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10 16: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强国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国梦 文化力量 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力量,离不开先进文化建设。
一、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也包含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不同层次的民众享受不同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改革开放让中国民众口袋鼓了起来,当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方面的享受,同时,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需要有文化来激励、促进,所以小康社会也包含着文化建设,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少不了文化,把文化融入到“中国梦”中,“中国梦”便会更精彩,内涵也更丰富。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伟业中的重大意义
(一)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构成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形态。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当今,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既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中的主旋律作用,又提倡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还具有直接而巨大的支持作用。
(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政治受经济的制约,也受文化的制约;政治影响文化,促进文化,又以相应的文化为其生存的条件。先进文化及其结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起着启蒙、引导的作用。文化的作用稳定、持久,对政治的影响不可低估。从特定意义上说,文化是一定政治结构、政治组织运作的基本条件,政治的运作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思想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为依托。其中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培育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推进社会的自治,培育公民的参与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而没有现代的文化观念,没有充分的民主法制意识,没有充分培育公民文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三)先进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仅将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个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是联结中华各民族的纽带,使中华儿女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奋斗。
(四)先进文化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旗帜
在当今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多样化社会思潮错综复杂,这一切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也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美好理想变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行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果不能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能有效地构建起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就有腐化变质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意义。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搞好发展。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二是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决策体系。以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首要标准,努力把十八大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三是着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认真查找文化改革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症结,着力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有效发展、持续发展。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倚重于每一位国民。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国民文化素质塑造至关重要。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名家大师不断涌现。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破解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建立起既顺应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客观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二是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坚持“二为”方向前提下,给文艺家们充分的创作自由,使各种流派、风格、题材、体裁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要发挥艺术家和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艺术家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升华感情,迸发创造活力,为时代讴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四是放松文化管制,破除文化生产“窄门”。在不触及根本政治问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该对文化生产少一点管制,多一点支持和引导,让文化人做文化事业,会对文化的繁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2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0-02
一、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着重把握的主要内容
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1]。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潮头,着力把握好“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内涵、方向和主要内容,努力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传承、引领作用。
1.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党的十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入宣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引导广大师生脚踏实地,不懈奋斗,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中国梦”。
2.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关键任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入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宣传“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激励广大师生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集起推动科学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深入宣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面貌发生的新的历史性变化;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鲜活经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教育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4.深入宣传“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与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任务。就高校而言,中国梦就是“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终将要以教育强国和成长成才的实践来体现。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要加强“育才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将爱国精神、民族情怀、事业心、责任感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科研、融入育人实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于每一位高校学生,要加强“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等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2]。
二、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注重把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个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个人梦构成了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构筑又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舞台。“中国梦”离不开个人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搭建平台。就高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和服务师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良性互动[3]。
2.坚持系统把握、融合推进。“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高校只有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这个体系,“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才会收到实效。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深入学习宣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盘考虑,科学规划,融合推进。
3.坚持突出重点、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要抓好党员干部、普通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等主要对象,根据干部师生不同群体,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抓住高校课堂的知识教化、社会活动的实践外化、校园文化的熏陶内化、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环节,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努力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3]。
4.坚持着眼长远、持续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绝非一日之功,各高校应着眼长远,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有机结合,把“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力量负责贯彻实施“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教育环境。
三、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1.以理论武装为重点,进一步坚定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要将“中国梦”的学习纳入校、院(系)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学习培训课程,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高校专家智力资源,深入开展“中国梦”宣讲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模式,采取自学、互学、共学、研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普通党员和教师学习,使学习宣传教育覆盖到各个层面、群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牵引,不断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向深入。高校应不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组织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演讲,“我的中国梦”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参与“传递青想、共话民族复兴”百万大学生网上接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每一名师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敢于担当,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把握。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把“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通过坚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明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实践平台,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践行美丽梦想。要通过系列梦想实践活动,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真正根植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将师生的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具体的爱党爱国行为,深化师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断增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总结、凝练、培育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价值观为先导,以构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为依托,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精心组织高校师生开展文艺创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开展文化课题研究,有目的地进行校园历史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载体建设等,不断浸润大学人文情怀,使高校师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精神校园里,在轻松、活泼、明快、和谐的校园文化里追逐梦想[4],感召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5.以新媒体宣传为阵地,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校报、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作用,集中推出一批专栏、专题,言论评论、对话访谈等,努力为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贴近师生,精心策划媒体宣传活动,多用事实说话,重点宣传一系列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高校师生的典型事迹,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通过开设专题网站,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等活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要用好微博、微信等师生经常接触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精品文章和主题“微博墙”等方式,梦想话题,鼓励师生学习中国梦,传递中国梦,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
6.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加强“中国梦”的研究与阐释。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把研究阐释“中国梦”作为重要任务,集中优势和力量,推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课通过组织学术前沿论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论坛等学术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梦”的研究探讨,围绕“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报告对策,推动研究成果向“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践应用领域转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3-26(5).
[2]刘文锴.以高校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n].河南日报,2013-04-09(4).
[3]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8).
篇3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是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受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切实肩负起育人使命,坚持师德为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学生都要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中国梦”最年富力强的年代,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全民族的梦想,要求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梦”实现中承担相应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遴选原则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当然,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重点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突出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感性意识更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中国梦”的宣讲教育中,不能只采取理论教育的方式,还需要采取体验式教育的方法,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将“中国梦”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思想中,在体验中真正感受“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
(二)坚持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内心感动,发自内心地把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结合。同时,还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就是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实践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而且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并能够实现目标。
三、“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紧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宣传媒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树立典型等途径展开教育,不断增强“中国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引导他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加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教育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发挥主阵地作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专业课程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保障体系,让大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为投入“中国梦”的实践积累知识,从而使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无处不在。其次,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思维开阔的特点,应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而是采取互动交流的“参与式”教学,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加强校园舆论宣传。要利用好校园网、微博、qq群、校报、校内广播电台、宣传橱窗、海报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手册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是真实的梦,让大学生在观看中国成就展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引导大学生就“中国梦”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总之,校内各种媒介的充分利用,可以将有针对性的“中国梦”相关信息加以设计,变枯燥为生动,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接受相关“中国梦”的信息,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其次,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是使大学生将对“中国梦”的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保证。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在活动中升华理想;在实践中勇担责任。(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以“中国梦”凝聚中国社会正能量(2013-01-14)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高斐.社会主义核心价价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4]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03-18)[2013-03-22].
[5]吕品,李晓月,刘文光.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6]任志锋,杨晓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篇4
关键词:中国梦;科学内涵;现实意义;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18-02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科学内涵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是一种意识里的追求,是人生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追求,她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国家更加富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光辉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正如,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在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向是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巨人,其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备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悠悠两千载,中国人表明自己拥有程度极高而造诣极深的多样化文化价值,拥有控制、协调和管理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的能力,拥有有效地把技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扩大并维持数倍于19世纪欧洲国家人口的组织天才。”[1]21-22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19世纪以后,这个曾经辉煌多时的国度,却变得黯淡下来,一步步走向衰弱。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开始了“中国梦”的艰苦探索与追寻。当然,实现“中国梦”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重现昨日辉煌,而是让我们国家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从而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人民更加幸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2]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新社会时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只有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只有让广大人民幸福,国家才算是真正的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世界更加和平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逐步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的本质含义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需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在出访俄罗斯时,针对“‘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造自己的“小梦”,而要“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二、现实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恩格斯曾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4]
(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5]中国梦能够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期盼与追求凝聚起来,具有动员全民族为之坚守、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的重要目标。中国梦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将全国各族人民拉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来并激励其为之而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路径选择
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明确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
(一)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坚持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史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经过艰苦探索所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缔造、共同传承的各种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它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将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吸纳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新鲜血液。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打破各种思想牢笼,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是国内各族人民大团结与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有机结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创造无数辉煌灿烂的文明,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强大的中国力量分不开的。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国家富强的步伐;凝聚中国力量,可以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凝聚中国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不断使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参考文献:
[1]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颜晓峰.为什么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光明日报,2013-04-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篇5
一、十八大号召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应该不断地创新党员教育形式。以前往往注重的是理论教育,部分党员不能与实际相联系,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党员教育内容,用鲜活的事例,加强党员的教育工作
创新党员教育理念,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党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党课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在传统的党课形式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式,在实效上下功夫,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课要在新颖、生动、活泼的形式上下工夫,实现党课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吸引力,使党课教育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基础。
党员教育内容必不可少的是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了增强党员文化教育,让党员在多彩的文化氛围收货更多的知识,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党员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需要有一种创新的党员教育形式。
二、中国梦,每位国人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的讲话中提到:"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的话语却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有人或许会说,中国梦太遥不可及了,我们似乎奋斗了很久,它究竟能否实现?我思考了许久,我们一直坚信"少年强则国强",那么我们同样相信我们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中国就能实现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是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大学生活丰富而多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者。校园里充满了音乐、美术、书法、体育、文学、科研、慈善等等,这些精彩的元素让校园里充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每个学子心中都有那些小小的梦想,他们有着对文化的热忱和追求。在党组织也是如此,每位党员心中都有对各种文化的兴趣爱好,他们心中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文化梦想。
为了让党的教育更能让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丰富党员教育内容,本人想到了通过组织开展"党员文化沙龙"活动,让党员能够更多地交流思想,提高党员文化素养,同时有助于党员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让党员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发挥作用。因为每一位国人的梦,凝聚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三、"党员文化沙龙"活动,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实现我们的文化梦
本人述的"党员文化沙龙"属于党员教育新的形式,"党员文化沙龙"的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以下简单介绍本人所想到的一种形式。
以聚会的形式,在教室或一些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此活动。参与者有党员里的各种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者,如戏剧、小说、音乐、美术、书法、哲学、政治、学术科研等,同时也可以邀请群众文化代表齐聚一堂。他们志趣相投的可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小文化圈,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思想交流。通过相互学习,让党员的文化素养的到提升,让文化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党员文化沙龙"党员教育形式应注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明确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沙龙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在、高效"的原则,严格按照"五有五落实"(有计划、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有档案;落实时间、人员、内容、场地和经费)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优化创新活动形式,确保党员活动覆盖面。
通过"党员文化沙龙"活动来创新党员教育理念,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党员们为实现心中的文化梦而不断奋斗和进步。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一、十八大号召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应该不断地创新党员教育形式。以前往往注重的是理论教育,部分党员不能与实际相联系,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党员教育内容,用鲜活的事例,加强党员的教育工作
创新党员教育理念,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党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党课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在传统的党课形式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式,在实效上下功夫,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课要在新颖、生动、活泼的形式上下工夫,实现党课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吸引力,使党课教育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基础。
党员教育内容必不可少的是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了增强党员文化教育,让党员在多彩的文化氛围收货更多的知识,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党员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需要有一种创新的党员教育形式。
二、中国梦,每位国人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的讲话中提到:"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的话语却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有人或许会说,中国梦太遥不可及了,我们似乎奋斗了很久,它究竟能否实现?我思考了许久,我们一直坚信"少年强则国强",那么我们同样相信我们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中国就能实现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是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大学生活丰富而多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者。校园里充满了音乐、美术、书法、体育、文学、科研、慈善等等,这些精彩的元素让校园里充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每个学子心中都有那些小小的梦想,他们有着对文化的热忱和追求。在党组织也是如此,每位党员心中都有对各种文化的兴趣爱好,他们心中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文化梦想。
为了让党的教育更能让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丰富党员教育内容,本人想到了通过组织开展"党员文化沙龙"活动,让党员能够更多地交流思想,提高党员文化素养,同时有助于党员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让党员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发挥作用。因为每一位国人的梦,凝聚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三、"党员文化沙龙"活动,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实现我们的文化梦
本人述的"党员文化沙龙"属于党员教育新的形式,"党员文化沙龙"的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以下简单介绍本人所想到的一种形式。
以聚会的形式,在教室或一些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此活动。参与者有党员里的各种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者,如戏剧、小说、音乐、美术、书法、哲学、政治、学术科研等,同时也可以邀请群众文化代表齐聚一堂。他们志趣相投的可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小文化圈,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思想交流。通过相互学习,让党员的文化素养的到提升,让文化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篇6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生态价值观培育
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i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态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人们努力奋斗、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目标和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与败,将决定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培育他们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帮助其健康成长,而且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1.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充分展现了“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ii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充分展现了中国梦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国家富强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中的展现。国家富强包含绿色的富强,是带有绿彩的。国家富强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富强,也包括生态上的富强。要实现生态上的富强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第二,民族振兴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中的展现。民族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也体现在生态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断向其灌输生态价值观,从而培育出新一代拥有生态价值观的优秀继承者,使其成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第三,人民幸福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中的展现。人民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的足够富有,还体现在生态上持续拥有,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iii。大学生是青春担当,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生态梦最有力的践行者之一。
2.“中国梦”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具体方向
首先,“中国梦”引领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时代方向。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果缺少了“中国梦”的时代引领,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和谐也就失去了根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其次,“中国梦”引领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方向。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马克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方向,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把自我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结合,使大学生深刻领悟到推进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最后,“中国梦”引领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实践方向。正如所言,“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iv“中国梦”属于我们每个人,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敢想敢干、勇于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生态实践,在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过程中更需要“中国梦”的引领。
3.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助力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在社会成员中是较为与众不同的,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中充当生力军的角色。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以及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鹇阅勘昶鹱啪龆ㄗ饔谩<忧看笱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使广大大学生在主观与实践层面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因此,大学生要树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自觉培育自身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自己的心中,并将其内化为强大的思想动力,再付诸于社会实践,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将产生强大的助力。
二.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
1.各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自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大力推进”的战略决策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然而各高校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和思维定向的教化,相当部分高校负责人和教师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看作是过度的、没有必要的,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不够重视,甚至反对在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价值观培育上消耗必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致一部分高校仅仅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只是随口提及,并没有切实采取行动。教学管理部门对生态课程关注点少之又少,没有认识到生态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以至于并没有开设相关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课程。
2.教学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体系,科学系统地教育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生态文明理论成果。但是,当前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在高校中学科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没有相应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且分散在思政理论课程的相关章节中,教学内容凌乱、单一,对理论性问题涉及很少,缺少系统地整合等问题,原因是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进行协调整合,机制体制不健全,各高校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导致缺乏完善的管理教师的运行机制和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且生态道价值观教育缺乏专门的课程教学,课程规划也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
3.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民生态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也深深被这种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本质要求和法律规范了解甚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在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食堂,很多学生都会剩饭剩菜,浪费食物;在教室,到处可以看到尚未喝完的饮料瓶、尚未吃完的零食,空无一人而电灯、电风扇、空调等电器却照样在工作着;在大学校园里外卖越来越受欢迎,但随之而来的是外卖的餐盒以及一次性筷子大量浪费;这些浪费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意识的现状。
三.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1.加强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强化组织领导,引导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养成
党的十提出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息息相关。所以,各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用心研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积极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开展领导和组织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党团活动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保障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拥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能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接班人。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设置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培育大学生生态价值观,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撰写关于培育生态价值观的系列课本,研制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规划和教w内容,明确规定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形成规范化、秩序化和制度化的教学。同样应该建立健全与之相对应的衡量标准和审核方式,保证教学成效,实现教学目标。生态文明教学重要在于让大学生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理论,尤其是用心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包含学习唯物辩证法、环境学、绿色经济学、环境保护法等,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3.加强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推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加强
建设生态校园,合理利用校园的荒地,如把荒地翻耕种植果蔬;用创意农业打造生态校园,如创建校园原生态图书馆,用九宫格的创意加强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建设校园育人环境,既要注重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生态文化方面的建设,要从自然资源到人文资源,每个部分都突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共同打造美丽校园。美丽校园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使大学生对优美的校园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可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推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加强。
参考文献
i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光明日报,2017-5-4(01).
ii邓h.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3.
iii董晓伟、王倩.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n].南方日报,2016-03-11(02).
篇7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d61
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自此以后,我国理论界对中国梦的研究随之兴起。在2013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这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尽快地接受并激发、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和力量。本文试图对理论界近期研究中国梦的情况做一述评,以期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
关于中国梦内涵的界定,学界大体上经历了由“一元说”向“多元说”的转变过程。国内有些学者关于中国梦内涵研究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将中国梦概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梦。有学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通俗表达,换言之,中国梦的理论表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梦包含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在中国梦这三种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4]。还有学者从梦想的不同主体来划分,认为:“中国梦应该划分为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和国家梦想”[5]。汪金友和周天勇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具体化。前者认为:“中国梦是复兴的梦、时代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强国的梦,中国梦是富民的梦、创新的梦、攻坚的梦、奋斗的梦、出彩的梦”[6]。后者认为:“中国梦为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7]。
2013年3月,提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同时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学术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相关的理论补充。有学者指出:“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8]。也有学者提出:“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在百姓和个人层面,中国梦是每个中国国民的道德理想”[9]。
有学者对中国梦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的综合交融”[10]。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讲,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正义、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内容”[11]。有学者从历史纵向角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包括民族独立梦、人民自由解放梦、国家繁荣富强梦、人民共同富裕梦;也有学者从中外横向角度指出,中国梦的内涵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12]。
二、关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确立,再到新一届党的领导人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梦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并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梦对世界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梦同时是维护世界和平之梦,是促进共同发展之梦,是推动合作共赢之梦。
1.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新的光辉典范,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13]。也有学者认为,实现中国梦赋予了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目标性内涵,同时为实现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问题 [14]。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这就意味着中国梦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终极目标,中国梦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继承和发展”[15]。
2.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增强了人们的自信,有利于整合中国社会的一切力量,中国梦超越党派,超越阶层,超越行业,超越贫富,中国梦概念提出的目的之一是凝聚大家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突破与超越”[17]。有学者提出:“中国梦有利于凝聚内力,协调各方力量,是凝聚各方力量的粘合剂、推进中国发展的催化剂,这就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汇集正能量”[18]。另有学者提出:“中国梦围绕‘中国命运’和‘中国道路’形成价值共识,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发展共识,激活改革发展的动力。人民本位的中国梦是个人梦与国家梦的统一,有助于增进公民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梦具有全球意义,探索出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惠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19]。
(3)边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
边区社会教育分为政治、文化、军事三方面,具体内容与生产、生活、时事紧密相连深受群众热爱。例如边区社会教育冬学教材“在内容,《边区民众读本》注意了联系农民的生产和家庭生活;在形式上,把许多生字摆在一起,同类相聚,声韵和谐,词句简练,便于记忆,群众欢迎,为县区乡所称赞”。[7]
边区社会教育过程,反对“死读书”“注入式”教学,提倡社会教育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使群众自己成为教育的主人,更成为教育的主体。特别是民办公助时期形成了子教父,夫教妻的群准学习高潮。
边区广大群众面临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纷纷参加社会教育,群众参加社会教育人数连年增加。1937年9月,边区政府开展识字运动,开办第一次冬学,当年就有10337人参加,1938年人数增加到15824人,1940年共开办965处冬学,21689人参加学习[8],仅绥德分区便有冬学学员13304名。[9]
随着边区社会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从单纯识字发展为国防教育,卫生常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这对改造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旧思想旧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三、边区社会教育的群众路线教育启示
目前我国各项社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存在发展的问题,例如教育脱离工作实际,教材更新速度慢,受教育者就业压力巨大,社会实践不足创业风险极大,瓶颈矛盾突出,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群众路线方法得到以下启示:
(1)边区社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把抗战、生产和学习结合起来,以生产养学习,学习反过来促进生产和 抗日,真正实现了与群众、与实际相联系。
(2)群众路线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成功的法宝,为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3)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了文化根植于群众目标,实现了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4) 边区社会文化建设逐渐摸索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路线。
这些启示对于社会教育中用市场作为教育目标,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创新,以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教育,增强社会教育的时代价值和与时俱进的步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实践基础。
四、结语
陕甘宁边区边区的社会教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探索过程,从旧的教育体制到创立边区社会教育的新体制,由强制教育模式到群众自愿的新模式,由政府包办到基层群众民办政府公助。形成了适合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和群众路线经验,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利用群众路线教育这个法宝,开展新时期文化建设,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期道德标杆建立。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疏通和引导好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方向。
面对信息爆炸,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冲击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有必要借鉴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成功经验。利用群众路线教育这个法宝,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真理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文献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李.陕甘宁边区政府回顾,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64。
[3]刘汉水.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n].(延安)解放日报.1944-01-06(1).
[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页.
[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页.
[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7]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297页.
[8]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n].(延安)新华日报1944-6-6.
[9]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3.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意义。中国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复兴之路,中国也将会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中国梦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世界梦紧密相关。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得以彰显,民族共识重新汇聚;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一中成就个人梦想,为世界和谐发展和丰富多样注入了新活力”[20]。另有学者指出:“中国梦体现了和平发展、与各国互惠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开放梦、发展梦、和谐的梦,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并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与各国分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1]。“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勇气、信念、责任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破解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18]。
三、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梦的实现。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梦实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的认识比较统一。学界普遍认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就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共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神圣职责。有学者指出:“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90多年进行的所有实践探索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展开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永恒追求。”[2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学术界认为:“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综观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有一个能够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心骨和领路人,这个主心骨和领路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23]。
2.坚持“三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是在自信前提条件下中华儿女付之于实践的行动。没有对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发展预期的坚定的自信心,就不可能产生为实现崇高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动力。关于“三个自信”与中国梦,有学者指出:“道路自信:明确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征程;理论自信:指引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制度自信: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24]。另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路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指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奠定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提供保障”[25]。还有学者从中国梦与“三个自信”的辩证统一性角度分析坚持“三个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三个自信’与中国梦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实现中国梦,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保障、是支撑”[26]。同时,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来源于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个自信”,中国梦因此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7]。
3.坚持“三个必须”与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还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民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强有力的保证。有学者强调:“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8]。学者们大多认为“三个必须”具有辩证统一性。“三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仅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实践中,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有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9]。
四、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展望
(一)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问题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以及对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讲话中涉及到中国梦的论述,对中国梦的基本问题,如中国梦的由来和发展、本质内涵、鲜明特征、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中国梦的解读和宣传层面,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较少。为了提高中国梦的国内认同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同时提升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广大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对中国梦进行及时、科学地解读和宣传上,更要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上,打造中国梦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理论上不断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篇8
关键词 “知行合一” “中国梦”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students to achieve "china dream" by traditional culture: take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as an example
dai guobin
abstract "knowledge and ac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china dream" achieve, "knowledge and action" quality education programs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nitiative to achieve "chinese dream". in the course teaching, must face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practice "knowledge and actio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to create "knowledge and action" cultural contexts.
key words "knowledge and action"; "chinese dream";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2012年11月29日,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并在多种重要场合中对“中国梦”进行了诠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实现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梦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希望和向往,是对未来的期待;对于民族而言,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智慧,对于推动 “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明代学者王阳明提出、被历代学者不断丰富的“知行合一”说,上溯先秦哲学,旁通道、佛二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包容的动态过程:“知”意味着“欲行”,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开始;“行”意味着“已知”,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完结。因此,“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知行合一”理论进行了融合,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唯物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哲学长期争论的知行问题。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知行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之“知”与当代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之“行”结合起来,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的“知”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知行合一”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知行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梦”所内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另一方面,“知行合一”提供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干兴邦,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课程推动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较高、认识能力较强,担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神圣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大学生的“中国梦”包含宏观的民族之梦和微观的个人梦想。民族之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之梦。正如指出的“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学生微观的个人梦想,就是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追求。民族层面的“中国梦”,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个人梦想的汇集。
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加强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实现个人的“中国梦”、继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加强大学生个人修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举办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文化素质的课程教学作为大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方式相对稳定、教学内容比较全面的特点,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引导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以“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提供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措施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3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其推动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效果。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向当代社会丰富课程的内容,让“知行合一”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知行合一”,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强化“中国梦”的理想与信念。
通过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与西方哲学核心概念进行比较和融合,例如道家的“道”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儒家的“三省吾身”与海德格尔的“问之所问”、佛家的“返观内照”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认识你自己”,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哲学并非“哲学的童年时代”,而是蕴含厚重和沉稳的返朴归真,由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用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诠释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例如用“知行合一”诠释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观点,可以引导大学生依据自己心灵来洞察社会人生。将“知行合一”文化视野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睿智,学会用“知行合一”来独立分析事物和寻找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4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礼记·学记》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就是要让学生身上“善”的因素生长出来,用“善”的因素去克服“不善”的因素,使大学生根据教学的引导自发地达成“知行合一”的“止于至善”境界。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教师给学生讲‘知行合一’”向“让学生自己领悟‘知行合一’”转变。
创设“知行合一”的文化情景,烘托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联想,展开自己的梦想之旅,在触类旁通和扩展视野中激发“行”的欲望,从而将课堂变成大学生“人生出彩”的微舞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影视作品分析等方法,引导大学生随时提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观感和方案,鼓励大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文化陈述和互相讨论,可以使大学生在教学互动中领悟“知行合一”,围绕“中国梦”的实现,达成个人理想与全面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03-7-22(7).
[2] 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学术前沿,2013(4).
[3] 戴国斌.基于“知行合一”的管理者战略素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2(5).
篇9
关键词:中国梦 目标构成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35-03
梦想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最终目标。自从中国梦被提出以来,就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兴趣和广泛讨论。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宽广外延也赋予了人们极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中国梦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同时兼具的特性,一个普遍认同的整体理想目标只有内化和沉淀成为无数个体的目标,才能激发他们的持续行动直到整体梦想的实现。那么如何借助对中国梦的目标构成与实现路径的分析,使之落实到个体层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梦的目标构成
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从实际出发,把握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针对中国发展实践新要求提出的。
(一)中国梦的终极目标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离开历史谈梦想,这个梦想就会显得很空洞,很抽象。之所以讲复兴,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振兴过。中国古代的许多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比较强大,在一定意义上,古代的中国属于“辉煌中国”,在17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沦为被宰割、被挨打的境地,近代中国沉沦为“没落中国”。由辉煌到没落,焦虑的现实唤起了现实的焦虑,这种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中国人坚定的民族性格同时迸发出中国人宏大的历史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威风,也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文化复兴,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国际影响力等各个方面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方面的复兴。立足于历史、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国情这三个不同的参照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能够取得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同样辉煌的成就,恢复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继承并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要使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水平,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前列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最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中国梦的具体目标
只有现实的梦想才能够真正实现。因此只有把中国梦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四个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十三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战略。进入21世纪后,“三步走”战略的任务转到第三步的战略部署:简单说就是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十五大将第三步目标又进一步具体化到三个时间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建党100周年和第三个十年建国一百周年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由原来强调的“三位一体”建设,到“四位一体”建设。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由十七大强调的“四位一体”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并且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梦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就细化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一代代的中国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就可以从梦想变为现实。
(三)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造福人民,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价值目标。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一句空话,它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根本目的上来看,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梦。百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首先,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无数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强大了,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才能真正幸福。其次,民族振兴的根本目也是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间,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全民族的不懈抗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讲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由此可见,为人民造福是中国梦的出发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共享”,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人民群众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作为一种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愿景及远景,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梦要落到实处并得以实现就应该把这个理想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让中国梦的实现主体能够理解和接受并把任务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中国梦要美梦成真,不但要转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且还要有真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中国梦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制度、顺应人民期望而形成的理想追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和优越性。因此,我们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1.坚定道路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实践保证。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最终目标的路径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中国。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必将给国家和民族以及个人带来危害,中国之所以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因为老路与邪路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唯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才能使中国梦变成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道路。这条道路经过无数实践的考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指向与实现中国梦的愿景是根本一致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实践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保障,让中国梦永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坚定理论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可以分为“思想路线论”、“初级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市场经济论”、“判断标准论”、“科学发展论”、“总体布局论”、“改革开放论”和“党的建设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面对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最终都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理论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理论自信,真正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理论保证。
3.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证。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依赖制度这个外部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5}中国梦反映了亿万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规则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具有这个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对全体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进行激励与约束,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确保实现中国梦过程的社会主义性质,对维护中国梦的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也要客观地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缺点和不足。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检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制度保证。
(二)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
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般的考验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实现中国梦,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世界瞩目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艰巨的历史重任和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锤炼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制定并实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向成功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今天,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国内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制度机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可靠有效的保证。
(三)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推进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石
破解中国当今存在问题是实现中国梦关键。问题不解决,实现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公平正义,是解决中国问题进而实现中国梦的一条基本路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做大。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中国发展起来,当这个“蛋糕”做大以后,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引起人民群众普遍而强烈的关注,这直接导致的生产力发展活力不足和社会不够和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公平正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都有体现。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难以保持,还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经济领域,推行公平正义的原则既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在政治领域,推行公平正义的原则能注重权利、机会、规则公平有助于解决反腐倡廉、增强认同与巩固对党的执政地位问题。在文化领域,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而有助于解决民众信仰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问题。在社会领域,以公平正义为原则能化解社会怨气并不断汇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在生态领域,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注重代际公平而有助于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石。
(四)坚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法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和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中国力量。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社会基础。践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其次,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畅通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渠道,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发展舞台,释放人民群众的追梦活力。实现中国梦,要让中国人民在逐梦过程中感到幸福和温馨,必须坚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积聚正能量。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总布局相契合。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与矛盾相伴,集体诉求与个人诉求交织。实现中国梦除继续深化改革外,别无他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使各个领域能够取得最大公约数,圆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2}{3}.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曹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与含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洪向华.“四个全面”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 洪向华.“四个全面”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 陈铭杰.中国梦的目标、内涵和特性[j].社会科学家,2014(8)
[6] 邹腊敏,冯梦雨.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7] 李伟,史为磊.实现中国梦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j].求知,2013(10)
[8] 曹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与含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篇10
关键词 中国梦 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精神 中国道路
中国梦,是一个极为多义的象征性理念,也是一个有着特定所指的复合型理念。它体现了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当代关切,也是中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括性理念。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发生巨大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进退升降。改革获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大量财富,全面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但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如职务腐败、贫富差距、诚信丧失、环境恶化、食品危机、社会不公、弱势群体困境,等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化解,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需要理顺,这是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必要代价。同志提出“中国梦”的总体理念,恰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中国梦”这一高度凝练的象征性理念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和衷共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梦想。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
中国梦走过曲折的历程,这是一个“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
中华民族经历过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强大繁荣和辉煌之梦,它是周秦伟业,它是两汉文明,它是大唐盛世,它是宋季富土,它是元朝拓疆,它是明代兴旺,它是康乾胜景…… 汉、唐、宋三大文明巅峰留下了永远的骄傲,中国梦的影响通过丝绸之路覆盖西域、中亚、罗马,盛唐中国则通过丝绸之路,欧亚联动,形成宏阔的东方文明圈,大规模移民潮流向中国,而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八方来客。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就是所谓贫弱宋朝,也是富甲天下,它的gdp总量占据当时世界的1∕3。而大明帝国的梦想是四海通商。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0多年,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则对中国充满向往,大量移民涌向这片富庶的大地。
那是中国辉煌的历史之梦。然而,这片大陆也经历了1840年以来的百年梦靥、百年抗争。战争、失败、割地、赔款,那是一个祸患频仍、灾难深重的百年,是一个民不聊生、备受的百年,一个悲怆而无助的“东亚病夫”的百年。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这个苦难民族的光明之梦、理想之梦,更是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脊梁的信仰之梦、理想之梦和实践之梦。
在170多年的历史上,无数怀抱中国梦的先驱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勇敢前行。中国梦就是理想之火,信仰之火、奋斗之火和光明之火的熊熊燃烧。中国梦经历了90多年的建党伟业和60多年来的建国大业,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改革大潮,它迎来了全球的“中国热”。期待、追捧、向往和攻击、污蔑同在,成就、功绩和困境、问题共生。中国进入了改革的转型期、攻坚期和深水区。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理想色彩
对于每一个人,梦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向往,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的希冀;对于一个民族,它则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和为着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的全民族的热情、动力、牺牲和担当。无论苦难、屠杀,还是战争、强权,都不能剥夺人类这一固有的“特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梦构筑了最初的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20世纪席卷中国的革命、解放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梦的基色。德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在他的代表作《乌托邦的精神》和《希望的原理》等著作中,思考了人类永存的这种未来性,创立了一种关于梦的哲学——希望哲学。他说:“期待、希望、向往,走向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意向,这不仅是人的意识的根本标志,而且当它们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的话,也是整个客观实在内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希望和梦想的驱动下,人通过劳动积极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将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成为“完全的人”;世界也将消除异化而成为没有任何忧患和邪恶的理想世界,从而达到主观愿望和客观可能、主体和客体二者相互适应。这样,人类社会就将跨入充满人道主义的“具体的乌托邦”,也即人道化的“伦理社会主义”社会。他说的对,无论现实世界存有多少苦难、危险、龌龊和悲剧,人类永远地拥有未来,拥有希望,拥有梦想。
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条从未断流的古代文明的长河。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它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它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它克己修身,励志图强;它劝学师圣,慎思明辨;它品德藻神,安本守诚;它阴阳相济,追求神人以和。而它的主流精神则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和而不同。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早期的代表《尚书》和《诗经》。这两部儒家典籍里充满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气息。如《尚书·尧典》里对先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诗经·公刘》、《诗经·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
孔子是大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德修身,以识养身,是中华人文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内核。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的谆谆教导是历代中国人引以自勉奋进的精神支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家国理想的座右铭。宋代哲学家张载高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可以作为今日中国梦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注释,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梦的一抹基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精神中更具当代特色的内涵是170余年来,中国一代代革新、革命的前驱者,探索中华民族的富强解放之道的思考和实践。晚清思想家魏源,是最早做中国梦的“梦主”。他编成《海国图志》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中华复兴的梦想。而最早怀抱“少年中国梦”的历史伟人是梁启超。他高倡“”、“共和”,以其辉煌的思想影响数代后人,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目标。在今天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的形象概括,它特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的人格力量和品德节操,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今天,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一次全党动员。它将进一步促进党内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力量,激励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爱国热情,释放新时代的正能量。
中国梦体现中国道路。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鲜血和头颅换来的历史经验。历史证明,一切舶来的思想、理念如果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困难重重,屡遭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中国梦”的形成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它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以来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顽强不屈、坚持探索,从而形成的不同于美国、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民族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表达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愿望。它与崇尚个人主义、征服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体现为对财富与权力极致追求的“美国梦”具有根本区别,也与二战中遭受重创的英法等国家在对几百年殖民势力扩张与物质主义追求的反思中进行精神修复的“欧洲梦”不同。“中国梦”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远离落后挨打,走向国富民强,对外不称霸不扩张,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美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世界他国利益优先发展本国,无止境地获取和消费地球财富,以不到世界人口5%的人口消费了世界能源的1∕3,这种发展模式是世界资源所承受不起的,抑制与剥夺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权。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之梦的过程中注重主体之间“情感”与“关系”的良性建设,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协调自身行为,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共建共享、互利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美国以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中国梦”的发展观也超越了“欧洲梦”发展观所具有的狭隘性。“欧洲梦”的目标是要保护欧洲整体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世界范围内有利于欧洲发展的权利分配结构,甚至把捍卫一个完整的欧洲式生活体系也作为其政治性内容。说到底,“欧洲梦”的发展战略是既得利益策略,其发展观具有地区保护性与封闭性;与“欧洲梦”发展观相比较而言,“中国梦”的发展观更具普遍性与全局性。
与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进程中所奉行的世界观不同,奉守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美国梦”的驱动机制是利益原则,其所谓的普世价值依据利益的权衡而具有选择性,决定了“美国梦”说到底是美国为自己的梦,“美国梦”的实现以无视与粉碎其他国家梦想为代价,其单边利益最大化的梦想必然带来更多的世界冲突与反抗,从本质上讲,“美国梦”秉持的是分裂世界的世界观。“欧洲梦”体现了对美国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修正,从二战中得到的挫败打击与负面经验引起欧洲对世界现代性的反思,转而关注世界的“可持续性文明”与全球福祉,主张融入世界各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欧洲梦”的这种包容性、整体性以及世界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在精神理念上与“中国梦”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欧洲梦”策略出发点是抵抗二战后堕落了的世界,而不是与世界达成积极的合作,从这点上分析,与中国对世界持有的“协和万邦”、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平等互助的梦想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梦,多元汇一的丰厚内涵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中国梦。中国梦究竟是什么?中国梦是解放梦、建国梦、现代化梦;中国梦是民主梦、自由梦、之梦;中国梦是公平梦、富裕梦、成功梦、人民梦;中国梦是两岸和平梦,祖国统一梦;中国梦也是改革梦、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更是全球和平梦、世界大同梦……
中国梦有无数合理的答案,但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国梦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改革实现,所以它是改革梦、是民主梦,是梦,是法制梦,是发展之梦。实现“中国梦”还需从体制上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要解决干部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诚信、生态恶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扬宪法的旗帜。一切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但要有勇气直面问题,也要有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其实现路径是“知行合一”,实干兴邦。无论是改革梦、法制梦、民主梦、富裕梦、强国梦、复兴梦,所梦所想,所念所寄,都必须靠脚踏实地、团结奋斗,靠实践探索,靠实干兴邦。“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还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解决,从发展程度来讲,与美国、欧洲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学、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局面,还需要大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从目前来看,中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做到“知行合一”、实干兴邦,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丰富“中国梦”的概念内涵,完善“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以新的中国精神参与到世界发展的实践洪流中。
“中国梦”是人民梦,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幸福梦,具有重视个体普惠于民的本质。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百姓的梦,是每一个体和家庭的幸福梦,自由梦、富裕梦、安全梦和权利梦。是公平梦、成功梦,还是小康梦。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者的革命理论,极为重视无产者个体的幸福和自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共产党宣言》里,他们更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中国有集体主义传统,而旨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重视民族的整体利益,也不忽视个体利益。个人梦想可以推动国家发展,“美国梦”的魅力便印证了这个道理,美国体制体现了鼓励个人发展的优越性,人人有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个人通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容否认,“美国梦”机制给予了个人发展以相对较大的自由,同时,“美国梦”也并不绝对排斥集体主义,认为个体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梦想的实现相辅相成。同在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下的欧洲文化强调人的独立、自由,注重个人的充分解放,欣赏个人能力价值在人群中的体现与个人天性的充分伸展,这种尊重个体的“个体观”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释放出个体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推动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西方文化的“个体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该说,今日“中国梦”的内涵有意识地体现了对个体的重视与关注,摆脱了极端集体主义的束缚,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不排斥个体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
“中国梦”为每一个中国人演绎“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中国梦”的国家梦想由每个个体梦想、每个家庭梦想汇聚而成,它不仅以国家的名义而存在,也不仅仅作为对一百年来耻辱记忆的空洞回应而存在,它通过实现每一个国民的个人权利与个人福祉来实现。“中国梦”关注每一个公民个体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等方面具体梦想的实现,尊重个体尊严,为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构建“健康的大国意识”或“理性的国民心态”。在“中国梦”的理念与实践中,个人发展的梦想与民族复兴的梦想指向一致。
中国梦是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国民形象的树立过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国民的风范。我们应该既保留传统礼仪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又有发展中大国国民开明开放、自信进取的现代风范,用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心态包容世界。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文化梦”。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文明中国之梦,是在全球重建中国形象之梦。在“美国梦”逐渐褪色、“欧洲梦”仍在探索的关节点上,“中国梦”的提出是在避开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弊端,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先进模式,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发展出的中国对世界想象的一个理念体系,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对具有普世性的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通俗化表述,是一种国际化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共识。“中国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作出了世界性的新诠释,并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寻求在全球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中国之梦”蕴含着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作为中国形象在文化层面的投射,“文化中国”意味着在文化上全面传承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广采博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无论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历史上形成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这一方面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关,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对话交往成人类普遍价值的今天,一个新的“文化中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但同时又充满魅力的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中国,一个热爱和平、尊重人类所有文化价值的中国。一个热爱和平,富于创新,豁达、开放、理性的“文化中国”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赖与尊重,也必将早日实现和平崛起的民族理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共同的梦。最近会见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真诚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想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连战先生则明确提出“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16个字的未来发展方向。他提出:“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化解争议”,推动和巩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交流协商共荣,强化同胞情”,通过“互利融合”的过程,使两岸从“搁置争议”到“求同存异”与“求同化异”,最后到“互利融合”的阶段,使两岸交流更为深化。在两岸政治分歧存在之际,两岸一方面“分工治理,相互尊重”、加强合作、谋求双赢,另一方面展开探讨、累积共识,建立一种“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对两岸未来稳定发展与和平将极有助益。连战特别强调,两岸同胞“振兴中华”这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升民众福祉,发扬民族尊严”,共同期待一个自由民主、繁荣富强,两岸和平统一的中国梦。
守望相助,携手共进。中国梦也是全世界8000万华人华侨共同的梦想,是洗净百年屈辱,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切祈望,是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世理念的精神纽带,也是全球中华同胞沟通交流交往的现实桥梁。
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大美生态梦。“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大美生态梦。“美丽中国”的说法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转折时刻的创新理念,它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美丽中国梦”首先是一个生态理念,经历了30多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态文明的实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古老中国恒久美丽的千年祈愿。
“美丽中国梦”不仅是一个生态理念,而且是更宏伟、更长远的文化—文明理念。生态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自然和环境问题,而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文明形态。而美丽中国梦的内涵,除了美丽山川、美丽江河,还必然地包含着美丽社会、美丽文化、美丽人生和美丽心灵。
“美丽中国梦”,是一种精神,将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美丽中国梦”,是一种境界,它标志着中国又踏上了一级新的台阶;“美丽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它是华夏子孙万世不移的共同信念;“美丽中国梦”,更是一个目标,一个宏伟的、惠及子孙万代的远大目标。
“中国梦”是“环球同此凉热的”的世界大同梦。从孙中山到,“天下为公”四个字,代表着中国人的天下梦,大同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秉持“大同世界”的梦想,中国梦是“环球同此凉热”、世界为公的“大同梦”。
对于当代这个动荡的世界来说,国家之间、种族之间、地域之间、不同之间的摩擦与争斗从来没有停止,战争与恐怖主义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而和平、和解、协和万邦、和睦相处的和谐精神则是处理各国各民族相互关系的最佳选择。中国对于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推进力量,是全球和平、安宁和人类幸福的创造力量。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在美国人看来,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其目标是主宰亚洲”。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来自经济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环境的威胁、文明的威胁等种种来自中国的“威胁”纷纷出现。2001年以来,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国际社会有另外一种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识,即“强大但不确定的中国”。事实上,形形的“中国”和危言耸听的“中国崩溃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西方大国的霸权心态是产生“中国”与“中国崩溃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多。
不同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特点,“中国梦”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追求世界的和谐相处,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正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而逐步形成的。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中国文化自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是中华大地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历史上的“汉唐气象”正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博大的体现。那些富于创新,充满创造性的民族与国家,无一不是胸襟开放,广采博纳,善于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停滞与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丧失了这种开放气度的结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以开阔的胸怀,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中国分享世界,让世界参与中国,懂得学习他国长处并与之和平相处,不是一厢情愿地改造他者,而是兼顾他国利益,谋求共同发展,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这就是中国的世界梦——大同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梦,历史之梦,现实之梦,未来之梦。中华民族共同编织的伟大的复兴之梦。
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和实践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社会转型期、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瓶颈期、惩治腐败等顽疾的攻坚期。中国梦并不都是美丽的玫瑰色。中国梦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梦,它充满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案,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义”,甚至充满怀疑、反对、争辩和斗争。腐败丛生,利益集团固化,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频出。我们依然行进在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需要以百倍的勇气,最大限度地动员所有的中国力量,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新一轮长征之中。
今天,公民社会崛起,网络化移动化等新媒体技术带来公共空间迅速扩张,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思想多元化,激发了全社会强劲的政治参与热情。这种参政议政的民利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公民需求。它关乎中国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梦”能否实现,每个人对当下的和长远的生存质量——能否喝上放心的水,能否呼吸到清洁的空气——的严重关注。中国梦并不都是宏篇大论,高头讲章,它就是这样“一碗水”、“一口气”的具体和实在。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凝聚和激发改革创新、扭转乾坤的中国力量。今天,勇于做梦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渴望对公共事务发言的普通公民越来越多,他们将自己梦想的“小日子”与国家梦想的“大政治”直接联系起来,亲身投入这一“做梦”的行列。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很多生活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责任政治的缺失有关。人们强烈地反对形形的贪腐、无能和不作为。的确,执政党已经深刻认识到长此以往,这会招致“”的结局。
参与民主政治,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大国的最可宝贵的民族热情,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现代国家迈向富足强盛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人民当下与长远的根本利益的政党的执政基础。
1930年1月,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它深情地展望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