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2 05:48:56

社区服务论文

社区服务论文篇1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增多,新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新的社会事务日益出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单位制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制的形成。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整合和重构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治理结构的转型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性社会转型。中国的社会学者在谈论“中国社会转型”时,往往重点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中国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更加现代的转型变迁过程。

马西恒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在事实上从促进社会分化转向了实现社会整合,而从我国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进程来看,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则为社会结构分化后的重新整合提供了黏合剂。1986年国家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社区概念第一次进人中国政府管理的视野。随着社区服务对象由民政对象扩展到社区居民,民政部在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强调国家减少干预,公民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发展居住地域的服务与管理等,使居民增加情感归属和认同,逐步实现社区自治。同年,民政部于杭州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党委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面支持、群众广泛参与。2000年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更是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总之,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中国的社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介体和网络组织,政府、居民、社团、专业性组织等各种社区治理主体开始面对面地接触,并相互发生作用,围绕着社区治理中政府、社会、社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学术界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社区治理结构模式,即;政府主导型的强政府治理结构、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的治理结构、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混合型的治理结构。这三种治理模式都表明了中国的社区建设过程既不是行政化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社区化过程,而是在社区功能逐渐内化的同时,政府将行政权威推广到社区空间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以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社区建设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

(二)单位制的解体与社区制的形成

有关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理论一般是从单位制的解体开始的,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职能的日渐分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社会问题沉淀于社区基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依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资源,“单位”成为所有资源的载体,个人完全依附单位,单位为职工提供住房及其他社区服务与管理,成为兼具社区功能的特殊的企业组织。导致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形成这种依附与庇护的关系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所有的资源都由国家来统一分配,单位的资源来源于国家,但国家再分配的功能也必须依赖于单位制来实现。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长期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传统社会体制也随之解体,单位制的解体导致了社会成员对原有单位的依附性减弱,教育、后勤服务、娱乐、交往、医疗等社会事务和各种服务逐渐从单位剥离出来,市场经济带来的体制外群体的出现,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工作单位与居住地的分离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加速了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变迁过程。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有一个共同属性就是:他们不再一定依附于某个单位,但都归属于所生活和居住的社区。这样,社区便作为一级组织突显出来,取代原来的单位组织而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由单位转移出来的社会事务和各种服务,逐渐由社区中的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商业组织来承接。随着社区体制的逐渐形成,我国城市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涵盖了从社区服务、就业安置、社会福利与救济到联防治安、环境治理、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区共建等多方面。因此,社会转型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以及社会法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进程。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公共服务”,一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首先,它是一种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其次,它是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解决单一的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

而全球政府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进程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都纷纷遇到大量失业、财政赤字和养老金支出不断增加等问题的困扰,由制度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文化危机和观念危机导致了1992年世界银行在《治道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治道变革的重点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应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社区、市场的资源整合,以解决单一政府或市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服务问题,从而使公共服务呈现出自主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社区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进程中重建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平台,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一种合理方式。

(一)公共服务社区化是重建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信息技术引领的全球化时代,正迫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场无情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传统社会所有表现出稳定特征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都被工厂和城市的节奏所取代,在过去相对稳定的社会要素——诸如职业、家庭、知识、技能甚至情感,几乎没有什么不正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只有社区作为其成员所依托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表现出它在空间上的稳定性,因此弗朗西斯·福山在解决社会秩序的重建问题时,发出了“社区与社会,再来一次”的号召。如果把这个宏大的社会问题具体到公共服务问题上来,就是说在社会太分裂时期人类需要理性地进行社会资本的重组和社会规范的重建,需要寻找那个被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弃的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社区家园。社区应该重新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细胞。因此,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区发展的新思路时,越来越强调强调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凝聚力的培育,以社区公共服务的规划、分配、监督、管理等共同活动来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以整合社区成员、社区组织、社区公共设施、公共项目等物质性因素和社区投入机制、社区运行机制、公共意识和社区认同意识等非物质性要素,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建设的新发展。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是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平台

自1998年中国推行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政府的职能在实践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由直接管企业、管生产和分钱、分物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力量的成长,以满足社区公共需求为核心的、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社区公共服务日显重要。

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的覆盖过程中,一方面借助社会公共权力为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与市场分离后,政府不再是社会整合的唯一主体,也不再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唯一管理者,政府在通过“权力下放”、“层层授权”,把大量的管理职能从市、区级政府下放给街道办事处,使街道办事处由传统单一民政型转为综合服务型。行政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将原属于社会的权力归还给社会,回落到社区。社区公共服务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基础。

目前政府越来越要求或希望社区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鼓励和帮助社区组织建立社区的公共服务事业,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而社区服务在发展方向也上放弃了过去商业化的目标,普遍地转向了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公共服务。社区已成为公共服务提供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服务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重点领域。社区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社区的具体化体现。

(三)公共服务社区化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一种合理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元化,社区居民对诸如改善社区公共环境、加强公共治安、优化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由于这些需求具有公共事务的特征,因此,它要求以更加公共化的方式来提供。在公共事务治理上,社区作为一级组织,往往比政府更会计算成本与收益,在提供区域性、分散性的公共服务方面更富有成效。

三、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方法与路径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由此可见,制度在经济学领域,它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而存在的,而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因此,制度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制度是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根本保障。

为了推动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和计划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和市场本位体制转变,由管制型管理模式向公共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就必须实现政府在实践层面上的制度供给,确保制度建构和运行以人为本,因此,我国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有效路径就必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效制度安排,使社区公民既能够从制度运行中获得收益,又能够成为制度的有力维护者。

如果从完善制度供给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投融资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二是各种社会捐助形成的资金投入。三是有奖募捐基金投入。四是社区公共服务自身产出的再投入。即通过有偿服务和赢利服务来补偿其他福利和为社区公共服务筹集资金的方式。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政府的投入始终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因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有限,政府不可能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大量资金投入,从而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难以得到扩大,无法满足广大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投融资制度,是中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只有通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让民间组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改革的角度来讲,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政府主导了社会公共投资领域的体制改革;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两者之间责任往往划分不清。这两个问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少数领域,推动这两个领域的改革,有利于培育公民社会的发育,以及培育社会组织来参与公共服务,让地方政府和公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更多的接触,从而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除了在硬件上投人以外,应主动培育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并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来配置这些资源。

(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激励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僵化,使得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激励制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领域,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提供公共服务,打破公共服务的行政垄断,建立社会多元化制衡机制,促使公共行政主体由一元转为多元,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多元化。

二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引入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之中。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组织都被期望成为能使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富有绩效的社会人,因此,社会对于每个组织所取得的绩效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但这些标准的设定都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只有社会组织把公众需求的满足当作自己的成就时,它们的行为才是最负社会责任的。

三是引进现代公共管理制度,促进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政府委托社会组织承担其有优势的行政性事务工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实现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不但有利于提供公共服务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还有利于政府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

第三,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机制。社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就是指社区公共服务有专业化的组织、专业化的队伍以及专门的资金来源等。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服务已经或正在走专业化的道路,我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在社会领域进行良好的现代管理或者治理,而现代管理方式的实施必然离不开专业机制的运用。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重要人才”的建设,这是与社会管理过程中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的。据统计,截至1999年,全国有37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已开始了专业化社会工作者培养方面的探索工作。这说明我国的社区公共服务已经迈开了向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社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因为它不仅符合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结构模式也是相适应的。但在社区公共服务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仅仅停留在对专业本身的关注还不够,可能还需要集中探讨专业运作的逻辑、发展的趋势以及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正如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领域,正在经历着一个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型向专业化、由政府单一结构向社会多元主体结构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在很短时间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还有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因此,政府只有通过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合理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公众参与,推行有效的公共财政投资制度,发展社会多元主体,加强政社合作,才能真正推动公共服务在社区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和社区制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4~205

[2]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j],浙江社会科学,2001:(11);87~91

[3]张宝峰,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c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0

[4]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7

[5]田华,陈静波,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多元化主体[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103

[6]杨团,社区公共服务:政府社会管理的新载体[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2004:429~431

社区服务论文篇2

论文摘要:图书馆在推进社区服务的时候应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以法管理为保证,特色服务为关键,人性化服务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新时期图书馆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区,才能求得自身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需要,开辟社区服务新领域,从而有效地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推动社区的情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那么,图书馆在开展社区服务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l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由于受到体制、地理文化环境以及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些高校在服务社区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狭隘的地方观念,封闭的保守思想。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这种封闭保守观念,特别是管理层的封闭保守观念不解决,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准于实现。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部门。在长期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只能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的思想。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这种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束缚、阻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所以高校图书馆领导及职工应转变观念,要树立市场观念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加大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居民开放力度。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名目繁多的信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从事信息服务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而罾为抢占信息用户市场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不仅迅速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垄断局面,大大降低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地位,还威胁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图书啦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模式。使自己融合于社会,适时地、积极地去开拓信息市场,做好信息咨询和中介工作。

2依法管理是保证

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靠法治,发展社区服务也必须在《图书馆法》下,制定有关的条例。只有依靠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切实保证图书馆社区服务的发展。在社区服务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使社区服务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使社区服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国家图书馆法,但各部委、地方政府已出台相关的图书馆法规对图书馆性质、任务、工作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如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在二十—条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高校图书馆在完成为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读者主体服务的前提下.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向社区、社会公众开放。在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2005年5月5《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向信阳市民开放的新闻。在西方发达国家加日本、美国等大学图书馆都为所在区域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美国高校图书馆为社区开展信息共享中心(1nformationeommons)或学习共享中心(leaming-commons)服务。

3特色服务是关键

图书馆社区服务应根据社区独特的经济文化建设、人文环境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殊需求来策划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社区服务要抓住机遇,开展颇具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即特色服务,使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得到流传,并发扬广大。这是图书馆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如社区风土人情的文献。家谱文化的探讨,本社区作者的作品和人物传记资料及名人故居拍摄图片展存。使地方文化得以完整的创造性的传承。开展图书馆社区服务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从社区的区情出发,以读者为中心,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一些图书馆社区服务关心辖区内的经济发展,主动承揽起为社区产业经济服务的责任,为社区居民经济生活的改善提供优质服务。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图书馆社区服务所处辖区的主要产业经济是生产苗木,区内有众多苗木专业户,图书馆社区服务因地制宜。专门搜罗国内出版的园林景观花木书籍,设立专架,为社区内众多苗木专业户提供信息服务,深受广大住户的好评和欢迎。

图书馆社区服务应该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开展“社区知识竞赛”、“优秀藏书社区”活动,将居民吸引到图书馆中来。青岛市南区社区阳光图书馆利用区里的学校办馆,在居民中开展了“书海泛舟”、‘髑书大家读”、“新书推介会”等主题活动,为居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培养居民读书的好习惯,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宁波市的图书馆社区服务也将图书馆事业发展得生机勃勃。宁波市图书馆社区服务按照“居民身边的学校、“阅览超市”、“社区信息港”和“文化休闲室”的要求进行建设,甚至请专业设计师来设计社区阅览室的环境,这样好的图书馆社区服务从—个公共机构变成—个人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舒适的第三个生活空间,将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到了—个新水平。它通过高雅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让舒适怡人的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读者的“知识伊甸园”。大力建设图书馆社区服务,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推动了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4人性化服务是基础

图书馆社区服务作为基层图书馆组织,它深入社区,服务于最基层的群众,要真正地实现它的价值,就必须贴近群众,建立充满人性化的图书馆社区服务,树立关怀人、发展人的人文理念。

社区服务论文篇3

从服务的内容上看,目前我国社区家政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家庭清洁、家庭餐的制作、照顾老人、看护婴儿、看护病人、护理产妇与孕妇、搬家、管道疏通、房产中介、婚姻介绍等服务。虽然企业经营的项目繁多,但却很难形成规模和特色,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较多,社区家政服务企业也不可能一一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一旦有需求满足不了,客户就很可能找其他的家政服务企业来为自己服务,这样就会导致社区家政服务企业很难与客户形成粘合度,限制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社区家政服务企业的倒闭。所以服务项目精细化、规模化、特色化是社区家政服务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家政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家政服务企业都刚刚起步,社区家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功能较低,对于家政服务没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他们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缺乏服务意识。大多数家政服务人员都是属于“挂靠式”的在家政企业服务。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家政服务培训,对家政行业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处于干完一家是一家,把钱赚到手里才是真本事的阶段。所以让社区居民对于家政企业着实寒心,很难形成长期的服务关系。

三、客户与服务人员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导致签私单现象严重

社区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居民;改革

一、社区公共服务的内涵、性质与分类

1.社区公共服务内涵。指是以服务形式体现的社区内的公益物品,也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广义包含社区福利服务。社区建设在实质上是一个社区成员参与和共享的社区发展过程,其发展的要素不仅有社区成员(居民与驻区单位)、各类组织、社区公共设施、公共项目等物质性因素,还有包括社区投入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管理体系、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认同意识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素。而能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通过共同行为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社区工作,就是社区公共服务。

2.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住房商品化、私有化改革以来,在社区特定的生活空间里,住房成了重要的私人物品,相伴的是大量社区公共物品,如:社区卫生、治安、环境、绿化,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维修,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居民私人产权和公共产权维护等。社区公共物品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设施、公共管理,其提供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活动的规则、秩序、制度;另一类是公共服务,其向居民和业主提供服务。公共物品按照供给者数量,分为垄断性、非垄断性公共物品。在社区内既有垄断性公共物品,如政府对社区进行社会管理,又有非垄断性公共物品,如社区物业管理等。

3.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社区公共服务具备一般公共物品所拥有的效用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一旦公共物品存在,另外一个人消费它所需付出的追加资源成本为零。社区公共物品还具有“社区性”,即社区公共物品在社区成员之间具有非排他性,但对非社区成员却具有排他性,其主要受益对象是社区内部成员。

二、当前深圳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建设的发展对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提出新要求。在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城市生活中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供给形式、供给层次在总体上依然短缺。在既往的社区服务模式和街居管理体制下,政府是社区内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远远满足不了社区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新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替代传统的单位制和街居制,弥补基层社会管理缺位和服务短缺,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2.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践经验的不足,现在的社区建设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低效率的行政化。迄今为止,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的运营与管理,由于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投资建立的,而且几乎都是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选派人员或由街道民政科负责的,有关部门利用服务设施尤其是房产将某些行政机构挪入,使其具有政府机构的行政功能。尽管社区服务中心也聘用人员,形成了一个操作班子和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化的管理思路、规划和方法,以及一个组织所必需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所以顶多只能算是隶属于街道的一个行政事业小组。虽然他们也可能注册成为事业法人,但却无法人的权利也无法人的能力,其地位甚至不如旧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规范,加之缺乏营运资金,导致管理状况不佳,不是效率低下就是盲目追求盈利,以至影响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发挥。显然简单地由政府代行社区居民公共服务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效率低下,而且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和质量很难保证。(2)抑制公共属性的商业化。近年来,为推进社区服务,在“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口号下,相当一部分社区服务中心对外承包、出租房屋搞起了经营活动。社区服务中心能不能和应不应该搞创收,是不是可以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已经成了困扰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公共服务的公众性质,常常难于准确将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享用者身上,所以,难以避免有些享用者的占便宜心理和行为,这就是经济学常说到的“搭便车”现象,它意味着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市场经济的逐利本能和社区服务的公共福利属性使二者有天然的冲突,但由于社区服务的特定区域垄断性,尤其是社区存在行政管理过多介入的现实,使之容易产生垄断利润。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存在较高的垄断利润,社区服务商业化导致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没有利润或利润较低的社区必需服务项目被冷落,社区服务的公共服务性受到抑制甚至丧失。由此可见,社区服务单纯商业性的市场化不是社区公共职能充分发挥的出路。

3.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比较与借鉴。(1)拓展支持社区发展的资金渠道。从美国社区建设的经验来看,社区发展资金的来源主要由三个方面来支持。一是政府资助;二是社会赞助,主要是一些财团的赠款和民间捐款;三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收取的有偿服务费,然后转而投资于社区建设。在上海浦东新区建立的社区服务机构——罗山市民会馆,政府投资50%以上,其余为非营利组织的捐赠,其解决了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市社区发展资金的来源极不规范,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很多是通过集体或街区经济来实现的,缺乏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的良性运行机制。(2)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应承担有限责任。在社区建设中,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加上受科层制的限制,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往往反应滞后。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较灵活,可以及时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迫切需求。政府只需以合同方式,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资助,由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减轻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负担。(3)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改善社区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应加入到社区服务的管理、运行和日常活动中。据美国“全国独立部门”1999年所做的关于“美国义务捐献和志愿者行动”的调查显示,1998年,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将近56%的人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共有1.09亿志愿者义务工作了199亿小时,相当于900万全时工人一年的工作量,每年捐赠时间的价值约2250亿美元;志愿者平均每周工作3.5小时;41%的志愿者不定期到非营利组织工作,39%的志愿者则定期前往工作,每一周、两周或每月的固定时间做同样的服务。另外,由于社区中存在众多不同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使政府部门在社区服务的提供上有比较对象,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品质。同时,非政府组织有时还可以接受政府机构的委托,相互结成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共同搞好社区管理与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建议

1.社区公共服务应区分不同性质,制定不同政策。社区服务可分解为公共性的福利服务与私人性的商业服务。凡与社区的公共生活相关,涉及到社区内更多人的活动,其社区服务的公共性越显着,社区服务的公众性越强,越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不过,如社区老人院,属于为老人群体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具有为社区老人提供福利服务的性质,也可以纳入公共服务,有人将其称为介于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之间的准公共服务。总之,无论公共服务还是准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依赖市场信息和市场交易完成产品交换过程。目前,关于公共服务的定价和收费,这方面的政策研究相当薄弱,与实践的需求还相差太远。

2.改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要以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为本。社区公共服务产生和推广的前提是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不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的需求。如何冲破目前行政化的社区管理体制是个难题,上海的经验是依靠区一级政府引入锐意创新的社区外非营利机构。显然,只靠这种办法还不够。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由街道办或区政府投资建立,初衷就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服务,本应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好用好社区公共设施,事关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这个设施应该怎么使用,由谁来管理,管不好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创造一种机制,让社区居民有权选择设施的管理者并对其进行监督,居民也有权要求政府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但又不能或不宜收费的项目以财政补贴。这种机制可能会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新的社区组织的建立而逐渐形成。

社区服务论文篇5

   社区商业、社区商业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行业。它既有一般商场的商业性服务功能,又在服务项目门类上远超过一般商场,是社区内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商业服务中心。这一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以创造家园的理念开发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使之成为社区居民家庭的延伸,成为社区服务的一个有效载体。本文根据本地实际,试从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的背景、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思路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的城市多了也大了,我们住宅逐渐趋向郊区化。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193个。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被改写为667个。与数量剧增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扩张、扩容。住宅小区在城郊结合部、甚至更远的城镇涌现,人口分布呈现由城区向近郊区扩散的趋势,并在郊区形成一个个新的人口密集地,密集度少则数千,多则上万、数万。目前,沈家门城区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居住小区达 10余 个,大批人口由市中心迁居城郊结合部,新建成区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些社区蕴藏着无限商机。

其次,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天的紧张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满足家庭里的业余生活,需要在家居附近寻求到档次更高、功能更全、服务周到的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人们需要一种氛围,需要广泛的交流,需要各种消费,而社区商业服务正是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产物。――

二、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住宅经济从来就是与商业服务业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住宅小区轰轰烈烈建设的同时,几乎所有小区楼盘的广告却难有涉及“商业服务业”的。房地产广告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于地段、户型、装修的“奢侈”、“优越”、“高贵”和“上流”等等,一当生态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广告上的房屋及小区的自然环境及生态营造,立即也辞 汇华丽得如诗如画,但依旧没有或很少有社区人文环境有关说法,至于与人们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社区商业服务业,也仍然被忽略。由于事先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随着居民的入住,购物难、就医难、入托难、上学难、就业难,以及文化体育活动难等各种“难事”接艟而至,又产生了小区管理工作中的腹背受敌,不得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小区秩序乱了方寸,引致一系列小区生活质量问题。

正因为如此,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不是社区“居域上的小事,而更是关乎城市发展全局的大事,关系到城市文明建设,从而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关键。近年来,社区商业服务已引起各级政府、社区、房地产商、商业界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苏州工业园区从1998年起步的”邻里中心“建设的经验受到广泛的重视;上海将社区商业作为”十五“期间商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北京提出要在三五年内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而我们普陀城区也已计划在东港兴建大型综合超市,方兴未艾的社区商业服务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使社区居民的家得以延伸。

三、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思路

根据社区商业服务既有商业特性又不同于一般商业的特点,使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能规范有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规划领先,有序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的发育与成长,是以小区为产业生态环境的。这就涉及到规划与建设为此提供的先天条件。社区商业服务是“家“的延伸,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场所,而是一种与该社区及附近区域相应的消费中心,是社区生活的中心。因此,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必须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尊重小区人们生活行为的规律,遵从社区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规划应包括社区商业服务的网架布局、与居住区的位置关系、规模结构、业态配置等内容方面,以使社区商业服务有规划遵循地落到实处。

2、强调“邻里亲情”,突出“家”的延伸。社区商业服务不同与其他商业的,正是因为其目标市场的特定性,即面向社区居民。因此,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必须融合超市、专卖点等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及餐饮、服务业,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努力做到“家”的延伸。如:家庭厨房的延伸――菜市场、超市;餐桌的延伸――餐厅、小吃店;客厅的延伸――咖啡厅、茶座;书房的延伸――书店、阅览室;梳妆台的延伸――美容美发厅、化妆饰品店;家庭工具箱的延伸――提供维修、养护的系列服务、、、、家居生活中的千种百样,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服务。唯其做到社区居民的“家”的延伸了,社区商业服务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生长点”,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

3、商业公益有机结合,形成社区服务体系。新的居住地、新的社区、新的“家”,必然带来人们生活的“重组”。但今天的这一“重组”,已经不仅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层面,还更扩展、深入到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这就使得社区商业必须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相融汇。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的商业功能可以招商、租赁、物业管理为主,而公益项目则可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以微利低偿服务为原则交有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使商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服务,利用商业中心的空间和服务设施,开展丰富多采的各项社区活动,做到资源共享。并通过社区居民的经常聚集,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各种消费需求信息,提高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服务的载体作用,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运作和探索新型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作一有益的尝试。

社区服务论文篇6

针对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人群的基本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社区就医的人群,基本是中老年人群,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56.8%;中专以下学历占76.1%。受访人群中,经确诊的前5位疾病比例依次是高血压(53.7%)、糖尿病(36.1%)、高血脂症(26.3%)、心脑血管疾病(24.9%)、关节炎(19.6%)。在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正确理解医嘱及正确服药上,设计了一个普通的处方和医嘱,结果显示不容乐观,能够完全正确理解和用药的仅占8%,有绝大多数的患者采用了多种不正确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慢性病、老年性常见疾病为特征,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这部分人群在用药的合理性、依从性、安全性等方面产生较多的障碍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疾病、肿瘤患者、艾滋病,以及酗酒、吸毒人群。由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性,病理、生理状况的特殊性,使用药品的特殊性等,产生用药差错,选择误差,撤、停药不当等类问题的几率会相应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势在必行。因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在提供安全有效的社区药学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有51.2%的患者对药师工作不了解,认为药师能够指导用药的比例仅为29.8%。在问及用药产生不适如何处理时,咨询药师仅占13.7%;问及用药问题一般向谁咨询时,仅9.8%的患者咨询药师。结果表明,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服务,工作细微到教老年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在加拿大,社区药师在提供药物咨询、为患者解释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药物服用剂量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药师必须了解到自己的服务要使患者受益,就要担负起监护患者药物治疗的责任,包括了道德上的相互信任与尊重,以及法律上的责任归属问题。

2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2.1调剂时的药学服务药师接收患者的处方并进行调配发药时,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责任。交待清楚服药时间,如助眠药需睡前服用,抗酸类药物在饭前0.5h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饭后服用,个别药品如复合维生素应与早饭同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应空腹顿服,中西药间隔0.5h服用等;交待清楚服药剂量和方法,老年患者及孕妇儿童用药剂量需准确无误,混悬剂需摇匀使用,某些药物需要首次加倍如替硝唑片,硝酸甘油需舌下含服;告知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利塞膦酸钠不宜与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抗感冒药中有催眠成分,铁剂可引起黑色便等;告知饮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服用阿司匹林期间禁止饮酒;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茶叶中的鞣酸不利于铁剂的吸收而影响药效;告知药品储藏知识。如胰岛素系列应2~8℃冷藏,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需避光保存等。

2.2指导合理用药药物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药学服务人群多数为自购药者,若选择药物不当,忽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看不懂说明书,或盲目听从广告宣传,追求保健。针对患者使用药品时遇到疑问和问题的调查中,有26.7%的患者表示经常遇到,50.5%表示偶尔遇到。由此可见,多数人群都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和合理引导。社区药师可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讲座,开辟社区用药咨询宣传栏,创建社区用药咨询网络,定期更新药品信息,如新药的介绍、老药新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用药的知识,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我院联手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联系卡”,卡面注明药师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方便随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我院还通过印发用药知识宣传页的方式,帮助患者解答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对老年人慎用药的总结、糖尿病防治的误区、高血压药物种类及其如何选择、儿童慎用药等,使患者在家里也可以阅读到对他们病情有帮助且科学的用药知识。

2.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疗效,需要联合用药。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同时使用2种以上药物的比例达53.3%,5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为15.8%,且有52.6%的患者表示有过因用药产生不适的经历。有调查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可增加50%以上。若多药相互作用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增加,即协同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须减量使用,反之亦然。如碳酸钙与含铝抗酸药物同服,铝的吸收增加,而与四环素合用,二者吸收均减弱;如骨化三醇,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增加钙的吸收,但如与噻唑类利尿药合用则增加高钙血症的危险。社区医院药师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首先,药师应向患者介绍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及基本特征,详细讲解不良反应的症状、后果及应急处理办法。在患者了解不良反应后,发放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表,追踪患者用药情况,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始数据。药师经过整理、分析后,向社区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汇报,并再次进行分析、评判,实现信息互动的同时,可促使医生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也可充分展示社区医院药师的才能。

2.4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极其重视,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文件,但滥用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预防性用药、重复性用药、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准确、盲目更换抗菌药物类别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医院也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落实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分析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通过抗菌药物使用趋势的分析,针对出现使用量急剧增长,频繁超剂量超适应证使用,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5建立药历,加强回访药师应查阅患者的病历、用药记录,为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记录相关药物治疗信息,包括患者的资料、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每次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药历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干预,实现患者治疗的全程式药物服务。定期回访调查,主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假药、劣药的识别;药物名称识别,如同一种药物的化学名相同,但会有不同的商品名、不同的剂型及规格,以避免重复用药;解答患者的疑问,如口服液有出现浑浊可否服用等常见问题,并提醒患者应定期清理家中小药箱,及时清理过期变质药品。

3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药师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应在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

3.2加强沟通与交流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要主动进行服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心和关怀。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有义务预防和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信任则是患者依从药物治疗的基础,药师需要具备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关心和理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通过药师的沟通,可以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的不信任,这也是药学服务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3.3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的合作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与医师、护士的密切合作。药师主动与医师沟通,及时把处方点评结果告知临床医师,便于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药师主动与护士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社区药学服务是多方合作参与的过程,药师与医师、护士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作出药物治疗决策,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4重视药学信息服务药学信息服务的重点是解决临床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时对药物相关知识的需求,最终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服务是社区药师的职责之一,并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药学信息服务包括患者接诊前、就诊中及用药后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患者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3.5开展药学经济学药学经济学是为了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所需的药费尽可能减少,以帮助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避免了药物的滥用、误用,造成医药资源的无形浪费,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在美国,社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已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可每年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药费开支,也减少了很多药源性问题的发生。

4结语

社区服务论文篇7

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二、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四、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五、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六、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社区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道德实践能力;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7-02

一、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的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出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创新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主要侧重于在德育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但是对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实际上,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更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因为道德理论认识最终要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道德实践是生活德育的一部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考验。

因此,立足服务性学习理论,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创新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服务性学习理论“倡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反思有组织的服务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社区实践结合起来” 。[1](p.484)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环节,而道德实践的服务性学习是培育学生德育的核心环节。从高校与社区的关系的角度入手,通过大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德育工作实践,加强高校与社区德育的协调创新,使理论德育与实践德育有机结合。

道德实践缺失与大学生亟待社会性发展的事实,应引起重视,道德实践属于社会性学习,立足社会服务项目,是实施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促进自我德育自觉成长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指”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律和躬行能力,是道德认知、判断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2](p.236),实施社区道德建设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使社区居民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德育实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性学习与道德实践的理论主张营造“典型的社会生活”,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推行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实际。1967年美国教育家罗伯特・西蒙和威廉・拉姆提出了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倡导将课堂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付诸实践的服务活动,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p.14)

当前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开拓了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国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完全可以利用社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我所用,自我提升。

二、服务性学习理论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道德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道德实践的服务性学习是培育学生德育的核心。当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提升道德实践能力的方式,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义务劳动、学雷锋月活动、企业实践等方式。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传统理论德育,而对道德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以至于大多数高校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但在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缺少“知行结合”的锻炼。

社区发展就是现实的社会化的体现,随着各地社区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的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培养与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为广大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教育活动中易于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首先,服务性学习与道德实践能力教育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选择、道德羞耻感,敏锐地洞察社会上的善恶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服务性学习注重唤起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主体参与性,是与心灵的一种正面交锋,不同于从书本上学来的间接知识、经验,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经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激发,道德实践的开展又反过来需要健康正确的道德情感作为指导。

其次,道德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材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肩负历史新使命的需要,大学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道德实践教育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形成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敏感性。

最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角色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澄清辨析善恶,促使个体做出向善的选择行为。

三、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方式

高校可以派大学生党员群体、往届毕业生、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道德先进典型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企业、社区学院学校、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等领域开展道德实践,开展服务性学习,共建高校与社区德育工作基地和平台,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工作机制,使理论德育与实践德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

一是发动党员学生全面深入参与高校附近社区的工作,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宣传党的最新形势与政策,宣讲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精神的普及大众化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充实社区学院的师资教育力量。

二是组织学生社团与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合作,让大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关爱社区老人、小孩、问题少年、困难家庭、厌学学生、心理问题青年的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的德育实践资源,社区内也有诸多可供大学生参与提升道德实践的实际资源,高校通过积极投身幸福社区建设,既可以促使社区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到达双赢效果。

三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社区文明礼仪队,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的日常文明礼仪言行,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争当文明人。在经营与策划社区德育文化行动中结成一体,深层次地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品质,充分发挥大学生道德示范资源优势,帮助社区道德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四是大学生转换角色,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实际工作,提升大学生服务性学习能力。通过创新实践德育方式,将高校德育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切实培养提升大学生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交往、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综合道德实践能力。细化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与步骤,明晰行动参与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民主管理、公益事业,提升社区居精神文化生活和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社区的建构。

五是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参与生社区的社会组织、物业服务公司、企业、机团单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打造高校和社区道德教育高地,高校与社区深度合作创造完备的条件,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决断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模式

在我国发展幸福社区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道德实践互动模式。道德实践模式既可以是一次性的短暂服务模式,或是长期课外服务学习模式,也可以课程教学中穿插的服务模式,还可以采取集中实施的服务学习模式。

一是建立高校与社区共建德育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与社区管理者共同行动,协同创新、共同行动是地方高校和社区开展道德实践教育的理想互动模式,形成最大的合力与效果。高校组织大学生党员群体、往届毕业生、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道德先进典型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企业、社区学院学校、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等领域开展道德实践。

二是建立道德资源交换的基本互动模式。高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与社会社区的道德资源共享,大学生先进典型与社区的先进模范相互促进,建立道德资源交换平台,为幸福社区建设提供策略。

三是建立全面援助的深层德育互动模式。全面援助是地方高校和社区的深层互动模式,是幸福社区道德建设的必然趋势。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织成员,从社区的需要和要求出发,把有关工作和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全面支援幸福社区的道德建设。

五、构建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道德实践的评价体系

建构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道德实践的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使得高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更有保障性和持续性。同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大学生参与建设幸福德育文化社区测评体系,包括居民社区的文明程度、幸福指数、精神生活、公益事业、社区文化等。高校也可以通过针对每次社区服务设计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个人社会责任感问卷、自我和谐量表等研究工具作为实证评价工具,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本社区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加强社区与学校的沟通与协调,使高校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4](p.11)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整合高校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为社区服务所用,全方位有序的向社区开放,让高校教育走向社区,主动为社区服务,从而实现在服务社区过程中促进高校德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包钢等,译.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 社会出版社,1999.

[2]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7.

社区服务论文篇9

做实做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社区工作

××社区属于市中区××,面积0.12平方公里,有居民楼75幢,126个单元,居民7518人。社区党委现有党员147名,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近日来,在市中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落实行动,掀起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热潮。××社区以此为契机,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开拓新视野,通过党建工作促进社区支部活力,优化服务提升社区工作能力,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社区,先后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社区”“××市优秀志愿服务社区”,“市中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活力,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活动助推社区党建工作围绕社区党组织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抓好三个“学习”。学精神,组织社区干部认真研读活动文件,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我们社区学深吃透精神后,才知道力往哪里使,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为建设幸福美丽××作贡献。学榜样,组织党员干部30余人到范长江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缅怀先烈”活动,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深受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到几个优秀示范社区参观学习,进一步积累先进工作经验。在社区评选表扬了“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母亲”,积极向“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推选典型人物,树立学习榜样,传递正能量。学政策,将《社区环境变美变靓》、《城东旧院换新貌》等与拆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相关的政策编写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广泛宣传,深受群众好评。

二、优化服务,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活动促进社区工作能力提升××社区的特点是典型的“三老三多”,即房屋老旧、设施老化、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矛盾问题多。我们想借着这次活动,依托区、街道的力量,实现社区服务功能、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转变提升。我们探索推进了清单式、卡片式服务,将办事流程印在卡片上发送给群众,让办事群众少跑路,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以下五项服务活动。

一是双报到志愿者扶贫帮困服务。社区低保户唐贤荣,在儿子考上大学时,他突发脑梗塞并引起后遗症,本已较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社区及时将他纳入志愿服务对象,利用双报到支部对其开展志愿帮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近年来,社区共帮扶困难群众150余人,慰问支出金额7万余元。二是敬老志愿服务。为老年公寓近50名老年人开展法律咨询、健康辅导、上门慰问等志愿服务。近年来,社区共志愿服务老年人1800人次。三是扶残助困服务。为社区残疾人开展了“助残展翅、春暖人心”的助残活动,近年来,社区志愿者共为残疾人开展志愿服务312人次。四是开展党员义工服务。相继开展了以“暑期儿童系列教育”、“党员志愿者结对帮扶”等为主题的系列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帮扶困难老党员王兵,为他申请到医疗救助,还帮他申请廉租房,度过生活难关。五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我们在社区成立了系列特色志愿服务队,其中社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负责开展文明安全劝导;“水电燃气维修志愿服务队”负责为社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免费检查水电、燃气设备安全,更换管线,维修天燃气灶等;“应急抢险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在火灾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居民自救。2017年初在社区发生的两起小火灾事件中,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险救援,极大的减少了群众的损失;“综合攻坚志愿服务队”,专门负责老旧楼院改造、拆违、清掏化粪池收费等急难险重工作。这些服务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宣传教育,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推动社区营造和谐环境

    社区召开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宣传工作会,在主要街道、人口密集的小区院落显著位置悬挂标语,张贴宣传海报等,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我们社区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暨庆元旦·迎新年文艺汇演”;“新春慰问进家门”;“失独家庭”送温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章、党纪、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辖区居民群众参与热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社区服务论文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据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决定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美好社区火热实践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围绕社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推动社区基层党组织履行好直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调动广大社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社区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更好推动社区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工作任务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社区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

1.建立组织机构。社区党委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站长,社区主任担任副站长,“两委”其他同志为成员。

2.盘活资源,打造平台。整合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扶贫攻坚服务平台,建立服务对接机制,统筹使用,协同运行。涉及各平台的机构、人员、资源设施等权属不变,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统一调配使用。

①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打通社区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四楼会议活动中心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

②打造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家庭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③打造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社区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

④打造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打通镇科技信息站、农家书屋等,建立科技科普服务平台。

⑤打造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建好用好社区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广场,建立健身体育服务平台。

3.聚合力量,建立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社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社区集体企业单位;二是退休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在职党员等。

4.分工负责,明确职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社区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活动。

三、工作内容

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1.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组织社区党员群众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2.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广泛深入宣传解读党的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部署措施、为民利民惠民政策,特别是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办好“新时代乡村大讲堂”,引导农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3.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实施“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各级好人等活动,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走进社区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4.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5.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广泛

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四、工作方法

坚持正确工作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社区居民群众的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把握不同地域发展的差异,创新工作理念和形式手段,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坚持为民服务。聚焦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具体事情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求实务实。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组合式活动,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

3.坚持重在实践。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居民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4.坚持用好网络。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的资源,运用“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运用公开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注重发挥手机等移动端的传播功能,向居民群众推送学习内容,开展学习交流,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

5.坚持抓好重点。社区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居民群众,既组织推动又带头实践。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困境儿童。对社区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利用春节返乡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家乡新变化,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建立调度机制,社区两委成员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调度会议,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要加大建设投入,确保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完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从社区干部、各类好人、志愿者、文化带头人中选拔专人负责实践站的组织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