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培训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4 17:15:14

逻辑思维培训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利于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效果最大化[2]。教师在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时,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把教学的内容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初中学生进行逻辑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偏离于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把数学教学和逻辑教学合理化的结合,避免偏向逻辑能力的教学,忽略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初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数学的应用型习题,作为逻辑能力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的质变和量变环节,把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结合,在思考核实际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进行基础的逻辑能力的培训活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时,对于初中生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让初中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时,要主要培养过程的合理化,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3]。

1、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理解

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抽象性特点。其出抽象化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是通过理论的实际依据,来对食物进行判断、分析而产生的结论导向。初中数学教育是相数学教育活动的一员,因此也具有极大的抽象化特征。其次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和小学时学生接触的略有不同,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抽象化导向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抽象化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抽象化的特点,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转为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于学生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现象,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中增加反面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的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实际的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具体的理论的理解,化抽象化为简单化,其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运用,合理有序的语言把数学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4]。

2、激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初中生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学习量的增加,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交到学生在进行解题环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扩发力,利于多样的解题方式,尤其是对于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讨论性问题、论证题放在首要练习位置,增加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把不同的习题问题进行有序的排列,增加学生对辩证问题和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数量,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四、结论

建立全能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全能型人才包括,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等,增加学生的身心素质。其中,对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当下初中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重点环节,因此教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利用日常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度,自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环节时,利用证明题和辩论题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萌 单位:盘锦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2]仲跻宫.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45.

[3]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思维;培养

1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是一种融合数学逻辑思想的思考方法,通过运用抽象性的数学语言和数学逻辑思考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当前很多高校中开始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逻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1985年的美国,几年后国内几所高校数学建模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参与美国的数学建模大赛,促进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快速发展。直到1992中国首届数学建模大赛召开,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当前中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2.1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模需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工具来进行资料查阅和收集,建模比赛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和思维进行灵活自由解答,形式不拘一格。其次体现在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组织制度上也较为灵活多样,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分析思想,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分享。2.2建模队伍呈日益燎原之势。1992年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开展以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和社会各界对数学建模颇为重视,参赛队伍、参赛学生的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数学模型也日渐合理科学,学生团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骄人战绩。2.3组织培训日益加强。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口套表达、语言逻辑思维、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遴选参赛选手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培训的时间很长,培训内容也很丰富,为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3.1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增强。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组织形式活泼自由,通常采用学生组队模式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代表着不仅仅是学校的声誉,还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国家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学生训练中的优势和特长,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分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整个数学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统筹协作、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确保数学建模取得最大效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锻炼,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建模竞赛彰显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中国数学建模方面的发展。3.2高校学生参赛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与性高涨,参赛人数保持着20%左右的上涨幅度,参赛成绩也较为理想,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提升。3.3高校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充满着刺激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不仅要需要扎实丰厚的数学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清晰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有机智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怯场、不惊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轻松应对其他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提问,能组织条理性、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将参赛小组数学模型的含义和设计清晰完整的传达给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3.4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志力得到锻。数学建模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非常高,难度也非常大,需要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说数学建模过程中,有许多高深的知识难于理解,有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需要数学建模参赛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平时培训中的知识积淀,通过借助大量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加上团队的理解分析去摸索,探寻数学建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无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另外,搜寻资料、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需要长久的耐力和信心,无疑这对学生的坚毅不畏难的品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和磨炼。3.5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经过艰苦复杂的数学建模训练,高校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学生数量观念得到增强,能够养成敏锐观察事物数量变化的能力,数学的严谨推导也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路变得更加富有条理性,能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效解决数学疑难,数学理论能更好第应用于实践,数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能较高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表达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意志品质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塑造。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锻炼。学校用重视和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安东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刚.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探究[j].才智,2017(06).

[2]陈羽,徐小红,房少梅.数学建模实践及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08).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3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各科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各科教改的需要

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地理、外国语言,都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学科或者是基本内容本身就是一些逻辑常识,或者其框架结构靠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来构建,或者它们与逻辑学有着其它形式的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因此,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就应该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方法,进行反复的逻辑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使各科本来很严密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人为地增加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的实质是什么?说到底,它是对古今中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扬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由不够自觉到比较自觉、由不够熟练到比较熟练的不断优化。坚持这样做,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具体过程就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学生认识事物、接受新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规律。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各科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积累感性认识,也要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断深化,形成系统,不断丰富、发展教学理论,甚至创建更加科学的新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为此,就必须反复运用逻辑,进行逻辑思维。总之,教法学法的汰劣择优,教学方案教学理论的弃旧更新,都不能离开逻辑。

在中学多科教学教改中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科的教学本身,还会对其它知识的学习乃至各种领域的活动发生影响,形成“场效应”,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以后再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就容易冲破不科学的思维习惯,比较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正效应的良性循环,培养不断改进方法,探求获取新知“捷径”的心理机制。这样,中学的各科教学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学习和运用,这确实是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运用的过程,都不能不借助于逻辑。否则,也就没有这些理论,更谈不上什么运用了。还有很多教师向心理学求助,这确实也是好的。可是,略作分析,便可知道,心理学主要是解决教学动机问题,启动教学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而内部心理机制的启动,还必须借助于逻辑。

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

怎样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首要的,应明确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大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是删去那些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教育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教育内容,例如,增加一些适合中学生接受水平的社科理论和科技新成果;二是不断学习、运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为什么说某些内容是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而另一些内容是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为什么对它们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个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决策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运用、扬弃,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实质上就是教育主体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和不断优化,使自己在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思维的时候,能够更正确、更娴熟、更灵活、更有成效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其实,就是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决定了中学急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早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中学教育改革的指归只能是这一点。教育要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不能离开逻辑,已无需赘言,就德育来说,先进思想的教育、优良传统的发扬、优秀品质的培养、美好情操的陶冶等等,也都不能离开逻辑。如果离开了概念、判断、推理,也就无从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想优化德育工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教育学生,通过具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趋优向善,学真学美。其它的,体育,劳动技术教育,不论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实施,还是效果的检测、工作的改进,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逻辑思维,一刻也不能离开逻辑。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思维正确、科学、敏捷、创新,一方面却又把学生与专讲思维及其规律的逻辑隔绝起来。

总之,只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育,把逻辑常识的教学和运用渗透到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不但使教师有逻辑头脑,而且使学生也训练出逻辑头脑,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上一个大台阶,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的需要,我们的中学教育及其它各项事业也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领世界先进水平。

四、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的几点设想

1.提高认识,认清意义,确认位置。逻辑是各科的基础,是搞好各科教学的重要工具。逻辑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中学教育的质量。逻辑课是基础课、工具课,它的实用价值是高的。那种认为逻辑教学在中学可有可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有害的。不能设想只把它列入高校的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开设逻辑课的的专业是有限的,况且,我国大多数人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满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人进入中学学习则即将变成现实。应该克服浅见,纠正偏见,剔除宿垢,充分认识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巨大作用。逻辑不应受冷遇,也不应只把它锁在书斋里,而应该把它渗透到中学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多数国民探求新知提高学习和劳动效率的工具。多类中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一工作看作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力举措。

2.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制度保证。国家宣明确规定:各级教研和社科研究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和加强逻辑学科的教研力量。中央和省市及高校设所、室,地县设组和专职教研人员。要重视逻辑学科的自身建设,更要研究逻辑常识的普及。还宜明确规定:把熟悉逻辑、熟练进行逻辑思维、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不合这一条件的,应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形式进行补习,并建立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作为保证;把是否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并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4

飞控系统设计理念是飞控系统设计人员设计飞控产品时,综合历史、文化、市场、新技术、驾驶员、航空公司和适航等因素,所确立的设计思想和顶层原则,浸透在具体设计细节中,使飞控系统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独立的产品特征。

2飞控系统设计理念生命周期

飞控设计理念生命周期在立项论证阶段,建立飞控设计理念和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在可行性论证阶段,确认与评估新的设计理念;在预发展阶段、工程发展阶段中,具体应用设计理念

3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哲学特点

飞控设计理念哲学本质是正确处理设计理念与客观世界(市场、技术、驾驶员、航空公司等)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洞察客观世界,把握变化,发展规律,遵循其规律办事情,具体有以下特点:创新性、发展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4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先进飞控设计理念的因素有驾驶员、航空公司、新技术、历史、文化、市场、关于飞控的民机事故、适航当局、飞机级设计理念等,具体如图2所示。

4.1驾驶员

驾驶员已习惯飞机传统中央驾驶杆盘操纵方式。操纵习惯必然影响着侧杆或者其他新型操纵方式的设计,也影响着“驾驶舱操纵理念”。驾驶员具有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定性和定量判断,直接影响飞控设计人员的“驾驶员逻辑思维设计理念”和“驾驶员感知设计理念”。反过来讲,设计人员不要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推测驾驶员的逻辑思维。针对驾驶杆盘的逻辑思维必然不同于侧杆的逻辑思维。

4.2航空公司

由于航空公司维修成本占有一定的比重,为了降低维修成本,民用飞机msg维修理念是飞机设计制造方、使用维修方和管理当局共同研究的成果,成为各国管理当局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维修理念。同时,航空公司不仅考虑到自己的运行成本,同时也考虑减少培训成本。而侧杆培训成本显然高于驾驶杆盘的培训成本,航空公司需要设计人员拥有“高效的培训理念”和“减少多余的功能和操纵动作”,从而降低侧杆培训成本。

4.3历史文化

针对民用飞机而言,先期大多数飞行员来源于军机,拥有超高技能,能够娴熟操纵飞机。但是由于市场迫切需求,目前大部分飞行员来自民航培训,直接影响“培训理念”和“自动化与自动控制”设计理念。由于民用飞机飞控系统一直采用驾驶杆盘为特征的机械操纵系统,机械操纵系统和驾驶杆盘必然对驾驶杆盘操纵方式设计、控制律设计、飞行品质影响,直接影响到“飞行品质评定”和“遵守传统机械操纵特性”设计理念。先进飞控设计理念与飞机制造商本国文化不可分割,比如“浪漫悠闲”、“封闭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文化直接影响了飞控系统设计理念。

4.4市场

市场不仅包含目标市场份额,而且包含产业链价值,是创造性需求的源泉,也是飞控系统设计理念重要来源。同时,为了占领市场和增加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到先进飞控系统“营销设计理念”。比如:采用阵风减缓技术并没有对航空公司运行和驾驶员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为了配合市场,而采用的“市场营销”理念。

4.5新技术

针对新型民机而言,不是为了新技术而上新技术,其核心不是代表先进性。新技术的应用理念是必须为“民航运输创造成效”,比如多电飞控、驾驶舱随动一体化等。

4.6民机事故

2009年6月1日凌晨,法国航空公司一架a330飞机在执行巴西里约热内卢-巴黎的af447航班中,在正常巡航高度上,突然失去升力,从10668米(35000英尺)巡航高度急坠入海,沉入大西洋海底,全机228人全部罹难。初步分析认为,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遭遇过冷水滴,这些过冷水滴导致空速管结冰。飞机因缺乏有效空速指示,飞行人员无法准确操作,导致飞机进入失速状态。为了避免事故,在飞控系统设计中必然采用“场景分析设计理念”和“场景培训设计理念”。

4.7适航

针对共模故障而言,faa审定设计理念与easa的理念不同,faa批准过没采用非相似设计的飞控系统。而easa审定理念,必须采用非相似硬件和非相似软件。针对审定结果和过程而言,faa理念更倾向于结果,而easa更倾向于过程审定。

4.8飞机级设计理念

“飞机级设计理念”是先进飞控设计理念的顶层输入,是先进飞控系统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静暗驾驶舱”设计理念、国际标准化、系列化等设计理念。

5飞控系统设计理念体系结构

先进飞控系统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分为4层,第1层:历史文化;第2层:适航理念和市场理念;第3层与飞控相关的飞机级设计理念(“系列化与通用化”、“静暗驾驶舱”、“安全、高效、舒适”、“国际开放标准化”、“严格流程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新技术(多电、多总线、分布式);第4层:系统设计理念(“简单可靠”、“独立功能”、“独立通道”、“余度”、“容错”、“场景分析”、“adhoc(突发奇想)验证”等)。

6飞控系统设计理念评估方法

结合设计理念影响因素,从市场调查、民机飞机事故、新技术研究、历史文化等中提取新的设计理念,建立一套评估方法:飞行员、航空公司、航空专家、概率计算、确认方法和确认平台等,对飞控系统设计理念确认和评估。

7民机事故与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关系数据库

飞机设计史上很多的技术进步以及设计理念的演变都来源于飞行事故的教训和启发,飞控系统设计理念同样如此。查询和收集关于飞控的民机事故,梳理和总结关于飞控的民机事故原因,利用概率统计方法,结合c builder界面开发工具 数据库sql excel丰富图标,建立关于飞行控制民机事故与设计理念的关系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能够对民机事故进行统计生成各种图表,近30年与飞控相关的统计表具体如图3所示,为提取新的设计理念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比如:在近30年,失去液压故障为2次,表明:现有概率设计3套液压系统存在不合理地方,需要改变设计理念,增加电源方面备份,提高系统安全性

8结语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5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各科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各科教改的需要

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地理、外国语言,都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学科或者是基本内容本身就是一些逻辑常识,或者其框架结构靠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来构建,或者它们与逻辑学有着其它形式的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因此,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就应该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方法,进行反复的逻辑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使各科本来很严密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人为地增加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的实质是什么?说到底,它是对古今中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扬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由不够自觉到比较自觉、由不够熟练到比较熟练的不断优化。坚持这样做,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具体过程就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学生认识事物、接受新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规律。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各科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积累感性认识,也要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断深化,形成系统,不断丰富、发展教学理论,甚至创建更加科学的新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为此,就必须反复运用逻辑,进行逻辑思维。总之,教法学法的汰劣择优,教学方案教学理论的弃旧更新,都不能离开逻辑。

在中学多科教学教改中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科的教学本身,还会对其它知识的学习乃至各种领域的活动发生影响,形成“场效应”,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以后再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就容易冲破不科学的思维习惯,比较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正效应的良性循环,培养不断改进方法,探求获取新知“捷径”的心理机制。这样,中学的各科教学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学习和运用,这确实是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运用的过程,都不能不借助于逻辑。否则,也就没有这些理论,更谈不上什么运用了。还有很多教师向心理学求助,这确实也是好的。可是,略作分析,便可知道,心理学主要是解决教学动机问题,启动教学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而内部心理机制的启动,还必须借助于逻辑。

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

怎样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首要的,应明确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大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是删去那些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教育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教育内容,例如,增加一些适合中学生接受水平的社科理论和科技新成果;二是不断学习、运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为什么说某些内容是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而另一些内容是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为什么对它们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个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决策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运用、扬弃,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实质上就是教育主体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和不断优化,使自己在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思维的时候,能够更正确、更娴熟、更灵活、更有成效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其实,就是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决定了中学急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早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中学教育改革的指归只能是这一点。教育要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不能离开逻辑,已无需赘言,就德育来说,先进思想的教育、优良传统的发扬、优秀品质的培养、美好情操的陶冶等等,也都不能离开逻辑。如果离开了概念、判断、推理,也就无从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想优化德育工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教育学生,通过具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趋优向善,学真学美。其它的,体育,劳动技术教育,不论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实施,还是效果的检测、工作的改进,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逻辑思维,一刻也不能离开逻辑。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思维正确、科学、敏捷、创新,一方面却又把学生与专讲思维及其规律的逻辑隔绝起来。

总之,只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育,把逻辑常识的教学和运用渗透到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不但使教师有逻辑头脑,而且使学生也训练出逻辑头脑,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上一个大台阶,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的需要,我们的中学教育及其它各项事业也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领世界先进水平。

四、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的几点设想

1.提高认识,认清意义,确认位置。逻辑是各科的基础,是搞好各科教学的重要工具。逻辑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中学教育的质量。逻辑课是基础课、工具课,它的实用价值是高的。那种认为逻辑教学在中学可有可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有害的。不能设想只把它列入高校的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开设逻辑课的的专业是有限的,况且,我国大多数人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满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人进入中学学习则即将变成现实。应该克服浅见,纠正偏见,剔除宿垢,充分认识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巨大作用。逻辑不应受冷遇,也不应只把它锁在书斋里,而应该把它渗透到中学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多数国民探求新知提高学习和劳动效率的工具。多类中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一工作看作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力举措。

2.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制度保证。国家宣明确规定:各级教研和社科研究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和加强逻辑学科的教研力量。中央和省市及高校设所、室,地县设组和专职教研人员。要重视逻辑学科的自身建设,更要研究逻辑常识的普及。还宜明确规定:把熟悉逻辑、熟练进行逻辑思维、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不合这一条件的,应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形式进行补习,并建立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作为保证;把是否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并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6

一、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培训,具有相对较好的绘画基础,通过艺考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方面相对欠缺。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方式大多效仿风景园林类或者城市规划类课程设置,注重对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理科专业背景的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注重调查、分析和设计,以严谨的工作程序见长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理性思维规范和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保证学生可以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设计工作。但对于以形象思维和感性创造力见长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单纯以理性分析为主的课程培养模式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课程设置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作品大多质量不高,缺乏原创个性。2.景观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脱节。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基本上由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内容程序化、理论化,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理论内容讲授缺少实践环节,使学生很难通过实践领会和论证理论知识内容,授课效果不理想。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知识庞杂、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重点。景观设计的学习是个复杂、系统的过程,课程内容涉及空间设计、环境工程、生态系统、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但在现实教学中,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孤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的情况开始学习课程,学生对景观设计的认知缺乏宏观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课程讲授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导致课程内容缺少重点,学生很难培养起对景观设计的兴趣,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4.学生的景观设计成果雷同、套路化,缺乏设计个性。由于前期关于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储备的欠缺,学生对设计场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对设计场地调研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的设计方案流于形式,缺乏原创性和艺术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场地信息加以转化的空间创造力,出现了部分缺乏艺术个性、雷同的设计方案,这与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缺少设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5.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对新技术的应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往往缺少对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的运用,缺少利用最新技术辅助初学者建立空间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今,授课对象已经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群体,他们熟悉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的多元方式,视野比较开阔。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时俱进。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对空间的设计,所以对空间形态的认知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对空间形态的认知建立在对视知觉的培养之上,由视知觉向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训练和培养,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所以,笔者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视觉空间营造、空间感知训练,遵循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规律,取得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1.通过对视觉空间的营造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应该体现艺术审美,培养学生营造视觉空间的视角和处理各种景观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景观设计作为空间艺术来理解,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和结构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设计的艺术营造,建立合理的空间观念,将景观空间的形态设计和空间结构组织作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理解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组织衔接。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课程设置应该以景观设计的微观。尺度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景观设计课程之初,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所以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授课方式,不能追求大而全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适合以小尺度设计场地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目标。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涉及的景观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适合初学者入手和控制。小尺度的景观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空间尺度。相对于宏观尺度,让学生能够更专注于空间感受、艺术创造,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思维,发挥自己的艺术专业背景,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着重强化设计思维训练,用逆向思维引导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对于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空间创造力优势,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优势,锻炼其发散、联想的感性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的空间创造力,强调设计观念的建立,充分发挥其专业潜力。景观设计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其理性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缜密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设计分析方法,避免形成设计套路。4.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可视化训练,运用图形符号语言。表达设计空间和设计思路图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课程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部分的训练往往因为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感知实际空间,获取场地基础信息,发现设计问题,运用恰当的图式语言将自己对空间设计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是学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思维逻辑的关键。所以,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景观设计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促进学生运用设计逻辑发现设计问题,获取全面、准确的基本信息,为之后设计的深化打好基础。5.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只有通过实践设计教学,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在现实中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将理性分析和感性创造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6.改革教学手段,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空间。面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部分高校对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多年来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群体,他们熟悉新媒体工具,视野开阔,面对固有的景观设计训练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另一方面,虚拟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空间、地理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等为景观设计教学训练提供了更直观、更优质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分析引入景观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建立设计逻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三、建立在设计逻辑思维培养基础上的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的空间艺术,所以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是衡量景观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进入景观空间后的环境体验首先来源于对空间形态的感受。因此,对于空间的创造力是设计者的基本功和设计素养。景观空间是相对室内空间更加复杂的多维度空间,所以景观设计不但需要考虑空间形态、结构和尺度,还要考量时间和心理维度,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复杂性。加强空间可视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三维模型和图纸推敲、组织空间形态,通过可视化语言表达设计思路。通过专项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空间构成手法组织景观场景,实现景观视觉空间的个性化营造。让学生利用三维模型推敲设计思路,同时运用视觉语言表达设计思路,这样的空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意识和空间组织能力,锻炼学生在三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强调空间结构的动态组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景观空间创作思维逻辑。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设计语言、提高其设计创新能力的过程。日常的空间体验容易束缚学生的空间创造力,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要打破现有的空间经验和习惯,通过相对单纯的空间造型训练锻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和对复杂空间结构的组织能力,从而开阔设计思路,提高设计能力。2.通过空间感知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具有敏锐的空间感知力、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以及阐释、组织、设计环境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空间感知力,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场地环境及其蕴含的相关设计信息,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对空间感知力的培养是景观设计的教学难点。进行空间体验训练是景观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在设计场地中的实地考察,获取对设计场地的感性认知和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和表述,最终将个人的感性认知与设计思路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学生提高自己对自然场地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训练要着重引导学生习惯用时空概念去观察环境,体会空间的造型、尺度、肌理、色彩等信息,也包括理解场所精神的内涵。在课程设置上,设置场地考察实践环节,让学生尽可能透过感性认知观察实体环境的特征,引导学生自由感知物质环境,如地形信息、场所尺度、植被现状、现存构筑物以及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观察环境的使用状况和环境与身处其中的人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记录这些感知信息,整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感知经验,并组织学生进行陈述,让学生将自己的感知经验带入设计实践。在空间感知训练的同时,学生要凭记忆绘制出考察环境的平面图、场地布局、流线组织形式以及行进路线,标示出印象最深的景观节点,通过课程讨论让学生描述观察过程,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区别和共同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中的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方式,探讨什么样的环境会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并进一步探讨景观与人的关系以及优质景观空间的组织规律。步行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实际空间与图视空间建立感性认知联系,让学生以专业视角不断丰富自己的感知经验,为后期的设计实践建立空间认知基础,同时增强学生面对复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3.训练学生进行设计推理分析,建立设计逻辑思维方式。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具有设计的艺术创造性和设计个性,而景观设计过程也具有严谨的理性特征,需要在一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规则内进行。设计过程是建立在理性的逻辑分析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过程,做出恰当的设计,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明确设计推理环节,以锻炼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树立严谨的设计态度为目的,选取一处学生熟悉的场地,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设计”的程序完成场地设计。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的调研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设计场地进行全面的现场调研,尤其是设计场地的尺度、地形特征、人流状况、功能需求、建筑朝向、植被状况等,培养学生严谨的调研态度。通过测绘、观察记录、步行感受等方式获取场地信息,要求学生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各类基础资料的特点及其对场地设计的影响,把调研资料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运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设计意识以及运用设计语言表达设计思路的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景观环境设计涉及因素繁杂,训练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先从分析较为简单的空间尺度、地形、植被、建筑等场地信息着手,再分析更为综合、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行为、心理、生态等非物质信息,通过推理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设计因素中厘清思路,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景观设计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4.让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的本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软件学习与设计课程训练是割裂的,教师的授课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陈旧。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展,景观设计过程、方案展示方式与数字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全新的三维软件技术有更加深入的结合。所以,在课程学习阶段,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与时俱进的设计逻辑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重要性;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工具。在进行创作之前只需要准备纸、笔和你的大脑以及想象力即可。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增强记忆,它在小组学习、做计划或创作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非常适宜,教师不但可以高效地将绘制方法教授给学生,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东尼·博赞创建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其实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跟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先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加工成知识网络输出,而思维导图就是这个压缩机制,它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类。从而把庞大的样本数量,减少到极低,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它最底层的意义。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分别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均衡发展,从而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与此同时,想要让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作用,使用者就必须锻炼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有一个中心主题。当我们观察思维导图的内容时会发现,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并由此而展开的,所以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中心主题。第二,有分类和层次。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根据中心概念而产生次级概念、再次级概念等层次分类,不同层级的概念又会产生许多词汇,将所有的层级以及词汇分出不同的类别即分类特点。第三,有序性。思维导图中所有的层级内容都是依据人的逻辑思维有序排列出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第四,简明性。在思维导图中,大部分制作者都会只进行关键字的标注,这样既能了解内容又显得简洁,从而能够节省时间、增强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明确知识主线,辅助教学

思维导图对于人们极关心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组织培训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例如,研究性学习与行动学习等。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还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结构图式,引导学生在其中填写关键词或补充想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科学研究表明,比起仅依附于文本的学习方式,可视化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建和应用。

(二)响应课改号召,改善教学

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以及怎样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认知尚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先绘制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运用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记忆力,改善学生考虑问题严谨度不高等问题。

(三)优化教学路径,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点间的关系紧密,因此,学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并深入整合知识要点,运用思维导图对各级科学概念合理规划,使用不同颜色符号表征主次概念能让自己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强化知识内容间的联动关系使其更为集中简洁、条理分明,还能让学生利用符号色彩和图像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只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水平,挖掘自己的思考潜力[2]。

(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提到过,儿童从七岁到十一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创造媒介可以帮助学生将思考化无形为有形。通过色彩、符号、词汇等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色彩丰富并有逻辑性的图式,将左脑的逻辑词汇分析功能和右脑的想象色彩情感功能全部调动起来,使其由形象思维转入逻辑思维运行的状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下阶段形式运算做准备。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对其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依据全脑概念,全面动用左、右脑的思维,充分开发大脑的潜能。小学生进入中年级这一阶段后,右脑的节奏感、空间感都会有所增强,此时,在教学中加入思维导图能促进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板书中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时核心主题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科学、高效地把握课堂节奏,将一整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做一个更加系统、清晰的了解,从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每一课的内容串联起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磁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块磁铁,在课堂中将其展现给学生并提问:“对于磁铁,大家能够想到什么呢?”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磁铁的内容。教师看过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后就能够快速知道学生对于磁铁的了解情况,也就知道该讲哪些重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考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无论是传统的线性思考还是现代的非线性思考都是被包容的,特别是对于表达现代非线性思考方式提供了最佳的途径。而且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学习者真正实现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标。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板书中,通过自身的灵活思考,给学生设计各种新奇且有吸引力的板书,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思维导图式的板书相对传统板书来说更加直观方便,可以向学生及时展现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这更是一种知识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并且深刻记忆课程内容。

(二)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中

复习的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复习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建立一个知识网,加深记忆;第二,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养成通过课后复习掌握知识体系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的补充不足,借鉴学习经验,集体思考,会使小学课堂的教学成果不断得到强化,更早实现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随机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小学生分组比赛进行资料收集、图标制作、课堂小演讲等,组内成员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完成对应的小任务,通过组内成员共同合作来促进小学生提升学习成绩。

(三)思维导图应用到作业中

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作业布置得不是很合理,因此导致学生抵触写作业,教师收作业时会发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不好,所以,调整教学方式是必须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兴趣,并能清楚自己要做的内容。而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满足科学作业的这些要求。学生可以动手画、写,可以大胆想象,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思维导图的制作非常灵活,没有很多限制,主要在于体现绘制者本人的思考以及制作目标,并发展其思考能力、提高其思考水平。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通过绘制的过程,学生可以厘清所学内容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3]。

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便又有效的学习、创作等辅助工具。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它也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课堂的氛围更活跃,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积极地将思维导图学习法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迪.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沈阳z小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2]温明贤.思维导图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中,一般以理论知识为主,如初一主要讲自然地理,其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锻炼其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方法,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使其思维产生碰撞,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另外,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效提高课堂活跃性[1]。如《世界气候》教学中,教师可在内容讲解前,给学生留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先设置任务:世界中气候类型有哪些种类?然后将学生分为几小组,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讨论回答问题,如果一小组中学生回答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评价,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氛围下,学生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的转变,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以主导地位进行学习,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地理学习活动中。

2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能力有限,而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利用感性信息,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可以独立对其知识点进行表述,提升表达能力。例如《河流》教学中讲到黄河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图片,学生经过教材的阅读,发现下游面积明显减小。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变成学生训练抽象思维的方法。然后继续观察,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在下游区域产生大量的泥沙,逐渐在华北平原沉积,抬高河床,变成地上河,这样一来,高出地面的河床不再接纳支流。其中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学生们都知道,但是在地图中不能观察到,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抽象思维,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令学生直观感受,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2.2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在地理学科中也是全方位思维,学生跳出平面限制,站在立体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其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空间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图片和图形,如教材中的一幅地图,学生将其想象成现实中的景物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如的了解,快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教师从下面几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将地图变成立体图像,再将立体图像变为平面地图的形式,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立体空间图形,将其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空间三维图形,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黄河方面的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形,学生用过眼睛观察,明确知道黄河长度和形状,并将其具体形状深深引入头脑中,让学生逐渐在头脑中建立立体模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建立空间思维能力。2.3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开始前针对教学内容,利用讨论、历史事件讲解和地理趣事等方面进行导入,激起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展开思考,将看似复杂的概念和现象等利用内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长江大堤上为什么有的塔基在很深的地下?”在人们常识中,塔基应该建在高出河面的江堤上,但是受建筑年代长久的原因,长江受泥沙沉淀影响河床增高,逐渐超过塔基,这时为了保护塔基不受江水腐蚀,四周堆积砖土,长此以往,堆积的砖块越来越多,就造成塔基越来越深的错觉。这道题目解决过程中就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方面的思考,进而深化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率。2.4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课堂和实际生活越相近,学生理解效果就越好,活跃大脑思维,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中,学生经常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产生混淆,阻碍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带领学生到公园探索,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有的学生本对自然资源方面的学习不感兴趣,但是户外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将其串联起来,方面学生记忆,充分扩散了思维[2]。

3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思维能力的建立不只提升教学效率,还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很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长期、系统的教学,在课堂中不断积累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中提升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等,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完么草.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04):261.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论辩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司法实务中,法律职业共同体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尽管在司法活动中角色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控辩抗辩中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论证,更是体现一名法律职业者基本法律素养。因此,在法学职业化教育中,技能培养是专业法学教育的核心。但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重要的缺陷在于法律技能培养的全方位功能缺席[1]。民国法学大家孙晓楼先生说:“凡是要整理思想以探求真理,皆不可不从论理的方法来着手,尤其是对于法律方面,无论于法律事实应如何推定,证据应如何采纳,律师应如何辩论,法律应如何编制,…我们可以说,论理是各种理性的骨干,因为这个缘故,英美方面的律师,于论理学特别的注重。他们认为法官不懂得论理学,不能做成好的法官;律师不懂得论理学,不能做成好的律师。”[2]论辩能力作为论理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法律职业者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但是,从目前国内高校法学的实践教学来看,无论是专门研究,还是教学课程设置,都明显不足。对学生论辩技能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知识储备的培养

“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我们任何人理解事物、判断事物、解释事物都以脑子里面固有的知识为基础。”[3]因此,无论是辩论的技巧、辩论的金律掌握的如何熟练,论辩的技艺如何高明,但是,都必须是在所占有的广博知识基础之上。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无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德摩斯梯尼,还是古罗马的西塞罗,还是我国古代的邓析、孟子,近代的林肯、圣雄甘地等等,除了悟性极高之外,都是靠努力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因此,法学功底不厚、学业不精,不可能展开自由的辩论,也难以做到以理服人。知识的储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法学专业知识的储备。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具有各种知识的人。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任何部门都希望所用之人为全能型人才,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每个个体不可能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百科全书者,而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特定行业专业知识者。而从用工方来看,他总是首先关注你的专业知识如何。作为法科学子来说,将来踏入社会也必然面临这一选择:选择一个岗位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既然如此,我们论辩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围绕这个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主题。基于此,法科学子参与的论辩当然主要为法学辩题。因此,论证过程不可避免要进行说理,应熟练掌握相关法学知识,特别是法理学基础理论、各部门法基础理论。因此,法科学子首先要掌握好法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参与法学辩论之前,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熟悉与辩题相关的法学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法学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进攻和防守——缺乏充足的弹药,更难以抓住论辩的要点。(二)逻辑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法律职业者来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可以说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无论是检察官、律师还是法官,都应长于说理,善于论证。而论证的前提就是要熟练掌握证明和反驳的逻辑方法。所以说,论辩并不是仅仅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个“讲道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归纳和论证的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说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不是证据的简单堆砌,而是要通过依照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规则进行论证才能得出。刑事庭审辩论,无非是对被告人有罪与无罪、罪重与罪轻的逻辑证明。而这个证明则需要控辩审三方来进行充分说理。比如说,日本著名律师佐佐木静子在其著作《火红的岁月》中介绍当年震动日本的“八海案件”,在终审判决前,最高法院组织了一场口头辩论。在历时三天累计十三个小时的辩论中,辩护团中二十多位律师出庭为被告辩护,彻底地驳倒了控方指控被告犯有谋杀罪的证明。最高法院终于作出四名被告全部无罪的判决[4]。因此,逻辑思维在论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场辩论,缺少一个良好的逻辑设计,是绝不可能做到思路清晰、论证合理充分的,更不可能揭露并反驳对方的逻辑错误。因此,逻辑思维可以说是论辩的灵魂,它直接决定着论辩的严密度和深广度。掌握逻辑这个工具,是提高论证能力的必由之路。首先,逻辑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那些事物。弄不清事物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就会出现逻辑错误[5]。判断,则是对事物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推理,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规则,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前提和结论[5]117-118。例如,犯罪都应当有作案时间,所以,没有作案时间者肯定没犯罪。其次,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无论是在论辩过程中,还是制作一篇论辩文稿,正确的逻辑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是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思维才能具有确定性、首尾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比如矛盾律,是指对任何一个特定对象的判断,不能对其同一方面既肯定又否定,否则,这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5]279。辩护人做无罪辩护,结论就不能说“请法庭对被告人从宽处罚”——无罪,怎可能还处罚?又如充足理由律,指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论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它要求,一是论断只有提出充足的理由才是可信的;二是作为充足理由的判断自身必须是真实的;三是理由和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5]287-288。比如,贵州兴仁县长灭门案,警方认定是入室枪劫。媒体和受害者家属同时提出质疑:一是为什么凶手“选人多时入室抢劫”?更何况凶手只有1.7米左右,而文建刚身高1.84米,十分魁梧,案犯怎么一下子就杀了6人呢?二是劫财为何连四岁熟睡小孩也杀?三是被害人及妻子手上带的价值两万元的手表、脖子上的金项链为何不取?四是杀了6个人后为什么不跑呢?轻轻招招手乖乖上警车![6]很显然,上述疑点表明推出“入室抢劫”这个论断的理由显然并不充分,它不能排除合理性怀疑。此外,还有假说、论证等逻辑方法、逻辑规则等。(三)综合知识的储备。无论是法律实务中,还是法学教学中,法律论辩并不仅仅依据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的规定,还要依据丰富的综合知识。这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74‐察、思考问题,从而更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知识常常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他们时常相互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某个论题。有些著作也是既包含有法学理论,也包含有经济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哈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既是一本经济学名著,又是法学名著,也可以说是政治学名著。比如,西安“利之星事件”而引发的网上流传的美国“bmwofnorthamerica,inc.v.gore(宝马汽车油漆案)”,因销售一辆价值2万美元的宝马汽车顶部的一小块喷漆,而被地方法院判决赔偿客户200万美元(当然联邦最高法院最终没有支持),最终结局是州法院给gore先生两个选择:拿5万美元或者案件重审。原告拿到五万美金[7]。对此惩罚性赔偿,法官所采用的就是经济学中“事前分析”理论:案件裁决结果要使今后发生同样不幸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即案件的裁决都考虑其在将来能否使他人产生良好的动因[8]。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当运用知识能力稳定化的时候就是素质,而人的水平就体现在素质上[8]。作为一个法律职业者,仅仅拥有深厚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法律职业者来说,雄辩的口才无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技能。(一)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参加辩论赛,包括非法律专业的辩论赛来训练提高的——以赛代练,但是举办竞赛的次数毕竟很有限,因此,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日常课堂训练。一般来说,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法学课堂教学,通常都会结合司法实务的热点案件或者疑难案件来进行,这就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先对案例焦点予以明确,然后由学生围绕焦点进行辩论。众所周知,我国的学生在学校自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育。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其他公众场合发言的机会很少,最多接受老师提问发言而已。因此,他们当众发言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心通常存在恐惧心理,不敢当众陈词;二是多数同学发言存在以下情形:声音小或者发言结结巴巴,甚至词不达意。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在教学秩序上,不应让学生像上观摩课一样“正襟危坐”,允许他们离开座位“自由组团”讨论;其次,不能采用课堂提问并站在座位上发言的方式,要让他们主动发言,并且要站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理由;第三,发表言论的方式方面,不能采用问答的方式,允许其他同学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上台跟前一位同学自由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作总结除指出存在不足之处外,特别是对于同学表现应多加以肯定、鼓励,以增强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二)专门的论辩课堂中的培养。为体现法学辩论的对抗性,使学生更直观融入辩论赛的气氛之中,法学院系应尽可能开设法律论辩训练课程。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使之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如、流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开设的条件,主要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场地和基础知识问题;二是指导教师的选任。前者地点在模拟法庭即可,基础知识主要是学习法理学等法学专业课程以及法律逻辑学课程。后者相对来说要求较高,毕竟法律辩论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而是侧重于“实战”。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毕竟是指导法学辩论。其次,应当具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意味着历练了很多的法律辩论——“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只有具备此条件,才有可能将自己实战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再次,口才方面,应当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此点毋庸再赘述。第四,还应对论辩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比如心理谋略方面,如何处理赛事前心理准备、赛场上心理控制、赛后心理调节等;思维技巧方面,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论辩技巧方面,主旨把握、先发制人、以进为退、旁敲侧击、声东击西、布置两难、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等技巧如何采用等[9]。只有指导教师本身具备上述条件,才能称得上是“术业有专攻”,才能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

三、应变能力的培养

应变能力是法律职业者职业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法律纠纷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不同的争议、新的证据、新的观点等,需要应对解决、质证、反驳,特别是在论辩对抗最明显的庭审辩论中,对方更是随时提出新的论辩观点、理由,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论辩应变能力实质上是涉及人的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辩论中的反应能力不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中的思维能力。案例讨论中,只是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同时,案例讨论回复的是时间限制,一般不存在激烈地对抗。而快速思维能力首先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快速反击,论辩过程中如果思维迟缓,不能有效反击、应对,那就有可能就会跟随对方思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终落入对方陷阱。如果能做到快速反击,及时反驳对方观点,既能打击对方,更能激发、振奋己方斗志,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反应更加迅捷。因此,案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快慢尽管跟遗传密切相关,但是从体育项目的训练来看,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有效的训练,反应速度会缩短。这里借用体育运动心理学关于反应速度快慢的一个词“反应时”来说明。反应时,是指引起动作反应开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即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反应实验中练习得越多,反应越快,但是进步是逐渐减少。运动员训练后的反应时会缩短。以乒乓球运动为例,运动员在训练后,拇指的反应速度比训练前平均缩短18毫秒,74.4%以上的远动员缩短10-30毫秒。研究还表明,反应时长短,跟刺激的强弱密切相关:刺激弱,反应时间长;刺激强,反应时间短。同时,当物理刺激强度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积累时,便会增加刺激心理的强度。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反应时间越短。并且,随着运动的水平的提高,反应时缩短[10]。

无论是荣获省市“十佳”的律师或者检察官,还是当地有名的律师、检察官,没有哪个不是经过多年的庭审反复锻炼和磨砺。但是,从上述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他们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显然跟运动员的反应时训练极为类似:多年对诸多案件事实、法律研读→控辩激烈对抗→水平的提高→反应时缩短。这里可以这样解读:一是多年研读、控辩对抗,可以类比为刺激时间长,练习得多;二是不同的案件研读,可以类比为多种训练方式的比较,寻找最能缩短反应时的方式;三是控辩激烈,类比为刺激的强弱;四是运动水平高,类比为论辩水平高,应变能力强。因此,法科学生论辩应变能力的培养,也应从上述四方面着手。应变能力的提高需要经历大量的论辩时间磨练才能得以提高。毕竟人的思维不像听觉、视觉、味觉等五官的感觉那么直观,它是一个在感官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因此,没有长期的训练,是难以养成这种思维的习惯的,也就不能对外界做出相应的应对。鉴于我国还没有对通过法律职业考试者培训的系统,高校可以借鉴日本模式来培养法科学生论辩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法律论辩训练课程,在完成基本论辩理论教学之后,分别将学生安排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际业务学习,由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选派较为杰出的法律职业者来指导。考核的方式不需要书面考核,完全可以通过开展论辩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课程训练,使他们能够初步掌握论辩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法学教学与司法实务的对接。

参考文献:

[1]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清华法律评论,2006(9):110-140.

[2]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0.

[3]徐显明,黄进,潘剑锋,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2018(3):002-027.

[4]佐佐木静子.火红的岁月[m].艾琪,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100-107.

[5]吴家麟.法律逻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26-27.

[6]尹安学.贵州兴仁县长灭门案疑点重重:杀人后为何不[eb/ol].(2006-12-06)[2019-11-26]

[7]肖建华.2018年度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专家解析之十:杭州中升之星奔驰“退一赔三”车主维权案[eb/ol].(2019-05-05)[2019-11-26].

[8]沃德•法恩斯沃思.高手:解决法律难题的31种思维技巧[m].丁芝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14.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已经从传授理论知识转换为教学生解决问题,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去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讨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成为全方位、高综合素质的人才[1]。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传统的传道授业即可,解惑则不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按部就班,不会举一反三。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变化,不及时参与教师培训,否认应该继续深造,认为仅有的能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生。但是,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开发智力、锻炼逻辑思维的最佳时间,教师的不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传统的教学观念致使学生的思维单一,阻止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外,2019年14期60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还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兴趣,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后续的学习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应改变这种阻挠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争做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站在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举一反三,层层递进。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锻炼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并仔细观察正方体每个面,然后在课上提问,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六个面,计算一个面的面积学生之前学过,那么六个面的面积可以由此推断出来。因此,学生会发现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应在固有的知识点上,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发现其中的奥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在进行深造的同时,与不同的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4]。当代社会的素质化教育要求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本书是15元,小明加上小红两个人的钱还差5元,小明比小红多两元,那么小明、小红各自有多少钱?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步骤进行解答。首先,明白小红和小明手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回答的是10元。其次,小明比小红多两元,那假设小红的钱数为x,则小明的钱数就是x 2,最后列出方程:2x 2=10,解得:x=4,所以小红有4元,小明就是6元。教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对部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给予赞扬,多次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三)培养学生养成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不同的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教学环境[5]。在教师层层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前,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合理规划,先讲解简单的知识,再逐渐递进,讲解难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会有一个过程,如果直接讲解难的知识,对于简单的知识一笔带过或者忽略不讲,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压力会增大,甚至会产生厌倦学习数学的思想。例如,教师设定的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去超市购物时,妈妈需要往生鲜水果方向去,爸爸需要往烟酒茶专柜方向去,而小红选择往零食方向去,那么,小红选好所需之后是离哪个方位最近呢?学生通过为小红设计路线,可以锻炼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生活化问题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障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进行问题带入,问:“植树的好处是什么?”学生答:“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水土流失。”“那么,已知这条街长54米,要求每间隔3米种植一棵树,两端都需要种植,那么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学生在计算之后需要自己验证,锻炼解决问题的严谨性。那如果街长21米,两端都不种植,又要栽多少棵树?根据教师设置的障碍,学生会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特色的不同,本着遵循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于不同的问题,每个人会提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小组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学会自我完善逻辑思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掌握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时地掌握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增加学习的乐趣,领略数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索朗扎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20):215-216.

[2]孙朝旭.小学数学实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措施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3):132.

[3]任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09):82.

[4]李艳枝.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能力[j].新课程(上旬),2017(0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