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01 06:1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摘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需要,遵循课程评价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需要坚持“持续发展”价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义”学术取向。为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落到实处,还需要确立合理评价范围和适宜的评价标尺,运用“档案袋”“公示”“综合评定”等方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人本自然主义;评价标尺;评价方法
评价问题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在难以进行。这是时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者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在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不断地从主观上被人们所认可、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而步履艰难的今天,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问题已经引起不少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尝试探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及实做策略,希望能引发议论,共同服务于学校课程开发实践。
一、取向
评价取向是对课程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它引领着和支配着评价活动发生、行动的方向和旨趣,标示着评价活动持续进行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欲进行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活动,首先需要回答评价取向问题。评价取向大致需要讨论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两方面。价值取向侧重从价值观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学术取向则以课程评价学术发展基本走向展开讨论。
(一)价值取向:持续发展
摘要: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及实践探索的过程其本质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内化;校本课程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 ;实践与探索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可以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校特色发展路径。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极大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概况
自建校伊始,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就立足于学校实际、结合国家课程和新课改要求开始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清华附中“为领袖人才奠基”理念的指引下,彰显“视野•深度•审美•情怀”四大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从2014年至今,经过三年的探索,在学校领导的顶层设计、清华附中本部的支持、全校老师的参与以及汉阳陵博物馆等秦汉新城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学校立足实际、立足于学生学情,累计开发校本课程100多门、整合编写校本教材1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引导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视野课程,注重拓宽学生视野范围和生活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和远瞻意识,培养具有时代视野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如开设《人工智能探秘》《陕西航天》《光学探秘》《模拟驾驶》《中西文化对比》、《法语入门》、《欧美文学艺术欣赏》、《走近莎士比亚》等十余门课程。深度课程,意在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思维的深度和学科知识的深度,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补充国家课程学科知识,开设有《语言的逻辑艺术》《与哲学家对话人生》《世界主要宗教与地理》《数学建模》、理化生趣味实验课程以及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等在内的各学科竞赛课程30多门。审美课程,注重学生形体美和健康心灵的锻塑,开设有《啦啦操》《吾•舞25》《招贴制作》《脸谱艺术》《钢琴入门》等,以及包括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在内的20多门课程。情怀课程,注重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立足陕西地域开发了《亲近渭水》校本综合课程、《陕西前沿科学》系列校本综合课程、《陕西旅游地理》《秦人崛起》《关中民俗文化》《秦汉风云人物》《陕西现当代文学概讲——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等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课程,立足于传统文化开设有《诗经里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流连唐诗苑》《走近李清照》《国学经典诵读》等国学经典课程。
二、我校校本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场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收集、保存和陈列,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欣赏、研究等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1]。基于场馆资源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相比,优势在哪?本文将从其优势入手,进而介绍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以期为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一)场馆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可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场馆具有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它收藏了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当地人民所遗留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反映了这个地区的风云事件与伟大变革,是学生研究、理解家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精神的主要媒介。这些文物资源包括青铜、书画、碑文、瓷器、石器、佛像、革命先烈遗物等,它们时间跨度大,地域性显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德育课程最具说服力的帮手。如,学生在教材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后,辅之以博物馆革命先烈的真实书信、日记等,可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直观形象、生活化的德育文物资源能有效弥补学校德育抽象化、符号化教学内容的不足。(二)场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资源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虽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而忽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然而,这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体验式教学通过具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行动。场馆内丰富的藏品、展览和现代化设备可以用来设计多样的德育活动,以实现体验式德育教学。如,教师可根据真实历史资料将革命英雄事迹创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场馆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设计动手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与展品进行“互动”,鼓励其情感的自由表达。(三)场馆独特的道具资源可增强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场馆内还有大量德育道具资源,具体包括图片、文字、影音资料等。场馆道具资源是除场馆文物资源外最直观的德育资源,也是仅次于文物资源外利用率极高的博物馆德育资源。大部分教师也会在德育课堂中运用图片、影音、文字等辅助教学,然而,这些图片展板和影像资料受制于沉闷的德育课堂空间与封闭的德育环境,在德育课堂上效果甚微,收获不大。但当教师将教学的场所移步到场馆,配合场馆自由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场馆借助高科技将声音、图片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相得映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加深记忆的同时又如同看电影一般新奇有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德育教材平白直述的枯燥性。
二、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选定课程主题。课程主题需融合学校教材与场馆的共同教育内容。下文将以山西博物院和y学校合作开发设计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本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发现,山西博物院立足于“晋魂陈列”,通过场景模拟、学习单、教育资源包、动手体验活动、线上动画视频等综合手段,将晋文化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家乡历史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确定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不宜过多,但要在考虑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学情特点。馆校合作开发设计的校本课程分别在校内、馆内两个场域中开展,其课程目标各有偏重(见表1)。(三)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校内部分的课程内容集中在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学生需要在校内学习中国地图基本知识以及辨别家乡地理位置等内容。场馆部分的课程内容要在基于学校德育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结合山西博物院特色德育资源进行设计,要尽可能发挥场馆德育实物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做到基于课堂内容,又不止于课堂内容。
三、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摘要: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教师应当抓住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需要,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积极整合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出高价值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重新配置,弥补德育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独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有利于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展。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给予他们课程开发的权力。
论文关键词:中学;德育;校本课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网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或“学校自编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课程的活动。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伞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或本班级进行的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综合以上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为满足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校本课程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养成学生的良好德性将起到莺要作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中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完善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或可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由学校独立、自主开发德育课程的活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德育国家课程开发不同。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着眼于本国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七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目的是:当面对一般的道德问题时,国民能够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道德判断并付诸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开发在解决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道德问题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强调具体的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二是在课程目标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虽然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支,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强调人的德性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在课程管理上,德育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不同。三级课程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的理念,德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而活动课和选修课只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态,德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德育校本课程也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它们本身在内涵上并不具备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摘要]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问题上具有巨大意义和价值。文章将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着力探索和研究基于政治认同素养的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当前,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刻考验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开发高中政治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提高政治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
一、政治认同与校本课程的界定
11.政治认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里把政治认同列在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新课标还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校本课程新课标在“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中提出: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笔者认为,有效、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必要的补充,是新课标理念的重要体现。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指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开设的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的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问题上具有巨大意义和价值。
二、政治认同素养培养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教师知识的分类学。
就知识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这些知识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包括教育与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评价的知识等)和心理学(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心理、知识的结构等)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
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反思正好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虽然反思并不是解除一切不确定因素的稳定剂,但它可以增强事情的预见程度,它可以在新的开始之前,预想到各种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教师可以清楚地控制开发的进程,使整个开发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具有更多理性认识,在课程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反思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如果这种反思十分周详的话,教师就可以在明晰了种种“前途”后,选择一种最佳的途径,设计出一个最确切的计划。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纷纷参与到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活动当中,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引导、科学精神的养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贯穿到校本课程的整体内容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借助活动的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下的中心思想加以明确,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全面发展加大重视度,促进学生在校本课程影响下核心素养的更好培养与综合提升。
一、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向
随着当前在小学教学活动实施下,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影响,学校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积极摒弃以文化课作为教学己任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度,不断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通过该种方式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更好培育,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中,校本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以品德修养、人文科学、艺术审美、生命健康四个视角作为整体的出发点,通过四个角度的分向引导,促进校本课程在设计与开发工作中的更好实施。(一)品德修。德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培育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实施中,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主要以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与引导作为主要途径,通过针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公民素养教育、人生规划引导、综合实践锻炼等方面内容,促进对学生在成长中良好传统美德的培养,增强学生在成长中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在学校中对班集体的热爱、调动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与激情,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中意识到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三好少年。(二)人文科学。智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信息课程、自然课程、社会课程作为知识基础,经过在学生学习活动实施中,文学教育、代数几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智育进行充分的开发,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加以转变,促进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以学科课题研究、创新实验课程作为教学媒介,组织学生在教学课程开发中开展一系列学科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强化对学生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更好养成。(三)生命健康。体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实施中,主要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活动组织,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此外,以此为基础,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通过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篮球等多种技艺类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与主动性起到良好的调动作用,对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所产生的抵触心理起到良好的消除作用,使得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不断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为学生后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四)艺术审美。美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实施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实施中,主要以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展为主,通过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中,开展绘画、唱歌、演奏、舞蹈等多种组织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参加,在活动中获取不一样的审美意识体验,促进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更好培养,强化对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光添彩。
二、日常教育活动中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教师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的情况,通过与现状的结合,对学生在成长中的个性化培养加以重视,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在其实施影响下,促进对学生个人体验的整体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情绪加以培养,增强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更好培育。首先,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对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针对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培养效果所展开。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小学教学活动实施的六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设计、课前教学内容的预习、师生教学的合作交流、知识重难点的疑难解答、个性创作以及反思梳理总结作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特征、以问题为主线,确保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能够实现对学生注重性学习意识的充分调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实现对每一学生在学习中实际情况与根本认知状态的充分了解,根据学生所体现出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对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各有不同,保证教学内容在实施下针对性的作用发挥与可行性的实践效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从中得到知识的收获,获取独特的成功体验。再者,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内容的开发主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组织,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合作讨论活动,教师应充分参与其中,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态加以了解,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充分的掌握,并利用巧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散学生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延伸与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并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到一起,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意识内涵。
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来自于教育实践所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提升,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成长中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构建校本德育课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其具有非预期性,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课程实践性质及创新取向的直接体现,对实现课程目标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校本德育课程而言,其虽然具有生成性特质,但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必须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要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适时引导,将个性化的创新、特立独行的探索发扬光大,课程既要包括共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个性化的指导内容。最后,单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年级、单项内容的特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但是更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多个切入点将多元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单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立体”。
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建设生活德育课程
将品德教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其在生活中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品德行为,因此建设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规则层面与问题层面。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尽量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的误区,不能在缺乏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老师的主观意识任意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开设稳定的项目内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稳定的课程体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其德育更多的是规则化的道德教育,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建设符合公德及私德的课程内容,需要注意,课程内容仅限于规则层面,无需上升到原则层面或是理想层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程中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将其实践体验内化为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稳固的道德行为。问题层面的道德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每个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现象作为问题层面的德育课程,可以大大提高校本德育课程的生动性、鲜活性。
(二)加强学科渗透的开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