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概论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3 17:24:11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1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论文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2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http:///article/es/esbase/resource/11/6457.html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3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
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徐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政文处.宁夏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z],2000.9.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与对策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一、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5
【关键词】gis;旅游管理;开发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自身对精神享受的需求,因而旅游业得到大力的开发,它作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部分,甚至被称为世界性的绿色产业[1];只有做好对但旅游管理与开发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长盛发展。旅游管理与开发是一个较为繁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无论是前期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中期的旅游规划或是后期对资源的保护,都使得在旅游日常管理中的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只有提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gis对管理与开发工作中的一系列信息进行提取与筛查,进而优化旅游管理与开发,并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gis概论与优势
1.1gis的概论。gis是一项基于在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对相关空间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进而提供不同的动态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它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传统地理知识及其它学科,包括管理、统计及测绘等方面[2],其主要目的是为地理专业的研究决策、活动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gis的管理、分析、处理与监测能力极强,应用范围广泛,它能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是当前常用的一种管理技术;尤其是在旅游管理管理与开发中,能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效率。1.2gis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应用gis系统,首先能通过对景区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出来,进而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其次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在进行决策时提供辅助,使其更科学与准确,并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图文信息服务;最后为国家在建立与优化旅游管理信息综合网的过程中奠定基础,激发我国旅游行业的活力,促使其旅游资源形成共享,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国际化,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gis系统的构成
2.1数据输入体系。在对空间位置的信息形式进行表示时,除了图形数据,还包括非数据形式的信息,而数据输入体系则主要将这些信息输入至计算机,并借助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设备来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这也是gis中的关键部分;若数据输入体系的质量高,那么gis的信息就越准确、全面且完整。地理信息体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图片形式、遥感数据、资料统计或是文字报告等,但是在信息储存至计算机的过程中,则要确保形式的统一性[3];比如在记录景区位置时,采集数据时可以通过记录位置及接待条件的信息、拍摄图片,并对其开发建设的情况作具体描述。2.2数据库管理体系。数据库管理时gis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储存、编辑与查询,还能对其及时更新,同时还能对输入其中的数据进行运算,并显示出运算的结果;因此相较于一般数据库管理体系,gis中的数据管理既能对简单的数据以及空间数据一类的复杂数据作处理,还能使其运算结果的显示更加直观。2.3数据输出体系。数据输出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对其需求的信息进行输出;例如对之前已经输入到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这样在客户查找某一个景区或某个景点的具体信息时,输出系统就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以不同形式进行修饰,然后通过文字、图片或图表方式对客户进行输出。2.4空间分析体系。在gis系统中,空间分析是其中潜力最大的体系,它主要建立与不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数据库中的不同空间信息作全面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网络分析等,进而完成对地理空间的动态模拟[4];或者是通过对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来对地理空间进行模拟,同时对分析的结果做预测与评估。比如在进行旅游管理时,要对各项旅游资源作评估,在评估之前,要建立起旅游资源,包含资源类型、可进入性、环境空间容量等信息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来计算评价模型,最终通过旅游资源的分布图显示出评价结果。
3.基于gis的旅游管理与开发的信息体系
随着我国的gis技术日渐成熟,对微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能自行完成设计并在现有的软件基础进行二次开发,为旅游的信息化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因此基于在gis技术应用的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对其信息体系的进行逻辑架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信息支持,其中包含六个数据库来对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信息进行储存,包括旅游环境、市场、资源、经济文化及法规等方面;②管理支持,对信息支持的数据库进行基本的数据查询、输出及修改等操作;③决策支持,将模型库构建作为核心,例如对景区的环境容量、资源的综合评估、经济效益、对需求的分析与预测以及开发的限制条件等进行模型构建,从而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兼顾信息储存、管理、决策支持而形成的体系,才能全面的解决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并使其具备应用价值。
4.gis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4.1在信息查询中的应用。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其关键途径是在于更优质的信息服务,而利用gis系统,就能面向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能了解自己所关注的相关信息,进而加强对景区详细信息的了解。例如在多数景区中会专门建设多媒体导游系统,而旅行社则可以通过导游系统来对景区的客流量及消费情况进行准确把握,然后为游客安排更合理的出行路线,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游客而言,导游系统可以作为随身导游,相较于人工导游,多媒体导航可以在实现游客自主旅游的情况下完成对旅游过程的指导;对于相关建设单位来说,则能通过gis系统掌握景区的现有状况,进而对其做出更好的规划,并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促进景区的更好发展。4.2在专题图制作中的应用。在旅游专题图的制作中,gis系统可以对图片、文字等信息编辑,为相关人员在及时更新数据库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维护数据库;通常在gis储存数据过程中,会以分层储存方式来完成[5],因而当客户有需求时,系统则能对数据作输出处理,或是根据不同专题来完成对数据的分层、叠加处理,进而形成旅游专题图,然后将其输出。比如在景区中,一般设有很多个景点,对于旅行社及游客来说,只有了解到不同景点的位置,才能更好的规划旅游路线,因而通过gis对景点分布图、服务设施分布图、道路交通图等叠加,最终呈现给游客一个完整的景区景点导游图,确保游客能在不走回头路的情形下就能欣赏到每一处景点,这样不仅方便游客,也提高了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4.3在开发决策中的应用。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通过gis系统来架构一个更加完整的地理立体空间,来完成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优化,并进一步开发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同时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例如通过gis系统对景区的气候、交通、地形地貌等资源叠加,从而分析出应优先进行发展的旅游区域,并进行重点管理与开发;旅行社可以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进而使其经营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对旅游管理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gis还具备一项缓冲区的功能,通过对这项功能的应用可以将旅游景区中的障碍与保护区域进行明确的展示[6],然后以gis技术结合数学分析模型的方式,来为旅游开发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进而完成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估;同时全面分析景区的开发条件,综合其经济效益、环境容量以及旅游需求来建立相应的模型,然后把这些模型再单独构建至gis体系中,最终为旅游管理与开发在进行决策时提供辅助,使其开发决策更科学与合理。4.4在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对旅游资源的外在表现加以评估,也要对其内在性质作详细评估,例如在旅游区的开发价值、使用价值、市场价值以及资源本身的价值等方面[7],在进行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时,要做到全面分析,使景区中的服务设备配置更优质;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项不同因素结合评估,这样才能为相关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方案制定时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使其管理方案更合理。例如在分析旅游的自身资源过程中,要对其资源的特征、质量、聚散程度进行分析,将可容纳范围作为基础,然后选择更合适的评估指标来对其可开发性作详细评估;但在评估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状况、气候、配套服务设施等情况综合考量,然后结合游客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最终完成可行性的评估报告。另一方面,在对客源市场评估过程中,则要考虑到当地的景点吸引力、人口分布以及目标群体,进而对其空间叠加与缓冲区分析,圈定出客源市场与最终服务范围。
5.结语
综上所述,gis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系统,尽管我国旅游管理与开发的gis应用仍在起步阶段,但依旧要加强对gis应用的重视,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其在旅游管理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查询、专题图制作、开发决策以及价值评估的作用,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臣.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20):25-26.
[2]刘元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浅析[j].科研,2016(11):00045-00045.
[3]常直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gis课程研究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3).
[4]付景保,王子铭,乔冬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7,33(3):137-141.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公务员之家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7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8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
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27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部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32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7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部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90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92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93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105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136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9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四、总结
旅游资源概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地震遗迹;可持续发展;研究
0引言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众多的地震地质专家对地震的地表破裂程度、区域分布、展布规律、动力学机制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同时,汶川地震所表现出独有的新、奇、特的地质特征以及人文资源也为我们研究震后汶川灾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一方面,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是保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灾区特色产业所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基本情况
地震遗迹(earthquaketrace)是地质遗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类型,它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其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故又称为地震遗迹旅游资源(earthquaketraceattractions)。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灾害防御与地质及地震遗迹资源的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等日益受到重视,地震遗迹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研究内容涉及古地震遗迹发现及识别、地震遗迹地学意义、类型划分及开发保护等方面。目前,对于龙门山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相对成熟,李晓琴等(2002)曾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及其意义、地学旅游资源优势、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2007年开始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更将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遗迹以及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提升至新的高度。但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对于龙门山古地震遗迹资源的调研几乎为零,众多研究者并未意识到龙门山各种地质遗迹资源与地震事件的匹配过程。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逐渐开始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遗留下来的地震遗迹资源展开了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类与评价以及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唐勇等,2010)。同时,对于汶川地震的特色地震遗迹资源的科学研究也进入一个迅速发展和提升的阶段。
2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意义
1)学习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区域。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近千年内发生的一次特大型内陆地震,在龙门山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和地震遗址,所以研究意义巨大。汶川地震触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形式多样、类型丰富,集中展示了由于地震而直接引发的滑坡、崩塌、堰塞湖、地裂缝等多种样式的地质灾害类型。这些地质灾害因为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直接作用,显示出了自身独特性、典型性与唯一性;因此对这些典型地震型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成因机制、运动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及价值。2)保护地震地质遗迹的必然选择。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是汶川特大地震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的财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质资源,又是很好的地质旅游资源。因此,汶川地震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立足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所以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与保护是其有效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3)旅游观光与地质科普的最佳结合。现今的传统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旅游人群的旅游新奇感,而且目前的旅游形式大多限于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的观光性旅游;对地质类及地质科普类的旅游大多数游客有着很浓的猎奇感。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一方面可以依托汶川地震震后地质遗迹景观的独特观赏价值,为游客提供一个最佳的地震地质灾害展示平台,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普及地学知识,提高旅游的新奇度和旅游的整体质量。4)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品味,树立四川省汶川地震震后旅游形象。四川省的旅游业大多以生态观光和人文观赏型旅游为主,其旅游产品也以传统的旅游项目较多。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不仅将带动四川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与周边旅游景区形成互补性联动,增强区域竞争优势;而且对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将大大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的品味,有助于树立四川省地震地质旅游品牌。
3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1)高端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由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特征,近30年来龙门山构造带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龙门山构造带目前仍处活动状态,规模巨大、形成时间长、构造形式复杂、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记录,已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在此地质背景下,汶川地震的发生无疑为国际地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活样板,在今后的20~30年内,龙门山构造带将成为全球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种类丰富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代表性。它是一次板块内部发生的典型的浅源灾害性特大地震,地震地质遗迹保存相对较为完整且类型丰富。尤其是以映秀、都江堰、北川、青川为代表的地表破裂、次生地质灾害、被地震破坏的建筑群、地震遗址、遗物、纪念物等更是特色鲜明。同时,这些类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各自代表了地震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北川县城代表了对极震区城市的毁灭性破坏;映秀镇遗址代表了对极震区乡镇的毁灭性破坏;汉旺遗址代表了对位于强震区的工业区的毁灭性破坏。因此,汶川地震遗址所具有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代表性特征将成为四川省特色旅游资源最有效的吸引力,可以形成高等级的部级地质公园,打造多条地震地质遗迹体验旅游线路,同时汶川地震地质遗迹也是世界级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3)开发条件优越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汶川地震发生后,其本身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而灾后建设又广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国家也相应颁布了大量鼓励灾后重建的政策和配套资金,为地震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程中,特别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加入,为汶川地震遗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循环战略。生态脆弱地区的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本底,突出地域特色作为前提条件;也只有真正做到这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只有如此才真正地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2)总体布局,分区发展战略。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中,应当同本地区主要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既要从整个区域的生态、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全盘考虑,又要针对局部城镇实施特殊发展策略,总体规划龙门山地震带影响区域内的主要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及受灾城镇。结合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合理安排开发序次,重点开发、优先发展主要区域,以点带面。3)近远期相结合战略。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进程,因此政府职能在此时尤为重要,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自然本底,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能力,构建地域特色的地震地质遗迹为基础。远期则采用自下而上、区域监控的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主导;加速经济、社会环境与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寻求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项目带动,优化升级战略。强化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项目支撑及与该区域其它专项规划的有效对接。以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为抓手,以旅游生产力布局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实现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结语
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保护及旅游恢复重建是地震灾难发生后的一项重要事务,其影响和作用远远大于单纯的抗震救灾。通过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可以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实现生态修复和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促进灾区灾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同时,地震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尽早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组织有关力量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性开发,这样才能促进灾后重建工程的有效建设,促使灾后生态、经济、社会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崔鹏,韦方强,何思明,等.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6(3):280-282.
[3]李勇,周荣军,densmoreal,等.龙门山地震带的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力学文摘,2009,22(4):1-12.
[4]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2):86-93.
[5]唐勇,覃建雄,李艳红,等.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j].地球学报,2010,31(4):575-584.
[6]阚兴龙,李辉,周永章.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8,28(5):478-482.
- 上一篇:初中专题教育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会展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17 17:31:16
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策略 2023-01-05 09:00:09
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2023-01-03 08:59:26
文化与旅游领域经济违规行为探讨 2022-12-19 08:35:12
乡村旅游管理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022-11-21 09:58:07
大数据背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分析 2022-10-14 0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