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论文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9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粮食安全论文篇1
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农业稳定与农民增收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这足以说明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在价格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粮食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稳定与安全。(二)是适应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需要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如能控制在15亿,人年均粮食消费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则需要粮食7.5亿吨,与现有产量相差1.8亿吨,这也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新研制的超级水稻亩产900公斤,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三)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粮食充足了才能使人们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才能保障市场物价的稳定,可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要保证一国的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人对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今天对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只有粮食充足了,每个人有饭吃,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所以,粮食又是社会赖以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供给。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00万,城市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万。这些弱势群体收入低,食物时常得不到保障,这与那些高收入富裕阶层相比形成明显的不协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弱势群体食物供给的不安全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实行粮食救济措施,满足其基本需要。所以,为了满足人民的第一生活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严格保护耕地,这也是贯彻中央一号文经济/件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严格保护耕地要从两个内涵上理解,其一是保护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关心耕地的质量。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为了高产,用地而不养地,以至于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其二是耕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和林地、草地一样,国家应对耕地实施动态监测,应该对耕地土壤在多年没有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很薄弱,靠天吃饭这个局面也很难改变。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预算内的资金和国债投资对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农业组织方面的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该省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目前,全省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三是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激励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不能够因为目前粮食形势的好转就对我们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掉以轻心。尽管国家多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是不高,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将进一步下降。例如河南省———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省份,据该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36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状况的调查,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成本为590.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长7.7%。按全省平均单产387公斤/亩、均价1.7元/公斤计算,每亩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亩均收益约为232元(主产品产值扣除生产成本加种粮补贴,下同)。依据同样的计算方法,2009年河南农民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农民户均承包5亩耕地计算,若两季只种小麦和玉米,户均年种粮收入为2500多元,仅大致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
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路
粮食安全论文篇2
内容提要: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的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的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贸易结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贸易自由化 一、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状况 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2002年仅增长了2.31%。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2002年玉米产量增长了3.12倍,小麦产量增长了2.51倍,稻谷产量增长了2.72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2000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6.1%,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15.3%。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饥荒现象。但地区和国家的粮食分布是不均等的,亚洲、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隐忧。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的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国、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的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的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74%。世界粮食的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当前美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的市场供应。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问题 1、我国粮食贸易的总量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均有明显增长,在1992年—2003年中,净出口的年份为7年,净进口的年份为5年,且大致呈现的是交替出现的状况。通过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2个重要特征:(1)通过将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数值累加,以及将同期净进口年份数值累加后发现,前者7年的累计数值要远远低于后者5年的累计数值,说明我国在粮食国际贸易中主要扮演的是需求方的角色;(2)通过对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之间的净出口量的比较,以及对净进口年份之间的净进口量的比较,发现前者的波动幅度要远远低于后者的波动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进口的可控性较弱,受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市场价格、粮食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明显。 在粮食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1997年后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进口量为273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000万吨,达到1394万吨,同期大豆取代小麦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第一大品种,2003年—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均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近1/3。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 种,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间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由于国内玉米需求持续增长,玉米出口数量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为1639万吨、232万吨、861万吨,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补贴政策没有继续实施,因此许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玉米,中国玉米的传统进口国韩国已开始从美国进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225万吨。 2、我国粮食贸易的结构问题。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粮食贸易的稳定性较差,大起大落的状况经常出现。在总量稳定性较差的同时,结构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谷物消费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在谷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22%和26%,而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40%和32%。 (2)我国在某些年份持续出现粮食进出口与国内供求状况脱节的状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升温、投资大幅度增长,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增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在1992年—1994年期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4059万吨,进口粮食2847万吨,促使粮食供需缺口增大,没有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 (3)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对某些国家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进口小麦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 (4)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北粮南运”格局仍占主导地位,“南进北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所占比重非常有限,由于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以及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的需要,同时发展“北粮南运”与“南进北出”两种策略比单一的选择更具有可行性,当前应综合考虑主产区与主销区各自的利益需要,针对不同的粮食品种采取“南进北出”或者“北粮南运”策略。 总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事实上,进口粮食就是在进口耕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压力。假如我国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大约相当于节约300万亩耕地和300亿立方水,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和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和选择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的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的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能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粮食进口的支付能力与运输能力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189亿美元,较2011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2003—2005三年内累计增加了532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区间,这一判断已经众多研究成果证实。根据通常的测算体系:国家外汇储备:3个月进口用汇 10%偿债率 10%外资企业汇出利润率 其他不确定因素,从这点来看,现阶段我国拥有5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超额储备的根本来源。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直到近两年,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激增的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并未随着中国加入wto有所缩减,而且服务贸易逆差的增加额远远赶不上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持续增长。同时,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也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2011年,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额猛增到110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的一倍多,这与中国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引导分不开。尽管随着政策导向的调整,fdi占金融项目顺差的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每年持续增加的fdi的基数还是庞大的。而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累计起来的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量。因此,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规模会缩减,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的超额外汇储备已近270 0亿美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压力。尽管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会缩减,但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为逆差,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人均资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后20年中,资本积累仍然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继续扩张,从而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q)。 如此高的外汇储备以及短期内国际收支“双顺差”难以扭转的状况,意味着我们不必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面临外汇支付困难的问题。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659万吨,价值77.8亿美元,累计进口小麦353.8万吨,价值7.7亿美元,累计进口大麦218万吨,价值5.4亿美元,累计进口大米52万吨,价值1.9亿美元。正常年份我国粮食进口所需外汇不超过15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足以支付粮食进口所需外汇。 2、运输能力分析。世界主要产粮地带大多通过河流运输并经主要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与多瑙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巴西的亚马逊河等是世界粮食支柱产地粮食外运依托的重要河流。美国新奥尔良港的粮食出口量占美国粮食出口量的50%左右,巴西的巴拉那瓜港与桑托斯港的大豆出口量占巴西大豆出口量的90%,法国里昂港的面粉装卸量占法国面粉出口量的63%,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俄罗斯的黑海港口等是重要的国际粮食吞吐港口。因此,在设定世界粮食支柱产地作为我国粮食适度进口的目标地的同时,应结合世界粮食的流通格局特点、河海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以及港口、仓库在粮食运输中转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路以及沿海优良港口。 在当前的世界粮食流通格局下,我国在中长期内依赖海运和河运进口粮食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世界粮食出口国最集中的地区在美洲,因此我国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当进口国集中采购时,短期内运输费用就可能出现大幅度的上涨。2003—2011年我国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海运费用暴涨,5—8万吨“巴拿马级”货船平均每吨粮食运费上涨了近50美元,贸易商不得已将美国中西部谷物主产区的部分粮食改由太平洋沿岸港出口,改变了美国向亚洲出口粮食的传统路线。 (2)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国内港口发展滞后的制约。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00多万吨,但港口积压疏导持续半年左右,部分船只在港口滞留长达2个多月,可见港口建设是粮食进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前提。据统计,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8.5亿吨,港口总能力缺口5亿吨,而对2010年的预测表明,港口总能力缺口在20亿吨以上。 (3)每当国民经济进入高速扩张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往往对粮食直接消费或间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在经济扩张期,对非农投资的迅速膨胀可能导致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粮食减产可能发生。在国内港口建设能力总体存在缺口的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迅速扩张导致运力更加紧张,而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必然要增加粮食进口数量,这样,粮食进口需求增加与港口运力紧张的矛盾就容易尖锐化,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在短期内就很难通过进口得到调整。 (4)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出口国港口发展滞后的影响。目前,美国的主要粮食运输通道密西西比河大坝与闸门设计落后、设备老化、船舶载重通过能力低。 (5)当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出口国港口工人罢工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世界航运能力会大大低于正常水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非常时期,进口国的粮食进口规模、进口时机、粮食产地等贸易选择将主要取决于突发事件局势的发展,进口国很难按照国内供需平衡需要做出适当的贸易选择。 在国内港口发展滞后风险的控制方面,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已有显著提高。我国1995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5600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3600万吨,2011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7163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2997万吨,10年时间内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增加了近28%。但由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港口总能力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贸易量将大幅上升,并且占港口货物吞吐的比重将继续扩大,到2010年港口吞吐总能力缺口将达到20亿吨,在此期间,期望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不现实,在粮食吞吐能力总量增长有限的 条件下,需要调整粮食外贸与粮食内贸吞吐的比例和时机,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港口资源。 在港口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外贸粮食吞吐的稳定发展,对于内贸粮食应积极拓展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减轻港口粮食吞吐的压力。近几年国内铁路粮食运输发展迅速,2000年—2011年,我国粮食铁路运输量分别为0.79亿吨、0.71亿吨、0.83亿吨、1.01亿吨、1.09亿吨,5年时间里铁路运输量增长近38%,而且随着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粮食运输能力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此外,原粮与成品粮运输的比重需要主动调整,目前成品粮在铁路、公路粮食运输中的比重已达到近20%,大米运量已超过稻谷,面粉运量已接近小麦运量。粮食主产省政府应鼓励就地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降低原粮跨区域运输比重,增加产成品、深加工产品的运输比重,支持粮食及粮食加工产品的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从而减轻沿海港口粮食吞吐压力,为外贸粮食吞吐量提升创造条件。 四、供求平衡目标下粮食进出口调节与生产、储备调节的协调 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是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三驾马车,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决定了在这三种力量中,生产调节处于基础性地位,储备调节处于其次地位,进出口调节的地位低于前两种。当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不足时,即使粮食外购能力较强,也无法抵御粮食安全危机,进出口调节应当以适当的生产调节和储备调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求平衡更快地实现。三种调节方式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各司其职,在生产、流通、贸易环节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因此,当讨论粮食生产重要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性,反之亦然。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调节能力共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总量平衡目标的实现程度。 粮食进口与生产之间数量关系的协调体现为粮食自给率水平的确定。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的90%,就是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在1985年后,前苏联的粮食自给率大都维持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的粮食自给率只有近23%,墨西哥为79%,巴西为86%。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确定粮食自给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各国对粮食自给率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来讲,人口多的国家可接受的粮食自给率远高于小国;(2)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主销区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自己的省内水平;(3)制定粮食自给率水平应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的潜力,应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粮食自给率水平。 粮食大体可分为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口粮供应必须立足自给,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有进有出,积极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市场。结合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粮食品种的不同应制定差异化的贸易策略: 1、稻谷在我国口粮中所占比重最高,消费刚性强,而且世界稻谷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世界大米贸易量正常年份约为2500万吨,约为我国70天的大米消费量,因此,稻谷供给必须强调立足国内以保障口粮安全。 2、小麦是我国的传统粮食进口品种,世界小麦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生产供给能力较强,我国应采取适度进口调剂的策略,开拓多元市场以分散风险。 3、我国北方地区是玉米主产区,南方是玉米主销区,应采取“南进北出”的贸易策略,东北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主销区则既可调入北方玉米,也可相机进口。 4、我国已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国内大豆生产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大豆的进口规模应主要依赖市场调节,不应人为设定自给比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鼓励加工企业向生产国直接投资以提高大豆进口的稳定性。 经济管理体制等环境因素对粮食进口与生产、储备之间的协调程度和效果的影响显著。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实行的是分权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了“三权”甚至“多权”分立的状况。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拥有了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粮食生产、贸易、储备管理部门之间必须有更顺畅的协调,才能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如果了解国内生产形势的农业部门不能准确地把握粮食进出口信息,而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又不了解国内的生产、储备状况,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及时地沟通 信息,甚至为部门利益而制定相互矛盾对立的政策,那么粮食生产、贸易、储备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就很难实现,并且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合理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是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效率最大化原则的体现,适度粮食进口替代国内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考虑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性,成本——效率原则并非最终也不是唯一的标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以保护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的粮食储备以及适度粮食进口作为补充手段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实现。
粮食安全论文篇3
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1996年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农民收入上不去,又带来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城里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农民买不起。这样非农产品也没有大的市场,最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农产品相对于城镇居民是过剩的,而非农产品相对于农民也是过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8亿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4亿城里人消费不了,所以农产品过剩;而农产品过剩就导致农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亿城里人生产的非农业品农民就买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场都难以扩大。
粮食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城市化;粮食安全;动态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38-05
1.引言
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城镇化与其他“三化”息息相关,并具有空间载体和组织衔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当前开放市场条件下,城镇化加速发展势为必然。城市化加速发展影响到我国各个方面,其中粮食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城市化发展诱导粮食生产资源和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威胁到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是一个硬约束条件,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粮食安全状况将极大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
究竟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冲突如何,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讨论。郭剑雄等(2005)认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粮食供需缺口扩大,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必将随城市化推进变得异常严峻[1];臧武芳(2001)从历史角度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认为受粮食安全影响,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上升、倒退和加快发展三个阶段[2];黄季(2004)从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来分析,认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暂时不存在较大冲突[3];马其芳(2004)则利用江苏省的数据分析,认为快速城市化区域目前还没有粮食危机[4]。
上述研究对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均持不同态度,观点分歧主要在于缺乏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系统性考虑,并且从历史演进角度,也仅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动态定量分析。因此,这些研究将无法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粮食安全是否存在冲突,冲突程度多大,给出比较准确的回答。基于此,本文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建构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并选取能够衡量两大系统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以期给出两者的耦合关系,从而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和粮食产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相互胁迫关系分析
2.1 城市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十分复杂,是把“双刃剑”[5]。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对粮食安全存在负面影响。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换过程中,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乡消费结构差异,城市化将促使直接粮食消费降低,但畜牧产品、酒类等间接粮食需求增加更快,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将促使粮食需求增加。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大量增加,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大量耕地,特别是城市周围的优质高产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锐减。在粮食单产不可能大规模提高的情况下,耕地数量减少将引起粮食总产减少。其三,城市化过程促使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转换,产业结构不断转变和升级,使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增加了粮食种植的机会成本,会驱使粮农改变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供给。其四,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城市文明等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扩散和传播,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生活习惯和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农业的态度改变,对城市的依赖性加强。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对粮食安全也有正面影响。其一,城市化若能真正走上正轨,其聚集效应必将更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我国目前乡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城市的两倍①,城市人口增加,将释放大量乡村建设用地。其二,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得农村土地可以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从而为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更有利于粮食供给稳定。其三,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及第三产业势必蓬勃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将会不断增强,这便可以为农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通过农业支持性补贴,强有力的城市经济将构成我国粮食增产的基本保障条件。
2.2 粮食安全对城市化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硬约束。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城市化过程本身就是农业剩余向城市转移集聚的过程,而农业最根本的剩余就是粮食剩余。只有存在充分的粮食供应,才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保障。只有在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供给量增加时,才能释放出大量耕地和劳动力,才能将这些资源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中去。从历史来看,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曾经多次受到粮食安全的制约而不能顺利发展[2]。
总体而言,城市化进程从正反两面影响到粮食安全,而城市化的任何一个层面也都受到粮食安全不同程度的限制和约束,这种限制和约束伴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如果说人口的集中、用地的扩展等构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圈,那么粮食安全就形成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圈。
3.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
3.1 理论模型架构
在明确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借用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演化的思想,可以建立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从而测度两者的耦合程度,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其理论模型构建如下:
粮食安全与社会经济都是非线性系统,其动态演化方程为[6-7]
dx(t)dt=f(x1,x2,…xn);i=1,2,…n;f为xi的非线性函数。(1)
李雅普若夫第一近似定理指出,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取决于一次近似系统的特征根的性质,以此理论为基础可以略去高次项而保证运动的稳定性,用得到的近似线性系统:
dx(t)dt=∑ni=1αixii=1,2,…n
按上述方法建立城市化(ct)与粮食安全(fs)系统的一般函数:
f(ct)=∑ni=1aixii=1,2,…n(2)
f(fs)=∑ni=1bjyjj=1,2,…n(3)
其中,x,y为两系统的元素(均为时间的变量函数);a,b为各元素的权重。
鉴于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相互胁迫关系,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由于这个系统只有f(ct)与f(fs)两个元素,为整个系统的主导部分,按照一般系统理论,则系统演化方程,即动态耦合模型的形式为:
a=df(ct)dt=α1f(ct) a2f(fs)
b=df(fs)dt=β1f(ct) β2f(fs)(4)
a,b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城市化子系统与粮食安全子系统的演化状态。
在系统(4)中,a与b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在受自身与外界影响下,两子系统演化速度为:
va=dadt,vb=dbdt (5)
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做是va与vb的函数,所以有v=f( va,vb),且va与vb的夹角α满足tgα=vavb,所以有α=arctgα=vavb。根据的取值,就可以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f(ct)与f(se)的耦合关系。
3.2 理论模型的经济含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α称作为耦合度,根据α的取值,就可以确定城市化过程与粮食安全两个子系统的耦合程度。显然,包含f(ct)与f(fs)两个元素的整个系统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系统重组四个阶段。由表1可知:
4.实证分析
4.1 城市化水平及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了准确评价城市化水平及粮食安全,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按照简明科学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可比、可录、可行性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最后形成了反映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内容,由非农业人口比重,中心城镇人口规模等10个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7];而反映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需求安全两方面内容的评价我国粮食安全态势的综合指标体系,由粮食播种面积波动、粮食产量波动等4个指标组成[8] (见表2) 。
4.2 数据的量化处理及耦合演变轨迹的综合评估
对于上述指标的样本值,可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fao数据库,直接查得或通过间接计算可得。此外,为得到评价城市化水平和粮
食安全的单一指标,可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归纳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可得到城市化综合指标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标的原始数据②。其中,原始的城市化综合指标对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度(贡献率)有95.7%,原始的粮食安全综合指标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度有67.4%,且两综合指标均通过99%的bertlett球型检验,可用作后文分析。
为了消除数据的数量级以及量纲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选择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公式为:z^it=zit-min(zi)max(zi)-min(zi),这样处理后,数据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由此得到城市化综合指标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
由两系统的动态变化看出,我国城市化的演化轨迹大致为抛物线状,粮食安全的演化轨迹则具有周期波动形态,可按照傅立叶级数理论,展开成若干个三角函数形式。因此,分别将两系统按照抛物线方程和傅立叶级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如下结果。
4.3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态势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反映城市化进程与粮食安全动态耦合的演化态势,根据表4绘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演化曲线,如图1。总体上看,除开1993年,1980年到2004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不存在大的相互矛盾。1993年为异常年份,其原因在于当年粮食市场开放,使得粮食安全系数波动剧烈。由图1分析,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动态耦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80到199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耦合度在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波动,说明该阶段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相互制约关系并不明显,两者处于独立发展和低级协调共生时期。(2)在1998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而粮食安全水平略有下降,两者耦合度稳定在第一象限,说明二者已有相互胁迫关系,但是值较小,处于15°左右,可见二者矛盾并不突出。(3)在2003后,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略有减速,但是粮食安全水平下降较大,造成城市化和粮食安全耦合度超过20°,进入矛盾共生时期。
结合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变动轨迹,发现在1980年至1996年,我国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标维持在0.5以下,粮食安全综合指标维持在0.8以上,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高粮食安全水平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矛盾较少的黄金发展时期,但1997年以后,城市化综合指标一直维持在0.5以上,而粮食安全水平则持续下降,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低粮食安全保障使得经济发展处于矛盾共生阶段。
然而,进一步我们也应看到,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人口仍以每年1 200至1 300万的幅度增长。据有关方面预测,至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 5亿的最大值。随着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必然继续增加。人均粮食需求量还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日前仅为390公斤,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460公斤左右。其时,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是7. 59亿吨。在今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必须使我国的粮食产量比目前再增加3亿吨以上,才能实现国内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将进一步增加,若不对此进行协调,有可能进入矛盾极限发展阶段。
5.结论
综上可知,198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粮食安全水平曲折波动。其中,1980年到1997年,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不存在较大矛盾,相互影响不大,二者处于独立发展时期。但1997年以来,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已存在相互胁迫关系,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从协调耦合度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经进入粮食安全危机潜伏阶段。以保障粮食安全延缓城市化进程,将阻碍国民经济增长,也无助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放弃粮食安全保障,不仅要承担巨大的政治、社会风险,也可能陷入经济发展的“李嘉图陷阱”。寻求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某种统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统一发展的路径无疑是相当狭窄的,但协调的可能性也存在。
5.1 应当把提高农业综合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经验表明,人口密集型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遭受耕地资源的损失,耕地面积减少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必然代价,那么粮食产量的增长,只有通过土地节约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差距,作物单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不放弃城市化水平合理提高的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技术进步是比控制耕地面积减少更为现实的选择。
5.2 必须走出一条节约耕地资源的城市化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的城市化战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城市化推进中耕地减少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不能大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②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化的城市化路径。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随居民规模的下降呈显著下降态势。小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是特大城市的近1倍,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则超过特大城市的1倍,我国与粮食安全目标相协调的城市规模结构选择,只能是大城市为主,中小城市为辅。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07bzz040)和中南民族大学校基金(ysz08002)支持项目。
注 释:
①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
②原始的综合指标数据来源于各指标经因子得分系数折算后的数值,具体为,城市化各指标因子得分系数为x1(0.103)、x2(0.104)、x3(0.096)、x4(0.102)、x5(0.104)、x6(0.1)、x7(0.104)、x8(0.103)、x9(0.103)、x10(0.103);粮食安全各指标则为y1(0.317)、y2(0.351)、y3(0.253)、y4(0.288).
参考文献:
[1]郭剑雄.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间的协调[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279~282.
[2]臧武芳.论粮食安全与城市化[j].社会科学,2001,(3):11~17.
[3]黄季琨.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4~10.
[4]马其芳,黄贤金. 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
[5]何格,欧名豪. 城市化与四川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9):349~352.
[6]李崇明,丁烈. 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34~139.
[7]乔标,方创林.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11):30~39.
[8]高中贵,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性度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1):80~84.
[作者简介]李海鹏(1980-),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叶慧(1979-),博士,讲师, 专业为农业经济学。
粮食安全论文篇5
一、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至6月底止,全市粮食行业总销售收入11892万元,同比增加2326万元,增幅24%。亏损661万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销售收入11660万元,亏损183万元,减亏299万元,减幅64%。粮食购进879万公斤,其中敞开收购460万公斤。粮食销售4651万公斤。落实对农民种粮直补订单签订任务3300万公斤。春秋两季粮油安全普查“一符四无”存粮、仓容达100%,科学储粮率达95%以上。
二、主要措施和阶段性成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掌握党的方针政策。
我局十分重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组织干部职工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等形式抓好学习。始终以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素质为目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格坚持党组中心组和干部学习制度,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理论、和粮食业务等知识。
(二)开展思想再解放大讨论活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玉发)[20*]7号)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了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加强对全局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局成立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确定了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题:干部职工思想大解放,促进粮食经济大发展。通过订阅有关资料、书报和领导讲话、文件,出版宣传学习专栏等措施,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和集中讨论等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撰写学习笔记、书写心得体会文章及调研报告并上墙交流经验,使干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解放思想,做好工作,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共撰写心得体会文章10篇,调研报告材料4篇。
(三)开展大调研活动,带疑问下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努力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法途径。
按照市委《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玉发)[20*]7号)的关于开展大调研活动促进解放思想活动深入开展、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存在问题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局本部门实际,进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以来,我局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经过研究,安排局领导班子成员4人带调研项目分头深入各县(市、区)、基层粮所、局直属粮库等单位开展解放思想调研活动。
甘并福局长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困难、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为调研项目深入七个县(市、区),局直属各企业单位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向政府报告,市政府根据市粮食局的调研建议以玉政办电〔20*〕11号下发了传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展情况的通报》,对推进迅速的县(市)予以表扬,对推进较慢的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要求。
李德龙、周祖红副局长、杨达志纪检组长分别带着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粮食经营监督检查、粮食储备库存现状三个调研项目深入七个县(市、区),局直属有关单位开展调研。调研近来我市粮食部门的粮食经营管理、库存安全生产情况、粮食包括社会粮食经营粮食质量情况、市管辖区内的各级储备粮油帐实情况和管理情况,提出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重要问题和困难带回局研究解决。
(四)按政策做好对种粮农民直补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我市粮食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今年的粮食直补订单工作,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及时把上级下达的任务分解到乡村,并进行调查摸底落实到农户,与农户签订了合同。各地组织工作组深入村屯,深入农户,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印发传单,版报、出动宣传车等有效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今年粮食直补订单收购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主要内容:一是扩大了直补范围,全区从去年40个县扩大到98个县(市、区),在全区全面铺开粮食直补订单工作;二是增加了直补规模,收购计划从去年60万吨增加到80万吨,直补资金总额由去年6000万元增加到1.6亿元;三是提高了直补资金补贴标准,从去年的普通稻每公斤补0.*元提高到0.2元(含优质稻)。同时调整了兑付方式,简化了手续等。四是收购价格在接近入库前确定,缩小了市场价和收购价的差距,加上目前市场粮价有所回落,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调动农民售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收购入库,增加农民收入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地粮食部门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今年粮食直补订单收购政策,明确直补标准、兑付方式、操作规程等,掌握有关政策,完善有关手续,各县(市、区)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今年新列入的县(区),主动虚心学习先进县和老订单县的做法和经验,促进了全市粮食直补订单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6月20日止,全市共11.34万户农民签订合同11.34万份,订单数量2951万公斤,占任务的31.2%。但是工作进度不够平衡。
(五)发挥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抓好周转粮食收购和销售以及军粮供应工作。
1月24日召开全市粮食局长会议,市粮食局甘并福局长在会上传达了1月15日—16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区粮食局长会议精神,特别是针对当前粮油市场的新形势,结合我市的实际,强调要按照“三个确保”(确保粮油市场供应,确保粮油价格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区粮油肉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通知》(桂政发〔20*〕3号)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粮油市场稳定工作。
加强军粮供应工作。一是军粮供应上报电子版升级工作,市局和军粮供应中心有关人员先后下到县(市、区)军粮代供点帮助搞好调试工作;二是市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办理申报自治区军粮代供点资格认定的通知,要求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切实做好申报的各项具体工作;三是搞好部队粮食供应,认真做好慰问部队工作,让驻玉部队官兵春节过得更丰富、更高兴。
(六)按《*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和《*市防汛抗洪应急预案》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应急粮食物资供应。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局干部职工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震惊和悲伤,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时刻关注灾区的有关情况,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特别是抓好储备粮食的管理工作,随时做好调拨工作。同时,认真组织捐款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我局19名在职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党员干部共向灾区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14740多元。
做好市直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实施办法的前期工作。为了确保《*市粮食应急预案》实施,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粮油供应,应急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发生,我局同市财政局积极做好建立市直属成品粮油储备的前期工作,局长甘并福同志与市财政局领导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前往梧州市学习考察,回来以后多次开会,反复研究,起草了《关于建立市直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实施办法》。我局纪检组长杨达志抽到市防汛指挥部作为防汛督查组组长深入兴业等县督促检查防汛工作。
(七)抓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
今年至5月继续深入组织实施了储备粮管理年活动。通过开展储备粮管理年活动,基本实现了储备粮管理的“四突破”,即“储备粮规范管理有所突破,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有所突破,储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所突破,储粮重点库及硬件设施建设有所突破”,提高了储备粮管理的水平,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使我市储备粮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低损失、低污染、低成本”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20*年6月按照《广西储备粮管理年活动工作考核办法》组织进行了考核,评选并向广西储备粮管理年活动办公室推荐了先进单位2个:博白县粮食局直属库,福绵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先进个人3名:博白县粮食局局长李开宝,福绵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副经理黎进,南江粮库仓储科科长吴汉贤;示范库1个:博白县粮食局直属库。
(八)集中主要精力,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
经过努力,今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目前一些县(市)区已经开始谋划和进入公司组建前期工作。但大多数还没有真正开始此项工作。工作还是停留在职工置换身份等上。没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或其他形式,建立壮大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以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九)扎实开展我市春季粮油安全普查工作。
根据自治区粮食局《关于开展20*年全区春季粮油安全普查工作的通知》(桂粮发〔20*〕20号)的精神,我局从3月中旬开始,布置全市粮食部门开展20*年春季粮油安全普查和仓储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库存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和安全情况,仓储制度的执行情况,储粮化学药剂的管理使用情况,储备粮的“一符三专四落实”情况,“一符四无”粮仓活动开展情况,科学储粮情况以及仓储设施情况等七个方面。
(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国家财产和生命安全。
1月中上旬,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精神,提高粮食库存质量,保证粮食供应,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我局组成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由周祖红副局长带队,分别深入到博白、陆川、北流、容县等县(市)有关粮食储存点进行专项检查,结果没有发现质量不合格粮食。
开展冰冻灾后安全情况检查。根据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粮食企业灾情及灾后重建调查工作的通知》,我局组织各县(市、区)粮食局开展冰冻灾后安全情况检查。检查结果,容县杨梅粮所倒塌仓库一间、县底粮所倒塌房屋三间、六王粮所损坏罩棚两座,所在单位对受损地方加固、防护等措施得力,没有因此而引起其他安全事故。
开展粮食库存安全大检查。根据自治区粮食局《关于结合春季粮食库存普查开展20*年全区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桂粮发[20*]24号)的精神,3月下旬我局组织全市粮食部门开展了粮食库存安全大检查。检查结果,全市库存粮食帐实相符、储存安全,没有虫粮、高水粮、霉变粮、发热粮等不安全粮食,安全生产制度健全,防火、防盗措施得力,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坚持不懈地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一把手”工程,开展预防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工作。
从局党组做起,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签订责任状,特别是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通过发放书籍、学习讨论特别是正反典型教育等形式开展学习教育。对企业领导班子严格抓好监督管理,对企业特别是有粮食销售、粮食直补涉及农民利益的企业,按廉政建设要求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认真抓好廉政建设,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一)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是粮食企业改革进展不平衡。
(二)下一步工作
长期目标是建立现代粮食企业竞争机制,发展壮大国有粮食企业调控实力,建立长效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保证粮食行业持续高速有效发展。
下一步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全国两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按照中央、自治区、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区农村工作会议的和自治区粮食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粮食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创新思路,克服困难,努力寻求企业发展新路子,力争今年9月底完成企业职工安置工作。逐步使企业进入现代运营管理模式,有效改变粮食企业负担重、经营困难的局面。
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部门行业的经济腾飞。在下半年的第五届玉博会和有关的粮农展会上推介自己,增强与友好城市经济业务联系,争取新的项目、新的资金,并注重抓落实,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企业。
3.抓好粮食安全工作,确保粮食供应,保证市民吃上“放心粮油”。下一步要集中精力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确保直补订单收购任务完成。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直补工作抓好监督检查,及时兑付直补资金,确保政策的落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各级储备粮和军供粮的粮源需要。
4.继续抓好作风效能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等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经济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发展粮食经济,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2022-11-09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2013-11-04 11:15:04
2008-03-02 08:56:00
2012-04-04 10:20:00
粮食与油脂 2010-02-10 16:47:00
2008-03-12 10:11:00
2014-03-06 08: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