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8 21:03:52

语文素养论文

语文素养论文篇1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统内的组合或限制必须保持意义上的同一和清晰。从形式逻辑角度观察,“素质”是上位概念,加上“语文”一词形成一个下位概念“语文素质”,它们是属种关系。如果说“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尚讲得通的话,那么相应类比,其他学科也来个“化学素质”“物理素质”或“数学素质”“历史素质”等等似乎也应讲得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语文”“数学”等概念所代表的学科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系统是部分之于整体的关系,概念处理时就不能将它们变成外延上的种属关系。“语文素质”字面意义的通顺,很容易造成它与“素质”概念种属关系的误解,破坏“素质”概念一以贯之的统一性。用“语文素养”作一个单独概念揭示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表示只反映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避开其他学科类比,可以保证概念关系的统一。如果再纵向考虑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之上还有一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笼统用“语文素质”称之,还面临一个窘境:它们在层次上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在“语文素质”概念内部怎么区别?显然也有必要引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

语文素养论文篇2

本文从家庭语文环境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的影响、家庭语文教育的误区、家庭语文教育的指导策略三方面来论述。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意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却常常苦于不得其门而入。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健康有益语文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学习语言会出现障碍,而且在获取新知识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测。那么,作为孩子学习语言的初始环境和启蒙老师,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家长的举措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家庭语文环境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

家庭语文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的各种文化设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语文教育的“硬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各种书籍报刊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获取语文知识的宝藏,使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员从中受到滋养。有的家庭还精心构筑书房、购置文房四宝、名家字帖或字画,营造馥郁芬芳的书香气息。时至今日,许多家庭已经拥有了收录机、电视机、家庭影院、电脑等现代传媒,这对培养子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家庭也都加大了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开始购置电脑并进而上网,这就从物质上大大改善了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学习和运用语文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精神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父母和祖辈的文化积淀、道德情操、语文素养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的相互熏染。父母精神方面所拥有的“软件”及其家庭光荣背景,必然会成为影响子女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目前家庭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家庭语文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建设,从而忽视了精神熏陶,就有可能导致孩子语文能力的畸形发展。

二、家庭语文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语文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从一个家庭和子女的实际出发,一味好高骛远,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给语文学习埋下隐患。

(1)、盲从型:一些父母多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比较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认为这对子女将来升学、就业、出国深造均不无裨益,无形中形成了对母语学习的轻视,误以为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因而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清楚母语的主体地位和对母语的深刻影响,这实在有点舍本逐末,大可不必效尤。

(2)、貎视重视型:还有很多父母虽然比较重视子女的语文学习,深知家庭语文教育对子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可又不懂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时常把语文课本当作孩子学习的唯一对象,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融会贯通,也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因而寄希望于教师和教材,无形中关闭了获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许多门径,致使家庭语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3)、急功近利型: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看到别的孩子语文成绩出众,甚至能“著书立说”,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也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非要为孩子聘一塾师说文解字,或逼迫孩子去赶阅读、作文提高班的场子,误以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可以不通过大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仅凭听几节课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化为己有,殊不知工夫在诗外,这便多少有些天方夜谭和匪夷所思。

(4)、言教重于身教型:还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却并不考虑孩子的天赋和承受能力。整天唠叨着让孩子读书习字,甚至孩子前脚刚一进门,父母就急不可耐的督促孩子去写作业,忘记了劳逸结合。而家庭成员却并不见得喜欢学习,很多时候都在吃喝玩乐,闲聊甚至中消磨时光。试想,在一个不热爱读书学习的家庭环境中,单方面要求子女安心读书何其难也!这会让子女作何感想。

三、家庭语文教育的指导策略

1、重视情商培养,营造温馨氛围

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给学生成长补“生命一号”,那么情商的培养无异于给学生“心灵鸡汤”。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已较多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缺失,那就是缺乏情商的培养,缺乏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相互沟通、理解、宽容,家长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便一切都好,成绩差,便一切都差,“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我想,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作为子女,要学会主动表现自己的综合才能、思想素质,不能被动地“食无鱼”“食无肉”,空自嗟叹,等待家长来发掘,来理解。作为学校,也要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向父母自主表现。为此,学校开设“十大孝敬标兵”评比,特别是母亲节,开展“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征文比赛,“献上一束康乃馨”“给母亲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顿晚饭”系列活动,让家长感受到来自儿女的一份份真诚感情,由衷发出“孩子懂事了”的喜悦,从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能总拿眼睛盯着分数不放;分数固然重要,但做人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孩子心田,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

这样,孩子和家长敞开彼此心灵大门,能从思想、人品、情感、生活、交际等更多的非智力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交流,使学生得以在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学习、成长。

2、给予合理定位,搭建成长阶梯

我们在初一进行过一次调查,升入初中以后,小学名次在前的,一段时间学习下来,进步或退步的状况比较普遍,绝大多数同学及其家长面临着重新审视自己学习位置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特别家长,并不(也许是不敢)承认退步的严峻现实,只按照小学形成的心理定势,对老师说:“以前孩子学习成绩是很好的,老师经常夸他聪明。”或者对自己孩子说:“瞧人家,成绩仍是班级领先,可你呢?”一副莫名惊诧、沮丧的样子。于是,自己赤膊上阵,到处打听,买来一大堆学习参考资料,冠以“勤奋出天才”的至理名言,命令孩子加班加点,希望以此提高成绩。

其实,这些家长欠缺的,是不能给自己孩子正确、合理的定位。问题出在家长没有体会到小学与初中教学特点的不同,没有与初中老师及时沟通,才产生了这种不适应。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小学老师偏重趣味性、生动性,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良好习惯;而升入初中,老师更多关注知识规律,关注思维能力培养。有句俗话说得好:“味精放得多了,菜的原汁原味反而失掉了。”

作为家长,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a、价值目标

家长要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给孩子一个通过他力所能及的努力而能达成的目标。孟子说:“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又说“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同样道理,让学生去追求过高的目标,很可能会挫伤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心想,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老师、家长的目标,就索性放弃,一事无成了。

我认为,在制定学生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不能把家长想当然的希望强加于孩子。孔子说的“己所勿欲,毋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知道“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不能贪多求快,贪全求深,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要实施“小步快进”的策略,分阶段,明责任,划步骤,重落实,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明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达成目标。特别是要让孩子把发展目标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从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b、习惯态度

有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儿园的习惯养成;叶圣陶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而对于态度,米卢则强调“态度决定一切”,这些都说明习惯、态度在成功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因此,家长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不要仅仅过问孩子分数如何如何,进步还是退步了,而要更多传递这样的信息:孩子上课是否集中精力听讲?听课持续时间能否达到一定要求?作业完成质量如何?字迹是否端正、清楚?遇到困难时能否抵御照搬答案、抄袭作业的诱惑?在家学习时是否先玩再做作业?是否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做其他事情?是否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些虽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却相当有影响力。

c、资料选择

很多家长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往往会犯错误。一,凭自己以往学习经验,自己初中时怎样学习,让孩子也怎样学习,殊不知年代已过了十几、二十多年,社会已不再是当时的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当时的知识,能力要求已不再是当时的能力要求,“人不可能两只脚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发生着巨大变化,就是一般教师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更无论“门外”的家长了。如果只凭经验办事,往往会适得其反。二,道听途说,以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好的,别人家孩子的学习也总是好的”,简单地照搬经验、做法。他们不知道,每个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虽然小异大同,但其后的背景(包括智力、环境、个性、生活经历等)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学习方法,张三适用,李四却未必适用。

因此,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家长切忌盲从,追求流潮,应该多听听任课教师的建议,毕竟对学生学习的了解,任课教师最有发言权,最有针对性。我觉得,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无所谓优劣,凡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都是好方法。

总之,家庭语文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素养论文篇3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之“literacy”的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具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说某人有“literacy”,就是说某人有文化。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主要标识。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理应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在信息海洋中寻觅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创新、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但从整体来说,大学生发现、检索、收集、鉴定、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而且大学生对待信息污染缺乏批判意识,部分大学生曾经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这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王莹(2008)等对全国26所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实践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都还比较弱,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和缺失。

2大学英语学习信息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高度集中的信息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素养也应是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不仅仅在大学时挥重要作用,而且良好的信息素养会伴随其一生。因此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社会对学生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要得到全面提高。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宽了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融视、听、说为一体的网络资源更是能够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英语的学习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学生在网络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56网当中可以搜寻到相关的英语学习资料,而其中电影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地道,形式活泼多样,能扩大学习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交际语。“有知识,没文化”这句话能在少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念书特别优秀,成绩也非常拔萃,但是他们过于追求知识性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的学习是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的,英美文化素养始终贯穿于英语学习。作为一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文化素养都显得特别重要,而信息素养更是对文化素养的延续和发展(保罗·泽考斯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倡:“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现有的条件下,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为老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来改善以往那种以老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们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教学。

3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信息素养的建议

在网络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信息素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摆脱了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就英语学习而言,终生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但有不少原因制约着学生进行网络英语自主学习。项目组在该校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根本不知道一些英语网站的存在”、其次是“有些网站的内容不能下载只能在线使用、有些可以下载,但时间较长”、“不知道如何下载某些网页内容”。这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较弱。项目组在广东五所高校收集的三百多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近八成的学生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都不超过两小时,花在网上英语学习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而他们认为不能有效利用英语网络资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指导”。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ict环境下学习英语,增强英语信息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秦美娟(2009)认为新形势下,教师需要具备七种类型的信息能力: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能力。随着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ict媒介,比如微博、博客、skype、iebooks、wechat等;进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了解信息知识检索方面技能以及英语学习的资源;对音频、视频教学资源进行编辑剪接和格式转换;运用博客或教学网站记录师生教与学过程以进行教学反思;运用远程教育云平台实施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分析处理教学研究数据等。

3.2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新时代,新要求。

教师需要把ict与英语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能力。努力打造一个更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来促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层次思维能力。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以外,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或者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但是部分学生却对网站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利用,更不用说对信息的处理,生成和创造。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去搜索、评价、创新性地运用、整合网络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指导他们充分利用好cnki、各大英语学习网站等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

3.3利用信息技术开辟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普通的教材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图书馆里面的电子资源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期刊数据库等网站中,同学们能收集到日常所需要的文献期刊和资料。同时,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浏览英语学习网站来提高英语文化和综合应用能力,比如voa、大耳朵听力、21世纪英语、沪江英语网等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甄别、选择有益的网站阅读网络文献等,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们信息素养。同时,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提升学习信息素养的氛围。伴随着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优化各种教学要素,全程参与、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

4结语

语文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9-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

1.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处于了解状态,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发展成为全面人才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全面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保证,很难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

1.2关于情感态度方面。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敬重及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己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调查显示,有80%的小学生赞同主动帮助他人;当同学取得好成绩时,24.2%的小学生非常高兴,而有28.8%的小学生较不高兴。说明都小学生己经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他人的包容还认识不够深刻。

1.3关于道德方面。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加教育和引导。

1.4关于审美方面。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调查显示,有 51.8%的小学生对艺术类作品的审美持赞同态度,但有37.0%的小学生较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艺术类书籍。由此可见,阅读课的设置很有必要。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2.1人格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动人的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的人格来调的。"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养的心理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才会具备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其它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2情感素养。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很多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发掘,使得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而缺乏为人师表的形象。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段话仍然切中时弊:"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情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

2.3语言修养。语言是思想的直观体现,教学艺术首先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并且也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的钥匙。准确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难懂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生搬硬套的提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气氛,创造出各种适合学习的情境,继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富有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还要强调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以便教师授课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传递情感,以充分发挥语言在表达传递情感信息方面的作用。

3.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素养也不例外。笔者在文中论述了我国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希望此文可以对自身工作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菲: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神州(下月刊).2012,2

语文素养论文篇5

【关键字】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策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是否真正具有实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中国语文的浓浓情愫,对中国语言的不断累积;二,对中国语文语感及思维的独特体会;三,对学习中国语文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有道德品质的修养、审美观念的形成等等。其中,语文能力是指学生识字书写、阅读、口语表达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培养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能合理把握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便能助语文教学一臂之力。初级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从"语文素养"一词出现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不论在教学过程、语文能力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也在促使着语文教师开始纷纷反思自己过去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实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这也必将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能够学会学习并掌握一些学习技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否认很多考试模式仍热在沿用应试教育的旧套路,这种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应付升学考试是其直接目的。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某一阶段,应试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或者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仅仅是让学生应付考试、追求高分及高升学率,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长久应用,会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而且盲目的一味应试将导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偏离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个人能力培养,只在文化方面有所提高,不能让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在考虑当今社会整体发展对未来学生素质要求方面上,注重各个学科的整合从而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如语文知识与能力对其他学科有促进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结合语文教师新型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努力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构建一个充满朝气的互动小组,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在此体验过程中思考更深奥的问题。其中开展"三分钟说话"活动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的说话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而且能够让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锤炼。不管学生说的怎样,老师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会因此受到鼓励,才愿意继续说、敢于说,如此坚持才能够把口语锻炼好。

比如,课前教师让学生练习口语。教师把口语练习的主题事先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提前练习。而且对说话的字数没有要求,学生想到多少就说多少。经历第一次口语练习时,学生可能会感觉特别紧张,口语表述可能不够完美,但只要学生对说话的主题有一些亲身体验使他们有话可说,他们也就愿意参加这个活动。接着,教师将说话训练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在感悟自身生活体验之后,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理解得更为透彻。丰富多样的谈话内容、扎实的语言组织能力对日后写作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这种说话训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这门学科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通过语文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能力即语文实践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考试的方式,有重点的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考察。"听说读写"的重头戏是"读写"。通过日常的做答题,学生可以对常用阅读方法有所了解,逐渐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一些特有的答题技巧,进而推动语文实践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课堂内外,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都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我们需要提倡语文素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建立起一种涵盖科学与人文要素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满足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去认真学习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余高松.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语感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语文素养论文篇6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部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语文素养论文篇7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个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品质。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语文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德、情、识、趣等四个方面。

一、德:善良、公正、责任感

语文教师的“德”,是其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既包括能使教师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道德力量,也包括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行为准则。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语文教师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善良

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公正

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因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三)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他不会把自己的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情:真情、热情、激情

语文教材本身包含许多情深意长的古今佳作,语文教学活动更是情感与情感交流、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因素在其人文素养构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真情

真情意味着坦诚,真情意味着情感的真挚。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行为来不得半点虚假。

真情既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中,又体现为真诚坦率的教学个性。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我与地坛》一文时,含着眼泪向学生讲述了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那种痛悔之情。教师对个人经历的真诚讲述,成了这节课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场的学生与听课教师都流下了热泪。可以说,教师真情的投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热情

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心灵。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投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会在课堂教学中饱含热情地面对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在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投以鼓励与关切的目光;在交流时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在作业批改中,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写下热情洋溢的评语。

(三)激情

所谓激情,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把每节课上得慷慨激昂,激情更多的时候体现为教师对教材情感的深刻把握与完美传达,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全身心投入。

《最后一次演讲》中大义凛然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语调深沉的追忆,《与妻书》中刻骨铭心的夫妻之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女主人公深切的怀念与感激,这些教学内容,没有充沛的情感投入是很难充分展示出来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许不是诗人,但他无疑应该具有诗人的激情。

这种激情,不仅体现在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中,也不仅体现在情感充沛的讲述中,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正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才使得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的完美境界。

当然,重视激情并不是要教师始终热血沸腾,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语文课堂的激情度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时进行调控,让课堂教学充满理性而不沉闷,富有激情但不失控。如果教师仅仅把追求课堂气氛的火爆作为自己的目标,那就有违教学激情的本义了。

三、识:学识、见识、卓识

这里所说的“识”,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学识

所谓学识,指的是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毋庸讳言,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未必合理。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其强调教师拓宽知识视野这一点还是相当可取的。语文教学活动本身会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许多领域,语文教师的阅读面也应尽可能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均应有所涉猎。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课,是不喜欢教师那过于狭窄的知识视野。

当然,教师的学识丰富,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课,例如把《阿房宫赋》上成建筑史讲座,把《孔雀东南飞》上成古代婚嫁习俗讲座,把《六国论》《过秦论》上成历史研究课,把《米洛斯的维纳斯》上成艺术鉴赏课。这些做法背离了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有舍本逐末之嫌。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知识视野,对其能够驾轻就熟地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养和背景,并不是用来在课堂上炫耀的资本。

(二)见识

这里的“见识”可以理解为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增长见识,通过旅行开阔视野,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也会获得与众不同的见识。在《故都的秋》中,许多学生对文中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树的“落蕊”不知所云,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帮助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执教张中行的《螳螂》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螵蛸”是什么东西不甚了了,教师在组织学生郊游时指给学生看看实物。

(三)卓识

所谓“卓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惟“教参”是从的人。

语文教师经常说“我认为”,这远比“教参上认为”来得更有底气。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所教科目产生了浓厚的研究欲望,就会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是对“教参”观点亦步亦趋。教师对教材选文优劣的评价,对教材注解的质疑,对所谓“权威观点”的反驳,这些行为本身不仅在于告诉学生一些独立思考所得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敢于质疑、勇于独立思考的榜样。

四、趣:童心、情趣、幽默感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无“趣”,甚至比他的无知更难以让人接受。因此,我们把童心、情趣、幽默感等因素视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童心

童心,它未受尘俗沾染,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作为成人,教师的心理年龄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童年阶段,但时常保持一种超越世俗的童心,会让你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能以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感觉世界,就无法真切地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打成一片。

(二)情趣

教师的情趣表现为教师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在生活中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师,很容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共同语言。

一个没有情趣的语文教师,如何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那份闲适与怡然自得?如何理解《小橘灯》中的那微弱的光亮闪现的弥足珍贵的童心?如何感受《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对远离尘嚣的渴望,对自然的无比热爱?

有一位语文教师,因为学生在愚人节那天跟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便把“肇事”学生整整批评了一节课。这样的语文教师能够跟当代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吗?

(三)幽默感

许多教师习惯于在同事面前谈笑风生,却又在学生面前板起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判若两人。他们担心对学生的平和态度会减弱学生对他们的敬畏心理,从而影响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教师的幽默感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素养论文篇8

一、注重改善师生关系,创设人文课堂

我国自古就有言传身教之说,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师生间又是相互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做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要注重通过改善僵化的师生关系来创设人文性课堂,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去感受人文精神,受到熏陶。如此,作文语文教师才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是学生精神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亲切的语言来对待学生,让学生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要以健全的人格和语文教师本有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人文素养。其次,要注重创设人文性的课堂气氛。要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我说了算”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从而促进互动课堂的生成。最后,要懂得尊重和关心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懂得几个词语,能理解几篇课文,写几篇作文就可以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去认知真、善、美。而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处做起,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学生。

二、注重创设人文情境,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的形成有赖于人文坏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因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堂中唯恐学生不能把握重点,从头讲到尾。注重创设人文情境,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性的事件或案例来创设情境,从而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创设人文情境。如在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枣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美籍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前,在阅读中深刻体会作者的爱过情怀是较难的。为此,教学教师以话题“你离家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来导入,让学生在体会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基础上去感受和体悟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注重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因文章主题之一就是要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故而在教学中教师以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学生为例,对该类学生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入课题并稍加引申,从而引导学生对金钱的思考。

三、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在语言上值得学生们学习外,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也是极强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相应文章,通过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在《多一些宽容》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宽容的涵义,还要引导学生能多一些宽容,从而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学中教师围绕第二段内容以问题“什么是宽容?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围绕“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实例,并以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来启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结合《六尺巷传奇》、《绝缨之会》、《将相和》(可在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播放故事,然后呈现故事主题,突出宽容的意义)等故事来向学生阐述宽容在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再次感受宽容,理解宽容并能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别人。

四、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只有最终内化为行为,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而要让学生从体验和感悟走向对人文素养的实践过程,就需以活动为出发点,通过活动来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精神领域的提升。

首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拓展出实践活动。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长征之歌”的学习后,教师以“看《长征》,学习长征精神”主题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观察电视剧《长征》中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并学习红军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精。同样,在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学习后可开展“讲爱国故事,抒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体验。如在《热爱生命》一课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我的成长经历大调查”活动,让学生从父母处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些故事后,结合“三生教育”内容和社会上一些学生出现的自伤、自残、自杀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我的生命有多重要”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因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辩论活动或写感受之类。

语文素养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06-02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其主张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价值仍历久而弥新,用其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人格、成就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社会和家庭诸多不良因素以及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农村初中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厌学、逃学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思想道德每况愈下

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以及、网络色情文化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缺失,使部分农村初中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对教师、家长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缺乏起码的礼貌和尊重;有的语言粗鲁,出口成“脏”,骂人斗嘴习以为常;行为举止轻浮,游手好闲,缺乏羞耻心和自尊心。

其二,意志脆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生活环境,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把学习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生目标越来越功利化。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在学校“混日子”的人逐渐增多。稍有点上进心的学生也较浮躁,只在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而不在乎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想获得好成绩,但却不想努力。

其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化

课堂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读”得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读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据,课堂缺少互动和合作,学生表达的机会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重新培养农村学生崇尚礼仪、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很有必要把《论语》适度引入学校,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挖掘《论语》的教育价值:

一、立德树人,让学生从《论语》中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

《论语》在修身做人、敬亲行善、交友处世等道德品质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提出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取富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只把抚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有人养着,对待父母如果没有敬心,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提出对孝敬的见解,着重强调了孝敬父母应重在“敬”。同时,《论语》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还涉及“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避、友善柔、友便安,损矣”指出,与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与谄媚奉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有害。这些内容对农村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从《论语》中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求知的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借鉴学习。如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学习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再次,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此外,学习还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内容对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论语》中也不乏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强调学习要按时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同时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会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一。此外,《论语》还主张学习要博而广,提出要以“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在重视博学的同时,还强调学习重在抓住根本(“一以是之”),间接说明了博学与精学的关系,值得借鉴。

三、积累素材,让学生从《论语》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论语》不仅文采绚丽,语言精粹,发人深思,而且有丰富的词汇,给人以启迪,其中的很多词汇在今天被使用得非常频繁,如“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学生可以把这些词汇积累储存起来,以厚积薄发,将其运用于平时的写作,提高作文的文化内涵。

那么,教师应如何将《论语》贯穿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种做法:

一、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从《论语》中选取一些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制作成条幅、横幅悬挂于校园内,利用校园广播或黑板报、手抄报、校刊等形式宣传《论语》中的经典文化。

二、巧用课堂,拓展探究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论语〉六则》和《〈论语〉十则》两篇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强化诵读、品味和探究,并拓展到整套《论语》读本,让学生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高声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性情,树立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论文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是每个大学教师身担的重任。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所教授的内容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崇高理想、优秀情操、完美人格、求实精神和儒雅风度的良好素质的人。 

大学英语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任,但却是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的部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言本身的教授中,帮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这些的出发点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教学目标,更明确的目的是学生的四、六的通过率。把英语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不同用法的词汇和短语以及一个个包含了生词的例句。完全的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忽视了通过英语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去表达出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对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涉及到的词汇、句法和语用进行必要的讲授外,还要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这些内容包括事件的因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等。对其如不进行解释或解释不清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其课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当然如何去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靠教师把握,切忌本末倒置,总的原则是课文教学为主。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话题课堂讨论 

英语教学中遇到很多值得同学们去思考文章,师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来共同挖掘课文内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中,第一单元college life 中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学习之初要如何去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交友,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个话题对于新生来说很有意义,每次我都会在课前让学生们讨论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本单元结束后还会问一些关于新的大学生活你的计划之类的话题。 

2 开展系统的文化讲座 

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仅仅依靠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度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化,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对于大学综合英语教程的每一个话题可以在学期之初分配给不同的英语教师,按着课程的顺序,在课余时间以

[1] [2] 

讲座的形式讲授。仍以第一单元为例,在讲校园生活时,可以介绍英美国家的大学,大学的类型包括两年制、四年制、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著名的学府,可以重点介绍一些内容。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于英美国家学校的认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进行对比。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影音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而且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的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且“视听资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精品佳作,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强,更贴近生活、自然,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在轻轻松松的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里去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所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 

突出教师作用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文素质去吸引学生。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除精通英语语言的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文化,自身的人文素质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