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发展分析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15 18:0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建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业;新型城镇化;灰色关联分析
1引言
物流业是整合了运输、存储、配送、信息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服务行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1]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进展的程度。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现代物流业和新型城镇化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为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定量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河北省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型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地理位置来看,河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毗邻京、津,资源较为丰富,居民对于物流需求较大,进而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河北省的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要物流运输方式。近几年来,河北省公路运输呈现一种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省内运输线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从2007年的147265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184553公里,增速为25.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2007年的2853公里增长到2015年的6333公里,增长了一倍多。货物周转量指某一段时间内运输部门所运送的货物的吨数与运送距离之间的乘积,它是一项反映物流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值的大小能直接体现出某一地区物流的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年底,河北省货物周转量达到12025亿吨公里,比2007年的5507亿吨公里增长了2倍以上。
3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呈现如下特征。
3.1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人口流动日益扩大
城镇人口是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管理水平和社会组织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增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15年的城镇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1016万人,相比于2007年增长了36.4%。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外,河北省人口流动程度也大幅增加。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促进了城镇公用设施建设,而城镇公用设施的建设则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城镇化建设也相应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善,从而使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
3.2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明显加快,不断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加大[4],2015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2%。同时,河北省政府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为高新技术、小微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明显增多。
3.3社会事业取得良好进步,和谐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北省对于城市道路交通、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步伐;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科教文卫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4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4.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而灰色关联分析则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它可以对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进行定量比较和描述,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一个参考数列与多个比较数列所形成几何图形的近似程度,来探究两类数列联系的紧密程度[5],从定量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首先应确定两类数列: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其中,参考数列是能够表现系统相关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能够影响系统行为的数据序列。其次,对这两类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数据级别的影响。最后求出两类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关联度排序。
4.2分析过程及结果
4.2.1指标选取基于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以货物周转量作为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能源资源四个方面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6],选取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衡量指标。4.2.2关联度计算将河北省2007—2015年的货物周转量作为参考数列,同时期的社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比较数列,相应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6》。由于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数量级差别比较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先利用初值化算法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预处理,将两类数列转化成数量级相近的无量纲数据。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及灰色关联度时,需要确定分辨系数的值,一般来说,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7]这里将分辨系数设为0.5,计算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2所示。灰色关联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态势的影响程度,即灰色关联度值越大,则该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就越大。由表2可知,2007—2015年,社会生产总值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灰色关联度值接近0.9;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三项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灰色关联度基本保持在0.6左右。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相对于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优劣排序依次为:社会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由此可见,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来促进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而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因此,在研究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时,应在分析能源资源、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同时,重点考虑经济水平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的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5结论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根据灰色关联度值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衡量指标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中,社会生产总值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耗总量、城镇人口比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是影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何章磊.产业集聚视角下区域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6):70-73.
[2]颜双波.福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商业时代,2017(2):107-109.
[3]耿立艳,张占福,穆黎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河北省物流业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6(9):19-20.
[4]贺兴东.物流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j].经济物流,2014(5):32-33.
[5]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7):23-27.
[6]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4):267-272.
篇2
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其次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接着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忽视生态环境、城市空间布局混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最后提出重视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形态结构的措施,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人们是城市空间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恶化、废弃物污染、城市绿化不合理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要实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即要注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和谐性原则
人们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只有重视和谐,才能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挥城市作为人们生活载体的作用。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它们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城市规划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做好城市的可持续性规划,即城市规划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是人们赖以生活的空间载体,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实现城市的文明发展,满足人们及其子孙后代的生活需要。
三、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949年之后,大约有150个城市实行初步的城市规划建设。然而,1958年开始,城市规划建设开始进入误区,许多城市场面混乱,管理不完善。1979年,城市规划建设渐渐步入正轨,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城市空间布局混乱等。
(一)忽视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建设早期,很多城市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忽略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出现大气环境恶化、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只注重城市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城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绿地不断减少,环境污染问题频现,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些城市的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急功近利,造就了诸多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短命工程”;一些城市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在一起,有的高污染企业甚至就建在两个别墅区之间,把城市面貌搞得乱七八糟;过多地铺设水泥路导致雨水降落到地上不容易渗透;由于管道升级或者是不当的开挖,把管道挖坏了,导致不少地方停水几天,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科学、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城市空间布局混乱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发挥形态功能和健康发展的前提,然而很多城市存在着城市空间布局混乱的问题。比如,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时没有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导致当前的规划建设不能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造成多年以后对已有的配套设施进行大幅度修改,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很多城市缺少完善的交通网,交通布局混乱,造成交通堵塞等问题,交通压力巨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忽视生态环境、城市空间布局混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重视生态问题、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形态结构等措施,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生态环境。首先,构建城市生态圈是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走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化道路来实现。其次,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视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城市,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环境综合治理计划,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统一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监督,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大格局,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城市规划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全局的、完整的战略目标作为指导;其次,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立足于人们的需求,以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前提,以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将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最后,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完好运行,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城市形态结构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充分发挥形态功能,促进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为城市后期的发展预留足够的规划空间,确保规划适应城市以后的变化,比如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规划相应的设施,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交通网,对于大城市来说,应该规划建设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应该加强公共汽车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公共汽车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城市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就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营造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杰,陈玲芝.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4(02).
[2]陶兴华.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9).
[3]王劲峰.探析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9).
[4]王廷方.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林业科技,2013(02).
篇3
关键词:规划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3-01
看待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将两者分割开看待,因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就好比人类的左右手一样,缺一不可而又相互需要。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方向和进行调控;而城市建设也能够给予城市规划的方案设计预见性和超前性。若想一座城市能够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缺一不可。
1 城市规划对城市整体建设的调控作用分析
1.1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从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控,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根据普遍情况进行区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可以分为短、中和远期三类。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调控作用的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完成,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完成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因此调控多为短期的;相反,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城市在实施起来则相对较慢,调控则多选择中期或者远期的。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控作用
今后,国家对土地征用的政策、法规将越来越严格,城市建设怎样才能继续做到有序、合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对土地的调控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1.2.1 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切实体现量力而行的思想,注重现实性和可行性。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
1.2.2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职能,规范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所有列入建设用地范围的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将近期拟开发建设区块的规划条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未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住房,不得交付使用;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手续。
1.2.3 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要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坚持城市人民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和管理,防止出现多头无序供地现象。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鼓励危旧住房的改造。要重点加强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供应管理,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逐步实现按计划用地。
2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且起步较晚,而且在城市规划刚有起色的时期又迎来了信息化时代的到临,这使得我国城市规划总体水平一直不高,而且城市不重视和不遵守城市规划的进行城市建设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这也是由于城市规划无法适应时展要求以及总体滞后而导致的不受人们“待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城市人口比率,还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都在急剧的上升,我国正在逐渐步入后工业化初期。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向周边乡镇扩展,这是乡镇发展的机遇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突破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进行时却往往忽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特点,规划时只重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这就导致城市规划发展后期与实际状况严重的不适应,出现城市规划的严重滞后现象。这不止是城市建设后期单一的城市规划重做,还会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甚至错失发展机遇。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充足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定好位、把好度,争取达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目标。
3 新时期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方向的思考
3.1 城市规划应将城郊、城镇纳入一体化统一规划开发建设
在越发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城市和乡镇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各方面交流越发频繁,此时的城市规划更多的体现出一个整体大局观即促使城乡结合,使得城市规划能够保证乡镇和城市获得共赢,各方面的城市和乡镇建设能够互补和配合。而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就是最好的选择,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将集中成片的耕地和冲垄整理成农业基地,发展苗木和种植业。②依托农村现有的畜牧养殖规模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牲猪和鸡禽养殖业。③依托现有的水塘水库发展渔业养殖。④依托农村内山体,改善和培养经济林等。拓展产业类型,发展各种经济产业,实现城市城郊农村整体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3.2 信息时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应积极适当作出调整
信息化的时代的到临和科技产业的越发兴盛都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样新时期的挑战则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课题之一。该研究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应对几点建议。
第一,必须修改一直使用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法,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法规具有极大的计划经济色彩,属于上世纪颁布的文案,跟现时代有极大的不适用性。所以,城市规划要试着在满足市场和居民需求的同时,也要去研究一下信息领域。第二,信息化浪潮中极大的缩小的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功能差异,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都不再成为限制因素。城市中心区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的城市功能布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空间上的流动。第三,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极大的上升。这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也有巨大的影响,信息化延伸出的服务相关产业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变动较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影响下,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并籍此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和城市定位,将城市建设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4 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对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将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同时城市规划也将更为深刻的体现在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中。因此,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上做好城市规划,让其更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充分利用和开发城市的人文和历史资源,打造一个充满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7).
篇4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共识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局党支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我局领导班子对安全生产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得到了以下共识:
(一)科学发展要求必须安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不仅包括“量”的增加,还包括产生这个“量”所付出的代价必须控制在尽可能低的限度内。发展必须安全、安全保证和促进发展,经济发展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安全发展,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安全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顾发展,不要安全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基础、失去环境、失去支撑,就会制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首要的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安全是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是群众利益的底线,忽视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坚持安全发展,也是执政为民,建立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只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抓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观念,把安全生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安全生产与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三)坚持安全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要破解安全发展的“瓶颈”,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在持续稳定好转的基础上实现明显好转、根本好转,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维定势,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若干关系,着眼全局抓安全,创新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安全发展的难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才能促进安全发展。
(四)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后,随着生产规模和就业队伍的扩大,安全生产问题就愈发凸现出来。特别是工业化中级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高峰,是事故易发期和多发期。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面对这种形势,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风险产业的比重,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兴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和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克服畏难情绪,坚定信心,奋力进取,继续加大高压态势,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一定能从根本上实现安全发展。
(五)坚持安全发展,是安全监管人员神圣的职责和使命。当前国内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状况说明,安全生产隐患还大量存在。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在推进安全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既要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要研究安全生产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安全生产,事大如天,责重如山。必须切实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推动安全生产形势不断趋向好转,直至实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才能平安幸福,国家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平稳、趋向好转的良好态势。
(一)安全生产总体状况好转。2008年1-11月,我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04起,死亡163人,受伤613人,直接经济损失285.1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4.3%、14.2%、17.7%、1.06%。其中:发生工矿企业(含建筑)职工伤亡事故2宗,死亡3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14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3.3%、40%、50%、2.3%;发生火灾事故7起,死亡2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42.9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28.67%,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增加2人(2007年无人员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上升51.1%;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95起,死亡158人,受伤609人,直接经济损失97.1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4.1%、14.6%、17.8%、33.4%。今年来全市未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初步形成安全法制体系,安全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7月16日,由我局草拟,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通知》(增府办〔2008〕23号),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以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落实镇街、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避免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交叉和互相推诿的问题。二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市政府今年初继续与各镇街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各镇街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与辖下企业、村(居)委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层级责任制,形成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网络体系。市安委会根据广州市的统一要求,继续对各镇街和有关部门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强化了我市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三是建立监管工作体系。全市9个镇街都独立设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安全生产监察队伍,每个镇街都有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四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目前,我市存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薄弱,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始于起步阶段,非专业的应急队伍仍未建立等问题。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能增强应对和防范事故风险和事故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我市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编制了《增城市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增城市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于今年对预案进行修编完善。从去年开始,市安全监管部门着力提高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必须编制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和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每年进行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从2005年开始,我市针对重大危险源单位的状况,部署场外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工作,现已完成14个企业共11个重大危险源单位场外应急救援预案。今年9月初,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市成立了安全生产专家库,为我市安全生产监察科学决策及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把握我市应对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的能力,我市开展宣传,努力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意识;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装备和防护器材。今年,我市投入经费60万元,计划编制5个重大危险源场外应急救援预案,目前已编制完成了2个,仍有3个正在编制之中。
(三)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一是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为提升企业安全保障条件、预防各类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1—11月,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检查企业23596家(次),发现各类隐患29079条,已整改28585条,整改率达到98.3%;共发现重大隐患20条,已全部落实整改并销号。取缔非法建设单位498个,取缔非法生产企业247家,取缔非法经营单位153家。通过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百日督查行动,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了我市全年特别是奥运期间的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安全宣传教育效果显现。1-11月份,我局制作“安监动态”电视栏目18期,在电视台播放140多次;“安监动态”报刊栏目每周在《增城日报》刊登,共计刊登38期;投入近30万元印制了挂图和横幅等5万多份宣传资料发给企业;在安全生产月、北京奥运会及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局领导分赴各镇(街)巡回宣讲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共计36场;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活动6场。同时,在互联网上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并在网站在安全生产相关信息,供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查阅。共举办了13期安全主任培训班,共完成安全主任培训1257名;举办了32期安全主任再培训班,完成安全主任再培训2693名;举办了13期厂长经理安全培训班,完成厂长经理培训1164人;完成厂长经理再培训1117人。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安全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监管监察手段不断完善。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安全准入门槛,严格安全审批。同时,认真开展新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做到应审尽审,对未进行“三同时”审查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未进行竣工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二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开展了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的专项整治,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等专项整治。通过专项整治,取缔和关闭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进行了整改,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促进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形势的好转。三是加强行政执法。通过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扩大监管执法覆盖面,提高监管执法频率,重点行业监督监察覆盖面在90%左右,重大事故隐患按期整改率达到90%以上,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加强,严厉打击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对全市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
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监控。五是加大事故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维护了法律权威。
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为推进增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还不强。一是政府层面,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少数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现象,抓安全生产往往停留在会议室、文件中、口号上,强调得多,落实得少;二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有的也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安全工作不能与主要业务工作同时考虑、同时部署;三是企业层面,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因地位、条件、机制、经费等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四是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因为从业人员的“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五是民众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全社会安全法制观念不强,大多数民众不懂安全常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差。
(二)安全基础工作依然薄弱,事故隐患还大量存在。企业安全投入太少,管理水平落后,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培训不足,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差,安全保障能力偏低。虽然排查治理了大量安全隐患,但仍然存在事故隐患常查常有现象,一些重大隐患的治理还不到位。
(三)安全监管的手段和方式还不适应。现行监管体制还没完全理顺,在一些领域存在职责不清、职责交叉等问题;安全监管中抓一般性检查多,综合治理少,抓法制治本、科技治本、政策治本、基础治本等治本之策的力度不够;偏重事故查处,全方位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够,特别是如何用事故教训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和效果还有差距;传统监管方法多,运用安全管理新知识、利用科技手段监管不够,安全科技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将安全科技转化为安全保障能力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安全监管队伍不适应监管工作需要。一是我市安监机构在装备和工作条件上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监管监测的装备少,工作经费不足,计算机、监管执法车辆等必备的办公条件缺乏,少数地方甚至缺乏基本的办公场所。二是现有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不高。三是监管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透彻,用以统领和指导安全生产工作不够全面。在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上,认为安监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预防和减少事故,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于经济发展,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事,是经济发展部门的任务,与我们的直接职责关系不大。由于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安全监管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够,如何寓服务于监管之中不够。
2、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有效破解安全发展难题。存在狭隘的部门观念,就安全抓安全,在如何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审视和把握、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去谋划和部署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从源头上实现安全发展研究思考不够,对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探索不够,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还不够。对安全生产规律研究和对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建设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对如何缩短工业化阶段“事故多发期”还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理论创新和实际探索。
3、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缺乏争先创优意识。由于这些年我省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产生了一种满足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存在求稳怕乱、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缺乏奋发有为、克难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思想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太多地拘泥于法律法规有没有明确规定,上级有没有明确要求,兄弟区县有没有类似做法。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时,过分担心执行不到位而承担责任,强调执行的多,对是否切合实际考虑不够。
4、宗旨意识不够牢固,服务企业和基层不够。安全发展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来推动安全发展。在工作中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不够、深入调研问计于基层不够、帮助基层排忧解难不够、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不够。根本原因还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宗旨观念不够牢固,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贯彻落实不够。
5、统筹兼顾不够到位,综合推进缺乏力度。工作中注重安全指标较多,对如何通过抓安全生产推动经济发展考虑得不够。注重解决一些突出的具体问题较多,对如何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问题研究不够。抓当前、抓急需较多,谋长远、打基础不够;工作中单项推进较多,从全局和总体上综合协调推进不够。在处理专业监管与综合监管、政府监管主体与企业主体责任,眼前治标与长远治本、事后查处与事前防范、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监管监察与服务指导等方面也还做得不够好。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牢牢把握改革创新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监管方法,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监管工作,破解影响和制约安全发展的难题,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监管工作不断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加快增城建设成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着力营造安全发展的社会氛围。着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发展格局。将安全生产工作成效纳入党政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建立“一票否决”制度,督促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指导镇街推进综合监管工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完善社会群众参与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探索,着力提升宏观指导能力。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分析判断安全生产形势、谋划安全发展、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的根本依据。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深入研究当今社会条件下工业化进程、社会管理进步与安全生产的内在关系;要拓宽视野,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更好地把握全市安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发展战略和安全生产事故防控措施。要着眼于破解安全发展难题,坚持依法治安,强化安全生产法治环境。强化政策治本,及时研究制订保障安全投入、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安全生产领域的人民群众维权等相关政策,加快缩短事故高发期,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着力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先行先试。通过创新思路和举措,在构建新的工作机制上取得进展。一是创新综合监管方式,探索完善煤矿、危化品、尾矿库、建设工程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联合执法。二是创新专项监管办法,结合分级分类监管,推进执法计划,规范现场执法,扩大监管监察的覆盖面,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创新安全检查督查形式,推进现场执法,分离执法与监督,扩大专家参与检查,实行异地交叉检查。四是创新专项整治措施,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不断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五是创新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控途径,制订相关规定,促进隐患治理制度化和常态化;探索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隐患数据库,实现计算机对隐患和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六是创新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载体,出台企业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活动,加大企业安全生产先进管理办法推介力度,探索运用市场和道德的手段,促进企业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增强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七是创新安全服务体系,为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作用,推进科技兴安,积极推广运用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高危行业技术保障水平。八是创新宣传教育培训形式。加大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力度,探索利用社会资源落实安全培训的途径。加强电视等媒体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制作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努力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四)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着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一是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用于排查和消除涉及公共安全的隐患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同时,逐步建立各级财政安全投入随gdp增长而增加的机制,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二是督促企业加强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三是继续开展“四个一”创建活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督促企业广泛深入贯彻安全标准,落实岗位作业规范,推动安全规程到位。四是加强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五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门机构,修订和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两支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故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安监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和指导全省安监系统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励安监队伍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全心全意做好安全监管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业务学习,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安监人员的监管能力,有效履行监管监察职责。三是进一步加强行风廉政建设,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按照执法为民,监管便民的要求,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文明执法,真正做到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四是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健全完善教育、监督、惩处的各项制度,确保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五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安监机构、装备建设。积极反映和建议争取解决镇街安监机构事业编制的问题,尽力争取有关专项资金,改善监管监测装备,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六是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同时,抓好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机关建设。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局领导班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局领导班子的政治学习,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习型、服务型
、创新型”领导班子。二是以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深层次内涵的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三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紧密联系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不断发现新情况,提炼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推动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
(二)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构建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作风就是形象,以良好的作风,正确行使权力,保持廉政勤政,是领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的保证和体现。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基层和有关部门的请示事项要及时答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对决定的事项要抓好落实。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并形成制度,在做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4个专题调研成果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的基础,深入持久地开展调研。重点是围绕安全发展战略,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调研,进一步理清安全发展的思路、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围绕安全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调研,寻求破解安全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局领导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分工,每年确定一到两个课题,集中进行调研,并注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征求意见制度。凡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要事先听取镇街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责任的部门的意见,一般先试点后推行。四是减少会议和文件数量,提高质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完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考核办法和日常管理措施。强化监督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三)加强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党支部议事规则,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对事关全市安全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政策调整、制度创新、财政预等重大问题,坚持由局党支部集体讨论决定。凡需要集体决定的重大事项,领导班子成员会前必须深入研究、认真准备,会上集思广益、充分讨论,慎重决定。严格遵守干部任用工作条例,认真执行干部任用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符合程序,论证充分,领导与群众、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篇5
关键词:城镇发展 税配套建设 关联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带动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所以,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要保护我们的水利资源。
1.我国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联系的现状分析
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我国发展的还不是很迅速,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很多地区出现了荒凉的现象,大面积的土地在外面,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特别是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非常大,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是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部完善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各种先进的技术都已推广到农村。利用这些积水对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能够使河道变的安全,不会发生城市内涝。另外,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鼓励各城镇单位大力开发水利,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使很多水利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样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存在的问题
水利配套建设在城镇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国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水利配套建设的发展模式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造成经济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存在这一些矛盾,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处理配套设施的建设严重落后。我国单立方水gdp产出非常低,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
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仅有30%,还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在很多小城镇中,几乎没有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配套设施建设更是少的可怜。这就造成污水没有处理就排进水域中,使城镇水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一半以上的城市引用水都不达标。对于污水再生处理,仅是世界水平的10%,这些都集中在大型的城市,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几乎是零,这种情况在影响居民生活基础上,也直接影响着城镇工业发展,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水力配套建设的好坏与城镇发展有着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2.1 水利配套建设和城镇发展相互制约
城镇发展与实力配套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水利配套建设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水利配套建设的规划、布局、利用直接制约着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发展对水利配套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加强对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在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要对城镇进行考察,水利建设的布局受到城镇布局的影响。现代社会城镇发展致使水利配套建设已经无法适应,这样就需要一定的改革。
对于一些中小型城镇的水利配套建设,在规划和布局方面非常不规范,不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很多城镇的水利配套建设与城镇的发展跟进不及时。这些城镇需要大量的水利配套建设投入。另外,在城镇睡觉配套建设的管理中,存在这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的问题,没有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很多地区出现,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城建等多个部门都对水利建设进行管理,这样就出现了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管理方式没有细化,使部门之间的协调规划和利益划分变的非常复杂,影响城镇优化和资源配置的进行。
3.加强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联系的相关措施
水利配套建设与城镇发展出现很不协调的一面,国家已经加大对水利配套建设的重视,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措施,通过对一些优秀水利配套工程的研究,总结了加强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联系的相关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城镇发展规划涵盖水利配套建设
在城镇发展中,水利配套规划建设要直接纳入环保体系,把水利配套规划建设作为基础项目进行落实。在规划中要聘请专业的水利配套规划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另外,各级政府要增加水利配套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后期的养护工作纳入经营管理的渠道,在不断完善管理中,加强对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的保护。对于水利配套设施工程的质量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合格,把水利配套建设直接提升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城镇水利配套设施管理
在城镇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中,政府发挥的领导、监管、调控的重要作用。如果确保城镇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朝着良性发展,政府就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另外,如果政府的作用不能够保证水利配套建设朝着良性的发展,就要把市场管理引入到水利配套建设中。利用市场管理机制来运行水利配套建设,这样利用全民参与的方式,能够保证水利配套建设的正常运行。政府参与和市场运营相结合能偶保证城镇水利配套建设的稳定和课持续发展。
3.3加强城镇水利配套建设队伍的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水利配套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也变得非常复杂,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施工队伍,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智能通过实施一些技术要求相对低的项目。
对于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工程,已经没有能力去完成,这样就要求我们对水利建设队伍的素质进行提高,培养一批思想坚定,技术熟练,熟知法律,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和施工人员,来保证城市水利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对城镇水利施工队伍管理要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在提高工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福利,这样能够留住那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结束语:
总之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镇发展中,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都和水力建设息息相关,好的水力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城镇发展,不好的水力建设会阻碍城镇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在城镇不断发展中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的联系合理利用这种联系,这样才能够以确保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和谐共存,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黄明方.浅谈城镇发展与水利配套建设之间的联系[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11(9):195-196.
[2] 于淑娟,赵志江,张富强等.乡镇企业聚集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7-10.
篇6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发展,发展问题,规划对策,南雁镇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1984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政策以来,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小城镇规模及小城镇经济不断扩大和增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特殊的国情下选择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所取得的成果。
但近几年来,小城镇的发展与大中城市、县市中心城区相比较,呈现出滞后和认识模糊的一面,许多小城镇发展带来的问题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南雁镇作为平阳县西部区域具备山水禀赋的小城镇,受前几年“以工兴镇”、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影响,其发展问题已逐渐凸显,马上着手总结其发展问题及提出相对应的规划对策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
2 南雁镇概况
南雁镇位于平阳县西南部,鳌江上游,距平阳县城昆阳镇32.5km、温州市区87km。南雁镇辖区土地面积有43.5 km2,2009年末辖区人口有7064户,共2.76万人。支柱产业是旅游业的宠物用品加工业。2009年,南雁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2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7家,主要以宠物用品加工生产为主,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同比增长8.36%;外贸出口达5460万美元,同比增长7.89%。
同时,南雁镇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国家4a级)的所在地,是浙江省重要旅游城镇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从全区自然景观资源组合来看,南雁溪流纵横,滩潭四布,构成了山明水秀的基本格局。就自然景观而言,溪滩、幽洞、奇峰、石堑、银瀑、景岩可称为“南雁六胜”。就人文景观而言,这里的儒教、佛教、道教汇集在东西洞一个景区里,可谓“三教荟萃”。 南雁荡山风景名胜特色可以概括为九溪汇流、“三教荟萃”。
3 南雁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3.1 小城镇发展有一定基础,但公共服务功能相对薄弱
过去的十余年里,南雁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加快了建设步伐,全线贯通水南公路,新修雁荡山大桥,新建南雁镇自来水厂,完善全镇的电力、电信网络设施等。但南雁镇目前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应该还是不足的,医疗和教育设施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目前镇区仅有1所中心卫生院、1所中学(15班)和1所小学(15班)。同时,南雁镇总体上还缺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也缺乏高层次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业和服务业配套设施。根据《平阳县南雁镇城镇总体规划》(2010-2030)中关于南雁镇建设用地情况的统计,南雁镇现状总建设用地面积为89.30hm2,其中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5.00hm2,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5.61%,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4.80m2/人。而这些数据都低于《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相关规定,南雁镇目前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仍然是相对薄弱的。
3.2 工业发展迅速,但带来严重污染
上世纪末,随着水头镇制革产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制革和皮加工企业进入了南雁镇,南雁镇工业经济迅速得以发展。1999年南雁镇工业总产值达5.1万元,同比增长20.09%,2003年实现出口外贸交货值达4446万元,同比增长17.58%;在1997年至2006年期间,一直是作为平阳县的工业优秀镇。但进入2007年之后,南雁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进入下坡路(图1)。工业经济走下坡路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县域总体规划明确规定限制南雁镇发展工业,南雁镇必须要淘汰污染型制革产业逐步过渡到重点发展生态型旅游业;二是,水头、南雁等小城镇经过前面几年的制革和宠物用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给鳌江流域带来了严重污染问题。根据浙江省环保联合检查组的检测报告显示,1992年鳌江水系还属于二类水质,1994年降到四类,1995年之后,沦到劣五类水质,意味着河流基本失去功能,2003年更是被浙江省列为浙江九大严重污染环境案件之一。南雁镇也因此频频出现在平阳县污染治理案件名单上。
3.3 具备特色优势,但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南雁荡山景区的环境资源除了自身的以外,还有临近的山门红色人文资源、腾峧苏步青故居与卧牛山、谢侠逊棋王文化资源等的配套组合。整个组合景区的面积达150 km2。然而,较之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这些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至今仍未得到比较全面的开发利用,以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尚在酝酿阶段。
另外,南雁镇与周边空间距离虽不大,距平阳县城昆阳镇32.5km,距温州市区87km,距苍南县城灵溪镇和龙港镇也只有15km至20km,但由于目前其只有靠57省道连接外界的交通主干线,因此显得偏隅一角。
从广域上分析,南雁荡山周边30km至50km范围内,西北有文成县百丈漈——飞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南有泰顺县廊桥、承天氡泉等特色自然——文化资源,有条件进行组合式开发,但由于南雁与文成、泰顺目前尚缺乏安全、快速的交通通道,因此,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南雁镇还组合不进温州西南部文成——南雁——泰顺这条旅游线路。
4 南雁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对策
4.1 合理配置,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
南雁镇规划和建设中应重点培育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的生活性基础功能和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注重提高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其发展成为宜居、宜游的特色小城镇。
目前南雁镇教育设施配置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规划建议扩建南雁镇中学,班级数增至18班;原址扩建中心小学,班级数增至18班;另新规划2所幼儿园。
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规划建议新建镇级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扩建镇卫生院、敬老院等医疗保健设施,扩建农贸市场,并且为旅游发展预留了发展用地。
交通设施方面。由于原汽车站规模小,扩建代价较大,且区域位置紧靠老城区,规划中建议扩大建设规模重新选址镇汽车站;优化、拓宽小城镇主要交通道路,并划出道路控制红线;规划公共停车场及公交停靠站线。
另外,为满足南雁镇旅游发展的需要,规划将旧城区作为旅游服务配套区(图2),建设与旅游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建议积极改造利用旧城区内的工业厂房,兼容工艺展示、宾馆、娱乐、休闲服务、饮食等多种功能;将宋泉酒厂和宋井酒厂改造成为酿酒工艺展示、酿酒知识营销、品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设施;将小城镇东侧规划为旅游休闲区,同时配置度假休闲服务设施。
篇7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在分析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以及总结阜新发展现代农业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阜新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促进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
1阜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土地总面积1031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3716万hm2,林地面积约30167万hm2,草场面积约7万hm2;丘陵山地占58%,风沙地占8%,平原占23%。总人口193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阜新地区人均耕地约0137hm2,农村人均耕地超过014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无疫病区。该地区属于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平均在711℃~716℃,活动积温337716℃,年日照时数282617h,是辽宁省日照时数最好的地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发量1789mm,无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场广阔,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粮食年产量15亿kg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kg,大部分可用做饲料,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阜新拥有健全的种畜繁育体系,原种猪场、关山种羊场、阜新种牛场在全国种畜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1年12月8日,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4年的转型实践,阜新市经济转型思路渐渐清晰,即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以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方针,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构筑“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变单一经济结构为多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把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导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培养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以煤为主的黑色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建立起阜新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着重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走“绿色农产品 精深加工 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努力建成为辽宁省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2、阜新市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综观4年实践,“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渐渐清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业也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三种产业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寻求一个链条式的综合式产业。阜新市大力发展了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由种养业向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延伸,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园区和农业专业小区;大力发展了以优质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阜新市现已引进和培育70多家龙头企业,包括河南双汇、内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兴发、东阿阿胶等国内有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肉羊、白鹅、肉兔、杂粮、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总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第一阶段的布局,初步构筑起接续主导产业框架[2]。
4、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26510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700531万元,增幅达26412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156%,增幅较大。农业(小农业)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业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达12318%;牧业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达6410%。4年来,林业和牧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畜牧业迅猛发展,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1213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经济转型给阜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突出表现在以高油大豆、专用玉米、杂粮、食用菌、花卉、专用马铃薯、红干椒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阜新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特点是打造绿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户企业、4个产品、约423313hm2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6户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①。特色种植业中,杂粮发展尤其突出。在转型中诞生的香香食品集团、五彩杂粮公司、化石戈谷业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组织杂粮生产,使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05年种植的约4113hm2杂粮中,为上述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就超过约0167hm2。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牵动,使小米乳、绿豆乳、红豆乳为代表的阜新市杂粮产品以独特的风味迅速打开了市场。
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继
2001年国家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阜新市又相继建立了29个专业小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已成立14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10个研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小区配套设施相继完成。
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仅在2003年的农村投资中,除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电网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性投资外,分布在乡镇的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完成7亿元的投资,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型4年来,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7、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和辽宁省的支持多是针对具体项目,多是一事一议,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社保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没有特殊之处,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具备优势,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效应[3]。
21312项目立项审批难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规划上报规模不大,与国家开设的专项项目对路少,很难进入国家计划,在项目争取上处于劣势,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很难。同时,国家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设用地指标,许多转型项目因用地审批问题而搁浅,土地问题已成为阜新市招商引资的瓶颈。
8、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项目资金筹措难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阜新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能力较弱,对一些重点项目很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阜新市是信贷贷差地区,许多信贷资金靠拆借筹措,不良贷款率较高。除4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银行———阜新市商业银行,在4家国有银行中,工行、建行审贷权已经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报送权,没有审批权,经济转型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
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调查问卷显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盼望尽快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体系,能获得正确市场导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盼望建立权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强迫命令;盼望健全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制监管。
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阜新市转型4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阜新这样一个资源枯竭、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尽快转变,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理性思考。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
2)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打造特色产业链。人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的消费逐年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今的国际农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单个生产企业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经营成本、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对农业资源实行纵向整合、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民营为主,依靠科技支撑。民营为主是解决经济发展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在转型投入上,坚持以民营为主,地方政府应为民营经济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一、二产业延伸,促进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4)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世界潮流,也符合阜新市情,是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旋律,阜新市要力争建设成中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不仅包括绿色食品,还包括生态、环境、政府服务、人文和消费。
4加快发展阜新现代农业的改进建议
国家应尽快建立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长期有效机制和统一政策扶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最终使直接投资项目转变到政策扶持项目。例如,对阜新规模较大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国债资金予以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承包农业园区或养殖小区的下岗职工和农户,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对利用矿区复垦地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创造的企业,应少征或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免征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等。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转型成败的关键,高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政府团队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市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清理地方性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标准化、公开化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
411重视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政府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服务软环境,树立环境经济理念,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城市品牌。对各类投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努力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其次,尽快建立健全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气象服务、政策和法律服务以及市场营销在内的相应机制。
412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几个知名品牌,以知名品牌宣传阜新新形象,以阜新新形象带动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应重点扶持象福龙生物科技、比牛哥乳业、田园实业等管理科学、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企业,通过辽宁省和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宣传这些品牌,在打造出全国知名品牌的同时宣传阜新转型中的新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这样既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招商引。413重视生态建设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在首位,搞好外引水源和域内水源项目建设,抓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
41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增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水平。同时,要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提高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扩大、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
415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三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对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五是加快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体系。
416“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既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重点方向,政府就应加大对相关企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实行“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的政策。在扶持中,政府应注意多采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应鼓励银行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还贷时间,考虑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贷款补贴或者提供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5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分析,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振兴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探索一条符合阜新市实际情况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之路,不仅实现阜新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为中国118座资源城市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这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平稳实现渐进式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光1支柱产业强阜新[n]1辽宁日报,2004-12-16(3)
篇8
论文关键词:木子店,米酒,现状,调查,建议
一、麻城木子店老米酒概况
麻城木子店老米酒作为当地传统特产,已有千年酿造历史。该酒系用糯米和特制酒曲酿造而成,色泽清亮,味道淳甜,营养保健,药用价值高,被人们誉为“麻东一宝”。当地居民几乎家家酿酒,该镇也因此被冠以“老米酒之乡”的称号。
拥有众多优势的木子店老米酒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盛赞,如唐朝黄州刺史杜牧过麻城歧亭,就曾留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宋代文豪苏东坡也曾高歌“定慧海棠香千里,东山米酒醉万家”(东山米酒即为木子店老米酒)。然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木子店老米酒至今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开发阶段。目前,尽管木子店镇15000余户当地居民家家都会酿造老米酒,但已经注册的正规企业仅有4家,且规模不大,产量也不高。据统计,2006年全镇米酒产量可达3000余吨(含农户自家酿制),其中作为商品销售的不足1000吨,其余均已自家食用为主。由此可见,木子店老米酒的商品转化率极低,产业发展还处于自产自销的低级阶段。
二、调查问卷反映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此次调查是由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组织的一次学生寒假实践活动。通过对近5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培训,组成了一个具备较高素质的调查员队伍;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调查范围基本覆盖省内各县市、省外部分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木子店老米酒的需求和销售等问题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有效问卷822份,有效回收率99%,其中省内有效问卷641份,占总体的78%,省外有效问卷181份,占总体的22%。另外,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1、关于木子店老米酒知名度的调查
关于木子店老米酒知名度的调查我们主要是从消费者和销售者两个群体的角度展开。
调查统计表明,接受调查的消费者在回答“您听说过麻城木子店老米酒吗”这一问题时,有80%的人表示“没听说过”,11%的人表示“听说过”,仅有9%的人表示“不仅听说过,而且喝过”。这表明木子店老米酒的市场知名度很低,其在广告宣传、市场推广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当我们将该问题与省内省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等相关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时,发现省内省外以及居住地这两个因素与之有较大的关联性。其中省内表示“听说过”以及“不仅听说过,而且喝过”的受访者比例达24%,省外的这一比例仅有5.4%,而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受访者中有88.6%选择“没听说过”,居住在县城、乡镇、农村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的比例依次为83.3%,78.4%,75.3%。这表明木子店老米酒在省内市场知晓度的情况要好于其在省外,在乡镇、农村知晓度的情况好于其在县城、大中城市。事实上,由于木子店老米酒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核心企业的引导,导致其在产品宣传上没能形成一个能够彰显产品特色的广告模式,针对产品的广告投入也非常有限,从而使得知晓木子店老米酒的消费者还主要局限于麻城市木子店镇的周边区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木子店老米酒在市场上还只能算是“本土品牌”、“地方土特产”。
在饮用酒经销商回答“您听说过麻城木子店老米酒吗”这一问题时,有82.7%的经销商表示“没听说过”,17.3%的经销商表示“听说过”,该比例要比消费者市场所反映的情况低2.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木子店老米酒知名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销售、推广做得不够。据了解,由于当地居民传统小农意识严重,木子店老米酒的发展长期处于自酿自饮、自产自销的状态,虽然该镇居民几乎家家酿酒,但已成规模的企业非常少,龙头企业更无从谈起。
同样地,我们也将该问题与省内省外、居住地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发现销售市场与消费者市场具有相同的规律:省外知晓木子店老米酒的受访经销商(12.6%)要少于省内的情况(19%),大中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知晓老米酒的比例依次递增,分别为8%,11%,19.1%,27%,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木子店老米酒“本土品牌”、“地方土特产”的市场地位。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表
样本特征
性别
年龄
男
女
25岁以下
26-30岁
31-35岁
36-40岁
40岁以上
人数
534
281
242
131
141
114
201
比例
66%
34%
29%
16%
17%
14%
24%
受教育水平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
人数
57
237
219
130
157
9
5
比例
7%
29%
27%
16%
19%
1%
1%
收入
居住地
1000元以下
1000-2000元
2001-3000元
3000元以上
大中城市
县城
乡镇
农村
人数
209
340
169
81
105
210
189
318
比例
11%
30%
20%
39%
11%
30%
20%
篇9
交流、探讨、建议、沟通在三个半小时的审议中,代表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站位高,目标明,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好报告。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岛内外一体化战略,顺应民意,深入人心,催人奋进。目前岛外新城正在按照“四高”标准进行大规模建设,“十二五”的美好画卷已经展开,大家都感到欢欣鼓舞。
提问题,谈建议,议发展,如何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全方位一体化,代表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李代表抢先发言,他说,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过程中,要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做到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一体化;王智代表积极建议,要多安排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落户岛外,全方位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陈代表则呼吁,同安区现在距离岛内最远,应该加快同集路改造,缩短同安区与岛内之间的距离,实现公共交通一体化。
刘同志边听边记,不时插话,与代表们真诚交流,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刘同志表示赞同,他说,交通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要推进岛内外交通一体化布局;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充分挖掘潜力,合理开发岛外旅游资源,培育新的旅游景点。
篇10
[论文提要] 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造成了整体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这种低效率的状态,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针对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谓“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有效的“机制”一旦形成,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就能保持稳定运转和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制度”、“体制”和“政策”则是促使有关“机制”形成并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指为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需要具备的城乡系统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构成城乡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相应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应该包括空间]进机制、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产业关联机制、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生态良性互动机制、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主要内容。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这七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一、城乡空间]进机制
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进的机制。合理的空间]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规模,以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二是确保高效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
我国人口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但2006年城镇化率仅为43.9%,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但同时还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等现实约束,以耕地资源为例,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9公顷。因此,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通过规划、法律等手段来引导。首先,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禁任何缘由的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确保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其次,要科学规划城镇和工业布局方向,城镇和工业用地优先使用荒山、荒坡等不宜农耕的土地。最后,要提高城镇和产业空间利用标准,城镇的空间开发要以内涵式开发为主,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组团式城区,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产业空间布局要符合高标准的多层标准厂房、单位土地面积投资下限等要求,采用节约型生产方式。
二、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
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是指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选择就业的机制。完善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可确保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依靠城镇化吸收过剩的农业人口,依托大城市发展辐射作用覆盖面大的城市群,使城镇化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
通过城镇化使落后地区的人口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主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加以完善。首先,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小城镇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做好大中城市高水平教育机构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其次,要彻底消除对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禁止就业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充分尊重公民的迁徙权利和就业权利。最后,要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尤其要提高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治安、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乡产业关联机制
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指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镇产业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之间的互利合作。完善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体现城乡经济主体利益一致性,进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我国对外输出的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能源、矿产、粗加工品为主,过短的产业链条和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削弱了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乘数效应的实现。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就必须合理安排各类城镇和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城乡产业关联机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首先,要大力扶持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镇食品工业、农机工业、批发零售、粮食期货等涉农产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要理顺乡村农业与城镇工商业的产品交换关系,避免粮食、食品和农资价格的大幅波动,确保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物流的顺畅和贸易的公平。最后,要大力调整产业的布局结构,按照规模化的要求布局农业,按照集群化的要求布局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各产业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融合。
四、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存款、贷款、证券、财政资金等金融资源交互流动的机制。合理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应当确保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特征,由城镇流向乡村的金融资源主要是有限的财政资金,而由乡村流向城镇的金融资源则主要是大量的居民存款。建立和完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效果将产生关键影响。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尤其要在中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提高金融资源的整体规模和质量。其次,要积极引导城镇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开拓业务,提高城镇金融对农村金融,以及大中城市金融对小城镇金融的带动作用。最后,要努力创新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制度,大力推进小额信贷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效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业务。 转贴于
五、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
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是指城市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对乡村及落后地区的扩散并带动乡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般来说,大中城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集中地,而创新成果向乡村地区的扩散和传播能力将决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
我国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中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而且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渠道不畅。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主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科研机构的整体规模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增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实力,而且要大力鼓励企业界的研发活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其次,要加强科研机构与广大农民和落后地区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产业转化。最后,要提供合理的利益诱导政策,鼓励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建设。
六、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
城乡生态互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生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地域上相连的城乡在生态上本就是一体的,任何一方生态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的生态造成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产生进一步的连锁反应,而良性的生态互动机制则可保证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扭转生产方式,实现碧水蓝天的良好生态。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相关制度来实现。首先,要大力改造和恢复生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抓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划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地区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其次,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完善投资项目环境保护审查、污染物排放许可等制度。最后,要积极扶持循环型经济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改造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
七、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