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博览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4 13:02:58
法制博览论文篇1
可以说,旅行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中国的旅行者与已成为大众旅行景点的世界博览会从1866年开始接触。就西方旅行史的演进来说,17、18世纪时旅行原本属于贵族阶层子弟扩展视野、培养性灵的专利,英国贵族子弟的“壮游”(the grand tour)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壮游”所指的是英国贵族阶层将子弟送往欧洲大陆旅行,藉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的仪式。随着西方工业力量的逐渐形成,旅行的视野也跨越国界瞄向未知的领域例如广阔的非洲。18世纪以来,前往未知领域的“探险”,成为被人所称颂的英雄,而这些转化为文字的探险故事,更成为出版业的重要支柱。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来说,1795年深入非洲南部的蒙哥・帕克(mongo park),回国之际便得到全民狂热的欢迎,而他以探险家出版的相关书籍,更得到读者的认同。在此之后,传教士也加入探险家的行列,例如传教士戴维・李文史东(david livingstone)19世纪中期深入神秘非洲的故事,同样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探险并非仅止于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是有特定的国家力量与知识生产机制的支撑与运作。以法国来说,法国人也迅速加入“认识”非洲的行列当中。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协会”章程中的第一条的部份文字便是“对前往未知国度旅行者给予奖章鼓励”。事实上,这也是延续18世纪以来高举“启蒙”、“理性”大旗的百科全书学派对知识的构筑逻辑(对“物”的搜集与分类)。只是,隐藏在搜集与分类背后的是,西方对非洲的自我与他者、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这种知识体系当中的西方优越感,日后也演绎出“优胜劣败”的逻辑,并成为西方帝国力量殖民海外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壮游”或是探险故事乃至将他者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旅行者仅限于少数冒险家。旅行之所以大众化,其关键在于科技力量的中介。以工业革命步伐最快的英国为例,工业城市的出现、城乡移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移动成为可能。1825年英国的史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完成了第一条蒸汽为动力的大众铁路,1863年的伦敦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除此之外,社会时间的改变也在这时出现。1867年英国国会通过“工场法”,规定了一星期有半天(特别是星期六)的假期。工业革命以来地铁、火车、轮船的出现,改变了既有的时间与空间感觉,旅行也因此开始大众化。随着大众旅行的兴盛,大众化的旅行文学更为兴盛(例如供旅行者打发时间的“铁道文库”书系的出版)、作为大众旅行文化象征的明信片1869年于奥地利发行、以巴黎艾菲尔铁塔为背景的摄影图画明信片也在1889年问世。
可以说,随着大众旅行的兴起,各式各样的旅行文化也应运而生。在19世纪西方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既是标示强国的工业力量、西方知识体系的再现,就西方旅行的发展来说,首次的世界博览会展馆更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光景点。1851年首次世界博览会的举行,英国以高耸亮丽的水晶宫(位于海德公园)作为展览空间,这个展示空间的呈现,充分再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能力。钢铁是19世纪公共建设如铁路、桥梁等的根本材料,而水晶宫的兴建便动用了3800吨的铸钢、700吨的铸铁、30万片的玻璃,其雄伟可见一斑。依照吉见俊哉的观点,世界博览会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盛典,也就是透过世界博览会的举行,将各国各式各样的物品加以搜集、分类并且在一个亮丽的展示空间下展览,除了作为国家能力的展现之外,同时也唤起一般大众对商品的消费欲望[2]。首次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则分为原材料、工业制品、机械与造型艺术等四大类。在这四类展览当中,工业与机械产品特别得到人们的注意,正是蒸汽机在交通方面的运用、电信的发明与机械的广泛运用让人们惊觉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除了这四类主题展览之外,更包括音乐、马戏团、戏剧、蜡人像、手工艺品等等大众文化的表演与展示,以吸引留客前往参观。
从壮游、探险到大众旅行,旅行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然而,同一时间点,却也正是西方帝国力量大幅进入东亚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也正在此时,东亚国家开始出现一项极为特别的文体(“游记”、“日记”等),就内容而言,它们不是游山玩水心得的感性之作,而是对西方国家进行不同面向的考察,其中,西方文明之道便是这些作者所强烈关心的。他们是新一批的旅行者,他们的身体亲历西方旨在认识西方世界,尽管他们对于文明的追求与国家的改革之道有不同见解。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旅行者多具官方身份或是知识分子,旅行期间的某些观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或是政府政策。
这些旅行者的旅行动机延续了前人的脚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写作了搜罗世界各国不同政治制度、民族特性、物产、文化高达50卷本的《海国图志》,这部著作不仅成为晚清末期认识西方较为系统的参考书籍,该书也为深感西方重大威胁的日本所重视。不过,魏源并未有亲身出外参访的经验。官员走出国门参访并留下考察纪实文字,首推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蒲安臣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由他引领群臣历时两年的时间走访欧美各国。这趟西方参访,当时负责中外交涉事务的志刚著有《初使泰西记》与《初使泰西纪要》,不过,这两本书多集中在对西方民俗风情的考察,这两部考察文字也并未促使晚清进行制度改革。尽管“蒲安臣使团”所留下的西方考察仅止于风俗人情的比较,不过,或许因为晚清的持续积弱不振,在此之后的旅行文字,逐渐趋向制度与工业发展的比较。在这些观察西方的文字当中,世界博览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清末的旅行纪实文字当中,如果以旅行时间顺序出发,世界博览会的相关描述进入文字首推王韬的《漫游随录》。王韬在当时的社会位置是一位流亡的知识分子,他原本尝试依循科举制度获致官名,不过,在上海接触西学之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径。因为上书太平天国遭到清政府的追缉,王韬只有逃到香港,日后在西方人的邀请下,他在1867年从香港出发开始他两年多的欧洲游历生活。这两年多的欧洲游历生活对他日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是他在1871年出版了《法国志略》,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法国历史著作,其中,也提及法国大革命,如何对法国大革命下论断?是进步的革命还是一场动荡?日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对此有着不同的评价。第二则是1874年他回到香港之后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史上第一份华资中文报纸,而王韬也透过报纸对政治进行议论,他也成为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在他的《漫游随录》当中,他参观了世界博览会1866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会址,在他的描述当中,以“博物大会”加以形容。
而亲历世界博览会者,则数李圭、郭嵩焘与黎庶昌。李圭出身江苏富商之家,太平天国与清廷交战之际,曾为俘虏而后脱逃至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结识西人并因此赴宁波海关任职。在他任职海关工作十年之后,他赴美国参观18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百年所举行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他的西方之行一发不可抑遏,在参观世界博览会之后,更赴伦敦与巴黎参访。他将西方之行写成《环游地球新录》,这本书不仅李鸿章为文作序甚至也得到官方资助出版三千册,虽然出版册数不多,却吸引对西方世界感兴趣的知识分子阅读。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是清末旅行纪实文字当中对世界博览会的描述最详细者。在《环游地球新录》当中,我们看到他以“百年赛会”与“赛奇公会”称呼世界博览会。而会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各物总院”的建筑:“屋长一千八百八十尺,宽四百六十四尺,宽三百二十尺”[3]。在会场上,他对会场中所展示的世界最大蒸汽机哥阿力斯(corliss)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当他看到新兴的机械器具时也不免思及仍以人力劳动为主的中国,而他也注意到日本已在会场订购了18种农田机器[4]。在他的文字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参赛的对象,这些对象主要包括景泰窑器、漆器、木雕等[5]。在这篇旅游纪实当中,李圭也提到另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容闳在1870年倡议幼童赴美学习的小留学生。在参观费城博览会对西方事物有着好感的李圭,对这些接受西式教育的小留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着相当的好感[6]。有趣的是,李圭最后经由香港准备回国之际,他与王韬见面,两人的对谈当中,都流露出清廷应打开国门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想法[7]。
王韬与李圭都是在上海接触西方人进而亲身体会西方事物,他们都不是位居要职的官员。接下来的世界博览会体验,开始出现具官方身份的参访者的文字中,他们是郭嵩焘与黎庶昌。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派驻国外的使节,他在1876年被派往英国,而黎庶昌则以幕僚身份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与法国。在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与黎庶昌的《西洋杂志》当中分别可见他们对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记载。在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当中,他以“万国珍奇会”描述世界博览会,在这里,同样看到炫目的展览,在郭嵩焘的记载当中,各国百货玻璃屋尤其亮眼。或许郭嵩焘因系官方身份受邀参加,行程或许未能全面。相较之下,在黎庶昌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多种样貌。他以“赛会堂”以及“哀克司包息相”(即exposition)称呼世界博览会。在他的描述当中,除了各大工业对象以及中华公所的陈列展览之外,最让他感觉新奇的对象莫过于电梯以及轻气球。
在前面的文字记述当中,世界博览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在1880年之后,我们会发现“万国览会”或“万国博览大会”逐渐成为通用的名称。事实上,世界博览会曾有不同的名称,1851年首次举行世界博览会的英国以great exhibition命名、之后的法国则是exposition universelle、美国则是world fair,直到1928年总部设于巴黎的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bie)成立之后,才有统一的名称与规章[8]。不过,在此之前所举行的各国世界博览会仍获承认。就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的介绍来说,发行于上海的《申报》于1886年7月10日刊载了《论中国开设博览会之议》的社论,其主旨在于今日世界已是自由贸易,世界博览会的举行便是这种局势下的产物,中国也必须打开国门透过举行博览会增长国民见闻。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中期开始,旅行纪实也是日本的重要文体,福泽谕吉1860年代造访欧美所下的《西航记》与《西洋事情》便在当时成为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书籍,这些旅行纪实的内容并非游山玩水的心得而是制度考察与比较。此外,1871年从日本出发的“岩仓使节团”,花费两年时间赴西方为主的国家进行考察。该考察团返日之后,并写成五巨册的《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岩仓使节团的考查过程当中,也参访了维也纳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考察报告书中也提及日本兴办博览会藉以振兴工商之必要。在此建言下,日本很快地举办国内的博览会作为刺激工商发展之用。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面对这样的结局,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无法接受,也再次引燃国家变革之道的议论。1903年日本所举行的第五回劝业博览会当中,才华洋溢的女性钱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以文字记述实况。在这里,她看到日本设计的对象与展示都已全数仿效西法,在教育馆当中,她痛陈教育是中国衰落日本崛起的最主要原因。除了钱单士厘的亲身参观之外,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也在旅行参访当中诞生。深具改革意识的民间企业家张蹇,在参访过日本1903年劝业博览会之后,也上书北京希望能由官方筹设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一的博览馆。不过,这个上书石沉大海,1905年,张蹇遂由己力于南通盖设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除了参访者之外,世界博览会也开始成为小说家们的强国想象。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的第一期便发表了日后并未完成的《新中国未来记》,开篇便以上海举行大博览会作为强国象征。满清政权瓦解前夕,更是把世界博览会作为强国象征的高潮。吴研人的《新石头记》(1909)假托贾宝玉带出上海半殖民地处境下的各种乱象、北京的义和团之乱等,在吴研人眼中,这是一个黑暗野蛮的时代,在小说的最后,他带出了一个走出黑暗的光明时代:上海浦东举行外国大博览会、北京举行万国和平会,中国皇帝更被推举为会长。陆士谔的《新中国》(1910)亦复如此,一觉醒来,中国已然强盛,治外法权不再、兵器已能独力制造,不仅上海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上海也出现了地铁。
为什么小说家不约而同地都以上海而不是其它城市举行世界博览会做为强国象征呢?当时上海半殖民地的处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随着鸦片战争失利而成为通商口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报刊的源起之地,也是西学导入之地,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在此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例如梁启超原本志在科举,然而,在上海翻阅西学、结识康有为之后命运为之改变;再例如吴研人的父祖辈都曾是地方官员,年幼丧父的他,17、18岁便到上海发展,报纸成为他抒发意见的园地。相对于封建王朝摇摇欲坠的北京,上海似乎是一个另类可能性的城市。有趣的是,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是百年前小说家们强国梦的象征,而今上海博览会的举行,却是在“大国崛起”的时间点上,昔日的强国梦象征与现实当中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之间的张力,似乎也成为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注释:
[1] 竹泽尚一郎,《表象的殖民地帝国》,东京,世界思想社,2001:40。
[2 ]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东京,中央公论社,1998:29。
[3] 钟叔河,《从西方到东方》,362。
[4] 钟叔河:364-367。
[5] 钟叔河:369-370。
[6 ]钟叔河:371-372。
[7] 钟叔河:373。
法制博览论文篇2
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 竞争力 政府主导型展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81-03
一、引言
自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至2016年9月已成功举办13届,不同于一般地方性展会,其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国际展会,不仅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因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从经济、政治、文化、传播、法律的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展会数量不断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影响展会成功的因素也在发生改变,竞争力已成为展会成功经营的重要要素。笔者运用竞争力理论,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东盟博览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研究问题,课题组于2015年9月19日―21日,对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采购商、参展商、观展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同年10月17日―18日对118届广交会的参展者进行了访问调查。
二、东盟博览会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东盟博览会永久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临近钦州、防城港、北海三个沿海城市及中越边境的东兴、凭祥两个城市;广西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邻北部常与越南陆地接壤,并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隔海相望,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国家目前重点开发的泛珠江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上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域优势。广西合浦濒临北部湾,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距离最近,在秦汉时期,广西合浦就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当时开通的灵渠,连接了长江、湘江、桂江和北流江,打通了中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湾的通道,中原的货物经水路运到合浦,再远航到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地。
2.战略优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背景下,2003年10月8日,总理在第七次“10 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举办东盟博览会的思想,并于2004年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因此,从成立之初其就要承担相应战略任务,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专题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得到了政府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每届博览会期间,都有领导人会见、部长级磋商、政商对话等高层友好交流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至第12届博览会,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
2012年9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广西是唯一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的省区,在新形势下,东盟博览会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各国展现其实力促进其交流的重要平台,将成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
3.人文优势。广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与东盟各国同属东方文化体系,有着相近的价值观,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广西的高脚屋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乐器、饮食文化、村社文化、农耕文化等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近;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华侨分布于世界9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80%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因此东盟博览会具有开展文化交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13年发展,东盟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对外文化交流经验,历届东盟博览会都会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节、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广西区党委、政府主导的“广西文化舟”和“文化年”也成为广西的又一对外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东盟博览会,展现了广西、中国各地及东盟各国丰富的文化情调,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至今,广西已与东盟国家缔结37对友好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东盟多国出现了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在中国留学的东南亚各国学生也不断增加,中国电视剧、电影在东南亚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多部被翻拍,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越发密切。
三、东盟博览会困境分析
1.专业性、市场性缺乏。东盟博览会主办方是11个国家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承办方是广西区政府,属于政府主导型展会,运营管理带有行政干预色彩,导致东盟博览会的市场化进程缓慢,缺乏专业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参展商和采购商的实力不够,影响力有限,东盟博览会的参展者主要来自中国国内及东盟各国,由于东盟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缺乏“高、新、精、尖”的产业支撑,无法吸引更多的、具备国际实力的、高层次的采购商,结果进一步降低了参展商的热情,在12届东盟博览会调研中发现,甚至广西本地部分知名企业参展意愿都不强,把参展看成履行任务。在对广交会调查时,很多欧美国家的参展者对东盟博览会知之甚少,而来自东盟国家的参展者,认为东盟博览会与广交会在参展者实力、服务水平、宣传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其次,服务、管理水平落后。在12届东盟博览会调研中,调查对象在“会展举办日期和持续时间”、“举办地城市环境”、“会展主题”三方面满意度较高,但对“现场服务”、“会展的货运服务”、“论坛研讨会丰富程度”三方面满意度较低。虽每届博览会相应的服务都会提升,如第13届新建了办证大厅、停车场、餐饮区等服务设施。但与广交会相比差距仍较大,还存在诸如运行机制不完善,处理突发问题的方式不灵活等问题。东盟博览会共举行5天,只有后两天开放日,市民才可进馆购物,但由于管理问题,大批市民通过各种途径办到参展证,提前进入展馆购物,扰乱展馆秩序,并且展会门口每天都有人在倒卖门票,50元到100元不等,严重损坏了展会形象。
2.竞争日趋激烈。不可否认,东盟博览会举办的13年里,已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中国展会经济的发展,东盟博览会面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广州、成都、昆明的会展业直接造成了对东盟博览会资源的分流,削弱了广西会展在区位上的竞争优势,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凭借其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一流的展会质量吸引了一批高品质东盟客商。亚欧博览会、南亚博览会、阿拉伯博览会和东北亚博览会等边疆地区的博览会的发展也对东盟博览会造成较大影响,根据国家战略,南亚博览会定位于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与东盟博览会分工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参展商、采购商的招募到相关论坛机制设计,都将东南亚因素都居于首位,对东盟博览会产生了直接冲击。
3.国际影响力有限。东盟博览会的参加者主要来自广西、国内其他省份及东盟国家,即使东盟国家的参展热情程度也不同,越南、柬埔寨等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参展积极性较高,而新加坡、文莱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参展数量则较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参与,但总数更是稀少。根据12届东盟博览会所做的问卷调研,被调查的参展商中有73%的调查对象认为东盟博览会是“东南亚区域性品牌”,1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是“全国性品牌”。在广交会调研时,当问到对东盟博览会的看法时,相当一部分欧盟参展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有的虽然表示知道,但没有参展意愿。在广交会上来自东盟国家的参展者,他们认为东盟博览会主要面向东南亚国家,由于自己的市场主要在欧洲,与自己企业的定位不符,参与欲望不强。可见,东盟博览会对东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东盟内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力仍然不够。
4.宏观环境制约。广西属于中国西部省份,从经济总量上看,2015年广西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7位,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第26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地区市场化经济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投资政策、政策保障、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调研中有广西本地企业表示政府的很多想法是好的,但落地困难,对政府提出较高期望。同时广西的会展产业不发达,大部分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缺乏经验丰富、观念先进的专业人才。在东盟10国中,除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多个东盟国家的发展水平比中国低,从而决定了东盟国家的对外投资相关的项目规模不会很大,参展商、采购商的整体实力不足。
四、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建与实现
一个好的有影响力的展会,是由主办城市、主题、展览场地、各种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结构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最终会通过竞争力表现出来。目前对竞争力的研究已引起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重视,根据竞争力研究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本文所指的展会竞争力是指在会展行业中,一个展会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展会更有效地向参展商、采购商、观展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1.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核心层――满足参展双方需求。展会是组织方提供的供参展商、采购商交流、交易的中介平台,是一项满足参展企业、专业观众的活动,展会组织者吸引到参展双方参展是展会得以举行的最基本条件,展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参展双方的质量,一流的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不仅能体现出展会价值和品质,而且能给展会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在对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的调研中发现参展商、采购商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展会,关键取决于参展双方的质量,尤其是是否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何满足参展者的需求,吸引到高质量的参展者,东盟博览会至少要做到:
第一,市场化经营。东盟博览会兼有市场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在充分利用政治、外交资源来保持博览会的高规格的同时,逐步剥离出原本应属于市场的权力,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对分离,遵循会展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优化配置会展资源,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展组展力度,扩大招展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国内与东盟各国,而是要在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与我国互补性强的国家上下功夫,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高端宣传、社会宣传与市场推介相结合,持续扩大展会的影响力,满足中国及东盟各国企业的多方位需求。
第三,提升服务质量。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展会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引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强展会的专业服务,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不同年龄、身份及国家的参展者提供更为细致、周密的服务。
2.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外在层――打造品牌。展会的品牌被认为是展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知名展会进入新市场后的市场开拓压力比一般展会要小得多,原因就在于其展会品牌影响力。东盟博览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制定长期的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打造国际品牌。东盟博览会虽曾荣获“2011―2012年度中国十大品牌展览会”、“2015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专业展会”等诸多奖项,但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东盟国家,只是地域性品牌,今后需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运筹这一国际性经贸盛会,放眼全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争取达到ufi(国际展览联盟)资格认可的评估指标要求。
第二,打造文化品牌。文化能够凸显出展会的品位、个性,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平台,文化展示非常重要,在目前已有中国―东盟图书展暨图书馆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文化坛、中国―东盟人口与家庭论坛等活动基础上,举办更丰富、更务实、更多样的、更有内涵的活动,突出民族特色,把文化、风俗、旅游等内容融入博览会的人文交流中。开放日是东盟人民与中国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调研中发现,买卖双方的热情都非常高,成交量大,而开放日只有2天,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适当延长开放日1~2天。
3.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延伸层――延伸价值链。展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关注展会本身,还需充分发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辐射效应,延伸价值链。东盟博览会不仅推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同时带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广西的知名度、影响力,如举办前的2003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31.92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3190.3亿元。“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北部湾经济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对广西发展而言是极大的机遇,同时对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政府要在金融创新、投资引导、政策法律、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依托广西特色和优势产业,将东盟博览会打造成贸易互动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
东盟博览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性博览会,也不同于综合性的博览会,而应视其为具有复合功能的战略博览会,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逐步完善,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东盟博览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东盟博览会应立足于自己本身具有的优势,加快发展承,担起自己作为战略平台、文化平台的功能,不断提高竞争力,力争在国际展览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ky2015yb509)]
参考文献:
[1] 张阳.展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j].中国会展,2009(1)
[2] 蔡惠如,黄伟彪.多层次构建展会产品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9(3)
[3] 段立生.广西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路中的优势[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
[4] 李尔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公共外交[j].广西社会科学,2015(9)
[5] 林霁峰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0)
[6] 耿松涛,华志兵等.新常态下政府主导型展会经营模式转型研究――以海口市为例[j].现在管理科学,2015(12)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法制博览论文篇3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组织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77-0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博物馆作为人民群众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推动力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显得极为重要。其中,展览布置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工作,它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文化传达力度,因此,极需要具有优秀专业技能以及独特策划理念的展览策划人。下面分析我国近年来相关独立策展人运作展览的成功经验,结合博物馆展览运作实际情况,为培养博物馆业内自己的策展人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为博物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策展人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策划人即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策展身份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首先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的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近年来我国的独立策展人也不断涌现,参与者多是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和美术理论家。随着“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等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带来的良好反响,我国的策展制度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一些策展工作前瞻性的经验。
目前,临时展览策展人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被探讨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这样认为,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人不是馆长,但在具体的展览工作中,他应该有馆长思路的体现;他不是商人,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能将商家的意图得以发挥;他不是完全某一个专门领域的权威泰斗,却能在策展过程中,去力求拔擢一些倾向。一言以蔽之,展览要成功,策展人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在展览领域的专门家,标准不是级别,也不是职权的大小,而是展览最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博物馆的策展人是展览组织工作的专家,是身兼数职的通才,是一种需要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可以说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二、设立和培养博物馆策展人是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博物馆,由于各馆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具备实力引入独立策展人的还是少数。虽然有些博物馆早已采用了“展览项目负责人”、“总策划人”等专项负责,但就其工作实效来讲,大型的临时展览基本上是政府机关领导牵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成为具体的执行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展览策划人员。而博物馆自身策划的展览除了几个固定陈列外,就相对比较少。有些小型展览其展览的形式,往往就是简单的文物或图片展示配合说明文字,还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直线性”展示构思。至于主题研讨、举办活动这样更能显出学术价值的展示程序是没有的。另外那些引进的展览,大部分都是属于名声在外的成熟型展览,大多属于文物精美、展览大纲和展览主题都已清晰,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已阐明,展出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针对这些展览主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根据自身的展厅情况,挑选对方提供的文物清单,筛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较好且能刚好满足展览空间的展品,然后进行自身的展厅形式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及展览的画册出版。由于自身的展厅、人员、经费等限制,在展览形式上也无法作出更大的创新,能加入的元素就是只是多媒体的播放,简单互动设置,观众参与互动问卷,与展览相关的讲座、论坛之类的学术性活动,则很少举办,因此大多临时展览在学术性挖掘上是做得非常不够的。
三、博物馆策展人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从博物馆策展人在公关、宣传、协调、科研这四个方面需具备的能力做简要论述:
(一)良好的公关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展览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在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年度展览运作资金是有限的,一个展览不管自己筹办还是引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用于展览前期的操作,开展期间的维护和撤展时支出。再加上博物馆的各项活动运营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又难以维持其良性循环,因此,筹措一部分办展经费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博物馆策展人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则十分重要,他不能囿于“等、靠、要”的固有思维,需树立产业经营的思想,借鉴引进一些产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策略,在坚持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需综合自己的策划展览的主题和社会需要,做到在维护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公益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去寻求各种资助,如若能争取得到与展览内容相关的行业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力求与他们合作联办展览,适当筹集经费,解决部分临时展览的办展费用问题,对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运作将会十分有益。这样的合作对联办单位而言也是双赢的,在博物馆举办展览等于某种程度上的宣传,双方都可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的宣传能力
任何一个展览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针对性、时效性较强,只是在一段时间或一个地区引人关注,策展人要使展览产生轰动效应就要充分调动媒体的参与,把临时展览信息更广泛地传达给观众。美国人曾说过,没有媒体宣传的博物馆充其量只是一个储藏室。所以,策展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宣传能力对推广临时展览尤为重要。首先,他要用灵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去仔细分析判断形势,提前做好准备,及时把展览宣传出去。比如,印制展览宣传册,海报等在人口流动区进行发放或张贴。同时,还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支持,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如在开幕前展览预告,播出展览筹备实况,在展览推出后还要进行跟踪报道,传播展览的信息等方式,利用传媒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使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成为人们近期谈论的话题,从而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让博物馆得到广泛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有积极作用。
(三)灵活的协调能力
协调是一种意识。策展人必须要具备一种协调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本部门出发主动和别人协调。推出临时展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整体地把握运作策划工作,临时展览策划涉及内容、形式、宣传推广等多项策划,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首先策展人提出展览策划,并上报馆领导,由馆领导负责对展览进行最后审定。经核准举办的展览将由研究部门将展品清单及图录提供给陈列与设计部进行展览的陈列设计与制作,策展人为展览确定展厅,并协助完成展览的说明、展览图录的编辑等工作,完成展览合作方式、展品的担保方式等等。如果是涉及国外的展览合作,则需要完成相关的对外联络工作。这些工作纷繁复杂,需要策展人要将各单项全面考虑,在大多数博物馆这些单项策划都分属不同业务部门,有的展览还要涉及中标的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来承担,如果没有统筹兼顾,系统把握,策划工作会是一盘散沙,只有通过策展人整体策划,将各单项纳入到一个可操作的策划中,通盘考虑,交流沟通,使各单项达到高层次和谐统一,从而打造精品展览。
(四)专业的科研能力
博物馆很早就被定义为科学研究机构,但实际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研究方面的做的还是不够的,例如在展览策划工作上,展览前期的研究工作几乎是没有的。在我国一个展览筹展的时间不到半年,而西方国家筹展的时间一般要3到5年。正是因为我们的很多展览是仓促的,对于研究不够重视,所以没有体现出博物馆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展览是艺术与广大观者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艺术影响思想、文化、社会趣味的中介和平台。与此对应,博物馆策展人就需要在长期的策展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学术概念系统,从而使展览活动真正进入学术层面的操作和价值回归。博物馆展览策划人筹办临时展览时,要具备让这个展览转换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一个学术成果的意识,一旦转化成学术成果后,博物馆在研究方面就会很有特色了。另外,通过展品的展览、出版、研究也是博物馆开展收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博物馆这个国家的机构去完成出版、展览、主持活动的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展品的研究工作、资料整理工作,艺术家或个人收藏者会很愿意将作品和藏品捐赠。所以说策展人的科研能力对发挥博物馆收藏功能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博物馆业内展览策划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博物馆行业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制度创新以及理念创新,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优秀的管理机制,才能最好地体现出博物馆展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法制博览论文篇4
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并进行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提出新见。关键词:展示设计文化特征网络传播
一 信息时代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的展示空间,虽然虚拟空间还不会取代实体空间的存在,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重构了人们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诉求,新的诉求导致了展示设计空间的新变革。
1 信息时代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广泛使用。其作用首先是参观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大大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展示空间面积节约,在空间心理体验上,虚拟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参观者的视角、路径和情节上都具有现实空间中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心理体验。
(2)展示策划、设计与主题相结合更加密切。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世界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上,例如“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以世博会主题为依据,各自进行演绎,把该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技巧与智慧、与社会和平共处的文化和文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达,可谓全球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聚会。
(3)“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要关注其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至此,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概念,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而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多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不是要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彰显人文精神。
2 网络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作为信息时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当下,它借助网络优势以其强大的传播威力和传播功能,营造出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情势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过去任何一个传统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数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效快捷与文化时尚
网络展示空间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任何与主题关联之信息都能方便地进行检索和调取。从心理学上受众普遍具有推崇尚新的心理需求,网络展示空间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与针对性强,传播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送着大量新鲜而又生动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始终保持向受众提供与展示内容对应的新信息、新思想,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见,网络展示空间体现出高效快捷、文化时尚的特征。
(2)多元化与共享性
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全球化共享的公共系统,多元化是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网络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展示传播呈现多元共享的特征,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实体空间传播体系的重大区别。而且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怎样,人们都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不同区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展示空间,极大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实现文化信息的无阻碍化传播,促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增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化、共享性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3)开放性与大众化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其一,网络展示空间拥有大量与主题关联的文化信息,适应并满足不同受众可能的文化需要,为更多的受众所选择。其二,网络展示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加速文化对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其三,网络展示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开放给所有公众传递不同信息,容纳多样的意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展示了十分宽容的姿态,既支持政府信息和各种公共信息,也允许一些匿名信息的表达、,使大众自由地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围绕主题内外交流碰撞,既展现了传者和受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又集聚大众智慧,这种展示信息的开放性和大众化正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鲜明特色。
(4)多向化与广泛性
网络展示传播不论演绎何种主题,传播活动均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特点,传播路径都是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网民“受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国别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相应的主题文化对话。网络的内在动力是将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广大“受众”所贡献的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就替代了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由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潜能。因此,网络展示传播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展示单向传播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提供自由展示、交流信息的平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传播形式推动下,拓展其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得传播、交流和利用更加广泛。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作为视觉文化的新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受众。当下,它已超越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媒介和以实体空间为展示传统媒介之间尚不具备整体的取代性。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
二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的演变与发展
目前,众多学者对于展示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的空间设计方面。世博会是国际性大型人文展示活动,有以下鲜明特征:突出国家民族文化,强调展示艺术氛围,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追求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的一体化。虽然各博览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参展者不论国籍、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相互间不带有歧见,不带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人类也乐意用这种形式为谋求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当今,世博会已成为展示世界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发展成就的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整体展示,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851―1900),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化的异域再现,对欧洲文明的伴奏与强烈的自我表达是早期博览会的基调,举办的著名大型国际博览会有:1、1851年水晶宫展览活动――由英国政府主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产业成果博览会,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的杰出展览建筑作品。2、1889巴黎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然而,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不成功,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的萧条使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中断了十年,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第一阶段结束。如果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博览会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所宣示的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其国力与工业技术――可以作为考察往后百年间各国博览会性质的框架。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5-1939),这个阶段有影响力的博览会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这两次展会上以装饰艺术风格为设计主流,成为展示设计空间原则探索的起点。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本次博览会首次出现以主题的形式(主题为“世纪的进步”)举办盛会。同时,博览会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试验性建筑,诸多建筑大师在世博会上都留下了经典之作,有些甚至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阶段,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更多是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世博会范围从技术、产业转向艺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产品展示会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1958-1990),经过50年代战后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充满着自信和幻想。建设的展示馆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体现当时建筑设计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进步。到了6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渐趋成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为展示设计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 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许多展馆都大量使用视频技术和仿真的手段带给参观者以真实新奇的体验,许多展示更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大阪博览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独特的展馆设计和公共娱乐特征成为九十年代以前最成功的大型博览会之一。
第四阶段.全新时期(1990-今),进入90年代以后,博览会设计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博览会展示设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文化的发掘和信息传达互动的方式发展,其策划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成就转向对“人文”、“人性”的思索和探究,博览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主题是“发现的时代”;19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题是“人・自然・科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特征是强化主题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将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当代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新贡献给予世人警示:人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然而也带给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这一严峻问题。因此,世博会设计更多的强调人们如何在关怀自己的同时,以科学为手段与自然共同生存,这也是整个时代的共同课题,凸现当代展示设计以强化“主题化”为时代特征不断演变。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博览会设计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出于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各个国家把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炫耀本国实力的途径,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设计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界博览会都有确定的主题。我国举力止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扣主题,体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展示空间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出现的新课题,不断向“主题化”发展,这种强化展示主题的新变化,是当代国际博览会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典型特征,标志着展示空间发展迈入全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三 结语
纵观博览会史,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如果说后工业前期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使展示设计的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主题,展示设计的特点是不再追求高大,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作为表达理念的手段,20世纪不断发达的电子影像技术、音响技术又成为博览设计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来到博览会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去看大量的“实物”,而是体验由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虚拟空间,同时,这种依靠电子技术形成的信息化空间通过世博会的主题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各类大小专题展览会、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还是世界博览会都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历史与未来”四大和谐主题,遵循的理念就是科技办展,体现人文精神。今天,人文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宏观层面和哲学层面看至少有其二:
1 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览会特有的亲临现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质疑展览设计媒介会逐渐为电子媒介和电视媒介所取代。新的技术在今天网络社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等待5年进行集中展示,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因此世博会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见到展品的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
2 在设计转向非物质时代,人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追求体验性表达语言、多元化价值。不同的设计活动和思想会使建造的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塑造空间、空间影响人”是反向的过程,人的行为是嵌入在物质的当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情境之中,也即设计观念从简单的、客体的“物”的生产转化为了“事”的创造活动,强调个人体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设计脱离物质性层面,在时空的转换中走向精神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德尼:戚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180
法制博览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功能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2.博览会具有区域化的市场资源。服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双边、多边的互补性市场需求,符合参展、参会企业客商的需要。博览会面对的区域资源是:拥有18亿消费者,服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拥有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亿美元贸易总量,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_一,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2002-2004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长将达50%以上。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有很强的招商、招展能力,一是展会定位针对性强,主题特色鲜明,服务专业化,活动丰富,成效突出,因而产生吸引力。二是11国政府商务部门的倾力推动,共同组织参展商、采购商、招商者和投资者参加。三是与实力强大的专业机构合作,邀请各国有实力和代表性的企业参展。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70万采购商发出邀请,邀请对东盟进出口额最大的10家企业到会采购东盟商品,通过商务部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参会,邀请东盟国家29家支持商协会和国内6大进出口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到会采购,加强配对力度。四是通过官方网站及专业媒体提前项目信息,做好宣传工作。五是会期举办一系列务实的推介会、专业性论坛,商机,促进一批大项目在会期成交。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博览会的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环境的整合统一的结果。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和博览会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博览会的产品、服务,加强业务活动和管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涉及到场馆、宾馆、交通以及购物娱乐、旅游等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博览会的政策优势、机制、品牌价值、市场信誉、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智力特点的知识、经验、技能的软实力,对于博览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系统管理和提升。博览会的政治特殊性,也使竞争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成为维系博览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法制博览论文篇6
关键词:临展;陈列;策划;归档
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方法与途径[1]。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投入巨资扩建新馆,全国各大博物馆展陈面积和质量显著提高,全国每年举办的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展览以临时展览形式举办。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有益补充,其展览周期较短、表现形式多样、展品选择自由,陈列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也较为灵活。近些年随着国内外各博物馆交流的日益频繁,临展工作也有较快发展,而如何合理有效的设计和策划临展,已成为各馆提升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本馆举办的短期展览,可以是本馆文物展,也可以是和其他单位联合举办的主题展览;二是博物馆系统间的交流展;三是文物出国展或引进国外文物的展览。馆际之间的临展可以促进不同地域博物馆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也可以满足观众对展览题材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本馆举办文物展,在组织基本陈列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可以采用临展的形式为后期举办基本陈列积累经验和做前期准备。由于各个博物馆举办的基本陈列建设周期长、投入巨大,一旦建成,短期内就很难有较大的变动,为了弥补早期展览由于科技水平限制导致的内容与形式表现不足,可以采用临展方式对本馆基本陈列的内容结构进行有益的补充和丰富。
1 临展的展线设计
展线是展览参观线路的简称,既包括展厅内部的展览流线安排,也包括相邻展厅间的参观流线安排。临时展厅一般位于博物馆出入口等显著位置,便于观众的参观,多个临展厅的安排常需要遵循一定的交通流线形式,通常采用“串联”、“并联”的方式相互连通。这种相邻展厅的布局可以按内容、形式等分类组织展品,同时每个展厅都保留独立的通道通向大厅,这些展厅可以根据展览规模自行组合使用。
这种自由组合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展厅内部的展线安排上。临展厅最常见的做法是采用轨道活动隔断以组合方式分割空间,每个展厅的活动隔断轨道采用“井”型的排列,活动隔断以此为基础根据展览内容和文物安排自由组合分割,从而达到扩充展线、合理利用空间的效果。每个隔断之间相互锁牢后,组成的墙面平整且牢固,无论作为固定喷绘背景还是悬挂大型画作都具有可靠性。
2 临展的策划
要保质保量地推出一批临展、特展并非易事,因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2]的特征。所以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具有较高复杂性,使得陈列展览的推出需要涉及众多方面, 诸多层次和环节, 它既是内容、形式和宣传推广等多项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又是多业务部门协调运作、统筹兼顾的过程。因此,临展的策划成了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陈列展览策划指的就是为了实现陈列展览的预期目标, 借助科学方法、系统方法和创造性思维, 对陈列展览的目标、步骤、策略、手段等进行事先规划和设计, 编制出具体行动方案[3]。通常临展的策划首先需要找准观众对象,针对不同的观众群精心设计不同的陈列展览是具有针对性和经济性的,也是展览获得成功的基础;而创意则是临展策划的核心,通过对创意进行组合提炼, 并使其转化为具体策划方案的核心观点,并融入到展览内容、形式、宣传、纪念品的创作当中。剩下的工作就是按照展览程序,确定陈列主题,根据主题提出陈列的基本内容和配合内容展示的艺术设计风格;客观方面需要统筹考虑本馆藏品能否提供展览所需的展品,能否提供合适的场地、器械材料、经费和时间等因素。临展的策划过程也就是整合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构建过程所涉及的诸要素,合理配置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源,使其适应社会、观众的需求。对展览的策划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素养,了解相关藏品的状况和陈列展览的运作规律,还包括对策划方案组织落实的执行能力。
3 临展的延伸
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临展除了展品精挑细选、展具制作精良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展览而是由展览本身延伸出来的系统项目,成为一项综合的文化工程。而贯穿于从展览筹备到展后的宣传的各项工作无一不是前期展览策划的成果。在展览筹备期间,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开幕时转播报道,展中深度或重点追踪报道。这样在展览开幕前就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扩大了展览的知名度,激发了公众的参观兴趣。展览前期推出该展相关的图书、画册和电子出版物,以及展览的特色纪念产品;展览期间,举行公众参与性活动,例如微博交流、展览投票等;展览之后馆际的推广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展览讲座也是吸引观众参与的通常方法。
这一系列展览的宣传和延伸工作已经大大超出了展览本身的范畴,形成了以该展览为纽带,将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多维度视角,深度阐释展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升展陈的学术和文化含量。这种临展从多层面和多角度上呈现出博物馆的文化气息与魅力,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观众带来了多样的文化选择,同时扩大了展览的概念使其成为一系列文化现象的延伸,将这个展览品牌做大做足,使博物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 临展的资料整理
展览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展览资料收集和整理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花费大气力筹建起来的展览,没有留下陈列展览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陈列展览基础研究中重要的原始材料依据。这说明展览的归档管理工作并没有为大部分博物馆展览部门所重视,这给陈列展览理论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资料可以为以后展览的设计制作积累经验,为陈列基础研究提供材料,也是学术交流活动中案例,更是馆志修订中的史料依据。展览归档的材料包括:展览大纲、文物清单、布展图纸、材料费用清单、视频图片资料、出版物资料、会议纪要、新闻报道、展览验收材料等。只有不断丰富馆藏陈列展览资料,才能提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水平,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博物馆正向多样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它要求博物馆不断进行文化产品的再生产,通过挖潜和引进的方式增加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在满足观众不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博物馆展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临时展览在适应当今博物馆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凸显出了它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博物馆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潜力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
[2] 张文彬,李文儒.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j].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
法制博览论文篇7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鸦片战争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72-03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和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构成的基本陈列,也有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一般小型多样,经常更换,展品的选择较为自由,可以较多的利用模型、复制品和照片等,有时甚至可以照片或美术作品为主,陈列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博物馆举办的流动展览、出国或外国来华的展览、博物馆之间联合举办的展览,都属于临时展览。
鸦片战争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海战陈列》,固定展览《虎门故事》外,每年还会举办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临时展览,其中有博物馆自主制作的展览,也有从国内同行引进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引进展览也是博物馆丰富其展览内容的形式之一。
一、临时展览现状分析
临时展览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是基本陈列和固定展览的一个强有力的有益补充。综合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状况,高水平的临时展览已经是吸引观众,使博物馆永葆生机的重要因素。如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相当数量的临时展览,且投入大,制作精良。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近些年也都有不少精彩的临时展览亮相。
近六年(2007-2012),鸦片战争博物馆加大投入力度,引进专门人才,添置先进设备,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自主设计制作出一批质量高、时效强、效益佳的临时展览,如2007年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自行设计制作《鸦片战争与香港》图片展;为了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推出《闪光的历程 殷切的寄盼》图片展。2009年为了纪念虎门销烟170周年,自主设计制作《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林则徐生平事迹展》;为了纪念广东省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设计制作《广东省文物普查新发现》;为了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设计制作《粤、港、澳博物馆图片展》;为了纪念“6.26世界禁毒日”,设计制作《珍爱生命 拒绝》。2010年自主设计制作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鸦片战争博物馆图片展》、《纪念“6.26国际禁毒日”图片展》。2011年自主设计制作了《画中的帝国风情-鸦片战争博物馆馆藏通草画展》。2012年自主设计制作了《“印象古战场”摄影展》。2009年至2012年7月,共自主创办9个临时展览;此外,还通过合作办展、引进展览等方式,举办一些展览,如2009年同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北随州市博物馆合作举办《消失的战争―中国古代冷兵器展》;2011年同中山舰博物馆合作举办《一代名舰风雨历程―中山舰出水文物展》、同湖北随州博物馆合作举办《传播远古文明 重温国粹精典―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引进展览8个,分别为《于少杰诗书画作品展》(2009)、《陈学智父子画展》(2010)、《毋忘国耻―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书画展》(2010)、《赠百幅虎字北京一鸣捐书法作品展》(2010)、《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十七大图片展》(2011)、《广东龙门农民画展》(2011)、《世界环境保护暨濒危动物展》(2011)、《粤西木偶艺术展》(2012)。
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鸦片战争博物馆通过自主创办、合作办展、引进展览等模式,共举办了20个临时展览。这些展览主题鲜明、内容新颖、设计精美,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同时鸦片战争博物馆还充分利用橱窗园地,定期举办袖珍展览,这些展览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贴近时事、紧扣焦点,同样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鸦片战争博物馆临时展览之所以取得良好反响,受到广大市民喜爱和好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同大家分享。
一是注重前期策划。展览策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它会在一定思考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及预测,并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如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或引进临时展览之前都会结合自身的情况,策划临时展览工作方案,包括展览名称、展出时间、展出地点、展览主题、展览创意、展览亮点、展品介绍、可行性分析、宣传策划、经费预算等等,供领导参考。这种提前选题,提前策划的做法也为后期的展览制作、宣传预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这样工作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二是紧扣展览主题。临时展览的主题既可以是纪念性的又可以是专题性的,展出的内容或以文物为主,或以图片为主,或以图片和文物相结合等等。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鸦片战争博物馆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代主题,制作和引进了一批历史背景深厚,内涵知识丰富,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林则徐生平事迹展》、《消失的战争―中国古代冷兵器展》、《一代名舰风雨历程―中山舰出水文物展》、《粤西木偶艺术展》等,展出之后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是多种模式相结合。鸦片战争博物馆首先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优势,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内容设计人员和形式设计人员相配合,一对一的模式,自主创办一批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如2009年自主举办的《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林则徐生平事迹展》、《粤、港、澳博物馆图片展》、《珍爱生命 拒绝》;2011年自主创办的《画中的帝国风情―鸦片战争博物馆馆藏通草画展》等;这些自主创办的展览在锻炼业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们设计展览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充分利用其他同行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或合作办展或引进一批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展览,如2009年举办的《消失的战争―中国古代冷兵器展》;2011年举办的《一代名舰风雨历程―中山舰出水文物展》;2012年举办的《粤西木偶艺术展》等等。
四是实地考察学习。对引进展览实地考察,了解该展览在其他引进地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如2011年举办的《一代名舰风雨历程―中山舰出水文物展》,就是赴武汉中山舰博物馆考察其展览内容、展出实物及展出效果等。
五是抓住展览时机。选择恰当的展览时机,是展览成功的主要因素。鸦片战争博物馆仅仅抓住重大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6.26国际禁毒日”、五一、十一黄金周、春节假期等, 推出不同内容的临时展览。如2009年“6.26国际禁毒日”举办了《珍爱生命 拒绝》,2012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画中的帝国风情―鸦片战争博物馆馆藏通草画展》,201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印象古战场”摄影展》等等,利用节假日推出临时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提升展览人气。
二、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多种风格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扩大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拟对此做一探讨并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展览宣传推广是展览非常重要的工作,制作精良的临时展览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介出去,并从前期一直贯穿到结束。各种媒体的受众群和受众量,各有不同和侧重,只有明确宣传对象和范围,才可根据对象选择不同的媒体。目前鸦片战争博物馆展览宣传主要侧重网站(http://)、微博(腾讯微博http:///theopiumwarmuseum;新浪微博http:///theopiumwarmuseum)、虎门电视台、虎门日报等。宣传主要侧重展览前期,一开始的宣传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展览中期和后期就不了了之,结果往往后劲不足,宣传的密度不够,没有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5月举办的《粤西木偶艺术展》,前期不管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网站、微博还是电视台、报纸等,都有广泛宣传推广,可展览中后期就没有什么宣传,也没有和展览相关的报道,宣传推介前热后冷,观众的参观热情也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殆尽。如果在展览中后期安排不同的活动话题,吸引观众前来参加讨论,那么就能拉起一个个小高潮,使展览的宣传推介有始有终,当然宣传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与此展览相关的事件都可以作为宣传的素材,比如包装运输、入城仪式、开幕仪式、布展实况、参观情况等等,都可以作为宣传的着眼点。除此之外,采用传统与现代的宣传方式相结合,比如在博物馆门口制作巨幅广告,印制精美的展览简介,举办相关的专家讲座,媒体报道,手机互动竞猜、网上讨论等等,将习惯于某种信息接收方式的人群都能得到展览信息并从中得到乐趣。
二是展览场地有限。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的场地不仅小而且少,目前只有海战馆展览大厅一楼,林则徐销烟池基本陈列大楼四楼、自得湖山堂。如自得湖山堂场地小决定了临时展览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再如基本陈列楼四楼临时展厅楼层较高且无电梯导致观众的参观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观众看完一层至三层的基本陈列,不愿继续爬楼梯参观四楼。室内展示空间有限,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容改变。当然临时展览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室内,我们可以考虑从室内发展到室外,举办一些室外临时展览,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收藏的铁炮,举办和铁炮相关的临时展览,这样不仅能提高观众参观兴趣还可为观众参观提供便利。
三是观众对象有所局限。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参观各个展览,吸取科学文化知识。目前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多是针对广大成年观众,专门针对儿童或老年人举办的临时展览则没有。如果利用六一儿童节的契机,专门举办供儿童参观的展览,如儿童绘画展、手工展、书法展等,提高儿童自小参观博物馆的兴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比如可以为六十岁以上的离、退休干部、职工等老年人举办一些书法、绘画、古瓷等他们喜好的展览。或者针对某一项目爱好者举办一个小的专题展览,如2012年5月举办《“印象古战场”摄影展》就是针对广大摄影爱好者并结合鸦片战争博物馆自身的虎门炮台优势,深入挖掘虎门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广大市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举办的展览。
四是服务不到位。临时展览虽然展期有限,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服务质量不能有所下降。首先,每个展览都应该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目前鸦片战争博物馆不管是自主制作的临时展览还是从同行引进的展览,采用观众自主参观的方式,不安排讲解员讲解。引进展览的目的是扩大观众的视野,增加知识含量,如果连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不去关注学习引进展览的内容,还怎么谈普及知识,推广展览呢?这样引进展览的意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外,还需印制相当数量的展览介绍折页等免费发放,有条件还可以印制配套的《图录》、适应中小学生的读物等书册,也让观众从这些方面加深对临时展览的了解和认识。
五是观众抽样调查不到位。自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鸦片战争博物馆共举办过20个临时展览,其中2009年举办7个,2010年举办5个,2011年举办6个,2012年举办2个,可每一个临时展览都没做过相应的观众调查。如果针对临时展览,适当的设置几个问题,对观众问卷调查,那么就可以对展览的效果和反响做一详细了解。也可以以年度为单位,每一年的年尾对这一年举办过的临时展览做个观众抽样调查,看看观众最喜欢哪种类型的展览,观众希望举办什么类型的展览,以后努力的方向等等。或者设置观众意见簿,对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吸收和采纳。
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不应局限于基本陈列的制作和后期调整,而是要在提升博物馆形象、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到适当引进规模适中的知名展览,充分结合鸦片战争博物馆的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使鸦片战争博物馆从一个单纯的从事收藏、展示、研究的场所,发展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临时展览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我国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类展览馆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但是受资金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博物馆、科技馆等展馆在更新速度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临时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相对独立、展出时间较短、时效性强、形式灵活,是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保持博物馆对观众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临时展览在博物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临时展览在设计策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展览形势要具有时效性。随着展览业的快速发展,展览规模不断扩大,展览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在众多展览中脱颖而出吸引公众眼球,是临时展览在策划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临时展览要强调新时期新创意,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做到兼具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是展示主题贴近公众。公众参观某一个展览一定是希望通过展览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动态,所以在临时展览的主题策划上一定要贴近受众,将展示内容、目标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区域特色,促进和补充常设展览开展活动。
三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展示与表演、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兼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生动描绘,体现真善美,实现新颖展览形式。
四是充分开发临时展览的功能,多途径实现交流合作。将临时展览打造成为集展示、观赏娱乐、宣传教育、科普推广、合作洽谈为一体的平台,兼具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商务服务等辅助功能,促进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在保证临时展览与博物馆性质和任务一致性的前提下,临时展览与博物馆一样是对外宣传和开展活动的平台,同时又因其灵活多样性对博物馆的宣传和活动策划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办好临时展览对树立博物馆的形象,扩大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践文化惠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制博览论文篇8
关键词:品牌会展;海南;支撑点
品牌会展项目和活动是会展经济的重点、支撑点和引领力量。近年来,省贸促会和会展协会十分重视组织、指导品牌项目和活动的策划、引进、运行、服务工作,使品牌项目和活动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博鳌亚洲论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论坛、中国(海南)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海南)房地产博览会等一批老品牌会展活动越办越好。金砖国家领袖峰会、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全国贸促系统展览座谈会、可口可乐“芬达嘉年华”等一批会展活动在海南举办。婚庆博览会、国际游艇展览会、孕婴童博览会也纷纷落户海南。据初步统计,2012年,海口市举办重大会展活动达200多场次,三亚市举办重大会展活动达120多场次。琼海、儋州、万宁、文昌、澄迈、定安、屯昌、陵水等市县会展活动也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坚持科学办会展的原则,把握会展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会展业是新兴的服务业,会展业的内容一般都包含在其他的传统产业之中,并且组织机构,组织形式多样化,项目和活动的策划运行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如有些展会重视了招展,却忽视了买家的组织,忽视了参展效益的提高,造成参展商意见很大,展会越办越差,有些甚至无法坚持下去,有些会议或活动,重视了领导、嘉宾的邀请,却忽视了交通、住宿、用餐的安排和接待工作,甚至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使会议或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省贸促会展览部和会展协会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和研讨会、讨论会,考察学习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国研会展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励展北方展览有限公司、澳门会展协会等国内外的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培育品牌展会应坚持的六个原则》、《会展从业人员必须培养的四种精神》、《展览会展馆展台必须凸显七种效果》、《要扎实提高会展活动新闻的实效》、《重视规范化提高会展服务水平》、《优秀会展企业标准》、《优质展览和会展活动标准》、《会展项目评估标准》等,并且把调研成果印发给展会主办承办机构、组展商、场馆运营商、展馆展台设计搭建商、设备物料供应商、会议服务企业、商务旅游企业、节庆、赛事策划执行企业、演艺团体和相关服务企业、团体和行业组织。同时加大培训和项目活动的调研,决策,筹备,运行、评估总结环节及新闻会的指导力度,通过大量具体有效的工作,会展项目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逐步凸显,会展经济发展的方向、道路、方法逐步清晰,效果开始呈现,海南会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二、努力培育会展活动主体,夯实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
会展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会展业发展模式,真正走出过度依赖政府的误区,重视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会展及相关行业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省贸促会和会展协会深刻认识到会展企业和机构在会展活动组织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一是对会展企业进行全面的摸底登记和评估,采取了培育提升一批、引进落户一批、创建扶持一批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考察、观摩、交流联谊等方式不断地提升会展企业策划项目、举办活动能力,由于重视市场主体的培育,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海口国际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海南共好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海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口九愚会展有限公司、海南博海伦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口博慧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智海王潮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春秋西点商务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文浩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博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红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南海方圆商务会议服务有限公司等一批会展企业迅速成长,同时引进了北京中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远大博览有限公司等知名公司,创办了海口中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海口会展有限公司、三亚会展有限公司、海南煜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外地知名会展企业和专业人才的进入,为海南的会展项目的策划、引进、运行、服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开创了海南会展经济大进步、大提高、大发展的喜人局面。会展有限公司引进的国际游艇博览会,煜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万宁国际冲浪节在国内外引起密切的关注。
三、加大会展项目和活动策划、引进、运行管理的力度,为会展经济发展装上了引擎
会展项目和活动的策划、引进和运行管理是会展经济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省贸促会、省会展协会加大了项目和活动的策划、引进、运行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力度。一是通过大量的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制定了《会展项目活动策划运行一般规范》、《会议服务一般规范》、《会展活动新闻一般规范》、《展览会展馆展台设计搭建要领》、《展览会评估标准》等,为会展项目活动的策划、引进、运行、管理打牢了基础;二是通过培训,组团观摩、引进人才等方式建立起素质较高的会展项目的策划、运行、管理队伍。海南共好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海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口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远大博览有限公司、海南博海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口九愚会展有限公司、海口博慧展览有限公司、海南煜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博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春秋西点商务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文浩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南红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南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策划团队策划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三是加强对外联络,走合作办展的路子。省贸促会、省会展协会、海口会展协会、三亚贸促会、三亚会展协会、海口市会展局、海南博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智海王朝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南春秋西点商务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海南红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海南康泰会展有限公司等多次派员到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南宁、深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开展业内联络、寻找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效果非常显著,近年来,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美国新能源产品推介会、巴西企业推介会、泰国美食品尝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国际游艇展览会、国际游艇模特赛、全国贸促系统展览座谈会、可口可乐“芬达嘉年华”等活动相继在我省举行,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明年在我省举行,世界石油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引进在洽谈中。四是重视展会的运行管理,建立起运行管理规范,设置运行管理机构,明确运行管理职能,细分运行管理责任、重视运行管理指导评估,使会展项目和活动的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领袖峰会,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中国(海南)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海南)房地产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高尔夫球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海洋产业博览会暨渔机渔具展览会的运行管理获得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四、不断提高会展项目和活动的服务水平,为会展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服务是会展项目和活动的软实力,也是项目活动薄弱环节。近年来,省贸促会、会展协会把项目和活动的服务工作作为提升海南会展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练好服务内功。一是通过调研梳理,规范服务内容,明确服务要求,精细安排服务事项。通过深入的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实际活动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会展项目和活动要精细地安排的31项工作,坚持了“以服务参展商、买家、观众、宾客为中心,以优质、高效、精细为抓手,以客户满意、观众满意为准则”的服务理念。使会展活动的服务内容越来越清晰,服务工作越来越规范,服务实施越来越精细。二是成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团队,保证服务经费,结合办展、办会、办旅、办演、办节、办赛实际,省贸促会、省会展协会组织了会展项目活动规范化建设调研,形成了《重视规范化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会展项目运作水平》、《要切实提高会展活动新闻的实效》、《展览会展馆展台设计搭建必须凸显七种效果》、《重视规范化提高会议服务水平》的调研文章,并建立了项目活动策划运营等规范,要求会展项目和活动要实现服务的组织化、规范化和实效化,要根据项目、活动的文秘资料、邀请招商、会务医疗、外事接待、消防保卫、安全警卫、交通、物流、物品通关、防疫检验、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咨询引导、质量评估等建立相应的机构、团队,配置工作职能、明确工作要求。建立有效的指挥协作机制,取得明显的成果,使项目、活动逐步实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三是建立联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了挖掘服务资源,凝集服务力量,省贸促会、会展协会根据工作内容,建立了海南省会展业相关单位、机构名册,同省有关部门、处室和市县政府及旅游、商务、文体、公安等部门和各省市驻琼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取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各项服务工作机构保证,人员保证,经费保证、工作有方案,有要求、有条不紊,扎扎实实。使海南会展活动服务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金砖工商论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全国贸促系统展览座谈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中国(海南)国际高尔夫球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海洋产业博览会暨渔机渔具展览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获得各级政府、主办单位、宾客和商家的充分肯定,马来西亚马中国际贸工连线总会等多个参加活动的组团机构活动结束后纷纷向主办或承办机构发来感谢信。
法制博览论文篇9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文章探讨了如何把博物馆开辟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如何提高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创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关键词:教育服务;青少年;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48-0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1]。日本及欧盟许多国家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博物馆开辟为第二课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博物馆与义务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普及科学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优势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以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为使命。人们常说,博物馆是一座“民族记忆的殿堂”。保存文化遗物、遗址,展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博物馆的神圣职责。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大量的珍贵文物通过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方式,为每一位观众展示了我们伟大民族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通过走进博物馆,广大青少年可以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面貌,从而增强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和创造未来的热情和智慧。
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博物馆提供的知识丰富多样。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本国本地到异国他乡;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找到影子。正是博物馆将那些零星的事物通过主题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的展示,才使观众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大千世界。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
博物馆是实物的“图书馆”,收集和保存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石。博物馆广泛、全面地保藏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珍贵资料。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博物馆的实物资料。博物馆围绕“物”开展活动,通过对物的收藏与研究作用于社会的特点也是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之处。
同时,与博物馆实物性紧密联系的是其输送信息、教育观众手段的直观性和丰富性。博物馆以各类展品为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展览,通过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辅艺术作品等实物,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实践证明,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深刻内涵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无论从人的生理机制或者认识过程来说,都能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在有些博物馆,观众不仅能充分观察展品,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这些都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识特点,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2]
二、密切馆校合作
是实现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前提
服务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任务。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八届会议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相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公众心中,博物馆是文化教育的圣殿,是高雅文化的场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机会很少。这一现象会导致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隔阂,从而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的公益性日益凸显,社会教育的责任更加明确。
博物馆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教育机构取得联系,把满足青少年教育需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把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寻览人类文明、解读历史智慧、感悟艺术哲理、抒发人文情怀、守望精神家园的理想场所。早在1892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开设了学术讲演课程,学生和教师可以免费参观。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博物馆应与学校、研究所等各种机构合作,以便于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该法还规定,博物馆归属于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管理。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博物馆在服务青少年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把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与博物馆共建第二课堂、课外基地和德育阵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将优秀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展示祖国灿烂文明的历史文物和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苦难奋斗、胜利历程的革命文物,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同时要加强引导,培养青少年参观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借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回应全社会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热切期待。
馆校双向交流、互动影响,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共赢。只有密切馆校合作,才能推动博物馆更好、更持久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同时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此,馆校要建立横向联系制度,定期沟通,共同研究确定双方合作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重点等,及时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实困难,推动馆校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推动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工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十分普遍,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或教育服务部门,开设大量服务项目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或“儿童博物馆”。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教育局专门设立艺术教育专员,负责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并规定中小学美术、音乐、艺术史等必修课每周安排2学时到博物馆参观。在墨西哥,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某些课程时,都要去参观博物馆。在英国和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或者校长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
三、创新方式
提高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展览和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精心布置陈列展览。展览内容应以新奇见长,不落窠臼,打破循规蹈矩的展览方式,增加科普内容和互动展台,巧妙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提高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有兴趣、待得住、学得好。比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海洋世界”展区,将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识、馆藏珍贵标本与活体海洋生物有机融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段,把绚丽多彩的海洋世界呈现给观众。另外,在加强现有服务设施管理的同时,要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功能,针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量身定制服务设施:比如,展板和文物摆放的高度适合儿童阅读;针对有视觉障碍的青少年观众设计易于阅读的说明导览图册;为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观众提供专人陪同服务等。
(二)加强讲解和辅导咨询
一是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讲解员素质,区别对待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观众。比如着重向小学生讲解与文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对于中学生和城乡青年,要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3]。对于大学生则着重引导他们认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二是博物馆要扩大讲解员队伍,聘请教师、大中专学生和退休老干部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积极发展博物馆志愿者,让有志于博物馆事业的青少年参与博物馆的管理,通过服务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本领。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有1 00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由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组成,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三是博物馆要培养专家型讲解员,提高讲解的知识水平,对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释疑解惑、辅导咨询,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服务内容
从总体看,我国博物馆开展的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活动还不是很多,且未制度化、常态化。活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博物馆要善于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勇于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拓展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潜力。比如,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博物馆应主动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举办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艺术、历史、科技等辅导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如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国家宝藏》大型专题展览时,长沙市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倡导全市中小学生们参观展览,对全市小学生免费赠票10万张,并举办了有奖征文大赛。
博物馆还应因地制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条件,制作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复制品、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配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史》等教学幻灯片、中小学《历史教学挂图》等形象的教学参考资料,送给学校使用。江西赣州市博物馆不仅参与了教育局主编的《赣南历史》乡土教材,还应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吸引青少年学生走近博物馆。
(四)扩大服务覆盖面
目前,我国博物馆主要建立在大中城市。广大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民众很难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为此,建议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争取每个县建成一个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也应千方百计走向基层,送展下乡。近年来,一些博物馆设立流动展览,将陈列品布展在汽车内或制作展板送到农村、厂矿、社区,特别是送往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让山里的孩子不出村、不出校就可以免费享受博物馆文化的熏陶。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建立了一列“火车上的博物馆”开到村镇;在我国,四川省博物馆也设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五)开发文化产品,延伸教育功能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有效的、重要的展示和传播渠道,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延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渗透性和影响力。为此,博物馆可以依托馆藏资源情况和文化元素,研发设计轻便、价廉、实用又符合广大青少年审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既提高博物馆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又让青少年在消费文化产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得到延伸和发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博物馆的校外教育功能日趋重要。我国有大中小学生近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因此,学生是我国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创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62.
法制博览论文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 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9-02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本着“人与物”相结合的基本哲学,承担着收集、保护、研究、解释和传播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的使命。这些共同的特征使得当代博物馆面对着新的取向。过去以“物”为中心的理念逐渐转向了以社会为中心。在博物馆学科日趋专业化的同时,也面对着新的问题,出现了新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博物馆虽然是非营利性的机构,但也要在博物馆的管理和建设中尽量做到优质、高效,以达到资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引入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知识到博物馆的场馆和展览建设,以及日常管理当中,以建立合理的博物馆功能结构,是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项目管理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或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博物馆所设计制作的陈列展览,其实质也就是一个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设计和施工中使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当今的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一、 博物馆项目管理的主要类型
(一)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最主要的陈列。基本陈列的展厅容量应该是博物馆中最大的。展厅所采用的材料应该最高档、技术最先进,所以基本陈列应该是博物馆最主要的资金流向。与此同时,在基本陈列中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术也应该考虑到设备的可更换性。因为基本陈列是长期的陈列,设计使用期应该是10年以上。所以在规划基本陈列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长期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损坏重置。
(二)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所设计制作的短期展览。可以理解为博物馆自身陈列的改善,以适应多元变化的兴趣。临时展览还可以根据当前发生的事件为主题,以作为舆论导向。作为临时展览,还应该考虑到其在各地各个博物馆之间的巡回展览。某些临时展览在陈列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运输的因素。所以要有能在运输过程中有效保护陈列的包装,和易于拆卸安装的设计。
(三)半固定陈列
半固定陈列是介于基本陈列与临时陈列性质之间的陈列。其设计使用年限为2~3年。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特性
(一)一次性
首先,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项目是一个一次性的行为,由设计团队一次性组织完成。一次性是此项目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工作最大的区别。博物馆在开始一个陈列展览制作的时候,是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一次性完成的。博物馆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可以效仿,但在陈列设计上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博物馆项目的其他特征都是以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为前提,博物馆项目的一次性属性决定了该项目不同于其他可以试做的事情,做坏了不可以重来;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启动,一旦失败就永远失去了重新进行原项目的机会。项目相对于运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博物馆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所以项目就有明确的开始和终止时间。
(二)唯一性
每个陈列展览项目都是独特的。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自身的特点;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项目类似,然而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博物馆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
(三)目标的确定性
博物馆项目必须有确定的目标:(1)时间性目标,在规定的时段内或规定的时点之前完成。(2)成果性目标,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或服务。(3)约束性目标,在规定的资源限制内完成陈列展览项目。(4)其他需满足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尽量满足的要求。
目标的确定性允许有一个变动的幅度,可以在后期的检查后做出修改。展览项目目标不应该发生实质性变化,否则就违背了计划的初衷。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陈列展览项目,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
(四)活动的整体性
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关联的,构成一个整体。多余的活动是不必要的,缺少某些活动必将损害项目目标的实现。
(五)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陈列展览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其人数、成员、职责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些项目班子的成员是借调来的,项目终结时班子要解散,人员要转移。参与项目的组织往往有多个,多数为矩阵组织,甚至几十个或更多。他们通过协议或合同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组织到一起,在项目的不同时段不同程度地介入项目活动。可以说,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性的开放性的。这一点与一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组织很不一样。所以,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组织人员构成情况比较复杂,也具有易变性。
(六)多学科性
现代的博物馆与其他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规划中,需要各个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如博物馆教育方法学、设计学、人机工程学、心里感应理论、印刷技术、色彩学等等。
三、在开发展览陈列时应该具有的三种行为
1.陈列展览“生产”为核心的行为
人们把完成这一项目产品的进程和途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被划分出来的阶段都将产生一定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又被用于检验是否与项目决策者在开始这一项目时多规定的要求相一致。
2.项目管理行为
包括t(时间)、f(资金)、q(质量)、i(信息)、o(组织)。控制时间,确保项目产品得以按时完成。控制资金,确保开销保持在预算的范围内。控制质量,确保展览项目的质量符合标准,达到项目决策者的要求。控制信息,确保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结果得以明确的通报,并使其通过协议得以通过,确保传达得到实施。控制组织,确保任务职责的明确,确保项目负责人掌握项目参与者合作的情况。
3.检查、调整行为
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检验阶段成果与项目的计划是否相符合。如果上一阶段的结果与计划有所差别,就应该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包括对项目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也包括在阶段成果的前提下根据项目进行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对之前的项目计划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及时地获得授权。获得项目决策者和负责人的授权,才能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正。
四、组成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团队
(一)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特性
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团队是完成该项目的主体,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看到的永久性组织。首先,项目组织是一个临时性组织,组成这个团队的人员都是为了完成项目目标而暂时聚在一起的,人员都具有流动性。其次,项目团队的工作都是在项目目标的范围内工作,注重的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这一结果,而在过程上并不需要重视。不需要像永久性组织那样有长远的规划和年度的计划。也不需要对项目的模式做出改进,仅仅是按照要求完成。再次,陈列展览项目的预算是按照阶段来计算的,每个阶段有单独的预算。最后,陈列展览团队不是永久性组织那样类似于俱乐部形式的日常组织,而是一种偶然组成的团队。
(二)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类型
1.专家主导的陈列展览。这样的项目团队由典藏研究人员指挥着设计师进行陈列展览的设计。同时教育人员从教育方法学的角度对展览设计进行指导。这样的团队特点是专业性很强,适合于制作艺术类的展览。
2.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典藏专家、教育人员和设计师共同做陈列展览。三者在地位上同等,这样的团队相对就比较平衡,适合改扩建展览的项目。
3.专家 通才的团队。这样的团队能让通才连通各个专家,能统一各个专业专家的意见。所以这样的团队比较适合于大型的多学科展览。
(三)团队心理
首先,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中,成员都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相互倾听和回应,而不能特立独行。其次,行政管理的支持和接纳的组织氛围,应当要允许冒险甚至是犯错,才能让团队出现新的东西。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做出决策和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的程序和步骤都应该非常清晰。最后,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职责有切实的认识和理解。
按照项目管理方法,一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项目经过初期的立项预备,规划、选题和申报,进而进入展览准备。对方案进行修改、落实、深化施工设计。依照成型的方案制作展品、展台并安装和验收。最后展览得以开放运行,并检修和维护。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宏钧.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图书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路径 2022-09-06 11:39:31
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完善的思路探讨 2022-07-13 10:07:02
法制节目在媒体融合的创新与思考 2022-02-18 09:57:30
电视法制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18 09:34:07
谈解放区时期的法制思想 2022-02-17 10:19:45
广播法制节目传播效果 2022-02-17 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