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8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粮食市场

粮食市场篇1

丰收之后:在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

我国粮食收储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近年来,农户储粮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加上农户储粮条件差,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不够,给粮食收储带来威胁,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广大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减损措施意义重大。

近7年来,我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新型的科学储粮仓,使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由8%降到1.5%左右,已推广的817万套储粮仓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18亿斤。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到2015年底,粮食系统将累计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仓近1000万套,每年可帮助农民减少储粮损失25亿斤以上。“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尚待全面建立,广大农户粮食产后损失还在继续发生,帮助农民增收减损的任务依然艰巨。”任正晓说。

“三高”叠加:粮食收储面临三大矛盾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集中表现为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等三大矛盾。

这“三座大山”对我国粮食收储影响几何?目前,我国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加上进口粮食价格走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高,形成挤压态势。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除此以外,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深化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

面对粮食收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专家指出,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做好现代粮食流通,让农民种粮多收益,让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是发展现代农业、改革粮食收储体系、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中,要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储备调节从“价格干预型”向“供求调节型”转变,推动粮食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

任正晓表示,为深化改革,今后要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各司其职、协同互补机制,形成储备调控合力。要强化政府粮食储备监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推进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等业务环节公开透明,使储备粮更好地服务粮食宏观调控。

粮食市场篇2

一、合理定位,明确市场发展思路

(一)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批发市场承担着粮食现货集中批量交易服务的职能,具有集散、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结算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并为企业提供融资、运输、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促进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引导粮食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现阶段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市建场,规范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网络化的发展格局,逐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二、科学规划,促进市场合理布局

(三)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要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粮食商品合理流向、消费需求、区域交通条件等,统筹考虑市场的布局,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城乡摊位式多层次有机结合和网络化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四)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分负责制定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对辐射范围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和重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配置粮食资源、衔接粮食产销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地粮食批发市场规划,根据全国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一部分发展基础好、交易量大、运作规范的市场作为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其调节当地粮食供求、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销区中小城市,要特别注意和大力支持以成品粮交易为主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五)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要结合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规划,抓好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重要粮食销地和集散地利用现有粮食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三、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六)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有商流市场、摊位式物流市场、电子商务等多种发展模式,各类市场功能和经营方式各具特点,相互衔接,共同发展。各地粮食批发市场要在注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粮食商流市场要完成好各级政府委托的政策性用粮购销任务,做好粮食信息和粮食质量检验,继续发挥市场导向和国家宏观调控载体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物流结合的路子。粮食物流市场要在保障当地粮食供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口粮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成品粮的检验检测,确保口粮安全可靠,保护好消费者利益。要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实行网上买卖撮合,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示范作用。

(七)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突出经营特色和重点。产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组织好粮食销售,促进本地粮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帮助农民增收,并通过信息和价格的引导,促进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食生产结构。销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组织好粮源,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产区和销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在发展粮食产销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快改革创新,提升市场服务功能

(八)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粮食批发市场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各项服务,不断提升功能和档次,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简化市场交易手续,加强市场管理,完善交易规则,创新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及时粮食价格信息,为客户提供质量检验检测、金融结算、仓储运输等方面优质、快捷的服务,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大宗粮食进场交易。

(九)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功能创新。粮食批发市场要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延长经营和服务链条。积极探索与产业化经营和期货交易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向粮食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增强市场活力和辐射能力。

(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改革的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粮食批发市场,要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营。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可以采取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采取事业单位或其他形式的批发市场,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引入科学管理和人才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强指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新形势下,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粮食交易,促进粮食流通,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满足各方面需求,特别是满足城市口粮消费需求,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要充分重视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把促进粮食批发市场发展作为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粮食行业管理和指导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和监管,抓紧起草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加快制定《粮食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十二)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局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制度。加强对重点联系批发市场竞价交易、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交易的指导和监管工作,督促批发市场做好价格信息的网上报送工作,及时掌握市场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务。要继续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分会工作的指导。

(十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扶持粮食批发市场发展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并认真落实。要把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粮食批发市场质量检测和信息系统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争取对进场交易客户给予优惠政策。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政策性用粮的采购、销售和轮换原则上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的规定,督促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用粮进入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

粮食市场篇3

*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在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一段时期,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为了保持小麦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稳定当前小麦市场价格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贯彻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今年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对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办法和措施,努力保持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切实把握和控制好小麦销售出库的节奏和力度。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分析小麦价格下跌的非理性因素,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稳定的价格预期。要适当控制库存陈粮的销售节奏,避免因小麦大量集中出库导致价格下跌给企业带来新的亏损。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轮换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分期小批量出库,切实把握好小麦轮换的方式、节奏和轮换出库的力度,防止集中轮换出库压低小麦市场价格。在*年新小麦上市前后,不得进行储备小麦的大批量集中拍卖活动。对确有长期供货合同的中央和地方储备小麦,在分别由中储粮总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后,可以定向销售给面粉加工企业。对于采取先轮入后轮出方式轮换储备粮的,其轮入粮食所需资金,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有关信贷管理的政策规定,发放储备粮轮换贷款,积极给予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对小麦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贷款期限收回贷款,对当前小麦销售确有困难申请流转贷款展期的,可按规定办理贷款展期手续,支持企业更好地把握销售时机和节奏,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三、积极开展粮食收购,充实地方储备和企业库存。目前正值农民春耕售粮季节,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市场价格积极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要抓住小麦价格回落的时机,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并督促粮食经营企业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积极补充企业库存,保持必要的粮食库存量。

四、提前做好夏收小麦入库的各项准备工作。今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已向社会公布了*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中储粮总公司和地方粮食部门要抓紧做好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的准备工作,在指定库点、资金费用、仓储容量和监管等方面及早做出安排。对于仓容紧张的地方,要抓紧采取腾仓并库、旧仓维修等措施,努力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扩大收储能力,满足农民的售粮需要,把最低收购价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粮食市场篇4

受2008年粮食丰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国际粮食价格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普遍下降,一直持续到了年末。

2008年全球小麦大丰收,国际市场上可出售的小麦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小麦价格年末继续下降。

国际玉米价格在年末则主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大幅滑落、美元走强都压低了玉米价格。

国际米价也在年末继续回落。

二、2009年粮食市场发展分析

放眼2009年,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因素最终会归结到两点上,其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走势;其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供应情况。

(一)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有利于粮食价格处于低位

按照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较为乐观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2.2%,低于世界经济增长3%即为衰退的标准值,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分别负增长0.7%、0.5%和0.2%。世界贸易量增长将放缓至2.1%。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预计2009年世界粮食市场会持续保持低迷,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

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巨大的信用泡沫破灭。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在1.5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信用基础上,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64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伴随着次贷危机,这些信用泡沫一一破灭,令参与这些金融产品交易的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进而直接影响到这些机构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能力。除此之外,由于金融领域已经出现系统性风险,信用危机显然不会只停留在次贷相关的产品上,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必然受到波及。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炒作,而现今炒作环境已然不再,粮价必然从虚高向供需决定的理性价格回归。

第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扩散和发展,经济走势低迷,粮食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短期内,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消费者难以再依赖对外借贷和财富效应支撑其消费增长。而且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也将次贷危机的影响放大到全世界实体经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进入技术成熟期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已开始减弱,目前尚看不到世界上技术进步或生产组织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由于粮食需求与世界经济增长形势正相关,因此世界经济的低迷必然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幅减缓甚至是减少,综合起来有利于维持2009年粮食价格持续处于低位。

(二)2008年的粮食生产大丰收,保证了2009年的粮食供应,进一步下压粮价

fao12月份出版的最新一期《作物前景和粮食》预测,2008/09年季的粮食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2.45亿吨,较2007/08年增长5.4%,该预期数字比6月份预测的2.8%高出了2.6个百分点,比10月份的预测也高出了0.5个百分点。同时fao预计2008/09年季粮食使用量为21.98亿吨,比产量少4700万吨。生产比需求增加的快令年度末库存水平提高到4.74亿吨,比上年度回升10.1%。库存水平的回升有利于保证2009年的粮食供应充足,因此有利于在2009年维持粮食价格弱势。

第一,小麦大丰收,远超过年度使用量,库存水平迅速回升

2008/09年季小麦产出预计为6.82亿吨,相比上年度大涨了11.7%,远高于过去平均五年的水平。相应年度的总使用量6.48亿吨,比产量少了3400万吨,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恢复到1.83亿吨的水平,比上年度增长21.8%,接近2002年以前的库存水平。库存与使用量的比率上升到28%。

今年小麦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2008年的产量也高于预期,亚洲由于伊朗等中东国家受干旱困扰,今年产量估计比去年的丰收水平减少20%左右,导致整个亚洲的小麦产量与去年相比会略有下降,不过更长远的看,今年仍然是历史上的好年景。

第二,粗粮生产好于预期,令2008/09年季库存水平与上年度持平

2008年世界粗粮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1.11亿吨的水平,比去年高出了3.1个百分点。良好的天气条件令美国的玉米大幅增产。而欧洲、亚洲等地区的产量也有增加。在粗粮使用上,预计2008年为11.06亿吨,比去年高出3.3%,低于去年5%的增幅。由于饲料小麦的大量使用,玉米作为饲料的投入相比去年已经下降,今年使用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用于美国制取生物乙醇。由于使用量略低于产量,令2008/09年度末的库存水平较上年度恢复了2.5%。2009年如果石油价格持续弱势,利用玉米制取生物乙醇的积极性会受到考验,会释放一部分玉米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也会减少对饲料玉米的使用,两方面相加意味着今年的玉米需求将趋弱,也有利于维持弱势价格走向。

第三,大米受到高价刺激,生产量大幅度增加,库存水平回升

fao最新预测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51亿吨,比上一次的预测高出450万吨,较去年的产量高出2.5%。而且与此同时大米的使用量为4.44亿吨,产量高于使用量,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比上年度高出了660万吨,增长了6%。至少保障今年次季收成之前大米供应充足。有利于维持大米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走势趋弱。

第四,2009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可能阻挡粮价进一步下滑,需要静观待变

在对2009年粮食价格的悲观预期和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主要生产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较2008年减少。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下降了3―4%,在欧洲,欧盟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2%,俄罗斯、乌克兰的小麦种植面积也出现下滑。只有亚洲情况较为稳定,印度、巴基斯坦政府都在鼓励小麦扩大生产,中国的种植面积也较为稳定。这令2009年下半年的小麦价格基调存在变数。

综合分析,2009年上半年粮食价格持续走低,但考虑到2009年粮食的生产形势还存在较大变数,以及金融市场形势的迅速变化,2009年下半年的价格走势也不排除上升的可能。

粮食市场篇5

《条例》实施7年来,长春市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社会化粮食流通管理职能,适时适度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贯彻落实《条例》,依法管粮成效显著

通过贯彻落实《条例》,长春市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在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已由单纯管理向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由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转变,由管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向管理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这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科学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长春市粮食流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是粮食流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和新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共有785户,粮食收购总量占总商品量的80%左右;粮食批发、零售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年经营成品粮油65万吨,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社区粮油经营网点三个层次构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流通的开放式粮油经销市场网络。

二是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长春市依据《条例》探索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办法,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长春市城区粮油应急预案》,城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三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长春市累计投资46095.3万元,进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收储能力达到771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28%。粮食仓容达到280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23%。

四是粮食质量卫生监管成效明显。启动实施了“放心粮油”工程,先后开展了“放心粮油进超市”、“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放心粮油经销店(超市)和“长春名牌大米”评选,加强了成品粮油质量检验监测,市场流通的大米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面粉在95%以上,食用油在95%以上。

五是粮食产业化实现较快发展。近年来,长春市玉米、稻米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拥有5户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稻米加工企业240户,年实际加工能力120万吨。

创新开展粮食工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长春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确保城乡粮油市场供应稳定。

一是切实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全面提高粮油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市、县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建立起反应及时、调控有力、供需平衡、市场稳定的粮油应急供应机制。建立健全10~15天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确保全市粮食市场稳定安全。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能力。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质量和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全市粮食仓容总量力争达到600万吨(包括简易仓容),粮食烘干能力稳定在650万吨左右,建设农户标准储粮仓30万套。

三是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完善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收购市场体系,发展壮大连锁化、规范化的粮食零售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多层次、现代化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形成运行规范、流通顺畅、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

四是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确保粮油质量和消费安全。在市、县两级建立稳定的粮油质量卫生检验检测机构,切实提高粮食检验检测能力。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报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信息制度。

五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促进粮油加工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重点围绕玉米、稻谷、杂粮、大豆、饲料、食用油六个系列,促进加工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