有教师育人“亮星”的关怀,也有学生实现“星梦”的追求。

二、逐步探索:设计与开发特色“星影”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原创: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⒈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⒉开发活动方式

摘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需要,遵循课程评价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需要坚持“持续发展”价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义”学术取向。为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落到实处,还需要确立合理评价范围和适宜的评价标尺,运用“档案袋”“公示”“综合评定”等方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人本自然主义;评价标尺;评价方法

评价问题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在难以进行。这是时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者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在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不断地从主观上被人们所认可、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而步履艰难的今天,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问题已经引起不少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尝试探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及实做策略,希望能引发议论,共同服务于学校课程开发实践。

一、取向

评价取向是对课程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它引领着和支配着评价活动发生、行动的方向和旨趣,标示着评价活动持续进行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欲进行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活动,首先需要回答评价取向问题。评价取向大致需要讨论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两方面。价值取向侧重从价值观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学术取向则以课程评价学术发展基本走向展开讨论。

(一)价值取向:持续发展

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我国于1999年开展了影响深刻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其中校本课程是这次改革中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开发既使学校将素质教育纵深推进,又有利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我校在提倡“减负增效,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开始广泛探索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提一点浅薄的看法和一些教学感悟,以供商榷。

1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与素质教育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且能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特别是认识到生物学与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紧密联系。校本课程首先是一门课程,是一本教材,这就需要有确切的主线和主题,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生物校本课程的设计旨在构建拓展型和实践型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能更轻松地获得生物学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在申报选修课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选修课的课题新颖,并补充更多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整个课程还需围绕同一主题,并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重视生物校本课程的可实践性和创新性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师在选取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应加强对课程可实践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重视。以初一生物选修课的课程安排为例,教师可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兴趣、创新”为主,从教材或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从每节课课程的选定到准备实验器材、药品以及课前考虑每个实验的成败因素等方面着手,设置科学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延伸生物科学教育的深度及广度,从而巩固、加深和拓展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针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可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开展探索性的课题,指引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进入到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充分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采取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研究探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显得更丰富多彩。例如,在初一年级新生的生物校本课程的第一讲中,我校开展了“校园植物我来认”的活动,将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在每周五下午3、4两节,将自愿报名的初一年级学生分为a、b两个班,每班各20人。为了加深师生对新校园内植物的熟悉和喜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精心筹备,带领学生亲自为校园植物挂上铭牌,为营造温馨校园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程的第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学校校园内50多种新种的植物,选定了其中20种进行挂牌,每2个学生认领一种植物。在课程的第二阶段,学生自主地进行资料搜集,设计模版。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创意,选定大家满意的铭牌式样挂在校园内,铭牌的右下角还附注学生自己的名字。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倍感自豪,同时也使学生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真正地走出课堂,对生物学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根据诸多关于校本课程的调研,不难发现各个学校和教师在选取校本课程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均会考虑课程的趣味性,却极易忽略了方便可行的实践性。例如在下学期的生物校本课程中,有的教师曾经有设置“观察鸡蛋孵化成雏鸡的过程”这一课程的想法,理由是课题的内容能充分吸引学生,且能较好地联系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但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孵鸡蛋来获得雏鸡已不再普遍,农村家庭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城市家庭。因而这一课程的设置不够符合实际。教师开发初中校本课程时,不但要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更要考虑到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初一下学期的生物校本课程,教师在普通的探究实验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学案,在学案中建议学生考虑:应该如何选取黄豆种子?种子的数量是多少?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根据课本学习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在有合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再建议学生考虑:如何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种子的发芽率,给学生一周的观察时间。这样既联系了初中的生物学教材,让学生学以致用动手探究,又由于该实验条件易于学生的操作控制,实验现象在后继的观察又直观明了,因而学生有极高的兴致,每天都到实验室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没能选上生物的学生甚至也会主动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体验到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神奇和乐趣,还深刻感受了酸雨等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巨大危害,树立了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一课题不仅完全符合生物校本课程的设置理念,重视了可实践性,而且通过学案的设计加强了探究实验的创新性,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3生物校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摘要:本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曲艺文化进行分析,探究其传承及发展特点,进而讨论中职学校将语文校本课程内纳入创新文化的切实意义,最终得出若干将曲艺文化逐步融入校本课程中的路径,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民族认同;中职教育;语文校本课程;曲艺文化

我国拥有久远历史,从其中任何一段时间轨迹中都可发现,没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当代文明是不完整、且抱有缺憾的,现代文明不可能和传统文化完全割断,需要不断继承、弘扬古典文艺,才能将传统文明繁衍生息。曲艺文化与我国传统戏剧文化同出一脉,却又在表达形式中有所不同,曲本中蕴含着强大生命力,是当代艺术家汲取养分的绝佳源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纳入曲艺文化,有其必要性,并能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行相互渗透,以此将历史串联成一部耐人品读的厚重书籍。

一.曲艺文化的传承及特点

曲艺文化是传承至今的一类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在目前发展中,将说讲、歌唱等方式作为主要的艺术表达手段,并通过动作、神情,甚至口技等表演技巧,来完整的诉说一段故事,其中以塑造出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作为成功的曲艺作品。曲艺文化在其初始发展阶段,以描绘社会现实情景著称,充分反映出故事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借曲艺人物之口表达出相应情感,该类艺术传承至今,已然有众多表现形式。从历史渊源、形式种类进行划分,曲艺文化主要包括相声、评书、快板、弹词等形式,另外还包括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如少数民族曲艺、地方大鼓、时调小曲等。据我国1980年代初期统计的现代曲艺文化形式,其曲种共有近400种,我国曲艺形式在世界文化历史中是品类最为丰富的,且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因此进行相关传承工作是重要的发展路径。曲艺文化在表演期间需要结合一定脚本,曲本文化应运而生,曲本作为曲艺文化中的文学代表形式,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备一定地位。曲艺文化和戏剧文化同根同源,漫长发展过程中便互相渗透但仍自成一派,因而曲艺文化有其专属特点。第一,曲艺文化的演出形式较为灵活,通常仅需要两三人、简单道具则可进行演出,因此曲艺文化并不会受到场地限制。第二,曲艺文化的表现形式很自由活泼,能以较低的说唱成本带动观众的情感,可庄重可诙谐,受到观众喜爱。第三,曲艺作品内容通俗易懂,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语言较多使用口语化,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且易懂易记,观众人群广泛。

二.中职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创新的意义

摘要: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及实践探索的过程其本质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内化;校本课程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 ;实践与探索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可以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校特色发展路径。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极大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概况

自建校伊始,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就立足于学校实际、结合国家课程和新课改要求开始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清华附中“为领袖人才奠基”理念的指引下,彰显“视野•深度•审美•情怀”四大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从2014年至今,经过三年的探索,在学校领导的顶层设计、清华附中本部的支持、全校老师的参与以及汉阳陵博物馆等秦汉新城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学校立足实际、立足于学生学情,累计开发校本课程100多门、整合编写校本教材1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引导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视野课程,注重拓宽学生视野范围和生活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和远瞻意识,培养具有时代视野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如开设《人工智能探秘》《陕西航天》《光学探秘》《模拟驾驶》《中西文化对比》、《法语入门》、《欧美文学艺术欣赏》、《走近莎士比亚》等十余门课程。深度课程,意在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思维的深度和学科知识的深度,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补充国家课程学科知识,开设有《语言的逻辑艺术》《与哲学家对话人生》《世界主要宗教与地理》《数学建模》、理化生趣味实验课程以及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等在内的各学科竞赛课程30多门。审美课程,注重学生形体美和健康心灵的锻塑,开设有《啦啦操》《吾•舞25》《招贴制作》《脸谱艺术》《钢琴入门》等,以及包括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在内的20多门课程。情怀课程,注重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立足陕西地域开发了《亲近渭水》校本综合课程、《陕西前沿科学》系列校本综合课程、《陕西旅游地理》《秦人崛起》《关中民俗文化》《秦汉风云人物》《陕西现当代文学概讲——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等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课程,立足于传统文化开设有《诗经里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流连唐诗苑》《走近李清照》《国学经典诵读》等国学经典课程。

二、我校校本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1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进行转型,势必对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学习内容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着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学物理的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加以适应。《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便是适应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新形势的一个好方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1]。这里的《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便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根据理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需求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开发方式。

2《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随着课程研究的全面化、系统化、动态化,课程建设也步入了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本校及学校外部的课程资源,立足物理学科本位,由院校物理教师自主或和校外的集体和个人合作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以适当开发持续动态的物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物理教师的角色,物理教师由原先的课程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2]。可见,《大学物理》校本课程是基于物理学科,立足本校,由全体物理教师或者部分物理教师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学生有绝对的选择权。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过所教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学《大学物理》,它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了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所教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特别是专业应用的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大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实验,但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却主要教的是理论,没有及时地将理论与应用给学生进行讲授,而通过《大学物理》校本课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2]。《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完善了课程教学体系,将理工科大学生所需的应用性基础知识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物理知识,符合转型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具有更好的基础、更高的水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为转型服务、为学生服务。

3《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常见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新编、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改编、课程整合等。对于《大学物理》课程来说,其内容已经是经过大量实践所检验的,因此最适合的应该是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改编、课程整合等方式,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校本课程建设应该偏向于应用化、技术化,因此可以将校本课程作为《大学物理》课程的补充与拓展,特别是《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同理工科专业所需求的物理基础知识却不一定相同,并且都需要有这些物理基础知识的应用需求。例如:土木工程类专业需要学习一些电工学基础知识,而一般《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中是没有该部分内容的;又如,化学及生物专业对电磁学部分可以不做要求,对原子物理及热学知识则需求很高,《大学物理》课程中这两部分的知识相对还是不够的,通过校本课程可做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再如,数学类专业需要讲授较多的物理模型,特别是具有一定应用背景的物理模型,而《大学物理》课程中对于物理模型的讲解一般内容较浅,达不到数学类专业需求的深度,通过校本课程可以进行相应的弥补与加深。3.1《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建设条件及环境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首要是进行条件及环境分析。《大学物理》校本课程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理念,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并能充分利用本校及校外的课程资源,立足《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服务于理工科专业的核心任务,结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同时动态跟踪条件及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3.2《大学物理》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开设该课程的专业的很多、覆盖面很广,如电子类、机械类、数理类、计算机类、生化医学类等。虽然物理知识都是基础,但是却包含有力、热、电磁、光、原子等多部分内容,而不同专业对各部分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可能有的内容部分专业需求小但课程实际教学内容确很多,而有的内容需求大但实际教学的内容偏少,并且《大学物理》课程的课时量都有限制,有的专业甚至只开设一个学期,校本课程的建设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因此,作者建议对不同专业需分别制定相应的《大学物理》课程及其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在普通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学物理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外,更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目前,有部分大学物理教材在每章节部分添加了相应大学物理知识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内容,但与理工科大学生的需求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此时校本课程的建设正好可以弥补此类不足,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例如,在量子力学部分的校本课程中,可以加入量子通讯卫星、量子光通讯的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量子态、量子纠缠等新概念,从而在充实物理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知识的兴趣。《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纲要等内容,总体目标告诉了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构则告知校本课程中具体内容的表现方式,课程纲要则对校本课程具体内容提出了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指出了相应知识的重要性与难度。可见,《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建设将是课程能否建设好的重中之重,需要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将是非常多的。3.3《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组织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进度与质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很明显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以学校为主体,可以考虑地方部门的参与加入,以便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大学物理》课程的校本课程要建设好、实施好,需要学校各级部门及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要成立多个课程开发小组并进行任务分工,从而能合理地选择好校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要制定课程建设的相应规章制度及实施方案,安排具体人员进行组织与管理,确定《大学物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度及节点,合理分配各类课程建设资源,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能按时按量有序地完成。校本课程实施的覆盖面要广,要组织教师及时收集校本课程使用的反馈情况,总结使用经验,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与充实,力求把校本课程做好、做优。3.4《大学物理》校本课程的评价与改善。课程一般在实施以后要及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找出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校本课程同样是如此。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作者认为对于《大学物理》校本课程来说,评价的重点应该在校本课程的使用效果、课程内容体系是否完整、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等方面。要在校本课程建设时、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实施以后的多个环节,搜集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整改或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经过多轮次的使用、评价与改善以后,《大学物理》校本课程能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以充分弥补目前《大学物理》课程存在的课时少、理论知识多、应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在地方高校理科基础课教学中的辅助、培优、增知的作用。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场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收集、保存和陈列,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欣赏、研究等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1]。基于场馆资源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相比,优势在哪?本文将从其优势入手,进而介绍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以期为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一)场馆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可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场馆具有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它收藏了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当地人民所遗留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反映了这个地区的风云事件与伟大变革,是学生研究、理解家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精神的主要媒介。这些文物资源包括青铜、书画、碑文、瓷器、石器、佛像、革命先烈遗物等,它们时间跨度大,地域性显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德育课程最具说服力的帮手。如,学生在教材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后,辅之以博物馆革命先烈的真实书信、日记等,可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直观形象、生活化的德育文物资源能有效弥补学校德育抽象化、符号化教学内容的不足。(二)场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资源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虽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而忽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然而,这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体验式教学通过具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行动。场馆内丰富的藏品、展览和现代化设备可以用来设计多样的德育活动,以实现体验式德育教学。如,教师可根据真实历史资料将革命英雄事迹创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场馆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设计动手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与展品进行“互动”,鼓励其情感的自由表达。(三)场馆独特的道具资源可增强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场馆内还有大量德育道具资源,具体包括图片、文字、影音资料等。场馆道具资源是除场馆文物资源外最直观的德育资源,也是仅次于文物资源外利用率极高的博物馆德育资源。大部分教师也会在德育课堂中运用图片、影音、文字等辅助教学,然而,这些图片展板和影像资料受制于沉闷的德育课堂空间与封闭的德育环境,在德育课堂上效果甚微,收获不大。但当教师将教学的场所移步到场馆,配合场馆自由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场馆借助高科技将声音、图片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相得映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加深记忆的同时又如同看电影一般新奇有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德育教材平白直述的枯燥性。

二、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选定课程主题。课程主题需融合学校教材与场馆的共同教育内容。下文将以山西博物院和y学校合作开发设计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本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发现,山西博物院立足于“晋魂陈列”,通过场景模拟、学习单、教育资源包、动手体验活动、线上动画视频等综合手段,将晋文化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家乡历史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确定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不宜过多,但要在考虑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学情特点。馆校合作开发设计的校本课程分别在校内、馆内两个场域中开展,其课程目标各有偏重(见表1)。(三)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校内部分的课程内容集中在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学生需要在校内学习中国地图基本知识以及辨别家乡地理位置等内容。场馆部分的课程内容要在基于学校德育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结合山西博物院特色德育资源进行设计,要尽可能发挥场馆德育实物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做到基于课堂内容,又不止于课堂内容。

三、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