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管理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8 22:18:02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农村社区的特点,总结农村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工作,就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从规模上看,大的可以指一个乡镇甚至相邻的几个乡镇,小的指乡镇村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主要是以乡镇辖区和村委会所辖区域为单位,它是我国农村社会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也是我国农村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二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强;三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四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也使农村社区建设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在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社区服务管理也就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社区服务管理迫切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如何适应当前这一改革发展趋势,加快农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方式,就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为此,加快和改进农村乡镇政府工作职能,转变乡镇服务管理工作方式,就要进一步改变乡镇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农村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城镇社区,以农村城镇化发展推动社区发展,把农村社区改造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组织健全和功能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及服务功能,培育社区管理服务意识,使社区内的组织、群众、社会团体等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就能使农村社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更能使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在农业生产、劳动就业、居住环境和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乡镇单位的社会职能也逐步转向社会,落实到社区,农村社会正由“乡村人”向“社区人”转化,社区承担了“乡村”分离出来的一些社会职能,诸如为社区群众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和管理,这都将为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

2.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的重要阵地,它在建设文明和谐乡镇,文明和谐社区、农村特色文化,弘扬文明道德风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就成为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的思想文化素质,要与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推进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也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把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给社会和其他组织来管理,使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是推进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统一实现了农村乡镇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管理,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这意味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也将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二、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在这几年的推广实践过程中,农村社区在社区管理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观念落后。从农村改革发展二十多年来的情况来看,农村在乡镇建设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农村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农村乡镇一些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许多切合农村实际,符合民心,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然而,由于部分管理人员思想文化素质低、管理能力差,工作不认真负责,且对政策和法规领会不透、传不准、落不到实处,因而在农村许多政策法规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比如有的农民不知道“新农村”的含义:又如农村联产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已出台多年了,但至今仍有好多村没有完善承包手续:管理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职能,使许多村干部在管理方面随心所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

3.“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也未完全实现由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在社区建设规划方面也基本是以原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为重点,社区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和统一建设,很难满足现代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要求。

4.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主要是以乡镇村为依托,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民的自治组织性较弱,“行政化”色彩较浓。虽说在管理方面社区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指导与协调,但在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社区活动,从而降低了社区自治的能力;在民主决策管理方面,社区自治活动理应由居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重要事情必须经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实际工作中个人因素往往决定一切,群众自治热情不高,有的根本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农村社区管理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三、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处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的最直接联系层面,其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近几年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应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和社区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1.科学规划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

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方面的投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发展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二是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农村人才、物质、资金、技术等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三是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

3.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农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具有核心的组织领导作用。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它开展工作主要是依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的,所以组织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阶段,一些社区基层组织也才刚刚开始形成,且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尚未跟上来,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就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社区管理也就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二是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把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思想作风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尤其是要选配好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2

(一)实施三大战略,打造“智慧沪东”品牌

1.实施人才战略,组建信息化专业部门。

一是引进信息技术、高学历人才,优化现有公司高层次人才结构比例,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现有传统物业维护、绿化养护、保安、清洁等低附加值管理流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把公司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变成智力密集型企业,打造“智慧沪东”品牌。二是成立专家顾问团队,成立由高校、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专家等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加强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指导。

2.实施信息化和物业服务融合战略,建设社区物业管理三平台。

一是搭建社区物业管理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社区做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把现有60多家物业统一在一个平台上管理,通过建立可视对讲、视频监控、安全防护、车辆管理、物业管理、事务管理、社区服务、商圈整合等功能,强化协同和管理信息化,打造基于云服务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并与安全管家、物业管家服务相结合,改变原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各种服务孤立分散、不成体系、附加值较低,居民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的现状。从而将基本物业服务更为形象地转化融合落地到社区,带来不一样的基础物业服务体验,为社区住户提供除基础物业管理服务外的增值服务,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二是搭建社区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十分习惯通过网络查找消费指南、进行购物。淘宝、大众点评等网站虽然知名度高、应用广泛,但其服务对象太广,缺乏针对性,不能保证商品和服务对所有社区居民的方便性,往往存在外卖不送、消费无保障等情况。智慧沪东提出了“服务500米”的理念,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消费指南和在线购物将尽可能的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并且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将商品送货上门。三是搭建社区金融服务平台。沪东建设与上海银行、普天支付等企业合作,联名推出的智慧社区卡。“一卡通”解决住户物业缴费、购物、门禁、停车等最常用功能,极大地方便居民社区生活。智慧社区卡实名登记具有金融理财功能,社区居民可持卡申请小额贷款、购买t 0“慧财宝”理财产品;智慧社区卡用做电子钱包能够方便业主进行小额资金管理,如委托保姆持卡买菜、发放子女零花钱等;该卡作为停车卡、门禁卡,还能避免群租,解决社区居民持卡多、管理难的问题。试点实施一年来,社区业主反响良好,正逐步向其他物业推广。

3.实施“社区服务运营商”战略。

把传统的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基因重组,由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将实体社区变成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社区服务运营商”战略就是围绕住户的衣、食、住、行、娱、购、游,打造社区服务全产业链。“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

(二)创新特点:

1.塑造社区消费者互动体验。

在推广社区o2o电子商务平台和社区金融服务平台业务时,针对社区中老年群体,强化社区消费者协同体验,让消费者感受邀约和参与其中,建立社区消费体验中心,配置专职业务人员现场指导和商品解读,同时及时反馈消费信息调整营销策略和方式。即以服务为核心,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带动消费者参与、引起消费欲望的互动体验。

2.构建基于消费信用的社区金融服务平台。

推出以社区智慧卡端口,构建基于消费信用的社区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了银行为社区业主客户提供理财、融资等各类金融服务,同时也搭建了业主缴费、社区消费等主动服务的渠道平台。

3.探索社区b2f商业模式。

b2f结合现有电子商务(b2b\b2c\c2c)的优点,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切入点,依托社区服务最接近业主的优势,打造以社区服务(物业、家政、代购、快递、房屋托管)为核心、辐射周边一公里商业生态圈平台,将服务直接转化成了商业管道。

二、主要成效

沪东建设定位于社区服务运营商,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开创了新的运营模式,也为传统物业管理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

1.贴近服务,提升能力。

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不仅贴近了业主的服务需求,而且通过理念转变,人才引进,规范服务,进一步提升小区管理能力和小区安全服务范围。如设立社区体验中心,推行三合一智慧卡,方便居民就近消费,杜绝售假、消除群租现象;贴近服务,开辟家政、代购、房屋托管等业务等。

2.平台管理,提升效率。

建立面向区域性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如建立统一电梯安全运行监控平台,通过模式创新,让兄弟物业的电梯运行纳入统一监控平台,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运行效率,从而使原来每一小区配备一名电梯维修人员,到相邻物业三四个小区仅配备一名,不仅减少了用工人数,而且降低了管理成本。

3.社区电商,提增效益。通过建立社区电商服务平台,不仅改变了依赖收取物业管理费生存的方式,而且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增企业效益。

三、总结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社区管理专业;校社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了高职社区管理专业的产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探索其培养目标、教育过程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是发展该专业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别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产教融合,并设专门章节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工作要求。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二、继续强调行业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提出教育部门将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同时要求各职业院校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主动接受行业指导。三、突出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这一点作为在人才培养层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四、强调对接行业产业,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行政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公共事业随之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更多的工作下放到社区,因此,社会对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同时,城乡进程步伐加快,这对社区管理专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由此可见,社区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广泛而有前景的专业,当今社会亟需社区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社区管理专业特性分析

高职社区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服务基层社区,因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敬业精神、能以良好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突出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熟悉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且有较好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技能,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社区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其中,一线社区工作的实践技能与专业能力应当是本专业培养的重点。

根据调研可知,社区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包括社区常规事务受理、社区工作的宣传执行、社区关系的沟通、个案和小组工作的处理等。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管理社区日常事务。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工作内容(1)基层党员的服务与管理(2)辖区群众及流动人口的管理(3)社区环境的整治,包括居民矛盾的排查和解决。社区日常事务的受理需要了解社区党建、计生、综治、社会救助等事务内容及受理流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农村社区管理等。

2.社区内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包括(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制宣传。(2)提供劳动保障方面的接待和政策咨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3.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4.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1)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工作,协调街道、社区及城管等各部门。(2)管理衔接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及业委会的联系。受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筹建业委会。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5.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6.有关特定人群的社区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矫正社会工作、成长小组等。

二、社区管理专业校社合作的必要性

高职社区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定位必须贴近社会发展变化,保证教学设置与行业一线需求的一致性。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社区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闭门造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对相关行业和单位的调研表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较差,这是用人单位十分苦恼的方面。

根据社区管理专业的特点,专业建设必须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三、高职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专业定位比较模糊

从广东省内设立本专业的院校所设定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有四类:基层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社区服务性企业(包括家政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学生好像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干,其实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有部分同学到物业公司工作,但是物业公司的岗位有些并不适合高职社区管理岗位。笼统的专业定位没有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模糊的专业定位也模糊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丧失了专业判断和学习的机会。根据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培养具有行政管理专业背景,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社区服务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技巧引入社区管理专业,力求使本专业在强调社区管理的基础上,更能体现社区服务的特色。同时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相结合。

(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社区管理专业的设置比较模糊,课程宽泛缺乏针对性。在学习中学生难以学到助人自助的知识和能力。在诸多院校中,甚至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混为一谈,难以找到各自的科学定位。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而对实践核心能力的把握远远不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社区管理专业的需求,呈现出“教与做”脱节的现象。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针对性

社区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应该是在社区和城市中的家庭服务中心。但是从社区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看,虽然签订容易,但针对性较差。有些学校与企业签订,无法体现社区管理专业特性。在实习中,没有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简单地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很多时候无所是从。另外,即便在社区实习的也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难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要发挥这一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就要建立一整套可行性实践计划,一批有价值的稳定的实训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考核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培训和锻炼的平台。与此同时,要导入国内外的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和相关企业、政府接触。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政府的“双赢”。

四、高职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宗旨,高职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

(一)实用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社区工作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在社区管理课程设置中应当注意并加以体现。社区工作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书本教授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职业未来的需要。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灌输。要按照社区工作任务领域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依照核心课程学习的需要来设置基础性的支撑课程,同时,为拓宽专业领域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设置选修课程。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通过项目、任务组合起来,贴近实际工作模式,从而建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要精炼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高职社区管理专业学历层次不高,就业压力比较大,要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行业的适应能力。具有社区管理专业的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的社区应用型人才,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所在,其文化精神、教育传统与校园氛围都会对教育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校园环境、学习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社团、模拟社区等学校情境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有效利用这种隐性的教育资源,配合专业教育的进程与重心,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给予学生在心理状态、思维结构上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在职业意识、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上都能受到积极而有益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到他们的实际行为中。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的思路

社区十分看重学生的实习、实践经历,希望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收社区工作的真实培训,能够对社区工作的性质、特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社区管理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就非常重要。校内实训室是模拟社区的工作模式,有重点地将模块引入校内,采用灵活、专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使学生能够与行业现状与工作实际有更深入的接触。

与社区组织及相关单位形成教学互动关系,是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方式。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积极把社区工作经验“请进来”,聘请行业专家与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鼓励专业教育“走出去”,进入社区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实工作状态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另外,可以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学校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移植一个社区居委会或工作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利用学校现有的社区工作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学校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

(四)“管理与服务”的双向性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与服务双重职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专业具有“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属性。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中,要凸显管理知识和服务理念,将管理理论与社区实践有效地结合,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体验。让学生了解并实践社区工作,将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为未来学生从事社区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尽可能快地形成角色转换。

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了解社会动向,了解社会工作对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管理与服务上与时俱进,随时调整,满足社会对社区管理专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优秀实践技能的人才。

(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香港和国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高,为我们大陆的高职院校提供很多的经验借鉴。因此,各高职社区管理专业必须发扬“走出去,走进来”的办学理念,派骨干教师及学生到先进地区学习,同时聘请香港等地教师及社会工作者到本校传授教学经验和社会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①刘立新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8日第9版.

②廖敏《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设计》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4,(4).

③沈星怡 魏蓉婷《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及课程设计的调研报告》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13 -16.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治理理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大党建格局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83-03

治理理论认为,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个人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来进行的,该理论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针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从治理理论的视阈来探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构建多元参与的党建治理模式,能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为基层党建提供新的思路。

一、治理理论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价值

治理( governa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支配、引导、管辖和操纵。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治理”代替“统治”,成为强势的政治学话语,挑战传统政治学中“统治”的独霸地位。对于“治理”的概念,目前全球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二百种之多,但是有几点是大家公认的:第一,在主体方面,治理意味着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承担者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第二,在主体间的关系方面,治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伙伴关系;第三,在运行机制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第四,在行动方式方面,政府治理的策略和工具向适应治理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1]总之,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管理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强调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引入各种民间组织机构共同参与进来,也即是多元主体共治的思想,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责,确定社区党建的发展方向,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首先,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西方基层社会较高的自治程度与其公民强烈的民主意识有紧密的关联。“公民作为现代国家的基石,需要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它可以表现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参与社会的强烈愿望及相应能力。”这也是治理理论的运行基础。[2]因此,社区党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加强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教育他们勤劳勇敢、诚实守信、文明大方、举止得体,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训练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力。

其次,社区党建主体从一元化领导到多元化主体参与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基层组织建设强调社区管理主体的单一性,治理理论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同理,加强社区党建要求社区党组织完善自身组织管理体制,聚集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之间找到最佳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内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平等协商、分工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进程。

最后,社区党组织领导方式从行政领导向服务导向转变。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离不开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但是社区党组织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行政命令的领导方式,或者过度干预社区事务,将会丧失社区的自治性,降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可,削弱党在城市基层的政治权威。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要转变理念,打破管理的思维模式,实现从行政领导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理,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也要转变党建工作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角色定位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构建党支部为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服务型组织体系。

二、当前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社区党建不同于农村基层党建,其机构设置形式不是具有隶属关系的科层制结构,而是分地域设置党组织的形式,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面临一系列难题。

1.各类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意识不强。社区党建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各类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意识不强。首先,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社区认同感缺失,参与社区党建动力不足。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单位党建工作搞好,社区党建不属于自己的分内工作;有些驻区单位党组织担心与社区关系密切了,受社区的管理和制约,顾虑参与社区党建事务多了,增加单位的负担。[3]其次,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意识不强。对于部分在职党员来说,“单位人”意识浓厚,“社会人”意识不强,认为社区党组织没有“刚性”权力领导和约束自己,自己没有义务参与社区党建;对于社区的流动党员、“口袋党员”或者下岗党员来说,成天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或者认为参与社区党建对解决自己的就业和生存发展问题没有帮助,不愿意参与社区党建。

2.社区党员数量众多,成分复杂,管理难度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出现了大量的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还有十多年来随着房地产改革出现的社区购房、租房党员。社区党员的数量众多,并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由于生活经历、工作方式和利益诉求不同,党员成分复杂。同时,除了部分离退休党员外,大多数党员的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理论上不受社区党组织的管辖,管理难度大。驻区单位的党员和其它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隶属于所在单位,属于社区党组织管不着的群体;社区下岗党员面临生存困境,不太愿意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辖;社区流动党员,有的党组织关系仍然在流出地,有的在自己的“口袋”里,处于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党组织管不了的状态。总之,城市社区党员尽管数量众多,但成分复杂,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关系松散,对社区党员影响力不大,党员服务社区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增加了党组织对不同类型党员管理和整合的难度。

3.社区党建缺乏持久的物质保障机制。高水平的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机制。但目前的情况是,社区党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办公条件差,还经常面临“干了事拿不到钱,给了钱也办不了事”的尴尬境况。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社区的经费来源有限,上级主管单位拨付的经费,大部分仅够维持社区党组织的电话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开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至于驻区单位和联建单位赞助则日趋减少,并且很难保障。另一方面,社会职能由政府和单位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将原有职能转换给社区的同时,没有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下拨相关经费,导致社区承担社会职能的义务,没有相应财力和物力支撑。[4]

三、治理理论视阈下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思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一种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社会管理格局,在强调党委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要求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符合治理理论关于“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基本属性。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党建治理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1.培养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党建工作氛围。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化的治理结构,据此,政府、公民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有部门等可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营造党建工作新氛围,促进社区健康、和谐、文明、协调发展。因此,社区党组织要转变自身理念,培育服务意识,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和其它组织共同培育社区意识,发挥党组织在领导社区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首先,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可见,社区党组织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弱化权力和管理理念,强化服务和参与意识,实现权力本位向服务能力本位转化,把自己定位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服务者和引导者。其次,加强社区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培育社区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目前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还比较淡漠,主人翁意识不强,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力度不大。社区党组织要加强社区教育,着力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最后,社区党组织要做好联络协调工作,引导驻区单位培养共建意识,逐渐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共同建设美好社区。

2.多方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党建格局。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共治的思想,即在公共社会事务的治理中,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主体,要引入各种民间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新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中,社区党组织不是单一的主体,而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党建格局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社区大党建格局的显著特点是参与主体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社区党组织和其它党组织不存在隶属关系,不能通过行政力量支配其它党组织的行为,只有加强社区党组织成员的人格魅力和服务意识,才能获取其它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总之,由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各驻区单位组成的多方主体,在社区事务中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协同治理,体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3.创新管理手段,实行分类化党员管理方式。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多元治理主体共享管理权力,通过多种管理手段来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社区党建工作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各类党员实行信息化、分类化管理。首先,对于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所谓双重管理,是指社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单位取得联系,对辖区内的在职党员,做到“8小时以内单位党组织管理、8小时以外社区党组织管理”。社区党组织每年都可以开展“社区好党员”的评比工作,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定期向其所在单位通报,把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的依据。其次,成立专门的离退休党支部,对离退休党员实行直接管理,组织他们定期学习,合理制定承诺标准和承诺内容,分配给他们看楼护院、邻里纠纷调解等任务,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服务社区群众的热情。再次,制定下岗失业党员管理服务制度。制定《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管理制度》,按照“工作下岗思想不下岗”的要求,建立党员登记、定期联系等下岗党员管理制度。[5]最后,成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制度。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专线电话, 并积极为流入党员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总之,通过党员分类化管理,提高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

4.加强服务,建立综合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治理理论强调,根据公众的需要,通过多方参与、协同解决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增进、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从而确定社会管理对公众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6]这一宗旨可以用于社区党建工作中,社区服务是社区党建工作最主要的职能,在组建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社区党组织要适应社区建设的要求,建立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增强居民对党组织的认同度及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认可。首先,创新服务平台,全面、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了解群众需要是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前提。社区党组织要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居民区党员联络站、定期召开社区事务恳谈会等方式,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党群联系机制,全面了解社区事务,及时公布社区和街道工作情况,解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向群众征求意见,解决居民生产生活问题。其次,拓宽服务方式,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提高党组织服务社区群众的水平。最后,丰富服务内容。在服务对象上,要帮助困难党员和群众解决生计问题,帮助下岗党员和居民解决再就业问题,帮助老弱病残党员和群众解决生活问题,还要通过党员的各类温馨服务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主体上,要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其联建、共建的相关驻区党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共同开展社区服务。在服务的性质上,要构建无偿的福利服务和有偿服务等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5.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党建投入机制。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既包括多元化的党建主体,也应包括多元化的社区党建投入机制。针对目前办公场地、设备和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社区党组织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努力整合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社区党建投入机制,保证社区党组织有开展工作的阵地,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持续的资金来源。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和物资投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要在市、区( 市、县)委”。市、区( 市、县)党委和各级政府要下决心专门拨付一定的经费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专项费用,保障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动经费、党务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和正常的生活补贴,特别要建立流动党员工作专项资金,健全党务工作者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党务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设施,解决社区党组织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等问题。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社区财力。政府拨款是社区党建工作物资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社区的资金投入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还应该拓宽渠道,通过增强社区自己创收能力、社会组织募捐等多种方式来增强社区财力。第三,通过开展协调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在共建工作中有效地整合社区内的所有资源,做到社区自身资源和辖区党组织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总之,社区可以通过上级拨一点,自身筹措一点,驻区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赞助一点以及社区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努力扩大资金、阵地来源,解决社区党建办公场所、活动资金、社区党建工作者的办公经费和补贴经费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2]童建勇.治理理论视野下城市社区自治问题研究[d].广

西大学,2008:13.

[3]胡慧.社区党建区域化范式探析[j].理论月刊,2010,

(9).

[4]宋薇.城市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研究[d].上海:中共上海

市委党校,2009:24.

[5]桐柏着力创建社区党建新模式[eb/ol]..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2008(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6).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7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卫生服务营销能力的方法。方法:对180名参加全科医学培训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的概念、方式、方法、作用的知晓情况。结果:社区医生和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从教学前的9.24%提高到教学后的66.75%。 结论: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教学内容,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学;社区医生护士;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and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methods: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participated the workshop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we undertook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bout concepts,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improved from 9.24% prior to the workshop to 66.75% after the workshop. conclusion: incorporating service marketing in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key words】entire section medicine; teaching; community doctor nurs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社区医生和护士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实践者,全科医学教学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必要措施。我院对2008年全省全科医生骨干培训班及2009年全省社区护理培训班学员共180人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了关于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问卷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的学员均来自湖南省各地、市、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共180人,其中社区医生135人,社区护士45人。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3岁。中专学历36人,大专学历者136人,本科学历10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10年,平均从业时间6.5年。

1.2 调查方法

1.2.1 根据吉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情况问卷表》内容制作。我们对原调查表进行了增减,删除了部分全科医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一项。这样,问卷表共包括5部分:一般现状、教育现状、职业满意度、全科医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现状、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现状。

1.2.2 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授课前后分别发给每位学员相同内容的问卷表1张,前后各180份,共360份。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表,回收率100%。

1.3 措施

1.3.1 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及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支持,把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意识的传播纳入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日常培训的规划中。

1.3.2 改变社区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和意识。讲解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医生护士履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的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1.3.3 上课开始时请学员说说自己对于营销概念的理解,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医院营销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营销的关系等,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3.4 阐述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根据服务需求,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而非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举措,也并不是商人的专利。营销管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1.3.5 根据卫生部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为学员讲授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概论、营销体系、营销运营策略、市场分析、顾客的期望、营销管理等内容,提高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水平。

1.4 统计方法:将回收的问卷表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x2检验,p

结果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在接受培训前仅为9.24%,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后其基本知晓率达66.75%。

2 讨论

2.1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2.2 国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合理安排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课程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提高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提倡医疗机构可以为政府办医院、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等,医疗服务产品各具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各医院自身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向居民推销医疗服务产品,掌握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至关重要。

2.4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具有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职责。那么,

如何优化组合社区卫生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5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团队营销管理水平,管理者的作用对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非常贫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营销作为一种对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还未普及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社区医务人员,他们的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政府在开办的全科医学教学中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的授课力度,对社区医务人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实卫生服务产品营销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8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第三,存在序参量。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第四,竞争与合作。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第五,控制参量。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第六,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

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公共服务; 理论; 价值

中图分类号: d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3-01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借鉴

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我国公共管理和服务开始逐步向西方世界学习和借鉴。西方各国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发展,迎合和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实践浪潮,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西方规模空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是与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治理理论等结合,主张政府等公共部门采用市场机制及其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和效率,强调政治敏感性和对公众的响应力,倡导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学者竺乾威认为新公共管理自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代之以新公共服务;而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出了整体性治理模式,以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为代表。整体性治理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修正,针对管理主义强调效率,可能损害诸如正义与公平等民主价值,以及政府改革所带来的部门机构及职能的碎片化、协调不力的困境。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重新整合、整体性治理以及协同型政府模式。该理论以公共需要为目标,通过协调、联合等方法促使公共服务各主体协同合作,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

二、开发区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

价值取向作为人们某种行为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是行为主体确立价值活动的方向,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人们的意识和活动中。管理心理学将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由此可见,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整个过程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活动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由公平和效率构成的二元结构。公平价值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所体现出的公共价值的基本原则和首要价值,人民民主的国家及其宪法都要求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应该被每一位公民平等享有。效率价值主要是从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抉择意向,综合考虑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和满足不同偏好的难易等,它既是客观衡量,也是主观判断。

(一)公平价值是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首要价值目标。开发区作为先行先试政策性区域,不但承担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更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提供高效公共服务的试点。坚持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应有的公平、平等和公正原则及价值取向责无旁贷。

(二)公平和效率往往在实际供给活动中难以兼顾,存在冲突。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将取之于民的各种资源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是将社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合法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而且有效率的,但在不健全的法律法规面前竞争就存在丧失某些公平性的极大可能。再者公共服务供给还是公众与政府的偏好表达过程。从经济理性人考虑,政府在面对国际竞争压力时,往往会出于经济发展考虑,将满足公共需求的伦理和政治目标忽视,政府的多元目标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公众所追求的公平和政府积极追求的效率就会产生极大的冲突。

(三)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公平价值高于效率价值,发生冲突应是公共性价值优先,公平价值优先。发展经济和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竞争力作为诸多开发区积极追求的结果和设立的目标,与社会民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价值追求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从长远看,公众需求的满足是政府存在的必然,而公平是在服务供给的分配政策中公众所追求的最大偏好,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政府存续发展。积极的经济发展策略,使不公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常态,效率成为了最大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需要,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经济效率成为了政府的最大目标。在二者发生冲突不可调和时,公共利益理该优先,反映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则是公共性价值、公平价值优先。

三、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思想理念与实践行动的结合有隙

由于更加看重经济利益,在开发区建设发展实践中,看重经济发展成果而忽略社会公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西高新的经济建设成绩有目共睹,拥有西安市最好的投资环境、便利先进的基础设施、名列前茅的基础教育、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但同时也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侧重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而忽视弱势群体和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

西高新公共服务成果惠及的人群和人口是有限的,甚至有人认为其公共服务是给富人和企业家提供的。在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原则问题上,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是有缺陷和不足,忽略开发区更多人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需要。针对开发区内低收入人群、被征地农民、流动人口的服务缺口较大。西高新忽略社会公平突出表现为越来越严重的“二元化”问题。所谓“二元化”是指开发区区内区外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新区民和原住民(失地农民)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

开发区规模扩张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流动人口和新增就业人口,他们在享受住房、医疗、教育等服务方面与居住在中高档小区的园区新居民有较大差距。以西高新基础教育为例,住在开发区内的原雁塔区和长安区失地农民子弟就读小学与高新小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配备方面差距大,有学校甚至同在一条街却是两种模样。两者不仅在教育服务方面差距大,在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方面也不同,以脏、乱、差出名的城中村与西高新和谐文明、设施齐全的新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多方面原因造成二元化现象,除了上述群体自身教育软肋、社会关系、条件等原因外,更多是由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和缺位造成的,对弱势群体公共服务供给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措施等都使二元化问题越发突出。

由此可见,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挖掘不足,间接影响公共服务效率。开发区注重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再加上服务内在投入大而直接产出少的特性,使得开发区在明知公共服务供给重要性的同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时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2] perri 6 .holistic government.london:demos,1997;governin in the round:strategies for holistic government.london:demos;1999;toward holistic governmence:the new reform agenda.new york:palgrave,2002.

[3] 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学论丛(台湾),2005(23).

[4] 胡佳.整体性治理:地方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趋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106-109.

[5]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413-415.

[6] (美)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著,刘俊生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38-44.

社区服务管理论文篇10

内容摘要:协同思想强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本文在科学分析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协同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新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化主体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协同论 社区 管理模式 创新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空间单元,社区管理的效绩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协同论是研究复杂系统在外在参量的驱动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协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已经逐步开始改变传统的行政型主导模式,运用协同论的机理与研究成果,探索和创新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与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内涵与运行机理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理论由 20 世纪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 theory)、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第三,存在序参量。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第四,竞争与合作。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第五,控制参量。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第六,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

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

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

“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3.加强社区多元管理法治建设。社区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对于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社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总之,要提高我国社区管理质量与效率,应当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组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协调社区各管理和服务主体,为社区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协调性空间,使得各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可以充分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配合,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实现所有管理主体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社区和谐、文明。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m].springer-verlag,1998

3.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