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9 22:2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事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事业

篇1

关键词:避暑山庄;外八庙;文化产业;文物事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承德是以避暑山庄文化为“根”和“魂”的旅游城市,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如何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化展示与教育传播的功用,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笔者认为不能单纯靠门票收入,还要深入研究避暑山庄文化,研发相关文化产品,推出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笔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国际的先进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对景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有以下三点想法。

一、利用馆藏文物,研发相关文物高仿真品。

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大部分精品文物都保存在各级各类博物馆中,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精品文物不可能让每位收藏者都能买到。所以应提倡收藏文物复仿制精品。文物复仿制技术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从事这类工作的同志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要懂得历史、考古、美术、绘画、色彩、雕塑、冶金、铸造等方面的知识。现在这项技术主要为博物馆复制文物展品服务。古时的文物复制品制作精良,从技术到工艺,从质地到外观在中外专家中称绝。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为得到一件复制品而自豪。历史上的各代文物都是以复制形式发展和传播,如今这些也都成为了文物,并冠以唐仿、宋仿、明仿、清仿等等。

避暑山庄博物馆有馆藏文物数万件,其中不乏观赏性极强、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物精品,但是这些文物只能在展览中偶露峥嵘,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怎样发挥自己的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对馆藏的文物精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应该积极地探索、大胆的尝试。例如避暑山庄博物馆有国宝级别的文物珍品太平有象,代表着清朝珐琅技术的最高水平,整个造型寓意吉祥,制造工艺融合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三种珐琅制造工艺,设计精巧,灵气逼人,如果设计制作高仿真品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充分挖掘避暑山庄文化内涵。

山庄文化定位在皇帝文化很浅薄,表面化,不够深入,应该是朴素的哲学文化上,康熙在《避暑山庄记》说,通过观察山庄内的大自然变化,看到松竹知道做人要正直,看见清澈的流水知道要做人要清正廉洁,看见蔓草知道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这些值得推敲的哲学思想应该是山庄文化的内涵,也应该是山庄文化价值开发的对象。这些哲学思想发挥在有文化价值特色的产品上,能创造无穷的价值。

古代祭祀场所都有仙人承露盘,就是皇帝相信早上的露水是上天赏赐的仙水,收集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据查阅资料和向老专家考证,一是在山庄内搞祭祀活动的永佑寺原有仙人承露盘,二是当年乾隆皇帝有诗词,印证曾在避暑山庄服用收集荷叶上的晨露冲泡的茶水,味道非常鲜美。能否考虑恢复山庄荷叶茶、仙人承露茶,利用游客集散中心,和有实力的公司出资,文物专业人员出文化方案,共同开发有避暑山庄文化特色和有山庄哲学文化的特色产品。文化产业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保护文物要研究开发其文化价值。

在搞商业摊点的整体承包上能否把销售的食品产品特性符合山庄文化价值,定位在一个档次的承包,例如台湾的康师傅、美国的可口可乐或是承德本土的露露,公开招标争夺冠名权和入住权,山庄内摊点只限定销售符合山庄文化价值的品牌矿泉水入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把品牌入驻一年权限进行拍卖,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每年都在搞的避暑山庄摄影比赛,能否由国内知名的佳能公司和尼康公司争夺冠名权,哪个公司价格高,就限定指定品牌的相机、镜头合作搞山庄主题摄影比赛。

三、外八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2013年我局积极开展了多项文化展示活动,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增加民族团级,扩大对外影响,高质量举办了“正月祈愿法会”、“八关斋戒法会”、“嘛呢经法会”、“大威德金刚开光法会”四个定制法会。

藏戏的发源地是的扎龙德庆县,格萨尔王传奇就出自那里,那里每个乡民都是能歌善舞的人,但是是全国排名最靠前的贫困县,能否合作引进艺人,安排他们扎根承德,利用普陀宗乘之庙的大红台,在那里搞活的演出,藏戏表演。

篇2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巨大,它不仅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齐驱并进,而且,深深地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一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之中,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量。因此,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具有着支撑、引导、提升与促进的功能,成为最具张力、活力与魅力的社会契机与生产力要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文化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合作战、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具有、才能实现。

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让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性质和文化观念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文化是崇礼非物和重义轻利的,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与礼俗的范畴之中的,传统文化甚至认为:文化与经济、与物质、与利益不仅不是相契的,而且倒是相克的。

应当说,把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变成一种纯粹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所导致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它不仅使中国从18世纪一开始就在所谓泱泱大国的自满与自诩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衰落,而且使中国的抑商意识广泛地渗透和表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以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体制性与观念性的双重禁锢。康乾盛世之际,其实正是中国经济走向急遽衰落的肇始之时。当时,就中国国内而言,确实是政治稳定、物质丰裕、民生康泰的盛世,但若打开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作一番横向比较,便会发现,中国正处于一种与世无争的停滞状态。此时的欧美正值工业革命新潮之骤起,文化复兴,思想创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整个都在爆发出一种新的文化浪潮、精神爝火和生机勃勃的物质生产力,出现了以卢梭、伏尔泰、狱德罗等为代表的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也出现了以佛罗伦萨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皇家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还出现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正是在外面的世界大变天的情况下,沉溺在康乾盛世之自怡与自满之中的清王朝,却依旧穿旧鞋、走老路,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完全无视世界的变化,全然没有顺应潮流、弃旧图新的意识,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急遽地衰落了。在18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在从1820年到1850年的仅仅30年中,英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5倍,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中国8倍。不言而喻,中国从盛世之虞中开始衰落了。

痛定思痛,我们在探究中国衰落的原因时,不能不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轻物思想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潜在抑制。我们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我们决不能再吃这样的亏。怎么办呢?那就是强化新观念、强化商品意识,驾驭市场规律,克服和弥补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观念缺失,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二、现代社会对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新需要

当然,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提,并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传统文化中的抑商和轻物缺失对发展经济所造成的思想障碍,更多和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所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一方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构循环经济,就必须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广泛、越迫切、越巨大。这样两种情况所传达出的一个强烈的时代信号,就是必须赶快发展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产业不仅前景看好,而且简直就是正以咄咄逼人之势争夺头牌。现在,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年经营总额已达数千亿美元之巨,其中,仅声像产品一项的创汇值就已几及航空航天业的创汇值,也几乎与电子业的创汇值持平,而谁都知道,航空航天业和电子业是美国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之中的佼佼者。在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至25%,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第四位。英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年产值,也都是一路飙升的。前者光艺术业规模的年产值就超过170亿美元;而后者光是娱乐业一项的年产值就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而谁都知道,日本的汽车工业是其蕉头产业之一。其他像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产业,都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必定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主体内容之一。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赫、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新景象,更是一种大趋势。

以往,我们只提发展文化事业就已基本上包含了文化的主要指向和基本内容。而今,却只有同时并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涵盖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趋向。这种变化,无论对于社会,抑或对于文化自身来说,都是一种开拓和进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是赋予了文化以物质含义与经济内容,并从这个特定的角度使文化在原有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智慧、学识的价值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即物质价值与经济价值。这种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丰富与提升,也是对文化的概念、内蕴和价值取向的跨越与飞跃。其结果,便是使文化同时具有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重性质与功能,越来越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扛鼎的地位和发挥领衔的作用。不过,尽管文化产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而且越来越重大,但它却始终不可离开文化事业而单个存在、独自前行,它始终都要同文化事业密切配合、相偕为伍、共同存在和发展。只有这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持久地、健康地得到壮大和繁荣。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互相交叉与互相渗透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是互为介体和载体的,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也不许其成为文化价值的全部,因为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其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这虽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目的,但这个目的的实现尚需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反之,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其秉具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曜之后,才会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并因此而获得受众的青睐,开拓广阔的市场,收到巨大的效益,撷取丰厚的利润。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这种互依、互渗、互促、互励之关系,是由它们各自的特征、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由人和社会对文化的期望与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这就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办文化事业,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的是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产业,则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济活动,追求的是价值与利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来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必要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事业显然比文化产业更关键、更重要、更普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缺了文化产业只是发展得快与慢的问题,而缺了文化事业可就是有没有智能、精神与灵魂的问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贾诺佐·马内蒂曾经说过: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因为有了高尚而智慧的人,而人的伟大则在于他有建设的能力。试问:人的建设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正是来自于文化事业所赋予他们的智能、精神与灵魂。

这说明,文化建设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了。这也正是我们所实施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所追求的文化进取目标。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不但要认识和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与功能,而且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地、创造性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所涵负的广泛而恒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力量。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驾齐驱

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担当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终极目的和对社会与人的歆悦、勖勉与提升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文化事业固然是与生俱有地承担着通过洇渗、熏陶、濡染、教化、感悟、启迪、秀掖、激励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责任,但即使是主要按照价值规律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也同样负有一定的审美、教化、启悟和激励的责任。这是必然的和必须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模糊和动摇。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文化的悖论。因为文化产业虽然是以发展经济和赚取利润为其直接目的,但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要求,必须能够对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才智、淳化社会风气和驱动生产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它实际上正是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产业的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也正是在这个最重要的质点上,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殊途同归,达到了完全的一致和高度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不仅在本质上要服膺和归依于文化事业,而且或可认为他就是文化事业的一个“另类”组成部分。因此,一切文化事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发展经济之目的的过程中,都始终必须自觉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与发展文化事业相配合、相协同、相补充、相促进,并在文化事业的大格局与大目标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旨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力争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双效”不断提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耗散和销铄社会效益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都要坚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条件下施驭价值规律和实现经济目标。因为文化产业毕竟是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而文化的本质则永远都只能是文明;更因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自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崭新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而当代我国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实,要求文化产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并不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苛求,更不是强加给文化产业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恰恰倒是对文化产业之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的高度契合与积极回应。它与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性与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实现壮大与发展的最坚实和最强劲的支撑点与驱动力。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制造与经营活动,是一个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虽然是一种商品与商业活动,但它们生产的意义、商品的价值、流通的动力和消费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它们所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它们所涵负的知识素养、审美价值与思想内容。除去这些,文化就会只剩下一个空壳,其经济价值也就会消失殆尽。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不论其介体和载体包装得多么豪华和冶艳,但如若其内容是空泛的、干瘪的、低俗的、丑窳的,它也就会在顷刻之间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了,它只会被人斥之为“精神污垢”和“文字垃圾”。试问:这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能够进入市场和招徕顾客么?这样的文化产业还能够达到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同这种情况相反,对于那些具有先进思想、充实内容、盎然情趣和优美艺术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说,人们自当怡然观赏、欣然接受,并争相竞起、赏者蜂至、百看尤歆、百听尤益。这样一来,不就赢得了顾客、占领了市场,并随之而实现了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的目的么?

文化不仅是构成民族、国家之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而且是民族、国家持久实现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特性和功能不仅横亘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并成为融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精神关联体,而且它也业已越来越成为真正能够解决当代诸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奇妙的药方与钥匙。毫无疑问,文化的这一特性的嬗变与功能的延扩,乃是只有仰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才能圆满完成和充分实现的。这说明,在现代条件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依互融、相促相励,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历史的必然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与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思考》北京社会科学

篇3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天然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化导向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主体,公民个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走社会化发展之路。只有充分实现了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充分保障国家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这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不缺位、不越位。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该体现在定政策、建平台,引导公众充分表达并满足其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这既完全区别于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间主导”模式。具体来说,政府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确定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是要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激发文化活力,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首先就应确定文化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理念,提出文化发展的宗旨、原则和目标等,并以此为指导制订公共文化政策。”[3]20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主流健康文化,打造公平的文化发展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第二,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核心。政策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体现着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必须根据当前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宏观文化政策,制定相应公共文化发展规划。第三,保障文化经费投入。这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现阶段,经费投入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都要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是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需求多样性等方面的限制,仅仅依靠公共财政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资金渠道。第四,搭建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具体来说,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决策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评价制度平台,公共文化项目招投标、投融资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流平台,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搭建这类平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政府职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简言之,政府要搭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平台,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第五,鼓励、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公民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出资直接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即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出台财政税收、准入登记等扶持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力量发展,引导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第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对评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进行绩效评估,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加强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方面。“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指标,广泛吸收社会人士组成相关委员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决策、行动、项目进行评议、决策、跟进、追踪及考评,保证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及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更好地加以改进。”[3]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主体作用,无法回避文化事业单位。如前所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宏观方面,而直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从事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改变事业单位单纯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分别建成不同的市场主体,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单位”“确定为企业的单位”三种类型。在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探讨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目标是让公众享有平等的、开放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经过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在我国现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下,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兴办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部门。在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中,这些单位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干力量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既是现实的考虑,也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从现实角度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在传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之上,这也使得当前公共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仍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文化发展要求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文化保障,提供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的特殊文化需求,如农民工和残疾人的文化需求。这些作用在强调文化发展公平性和普惠性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供给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功能,其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以传播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体现着国家对文化的引导,这是其他社会组织生产的文化产品难以替代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内容上有鲜明的特色,不同于市场生产的文化产品。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承担着生产和提供基础性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责,其生产的文化产品要体现公平性、广泛性和易获得性,在满足社会群体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都归口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和设备,另一方面还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任务。第三,公民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平台,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使社会文化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实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供给蕴含主流文化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引导大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篇4

六十、七十年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电影娱乐文化,每月能有一两场电影观看,不管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携儿带女、扶老背幼,步行几公里或十几公里都不会错过一次电影瘾,那时的场景如同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观看的场面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看得津津有味,散场时依依不舍,人们渴求的娱乐文化是何等的高涨!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录像放映又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农民出街入市首当其冲就是过把录像瘾,不论大街小镇几十家甚至百几家的录像放映厅、室,场场满座,大小老板乐得眉开眼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电影录像引进家庭之后,大众场所风光一时便消声绝迹了。

到了二十世纪,歌厅舞厅又风行一时,这样的好景一去也不见复返了。步入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5年,大街小镇除了来去冲冲的车辆穿梭之外,夜晚只有路灯陪伴匆忙的来回路客,再没有发现大众娱乐的热闹景象了。为什么呢?人们去哪里娱乐了,现在人们又追求什么娱乐文化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深思和探讨了。

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电影院静了,歌舞团散了,图书馆也人少了;特别是乡镇文化站,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这个问题也是各级宣传、文化领导最感头痛的事。

其实,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精神也提出“与时俱进”。可就是我们有些领导专抓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发展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认为:*的文化是否繁荣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乡镇文化事业。这个道理很显浅,也等同于中央提出要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样,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同一道理:乡镇文化事业发展了,才有*的文化繁荣。

按照目前*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分析: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或者说已经到了临危关头。从市区的电影院、文工团、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等,哪家不是陈旧破烂,哪个面带笑容?又从市、县区、文化领导机构来说,都是空壳局,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两手空空,苦笑不得。

再说乡镇文化站更惨;叫爹不闻,喊娘不应,90%的乡镇文化站都已关门大吉。自从机构改革部门兼并之后,天天下乡包村打杂,有些乡镇有人无站、有站无设备、有馆无书、有书无人管、有站无钱修。特别是兼并文化广播电视为一站之后,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多头管理,形成不管不理,象皮球一样东踢西踢。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生活上政府与部门同工不同酬,业务上没有时间安排,就连办公经费也没有,再说开展活动的经费更不用谈,想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相当困难,东求西乞,无人理睬。有些乡镇文化站专干不是由主管局指派,而是由乡镇政府派人兼管,业务素质低,就连自己做什么业务也不懂。人员老化,没有新生力量,更谈不上专业人才,这样如何繁荣*文化?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文化不能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领导不重视,责任不明确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从这句话中可以说明:“先进文化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中央早就把发展文化列入重要话题,可是,到了一些地方就变味了,特别是乡镇政府,对于文化事业这一块,认为可有可无,每年制订的责任状里只有发展经济任务、计生四术任务,综合治理任务,没有把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列入议事日程,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事业与乡镇政府无关,这是文化部门的事,更简单地认为连饭都填不饱肚有什么心机唱唱跳跳,有时还责怪文化站不但找不到钱,反而成天闹着要搞活动乱花钱,为什么你们总没向你们主管部门要钱,忽视了人民群众所需的精神食粮。

其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催人奋进的思想武器,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事实证明,凡是开展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镇、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能与党保持一致,各种歪风邪气就少,发生刑事案件就低,勤劳致富的人就多。为什么有些领导总是埋怨现在群众不听话,工作越来越难搞?这个问题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和研究。重温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精华。

二、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财政对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只保吃饭,连办公经费一点也没有,开展业务的购书订报经费又从哪里来呢?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以某个乡镇6万多人口计算,每年投入文化活动经费不到5000元平均每人不到0.1元钱,大部分都是靠企业赞助,再说文化站职工的落乡补助和年终奖金政府一分不给,要从以文补文中开支,这样如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成年累月同政府干部一起下乡,到头来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鱼吃肉,自己连饭都填不饱肚皮,你说工作起来有什么劲头,根本不把文化部门的职工当作人来看待。又比如:港城镇文化站一九九二年叫工头先填支建起一栋六间两层文化大楼,一直拖到二000年卖了两间才还通债务,当地政府一分没有投入。14年的时间过去了,新楼又变成旧楼,楼顶、门窗、墙体、地板破烂得不象个样,根本没钱维修,眼巴巴地看着风吹雨淋。

三、机构改革存在一定弊病

乡镇部门机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弊病,就以农业服务中心和文化广播电视站来说,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听谁的好?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一个看牲畜的病,一个看农作物的病,一个检查农机的病,牛头不对马嘴。文化广播电视站也是一样,一个抓笔写文章的,一个拉线接喇叭的,一个拉线接闭路的也是三不灵四不正,这个局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那个局又叫做好村村通,摸手不着脚,现在农业服务中心已经恢复原来的机构,文化广播电视站该不该恢复原来的机构呢?

从上面的存在问题分析,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一、现行的文化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从现行的文化机构体制来分析,必须着重改革市、县区和乡镇文化站。先从市、县区而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是否撤销市文化局,把权力下放到县区,或者撤销县区文体局,把人员全部集中到市局,由市局统揽大权,便于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减少经费开支,增强凝聚力。其次,乡镇文化站90%现在已经成了一盘散沙,业务开展不了,人浮于事,上级主管局管也管不了,下级乡镇又不愿管,乡镇文化站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把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统一归属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要学一学司法局和交通局,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文化广播电视不能再混同一起了,应该恢复原来归口管理,这样便于管理、便于督促、便于发展和繁荣。

二、财政对文化投入必须改革

近几年来,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只保吃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导致文化工作者力不从心,形成巧妇难为无米炊,特别是近几年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很不合理,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想建不得建,没有发展能力的乡镇不想建的又拨款建了,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当前的形势需要,投入必须考虑产出,要学会算经济帐,特别是文化事业这一块,资金来源非常困难,投入一分,必须考虑产出三分,要学深学透中央的改革精神和政策,中央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才能带动全国人民的富裕。”我们文化部门也不例外,要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文化站繁荣起来,才能带动大*的文化繁荣。不然,把钱丢去了,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造成丢荒和浪费,这是极不合算,应该值得深思。不管市里谁分管和主管文化这一块,要学刘杰清副市长九十年代初期的那种可贵精神,千方百计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刘杰清同志不知花费多少心血,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才能使原*的乡镇文化工作者个个有饭吃,各个乡镇文化娱乐搞得热火朝天,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另外,必须把以文补文这一块重点抓紧抓好,没有再生力量,没有造血功能,光靠等、靠、要,坐吃山空,最后只有等死。特别是现在的竞争社会,谁不取得主动,谁就会落后于形势后面。特别是文化这一块,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有利机遇,不说发展,就连饭碗也保不住,到头来领导就成了光头司令。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哪有繁荣。

再有,不管中央或地方下拨的文化经费,(包括乡镇文化事业经费)应该归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和安排,严格专款专用。

三、以文补文政策必须改革

按照当前形势所迫,市里分管或主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必须重心狠抓以文补文这一块造血基地,必须象抓经济发展那样把以文补文列入议事日程,争取利用外资、经济能人和文化专业户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当中要让老板有个生存空间,让老板投得放心、做得开心、要得舒心。要制订一个优惠政策:自己投一点,税收让一点,工商宽一点。

另外,凡是文化部门投资的以文补文项目,财政给一点、税收全要免、银行贷款政策要松一点。这样,全民齐上阵,哪有*文化不繁荣。

四、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支持、关心发展*文化事业

由此可见,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是国家的主要大动脉,三者之间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每年签订责任状其中。没有政府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谈何发展。其实,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达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得群众在茶余饭后能有一个活动空间,有了健康的娱乐文化,人与人之间就有亲热感,哪些歪风邪气就会低落。反之,人们闲得无聊就会走向歪门邪道。

据调查,现在*有四多:赌博多、发廊多、宾馆多、酒家多,这四多里面突出就是低级趣味多。又根据市场调查,现在生意相当冷淡。按照常年惯例,到了10月已经是商家繁忙、货如轮转、眉开眼笑的黄金季节了。可是,恰恰相反,旺季旺不起反而冷淡,是什么原因?******和其他赌博在*盛行。又据调查,90%的书报摊都在卖******报,就连盗版的日历也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大街到小巷、从早到晚,部分人都在谈论******,这些钱已经每日每时地送到庄家手里,你说现在的形势严峻不严峻?群众在呼喊、文化工作者在、政府在期待、*文化何时繁荣?所以,政府对*的文化事业应该重视、支持、关心和爱护。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等同发展经济那样列入议事日程,列入年终考核的责任状里,多些管理、多点支持、关心和爱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大家齐抓共管,同心同德把*的文化事业繁荣得更加昌盛。

五、摸清文化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繁荣*文化事业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规律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时起时伏。按照近代的文化历史调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分析:文化发展规律呈现出流水循环的模式,有返朴归真的现象。特别是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最受欢迎。

篇5

大家好!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层文化建设与城市相比进展缓慢,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工作。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已刻不容缓。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就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以下几点要求:

——实施专项培训与引导,强化官德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的文化意识,提升领导干部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本领

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先进文化的要求,需要大批有道德、懂文化、能够指导文化发展的干部队伍来贯彻落实。为此,我认为通过如下措施开展工作:一是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了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干部下基层”、“党性修养教育”等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二是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文化大讲堂活动。请文化名师、聘文化名人,以多种形式将文学艺术、文化专业、本地文化发展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干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文化素养。

——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组织文化的服务能力

一是以基层单位和班组建设为载体,全力开展一个班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圈。逐渐建立起文化书屋等,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投入,扩大文化广场规模、投放体育器材、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到各基层单位中。二是以基层组织为单位,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以基层党组织为主要领导者,利用基层组织阵地,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演讲征文歌舞比赛等。同时在基层中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文艺赏析、徒步节、采摘节等,积极探索“文化下基层”的新形式和新途径,组织开展节庆文艺表演、书法绘画展、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培养和引进并重,扶持多能文化人才,着力提升文化人才待遇,提供发展环境,推动本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文化旅游 文化事业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篇7

一项好政策:政府“点火”,群众“添柴”

事业也好,产业也罢,最大困难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几年前,在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捉襟见肘、求助无门,政府又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情况下,我县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也必须设立2至3万元文化专项资金。

别小看这小小的20万元,它实际是县委、县政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而抛出的一个“火种”。有了这个“火种”,我们就开始了精打细算的运作,用它搭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繁荣的舞台,把蕴藏在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聚效应,一下子就让##的文化市场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起来。2003年春,我们仅仅动用了专项基金中的5万元,推出了“爱我##、兴我##”系列文化活动。参加精品文艺节目调演和民间艺术大展演的单位多达82家,创作编排的节目达312个,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8000余人,汇演24场次。汇演中推出的##采茶戏《梆儿声声》,被市文化部门选送参加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囊括了剧目银奖、组织奖、编剧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四项大奖,先后公演20多场,并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特别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靠着这种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运作思路,2004年一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群体性文艺演出40多场,送戏下乡70场,放映电影1068场,不仅极大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让##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了新的魅力,找到了新的舞台,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条好途径:筑巢引凤,借鸡生蛋

靠着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文化活动开始热闹起来,但仅仅是热闹起来,离产业化和高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光靠政府的20万元,很难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融入大量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市场,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

近几年来,我县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楼等重要设施。引进外资2400万元,兴建高达15层的影都大厦。配合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采取与企业联姻等多种方式,组织流动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2004年实现创收23万多元。组建了##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公司组建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去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提高了全县电视收视覆盖率,夯实了文化产业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项目的同时,我们还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优势,与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分公司合作,投入500万元,首次在全市县级同行业中开拓了电话、互联网等电信业务,目前已发展用户1500余户。采取多种合作、合资的形式,精心包装推出的杨洲(佛教文化)、太平山(道教文化)、九宫山、柳山、豫宁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五大风景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成了旅游与文化建设的完美结合。今年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

一个好市场:花钱看戏,成为时尚

投入这么大,收益如何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花了大量的精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转变观念,着力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社会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为了让老百姓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有花钱消费的愿望,我们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已经建成的好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一批知名歌星、影星和外地演出团体请进了##。先后邀请了香港影视明星万梓良、内地歌星李琼、白雪等一批名人到##演出,创收18万多元,收到了“市场搞活、产业受益、群众满意”的“三赢”效应。万梓良来演出的时候,最高的票价卖到了140元一张,当时有人提出来,恐怕老百姓接受不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上千张票,一个下午就抢售一空。

不仅老百姓舍得花钱看戏,一些团体和单位也对文化投入开始热心起来。2003年,我们同样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昂泰杯”首届青年卡拉ok大奖赛、戏曲山歌专场晚会和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拍摄制作个人专辑、单位部门专题片、技术讲座等,仅此一项就实现全年创收6万余元。一个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已露峥嵘。

一套好机制:宏观引导,微观放活

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良莠不齐,同样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宏观引导、微观放活”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好机制。

在宏观引导上,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用健康艺术占领文化市场上。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组织不同类型的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小康文化工程”、“爱我##、兴我##”主题教育等10多场大型演出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到健康娱乐、关注##发展上来,让各种不良文化活动无可乘之机。依托地方文化优势,精心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健康文化活动,在文化需求上养成健康消费的新理念。去年10月份,我们就成功运作了“生成杯”江西首届小戏小品大赛,来自全省41个专业、业余演出团体共300多人聚集县艺术中心,场场爆满,直接观众近万人,期间还邀请了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所长兼商学院院长王东林教授,讲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这次大赛的圆满成功,实现票房收入17万元,纯收入2.3万元,让市民群众饱食了“文化大餐”,大大提高了##的知名度。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新风

群众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社会现象。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又拥有开放、开阔的胸怀,越来越显示它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社区秧歌队、广场文化节、日渐打响的红色旅游……近年来,临沂市群众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一个发展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流,广大群众沐浴在文化的春风里……

一、文化产业要找准路子

临沂市送选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在北京获得全国民族交响乐决赛铜奖,这是山东省在全国器乐作品大赛中取得的最高荣誉。作为颁奖音乐会的压轴演奏曲目,在北京音乐厅响起了悠扬、激情的旋律,现场的专家和1000余名观众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沂蒙山小调》一举夺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民族交响乐在全国获大奖在全市和全省30多年以来尚属首次。于是,临沂市打造文化精品之路,从这里开始起步了。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工程”,这是临沂市2006年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努力繁荣文化艺术这一目标所定的方向。2006年临沂市将组织第六届“精品工程”评选和省第八届“精品工程”推荐工作,将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颂》、《王羲之》、《大商城》等影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还将创作一场富有临沂特色,国际水准的《蒙山沂水》大型演出,将其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

群众文化产业老百姓喜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尤其是文艺精品创作与市场取得了有效的连接,让群众文化产业迸发出更大的商机。

二、努力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临沂市群众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区里的文化宣传队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文化广场的应运而生,一个以广场为依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成为城乡展示文化的窗口和构建精神文明的阵地——像蒙山社区居民组成的“夕阳红”秧歌队,不论是在人民广场,还是在社区里,都能够看到她们扭秧歌的身影;还有,像市民在广场上自发组成了合唱队,在经历了几人演唱到几十个人合唱不断壮大的过程之后,现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激情广场大家唱”,他们对于歌唱的热情,就算是刮风下雨天,也从未被“浇灭”过。

文艺演出从室内到广场,扩大了舞台空间,顺应了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求,组织者精心打造,参与者荣幸自豪,带动了节日文化、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纵观临沂市文化广场活动,市委、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五届全市广场文化艺术节和四届民间秧歌大比赛,组织严密,规模宏大,其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03年首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的隆重举办,不但对县区打造文化名牌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举办的第八届世界颜子文化研讨会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兰山信合杯”沂蒙民歌大赛广场演唱会,大有“你方唱罢临沂登场”之势。

“临沂们的‘红色旅游’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临沂们全家人每到周末都会驾车出游……”市民寇先生笑着说。巍巍蒙山、沂蒙石林、莒南卧佛、沂水地下奇观……临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山东省红色旅游的核心区,“沂蒙红色旅游”的品牌叫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沂蒙特色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覆盖了整个沂蒙文化的沃土,以弘扬沂蒙文化为主旋律,用淳朴深厚的风俗民情、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使临沂成为中国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乡、民间泥塑艺术之乡、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这些旅游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

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与群众文化氛围交相辉映,使群众文化产业在新的形势下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社区文化、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这为群众文化更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契机。

三、让市民沐浴文化新风

近几年来,随着临沂市文化产业向纵深方向的发展,文化新风扑面而来;社区文化活动向纵深方向的发展,网络、现代化的娱乐场所让群众享受到新的文化氛围。

日前,临沂市暨兰山区“沂蒙妇女学法律,家家户户创平安”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山区银雀山街道办事处蒙山社区广场举行。在宣传咨询站点,居民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材料,一边耐心地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蒙山社区的妇女代表向全市广大妇女发出了“做学法守法女性,创平安和谐家庭”的倡议。启动仪式结束后,巾帼文明队自编自演了《歌唱妇女权益保障法》、《“平安家庭”十标准》、《美德走进千万家》等精彩的普法文艺节目。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社区里的文化活动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不光局限于文艺节目。

网络这一新的媒体也显现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魅力。在网吧里,市民用鼠标一点,就可以浏览网页,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市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娱乐活动。临沂房产网的许宗耀介绍说,今年该网每天的点击率达到了1000人,与前几年每天六七百的点击率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现代化娱乐场所的增多也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质的改变,每当暮色降临,临沂各种娱乐场所、餐厅酒吧灯红酒绿,行人如织,各种各样的ktv、咖啡厅、夜市等处人头攒动,市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其中,东方红影院就是一个代表。从2003年奠基开工,到2006年1月1日开始试营业,在原来东方红影院的基础上,历时两年时间建设,最后展现在群众眼前的是一个综合的、时髦的、人性化的影城,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堪称省内乃至国内影院领域的“点睛之笔”。

篇9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 方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定阶段、率先针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精神培养、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团结力、凝聚力等提出了新型理论,对于更好的指导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应用的范围已经得到了拓展、事业单位、科学研究单位、其它的生产运行部门等都可以应用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理论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提高在社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实现自身的效益和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加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的方法、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事业单位加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的意识

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需要积极转变固有的观念,深刻的意识到进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对于单位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它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多样化活动的开展,使得事业单位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水平获得提高。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中的员工需要具有良好的使命感、责任感、观念感,积极投身到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中,提升事业单位的凝聚力,提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效率。

(二)应用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讲,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的员工是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员工的素质与精神进行全面的提高。因此,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学习、传播、践行工作。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包括对于员工的文化培训工作、技能培训工作、薪酬福利管理工作等内容。而对于这些内容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有利于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困难,提升员工对于事业单位的认同感。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在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与缺陷,而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这一方面的不足进行补充与完善工作。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对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创新。比如:通过优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扩展事业单位的市场空间与范围、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与形象,保障其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进步。

(三)持之以恒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

事业单位需要在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中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众多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体来讲,第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众多活动的开展,需要在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下塑造企业特色的文化环境、独立自主的精神、事业单位员工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因此,无论是对于事业单位还是对于员工来讲,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在良好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机制、员工培养机制等的运行下渐渐会形成独特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第二,需要进行良好培养资源的应用。比如:需要对于众多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培养的经典案例进行学习,结合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活动的开展,应用多样化的载体进行丰富,形成良好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培养环境。

二、事业单位加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的意义

事业单位加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第一,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是事业单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导航。良好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就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一盏明灯,可以照清其未来发展的道路。第三,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是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使得其员工在良好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精神影响下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的按照学习到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内容来进行管理与经营,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第四,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可以充分的展示出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使其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三、结语

对于事业单位加强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进行科学探索,有利于我们应用有效性方式开展事业单位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最终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效益和价值获得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亮,吕健.浅谈事业单位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143-144.

[2] 熊占林.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69.

篇10

(一)实践性课程建设是实现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熟悉文化政策、了解文化事业管理基本运作情况,适应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能熟练操作现代信息化办公软件、撰写文化项目策划书,并能参与文化项目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一方面,社会对于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真正满足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相对较少,这就对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文化事业管理活动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属性的问题,因而对于从业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要求该专业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及建设,从而保障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实践性课程建设能够突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当前高职院校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如有的侧重于公益性文化管理,有的侧重于艺术管理,有的侧重于产业管理,还有的侧重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管理,等等。由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较为广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也大多与各大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相关,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突出该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立基于能够从事文化事业管理以及基本的办公室管理技能的双重能力基础,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该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因而该专业设置了“文化项目管理综合实训”、“办公室管理综合实训”等课程,确保能力目标的实现,同时上述实践性课程也能够鲜明地呈现该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实践性课程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逻辑合理、前后关联性强,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专业见习到专业课程相关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再到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够循序渐进地体现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有效保障学生形成社会所需的文化管理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社会文化管理实践中,由于其较强的岗位体验性,学生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兴趣更高,参与性更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和投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文化项目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中,将课堂搬到了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通过参与相关展会组委会的部分工作实践,从而锻炼学生从事文化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非常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就国内各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建设情况综合分析,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当前在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实践性课程建设还存在认识偏差。虽然实践性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知,但是由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从事文化管理的能力,而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能力,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该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一般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文化项目,必然会牵涉到实践单位以及具体文化项目的选择、学生外出教学的安全性问题等,使得操作具备了一定复杂性。这就使得部分教师放弃了进行大量校外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减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更多选择在校园内部进行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这种只重视校内实训而忽视校外实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创新开发。实践性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成熟,实践性课程的名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考核等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发展实际进行进一步调整。同时,应该继续增加该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完善实践性课程标准,例如“文化事业管理”、“文化项目管理”等课程可以在课程标准中根据文化管理的实际环节和程序设计成若干实践教学模块,增加实践学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文化管理技能。实践性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导演、教练的角色;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角,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任课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而具备文化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欠缺则成为影响当前该专业深入进行实践性课程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待深化。有效的校企合作应该坚持双赢的原则,一方面,学校在与文化单位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共建课程、合作编写教材等方式来共同培养人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高校办学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合作单位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如果双方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则这种合作只会流于表面,不会长久。“十二五”建设时期,各大高校纷纷摸索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方面还不够深入,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对松散,大多表现为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参观见习,学生真正参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具体文化管理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还需要合作单位更多地参与并探索出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管理能力的合作模式。

三、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立足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从如下几点加以完善:

(一)更新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影响重大,应予以足够重视,只有专业教师深刻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敢于设置实践性课程,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专门设置了整周实训课程,如“管理沙盘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等;同时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教师应该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形成实践教学理念,学生才会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积极参与实践性学习的主动学习者。只有当师生双方真正形成了实践教学的意识,才能够建成越来越多优秀的实践性课程。

(二)完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宏观方面,主要包括职业公共课程的实践环节、职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职业核心实践课程、职业拓展实践课程、假期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微观方面,主要指一门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性部分,包括课程相关认知见习、课程实践模块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性教学等。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能够从不同层面保证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获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丰富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可以把课程认知见习、课程实践模块以及综合性实践环节结合起来,课程之间形成科学的前后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体形式上,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文化事业管理相关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专业内容;带领学生到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文化事务活动的现场观摩;对于文化管理经典案例进行探讨点评;在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模拟实训室进行情境教学等等。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毕业设计等方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实践性学习。

(三)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加大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应该始终把握一个标准,即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并联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际,将文化管理的实际岗位能力需求转化为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例如在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文化项目的运作中学习,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同时,充分运用小组学习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丰富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进行文化项目的策划、实施、管理等环节真正理解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四)创新教学成果形式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性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成果形式。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成果相对隐性,较难通过显性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借助于举办课程相关的活动或者比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管理等环节得以体现。同时,在举办活动的规格和影响力方面应有所要求,从组织策划本专业文化活动、校级文化活动,再到参与组织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活动,逐渐增强学生的文化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文化及管理相关的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来体现课程教学成果,同时提高专业知名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五)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改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可以设计平时成绩考核表,对于出勤率、课堂发言、小组团队协作表现、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用以考察学生平时对于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期末考核时,需要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二是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将个人表现置身于团队表现之中进行考核,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将被动接受考核,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四是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考核中,应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文化管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教、学、做、评几个环节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的目标。

(六)加强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