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3 17:43:14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1

激l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学校领导要发挥好领头羊作用,身体力行地引领校本研修工作深入开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二是实施主题教科研引领下的校本研修策略,创设研修载体,举办研修活动,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三是重视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形成提供专业支撑。四是建立科学的校本研修评价体系,科学利用教师的校本研修成果,以此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五是加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一、校长要亲自挂帅,带领学校班子成员做校本研修的先锋队。

学校领导引领校本研修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形成的基础性工程。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来源于教师观念和情感。校长和班子成员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能给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它既是一种领导力与带动力,也是一种感召力与同化力,能促进为师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情感由衷地向校本研修方向转化,萌生出投身校本研修活动的动机和内驱力,进而衍生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引领校本研修工作是学校领导的神圣职责。校领导引导的校本研修工作能促进他们与教师间的融合,增进专业情感,激励教师们自觉地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取长补短,互勉共进,把校本研修活动由被动实施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离不开校领导的专业引领,校长和班子成员必须做专业人,不抛弃三尺讲台,做甩手当家,必须带着教科研课题,用实践和行动去影响、感染和带动教师,丰富和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同时,学校要赋予校本研修工作以管理内涵,让其分担部分管理任务,借助专业管理化解管理矛盾,破解管理难题,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形成助力。

二、实施主题教科研引领下的校本研修策略,创设研修载体,举办研修活动,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学校要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组织机构,落实并推进校本研修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的认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达成校本研修共识。其次,学校要设立教科研一级课题,学科组围绕学校大课题确立二级课题,然后,组织教师设立研修子课题。课题研究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供路线图、指挥棒和有效载体,并把研修任务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也把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智慧及情感凝聚到课题研究上,强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校本研修把教师们捆绑到一起,促进了彼此学习交流,共同反思研讨,带头创新实践,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专业情感与研修氛围。另外,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科学方法与素材,都是教师们所喜闻乐见的,极容易被教师接受和运用,这种做法降低了教科研门槛,有助于破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激发教师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激活教师们的求知欲和正面情绪,助推教师实现自主性发展。

三、重视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形成提供专业支撑。

培训工作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快速路。培训工作必须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前提,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要成立培训组织机构,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把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个人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岗位实践结合起来,给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尽可能大的可选择空间。学校可实施引领式、激励式等积极的培训模式,让教师能静下心来,投入进去,涵养教师的参培兴趣。校本研修是最接地气的师培方式之一,它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揉和到一起,把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揉和到一起,把专家引领与自主研修揉和到一起,把培训变成了教师在学中思,在思中做,在做中学的循环过程,实现了教师在学、思、做等方面的融合与交替中成长,促进了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

要搭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平台。研修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操练与验证场所。在研修平台上,教师既可以练出校本研修工作的信心、勇气与本领,也可以激发出教师们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与动力,比如,学校搭建教学基本功训练平台,就能引导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基本功训练当中去,以此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

四、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利用教师的校本研修成果,以此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校本研修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教师尊严的重要支撑与价值体现。利用校本研修成果中的杠杆功能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把教师校本研修成果作为教师评先选优、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利益上的获得感和价值上的被认同感能刺激教师自觉投身于校本研修活动,转化为达成专业目标的力量和行动,以此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学校要营造尊重校本研修成果的风气,积极创造条件,推广校本研修成果,树立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典型。学校要把校本研修成果与教师的切实利益捆绑到一起,引导教师走进自主研修的大门。当然,利益驱动模式只能作为一个手段,借助利益驱动效应引导教师由被动式校本研修向自主性校本研修转变,达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目的。

五、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供支持,保护和张扬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2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修内容,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有关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汤老师所论述的校本研修,特征如下:一是强调了研修主体和研修内容,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研修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修行动要基于校情,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强调了校本研修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三是指出了校本研修的综合性,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四指出校本研修是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

我校在定位校本研修时,主要依学者汤立宏的观点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校本研修融入“弘美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之一。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及建设现状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特征。

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处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最高逻辑位置,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处于次级逻辑位置。

弘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可分作: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等。

(二)“弘美教育”建设现状

2015年,学校选择了从学校办学实践线索切入,在尊重和延续首都师大二附中的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及符合学校发展事实和文化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访谈、调研,采用倒推法,提出了“弘美教育”这一核心词,进而对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表述形式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等。

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

1.根据文化建设方案所提供的框架,形成具体的可落实的操作方案或行动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领域。

2.构建落实学校文化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

包括: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仪式等等。

二、“弘美教育”中的校本研修

(一)开展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1.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体系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然后依照学校文化操作变量依此分解这个概念。在逻辑分解过程中,使用统一逻辑下的不同概念表述各个逻辑层级。“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由此而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 弘美”,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办学目标“立仁书院 弘美花园”,在这一具有和美的价值属性、结构化的功能属性、行动论的方法属性、自洽的逻辑属性的文化结构中,“立仁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源头,是实践所支撑的核心,是工作的出发点,育人目标则成了学校工作的作用点。

2.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所站角度不一表述多样,但基于“实际问题”成为了研修具有共性的出发点,“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上述王祖琴版定义,强调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场所,教师及专业人员、学校领导的研修出发点为教育(改革)实践。

(二)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

1.校本研修主体

在诸多研究校本研修的论文中,强调了教师是研修的主体,而课程及课程的实施则是校本研修的聚焦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从课程实施本身的角度看,课程实施既不是学生每一个人相互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独立进行的活动,更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也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因而,就课程一个方面看,校本研修的主体可有以下组合: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年级组,教师―教学干部,教师―德育干部,教师―校长等等。课程领域内,具体研修内容不同则组合方式不同。

2.校本研修的内容

将“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落实,需依据实践体系构建行为框架,上文论述,我校工作的重点确立为: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操作变量之间,及与理念体系的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均在校本研修的范畴之内。

综上两点,我校将全员(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均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辅之以专业研究人员,以不同的组合形式,研修本领域或跨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都基于“立仁弘美”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的发展及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服务的原则。

(三)校本研修的技术路线

我校校本研修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和预期的研究目标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

其次,开始着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随后,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再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研修模式建立的原则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以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研修手段,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在我校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上,需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弘美立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为育人目标服务。

(2)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本校作为研修的基本单位,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培育、本校教师及本校的发展为研修目的。

(3)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

(4)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2.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举隅

(1)接受―借鉴式校本研修。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与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整合,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修活动的组织应当注重帮助教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和自主建构上。其具体做法有: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读书活动(研读优秀教育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观摩研讨等。

(2)反思―探究式校本研修。主要特征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修,有较大的自。其具体做法有:对教学活动分片断进行分析提炼的“微格研修”,以系列性课例为载体的“课例研修”,以教学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的“教学诊断研修”,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追忆评析的“案例反思研修”,以典型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剖析为主的“个案研修”等。

3.以“弘美课题群”为带动有机整合校本研究模式

2015年至今,已立项市级课题两项、首师大共同体课题两项:

区级课题17项,覆盖了15个教研组,18人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13人次参与区级及共同体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间的打通,注重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

以此组成了:

(1)以《“弘美教育”理念及践研究》为统领,《首师大二附中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一级课题。

(2)以首师大共同体课题《首师大二附中“弘美”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示范引领的,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实践要素五个课题为主的二级课题。

(3)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以首师大二附中为案例》为龙头的涉及具体学科的,聚焦具体学科问题的三级课题。

(4)校级课题、备课组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为四级课题,让研究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整合研修方式,及时校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状态,提高教师员工素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目标。

三、校本研修与“弘美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校本研修是实现“弘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式

从本校教学教育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以本校教师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选择研究程序,例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等,再到选择评价方法,每一环节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将理念落实落地。

(二)校本研修融入到“弘美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师文化部分以“魅力教师”来命名。魅力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学问,二是有品位,弘美教育的这两个词在教师身上投射出来。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以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研修队伍,突出校长、领军人物的研修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区级、校级课题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明确时间节点和成果形式,要求提交合理规范的研究报告,争取发表。

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过程收集制度、结果评价制度。在引入首师大附中年度评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制定《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过程记载考核制度》、《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四、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弘美教育”这一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运用校本研修的策略,不断梳理和完善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从管理到课程到公共关系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能将育人目标落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持和传承我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的一定优势,提升我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3

一、 叩问校本研修之痛

1. 主题缺失问题。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专题意识越来越强,但每学期定什么主题,却让组织者绞尽脑汁。往往想到什么是什么,随意性较大;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再干脆流行什么做什么,依着别人的样子,照葫芦画瓢。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活动,一次活动就完成一个主题研究或解决一个问题。一学年下来,研修次数频繁,主题多而杂乱,缺乏系统的联系,好像无数珍珠散落天际。

2. 形式片面问题。时下,盛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多,如观课议课、课例分析、反思总结、沙龙论坛、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等,研修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几种形式简单组合。虽然条块清晰,但片面运用难与主题契合,导致问题重重。同伴互助很快会失去新鲜感;薄弱学校难请到专家,且讲座不易对症下药。长此以往,不禁让人质疑研修形式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主体缺失问题。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领导一头热,教师缺乏研修的热情。35周岁及一级职称的评定,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场研修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可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口中。课例展示的总是几位年轻教师,交流研讨的又集中在几位骨干教师身上。即便点名评议,也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教师主体缺失,内需不足。一场研修活动结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后续的行为跟进和反思实践了。

二、 感悟校本研修之伤

为了了解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我校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端倪:

1. 关于研修主题。91.4%的教师认为,每次研修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82.9%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实际需求;77.1%的教师认为,事先不知研修主题,会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由此可见:每次研修活动需要切合一个主题或解决一个问题,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来。引领教师参与到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明确研修目标,深入研修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讨,挖掘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产生新的思考。

2. 关于研修形式。“在研修活动过程中,您觉得怎样的活动形式最有效?”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d.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 (57.2%);c.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31.4%);其次是: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11.4%)。没有教师选择 a.听理论讲座。由此可见,同事间的交流往往因局限于经验的共享,而缺乏权威的引领,就出现了“萝卜炒萝卜”的耗时低效现象。所以,教师更渴望有专家或优秀团队,能深入课堂细致引领,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得到专家一对一地跟踪指导,促进其快速提升。而年龄偏大些的教师,则倾向于专业团队给他们提供范例,供参考学习。其实,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就是深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解决个人教学中的问题。

3. 关于研修过程。在调查“您喜欢哪种现场研讨方式?”这一倾向性意见时,绝大多数教师喜欢让与会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上课教师、与会教师和专家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现场氛围,而不喜欢让研修活动变成“一言堂”。在“您是否会在研修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数据统计中,仅有 23.1%的教师会主动现场发言,而76.9%的教师则成为现场旁观者。由此可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觉得研修活动过程中,需要提高参与者的互动交流。教师们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多方的意见,希望有思维的碰撞,找到自己的知音,或者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同时,又漠视自我主体的行为。长期在研修活动中被边缘化,使他们满足于仅当观众,而不愿走至台前,展露观点,参与研讨。

三、 探寻校本研修之路

问诊校本研修之痛之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需要聚焦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目的不是把教师塑造成理论人,更不是像布迪厄所批评的那样,“把实践活动变成符号学书写游戏”。因此,校本研修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确定研修主题,并为此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我校在区域内属于较薄弱的学校,校本研修开展也曾举步维艰。自2012年底,学校成功申笫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后,我们尝试以课题为抓手,坚持开展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学校校情的,以课题为引领,以研修为活动载体,在实践中渗透问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式,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研修模式。下面,以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的《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为例,谈谈我校在改善校本研修状态,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关注生成,提炼问题,追求主题的系统性。自学校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确定以来,各教研组反复研读《课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资料,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研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展开新的思考。每学年,各教研组都会将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共性问题,认真梳理提炼,分解细化为校本研修的系列化小主题。这些系列化主题在研修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研修过程中,更具有参与性与生成性;在研修效果上,更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本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校本研修主题,就是语文教研组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在上一学年《扎根语言文字,追求适性课堂》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中,衍生的新问题。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第二、三年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目标“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第二学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教学容易贪大求全,目标茫然,随意性强。如何依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确定位目标,有效开展实施,是目前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语文组决定在本学期开展《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希望能进一步明晰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探究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及操作方式,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2. 遵循规律,层层推进,优化形式的多样性。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们普遍厌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校本研修活动,而更倾向于草根式、有价值的研修项目。研修的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形式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怎样用好。单一的研修形式或将几种形式简单叠加,而不注重内涵与本质的需要,忽略教师的能动性,不遵循研究规律,是难以实现研修效果的。学校校本研修的组织者,要善于把多种研修形式进行优化整合,使活动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所有的参与者全员投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深入其中,有所贡献,共享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就将“课例研讨、反思体验、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专家引领”等形式进行相机融合,紧扣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研修阶段,根据需要,采用适合的研修形式,逐层深入,螺旋提升,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收获成长,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附“研修过程”)

3. 深度研修,智慧共生,实现过程的互动性。课题研究式的校本研修,就是引导教师们亲历研修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针对问题展开学习,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围绕重点深度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支持,让交流互动过程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和思想的碰撞,促使教师变得更为聪明。虽然,较薄弱的学校很难请到专家或优秀专业团队加入和指导,但我校借助“一体化办学”的契机,依托“1 x”校本研修实验项目,将优质资源最大化运用。导师全程参与研修活动,提供范例细致指导;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倾情加盟,互动研讨,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专家现场针对问题答疑解惑,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或问题情境中去阐述。组织者适时凸显不同观点的争论焦点,引发教师们自己去辨析、去思考,共同催生出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让整个活动焕发出光彩。

在《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第九阶段的活动数据统计中,教师的发言面100%,共同体校优秀教师参与面100%,教师互动率64.7%,专家对即时生成的4个问题答疑,现场解决1个问题,经专家指导梳理提炼后生成两个问题,作为后期行动研究内容。在本次研修活动后期的跟踪问卷中显示:有57.8%的教师,在研修活动结束后,能自觉整理笔记,修改完善教学反思,梳理下一步的教学研究方向;有78.9%的教师,继续思考研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有益尝试;有84.2%的教师,表示会借鉴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

可,基于教师实际需求的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真正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以研究者的智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和研修热情,使校本研修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4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有效为追求,以提高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唱响“强师工程”的主旋律,为各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明确目标,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1.关注教师发展,确立培养目标

教师的不断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特征,也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要有不同发展要求和能力,因此,各校要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创造各种条件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养成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示范性学校提出了“135”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有1位教师成为市名教师,有3位教师成为市学科骨干教师,有5位教师成为市教坛新秀。

2.立足校本研修,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为使“强师工程”真正适合每位教师,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教师们原有的专业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发展规划,分校教改之星、校教学骨干、市街道教坛新秀、市教学骨干和市名教师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帮助教师快速成长。

3.结合各校实际,确立校本研修内容

立足各校实际发展、结合教师个人愿望与各校发展愿景的校本研修,才是最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教师立足于校本、立足于课堂教学,并能自觉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完美化,进而使工作成效与能力素质得到促进和提高。校本研修的内容有:师德建设、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及专业知识培训、学科基本功全员培训、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研究学习、作业的优化设计等。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自觉、自主地进行校本研修,形成立足于校本的研修氛围。

二、 规范管理,推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校本研修制度化

各校要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科室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只有制度到位,学校有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等,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学校要建立“校教研中心――校教研大组――年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并制定相关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位。“校教研中心”以校长为组长,组员包括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主要成员。“校教研大组”以学科分,分别由学校各学科的学科骨干、教坛新秀等担任组长,组员由相关学科教师担任。“年级教研组”按年级段进行划分,组长由年级段中的骨干教师担任,组员包括年级段相关学科教师。这种三级管理网络既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又能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校本研修活动的效度。

2.校本研修日常化

各学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校本研修要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要求每周组织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题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研修工作日常化。各校确立教师日学习制,号召每一位教师坚持天天学习,日日反思;周活动制,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即“每周一研”;邀请市教育教学专家,名优教师进行讲座、辅导、上示范课等。

3.校本研修有序化

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切实按照拟订的培训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既做到专题明确,又做到承上启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校长室每月组织一次校务会,教导处坚持举行周班主任例会制。规范教研组活动,创新教研活动,推广学科教研成果,精细化教案策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课堂内外师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修实效性。

三、 形式多样,注重校本研修实效性

1.围绕教师成长,开展校本研修

(1)依托青年教师联谊会,创新校本研修,为他们“提格”培养提供条件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学习研讨氛围。为促进每位青年教师健康地成长,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联谊会至少每月举行一次的活动,主要进行抓业务、强素质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学习,使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快速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

(2)学习促研,为教师营建成长氛围

牢固树立“学校就是一个研究中心,教师就是研究院”的理念。鼓励教师读书,创设书香校园,并以沙龙、论坛等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广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输送骨干教师脱产去省市名校跟班学习,跟踪听课。与此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学习培训反馈工作落实,要求每位教师学习后或进行理论讲座,或以模仿课汇报,或交流学习感受,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2.依托教研组建设,构建校本研修

学科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阵地,各校立足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1)“同伴互助式”学习活动

倡导“互通、互促、互助”的教研风气,教师间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共享经验和成功。教研活动由组长负责,要做到学习有专题。每次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学习讨论。

(2)“专家引领式”研讨活动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做基础,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理论高度。教学实践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所以,培训单位应安排邀请市名师、骨干教师去各校巡回作讲座或上示范课。

(3)“反思提炼式”研究活动

“实践与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理念的窗口。通过研修活动,教师把实践与反思作为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并及时写好反思,为自己积累教学经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鲜活的案例进行“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四、 科研一体,创新校本研修新思路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5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 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 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 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 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 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6

论文摘要: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工作也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急需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为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教研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要通过工作重心下移来指导研修活动。 

 

一、以学习和指导为突破,积极引领校本研修活动 

 

随着新课程有效实施,教育研究部门不再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是变成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科研交流中心、教师培训中心。研修职能的转变直接导致教研员角色的变化,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教研员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更多是对教研员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为基层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校本研修专业的指导、服务和个性化的帮助。 

1.研究员需坚持每日进修 

教研员无论工作多么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研修,做到博闻多学,保证自身知识更新。一方面,教研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学习心得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能力。 

2.教研员要有自己的思想 

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要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共同成长。在研修工作上,要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要在品行与学识上做教师的楷模。 

3.在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中,教研员工作方式要由自上而下的检查,变为平等交流和指导 

提倡教研员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通过深入到课堂的活动,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闪光点和发现不足,掌握第一手资料,来帮助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反思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 

4.教研员应当承担课改理论指导的任务 

研究员作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要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站在更高的层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通过何种途径将课改理论与教师的教学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指导教学。 

 

二、以理论研究和专职培训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校本研修活动 

 

教研员作为研究者。通过专业的研究,构建研修模式,研究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遇到的焦点问题和棘手问题,研究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研修一体的制度体系,研究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 

1.教研员应当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 

在以往的研修活动中,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教师只是普通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修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教研员要帮助教师创造条件:一方面,要了解教师们在教学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求,从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教研员应当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需要让广大的教师意识到,教学即研究。 

此外,教研员还应具有“校本研修”联动研究意识,研究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校本研修”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可以自我封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如何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必须构建一个引领校本研修深入开展的支持网络。而这个网络需要由教研员来组织建立,教研员在这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组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促进校本研修和教师发展。 

为了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成立市、县两级学科研修组,将市区学校按学科成立区域学科研究组,县级可成立学科中心交流组,定期就课改中的教学共同遇到问题开展探讨、交流。在研修过程中,教师们或就学科中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把自己获得的信息拿出来交流,或就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拿出来分享,或对理论学习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等。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中,畅所欲言、合作交流、学习反思、沟通对话、思想碰撞。通过区域学科研究组、学科中心交流组活动开展,有效地改变农村教师个体孤立无援的教学研究状况。为了有效地避免学科研究中的低层次重复,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教研员在必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跟踪指导。这样,可以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2.教研员应注重骨干教师培养与培训 

教研员应把建设一支过硬的骨干梯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骨干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需求是不同的。应根据其发展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通过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活动,与教师的日常交流等途径,有意识地发现和发掘有潜力、有创造力的教师,重点培养其独立研究和组织研讨的能力。教研员应当指导骨干教师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让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意识地引导骨干教师主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三、以参与和管理为重点,全面规范校本研修活动 

作为教研员,如果没有“参与者”的角色意识,不亲身参与教学第一线的活动,就很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管理工作。 

教研员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年级组与学科组研修活动。只有经常亲自参与课堂教学践活动和原生态的研修活动,才能增加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交流,才能提升“随堂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正确认识,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教研员作为研修活动的参与者,点拨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重要。首先,从有助于引发教师思考、操作的角度提出建议,为教师的反思、选择、创造提供空间;其次,从引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校本研修宏观管理方面,教研员要做到三抓:一是要抓对整个校本研修工作的总体策划;二是要抓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三是要抓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审批,组织实施中的推进,过程管理中的监测,展示评价中的导向。在微观管理层面上,每学期对学校学科组的研修都要提出具体要求,要组织引导、敦促学科组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制定研修计划、确定主题、组织研修、过程管理、资源建设、展示评价等流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管理。 

总之,通过教研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角色转变,极大促进了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保证了新课改有效推进。只有打造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教研员队伍,才能更好的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培养具有校本研修特色的学校。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教研员 校本研修 角色 

 

一、以学习和指导为突破,积极引领校本研修活动 

 

随着新课程有效实施,教育研究部门不再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是变成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科研交流中心、教师培训中心。研修职能的转变直接导致教研员角色的变化,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教研员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更多是对教研员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为基层的学校和教师提供校本研修专业的指导、服务和个性化的帮助。 

1.研究员需坚持每日进修 

教研员无论工作多么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研修,做到博闻多学,保证自身知识更新。一方面,教研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学习心得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能力。 

2.教研员要有自己的思想 

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要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共同成长。在研修工作上,要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要在品行与学识上做教师的楷模。 

3.在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中,教研员工作方式要由自上而下的检查,变为平等交流和指导 

提倡教研员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通过深入到课堂的活动,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闪光点和发现不足,掌握第一手资料,来帮助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反思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 

4.教研员应当承担课改理论指导的任务 

研究员作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要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站在更高的层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通过何种途径将课改理论与教师的教学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指导教学。 

 

二、以理论研究和专职培训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校本研修活动 

 

教研员作为研究者。通过专业的研究,构建研修模式,研究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遇到的焦点问题和棘手问题,研究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研修一体的制度体系,研究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 

1.教研员应当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 

在以往的研修活动中,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教师只是普通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修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教研员要帮助教师创造条件:一方面,要了解教师们在教学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需求,从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教研员应当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需要让广大的教师意识到,教学即研究。

此外,教研员还应具有“校本研修”联动研究意识,研究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校本研修”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可以自我封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如何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必须构建一个引领校本研修深入开展的支持网络。而这个网络需要由教研员来组织建立,教研员在这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组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促进校本研修和教师发展。 

为了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成立市、县两级学科研修组,将市区学校按学科成立区域学科研究组,县级可成立学科中心交流组,定期就课改中的教学共同遇到问题开展探讨、交流。在研修过程中,教师们或就学科中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把自己获得的信息拿出来交流,或就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拿出来分享,或对理论学习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等。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中,畅所欲言、合作交流、学习反思、沟通对话、思想碰撞。通过区域学科研究组、学科中心交流组活动开展,有效地改变农村教师个体孤立无援的教学研究状况。为了有效地避免学科研究中的低层

[1] [2] 

次重复,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教研员在必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跟踪指导。这样,可以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教研员应注重骨干教师培养与培训 

教研员应把建设一支过硬的骨干梯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骨干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需求是不同的。应根据其发展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通过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活动,与教师的日常交流等途径,有意识地发现和发掘有潜力、有创造力的教师,重点培养其独立研究和组织研讨的能力。教研员应当指导骨干教师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让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意识地引导骨干教师主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三、以参与和管理为重点,全面规范校本研修活动 

作为教研员,如果没有“参与者”的角色意识,不亲身参与教学第一线的活动,就很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管理工作。 

教研员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年级组与学科组研修活动。只有经常亲自参与课堂教学践活动和原生态的研修活动,才能增加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交流,才能提升“随堂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正确认识,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教研员作为研修活动的参与者,点拨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重要。首先,从有助于引发教师思考、操作的角度提出建议,为教师的反思、选择、创造提供空间;其次,从引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校本研修宏观管理方面,教研员要做到三抓:一是要抓对整个校本研修工作的总体策划;二是要抓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三是要抓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审批,组织实施中的推进,过程管理中的监测,展示评价中的导向。在微观管理层面上,每学期对学校学科组的研修都要提出具体要求,要组织引导、敦促学科组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制定研修计划、确定主题、组织研修、过程管理、资源建设、展示评价等流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管理。 

总之,通过教研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角色转变,极大促进了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保证了新课改有效推进。只有打造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教研员队伍,才能更好的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培养具有校本研修特色的学校。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8

一、重计划,轻落实

目前,很多学校颇为注重校本研修,并为此成立了教科室并有相关负责人,在学期初制定了校本研修计划,然而之后的研修活动却是随心所欲,时断时续,致使计划成为纸上谈兵,研修活动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某市教育督导团到a校,想看看该校的校本研修,相关负责人拿出一沓研修计划。督导团要看教师的研修笔记,负责人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不了了之。原来,该校制定了计划,却很少付诸行动,甚至根本没有开展相关研修活动,研修笔记自然没有。事实上,不少学校搞研修,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凭心血来潮,把计划束之高阁,置于脑后。显然,这样的校本研修,没将计划付诸行动,所谓“光打雷,不下雨”,抑或是“雷声大,雨点小”,计划再完美,不过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徒有美好的愿景,缺乏真正的“行动”,何谈效果。

若想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成为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推手,就要根据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立研修主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具体到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个活动日,教师具体干什么,怎么干,都要有翔实的谋划安排。今后的研修活动,需遵照计划严格执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及时调整使之切合该校教师实际,避免只定计划,不按计划行事,或者不早计划,早打算,早安排,而临时才随便抓个“主题”,让教师没有准备,无所适从。这样的校本研修,其效果可想而知。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理想,不付诸行动,亦如美丽的肥皂泡!我们只有把计划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研修活动中,引领广大教师扎实地行动起来,校本研修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重资料建设,轻研修过程

校本研修强调的是一种行动研究,唯有“动”起来才可能有效,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实中有不少学校,颇为重视资料建设,把资料建设得非常完美,美丽了我们的视线,却荒芜了教师的研究学习过程,如此一来就弱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校本研修成了美丽的“躯壳”。殊不知,校本研修是一种“以校为本”“教师即是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轻视甚至省略过程,研修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某师训中心将考核各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b校教研组长深感诚惶诚恐,其所在学校相关工作为“零”,顶多只有计划,也是网上下载的。他灵机一动,何不“百度”一下,上网搜索,下载,打印,装订了四五份,并在相关内容上标明,学习时间、周次、内容,把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大家轮流传抄,做好笔记。几天后,一本本内容充实,整洁美观的校本研修笔记,摆到了教研组长的桌上。他操起教导处公章,逐一盖上鲜红的印章,签上检查意见,如此一番忙碌,校本研修就算大功告成了。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b校的“校本研修”搞得“好”,而被表彰为“校本研修先进单位”。我们不难想象,那一本本“耐看”的笔记,让人眼花缭乱,骗了检查者的眼睛,不过是遮眼的浮云。这样的校本研修,不搞也罢。

笔者了解到,像b校这样的校本研修,为数不少。如此研修,除了哄骗检查过关,获得一个虚妄的荣誉,无疑是在制造垃圾。这种注重资料建设,而忽略了过程的校本研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发展会有多少益处呢?从本质上而言,校本研修是一种行动研究,是融合于教师的教研教学活动中,并非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之外,是基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种行动研究。缺失了研修过程,教师缺乏与同伴一起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的过程,没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所获甚少。有效的校本研修,不能缺失过程,没有行动过程的研修,即便资料笔记再多再好看,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只有真正沉潜下去,引导教师结合平时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研究、培训、学习、思考、反思,校本研修才不会成为一种噱头,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秘密武器。

三、重理论学习,轻联系教师自身实际

现实中,有些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理解失之偏颇,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好高骛远,只顾学习专家的理论,而荒了自己的“田”,表面上搞得热火朝天,实则偏离了“轨道”,脱离了本校实际,游离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之外,致使校本研修没有了“根”,浮于浅表。

c校因校本研修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成了一所校本研修示范校,兄弟学校纷纷前去取经。然而,该校某教师私下向笔者透露,其所谓的校本研修,无非就是教研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专家名师的理论,做做笔记,整整资料。应该说,一线教师很有必要学习专家名师的理论,这是校本研修应有之义。然而,我们忽略了校本研修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其研修的基地是学校,研修的主体和活动在“学校之中”。换言之,校本研修是本校教师与其教育教学行为“对话”――根植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这就确定了研修主题应来自本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是为了学习专家名师理论而研修。事实上,这种脱离“校本”的研修,没有触及教师自身面临的困难,不会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兴趣,即便“研修”也是勉强为之,如此隔靴搔痒,安敢焉求效果?

因此,校本研修的着眼点应是学生、教师、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大家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问题的研究者,人人不可或缺,研修活动的内容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自主需求。这些来自“本校”的触手可及的问题,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认识,容易上手,容易解决。实践证明,当研修的问题来自身边,校本研修真正急本校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解教师之困惑时,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兴趣,积极投身于研修活动中,努力认真“研修”,效果自不待言。

四、重刚性规定,轻唤醒教师产生认同感

不可否认,校本研修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研修制度来保证。诚如,一名学者所言:无论一次研修活动做得多么精致,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再精致的活动也只是一次活动而已,很难延续下去。因此,不少学校制定了很多刚性制度条例来“赶”着教师,进行研修。

d校的校本研修制度不少,光是墙壁上的就有五十条之多,而且把这些条条框框纳入考核教师工作绩效的范围,本以为有了制度教师就会积极研修,结果事与愿违,大家不但没有热情参与研修,反而怨声载道,颇多抵触情绪,草草应付了事,致使研修流于形式。试想,教师在学校的刚性制度下“被研修”,效果能好吗?诚然,有效的校本研修必定离不开研修制度,但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不应仅仅用制度去“推”着教师研修,更多的是想方设法使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唤醒内心专业成长的愿望,激发其参与研修的热情。顾泠沅认为,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校本研修制度反对采取刚性的、表明的条文,而更多地把激发教师真正的职业热情,为他们的教学和发展提供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服务支持、创设条件、提供空间作为方向。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应循着为教师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支持的视角,去构思校本研修的制度,多激励少责罚,多为教师研修创设平台,提供自由宽松富足的空间,让教师想研修,乐于研修,研修出成果,真正享受到研修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当前的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甚至成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瓶颈”,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并尝试探索解决的良策。要强调的是各级教研师训机构对校本研修不可袖手旁观,而要有所作为;校长要真正践行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切实带领学校教师真正“动”起来。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9

一、“雷声大雨点稀”的现象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领导客观上由于杂务缠身,对校本研修的有关活动了解甚少,主观上根本不清楚校本研修的意义,以为校本研修就是督促教师完成一年一度的进修任务。因此,继续教育组织部门叫得紧,他们也跟得紧,一旦某一阶段的继续教育任务结束,学校领导就把校本研修束之高阁了。殊不知,继续教育组织部门的阶段性组织只是导向,是抛砖引玉,是把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付诸实践之前所进行的理论性指导,而校本研修是一项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的、既有战略性又有明确的战术性的活动。

这样的现象不免会使一线教师有“狼来了”的感觉。关于校本研修,学校领导“雷声大雨点稀”的现象,逐渐使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热情冷却下去了,从而使教师失去了一个进行校本研修的至关重要的客观条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校本研修工作看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学校工作。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绝不是夸张。领导首先要做一个“内行”,在学校管理这个具体作为的工作岗位,一个外行是绝对打造不出一流的学校的。

有关部门在考核学校的时候,也要深入,不要“走马观花”,而要“下马看花”,对校本研修的具体作为细致深入地进行“实地考察”,而不只是看看有没有活动记录而已,要把它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戴”在学校领导的头上,监督、鞭策学校领导带领教师把校本研修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回顾一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当代教学改革三大流派(理性派、感性派、人本派)中理性派的杰出代表。有学者认为,目标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的四大教学实验家族(学导式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创造教学)之一。获得这样广泛的好评,在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是极为罕见的。什么是目标教学,2000年8月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充分研讨,一致认为:目标教学是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大家对教学目标当然也不会陌生。我们天天讲课,天天备课,教学目标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选项。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这个期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达成的,不是学生自然成熟的结果。失去了“目的性”,这个“期望”无从谈起。

活动就需要目标。然而,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校本研修活动始终停留在“为什么要研修”的理念上。组织了多少次校本研修的活动,开场白就是认真读书,思考为什么进行校本研修,为什么要改变教学观念,始终不能够提出一个明确的校本研修的目标。

我们不反对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改变,但那只是一面旗子,当你明确了方向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应该是研究怎样攻克一个个“山头”,一个个“堡垒”的具体问题了。不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校本研修的明确目标,校本研修就是一句空谈。

三、各自为战的现象

老师们的校本研修的目标高低不一,校本研修一开始就是各自为战,失去了交流,失去了“互利互惠”的共同语言。

没有共同语言的恋人都不会“终成眷属”,恋人的关系够亲密的,何况校本研修这个貌似枯燥的话题呢?

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体会是狭隘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一个人的努力效果是低微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统一目标,各个击破呢?

现在的农村学校,其规模都不是庞大的。目标一致,合力而攻之,这不应该是一个难题。比如,学生的识字能力不够,你就集中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你就集中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篇10

为了让校本研修成为持续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增长点,我们在组织校本研修时重视人文积淀,倡导知识更新;强化个人品|,提升人文情怀;提倡交流合作,呼唤共生智慧;强调责任担当,注重实践反思。

一、规范、创新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1.常设教师培训机构

“教师发展学校”是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于1998年成立的教师研修专门机构,旨在强化教师分类研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教师发展需要,设计并实施各类校本研修课程和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日常工作纳入学校教科研室工作中,校本研修的实施、考核、奖惩与管理制度健全,既有教师参与校本研修计划制订的规章制度,又有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研修方案与总结。

2.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主要采取“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的方式,即学校依托“教师发展学校”,采取专家和名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研修方法,着重培养每名教师独特的风格与专长。外聘专家与本校各学科项目组的名师作为领军人物,与其他教师一起,组成链式项目组与学科项目组,开展常态、多样、内涵丰富的课堂教学与研究活动,同时开展与之相关的其他学术性研究活动,以谋求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一方面可以深入发掘名师教学领先领域的教学实践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名师、骨干教师高端发展提供学术性支持;另一方面,围绕这个链条,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可以自由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自由汲取有益的营养。

二、体系多元的校本研修资源建设

1.多方整合校内外资源

一是校外专家、学者的高端引领。校外教授、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帮助一线教师理性反思自身工作,关注并尝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学校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还特别关注高端文化对师生的熏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部委领导、著名作家等都曾到校与师生开展交流活动。

二是发挥名师骨干的专业示范。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不仅是被研修者,也可以是研修者。将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发挥其指导和亲身示范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校本研修课程开发

“教师发展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办学特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选择地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研修课程,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五大领域”的纵横网络式研修课程体系。

“三个层次”即: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高端研修,如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在中观层面,主要关注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研修、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等;在微观层面,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与模式创新,如课例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等。

“五大领域”包括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情怀与视野、教师身心健康等。学校围绕研修课程体系的“五大领域”自主研发校本研修资源。一是以教师基本功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通过讲座和评比的形式开展。二是以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等。三是以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学法指导实践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等。四是以开拓战略视野与家国情怀为主的高端讲座系列,着重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帮助教师了解政治经济现状、学习国家政策、解读国际形势等。五是以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调试、职业幸福认知、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实施

(一)制订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研修目标

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具有高学历背景的优秀职初教师,主要是需要对他们的教育潜能进行开发;对于骨干教师的发展,主要是需要快速高质量的引领;对于专家型名师主要是对他们的教学智慧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分享。

1.职初教师围绕教学基本功提高起点

职初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新任教师研修主要依托“教师发展学校”展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两年内完成包括通识研修讲座、基本功评比、新任教师诊断性听课、常态课展示和教学特色评比等在内的研修活动。

2.骨干教师教学高端发展的快速引领

“链式项目”骨干教师研修活动旨在展示学校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帮助骨干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其课堂教学能力的高端发展。骨干教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态・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所在教研组教师、职初教师及教学干部都要参与活动,填写听课反馈表。邀请海淀区教研员、特级教师等进行点评,帮助上课教师磨课,完善教案、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名师和专家教师的智慧挖掘与分享

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北京一零一级教师系列论坛”,旨在为学校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提供交流、分享自己教育思想的平台,为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同时丰富学校办学文化。

4.形成系统的网络研修资源

学校关注网络资源对教师研修中所发挥的传播便捷、范围广的优点,将“精品课程”“骨干研究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大师课程”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全校教师学习。同时,开发“协同备课”平台,各校区各学科组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共享出来,共同学习进步。

(二)开展与时俱进的通识培训

1.开拓全体教师的社会视野

学校通过学习来引导、推动教师更好地发展与生活。主要包括全校讲座(每学期6学时),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社会热点、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生活与健康、高端文化等问题,帮助教师与时俱进。

2.引领学科教师的理念改进

针对特定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教研组及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部门也会组织专题讲座,进行业务研修,如语文组的“立足基础教育 顺应时展”、物理组的“北京市初中物理教育改革动态”等。

3.关注毕业年级的接力研修

开展各类初三、高三考试分析、研讨活动,尤其在初三、高三年级学期末,开展“新老交接会”,并印制《北京一零一中高三教学工作总结》《北京一零一中初三教学工作总结》,对毕业年级各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年级组长工作进行总结,将宝贵经验传递给下一届的毕业年级教师,充分实现“传帮带”。

4.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常态研修

班主任工作主要以讲座、交流和实践的形式,通过新老班主任师徒结对、优秀班主任专题讲座、年级组长会等活动开展诸如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等专题研究和探讨,促进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常研修有全体班主任集体研修、新班主任研修和自主学习。

(三)坚持自我教育的专业阅读

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00多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自我教育”课题向全校教师宣传“自主发展”的理念,帮助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职业发展途径。学校要求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著作,让教师在自我阅读、自我学习中感受理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体会书中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要求全校教师共读一本图书,如《我的教学勇气》《学会提问》《核心素养》等。同时,通过征集、评选读后感等方式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将思考固化为成果,并刊登在学校的内刊上,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养方式。

(四)倡导个性体现的课题研究

多层次、多形式的课题研究能够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知识能力结构,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设立“国联杯”表彰每年在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参与了“学生学习力与学科建设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学科能力“高端备课”项目、国家级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世界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通过三级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的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子课题:学生学习力与课程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学校开展了实施自主课程实验项目,以“自我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除了上述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以外,教师还开展了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难点突破的“草根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五)聚焦实践升华的论文与课例

为促使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课中的教学问题进行聚焦和研究,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而达到改善教学、积累智慧成果、分享有效经验的目的,学校组织开展“课例研究”“教育智慧”“微创新”等征集评比活动,对形成的优秀成果组织参加校外比赛、校内表彰以及成果固化,形成《一零一中校本培训协作体课例研究成果集》。

四、校本研修成果与特色

从学校发展层面看,校本研修推动了教研组建设和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在科技、艺术、体育竞赛等方面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社团、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在近三年的北京市海淀区办学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评分都名列全区前列,这是社会对学校坚持“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肯定和激励。

从教师发展层面看,在德建设方面,学校每年都有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师德之星”和“师德标兵”,多名教师荣获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称号,15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在教科研方面,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海淀区级的各项课题,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市区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得教学能手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