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0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特点;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媒体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今这些设备已经普遍地应用到学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1.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更符合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当积极找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自己登录网站进行查询,这样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则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动机。
2.网络环境下增强了情境学习的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对新鲜事物也抱有极大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方面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新课标下设置的课本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感受到这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对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引导,并使其学会在新的情景之下还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同时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进行侧重性地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同时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多层次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宝库,这些信息与人们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超文本结构模式组织到一起。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管理有效的资源和内容。比如说,普通话语音是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软件我们就可以检测自己发音的错误和准确发音的方式,这就为准确地说普通话提供了教学工具;汉语课程作为工具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它的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学习。此外,教师对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或者说是教学行为也是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强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研究、正确理解和有效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力。《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是采用“网络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和研究来综合感受故事的内在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收集能力。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等原因在语文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指导他们针对性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文资料库。例如,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编制一个小组建立自己的作文资料库,组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粘进来,老师对内容进行检查,然后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组织讨论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对语文学习中薄弱环节的学习。这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合作交流精神,也是锻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理念。
2.开展主题式的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课程内容设立为包括生活、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专题,将教育和学习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课,主题可以由教师、学生自己或者教师依据课本定;题的方面可以是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或者科学自然方面等;题的目标可以是专门陶冶情操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学习的;文本的来源可以是课本,教师选择或是学生共享都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能够显著刺激学生的阅读神经,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情感、思想、知识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之中,这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主动介入心理过程,还容易使学生把握文本主题。同时对学生建立自主阅读和信息筛选习惯有积极意义。
3.科学处理好课本和网络资源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课本并不是学生应当学习的所有,也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要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来。现在的网络环境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远离消极的、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和便捷。但是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尤其受众的主体是青春期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要更好地引导好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帮助他们处理好网络和课本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2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其要义包括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学”与“教”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正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资源广泛运用于教学,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区域环境下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变革。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县级为区域单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去思考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
2 县域基础教育学与教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资源。新课程以学生成长、教师专业为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县域教学的资源建设需要不断充实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活动,挖掘和开发符合时代和当地新课程改革特点的资源,满足本地教学的需要。县域教学资源建设是全国、省级、市级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在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中最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体、关注班级、关注互动,聚集学习过程优化等环节,是实现师生资源运用的开发载体和资源发布最基础平台,最能呈现本地新课程改革特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构设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需要特色资源。信息技术与县域课程资源融为一体,一方面可利用区域新课程特色资源优势为师生构设交互式、个性化的网络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县级教学资源时时服务于当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对平时教学工作过程资源的积累,可以针对本区域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也是向国家、省级、市级推送优秀资源的源地,是其他任何软件制作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可替代的,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和一定的导向性。
提升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需要特色资源。围绕新课程紧紧依托广大教师、学生,搭建满足县域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共建共享、互动开放的资源,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平台的同时,也由此形成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3 县域特色的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加强县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资源。
结构化主题单元型资源 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主线的传统资源,依托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
“适用、易用”的微课学习资源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备、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是在传统资源基础上的新型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资源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优质的“学习型”资源为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网、专题学习网站等)。
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书包)资源 在继续做好传统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章资料库等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基于标准化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式资源。这些标准化知识点和知识块具有积件资源的特性(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等),当要构建区具体的教材知识结构时,只需从基本知识结构库中抽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来组建,从而比较快速构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教材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和资源呈现,并以云架构的方式整体推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按需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行。
教师与学生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工具赋予教师与学生创建资源和传播资源的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建模将离散的“学”与“教”资源转换为隐性学习资源,积聚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社会学习,体现出师生对课程资源生成时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来源。
以网络教研为纽带的教师专业发展性资源 依托区域教育网,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等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教育云资源 “云计算”与教育的融合,通过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大数据、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向 区域内教育机构、学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交互平台,基于区域教育云—区域内学校资源运用—区域内师生资源探索应用三级应用系统已落地,教育资源与云平台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为区域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显示出更快、更可靠。
4 县域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思考
“师资”“资源”“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资源是维系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重要桥梁。根据基础教育“学”与“教”的特点,用教育技术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的深层融合,向新课程要资源、向教育专家要资源、向教师要资源、向学生要资源、向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专业机构要资源是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师生、生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人都能享有教育专家名师优秀资源、人人贡献个人资源,形成资源再生与发展的互动平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强化决策与设计 县域“学”与“教”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组织机构、教育水平、技术规范、应用背景、资源收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强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管理必不可少。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立足于实际,高标准制订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方法、措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教师研发为主体,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参与为辅的新局面,整体推进县域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工作体系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县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机构,采取“县市级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三级联动研发机制,形成由领导小组、学科教研专家组、技术专家组、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共享服务体系。县级培训机构制订新课程教学资源规划、方案,召集资源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动员县域内外教师参与;学科研发团队负责教学资源征集评选、审核、上传、发布、评价;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学科资源研发,教师通过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
一是注重动力培育。县域教学资源的征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培训机构等部门要从优惠政策驱动、市场利益挂钩、社会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考虑,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教师多赢的局面,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中实现共同的价值。
二是注重机制协调。充分发挥部门组织、指挥、审核、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在县域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研发资源的积极性,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研发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找准工作路径
1)整体建构。县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教学资源聚合。一方面是以素材类课程资源为主的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一方面是结构型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如操作与练习型、教育游戏类、电子期刊类、教学模拟类、教育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专题等,这些资教学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招投标集中采购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产生。应当说,区域教育特色资源的提升离不开基础性教学资源在量上的扩张,它是基础也是前提。
2)开发应用。笔者曾参与所在区域教学资源建设,对已引入和采购的教学资源进行过调查分析,认为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其学习者关注资源内容、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实现媒介的交互功能和信息化工具深度应用有相当部分还是比较好的,资源体系也比较完整。但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仍不被大多数师生接受(特别是教师),其原因主要是资源内容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离散性与时差性、资源呈现方式不足、资源分散不便检索、资源可移植性差等。因此,教学资源常被师生忽视,闲置现象严重。解决策略:资源应用应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只有将资源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合,才有可能使资源真正“融”于教师教学,使资源与课程整合变成一件“平常事”,而不仅是为了“展示课”“公开课”之类的整合。
一是要强调资源应用的恰当性而不是复杂性或先进性。分析教学实际,把握学科特点,强调“简单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评价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刻意追求精品化。
二是考核监督使习惯成自然。通过一定的考评奖励及管理评价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师经常使用,让教师逐渐养成应用的习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是展示优势内化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课例展示活动,让教师领略到资源有效应用后的课堂优势。要帮助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与教学设计”,通过师生不断的动态整合优化,不断生长、相互利用、互为发展,就能形成与新课程紧密结合的区域系列化课堂特色资源。
3)项目支撑。教师是实现资源有效性应用的关键,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基于学业培训的远程教育,基于教育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研修,基于“问题与案例”为载体的新课程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基于自主选择的教师个性化网络培训,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在区域教师培训中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终身学习网络体系。从学习资源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资源应用同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让教师由“资源消费”变成“资源创造”,教师要主动地建构适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生资源,通过多路径、多形式积聚培训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亲身实践的、能与学习者共同分享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专业技术的萃取、提炼、积累,为县域教学资源充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课堂资源开发能力,增强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一线教师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则共同参与开放应用,不仅建立起一批直接可用的教学资源,更培养了一批能自主开发资源、合理应用资源、参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精品提升 注重培育区域基础教育特色教与学资源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品、优质的地方特色资源彰显区域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学管理水平,优秀资源的共享共建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共建,提高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在建设精品资源体系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理念,关注新课程的“学”与“教”资源价值取向,建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感知需求,符合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教与学交感互动真实情境的特色资源。因此,在教学资源征集、开发上既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知识内容符合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想;又注重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学习的多种教学与学习资源,突出教学资源的服务性。形成一批具有前瞻影响力的,支持多样、支持交互、体现网络、资源本身丰富、操作便捷和技术先进的有地方代表性的新课程生成资源,如:支持知识点学习的微课、翻转课堂;支持教师工作、学习的网络研修、视频公开课;支持师生深度学习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新课程开发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教师、学生个人学习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等等。如此,构建起县域基础教育立体化的学习与教学资源。
5 结束语
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为主导,以课程为切入,以知识为要点,建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相信通过创新资源建设工作思路,探寻建设的方法,寻找适合的运行机制,用课堂促进师生,用师生催生新型资源,用新型资源服务于课堂,县域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建设之路就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教育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2-02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与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不仅体现了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奋斗历程,更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凝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坚定信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资源内含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渐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有效化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认同等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增强大学生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
一、编撰科学的红色资源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红色资源教学规律化、机制化、常态化就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载体来呈现。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成为当下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研究,需要在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红色教育中好方法的基础上,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这种转换更要能针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力图引起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共识进而达到意义共享。”[2]就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而言,应该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设红色资源教育课程提升教学的专业性。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专业性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学科的生命力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去体现,这就必然需要相应的教学保障,比如开设课程,编排教学课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特别是红色资源在目前尚未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情况下,这种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红色资源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零散性,说它具有整体性是从红色资源的纵向发展来说的,因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而零散性则是从红色资源的横向发展来看,每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红色资源也就在这一时空的变换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一时间地点的转换都有一定的红色资源存在,特别是赣南,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已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果把这些地方遗留的优质红色资源加以整合,作为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补充,必将进一步丰富红色资源教学内容,提升红色资源教学品位。三是开发红色资源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当下,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快捷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是必然要求。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教学课件可以较好地实现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展示有关红色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状态,也可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四是健全红色资源教学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效果。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理想的重要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资源教学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评价机制的设置与实践上应当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有所区别,要突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的专一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等特征。
二、构建合理的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三、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四、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上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高校要有效地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一是把握红色网站开发建设原则。红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实现道德教化、价值提升、舆论营造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红色”主题。红色资源实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它发挥功能,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传递的过程,即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红色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红色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红色主题的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人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才能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传递以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中国梦”教育的正能量。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红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教育、正确引导,通过链接翔实的红色史实,红色影视音乐,红色图片,红色故事,红色名言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启迪心智,使网络改变媒介的功能,扮演教育载体的角色。从网站版块设计的角度来看,红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红土论坛”、“红土文论”、”红色伟人”、“红色歌谣”、“红色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红色网站打造成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李文瑞,贺新春.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困境及其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4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spoc;泛在学习;混合式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12-04
一、 spoc的概念与课程特点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即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也译为“私播课”,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mooc负责人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相对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的概念而提出的。
mooc,顾名思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大规模参与”、“在线资源共享”和“开放访问”为特点。在被称为“mooc元年”的2012年,coursera、edx和udacity三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创立,掀起全球范围内mooc教育的新浪潮。在mooc课程开放性、共享性和大规模性的显著特点之外,其低完成率和巨大的投资成本却饱受诟病。香港大学的苏德毅教授从学生和大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了mooc的优势和不足,见表1[1]。
鉴于mooc的优势与不足,spoc的推出既有mooc的优点,又弥补了其缺陷。armando fox认为spoc是“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2] 简而言之,spoc是mooc的校本化,是融合在线学习和校园课堂教学的创新。spoc从mooc中衍化而成,教学优势初显,其课程特点见表2。
spoc的课程特点要求建设完备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引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衷完全吻合。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经验分析
教学资源库是海量精品教学资源的集成,主要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2010年至2014年,我国已经立项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6个;2015年中央财政仍计划择优支持资源库建设12个左右[3]。
(一)功能定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明确界定资源库的功能定位为“能学、辅教”[4]。
1.人人能学
根据“泛在学习”的理论,学习者可以通过“泛在计算”实现时时、处处的学习。“泛在计算”是1988年由美国专家马克・维瑟(m ark weiser)提出,设想将计算机通过微缩技术植入到每个事物之中,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无线通讯网络,无所不在、随时随地地为人们服务[5]。教学资源库成为“泛在计算”在教育领域最佳运用。因此,其建设首先需实现资源库用户人人“能学”,即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2.时时辅教
在线教育的特点使得资源建设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随需”的教与学的要求。资源库的“辅教”功能是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学习[6]。因此,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基于区域需求和学校实际,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通过对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的论证分析,对海量专业资源进行整理、制作、存储和管理,充分融入spoc等在线课程教学的特点,建成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施教的平台。
(二)设计原则
科学实用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面向实际的教学运用,达到“能学”“辅教”的目的,满足学习者学习和教学者导学需要。资源库中应该既有宏观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又有微观的课程资源、企业项目案例、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资源等,全面、科学、有序地把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学习标准、行业企业以及岗位最新标准和要求完整真实地反映出来。
共建共享原则。教学资源库是为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合作育人和社会服务提供基于专业层面的开放的合作平台,必须各方参与,共建共享。专业教学团队是资源库建设的主体,企业行家能手的参与建设是有力支撑。必须校企联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引进规范的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实现资源库教学、助学、培训的功能。
标准统一原则。教学资源库开放、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登录界面、框架结构、组织安排、内容选取等方面既要与国际标准和要求相统一,又要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登录和使用的界面应简洁友好,符合网络学习者使用的习惯;组织结构要严谨合理有序,便于数据提取的精确便捷和平台管理的安全可控;资源内容及建设标准须统一和细化,便于上传、下载、使用和更新;反馈评测应准确智能,便于用户自学和交互。
(三)建设要点
基于“泛在学习”的特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7]。
1.基于需求搭建资源库功能框架
在框架建构上,职业教育资源库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先进行调研,根据专业建设要求,积极对接行业、协会与企业,理清平台所需的功能框架,使之能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学习的需要,又兼顾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训练的需要。资源库的功能框架的搭建一般以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为主、社会实用需求为辅。课程资源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而其他的诸如行业资源、产品资源、企业岗位实践、职业资格培训等构成了专业能力提升的拓展资源。
2.资源项目化
在职业教育领域,项目是碎片化教学资源建构的基本组件和载体。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对应一种职场应用能力或一个工作流程环节,是最小且相对完整的学习素材之一,便于碎片化储存和按照学习需求进行组合重构。职业教育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打破原有的线性课程体系,可以突破课程框架,在既融合地域经济特点和产品特色又基于本校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选取内容丰富、凸显高职教育特色而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项目化建设。碎片化的资源使得知识呈现单元化的特点。来自企业和校内工作室的网络业务、企业业务、创业项目在校企专、兼职教师的磨合下录制知识点视频、编写成案例、转化成为可操作的实训任务。各门课程在资源使用时可以结合技能训练的需要,在每个子库中各取所需,设计教与学的项目。
3.多方联动推进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资源、专业素材、专业实训项目、专业技能认证、专业信息文献、专兼职教师信息等,对应本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是资源库建设的主体,完成资源的征集、整理、归类、上线与展示。企业行家能手的参与是必要条件,资源库建设因其教学、助学、培训的功能定位,需要校企联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学生用户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亦是建设参与者。他们在资源库使用的过程中,通过选择资源、使用资源以及反馈成效这一过程受益,也产生了用户使用数据以及优秀作业作品,必对资源库的建设产生“反哺”功效,进一步推进资源库的建设。
三、面向spoc教学的资源库运用
资源库的建设是以推动学习方式改变为前提的。资源库的运用须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学改革创新紧密配合,既要提高资源库利用率,又要与信息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相符合。spoc中采用的混合式的教学、学习过程的监控、智能化的评价等都是关键环节。
(一)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blending learning一词,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的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8]。混合式教学原指各种学习方式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包括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随着网络技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国际教育技术界把混合式教学逐渐聚焦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即所谓的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9]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在线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在两类课程中发挥作用较大。一是专业核心课程。这一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模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在课前,利用资源库提供的视频和资料布置自学任务,掌握基本知识;课堂时间用于互动、答疑解惑和技能训练;课后则调取资源库中的视频、实践项目和测试等加以复习巩固。二是量大面广的选修课程。随着学生学习选择权的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占比越来越高。但是受到学校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的限制,课程的门类和数量往往满足不了学习需求。借助资源库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降低面授时间、增加网络助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讲授基础知识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在网络学习时间里进行自学、讨论、自测。建设成熟的网络课程甚至可以完全地通过网络学习完成。
(二)学习过程监控
在利用资源库进行spoc课程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自主掌控进程,线上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主要依靠全程网络导学、即时互动等对每个环节加以引导、启发和监控。在学习过程监控中,需重点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资源库资源的建设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在线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喜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新的角色决定他们必须线上线下融合进行教学。
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新型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个体的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同时与其他学习者相互合作,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10]。他们带着共同的愿景,自觉主动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互相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学习心得和各种资源,在互相促进中不断创新与提升,体现出群体创造、人人为师、自由分享的学习理念。
三是针对不同学习风格进行导学与监控。“每个人因与生俱来的个性不同,其认知风格也不同,在认知、记忆、思考、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1] 不同的认知风格左右着个人的网络学习成效,也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在前期多给予关注,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规划,中期给予定期监督;对于自主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互动与鼓励,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混编方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长补短,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三)智能化评价
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spoc的校本资源库建设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发展使得智能化评价成为可能,需要注意评价方案的科学性,评价手段的智能型,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在评价方案设计上,基于spoc在线课程学习的特点,评价方案设计一般注重学习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视频学习完成率、网上作业得分、参与课程讨论情况、提问与答疑等在线互动以及面授环节的课堂表现应是考量的重点。在终结性评价环节中,要丰富试题资源,设计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多样化题型,以达到全面、客观评价的目的。
在评价手段上,客观题的评价要充分利用资源库系统的自动组卷、自动评分等功能,并能链接相应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在主观题的评价上,可采用同伴审查方式。教师布置任务时先设置评分标准,在线学习者按照标准为同伴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既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又能巩固自己的知识点。
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评价标准上引入职业或行业标准;二是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设计上,紧紧围绕在线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三是借助网络平台的个人电子档案袋。档案袋评价是网络环境下备受青睐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主要功能是“存”“反思”“交流”[12]。从这三方面入手,定期查阅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过程记录,确保全程监控,结果可靠。
总之,职业教育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更新的动态建设过程,除了校本层面的应用外,优质的资源建设必然会使不同层次、不同起点的社会学习者受益。因此,加大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增强资源获取的便捷性,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性,强化资源与教学创新的融合是校本资源库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sidorko, peter e. “moocs and spocs: where is the library?” access dunia online conference 2013:libraries and publishing-evolving in the new directions, 30 october, 2013:7-8.
[2]徐葳,等. 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7-18.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4][6][7]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z].教职成司函〔2014〕25号.
[5]郭福春. 泛在学习视阙下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91-94.
[8]混合式教学[eb/ol].(2015-2-12). http:///link?url=dfyrf3rgzqhq3ogzntdwkj2mq0cr8rksgxwzxs0pymqn-kocz4kk47wuooh5ww1eu1yvezratgm27hbq9f0yma.
[9]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10]wikipedia. learning community[eb/ol].(2014-10-27) http://en. /wiki/ learning_community.
篇5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学校;特色学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89-03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均衡的关注度和需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有学上”的初级阶段,而是进入到要求“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高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1],这是首次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决心和努力。如果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解决实现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目标,那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这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均衡”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它主要是指影响事物发展的诸要素的力量大致相当。“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2]。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指导下,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队伍的均衡、受教育机会的均衡等方面。然而,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均衡发展问题还依然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受教育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长期以来“重点学校”的存在却不能不说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点学校”出现之初,在教育资源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多地向基础教育提出了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诉求,对于“重点学校”的批判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学校”将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在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教育均衡发展视阈下“重点学校”的存在之殇
1“重点学校”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重点学校”在当前遭遇质疑最多的就是其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大量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学校里,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只能得到相对较少的资源甚至得不到资源,违背了“机会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从而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全民性、公益性特征的基础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公民,保证所有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重点学校”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平等,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中,使得这些学校在占有教育资源上处于优势地位。殊不知,这种优势地位实际上是在对其他学校应有资源的掠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严重影响了其他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这些“重点学校”的培养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只能吸纳少数生源,势必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而无法享受这些资源,这既影响了教育公平,也背离了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2“重点学校”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
由于“重点学校”本身属于稀缺资源,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竞相追逐的对象,这也容易滋生“教育寻租”等腐败现象。所谓“教育寻租”就是指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通过其掌握的稀缺资源,利用权力从制度上形成弹性或者在政策上人为设置需求障碍,进而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来获得非生产性收入,这种非生产性收入是指利用权力寻租而获得的租金收入[3]。“重点学校”凭借其掌握的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向社会“寻租”,而广大学生和家长为了“租”到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势必要付出比进入其他普通学校高得多的消费。一方面,“重点学校”处于买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它就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比如收取“择校费”、“借读费”等等,以此来获得其想要的利益;另一方面,为了进入这些好的学校,学生要拼命努力,争取好成绩,家长们则拼钱、拼关系,尽最大可能将孩子送进好学校,于是“择校热”、“乱收费”等现象愈演愈烈。每到新生入学时,“重点学校”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则门可罗雀,少人问津。因此,越是有钱人或是有权人的孩子越可以轻松进入“重点学校”,而那些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或是父母没有关系的孩子,除非自身的学习成绩很好,否则想要进入“重点学校”则很难。进入“重点学校”成了身份的象征,家长之间比谁能够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好学校,学生之间比谁所在的学校好,教师之间比谁任教的学校好,等等。长此以往,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
3“重点学校”容易助长“应试教育”,不利于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由于“重点学校”的数量相对较少,其招生人数等也有限,因此,为了能够得到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必定会有很多人竞争。另一方面,为了录取到优秀生源,“重点学校”往往采取各种各样的考试来筛选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盛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如果能够考取重点高中,那么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学生则会拼命学习,准备应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则想尽一切办法教给学生应试的方法和技巧等,大搞“题海战术”;家长则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并为学生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这些做法强化了“以分数论英雄”的价值观念,使得考试具有了高利害性,它对学生能否进入好的学校,从而能否谋得一个好的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学生“命运”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砝码。当然,“重点学校”并不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根源,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育均衡发展视阈下“重点学校”的转型
1教育均衡发展视阈下“重点学校”转向何方
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4]。这表明,我国从教育法律法规上已经明确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在实际上,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并没有消除,我国当前实行的仍然是“没有重点学校的重点学校制度”[5]。尽管“重点学校”这个称呼在最近几年的教育行政文件中已经没有了,而且公开标榜某校是“重点学校”的情况也很少了,但是,在广大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心中,“重点学校”仍然存在,“名亡实存”,似乎仅仅是取消了这样一种提法,其实质和以前没什么变化。“重点学校”已经转为“地下”,成为一种“暗流”在涌动,而且随时有可能搅起巨大的漩涡。
笔者认为,既然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取而不消”,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继续纠结在这个问题上了。当前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思考“重点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如何自处以及它的未来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当前学界似乎都聚焦在应不应该取消“重点学校”以及为什么取消“重点学校”方面,当然也有学者为“重点学校”辩护[6],却很少有人对“重点学校”的转型进行研究。李莉琴等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名校都应该是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7]。王后雄也认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名校’都应该是重点学校共同追寻的目标”[8]。靳林则认为,我们应“淡化重点中学,向特色学校转变”[9]。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让每一所“重点学校”乃至普通学校都成为“名校”的要求可能有些过高,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而且“名校”很容易被误读为“重点学校”。因此,笔者认为,“重点学校”乃至普通学校可以以“特色学校”为转型目标,而一旦拥有了自己的特色,那么离“名校”也就不远了。纵观国内外的所谓“名校”,无不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树立了鲜明特色的学校,因为“名校的存在就是要办出‘特色’,以‘特色’扬‘名’”[7]。
2缘何转向特色学校
首先,特色学校凸显差异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缩小差距,为区域、城乡、学校以及个体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功机会,这也是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理念的最好表达和根本体现。具体可以从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着手。但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均衡发展不等于模式化发展,不等于平均主义、整齐划一,而是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差异的存在,这种差异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成功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过程中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差异是和谐的本质”[1]。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位为多元化、多样性、有特色,如办学理念特色、学校管理模式特色、学科优势特色、学生特长发展特色等。我们国家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1]。笔者认为,所谓特色学校,就是要体现差异,体现出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回归到2500年前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用特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次,特色学校凸显优质性,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特色学校能够防止学校同质化,改变应试教育下“千校一面”的学校状况,避免学校间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恶性竞争,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而言,向特色学校转型已经被证明是摆脱“薄弱”帽子、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过去的“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之间体现的是差距,这种差距往往是当前“择校热”、“乱收费”、“应试教育”等教育失范现象的根源;如果转型为特色学校之后,学校之间体现的就是差异了。这种差异有可能就是吸引生源的特质或成为“名校”的潜质,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如何实现这一转型
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校特色,进而创建更多的特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作为教育发展的最终价值诉求,在多样化中谋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这不仅是未来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实现更高层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公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内在要求。
①此观点受到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的启示,在笔者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他曾提出了“从差距到差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点,认为学校之间应当从缩小差距逐渐发展到体现差异性。特在此表示感谢。“重点学校”向特色学校转型首先体现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这里的个性化发展包含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11]。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活动,它是塑造人的一项“艺术”,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我们不能用“复制式”的教育去面对多样化的学生。我们要在教育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实行因材施教,彻底扭转以往只注重学习成绩、升学率第一的局面,以特色化教育满足学生的各类发展要求。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地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和平台,这是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服务的;另一方面,学校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若干高水平的平台,这是为在某些特长方面有较高兴趣并有更高水平发展要求的学生服务的。
“重点学校”向特色学校转型还体现在以特色管理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上。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12]。特色管理则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托自身实际探索出的个性化管理模式或举措,它往往因为抓住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而能够收到奇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13]可见,学校管理也应具有特色,应当具有自己的“文化性”,能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从而有助于打造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2010-07-29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3]杨秀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http://wwwmoegovcn2006-06-29/2010-09-27
[5]刘远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
[6]何雪莲重点学校:从理念回归常识——与杨东平教授商榷[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7]李莉琴,李欣茹“重点校”与“名校”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2)
[8]王后雄重点学校问题及其背后之坎[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9]靳林重点学校的形成及未来发展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7
[10]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11]邬志辉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新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篇6
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自身特点,教学资源库应该是多方位的,可以划分成为国家级资源,省资源以及市,县级资源,级别的不同所代表的内容也不相同。教育部直属远程高校所建立的课程,编著,研究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等都是由高级阶层所提供的;较低的等级主要是在教案,教学参考书,考题以及学习指导等方面下功夫。资源库的不断拓展遍布各个门户网站(其中包含了开放教育资源目录搜寻,各种素材资料,数据的搜查),教育网站衔接(接入到carnet、国际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调整(其中有资源质量承诺,资源转换等),资源评价等。并且,阶层和内容是相关联的,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远程学习人员可以到资源库中的各个阶层中,获得更多高质量,全面,便于人们掌握的信息资源。因为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学习人员的资源使用价值。现在,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是否在线,可以划分为网上资源(网页和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馆,网络课件等)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电视直播课堂,cai课件等);因为多媒体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为印刷媒体资源(辅导资料,实验材料,参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业手册等),影视媒体资源(电视网络,教学录像,录音资料和vcd光盘等),网络媒体资料等。因为教学资源种类较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利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体化构建中的双核思想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四、调整资源,进行共享
篇7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绘画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篇9
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目的就是要营造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它的建设应遵循标准规范、共建共享和保证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互联优势,打造新一代资源开放共享应用的资源管理平台新体系。
开放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的站点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是实现网内资源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共享资源信息的服务体系。其特点是基于元数据标准规范,充分开放,充分共享,形成能上连省、国家信息资源中心,下连县市区、学校资源管理平台,横向连通史弟地市信息资源中心的一个资源服务网络体系。
在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存储与分布问题,存储与分布数据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应用体系结构。新型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应用体系,可以将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中存储到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资源本身的物理存储则可以采取集中和分布两种方式,既可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也可以保留在分布的节点或者原来的系统中,形成分布式的教育资源。整个平台系统的核心是中心节点,它的作用主要有:
资源注册所谓资源注册,就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资源编码,将一系列最基本的元数据描述信息(注册信息)添加到注册库中,注册信息包括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和资源的地址等元数据规范标准描述的所有信息,对资源进行元数据编码是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存储的基础。资源网内的各节点可以利用中心节点的资源注册服务进行注册,将节点资源纳入统一的教育资源库中,而资源本身可以保留在原来的系统中,不会受到任何干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资源本身直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
资源检索所谓资源检索,就是用户通过查询注册信息库,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资源的注册信息,并且通过存储地址或者有关描述使用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
管理公共资源库中心节点可以存储并管理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资源以及描述信息,并支持按照学科扩展的资源描述规范,可以对所有符合元数据规范的资源描述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共享和的集成平台,完全基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技术开发规范,以数字化的各种教育资源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教育资源库群为支撑,以多种检索技术为手段,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和共享的迫切需求,它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对资源实现元数据规范的标准编目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信息编码完全基于《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编目,这是整个管理平台的基础。
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接口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是资源共享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依据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中心节点和分节点之间的资源同步或资源互换,分节点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资源内容的批量互换,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科目或目录进行内容互换。
资源检索中心资源目录检索中心是通过资源站点注册中心,提供多种同步策略将分布在不同节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同步到中心节点的目录服务子系统,从而实现对分布于不同地点资源库目录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定位。
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可以实现对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中小学网校、学科资源站点的自动发现、自动分类和动态跟踪,充分展现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分布共享的特性,这项功能通常是基于一些免费资源的搜索。
资源内容评价系统目前资源库建设的评价在网上几乎都是以发贴子的简单形式来实现的,面对这种现状,新型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将能够实现异地分时对同一资源进行量化和人性化评价,系统能够根据量化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和整理,建立满足需要的资源网络评价管理系统。
个性化资源服务构建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共享不同的资源站点、资源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根据学校对资源使用的实际需求,配合学校管理平台,完全可以开展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资源建设应用服务。
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
在系统组织实施时,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一线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的主体。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如下(供参考):
内容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确定教育信息的学科范围,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确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确定资源建设标准,依据标准规范描述资源的每一个具体属性。
编制评价指标编制资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为“资源建设评审专家组”对征集上来的资源进行审查提供依据。此外,明确评价标准也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
组织培训对资源建设有关人员(如学科教师、技术组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各相关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
资源征集分配资源征集任务,并向各个部门下发。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特长,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质量。也可同时配发资源征集完成量化登记表,监督和评价各学校的资源征集情况。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教学资源馆;架构
[作者简介]余洋洲(1964—),男,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江西九江 332000)
作为高校办学条件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无疑在高校的发展和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先天性的原因,高职院校图书馆无论是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专业队伍及服务项目等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唯有馆藏特色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办馆水平的高低。为此,笔者立足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做好传统图书文献收藏、整理、借阅服务的同时,重视并着力构建为一线师生服务的教学资源馆,把图书馆的使命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之中。
不可否认,没有一所院校的图书馆,否认为教学服务的职能。传统图书馆一般特设教学资料参考室陈列教学参考书为教学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建立教参数据库,整合课程信息、教参书目及全文为教学服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构建的网络专业教学资讯平台。很多本科院校图书馆实行了学科馆员制,搭建了旨在为教学服务的网络参考咨询平台。这都为我们图书馆强化教学服务功能提供了示范。但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教学需求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的照搬意义不大,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立足自身特点,在办馆方向和馆藏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教学资源馆的背景分析
1.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教学资源馆建设的办馆方向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教学资源馆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新近升格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彰显学校实力,以追求规模、数量为目标,忽视或虚化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同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不明确一样,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服务职能定位也左右摇摆,要么向本科院校看齐,注重师生的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性需求;要么就维持传统项目,实行单一的大众书刊的借阅服务。图书馆的建设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层次,创出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也没有按办学目标指导图书馆的特色建设。
2.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打破业务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现状
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馆舍条件和技术手段比之当初有较大改善,但在为教学服务的特色化、专门化、个性化方面缺乏创新,缺乏与院系、部门、师生教学之间沟通的平台,在学校的教学教研、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被置身事外或处于从属地位。以上既有学校体制滞后方面的原因,也有图书馆自身主观上一定程度的“等靠要”原因。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各种信息机构的崛起,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已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图书馆只是整个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各类出版商、发行商、检索服务商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商主导的虚拟信息系统正在将包括文献收藏、检索、传递在内的全面信息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导致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市场重组,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机构,图书馆传统业务被取代或萎缩。在社会公众图书馆感到生存危机的时候,大学图书馆尤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开始思考能干什么,该干什么,而构建教学资源馆就不失为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图书馆自身价值和地位求得生存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教学资源馆的核心架构
1.教学资源的界定和教学资源馆的定位
要建立教学资源馆,当然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教学资源,什么是图书馆应该整理和典藏的内容;它和院系和教学部门的教学资料是什么关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