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团队建设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9 10:2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团队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

篇1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校本研修;研修团队

校本研修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方法性支持系统,贯穿于其他各种校本形式之中。它强调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自主研修。于是,我们学校在构建“学习型学校”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始终把目光锁定在“给教师营造最佳发展机会”上,努力创设和谐学校,扎实开展校本研修,让师生在学习性组织中快乐成长。为此,从2004年开始,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我们对校本研修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下面是我们进行校本研修三级模式初探。

几年来,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级“自修―反思”式的校本研修模式,即以校长引领的校本研修团队、以学科研修组长引领的校本研修团队和以年段组长引领的自主学习团队。不但为教师拓宽了发展平台,也为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关于校级校本研修学习团队

校级校本研修学习团队是在校长引领下,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从构建新型研修文化,把研修提到文化的层面的团队研修,立足于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关怀,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职业乐趣、建设和谐学校的团队研修。如,每学期我们都由校长、各室主任根据学校发展、教师需求、学生需要、家长呼吁、课改要求、课题安排等亲自主持专题讲座,学校还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用“请进来”来的形式,先后聘请北师大、教育部项目办、省、市、县多位专家、教授为教师的学习、课题研究、课改实验等做专题指导和培训。通过这个途径的实施,我们的“校本研修”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因此近年来,广东、深圳、珠海、江苏、浙江、湖南、河南、河北、云南、贵州、安徽、福建等外省和武汉市师训代表团以及本市、本县兄弟单位多次来我校参观考察,交流学习走进新课程“项目培训”和“校本研修”达800多人次,他们对我校师生在走进新课程过程中所焕发的生命活力给予了高度赞扬,2005年春荣幸地被教育部项目办表彰为“学习型先进”学校。

二、关于学科研修团队

学科研修团队是以学科研究为主,以“训―研―教”三维并重,通过以训促研、以研促教、同伴互助、“训―研―教”结合开展的学科团队研修活动,让教师获得最好的专业发展,我们根据学校规模,主要分成了三个学科研修小团队,即语文学科研修团队、数学学科研修团队和综合学科研修团队。

1.语文研修团队

语文研修团队本着“求真、务实、高效、轻负”的原则,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创建了“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研修活动模式,结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问题教学研究,让语文教学常教常新,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语文研修组还引导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设计一些能够促使教师反思和相互启发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他们还引导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善于从平时的工作中找出困惑,寻求大家的帮助,发挥集体的智慧,让问题解决在初发期。还有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诗歌赏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研修团队中进行。

2.数学研修团队

数学研修团队充分发挥“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作用:(1)带头上好示范课;(2)牵头抓实集体备课;(3)领头自评互评,“自修―反思”;(4)主持岗位专题自培;(5)开展经验交流,互动学习。

他们自主推行的集体备课模式是(确定课题、合作研究,独立备课、组内说辩,优化过程、形成预设)――跟踪教学(跟踪听课、关注生成,学生访谈、实效反馈)――课后反思(互动交流、片段反思,调整方案、深入分析)――再度实践(再次实践、实效对比,全面反思,形成案例)。运用这种方法形成了许多教学实践案例供同伴交流学习。每位团队成员在合作教学中积极实践新课程的理论和观念,以此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无论是推荐的参加省、市、县级说课和教学比赛选手,还是为全县走进新课程提供的“示范课”“研究课”等,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团队精神也在此得到彰显。

3.综合研修团队

综合研修团队是一个强化以跨学科教学进行校本研修为逻辑起点的团队,他们将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潜能看作是有待开发的一种资源,激励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习与教学的综合。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关于年段研修团队

年段研修团队是通过整合,形成了相互协调的高、中、低三学段学习研修的团队,以年段为单位的研修团队积极开展“自修―反思”,逐步实现自我超越。各团队在开展自主性“读名著、品精品”读书活动的基础上,经常化、系统性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通过学习型年段研修团队的建设,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记录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精彩”事件,或记录同事在闲聊中讲述的教育教学“精彩”花絮,或记录各种研修活动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并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已成为习惯。在“自修―反思”的过程中,年段研修团队推行的是伙伴之间的学习应成为交流与合作、欣赏与激励的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式的学习心态为相互欣赏、共同激励的学习心态,鼓励团队成员在高雅的“自修―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这一过程,每位教师清晰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和从他人身上受到的启示,对所有教师的后续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汽车电子教学团队建设管理

近年来,团队精神也在感染着高校教师队伍,形成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所有成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相互补充,成员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是高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和生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专业与职业的内在要求,重点建设了团队带头人、实施人才共育、增强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方面,提高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团队健康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专业要求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始终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设计开发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把“重在实践,理论活用”作为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为主线,增强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制造业为根本,多能发展,拓宽就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并设计了符合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加强团队带头人建设及管理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为高级职称、电子技术省级专业带头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团队带头人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各部门与社会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并在团队中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1]

(一)主持制定团队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团队建设与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团队有总体发展规划、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及工作任务。团队发展规划是通过努力把团队打造成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强、成果多的优秀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工作目标是打造符合时展的、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二)组织实施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

团队带头人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技术工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带领团队及时追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剖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积极参与汽车电子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并制定了特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生产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回访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了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并聘请多名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本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身作则加强带头人自身修养

团队带头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执行能力,善于团结协作,能够在团队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正常开展有效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三、实施团队分工协作人才共育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涉及汽车技术、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因此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而努力。

(一)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团队在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育人形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 1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三种办学形式。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及就业等主要瓶颈问题。

(二)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途径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明确职责,各自发挥优势。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制订课程大纲与教学方案;实训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开展实训技能与岗位实习指导工作。

(三)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方法

1.在课程讲授方式中实现分工协作,每门课程都有一名相应擅长的老师来负责,同时又有其他1-2名教师协作,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及相应的授课工作。团队的理念是由“专攻”到“专教”,体现个人优势的同时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2.在项目教学中实现分工协作,针对开展项目教学法课程中的不同项目模块,寻找最佳的教师搭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3.在专兼职教师中实现分工协作,增强高职教育活力。团队内的企业外聘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现场教学工作,具体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每一步实践教学环节,撰写进行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汽车电子生产维修具体案例,实现了对校内专任教师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学院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新产品研发,或承担一定的职业培训工作,增强高职实践教学能力。

4.协调团队成员,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团队成员都担任过相关理论课程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都相互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知识、技能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注重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融合,将科学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将教学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教学成果得到一定的推广。

四、注重团队成员教学科研培养

(一)通过组织实施教师的听课、试讲、语言等基本功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使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学院选派专职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锻炼,到国家或省培训基地参加“双师”素质培训,团队成员全部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具有“双师”资格,都已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建设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多项横向合作项目。有老师自主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如卡片式试卷;有老师参与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还有老师参与多项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通过教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取得了以“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规划教材”和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为标志的系列建设成果,完成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多位老师主编规划教材5部、副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及精品课程教材10余部、自主编写实验实训教材3部;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院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获省科技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被选聘为淮北市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

五、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生产能力培养的需求,团队已建设多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力电子实验室、汽车空调维修实验室、传感与检测实验室、单片机与plc工控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电一体化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汽车检测与维修多个实训室。为推进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尽可能早的接触生产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规范管理。与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将工学结合向深度推进。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整合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并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现资源共享。

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能力

团队部分成员受聘担任淮北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参与淮北市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多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推广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进行团队建设与管理,保证本专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群的大力发展,更好地为淮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骆正军.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篇3

 

—、以“班班通”建设使用为主体,实现教学办公现代化

 

我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30年,是一所县级示范小学。我校是安徽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电化教育基础好,电教设施比较齐全,现已全面实现“三通”,建有两个a类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建有在线课堂的一个主讲课堂与两个接受课堂,生机比例为6:1,教师人人配有1台一体机电脑。2013年8月,我校的“班班通”建设终于完工并投人使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操作,熟练掌握并普遍应用,广大教师感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手段——“班班通”比多媒体教学又领先了一大步。多媒体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图文声像融于一体,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但是,它依旧是单向的操作方式。教师要事先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上课时,学生也只能单向接受,信息得不到反馈和交流。

 

班班通的开通解决了这一问题。班班通带有存储回放的功能,为师生建立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以供反复使用。数字讲台易学易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直观的交互平台,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班班通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从网上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时的信息资讯,彻底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信息闭塞的时代。班班通也能使班级间展开竞争,还能让大家互相取长补短。更有意思的是同学之间还能讨论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个人作品,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

 

学校坚持利用双周一下午对教师进行班班通使用培训,积极引领教师参加全市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完成对“安徽基础教育应用平台”的注册与激活,积极下载与上传教学资源,创建林头中心学校教研团队qq群、班主任qq群与三校教研互惠qq群等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用好用足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促进教师间的大交流、大融合,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区域内得以充分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在区域内能够真正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与学科带头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以教研团队与校本研修团队为双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研团队的打造,为学校教研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尽快培养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手,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并能在教学教研工作中起到示范、引导与辐射作用,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去年9月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决定成立教研团队。.

 

学校制定了《林头中心学校教研团队培养与管理办法》,包括“选拔条件”“遴选办法”“培养与培训”,依据此办法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其他教师自愿申报,组建起涵盖区域内各完小各学科的“林头中心学校第一批教研团队”。学校教导处根据教师申报材料,及时组织人员认真进行评审,共评出61名教师作为我校第一批教研团队成员,其中语文25人,数学33人,综合3人。

 

教研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初更新一次,让每位教研团队成员都有一种危机与紧迫感,自我加压,追求超越,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共同提高。同时,学校在酬薪、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对教研团队成员采取倾斜政策,以保证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为强化对教研团队成员的管理,打造一批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教研队伍,使其成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带头人,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学校又制定《林头中心学校第一批教研团队成员考核意见》,对教学及教研工作实施严格考核。为保证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负责同志、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考核领导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每次负责考评的人数由组长临时指定,不得少于3人,且具体对每组成员(参加考核组的团队成员除外)进行考核的时候,考评人员必须全程跟进不得换人,确保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经过三轮的考核评分,最终评出语文学科团队前十名、数学学科团队前十名、综合学科团队第一名为林头中心学校第一批教研团队“优秀成员”,颁发证书予以鼓励,并作为推荐参评市县级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候选人。教研团队的成立,有力地推 动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

 

(二)校本研修团队的组建,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含山县教师继续教育”与“新教师培训考核”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学校自去年9月起成立了分年级段学科教研组。,

 

具体做法是在原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综合教研组不变的前提下,成立在语文(数学)教研组领导下的高、中、低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学科教研组,单独成立幼儿学科教研组。通过民主推荐与学校指定两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年级学科研修组长人选。及时召开教研组长与年级学科组长联席会议,明确任务与职责。年级学科研修组长每学年初通过推荐或任命重新产生一次。各年级学科组长与本组成员,构成我校校本研修团队的主体,同学科组成员一同制订出年级段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分学期拟出本组教师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安排表,召集本组教师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有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每次活动后,组员及时在报告册上完整填写活动内容;每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资料及时汇总存档并妥善保管,以备县教师进修学校期末认定学时之用。

 

篇4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篇5

关键词:教学团队 必要性 高校 本科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 91(2012)02(a)-0226-01

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而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挖掘潜力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经验研讨和交流,实施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组合,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师德好、业务精、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高校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加强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完善教师合作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学团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

教学团队成员往往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很少有只教学而不搞科研的,教学团队利于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因此,教学团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和造就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保证。在教学团队中,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帮助,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教学团队成员有共同目标,彼此之间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的互补可以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这样的风气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创新成果的催化剂和推动剂,是科技教育创新的主要生长点。同时,教学团队也利于教师.更多地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 教学团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同时,课程教学团队还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对我校的《工程施工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为培养高质量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方面的技术人才,也要进行一些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多搜集和整理一些工程现场的施工图片、视频和动画,并在课堂上穿插,播放;多请企业单位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做讲座;团队老师多去企业单位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交流。

3 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

教育部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时明确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可看出,教育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团队建设中,特别突出教师之间的互助和协作,这样就能整合教师资源、挖掘教师潜力,便于以教学团队的合力进行教学研究和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现在高校中部分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通过组建教学团队,使团队老师懂得“本科教学是高校老师的基本任务,教书育人是高校老师的基本职责”。通过组建教学团队,以教学名师和团队带头人为核心,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迅速提高。通过组建教学团队,不同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他们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 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完善高校教学运行模式

高校中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以教研室位单位组织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学科知识的不断交叉和渗透,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修改。基于具有合作机制的教学团队的建立,打破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模式,从单纯依靠教师个人力量主导教学质量,转变到依靠课程教学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高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利于完善教学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l(3)

[2]傅运春,唐红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j].广西白云学院学报,2010,17(1)

篇6

因此,学校教师发展要从重点关注教学能力走向“教育”专业的能力提升,从重点关注个人走向关注整体,提升团队素养,实现团队的文化共生。

我校自2009年起,青年教师成长团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以静心阅读、潜心研究、扎实课堂、融合共生为基础,从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入手,构建多种交流互动平台,在共性文化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凝炼教师群体及个体的教育研究专题和教育教学工作特色。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引领他们明确职业理想;通过主题沙龙、经验分享、课堂打磨、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不断打开教师的视野,拓展实践行为,传承学校文化,形成了新时期“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局前街小学青年教师形象特质,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来在全国、省级基本功、评优课中,6人获一等奖,20余人次获市级基本功、评优课一、二等奖,在常州市每两年一次的市级“五级梯队”的评选中,31人次被评为市级特级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等等,一批有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骨干。

一、审视教师发展误区,创新团队建设

理性地审视传统的教师发展工作,突出地表现为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学历提升而轻素养的涵育。学校对教师学历的提升关注较多,但对学历提升背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认识不够,教师群体学历虽高但能力相对滞后。二是重行政干预而轻自主意识的培养。学校常常以自上而下的方法“拉郎配”,过多的行政干预,使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相对弱化。三是重学科教学能力而轻教育理念的打造。学校对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关注多,但对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形成关注不够,不少教师或许能打磨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但日常课却是一潭死水。四是重个体发展而轻团队建设。一些学校集中过多的力量来着力提升某位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忽视了作为团队教师发展共性问题的研究,无法实现团队的群体发展,教师团队文化缺失。五是重青年教师发展而轻中、老年教师的发展。关注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中、老年教师发展问题思考不够,平台创设不足,从而影响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于此,教师发展不能是简单操作,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在共性发展中寻求个性发展,用专业化、团队化方式组建教师发展研修团队,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帮助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入职期、拔节期、高原期等不同的阶段明确方向,走出迷茫,实现个体素养的提升,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为此我们由教师的团队主题研修入手,自发组建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团,并分为绿色营队和紫色营队,创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与内容。

二、把握节点事件,健全主题式研修的网络结构

(一)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团的设想与定位

1.组织定位:松散的民间团队。青年教师成长团是一个去行政化的组织,由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发起,不同于学校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式的建制,团队组织推荐一名成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团队活动的具体安排,相对松散。

2.价值导向:精神文化的追求。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更重视价值的引领,放飞梦想,交流思想,活动多以沙龙座谈、主题游艺为主,在活动中展开思想交流,辅以教学研讨,倡导在活动中增进情感,增强凝聚力,共通思想,提升能力。

3.活动方式:具有创意的层级互动。青年教师成长团由于人员层次的不同,其成长创生的阶段精神生活也不尽相同。结合不同特点的教师群体,成长团设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团队:绿色营队与紫色营队。绿色营队一般在30周岁以下,主要目标是入格而上格。在教育教学中能遵循教育规律,独立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行为能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质。紫色营队一般在35周岁以下,主要目标是上格而有格。教育教学工作能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质,逐步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研究专题和教育教学工作特色。

(二)青年教师成长团的运行机制

1.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团队首席联络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包括读书沙龙、主题演讲、基本功展示、素质竞赛等等。

2.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学校帮助联络,建立学科主任、优秀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由学科主任策划组织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活动不少于2次,绿色营队、紫色营队各1次,安排进学科组研训活动。

3.自主发展的展示机制。团队成员除主题活动外,个人研修以团队发展目标为基准,结合个人主动发展目标开展。可自主聘请优秀教师进行引领,独立活动可开放,并记入校本研训的积分。

4.每月主题活动日的常规活动机制。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一般每月第二周的周五为绿色成长营活动日,第四周的周五为紫色成长营活动日。活动日的主题与形式,可以是学期之初的系统预设,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生成。

5.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青年教师成长团核心组织成员,对绿色和紫色营队的成员实行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过程管理。学校积极提供场地、经费上的支持,通过教师大会、校本研训活动等平台,进行专题活动,展示发展成果,促进智慧成果的共享。

(三)“青年教师成长团”的发展阶段及主题策划与活动

1.探索期:形成基于团队发展的主体架构(2009.4―2010.1)

目标:初步形成青年教师成长团的组织架构及活动策略

思路:形成相对稳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准则,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团队活动的实效。

主要过程: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在个体发展中关注的问题。二是形成团队发展的顶层设计,分不同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团队活动。三是尝试开展多学科共通价值层面的主题研修活动,初步找寻团队活动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

节点事件:一是第一届青年教师成长团(绿营、紫营)组织成立,招募成员。二是开展第一次团队活动。绿营: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紫营:“我的教育理想”主题沙龙活动。三是进行青年教师成长团的期末汇报展示。

实施效果:学校35周岁以下大部分教师自主参与了团队活动,在活动中以阅读为基础平台,以演讲、沙龙为基本组织方式,形成了团队发展的基本组织框架。

2.成型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发展运行机制(2010.2―2012.8)

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团队项目活动研究系列。

思路:突破传统的读书、沙龙等团队活动方式,创新学科组、小团队、项目组研修活动,在共通价值、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主要过程:一是围绕共性话题开展统分结合的阅读、实践、研究等活动。二是建立学科组青年教师成长团。

节点事件:一是2010年10月,青年教师成长团接受常州市“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小组现场指导。二是综合组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经验在市级教育案例评选中获奖,兄弟学校因此而来校观摩与交流。三是2011年秋学期,连续3个月开展教师学科素养(基本功)专项团队研修活动,多位教师获市级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实施效果: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运行机制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与交流。

3.进阶期: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发展模式(2012.9―2014.8)

目标:教师团队发展学科、集团全覆盖,形成团队活动新形式。

思路:教师团队发展年龄层次向上延伸,组成名师导航团;学科范围、团队人员向全集团、全学科覆盖;团队活动基于数字化方式形成新方式;在区域内放大影响力。

主要过程:一是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团精品活动。二是基于自主意愿,创生新型交流平台。三是成立45周岁以下的名师导航团。四是以不同方式向区域内进行辐射。

节点事件:一是2012年10月,“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研讨会专门开辟青年教师论坛,引起广泛关注。二是2012年12月,名师导航团成立,由51周岁的数学老师顾建农开展主题课堂展示及讲座。

实施效果:校内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实现了数字化平台交流,活动在区域内的其他学校得到不同形式的推广。

三、多维融合,项目策划: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研究

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成事,青年教师成长团活动以教师的自主需求为载体,以学校多元平台创设为基础,以团队自主研修为方式,为不同层次教师开辟了一条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明晰并形成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

青年教师成长团立足于团队发展的主体目标追求,以本团队发展现状设置阶段目标,以一个个阶段性的发展成就长远的、整体的发展。

如紫色团队,就拟定了五个方面的阶段发展目标:第一,形成完善高效的团队组织,制定活动章程,明确活动目的,建立活动机制,形成科学的、阶段性的活动序列。第二,在专题阅读中提升个人专业理论素养、社会文化修养。第三,以“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反思个人教学行为。第四,通过沙龙研讨、基本功比赛、素质竞赛、主题演讲、观摩展示等形式,提升团队成员学科素养。第五,关注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展现优异风采,获得专业成长的乐趣。

(二)用阅读打开教育的心灵

我们以专题阅读交流为重要路径,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聚焦点,引导老师们思考“教师专业素养有哪些?”“哪些因素能提升教师素养?”等等,阅读相关理论文章,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成功的策略。6年的活动,青年教师们一直坚持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相结合,先后共同阅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学科发展纲要》等教育教学随笔及专业书籍,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进行专题读书沙龙,紧扣教育发展动态,着力将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热点问题等主动与个人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通过阅读,青年教师们在名师的教育案例中获得“儿童立场”的滋养,分享着学科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有效策略,内化了教育理念。

(三)在实践中增长教学的智慧

紫色营队成员大多是教学有一定经验、有更多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因此我们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行为的规范,而是从更高目标――怎样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实践问题。青年教师成长团以学科专业素养为抓手,引领每个教师静下心来思考一个个课堂现实场景,从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个人解决方式等方面,形成围绕主题的教育(教学)案例。“学科素养t台风采展示”的活动展示了紫色营队成熟型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科素养。语文教师用或快乐、或温柔、或激情、或自然舒缓的声音,结合自已对文本不同的解读,朗诵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数学教师则用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思路讲解了两道复杂的思考题,展示了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法。2010年暑期校本培训时,各学科青年教师开展的说课基本功大赛,更激发了每一位青年教师立足学科教学,外强素质、内练真功的热情,无论是朗诵、解题抑或说课,每一次活动都是对青年教师基本功的锤炼与检验,每一次的展示都可以让老师们明得失,知不足,在紧迫感中促使自身不断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用研究诠释个人的发展

让研究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教师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团队教师积极向学校教科室申请个人专项研究课题,开放交流平台,促使更多的教师充分展示自我,辐射实践成果,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专题。

在把工作当作研究的氛围中,新教师成长很快。他们的集中汇报课精彩纷呈,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的互动、资源的捕捉利用,不少仅仅一年教龄的新教师们就已经顺利“入格”。数学组青年教师就如何处理“上课与批改作业”、如何进行“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进行专题研讨。紫色营队的青年教师围绕“挺起教师的脊梁――教师专业素养”开展专题论坛等活动,大家结合“新基础教育”专题研修活动中的思考谈论文的写作,结合本学科专业素养的形成谈教师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理论学习对于教师素养与品行修养形成的作用等等。六年级的青年教师成长团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持市级规划课题4项,主持校级课题17项。

(五)用活动丰富团队的生活方式

教师活动,不仅仅限于教学活动,还有更为广阔的生活范畴。一般而言,只有会合理安排工作与娱乐生活的人,才能从教育学的立场――人的发展层面来更好地思考教育问题。6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团在全校教师集会时开展了“‘青春飞扬’绿营教师演讲比赛”“我心中的局小教师的形象特质主题论坛”“‘与学生同行’师德演讲比赛”“挺起教师的脊梁――教师专业素养”等数十次活动,他们面向全校教师,抒发教育理想,阐述自己对教师形象特质内涵的理解,用生动的案例记录与学生的同生共长,表达对学生的倾心呵护与关爱。尤其在互动环节的现场即兴问答,展现出局小年轻人对教育不乏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

(六)在视野的延伸中理解教育的价值

我们还常常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社会和家长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的育人目标及路径。6年来,我们邀请了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沈石溪等来校与成长团教师交流,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体验他们眼中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聆听常州文化历史学者张戬炜讲述常州历史文化的进程,感受文化积淀下的教育文化发展;我们邀请常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陈国辅先生为大家作了《现代化进程与常州经济发展》的形势报告,从万年常州到千年常州再到百年常州,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常州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把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常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邀请红星家具集团副总裁徐国兴先生共谈“品牌创建”,体验企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邀请常州中天钢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林兴作“名企品牌创建之路”的专题讲座,共同感受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等等。成长团的教师们在倾听与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了百年局小在新时期创建品牌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局小教师“积极进取不安逸”的内涵。

在团队式主题研修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成长团的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教育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在一学期的活动与研修后进行自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我们的团队活动让每一位参与的成员获得了什么,让自己的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二是哪些活动让我们的思想获得了更为深入的碰撞,哪些活动还需要在过程中加以完善?三是进一步反思:我在团队活动中的发展体现在哪里?6年一路走来,“理想、素养、反思”成了青年老师们成长过程中的三大主题词。大家且思且行,积极探索,主动研究,在共同愿景的凝聚中,专业发展意识增强了,虚心求教于组内老师,抓住每一次的公开研讨机会听课、上课、评课;读书氛围浓厚了,课余、下班后,教育理论书籍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反思及时了,积极参与办公室的主题闲聊,谈课前设想,谈课后反思与重建;研究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积极申报课题,主动承担课题组长的责任,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共同的愿景促进了青年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在互相促进的氛围中,逐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促成了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专业成长的蜕变,充盈着成长感与成就感。

篇7

一、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受传统思想束缚,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思想,研究的主题不明,教师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二是学校的教研氛围不浓,好多教师把教研当作一种任务,为教研而教研,是流于形式上的教研,是一种浅层次的教研。如,在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形式上是以“一对一”的静态交流为主,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教研效果也可想而知,最要不得的是,学校与教师都将教研的重心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对研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工作,教与研的脱节非常严重。

三是在教研活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认真对待,可停留在单兵作战上,没有团队协作的氛围。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发展,只耕耘自家的三亩地,只强调自己的生存空间,只知清扫自家雪,认为知识是私有的,经验是自己的,好的教学信息不交流,好的教学经验不传授,有了问题相互指责,有了成绩相互争夺。教育教学各自为阵,这些问题是与课改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我们亟待摈弃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2010年起,提出了为期三年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方案》,方案的提出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足见教师对自身成长其实是很渴望的,只是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状态,无所适从而已。打造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必须给教师搭建好一个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于是,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活动方案。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提出基于这样几方面的认识:(1)我校现有教师69人,其中市、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7人,校内骨干教师人数相对缺乏,但如果能发挥好已有名师的引领作用,效果肯定会不一般的,因为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对教师的身心示范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2)学校教师69人中近50人在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的冲劲与激情尚未全部锐化,还处于可打造阶段,他们经过多年工作积淀,已有一定教学经验,如果能给以恰当的引领,必定会脱颖而出。(3)可以从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一是开展主题式教研,有研的主题,能按主题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二是构建教研团队,营造团队教研的氛围。在团队中开展活动,用团队的思想,集团队的智慧开展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提出以构建教师教研团队为途径,按照学校制定的主题式研讨活动,开展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攀升业务新高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跑人,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主力军。

二、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行动策略

1 组建学科教研团队,营造合作的团队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组建了12个学科教研团队。分别是一至六年级六个语思学科团队,三个数学学科团队,一个英语学科团队,一个体育学科团队,一个艺术科技学科团队。聘请了12位工作敬业、业务素质突出,并有一定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团队组长。通过积分的形式开展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建设。

2 确立团队主题研修流程。(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确立研究课题。(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学习,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每学期进行的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教研主题实施的有效保证。(5)共同探索,反思教学。通过反思逐渐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思在课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后必须有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开展自我分析,以便打造亮点、剖析暗点,总结经验,提炼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些环节中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源于实际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而课堂实践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3 确立团队活动主题。根据学校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的精神及学校围绕校本教研所制定的文化战略,学校制定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主题研修活动方案。提出了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团队主题研修活动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的研修方案,各教研团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每学期有研究的重点及落实计划的部署。

4 做好团队主题教研及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制定“关注课堂有效性”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及《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课教研流程规范方案》,由教科室统筹,期初落实具体研讨内容、参与人员及活动时间。主题式团队教研课堂实践活动采用组内备课、代表上课、全员评课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由教研团队负责举行团队主题教研活动,具体流程是一周前先组内集体备课,交流备课意见,施教者组内施教,组内反思性评课,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一周后校本研讨,活动由教科室负责,上课的教研组组长主持,大致流程安排如下:围绕主题施教――教师现场书面评课――上课教师说课反思――主评教师评课――随机抽签评课――自由互动评课――教科室点评。其中主评教师评课由上课的教研团队事先确定l位教师为主评教师。随机抽签评课教师。由教科室当场抽5位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时每位教师发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少于3分钟。

5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教研团队和谐发展。为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活动方案。按照期初落实活动主题、中期强化过程管理、期末总结考核评比工作思路,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入手,采用积分的形式予以综合评价,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

展。过程的积分主要涉及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开展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五个积分指标,期末,教科室提供五个指标的活动数据,各团队对照五个指标自评积分。结果的积分强调的是在团队的合力作用下所取得校级、区级及以上等方面的成绩,主要涉及内容为课堂展示、教改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情况,教科室在期初公布结果的积分项目,便于各团队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期末,根据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活动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团队及优秀教研团队组长,公示结果,在全镇教师会上表彰的同时给予各团队一定物质奖励。

三、打造主题式团队教研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个聪明人可以创造奇迹,另一个聪明人也可以创造奇迹,如果两个聪明人联手合作,他们创造的就不仅仅是奇迹,而是一切。校本教研需要的就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使教师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

1 团队的合作氛围、研讨氛围浓了。作为在校本研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聚合团队力量,使集体备课、议课、评课过程更富有成效,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我校一年级语思组李孝青老师,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团队工作中,正是这样的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使得整个教研团队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教研团队精神、团队目标的概念,无形地渗透到团队中每一个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凡事以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为第一考虑。

2 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听为主的教研模式向教师参与的互动式的教研方式转变;教研内容单一向教研内容多元化、专题化转变;教研模式的开放,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

篇8

百舸争流,在全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金台区教研室不缺位、善作为,坚决贯彻区局“潜心办好每一所学校,精心培养每一名学生,倾心塑造每一名教师,以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打造金台教育品牌”决策部署,紧抓校本研修这一核心,探索建立了《金台区学校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星级学校创建为抓手,力促教育内涵发展,其做法受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充分肯定,省内多个县区教研部门前往金台区学习考察。

始终不渝促内涵 “三大成效”初显现

2012年,金台区提出教育发展要全面从外延向内涵转变。随后,连续三年开展“三大行动”,内涵发展建设年、突破年、提升年梯次推进,以2015年全区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建立、2016年全区认定内涵发展星级学校56所、全区教育质量全线提升为标志,教育内涵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认识,建构内涵发展的核心价值

全区上下形成了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的统一认识,确定了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这两支队伍的发展,队伍发展必须依托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发展路径。

二、拓展了校本研修,奠定内涵发展的坚固基石

――校本研修更新了“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引领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地指导学校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不出高质量,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通过研修,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促使学校修正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提升。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我们大力推动校本研修,统一编印《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手册》《金台区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工作手册》,推广342校本研修模式,承办宝鸡市校本研修工作现场会,发挥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区教研室校本研修团队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拔尖人才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工作者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个人3名。2016年研修团队负责人及8名教研员被市小教中心、文理学院、市教育学院邀请做培训讲座、点评课等国培活动和市级教师培训活动等。在陕西教育人人通晒课工作中,我区晒课总数及人均节数均位于全省各县区第一名,有7名教研员进入全省晒课达人前10名。这骄人的业绩更是给了全区教师以积极感召与示范引领。

――校本研修提升了“文化建设”,积淀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各校依托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打造校园精神高地。

――校本研修创新了“德育活动”,凝聚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如李家崖小学的“解读汉字密码,打造幸福人生”德育系列活动,将汉字教学与大爱教育紧密结合,使德育近小实亲,有趣有声有色,产生广泛的影响。

――校本研修助推了“教育科研”,强大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切入点,狠抓教育科研,立项高效课堂区级课题88项,开设高效课堂论坛,研制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标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和高效课堂教改标兵的评选,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覆盖全区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教育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区教研室积极指导高效课堂和校本科研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8月我区印发宝金教育(2014)179号文件《关于印发金台区教研活动管理细则的通知》,并统一印制《金台区中小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配发各校教研组(备课组)。2014年11月印发宝金教育(2014)240号文件《金台区幼儿园保教科研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形成我区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校本研修升华了“办学特色”,闪亮学校内涵发展的招牌。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区的逸夫小学342研修模式在全市领先,可谓楷模。此外,三迪小学的书法教育和科技教育、陈仓路小学的三算教育、神武路小学的科普教育、东风路高中的学科主题研修等亮点纷呈,特色明显,影响深远。

――校本研修强化了“体音美测试”,修正学校内涵发展的偏差。体音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应试教育的盛行,它们却沦落为薄弱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测试不达标的学校一票否决,取消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资格,促使各校千方百计抓好体音美教学。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在全省率先成立体音美科研机构,建立体音美学科测试制度,这次过程督导体音美测试合格率是今年督导过的县市中最高的,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区体音美测试方面工作也引起多方瞩目,先后应邀赴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千阳县、陇县、扶风县等县区传经送宝,推广体音美测试工作经验,引领体音美学科由弱变强。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践行,更需要研究。

三、建立了评价机制,凝聚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

区教体局把学校内涵发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校长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培养提拔的重要指耍促使各学校与区教体局步调一致,行动上跟进,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全区一致推动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区教研室把内涵发展调研检查、整改督察常态化。每学期按学段进行一次调研检查,每学年按学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按照验收评定标准,做好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调研指导和验收评定。各校建立内涵发展月检查制度和内涵发展督察奖惩机制。

目前,金台区已经确定四星级苗子校9所;评定内涵发展三星级校12所,确定内涵发展三星级苗子校18所;评定内涵发展二星级校44所,确定内涵发展二星级苗子校6所,掀起了全区内涵发展的热潮。金台区高考、中考质量连年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释放出内涵发展的极大魅力。

坚定目标抓落实 “六大举措”促践行

一、引领并发挥校本研修的示范作用,全面覆盖,全面推进

校本研修手册是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金台区教研室组织编印了涵盖研修制度、学习记录等内容的《金台区校本研修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翔实地记录了教师的研修历程。自省启动校本研修工作以来,金台区坚持每年八月份,结合学校及教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原已使用的校本研修手册重新修订,根据需要进行删除和增订相关栏目,扩充了研修的范围和内容,更全面地体现校长的一校之魂的引领作用,体现教师研修的状态。目前,在广泛征集一线教师使用意见中已经历了5次修订,逐渐规范并成为金台教研的一大特色。

2013年12月,金台区承担了宝鸡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区各中小学的研修工作,观摩了逸夫小学小学语文342观课议课活动。2015年,金台区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6年,金台区年被宝鸡市教育局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7年,被省教育厅表彰命名为“陕西省优秀校本研修团队”。

二、修订并完善校本研修的规章制度,形成机制,长效推进

业成于谋。近年来,金台区从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入手,积极构建校本研修长效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不断内化省厅校本研修实施意见和市局实施方案,制订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区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区教研室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学段组长为组员的校本研修工作小组,在区教研室设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项目执行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日常管理及学时认定工作。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采取在检查中培训,在培训中检查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在校本研修推进中,金台区针对学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并发文件《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对“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表”中的每个栏目及子栏目都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以文件的形式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及时下发各校(园)。针对学校教研活动不规范、内容不扎实、效率不佳等问题,先后拟发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补充规定》《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制订了《关于规范教研活动的通知》,实行全区教研活动大课表,在课表中固定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全区同步,便于检查指导,便于通过录播教室面向全区同步远程研修推广。为了规范管理,夯实课题研究过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 《关于校(园)本课题管理中应注意问题的通知》等三个校(园)本课题管理规定文件,规范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三、丰富并创新校本研修的工作主题,构筑模式,深化推进

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金台区积极整合培训和教研活动,搭建载体,构筑校本研修新模式,全区各校共同努力谱写了“走出去、请进来、浸入式”的校本研修三部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金台区坚持“管理”“挖潜”和“借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教师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立足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课题组莅临我区指导课改及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召开培训会、立项会、评估会、结题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的教改教研氛围。近3年,81项省级微型课题结题,6项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42项市级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结题,60项以 “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318项以 “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4872项校级课题结题,全区教师教研成果有416项获市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本研修平台,构建高效课堂,引导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理解课改精髓,掌握教改要领,提高教改水平。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高效课堂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小学等级 评语质量评价改革”办法,研制出了学校、学科、课型三级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了高效课堂新模式。

――以专业引领为龙头,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在金台区,“管理者论坛”和“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在教师专业引领方面独领。

“管理者论坛”侧向于学校管理层,“校长论坛”和“青年干部成长论坛”是其较为成熟的两大分支活动。两个论坛都以交流校本研修中的困惑、感悟、启示、观点、收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自悟与调研――学区酝酿――全区研讨”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知识、答疑解惑、交流经验的目的。2012年9月,举行了“校长论坛”,编辑《校长论坛论文集》3册,堪称“高效课堂”区内交流的一次盛会。

“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成立于2014年5月,聘请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百余人组成小幼教、初中、高中三个专业团队,采取集中服务与个人服务、面上服务与点上服务、成员自我服务与专家带动“三结合”的服务模式,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示范指导。服务团坚持“五个一”即带去一节优质公开课、进行一次课堂问题会诊、作一次专题讲座、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带去一份最新的课改信息资料,贯彻“三新”:新理念、新课改、新模式,落实“三进”: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直通校园、直达师生,在促进城乡、校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多样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师提升空间。其一是依托大学区开展研修。2012年3月,我区按“相对就近、强弱兼顾、分层搭配”的原则在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设立15个大学区,由区域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依托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织学区内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学区通过组织同课异构、联校教研、观课磨课、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优质资源的浸润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二是依托高效课堂开展研修。我们以高效课堂为研修核心,组织开展了优秀导学案征集、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效课堂校际交流、送教下乡、复课研讨、高效课堂教改标兵评比、“高效课堂”案例征集等活动,渗透到全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三年累计开展活动600余次。

其三是依托丰富的活动开展研修。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研修团队负责人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为各校(园)、兄弟县区、市教院、市小教中心作专题报告;小学组各教研员针对目前教育形势、欠缺的前沿理念以及课堂教学调研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微课专题培训;“课堂教学该如何‘走实’”主题培训;“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全区中小学体音美教师理论知识培训。2.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全区开展学习《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围绕“抓改革・促内涵・提质量”主题要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意识和“质量立校”意识。3.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修。

四、指导并树立校本研修的工作典型,分类指导,特色推进

在全面推广、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是金台区近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研修团队成员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分类指导学校工作,小学教研员抓住问题深入学校反复指导,逸夫小学342观课议课活动成为全市校本研修活动一大亮点,在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市高效课堂校长论坛以及金台区342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推进会中都进行了观摩。

英语教研员指导三迪小学积极探索英语学科的“高效早读”,让学优生担任学术助理领早读、管早读。每天学术助理将早读的内容制作成ppt,通过投影仪打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并且同年级几个班的学术助理相互交流,彼此领读外班的早读,这样更促使其领读之前认真练发音,事先作准备,便于在外班学生面前展示,这样英语老师的早读就可以一拖四,节省时间,达到高效。另外,三迪小学针对“学生自主管理”也开展了特色研修,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安全、卫生、文明、护绿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自主管理体系。

五、加强并提升团队成员的指导水平,创新工作,示范引领

各教研员在研修团队的组织和指导下,加强个人研修,做到研修经常化、随时化、创新化、成果化。

――借助网络研修势头强劲之力。设置学科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41个,上传研修文章20000余篇;创建中小学高效教学qq群40余个,共享“导学案”千余篇;自2012年1月所有教研员开通个人博客,坚持每周撰写教育心得、工作动态等,目前共撰写教育心得7890篇, 40多所校园网站设立了教师研修论坛;各教研员创建了学科微信群,注册了学科公众号,为教师开展研修提供广阔天地,真正地实现研修经常化和随时化。

――加强自身研修、深度研修,全力提升研修水平。近年来,研修团队成员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边学边写,边工作边反思,边反思整理,将成果序列化。团队成员坚持每年做课题,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目前,省级课题结题的有28项,市级课题结题的有53项,在各级各类刊物80多篇,我室并将团队研修成果汇编成册5本。

――打造主题研修的新亮点。自2013年5月成立体音美学月以来,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工作。2014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将我区体音美学科测试的相关资料以光盘形式下发给本年迎接双高双普的县区。体音美组教研员曾应邀为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渭滨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等县区的体音美教师作体音美学科测试的培训。11月2日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学校校长、教研员赴千阳县教研室、千阳中学、千阳南寨中学开展了“金千教育联盟”教研交流活动。

六、顶层设计,精准指导,开展内涵发展星级校创建评定

2013年上半年,金台区出台了《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实施方案》和《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标准》。各校根据文件规定,积极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苗子校”,区教研室严格标准确定“苗子校”,切实开展调研指导、验收评定,并由区教体局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星级校荣誉牌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热情,确保了内涵发展不走偏、显亮点。

矢志追赶超越 全面提升质量

篇9

[关键词] 建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与发展

团队(workteams)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的群体。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把团队引入教育领域以后出现了教学团队的概念。教学团队比较典型的定义是“由一个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

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团队教学,70年代以后在高校应用团队教学,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中存在80%左右实施某种形式的团队教学。我国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行教学团队实验。2007年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国发(2007)14号文件、教高(2007)1号文件和2文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同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出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并成为全国教学团队建设的范例。

下文对本校省品牌专业-建环专业教学团队的设置特色、专业特色、创新性改革措施、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等特色内容分别进行总结,以供其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借鉴。

二、建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与特色

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工程专业(简称“暖通专业”)经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它主要培养从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建环专业,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过万人。本校建环专业是湖北省高校中最早开办建环专业的学校。生源地涉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环专业教学团队从1985年组建以来,经过创始、稳定发展与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队伍。

(一)教学团队的设置特色

1.团队成员高学历、高层次,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团队由14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博士后1人)、1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7人;硕士生导师6人。团队成员中,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5人、35~40岁4人、35岁以下1人,老中青配置合理,年龄结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2.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发展,打造精品教学团队。经过团队成员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目前团队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200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建筑自动化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土建类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均获省教改立项。另外,还有关于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获校教研立项。这些教研项目既有对专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宏观研究,也有就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微观的教改研究,还有对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教研。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是全面建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重要内容。

3.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本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与专业选修课共35门。团队12名专业教师均承担1门及以上专业主干课程与2至3门专业选修课程的理论课堂教学,每门专业主干课程都由2个及以上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小组共同负责。

除实验外本专业共完成42周实践教学,其中36周是专业实习、设计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完成。团队12名专业教师每年均要承担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工作,每人指导6至8名学生,毕业设计1生1题,选题由设计指导小组把关;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承担,分小组指导,集中答辩与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由任课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小组集中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答疑与成绩评定。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与专职实验员共同指导,实验分组进行。课外开放与创新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申请相关教师课外指导。

以上教学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教研并重。根据教学需要,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三个教学科研团队:团队a主要研究本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团队b主要研究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c主要研究供热空调系统与建筑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扩展专业范围,适应智能建筑的发展。

在科研方面,各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团队十分重视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5.立足教书育人,开放办系,服务社会。团队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培养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开放办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研与科研等会议、专业教学与技能等培训,并给予经费支持。每年毕业设计都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我校为师生作专题讲座。另外,本系是“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和“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依托这个资源优势,本系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学生落实实习单位与教师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在服务社会方面,要抓住两型社会对环境与节能的永恒需求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本专业节能环保的专业知识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使本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通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团队的专业特色

1.结合专业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本团队成员在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建筑节能、泵与风机的节能应用研究、平衡阀的应用研究、智能控制、暖通空调cfd、室内空气品质、蓄能技术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除湿空调、制冷系统的匹配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既服务了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实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改革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

两个主要方面。暖通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方式及效果研究曾获原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奖。几年来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学生的专业实习方式。关于本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编制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了暖通空调新进展、冷热源工程、热泵及应用、智能建筑概论、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小型制冷设备的组装与维修、蓄能空调技术等多门特色专业选修课。另外在大一、大二年级实行了专业导师制度,对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有效的学习和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沟通的良好渠道。

(三)教学团队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本校建环专业历来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倡导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有关经验,参与相关教研课题工作,取得了些阶段性教学成果,得到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人才提出新了的要求。“以人为本,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的思想已成为本专业的核心理念。而高校要发展,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及时掌握社会发展需求与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之间的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并根据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地方特点,探讨本校建环专业学科的发展定位是主要培养从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适应其专业服务面广、跨行业特色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应对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配置适应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

2.改革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做设计、实验或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团队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首先,优化实践教学队伍。选派认真负责、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习与设计实践教学:专业任课教师与专任实验教师共同指导课程实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等。其次,灵活安排实践教学时间。根据本专业特点,把4周的生产实习调整到第七学期前4周,便于学生充分暑假进行实习,一方面夏季更容易找到实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与实习单位要求实习时间延长的实际需求。由于毕业就业找工作与考研的冲击,毕业设计可提前布置给学生,以便能保证设计时间与质量。通过几年的实施,取得满意的效果。最后,尽可能地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实践效果。比如向实习单位争取报销学生的交通费与适量的实习补足等。

3.设置特色课程,培养知识面宽的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节约能源已成为建筑设备管理十分紧迫的任务。建筑设备的能效管理必然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领域和重要市场。所以计划增设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和物业设施管理等方砸相关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原暖通专业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建筑物单纯的供热和空调,缺少建筑物内热、湿、声、光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尤其对创造人工建筑环境对生活和生产质量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对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并充分重视建筑设备动化与智能建筑等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应强化学生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计划多开些双语课程。

(四)教学团队的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

1.网站与多媒体课件建设。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教学团队十分注重专业信息平台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建立了网络化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在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方面主要做了许多工作。团队购买了一批专业课动画索材,自行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课件,目前本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均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先后建设了建筑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网,建筑智能化教学网http://hvac.省略/,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http://jzsblab.wust.省略/,专业基础课教师博客http://zhou3.woku.eom/,qq答疑与师生交流群等。

2.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本团队教师注重教材,近几年主编、参编教材《建筑自动化》、《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与运行管理》、《室内污染控制与洁净技术》、《制冷装置管理技术》、《热泵技术与应用》、《燃气供应工程》、《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制冷技术与装置》以及《建筑环境学》等9部,这些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3.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本专业的教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设有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均有比较固定的地点,建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4个签订实习协议单位,2个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为学生各类实习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本专业同湖北省内多家设计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工程设计专家到校举办学术和技术讲座,开拓师生的视野,深受师生欢迎。

篇10

一、把国家课程开成精品

1.落实课程计划

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编制课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加强对课表执行情况的检查,杜绝挤课、占课的情况,非经学校安排或教务处允许,不得私自挪课。始终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按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不提前结束新课或搞突击教学;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随意增加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

2.科学配置教师

承担语数外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得在所任教的班级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效避免了教师私自占课情况的发生。虽然部分小学科没有专职的教师,但我们会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度,一部分主科教师每年都要承担一些非主要学科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与研修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这些小学科课程教学的行家里手。如今,我校各学科的教学成绩都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仅2016年春季学期,我校教师就分别获得了宜昌市小学语文、心理健康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宜昌市小学品德、科学、书法、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的二等奖。同时,学校对鼓励教师把小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抓手,这从我校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中就可以看出来:我校现有20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其中语文w科5名、数学学科4名、英语学科2名、品德学科2名、科学学科1名、体育学科2名、艺术学科2名、校本课程1名、综合实践活动1名。

3.健全研修组织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建立了相应的校本研修组织,即设有语文(分低、中、高段)、数学(分低、中、高段)、英语、品德、科学、校本、地方(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综实(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校本研修组,每个研修组都有相对固定的研修成员。各研修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本组实际,安排校本研修工作,推动了各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如在宜昌市语文优质课竞赛及“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教师连续四年代表我县参赛,全部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校教师代表全市参加省级语文教学竞赛,三次获得省级一等奖。学校会定期召开研修组长工作会,学年结束时,对所有研修组的工作进行考评,并进行“优秀校本研修组”的评选。我校的语文、品德、校本等7个研修组被评为了县级“优秀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个研修组被评为了市级“优秀教研组”。

4.致力“三课”建设

在校本、地方、综实这三门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后续课程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学校构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线并行”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程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选修课程包括“生活万花筒”“儿童漫画”等八门课程。2012年第7期《中小学校长》杂志“特别报道”栏目特别介绍了我校“两线并行”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在宜昌市“三新课程研讨会”“小学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共同体”研讨会和“课程建设实验学校”年会上,我校先后三次进行了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5.加强小学科教学

我校的校园面积比较小,活动场地有限,功能教室的配备还不够完善,但是,为了开好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课程,保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做了许多努力。如对体育课进行了分散编排:一、二年级每周的四节体育课大多安排在上午一、二节课,确保每天的每节课都有体育课,同一节体育课,运动场上的班级数不超过6个;为了保证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学校为每位音乐教师都配备了电子琴、录音机、配套磁带等资源,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求音乐教师教唱“三歌”(国歌、校歌、队歌),教学生跳巴山舞,教导处还把唱“三歌”、跳巴山舞纳入了学生的期末考核范围;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都能有机会上机操作,学校对微机室的使用进行了统一安排,从周一的第一节到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每一节课刚好都有一个班级上信息技术课;学校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了各级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并安排参加过培训的人员承担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课程的教学,使这两门新兴的课程教学能够开展得风生水起。全县的首届生命安全研讨会上,我校教师上了示范课,在县、市两级的心理健康优质课教学竞赛活动中,我校教师先后以最高分荣获一等奖。

二、使德育课程富有特色

儿童的成长需要“三动”:活动、运动、劳动。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系列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1.低年级的生活技能比赛

针对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状,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一次低年级学生生活技能比赛,通过拧毛巾、系鞋带、穿衣服、戴红领巾、叠衣服、钉纽扣等项目的比赛,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都能成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2.“校园吉尼斯”挑战赛

“校园吉尼斯”活动本着“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这一理念,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为宗旨,以“我自信,我展示,我快乐,我成长”为口号。校园吉尼斯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学校根据申报情况最终选定魔方、魔尺、街舞、魔术、呼啦圈、短跑、成语默写、古诗背诵、夹珠子、吹蜡烛、乒乓球对攻、篮球投篮等一系列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让学生开展训练和挑战。此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3.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给学生的成长留下值得珍藏的回忆,也为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提升学校的办学形象,学校把“毕业典礼”作为了学校的德育品牌之一。毕业典礼活动分“幸福回忆”“感恩成长”“放飞梦想”三个篇章,所有毕业生都是活动的主角,每个毕业生都有在舞台上亮相的机会,或是成长分享,或是特长展示,或是节目表演,每个毕业生都能从大型背景电子屏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毕业宣誓等活动,使每个毕业生都能有所收获,或是感恩,或是惜别,或是追梦,或是祝福。

4.高年级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每年都会定期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带领高年级的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连心活动,到消防中队观摩演练,到“流动科技馆”看展览,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能椭学生树德正身,立品致行。

5.实行“家校共育”

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家长培训,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做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家庭劳动技能”“寻找最美家风家训”“热心公益慈善”等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感动,得到锻炼。

三、让社团活动充满活力

为积极践行“全面关注、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经典文化润育心灵、个性特长成就人生”的办学特色,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利用教师特长,成立了“清江石文学社”“智力七巧板”“朵朵花合唱团”“阳光下腰鼓队”“春之声管乐队”“快而乐田径队”“小旋风乒乓球队”“淡墨痕书法社”“南极光电子制作团”“超越车模团”“东峰四驱车团”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同时,各年级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经指导教师同意,就可以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周三下午统一进行训练。

学校社团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如“南极光电子制作团”的孩子们,通过认识电子元件和组装简易的电子产品,学会了修理简易的电器及电子产品;“智力七巧板”社团的孩子们通过反复记忆和拼摆七巧板,学到了很多七巧板的拼摆方法,提升了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超越车模团”“东峰四驱车团”的成员都是“小车迷”,他们在反复的拼装、控制、竞速中,乐此不疲。这些社团是参加县、市科技节的主力军,在2015年的宜昌市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中,七巧板竞赛6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学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遥控车竞速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四驱车拼装竞赛中,3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学校也获得了2015市科技节的“先进集体”称号。“小旋风乒乓球队”的成绩更是突出,在2012年、2014年全县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中,先后获得了乒乓球比赛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等十个项目中的九项冠军,在2013年宜昌市第四届运动会上,凌锐、覃明捶直鸲岬10岁组和11岁组男子单打金牌;“快而乐田径队”在县运会中不断刷新比赛记录,多次取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屡次被评为“体育道德精神文明队”;“朵朵花合唱团”在宜昌市“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清江石文学社”社员们的作品经常在校园网站上展示,清江石报及各级报刊也多次刊登了他们的作品;“春之声管乐团”更是我校的一大品牌,学校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元旦文艺汇演,都有该社团成员的身影,他们还应邀参加了县运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