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师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3 16:07:03
人民教师论文篇1
广大人民教师身在学校,心系祖国,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然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先进的教育思想在逐渐地取代腐朽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果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攀登,整日坐兵养息,也许,终将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被社会所淘汰。二月一日,国家主席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给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人民教师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势在必行。
一、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是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道德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指明了教师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品质。
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以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交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试想,一位教师如不勤奋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怎能传道授业?如果教师不严谨治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钻研学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又怎能为学生解惑?
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改革时期。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积极改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勇于探索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价值观念、竟争观念、信用观念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其次,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使自己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型的模范,那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的人才。第三,勇于探索,要求教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疆、海岛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教育环境更加艰苦,因此,要勇于开拓这些地方。
总之,教师只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率先垂范,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出色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促进老教师,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创造得更加辉煌。
有的教师整日哀声叹气,总是责怪学生蠢笨,孺子难教,何不想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天下唯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有的教师常拿人比人,嫌自己的工资不如其它行业的薪水,是否曾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充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如今,“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口号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把青春献给祖国,用自己的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换来了桃李满疆,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教师的一生是光彩耀人的一生。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发展到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各种前人不敢遐想的教学用具出现在讲台,如电影机、电脑等。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我们尚且还不能及。
人民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激励理论
激励是高校人事管理活动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正确、适当的激励措施有利于使教职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教学效率,保质保量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著名的激励理论
由于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都踏上了探究激励理论的路程。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些著名的激励理论得到了认可:
(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人们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涉及到健康安全、职业安全、养老安全等等;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爱与理解;尊重需求主要是指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可称之为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引发人们工作动机的行为有两方面: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够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会带给人们满足感,比如工作稳定性、工资水平、领导水平、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劳动安全保护条件等等。激励因素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满足感,比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职业的成长发展等等,激励因素运用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常常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付出了相似的时间、精力、能力之后,如果获取的报酬不一,则会对公平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
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才能够更加明确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激励措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效果。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远远比不上公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精神文化需求优先。教师一直是榜样的象征,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自认为并不比公办高校教师差,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乐于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而言,精神文化需求甚至较物质需求更为迫切。
(二)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我国历史的尊师传统以及社会对于教师的尊重使得教师十分关注自尊和荣誉,教师职称的评定历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升职、评定职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荣誉。相比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民办高校教师更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群体非常关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物质需求的精神丰富性。要想生存,就离不开物质,教师虽然非常重视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物质需求同样不同忽视。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福利报酬也会影响到民报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物质需求往往包含着尊重、结交、归属情谊等社会性需要相关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含有精神丰富性的特点,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之中的激励措施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报酬制度。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民办高校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深化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报酬分配制度,增强教师工作的信心。
民办高校教师报酬应遵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突出岗位、业绩、贡献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避免部分教师对报酬不满而影响到教学质量。这也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运用,而通过报酬激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二)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大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般不会轻易跳槽。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激励,增强人文关怀,使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
教师群体的思想活跃、主人翁意识强,注重精神文化追求,他们对于学校的校园气氛及尊师重教的氛围比较敏感,因此,民办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尊重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出高校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完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评出一些优秀教师,作为教师效仿的典范,增强激励效应。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完善民办高校的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津贴分配制等都是巍峨实现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全面,科学规划考核指标,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符合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的管理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最佳激励。
参考文献
[1] 丁小兵.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中优化激励机制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07).
[2] 吕艳.北京市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a].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人民教师论文篇3
行业院校也被称为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原来由行业部门管理,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产业链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的高校。自1993年起,原来归属行业和行业管理的院校绝大部分已经不再是行业办学和归属行业管理。但由于多年的行业办学,加之现在行业所需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基本还是依靠原行业院校,这些院校仍与原行业有密切联系,在历史渊源、办学基础、研究内容、经费支持、培养要求、学生就业等方面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除了原行业部门所属院校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为行业培养人才的院校,包括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专科院校。这些带有行业特色的院校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由用人单位提出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行业院校按照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培养人才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即“订单培养”、“定向委培”、“x y”、“项目驱动”等培养模式。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行业院校思政课必须兼顾行业要求,联系行业实际。作为占全国高校半壁河山的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应当探索如何与行业实际相结合,让企业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行业、企业的要求,教学增加行业内容,为培养行业人才服务。行业院校思政课要关注行业发展目标、行业存在问题,要与行业职业道德、行业文化建设等结合,使培养的学生适应行业的要求。要探索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创出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如大连理工大学的案例教学、天津师大的实践教学、重庆邮电大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武汉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这些学校思政课都在追求自己的特色。北京联合大学则进行了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有的高职院校也开始了构建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行业院校应当探索行业院校思政课模式。
2行业院校思政课模式的初步探索
全员育人、全方位教育、大德育已经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共识。思政课教育仅有课堂教学这个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不够的,人文课程、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教育等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延伸扩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2.1改革思政课课堂教育教学行业企业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服务民航、服务社会,中国民航大学作为培养民航行业专门人才的高校,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体制上安排了民航业界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立中国民航大学人文与思政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民航高级管理人员和聘请的民航客座教授参加”[3]。学校聘请了民航局公安局长、航空公司法律顾问等行业部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来校讲课和举行讲座,行业的参与满足了民航行业和学生的需要,可以把民航行业对所需人才思想道德的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师联系行业实际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思政教师赴所在行业实践和调研,将所获得的行业案例运用于教学。对新引进教师进行上岗前行业知识培训。思政课老师开展对所在行业的专门研究,如民航职业道德和人才培养研究、思政教育与民航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研究、民航强国战略研究、民航发展史研究,等等;现在正在进行民航文化系列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民航案例选编。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调研。这些实践、调研、培训和专门研究,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民航,关注民航,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使命感。教学增加行业内容。思政课结合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和所在行业需要,教学内容增加了民航职业道德、民航文化等。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解说理论的正确,结合教材科教兴国战略,讲如何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飞跃。增加民航案例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把空难事件和“返航事件”等作为案例,进行民航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适应民航行业需求。建立行业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有可为。建立了国航、东航、天津民航机场、周邓纪念馆等思政课实践基地。学校规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课时30学时,由概论课老师指导大二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对调查和报告进行评比总结。其它三门思政课实践课时各10学时,主要形式有参观、演讲、辩论、读书交流、热点问题座谈、撰写社会问题研究论文、撰写勤工助学实践报告、杰出校友访谈等。此外,学校团委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去民航单位实践,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大运会”等服务。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民航行业,热爱民航,献身民航事业;开阔眼见,了解认识社会,激发责任感。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思政课改期末一次考试考核为多次多种考核:论文(占10%)、平时(占10%)、实践(占30%)、考试(占50%)。下一步准备与辅导员合作,把行为表现也纳入考核。注重实践课考核,实践成绩占到30%;而社会调查则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核。
2.2思政课教师开设人文选修课思政课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量人文类选修课,在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选修课分三类,思想文化类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评介、当代国际关系等;民航文化类有民航概论、民航发展史、民航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文学艺术类有欧美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书法艺术等。专业课也有育人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专业过硬、品行高尚的老师就是影响学生人生的一面旗帜。专业课在“授业”中也要“传道”,在“传道”中也要“解惑”,要“教人做人”。学校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教书育人,每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推进全员思想政治教育。
2.3建设校园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育与学生党建相结合。思政课注重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派出思政课老师为学生上党课;要求入党的同学思政课成绩必须合格。同伴教育有着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求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起示范作用,在思想品德上起表率作用,在学风、校风建设中起引领作用。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思政课教师在学校推出了“天问大讲堂”人文社科系列讲座,有学术报告如大学精神、语言与文化传承、收入分配、民航强国战略、十报告解读等,也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南海问题、两岸关系、恐怖主义、青年成才等。讲座很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建立了法知网、易航网、启航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丰富,服务学生,栏目新颖,情系民航,受到学生喜欢。思政课依托学校bb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课程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在交流中释疑,在探讨中解惑;建立了文字音像资料的供老师交流备课的网上资料室和学生学习的网上阅览室,点击超过光顾传统图书期刊阅览室。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校每年举办辩论赛、演讲赛、歌咏赛、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活动内容结合行业实际。人文学院派出思政课老师为各种学生活动担任评委,为学生社团担任指导老师。近年来,由思政课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天津市高校辩论赛冠军等各种奖项二十余项。建设蕴含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道路命名选用国内各大机场名字,校歌创作抒发民航豪情,校徽设计凸显民航元素,校服设计融入民航徽记,校园宣传栏、标语牌等无不展示民航风采,陶冶学生民航情怀。
2.4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校外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思政课老师多次捐款救助生病、困难学生。2009年思政课党支部开展了老师帮助学生的“一帮一”活动,即思政课每个党员教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最少帮助一名学生。正如有的受到帮助的学生所说:“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让我收获颇丰”、“老师的关心帮助终身难忘”。思政课老师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很多学生在思政课程结束后,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与老师保持着联系,经常就一些感兴趣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老师探讨,就自己适应工作岗位、个人发展、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征询老师意见。人文学院思政课党支部2007年、2012年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获得了多项荣誉。
3行业院校思政课模式的初步评价
人民教师论文篇4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32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6-187.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人民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民间舞蹈;教学策略;舞蹈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7-02
舞蹈教学有别于教育教学中其他形式的教学,其他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很难使学生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恰当的体会。多年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都是在教师的亲身引导中进行学习,接下来我们对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民间舞蹈的生命需要不断的维持,创新便是民间舞蹈的生存的源泉。教师要训练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升舞蹈艺术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得到延续和传扬。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延续。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民间舞蹈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还要实现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民间舞蹈在创新过程中,被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七、结语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从民间舞蹈的特点切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加强自身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善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原有的肢体动作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还要对陈旧的舞蹈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舞蹈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为一成不变的舞蹈教学内容注入新的知识,在摸索中不断创新舞蹈教学策略,实现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运用“五五”策略实施大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149-150.
[2]蒙曦.生命的律动――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155-156.
[3]林亮.“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3,(6):341-341.
[4]肖茜.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47-148.
人民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影视民族志;新手英语教师;创新能力;科研
影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国外教育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而在国内,影视民族志很少被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上。但实际上,运用影视民族志的方法可以为大学新手英语教师提供科研的路径并且促进他们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丰富科研成果。
一、民族志与影视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研究特定的一组人群。
hymes (1982) 认为民族志旨在讨论和了解人们,了解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模式等。它是一种质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描事件或事物、访谈及文献研究等。同时,它也是一种解释性的方法,根据现象解释、挖掘内在的真理,是社会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影视民族志是以电影或各种视频为模板,用观察、记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共同探究其中的教学和文化等有理论价值的东西。sarah (2003) 认为影视民族志是通过保留影像和视觉记录等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研究者通过看、听和感觉现象,诸如通过电影,可以探索内在的语言和文化。所有的电影、照片及艺术作品都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随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在变化。因此sarah (2003) 认为为了能够理解这些产物,我们有必要使用影视民族志。这种方法也是一种描述性分析方法。ball (2001) 认为它用来描述文化现象并使这种现象具体化和细致化。它的运用可拓宽对文化及教育现象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研究内容。它是一种更多地被运用来挖掘影视作品中隐性文化和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方法。在国外,它深受教育者的欢迎,在国内也应有它的价值舞台。
二、大学新手英语教师的主要论文选题来源
笔者通过给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新华学院的新手英语教师(教龄在5年之
内)发放调查问卷及从统计调查数据来看,大体上,大学新手英语教师的论文选题会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
㈠ 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入手
在现阶段,大部分大学新手英语教师在选题写作时,都会围绕英语学科教学的某个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值得推广的做法的文章。这部分文章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强,但论文题目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了无新意,常出现的论文题目如《对提高***的几点认识》等。此类论文比较普遍。
㈡ 从书评和读后感入手
一部分专修文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更善于搜集各种文学作品或别人的书评来
分析,当作启发和借鉴。他们挖掘作者的背景、作品的中心或作品留给后世影响等。有时,当读完一部作品,读者需要撰写读后感,对文章有深入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可以利用作品、书评等各种来源撰写有针对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但此类文章多数缺乏新意,实用价值不高。
㈢ 从原有论文的基础上扩展,写更深更广的题目
一些英语教师在原有的作品或论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究作品或论文的内涵,引申其内在的有价值的理论部分或显为人知的知识,如《海明威的研究》等。探索此类题目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书籍并有长时间的知识的累积,这无疑给新手教师的写作增加了难度。
以上是根据调查所得的三种基本写作来源,除此之外,笔者想要探究一种新的科研思路,帮助大学新手英语教师从事科研创新。
三、影视民族志在科研创新上的应用
创新是一切科研成果的核心价值,是一切科学研究的主要追求。大学英语教
师需要有创新的思路,撰写有创意、有价值的论文。为此,影视民族志为新手教师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撰写模式。影视民族志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研究过程,其具体操作过程有:
㈠ 实证性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应重点搜集证据,诸如有意义,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英文电影等。观看此类电影界定需要探索的问题,如在电影《窈窕淑女》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发现其中的一些口语教学方法或理论等。界定问题之后,就需要搜集记录数据解决问题。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多次观看整部电影或电影片段并记录电影中相关人物的对话,场景等。这些记录被视为第一手资料,用作证明"猜测论点"的证据。随后,整理统计分析证据,撰写"猜测论点",完成这一阶段的实证性研究。
㈡ 文献研究
实证性研究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文献研究,搜集大量与"猜测论点"相关的文献,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测论点"或填补未知论点,做到论点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引用影片中的对话、场景等作为论据说明以此达到论文的客观性。
影视民族志是一种有别于其它的研究方法。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将可以开拓新思路,从多个视角更为客观地研究教学及中西文化等问题。在电影中研究教学和文化,其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教学服务,从而获取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相信在将来,更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会通过使用影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英语界做出不少的贡献。
*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课题项目,编号为10xh09
参考文献:
[1] ball, m.(2001).remarks on visual competenc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practice: the visual availability of culture [j]. image-based research. 131-145.
[2] brown & gillian (1990).cultural valu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j]. elt.44,1,17.
[3] 樊秀丽.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14,(3).
人民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
2011年春,笔者深入巴州蒙中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英语教学与调查,进行听课、讲课、评课和问卷调查,并与巴州蒙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交流。由于库尔勒市外来人员复杂,语言天南海北,外来语言的外部环境复杂,英语教学又缺乏有效的校本教研环境,其教学效果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蒙古族语言虽然包含一定的英语外来语,但由于语系不同,外来语仅对学生的英语发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英文拼写、单词记忆毫无帮助。这次调研主要包括几项内容:了解当地教师的教学现状和观念、任务型课堂氛围的营造、任务型阅读的实施、任务型阅读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现状和观念
1. 师资
学校师资薄弱,全校254名教师中,特级、高级教师65名,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仅有2人。个别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师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不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应用教育学理论知识。教学主要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讲授模式,填鸭式教学,80%以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以课本为中心,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依靠阅读,应试教学倾向严重。听课发现,教师过度侧重对知识点讲解,课堂组织教学环节欠缺,课堂提问多为判别式提问,课堂师生讨论和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薄弱。繁重的课业、班主任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学习和法律学习等活动占用的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不明确或没有落实。
2. 学情
巴州蒙中现有学生2316名(汉族1516名,蒙族等少数民族800名)。初高中教学班52个(汉班32个,蒙班9个,双语班11个)。学生按照参加高考类别分为:汉考汉、民考民和民考汉。其中,民考民的学生高考考民族语文和汉语,英语不参加高考,但要求开设英语课,期末学校自主命题,其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辅助参考。这造成民考民的学生对英语不重视,学习主观态度不端正,而汉考汉和民考汉的学生对英语就十分重视。全体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偏低、阅读速度慢,对文章中提及的背景知识一知半解。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阅读效果不佳。这种状态与《新大纲》对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1]。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由于地理因素和家庭经济情况,当地学生很少有出疆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教师在任务前准备工作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介绍阅读中的背景知识。如果电化教学的条件不允许,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形象地展示背景知识也可行的。如:在讲解西餐的文章,提前用纸板剪切出西餐餐具,张贴在黑板上以展示西餐餐具的摆放位置和用餐程序。其次,针对民族特色,选取有针对的阅读材料也是很好的手段和进行校本教研的机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民族特色,将搜集资料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针对收集上的有关生活中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汉语材料进行翻译和汇编,用于以后的教学中。
三、任务型阅读的实施
1. 阅读中设计任务扩大词汇量
根据支架理论,阅读过程中词汇量的扩大包括原有词汇的巩固和新词汇的拓展。针对学习过的词汇,可采用让学生讲授的方式,让理解记忆的同学带动同龄人一起学习。教师仅对新词汇进行讲解。可从词汇的构词和造句上设计任务,让学生在黑板上将单词的前缀与词干划分。如:afternoon = after noon,解释为noon之后的时间,即下午。教师可鼓励学生的讲解,并对构词教难的词汇进行讲解,如:extraterrestrial。其次,针对单词造句要结合时事,即使词汇超纲也要通过联想方式介绍给学生。如:“次贷危机”,“911事件”等热点词汇如何用英语表达。英语教师可咨询政治教师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利用他们在教学中的重点,来展示在英语课堂上,如:物理学中的a表示加速度,m表示质量,这些都是英语的缩略语。实践证明,跨学科联想教学加强了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更应具备所教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以及相关教育学科知识[2]。
2. 课堂讨论
通过在课堂布置略读和速读来,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查找信息点、找寻线索、分析材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差的学生往往采用逃避课堂集体讨论的方式,小组讨论将水平高低的学生混合搭配,鼓励每个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讨论的话题设计应本着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我国国情,个人兴趣爱好等。比如:摄影技术、集邮知识、音乐舞蹈、户外游戏等。尤其是教师采用实物教学,音乐引入英语课堂,让外国歌曲激发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性,配合以充分的背景介绍,往往效果事半功倍。有价值的话题,如:计划生育、圣经、新疆饮食等可以让学生广泛应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将所阅读的材料用口语讨论的形式重复与改写,在其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3]。
四、任务型阅读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掌握用英语检索文献的能力,利用丰富的网络英语资料,如:新闻、百科等,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查询与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浏览英文网页和检索英文信息,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语感。教师可引入游戏与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浏览英文网页的动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英文网页和论坛,让学生学会用英文在网络世界交流。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从文章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引导学生走出阅读材料,深入探究。
五、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课改应注重校本教研,任务型教学需要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积极配合,运用支架理论将教学切入点与学生的原有英语知识相结合。教师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有针对地设计出英语阅读中的任务和编写出适合学生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任务型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琳.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人民教师论文篇8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等同于一般教师,他们应该是一个居安思危、忧思难忘的人,一个仰望天空、忧心忡忡的人,忧天、忧国、忧民、忧生、忧教、忧己,在“忧”思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素质不能等同于一般人、一般授课教师。他们应该是一个居安思危、忧思难忘的人,一个仰望天空、忧心忡忡的人,忧天、忧国、忧民、忧生、忧教、忧己,在“忧”思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一、忧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杞人”,但应“忧天”。忧天首先要忧世界政治与经济。当代世界既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世界。尽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金融危机、朝核问题就是典型的表现。忧天尤要忧当今世界之“天”,忧其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引起新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陆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成为濒危种;土地荒漠化严重,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酸雨遍及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忧天当然包括我国之“天”,我国之环境。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流90%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近几年来,环境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13%。
二、忧国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屈原忧国被楚怀王放逐,“虽九死其未悔”;范仲淹仕途坎坷,然而却“进亦忧,退亦忧”,始终以天下为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其之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稼轩居士面对中原沦丧,“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顾炎武生当清兵入关、故土沦丧的民族危亡关头,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聋发聩的呐喊;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处于西方殖民者仰仗“坚船利炮”大肆进犯、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生存危机的严峻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上下求索,勇敢地喊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左宗棠有名联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鉴湖女侠秋瑾饮出“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豪迈诗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位卑未敢忘忧国,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大事,为国分忧。我们要忧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忧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和中华文化之弘扬,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忧祖国的统一、团结,等等。
三、忧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如子的怀思,有杜甫的那种“终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视民如伤情愫,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种民忧包括: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要忧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忧灾民冷暖,忧实学儿童,忧贫病孤老,忧农民工之艰辛,忧下岗工人的饭碗,忧大学生就业状况……这是一种博爱之忧,一种美德之忧,一种高尚之忧。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呼吁加快实现以发展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有”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讲,包含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教育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关注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关注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等等。忧民自然爱民,自己能做到的力所能及地助人,自己做不到的为民请命,课堂教学不忘培养学生忧民爱民情感,灌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观点。
四、忧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在校大学生有两千多万人。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更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忧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心中始终忧盼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的大力提高,“恨铁不成钢”。因此,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把精力、视野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贯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象辅导员一样时时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思想上帮助学生解“误”,行为上帮助学生解“惘”,心理上帮助学生解“病”,学习上帮助学生解“难”,生活上帮助学生解“忧”,精神上帮助学生解“闷”。
五、忧教
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天职,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忧教,忧教学内容的增删,忧教学方法的运用,忧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状况,从而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增强与否。何以解忧?唯有教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囿于常规教法,应尝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力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要利用多媒体优势,强化感受与认知,注意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把真实的情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要穿插典型案例,引导知识学习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搜集和应用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大学生知识视界、生活阅历、专业背景等有某些相近之处,能够引起思想和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例营造情景、启迪思维、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要鼓励参与研讨,增强交流与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对学生给予正确且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及时作出必要的启发和适当的引导。要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就某一热点或现象,为大学生作相关的专题报告,也可由任课教师为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辅导和讲座,如:大学与成才、恋爱问题、网络生活与规范、就业问题等。
人民教师论文篇9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梦
有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有希望的民族才有梦想。2012年11月,总书记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讲话,这个梦勾画了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体育不仅强建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形式,更是人生梦想之基,成才之本,发展之力。
1 拥有广博的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追求的体育梦
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育实践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元素。“理论是实践的行动指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体育理论是体育实践和体育科研的产物,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经验总结。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体育历史文化和技术动作的表述性语言,讲解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体育理论知识运用的主要形式,是联系师生教学的桥梁。体育教师的“讲解要讲到点子上,这个“点”,就是能使学生顿悟、解惑、反思、有收获的关键点。”
精讲概讲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本质要求。体育教师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修炼,学习是体育教师吸取正能量的主要途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提高讲解能力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学习理论一方面是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是对体育历史演进,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的研究,重点是对技术动作示范要领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技术动作线路、动作幅度、动作速度的基本理论必须消化吃透。体育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综合教育理论,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有关教育教学原理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精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基础,才能满足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两条腿”,要使这“两条腿”站得稳、跑得快,教学能力和方法是关键。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没有思维创造的学习是毫无价值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学以致用,必须为学生身体锻炼和思维运动服务。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外,体育 “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体育教师要圆自己的体育梦,必须从修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
2 拥有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本真的体育梦
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一生的追求。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和有效组织教学来完成目标教学的。示范是体育教学最直观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范例,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明白教学意图和感化学生行为的身体语言。“示范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更决定着学生掌握该项技术的速度和质量”。
优秀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育课的特点是教师用身体进行示范,学生用身体练习的,重点以动作为基础,难点以技术为主线,核心以健康为目的适度身体运动。在这示范环节,体育教师优美娴熟的体育动作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产生挑战自我的心理欲望和体育行动。
好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课成功的坚实基础,是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关键。示范不是体育教师随便的动作行为,而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任务,让学生看得清楚的动作范例。示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站位要好,而且示范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看得清楚,更重要的是在比划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彰显身体线条刚健与韵律的美。优美潇洒的动作示范是体育课质量生成的核心,是体育教师高质高效教学的理想追求。
3 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师最圆的体育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强调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增强健康教育意识,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终身追求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作为对学校、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一种责任。
体育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小康社会建成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归宿。 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是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成人的标准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学生成才的标准是所从事工作范围内的专家、懂技术、业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成为行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教师体育梦的出发点和美好归宿。王皋华教授指出“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增强脑活力的活化剂。”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总之,梦是实现目标路上的动力。体育教师的梦就是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懂得体育科学的道和法,懂得生命运动的规律,懂得用科学的体育思想铸就学生健康的灵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2] 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3]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99.
[4]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1.
[5] 于素梅.体育教师示范的真本事[d].体育教学,北京:体育教学编辑部,2011(11):38-40.
人民教师论文篇10
[关键词]微观视角;壮族师公;纵横向度
[作者]覃延佳,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091-006
一、壮族师公教研究简溯与重思
壮族民间师公教作为壮族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探讨壮族整体历史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甚为重要。尤其是桂中地区的壮族师公教研究,更是深入探究此区域壮族文化特征及其意涵的有效切入点。学界对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以基础性和整体性研究居多,基本厘清了师公教的基本性质、教义仪轨、戒度程序、神职功能等主要方面,此乃后人继续探讨之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有关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的成果日渐涌现。在研究的前期,学者们并未用专文来讨论师公教问题,而是在师公舞、师公戏的相关探讨中略有提及。同时,早期的研究者也做了一定的田野调查,在文本解读和仪式记载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参证的依据。此外,一些研究者还专门对师公土俗神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师公文化研究的相关取向。
进入90年代后,师公教研究日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可惜90年代初的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壮族文化的整体性考察,对于师公教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仍然阙如。随后,由王秋桂先生主编的《民俗曲艺》丛书,收录了庞绍元和王超编著的《广西省柳州市师公傩的文武坛法事》一书。该书概括介绍了师公法事活动与组织传承,并对柳江县成团乡板吕村的师公班子进行了考察,较为详细的记述了文武坛三天法事的过程,并简要介绍了柳州的师公面具、师公舞蹈和师公音乐。虽然该书将师公划为傩的形式之一,但仍可视为师公教研究的首部专著。90年代末期,杨树成为首位系统研究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学者。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杨氏便几次深入广西上林县西燕镇进行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在网罗众多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俗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撰写了数篇学术论文,随后于2007年结集出版了专著《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杨氏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呈现了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基本意涵、性质源流、教义仪轨、戒度程式、神职功能等主要方面的整体面貌,为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莫幼政以广西马山县为主要考察区域,对师公教进行了系统的文本搜集和田野考察,并袭用超地域视野对壮族麽教和师公教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事壮族麽教研究多年的黄桂秋先生在麽教研究基础上,在其新著《壮族社会多元研究》中,将壮族的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信仰、道公信仰,以及龙母信仰等纳入总体的研究视野。
前述诸位学者的研究取向为我们研究广西壮族民间宗教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考理路。同时,以往研究者对科仪文本的深入解读、对神灵谱系的系统考究、对同类民间宗教的超地域比较分析,都从不同侧面促使广西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得到更好发展。纵然如此,壮族师公教研究还存在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一是田野方法上,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很少见及将对师公进行的访谈纳入到深层的分析视野中,主客位的转化不够到位;二是在思考理路上,研究者通常会将师公教与壮族的文化特征和意涵勾连起来进行探究,这有力的促进了以民间师公教为切入点研究整体壮族文化的发展,却容易受宏观目的的牵引而忽略地域差异下的壮族文化多元性;三是研究者虽对师公教本身及师公教与其他壮族民间宗教的比较研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然而极少提及微观场域中师公教所处的民间信仰系统及其相互的动态关系。鉴此,笔者以为师公教研究若要有所突破,或许应在以下两大方面投入更大精力:其一,在微观视角下,作为师公教文化载体的师公个体本身的技法习得与心智体悟及其与师公教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承间的关系;其二,在村落视野中,师公教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势及其在村落及村际空间格局下的民间系统中的位置与功能。
正如m.兰德曼所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师公不仅是壮族师公教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被师公教文化形塑的个体。在相互构建过程中,师公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转化和师公教文化的传承,还在壮族乡村民间宗教服务市场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主导地位。前述学者之研究已在文化的宏观建构和共态互感方面为我们提出思考的方向,为今后的个案及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在微观视角与纵横向度中实践师公教研究的深入取径,为今后更具质性进展的比较研究作铺垫。
二、师公的技法习得与文化自觉
在前述杨树先生所做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对师公本人的访谈及研究,但其主要的侧重点是戒度程序和内容,对其在戒度过程中文化习得和戒度后的身心体悟却少有提及。与此相对应,我选取了上林县西燕镇韦永香师公班子中不同时段参加戒度的几位师公进行采访,内容主要涉及如何获取师公的各项技法、戒度后的心智体验及思想有何变化、戒度后对自身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一)戒度仪式及其后的师公技法习得
戒度期相当于一个炼狱,在戒度期的七天内(有些地方是九天),戒度弟子不仅要严格控制食量(每餐仅能吃一小碗饭,用黄糖拌着吃),还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根据师傅们的指点,弟子们在此期间学习各种法事活动(主要以大筵法事为主)的基本程序、师经唱本的选用、法器的使用、仪式操作技巧。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当属对各种唱本的基调的把握、法器(如锣鼓铃铛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师公舞的舞步。因此在七天戒度期内,弟子们不仅要忍受饥饿的煎熬,还要虚心听取师傅讲解,并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印象。当然,这只是针对多数人而言,有少部分人由于兴趣不在于此,戒度只是为了躲避灾祸(按算命先生所说命中注定要有灾祸,只有戒度为师后方能化解),因此就不太用功,走过这程序就行。这一部分人在戒度仪式结束后基本上不参与师公班子的法事活动。七天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大部分师公在戒度仪式结束后,大都遵循师傅指点,借回各类唱本进行强制记忆,必要时候还要花大量精力来抄录唱本,以备己用。
各弟子在戒度期满后,需跟随师傅不断实践。戒度仪式完成后(当地人俗称“落台”),若遇到大筵法事(如亡灵超度、架桥保花、还花、村庙祭社或“存龙”、仙婆或师公“聚兵”),则一般都由主持师公通知班子成员前来参加。在法事进行过程中,师傅很少亲自参加各项细琐的程序,而是在师坛旁边“坐坛”。在此期间,师傅们会适当指点各位新戒度的弟子如何“做法”。在接受一系列言传身教及长年学习后,各种法事所需要的科仪文本及仪式程序渐渐为弟子们所熟悉,这样他们就可以单独进行一些小筵法事了(如开光、扫晦、填土、头除等)。
(二)戒度后的生活及心智体悟
由于没有太多的禁忌,师公在戒度仪式完成后,生活与以前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的改变就是不能吃狗肉、不得杀生、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必须烧香拜师坛。此外,因戒度而产生的个人利益和身心影响就因人而异。就个人经济利益来说,多数师公认为,成为师公后,他们的经济收入多少都有所增加。譬如韦永香师公,他是一名戒度了30年的师公,不仅平时主持或参与一些法事活动,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风水、算命、看相、择吉等方面的学习,再加上他家地处西燕街附近,人脉甚广,行法事及择吉、看风水等成为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他人则主要靠做大筵法事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但为数甚少,其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及各项杂工。因此,戒度对师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心体验方面。
一方面,前述已及,由于大多数师公参与戒度,主要是为了躲避灾祸,因此在完成戒度仪式后,自然感觉到解脱,精神得到慰藉,利于从事各项劳动。另一方面,在历经各项学习之后,师公们对师公教的信仰由弱及强、由模糊趋向清晰,整个思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师公覃延德,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年轻时就认为所谓的师公都是迷信,从不相信有亡灵一说,典型的无神论者。但在生活挫折及家庭的压力下参与戒度以后,他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皈依师公教的同时还将其思想的转变传输给周围的人,如覃永禅、覃延坚等,促使后者也于1999年参与了戒度。此外,平日若有空闲时间,师公们还会自发聚合,相互交流心得,对唱本的唱颂不仅加深了记忆,还无形中产生了愉悦身心的效果。
综合众人所谈内容,笔者不难发现,戒度仪式及其后的生活进程,不仅是师公文化习得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其对师公文化信仰的逐步确立阶段。从起先对师公教的一无所知,到对三元教主的信奉;从对法事活动的嗤之以鼻,到戒度后的身体力行;在经历各种法事的不断历练后,这种文化信仰逐步沉淀为一种生活态度,文化觉悟更高的人还有些朦胧的“文化自觉”意识。譬如谈及师公文化,李高福(曾任西燕镇江卢村内韦庄长)、覃延德等人就认为,他们所承袭的一系列师公技法,当视为壮族文化的一种,身为师公值得骄傲。当然,在他们的思想里,不会有什么类似书斋学者头脑里的博大理论,而且还夹杂着不少看似愚昧的见识,但这种根植于文化习得本身而产生的认识,理应受到重视并深入挖掘。
(三)师公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影响
师公作为壮族师公文化主要传承者,分析其传承特性,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师公文化的深刻内涵。综合各方面信息,笔者认为壮族师公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就个体意识而言,师公大都经历由被动戒度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师公因种种原因(要么是承袭祖业、抑或是命中注定)而被迫加入师公教,但在戒度之后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主动参与技法等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加。其二,从文化内容来说,师公在戒度之后的学习还伴随着民间记忆的部分习得与传承。通过师傅们的悉心指导,弟子们不仅见习了各项仪轨法技,还在交流中逐渐积淀各种民间信仰记忆(如花婆的故事、三元教主的历史、四值功曹的由来、各地土地神庙的流迁历史、社皇的身世历史、董永的孝道故事等),这些记忆丰富了个体意识中师公文化的内容。其三,就地域分布来讲,师公传承并不局限于一村一庄,恰恰相反,师公班子的组成人员一般都超出行政村区域,有些还跨越镇级行政区域。以韦永香师公班子为例,其组成人员就涉及了西燕、侯面、江卢三个行政村。而其他村落的师公班子还涉及到上林县大丰镇的人员,如江卢村云覃庄的师公班子即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师公班其实也是区域内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索绳。其四,就民族成分而论,受戒弟子未必全为壮族,汉族亦有。还是以韦永香师公班为例,其班子中的卢宾华师公就是客家人(当地称新民)。这样的现象或许可以视为村落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壮汉文化交融之一。
受学识囿限,笔者归纳的这四大方面特点,自然难以涵括师公文化传承中的所有内容,除上述已提及之外,师公文化传承还具有传男不传女、单系承传等特征,这些方面已为前人所重视,此不赘述。师公文化传承中的内化转向、跨村域维系纽带、超姓氏族群和历久弥新的俗用性,是师公教文化形态得以在壮族地区完整保存与延续的重要因素。
三、村落视野下的纵横向度
对民间宗教的微观考察离不开村落视野的关怀,师公教在壮族村落中并非独立存在的民间形式。黄桂秋在其新著中对壮族的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信仰、道公信仰,以及龙母信仰都有所介绍和研究,这种宏观层面上的归总探讨,是我们避免陷入微观至上陷阱的重要参照。此外,他还“引入信仰文化生态的理论方法,着眼于揭示多元宗教互渗共生的良性宗教生态,从全新的角度看壮族民间宗教的多样性与混合性”,此举有助于我们丰富微观研究中的思考取向,避免研究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目光投向师公教所处的村落民间宗教环境,从其中的相互作用与各自位置来进行探讨。
在笔者考察的西燕镇大部分村落中,大多存在师公、仙婆、道公三种乡村民间宗教形式,有的村落还有法师(如西燕镇侯面村拉欧庄就有两个法师班子,当地称僧公)。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型的法事往往会有师公、道公和仙婆共同进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师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道公日渐衰落,而仙婆在农村妇女中亦仍具有很广泛的普及面。这种变化过程的出现,与三者自身的特性及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根据杨树的研究,壮族民间师公教是巫傩道释文化之整合,这一论断大体符合现世师公教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我们从师公教的内部结构思考各种文化因素合成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师公教所处的外部民间宗教生态环境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方面。经过观察,笔者以为师公教的现世性、俗用性与仙婆之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主要体现在:
其一,在戒度问题上,仙婆的先知性与师公的权威性并存且相互协作。一个普通人是否会戒度为师公,往往首先会问算命先生,但最终大都是在询问仙婆后才作出选择。这主要是由于仙婆可以通鬼神,通过特定的仪式而让询问者的先祖抑或地方神祗附体,对前来咨询的人做出相应的回答。师公在驾驭神兵天将和通行天界上具有更大权威,然而这主要体现在法事仪式上,师公在其中行使着一名中介者的威权。一个普通人要成为仙婆,同样需要戒度,而且戒度仪式必须有师公主持参与。戒度仪式中,仙婆要认一位仙婆和一位师公为其师傅,并维持长久的师徒关系。今后若要进行“存兵”、“安大台”等维护或扩大自己法力的仪式,也必须由师公来为之请神、度法。
其二,在进行法事仪式时,师公和仙婆各有侧重、并行不悖。以丧葬仪式为例,主持仪式的师公在厅堂设立道场,而仙婆则在临侧的一间卧室里“摆台”。他们按照各自的程序对死者之亡灵进行超度。师公进行各项既定仪式,侧重于在天庭及地狱的各个关卡进行奏报和请示,利用他们的神力来为死者之魂魄开道,同时请天上的神兵天将来庇护死者的家人,避免阴魂不散而贻害生者。仙
婆没有科仪文本,她们更多的是在经验较为丰富的老仙婆的带领下,运用平时口耳相传承袭而来的山歌唱段为死者的亡灵祷告。她们袭用既定的调子,对死者生前的悲欢事迹进行歌唱,意在安慰死者一路走好,并让其先祖和神灵知晓亡魂的身世,以便它在另一个世界里得以安度并顺利还世。
第三,在神祗信仰中,师公和仙婆有很多共同的土俗神,如三楼圣母、莫一大王、白马三娘等。这些根植于壮族传统社会的地方神祗,被糅合于师公教的教义和科仪文本中,与三元祖师、四值功曹等师公教的传统神系构成系统更为庞杂的神祗谱系,在特定法事仪式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众多地方神祗更是仙婆得以施展神力的重要权力来源。由于没有科仪文本的传承,仙婆所信奉神祗难有系统清晰的谱系和科层,这也决定了其对地方神祗的依赖与颂扬。尽管仙婆和师公所进行的法事理路不一,但地方的土俗神祗成为彼此共享的资源,二者异轨合辙地维续着地方化的民间信仰。
与师公教、仙婆不同,壮族民间道公教作为保存较好的外来汉族宗教样态,尽管在漫长的过程中已显现出很多的地方性和俗用性,但其所进行的仪式还是运用传统道教所积淀下来的科仪文本,且信奉的依旧是正统道教的神灵谱系。他们所进行的法事活动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太平清醮和丧葬仪式两种。在仪式中,道公们主要是在道场上念诵经文,不允许有其他宗教样式介入其仪式,形式较师公教呆板。冗长的经文和枯燥的唢呐声和铃铛声,加上繁冗的超地域神柢谱系,与讲究感官体验与简洁实用的民众口味不相谐和,大大削减了自身的竞争力。师公和仙婆间的紧密联系与道公的独立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现今看到的多元民间宗教的共存样态是长期发展的结果,透过前述面相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见三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相互协作与竞争过程。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研究者往往难以从文本信息中考察不同民间宗教样态的各自发展历程和相互作用过程。尽管有研究者也发现在贵港等地的师公有部分的师系传承谱牒,但很难从这一单一的文本信息中细致考究出师公信仰流迁的具体过程。因此我们谈及民间的研究往往在文化的共时态结构中加以分析,并力图从科仪文本材料的相互对比中推想其文化信仰之根源与涵化过程,纵向视野并未因横向空间的展扩而有所深化。
缘此,笔者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拟做如下尝试:(1)将在不同地域中搜集到的科仪文本、唱本进行对比,力求从仪轨和神祗系统的变化上观察师公教文化系统的建构过程;(2)以民间道教的流布为参照,从不同地区的民间宗教样态中撷取各自的要素,在异时空对比中找寻彼此之过程;(3)对仙婆等缺乏文本传承的民间样态进行细致考察,从其口承传统中获取更多地方神祗和乡土文化信息,结合师公、道公之文本及宗教活动实践进行比照研究。此外,对有师公传承传统的家族进行深入访谈,力求从血缘关系中寻及几丝师公文化传承的具体历史过程。就目前而言,文化与历史的相互建构思路应是研究缺乏历史文本地区地方民间的重要途径。对壮族民间宗教进行共时态的结构定性分析虽在理论上有利于民族宗教学、壮学、信仰文化生态理论等研究领域的推进,却容易使研究陷入终极目的的趋同性和历时形态的模糊性。深化师公教研究离不开理论的关怀,但更应超越既有理论而专注于具体地域的社会历史情境和自身文化系统,如此或许才能在展示地方文化的同时夯实壮学研究之实践基础。
四、余论
近十余年,学界关于师公教文化的研究得到持续推进,不同学科的学者就此壮族民间宗教形式进行了各自的思考。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方法得到众多学人采纳,并启发我们参照以下思考维度:
首先,师公文化传承为我们呈现了现时代语境中,小区域内乡村文化的平面图景,是研究小区域内部文化系统的有效切入点。壮族民间师公教是微型社区中民间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系统,对其研究时惟有置于民间信仰体系这一常态架构,方能得出深刻命题。因此我们可以从横向比较角度出发,对师公与壮族民间道公、仙婆等不同信仰系统的比较,究其相互间的奥援,并在其中体现文化过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研究 2023-05-15 08:50:03
线上问卷调查人民银行审计调查中运用 2022-07-07 09:54:13
数字人民币守正与创新研究 2022-06-24 08:39:19
总承包管理在人民银行建设项目的应用 2022-03-11 11:34:49
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工作要点 2022-03-03 16:07:36
人民币结构性存款风险管理措施 2022-01-28 09: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