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30 04:15:40

卫生经济论文

卫生经济论文篇1

(一)卫生不均等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推动公共卫生均等化发展客观上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化工程,其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环境等不同领域多种复杂因素。基于经济投入层面,可把卫生均等化划分为政府财政投入、卫生物力资源配置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而当卫生投入存在不均等发展时,将直接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机构的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差异,最终对区域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水平产生直接而又显著的影响。首先,当政府的财政卫生投入不足或者投入结构不合理时,将导致公共卫生投入偏低,增加居民支付医疗费用比例,导致居民疾病经济负担的程度提高,降低了其健康消费能力与健康保障水平,致使其生活质量下降,丧失个人劳动能力和效率。其次,当区域间卫生资源投入或配置结构失衡,也会导致不同地区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医院与卫生机构之间在医疗资源、诊疗水平、服务能力和疾病预防等差距拉大,低发展水平地区的民众不能享有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导致不同民众间健康不平等加剧。此外,由于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也导致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供不应求,民众跨地区求医问诊,“看病难”、“排长队”等现象,在消耗居民大量就诊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就诊医疗的有形与无形成本,大大提高了医患矛盾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居民身体、心理均遭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水平。

(二)卫生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指出,健康具有消费品与投资品的双重属性。从投资品属性角度看,将卫生均等化水平的提高看作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有利于居民保持健康的状态,进而提高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劳动效率。卫生不均等程度的扩大将一方面抑制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耗居民储蓄,致使居民花费大量可支配收入用于健康维护,导致区域消费、投资的不足,使得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源;另一方面将恶化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形成条件,降低劳动能力及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中人的活力和贡献度的下降,对经济增长起到阻滞效应。基于民生要素角度研究认为,民生要素的投入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五大民生要素资本对本地经济均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处于劳动力和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医疗卫生作为民生要素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卫生均等化要素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区域间卫生要素的负外部性是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卫生不均等对于劳动力的影响则加剧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综上所述,卫生不均等将制约居民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健康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并最终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阻滞效应。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建模思路与变量说明

基于研究目的与数据获取因素,本文同时构建两个模型:

(1)健康模型

借鉴grossman的健康生产模型思想,将卫生投入视为民众健康产出的核心变量,显然,卫生投入不均等因素可以构成对区域健康产出的重要影响变量,则可以建立模型(1)。

(2)经济增长模型

根据lucas(1988)内生新经济增长模型核心思想,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将卫生投入视为重要健康人力资本产出的变量因素。这样,忽略其他人力资本形态,将健康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其主要由卫生投入变量决定。因此,卫生投入不均等因素通过影响健康人力资本禀赋水平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构成重要可能性影响。

(二)面板协整模型的分析步骤

以johansen、stock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由于面板数据兼具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双重特征,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和可靠性要求,可采用基于e-g两步法的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判断序列变量平稳性

应用eviews对上述各变量及差分项进行单元根检验。结合f-adf、llc、ips-w和f-pp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判断相应变量序列是否存在单元根,以满足e-g两步法同阶单整要求

(2)判断模型变量协整关系

采用基于e-g法的kao协整检验,对面板变量模型进行ols回归,将获得的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元根检验,判断回归残差序列是否平稳,进而推断面板模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3)建立模型短期关系

在面板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模型短期关系。通过判断所得误差修正项ecm系数是否显著不为零,验证所得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可靠性。

(4)建立模型长期关系

在模型短期关系确立基础上,建立长期趋势静态协整方程,分析模型变量的长期关系。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单元根检验

健康模型(1)中,全省及苏南、苏北通过了协整检验,总体上江苏全省政府卫生财政投入、卫生资源配置和健康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苏中未能通过检验,苏中地区政府财政投入及卫生资源配置尚未构成对居民健康的长期有效联系,显示了苏中相比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相比苏北经济落后地区缺少政策扶持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及卫生资源配置对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低贡献效率。经济增长模型(2)中,全省及苏南通过了协整检验,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苏中、苏北均未通过协整检验,表明江苏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差距,苏中、苏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及卫生资源配置还未形成对经济的有效影响,苏北卫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相当的滞后性。

(二)江苏卫生均等化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1.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居民健康的短期影响效应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剔除健康模型中未通过协整检验的苏中地区,剩余地区建立pvecm模型,进行回归残差自相关性分析。

2.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居民健康长期影响效应

构建卫生均等化与居民健康的长期关系,其中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对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卫生物力投入与卫生人力投入总体贡献不高。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过度的卫生物力投入和区域内配置不均等对区域城乡民众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卫生物力投入配置的区域内结构失衡将成为目前阶段关注的重点,诸如苏南各中心城市大医院的盲目扩建、扎堆,相比而言,县以下以及乡镇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设施投入的缺乏等,卫生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问题必须加以关注;苏北等经济落后地区的卫生人才奇缺已加重了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区域居民健康水平。

(三)江苏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1.卫生均等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效应

现阶段苏南地区卫生物力投入配置状况并不能构成对区域民众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机制,从而未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这进一步揭示了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不仅要重视继续加大总量投入,更要重视加强内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卫生医疗机构与卫生服务资源布局结构的优化与均衡化,从而为改善民众健康福利水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2.卫生均等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效应

进一步建立长期增长模型并估计卫生均等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方程资本投入因素与劳动投入因素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长期促进作用。进一步比较两变量系数大小可以发现,劳动因素对江苏全省及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要大于资本因素,说明江苏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特征显著。在促进当地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当地民众民生福利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拉动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苏南模型却为高度显著负值,说明江苏各区域内部方面还存在显著结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医院机构等核心卫生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难以构筑拉动本地区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促进机制;卫生资源投入配置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结构不均衡,卫生人力投入均等化水平严重滞后卫生物力投入,进一步拉大了与苏南先进医院的市场发展差距,最终导致江苏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长期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并构成对促进江苏长期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巨大损害。

四、结论与建议

卫生均等化既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有效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构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要求。卫生均等化本质上是保证居民平等地享有维系健康与发展健康能力的权利。居民实现健康发展既是个体维系和提升自身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构成了人追求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等其他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基石。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和体现人的价值的核心载体,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因此,推动卫生均等化发展不仅是区域民生福利保障应有之义,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长期有效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人力资本视角,分析了卫生均等化与居民健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江苏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江苏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区域发展存在短期长期差异性效应;从短期看,江苏区域卫生均等化尤其是卫生投入均等化发展水平有所改善,对民众健康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江苏卫生领域暴露出总体投入不足、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服务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以及卫生人才战略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江苏长期卫生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发展以及对区域居民健康及经济增长的长效促进。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构筑卫生人力有效流动与发挥效能的利益激励机制

政府要通过加大专项投入,努力改善卫生领域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各项待遇与工作环境,降低一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引导卫生人力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特别要重视对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培育和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力度。

(2)注重区域卫生人才的均衡培养

建立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基层服务实习机制,使在校学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必修学分之一,鼓励广大优秀卫生医疗大学毕业生走进基层,政府要通过减免学费、签订定点培养合同等方式培养服务基层的卫生工作人员。

(3)深化公立医院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面向病患者卫生服务效率和卫生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人员绩效考评与分配体系,形成公立医院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公立医院与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联系机制,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产出效率。

(4)探索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有效竞争体系

卫生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 卫生经济学 教学 医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health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reform

abstract medical reform brings challenges to health economics teaching. traditional single teaching mode has a lot of problems. the article introduce teaching explorations, such as using of case teaching, full us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ole-play, classroom interaction.

key words health economics; teaching; medical reform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应用,课程考查非常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的卫生领域实际情况,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新医改三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出来。目前我国新医改的现实情况,给卫生经济学教学带来了影响。

1 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大量新医改实践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卫生改革案例频现。这些做法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大量案例,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虽然目前很难对改革进行评价,但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启发思考。

(2)新医改案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实施以来,卫生政策的频率前所未有,改革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地区改革的思路大相径庭。这些纷繁复杂的现状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改革措施的原因和动机,才能真正应用好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

(3)新医改给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理解带来了挑战。卫生经济学从国外传入,目前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各国的卫生状况、卫生改革差别很大,国外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需要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学习背景不同,结合我国实际会对基础理论产生一些疑问,更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差异,让学生能力理解并更好应用基础理论。

2 卫生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口述加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观点。这种方式理论性强,易于教师系统讲授,但结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存在一定缺陷。

(1)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卫生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其他学科庞大的理论系统上,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或有遗忘,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这种纯理论的讲解抽象乏味,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学生更多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没有深入思考、主动研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他们利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思考。卫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多,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很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以往学科的差别,不愿意深入思考。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卫生系统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综合各方面因素深入分析。在缺乏自身思考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案例,找不到分析的思路,缺乏系统归纳、综合思考的能力,大部分无法处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达不到卫生经济学教学目的。

3 改进卫生经济学教学方法

卫生经济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卫生系统改革,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更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思考,因此,教学方式需要随时改进,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

3.1 培养学习兴趣

在校大学生与卫生系统接触较少,对卫生经济学的知识点缺乏兴趣。上课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卫生经济学的意义,学生反感简单的说教学习意义。在开始学习知识点前,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案例切入,例如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食品安全、药价高等事件,吸引学生,并简单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卫生经济学的作用,利于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3.2 案例教学,启发思考

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卫生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讲授,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回顾、系统思考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老师将报刊、杂志、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整理修改成为课堂素材,设计课堂案例讨论、设计案例问题,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准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观点冲突更能产生思考的火花,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都建立了较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单一文字表述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以文字板书和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对学生的刺激点不够,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声音、视频等效果,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可以远远多于教师板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给以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

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与社会接触太少,卫生系统的一些现状离他们日常生活较远,不能体会和理解一些具体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卫生领域中的现实状况,让他们有直观感受。

3.4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

在分析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时,会有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学生往往会想得比较简单,倾向于简单分辨是非,因此,引导学生分角色思考可以抽丝剥茧,让学生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刻,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在课堂上交流观点,产生思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这种换位思考,更让学生明白了问题分析和政策设计的难度,不再单纯提出一些“大、空”的建议和观点。

3.5 课堂互动,活跃气氛

卫生经济学中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才能深刻领会。传统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教师讲授的节奏,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时刻关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时刻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跟随讲课节奏。其中,向学生设问成为课堂互动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关系时,会提问学生“为什么有些卫生服务需要无法转化成需求”,大部分同学都会考虑经济因素,引导他们思考其他的因素,并让他们自己考虑怎样解决这些需要转化为需求的障碍,学生对这种连续性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性的思维。

卫生经济论文篇3

卫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新兴部门经济学,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发展,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卫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除了将它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外,大都对医学专业开设了公选课。潍坊医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全校医学本科生中开设卫生经济学公选课,教学效果良好,备受学生欢迎。

1 开设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卫生经济学作为解决“卫生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矛盾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人才储备,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卫生改革过程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历史和运行规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

卫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新医改的实施、职能的发挥起着引导和辅佐的作用[1]。新医改的推进使卫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等均和医学生息息相关,这些内容在卫生经济学教授的课程中都有理论支撑。

卫生经济学公选课旨在使医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经济学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掌握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市场与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医疗保险制度、疾病经济负担、医疗成本测算等卫生经济内容,为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奠定牢固的经济学基础。同时针对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各个章节适当引入医学生关注的“公立医院改革”“以药养医”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卫生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和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拓宽医学生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的。卫生经济学公选课教学内容是分析与评价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制定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通过揭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规律,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讲授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现状、改革的成绩及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培养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卫生服务领域各种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的优秀医学人才意义重大。同时在考取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过程中,卫生经济学的知识和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教学方法与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卫生经济学公选课课程在保留卫生经济学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医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紧跟本课程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加入课程中。

2.1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医学生对卫生经济学公选课选修的出发点,主要是出于对本门课程的新奇和感兴趣的特点,对公选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对卫生经济学的核心章节进行整理,确定对医学生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如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成本核算等。另外,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采用参与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经验介绍、情景模拟、示教与实习、点评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增加学生对卫生行业社会现象的认知,鼓励大家去思考、探索,但并不设立一个标准答案,关键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卫生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2]。

2.2 核心理论讲深讲透,相关数据及时更新

经典的核心内容,像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一定要在课堂中讲深讲透,如果学生对这些核心内容理解不透彻的话,后面的内容学习效果就会很差。在课程教授中,随时查阅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更新有关数据。比如,“卫生总费用”一章的内容,随着我国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日益完善,同一年的数据也会出现调整,而每年新的卫生总费用数据都会公布。教学过程中通过浏览卫生部官方网站、查阅文献等办法,将最新数据替换教材中的老旧数据,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另外,在每一章的课件中或者案例分析中,总会引用很多官方数据,比如卫生服务调查,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引用最新的《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

2.3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医疗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问题、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尤其是新医改的推进,许多新政策不断实施。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些方面的热点和发展,教学团队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通过视频、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方式,将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药品政策、公共卫生均等化等一系列医疗热点问题传达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现实领域的理解[3]。其中,公选课中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往往在很多电视栏目中,针对医疗热点和新闻事件展开讨论和进行曝光的频率较多,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进行网络播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经常播放的网络视频节目有《大家看法》《今日关注》《经济半小时》等。视频播放完毕后,请学生结合问题针对视频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够促使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卫生经济学方法和原理的熟练使用。

卫生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经济效益;医疗卫生水平;医疗质量;卫生经济;经济增长;医疗卫生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64—02

目前,在医疗卫生经济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人将经济效益和卫生事业隔离,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方面的领域根本无法结合在一起。有的人认为经济效益来源于整个医院所有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资金的投入。笔者认为,医疗卫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及协调性:经济对卫生事业发展有支撑作用,具体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人力、物力、信息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卫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卫生工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经济中的参与者,可延长人的寿命和平均工作时间,更好地保护劳动生产力,将着眼点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所以,医疗卫生事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结合以下几点来谈谈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医疗卫生对经济发展的双向性和协调性

医疗卫生工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有条件的和效益的,医疗卫生的经济条件是指医疗卫生的可用经济资源,即经济对医疗卫生的投资,体现出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卫生的制约性。卫生的经济效益是指医疗卫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价值,即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样也体现出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医疗卫生的依存性。

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卫生的制约性,在这个方面研究的较多,而且理论上也日趋成熟。人们通常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医疗卫生工作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制约着一个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规模和力度。也可以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水平下,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状况,以及国家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医疗卫生质量应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医院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医疗水平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经济体制来服务人民。医院的主要经济收入是从病人中获得,其经济效益也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水平上。权衡病人数量与医疗卫生质量的关系,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所医院,只要医疗质量上去了,数量是可以随之而来的。因此,医院的经济效益不仅应该体现在医疗质量上,而且从根本上讲,还应该以医疗质量为转移。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这是完全符合医院客观规律的。而且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可以使医院的领导和职工真正把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医疗质量上,也可以大大促进医院的业务管理和医务人员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医疗卫生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目前医疗卫生经济效益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其有益性的程度作出评价。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益性,一方面是指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寿命延长,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从而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目前的医疗卫生经济效益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美的卫生环境,健康的、智力发达的人力资源,良好的社会卫生习惯以及精良的卫生医疗设备等等。这就是说,今天医疗卫生经济的活动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卫生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经济效益的研究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即要考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

总之,医疗卫生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劳动力再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来,应做到以下几点:(1)切实做到把医疗卫生水平的高低体现现在经济效益上;(2)切实做到把医疗质量的高低作为收取劳务费多少的主要依据;(3)切实做到增加服务收入并把它作为提高医疗工作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具体办法上,要做到三条:第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标准。要从医院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更加可靠、更加科学的质量标准来。第二,医院应着手制定不同医疗质量的劳务费收费标准。如在医院门诊部,可以根据地点和医师的技术的不同来拟订不同的收费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制订出不同的医疗质量级别,再根据不同级别的医疗收取不同的劳务费。在医院住院部,可以根据病种病情的不同先制定出不同的医疗级别,再根据不同级别的医疗制订出不同的收费标准,等等。第三,在医院逐步地普遍实行联医疗质量计酬的责任制。把医疗质量与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使医疗质量高的人得到的利益也多,使医疗质量低的人得到的利益也低,从而真正实现责、权、利三结合,达到劳动目的与最终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国权.论医疗卫生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5,(2).

[2] 陈荣荣.卫生经济效益与卫生经济效果关系管见[j].卫生经济,1984,(7).

卫生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 案例教学 头脑风暴 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72-02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health economics

liang x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liaoning china,110847)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health economics,the paper insists scientifically us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teaching, brainstorming,and task driving,etc,making full use of limited class time and making various methods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develop their potential and increase their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key words:health economics;case teaching;brainstorming;task driving teaching

卫生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探索卫生领域中的经济规律,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订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是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随着国内外卫生体制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卫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规范和深入,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趋于成熟,研究的主题越来越贴近实际,已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领域。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卫生经济学课程,但教学上往往过度依赖教师单方面理论灌输,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多只为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仅依靠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卫生经济学的学习价值,也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卫生经济理论,独立思考卫生领域的经济问题是《卫生经济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卫生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理论性较强且涉及面广[1],每个理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需求,课程的每个章节都与卫生领域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作为教师,若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大部分时间忙于记笔记,不假思索全盘被动接受内容,自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理论的丰富内涵,更谈不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

多元化教学法是在多个元素,即多个主体、多种媒体、多种途径,参与下的综合教学方法[2]。多元化教学法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和其它教学工具,综合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归纳式等多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科学地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各种方法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全面展示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和实际外延,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基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围绕某个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以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案例教学可以用于导入新课和重要理论的应用分析。案例选取要与讲授内容的主题紧密结合。案例要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启发性。在案例形式上,教师应更多使用视频、图表等信息承载量大的形式介绍案例,避免使用大段文字型案例,文字量大的案例既会占用较多时间,也会降低学生的分析兴趣。比如,在“卫生资源配置”一章中,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和相关图表介绍目前“看病难”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章内容,在学习完该部分教材内容后,结合之前的案例引导学生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方案。

2.2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指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个特定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幻灯片或黑板上一一记录学生围绕主题提出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期间教师不给予评论或质疑,当讨论结束的时候,师生一同总结观点并进行讨论,教师最后给予一个总结。在主题设计上,教师要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空间,教材上没有具体阐述问题答案,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材。比如“医生诱导需求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会马上回答是“医生谋求灰色收入,受个人经济利益驱动等”,但如果学生能进一步思考便不难想到“以药养医,公立医院垄断地位等”一些列深层次问题是其根本症结所在。这些问题和答案在教材上虽没有直接体现,但确实是卫生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鼓励学生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外,还要很好地把控整个讨论的方向和节奏,避免偏离主题。在最后讨论总结上,对于分析不当的观点,教师也要给予纠正,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若干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一般做法是,教师在课上布置一个或若干个学习任务,同时提示完成任务可能涉及的学习工具,学生在课后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任务,并将成果在课上汇报。当前,世界各国医药卫生体制都处于变革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政策不断涌现,而教材必然滞后于现实。这就要求师生都必须及时关注和利用时效性更强的信息途径,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家卫生部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提供了大量卫生经济领域的最新权威数据和学习素材[3],国内外许多学术期刊都介绍了卫生经济理论的前沿动态。像“卫生筹资、卫生总费用、卫生资源配置、疾病经济负担”和“卫生服务价格”等章节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这些资源来研究探索,进而熟悉国内外当前卫生经济领域的新动态,弥补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3 应用多元化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卫生经济学课程特点和学生反馈不断进行方法的改进和调整。

3.1 注意教学方法之间的合理组合

多元化教学法的使用只是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因此,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教师不能仅是为了迎合学生兴趣,活跃课堂而随意使用各种方法。此外,任务驱动式教学不能代替必要的理论讲授,对于重要理论、重要方法仍应该由教师在课堂内完成。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负担的平衡,不能有所偏颇,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3.2 注意教学进度的把控

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占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必然给教师在教学进度把控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教师对于理论讲解部分要做到精炼适当,杜绝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内容;对于案例教学和头脑风暴应该严格控制时间,也要避免讨论偏离讨论主题;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要精心准备任务内容,学生完成任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在课前由老师审阅修改,做到内容精当,之后再到课上汇报。

3.3 注意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调整和完善。各种方法的灵活使用是建立在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要大胆设计,谨慎使用,既不能被现有教学方法所束缚,也不能对任何方法全盘照搬。此外,学生一般对教学方法创新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4],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虚心地、认真地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期末也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红丽.《卫生经济学》教学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64.

[2] 郑广娟,隋立里,夏雷,等.多元化教学法探讨[j].中医教育,2002,21(5):41.

卫生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宏观卫生经济学;理论;实践;研究

所谓的宏观卫生经济学,其实就是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层次之上,对卫生经济政策、卫生经济制度、宏观环境给卫生服务物品社会生产效率与社会分配公平影响展开的研究,和给人民健康平等影响的科学。

1理论支撑体系

形成一门学科,那就必然会依靠其他的学科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形成。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分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研究、卫生事业管理学、系统论等。[1]在系统论的指导之下,必须要借鉴其思想,这也是更好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对于卫生经济制度的研究,需要同时研究外部环境与卫生经济制度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对卫生经济制度的作用。总而言之,要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那就要形成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外部环境和整体上了解其内在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好系统和学科之间的作用关系。[2]

2卫生服务产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及运行规则

研究宏观卫生经济学,基础是制度经济学,这就需要对卫生服务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也是从宏观上制定卫生经济政策的基础条件之一。社会的结构和供给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要从供给和需求的联系方面进行研究。[3]

2.1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研究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结构,可以理解成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依据这个交易来作为中心,更好的完成这个交易的各个环节中的工作。

针对医疗服务物品,工作的核心在患者和医生,医生就是供给链,与之相对的二就是患者是需求链。[4]联系供给方面与需求方面的正是医疗保障机构,合作医疗保障机构和医疗保障机构正是医疗保障机构中的一部分。政府需要联系的对象正是这两个链条,也就是供应链与需求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关键就是联系医生和患者。

2.1.1供应链条对于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的供应链条,当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就算开始交易,直到患者离开医疗机构为止算作终止交易。[5]一般情况下,这条供应链不是一条直线,通常是由多个线条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此时针对它的研究,将供给链条作为基本的做成单位,在根据具体的环节展开详细的研究。在这个供给链上,需要研究的是出于上个供给程序的医生和处于下个供给程序的医生,还有医院与医生,医生和医院内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医生和医院外的生产要素提供者。

2.1.2需求链条在需求链条上,有两个较为主要的环节,其中一个是“患者与医疗保证机构中的监管者”,另外一个是“患者和医疗保障机构”。[6]这中间的法人是医疗保障机构,自然人是医疗保障机构中的监管者,他们都和患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索取的利益并不一致。[7]

2.1.3供给链和需求链的联系供给链和需求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对“医疗保障机构中的医生和监管者”,“医疗保障机构和医生”,“医疗保障机构和医院”,“患者和医生”等环节进行适当的考察。

2.1.4政府与政府官员在以上的论述中,对于医疗服务物品供给链、需求链、供给链和需求链之间的联系等环节做了具体的分析。从表面上分析,应该已经结束了医疗服务物品生产与分配环节的考察。不过,对于宏观卫生经济政策的分析依旧不够。该环节主要是依托社会存在的,因此会给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政府扮演的角色既是执行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针对于在该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都可能会产生影响。这种行为属于组织行为,对于官员的要求是必须履行。政府是一个公共组织,官员就是自然人。但是政府与官员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一致的。其间存在着失效的问题,可能存在有谋取私利的可能。[8]所以,必须要将政府官员行为与政府行为加以区别,对于他们和供给链与需求链上的参与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仔细的分析。

2.2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和分配的结构针对该结构,相比而言,它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生产与分配的结构就要简单很多。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条件下的为集体物品,主要是政府进行统一的分配,并且是由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生产者、政府和居民共同组成的。[9]因此,需要针对这一环节中的组成展开具体的研究。

3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和分配的运行规则

任何结构的运行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对于物品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也是如此。[10]对于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与分配,在结构的研究基础之上,要根据制度和市场这两个主要分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分配的运行规则,以及在该结构之中的分配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在内,都是该结构运行过程中的主体,针对在该结构下的运行方式,必须要与现在的运行方式进行比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同时结合实际状况对我国适合的发展结构运行方式进行选择,不仅如此,在该结构运行的时候,要求各个参与者遵守共同的规则。[11]

医疗服务产品在生产和分配的链条上,需要各个参与者作为经济的主体。当然在现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势,采用两种方式中的优势,当然也不能完全的照搬市场经济或者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改革,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证医疗单位与社会的互惠互利以及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既然形成了基本的模式,那就要针对该模式形成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严格的遵守这个规范才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形成这个规则的过程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首先要将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要使患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还要取消医疗服务物品交易的限额,政府要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位置,积极的促进与维护交易的自由性与平等性,做好社会合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为全体的居民提供一个好的医疗服务物品购买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公正中立的要求,对于各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需要遵守对应的行为规则,政府要在规范中要求自己和各个参与者,实现自身的职能作用。[12]

4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制度

我国的政府并没有明确的宣示出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不过,我国实际上有着层面上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针对于我国的这些层面上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其实是散在了很多相关的条例、文件与法规中的。

社会合作区域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疗保障适度,另一个是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与分配。医疗保障制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有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自费医疗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是计划经济制度,不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这种制度也是由国情所致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5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展望

宏观经济学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才行,因此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前景也是令人乐观的。

宏观卫生经济学需要建立一个微观基础。对于我国宏观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是其对全社会卫生服务物品生产总值的影响,以及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还有对分配公平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早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根据其环境的变化,以及卫生服务物品生产的总产值、生产效率、分配公平制度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依靠以上提到的分配结构作为基础,政府作为该结构中的桥梁,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13]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加以分析国外其他国家在宏观卫生经济学方面投入的研究,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我国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投入的仍然不够,但是在某些领域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取得重大成果之一,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未来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6总结

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学仍然是处在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对于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主干和次干分支等,已经提出了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领域。对于宏观卫生经济学体系的建设,最基层的应该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理论支撑体系,然后分别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卫生经济学的主干分支、宏观卫生经济学的次干分支。[14]展望我国未来的宏观卫生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相信,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与积极探索,宏观卫生经济学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也会给我国的宏观卫生经济学体系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其发展的前景也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程晓明,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陈姗姗.浅谈卫生经济学与医疗改革[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1).

[3]管兰芳.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读新医改方案[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02).

[4]张红.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2010,(24).

[5]杜乐勋.宏观经济与卫生发展之间的良性和恶性循环――20年卫生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回顾[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12-16.

[6]谢长勇,张鹭鹭,田伟,等.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焦点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4-7.

[7]于景艳,李树森,于淼,等.卫生经济学视阈中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9):70-72.

[8]谢长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9]向永辉,陈伟民.对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度思考――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宏观视角[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3):150-152.

[10]吴天.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卫生经济政策导向[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3):1-4.

[11]卢祖询.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2]梁万年,郝模.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卫生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分权;集权;卫生体系改革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都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财政分权和集权的关系问题由来己久并广泛存在,关于分权方面的理论也有很多,但是在财政分权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因此,需要将财政分权的基本概念加以澄清。

财政分权是现代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财政分权是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基础上、符合经济效率与公平、体现民主精神采取民主方式并有法律保障、各级政府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问关系等的一种财政体制;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的,中央政府通过权力的分配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分权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财政分权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发表了《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标志着财政分权理论的兴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主要行程了第一代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第一代分权理论是由musgrave和oates提出的传统联邦主义理论,主张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收入和支配权,但也反对给予地方多度的自,因为过多的分权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配置扭曲、区域不平等以及财政不稳定问题。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代表dewatripoint和 maskin(1995)提出了基于新软预算约束理论基础上的分权理论,把财政分权同政府激励、经济改革以及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我国在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逐渐地将部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政府。欧洲国家自二战以来,中央也一直在下放关键性的决策权,但是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彼此之间对卫生部门决策的控制关系正发生着一个重大的变化。中央财政集权可以有效保障全国性的公共物品的供应,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可以发挥主导性作用,主导公共财政的分配,并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一、财政分权是欧洲卫生体系的战略基石

西欧国家有过两次重叠式的“浪潮”,它们促进了西欧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结构的变化,其中第一次浪潮就是符合孔德拉基耶夫的商业周期框架的分权战略。第二次浪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就已经和分权同时运行的企业市场化理论。然而,这第二个浪潮已经在卫生政策界产生了良好的议论,分权的理念也被很多国家欣然接受。从而,在20世纪下半叶,扩大区、市和非政府组织控制权力的下放已经变成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卫生政策中应该包括的内容。

在欧洲大陆社会医疗保险型的国家例如德国和荷兰,大部分管理经营权以及很多财政决策权早已被分派给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机构,如疾病基金和医院,并在明确国家法律职责的基础上以一种“强制自律”的形式进行。很多欧洲中部的国家由于对之前高度集中的谢马什科模型反应很强烈,便将医院的所有权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政府(如爱沙尼亚、波兰)。甚至,捷克共和国把他们这种将医院所有权下放到市级政府的方式称为“私有化”。 同样,有些国家在共产主义时期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基金结构也被下放到地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例如波兰、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

在北欧国家以税收为基金来源的卫生体系中,大部分的管理经营权以及实质性的政治和财政决策权已经被下放到公共部门;在南欧以税收作为基金来源的国家卫生体系中,大部分管理经营责任以及政治责任(不包括主要的财政职责)也从国家下放到地区政府,例如西班牙从1981年到2003年把权力下放到17个自治区社区,意大利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下放到22个地区级政府。

二、欧洲国家财政集权的再崛起

然而,在2001年,财政集权化这种传统的智慧又周而复始。国家中央政府在卫生部门中的角色不再继续衰退,反而已经开始适度地在增强。欧洲国家机构已经改弦易辙,不再扩大权力的下放,而是逐渐地掌握在欧洲卫生保护制度中实质性的政治和财政决策权。目前看来,在未来短期内只有管理经营权会继续下放给更低层级的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

在2006年1月,丹麦中央政府对卫生部门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结构重组。在新的结构中,一些地区政府的数量由14个减到了5个,同时他们的权力也很大程度地被减少了。财政和大部分政治权力重新集中到中央政府,一些特定的预防和长期护理问题被重新分配给市级政府,这些市级政府也统一由271个减到了98个,地区机构只保留了少许的对医院的管理经营权。瑞典和芬兰也在进行类似的区域盘整格局,国家政府的角色不断加强。在瑞典,皇家委员会将建议把区域级政府的数量由当前的21个减到6个到8个之间,这些地区级政府对医院和初级保健有着一定的责任。在芬兰,国家政府预期提出中央医院的数量由目前的22个减到18个,地区级政府的数量会从450个减少到大约250个,这些机构对初级保健、养老院和家庭护理服务负责任。类似的再集权现象在英国也有,如英格兰的地区卫生权威机构从直接管理转变成只是发挥支持功能,以及目前计划将初级保健信托所的数量由300个减少到150个。德国的联邦政府在2009年计划负责筹集所有的社会医疗保险供款,然后经过风险调整和按人头计算,将这笔供款分配到疾病基金中去。

三、欧洲卫生体系财政再集权的原因

欧洲国家卫生体系由分权到重新集权的变化,从结构上来看,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二是临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三是由于欧洲区域化和市场全球化对卫生部门资金形成的经济约束。

从行政上来看,在芬兰、挪威和丹麦等国家,由于地方政府对卫生部门决策的控制,已经造成弱势全体收入已无法支付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简而言之,分权化的形式已经加剧了公平问题。

从经济上来看,地方财政基础已不足以支付未来昂贵的保健需求而且地方行政管理低效重复。政治对于北欧以税收为主要基金来源的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家们认为如果卫生制度无法满足市民的期望他们将受到市民的指责,同时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也需要用一定的组织杠杆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技术层面来说,引进电子病历和其他电脑化操作的报告系统,已经降低了交易的信息成本,同时也使得国家对卫生体系从中央层面进行更密切的监察成为可能。

四、欧洲卫生体系财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欧洲很多国家的卫生体系将会继续加强国家政府的控制,尤其是对财政和与医疗卫生水平相关的问题。

欧洲国家对于这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冲突,中央层面的民主控制将会加强,主要是加强对政治和财政决策的控制权,同时地区和市级层面的民主控制就会削弱,逐渐地只是集中于管理经营权。此外,鉴于很多欧洲国家的卫生体系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界限的模糊化,这种国家政府角色的强化可能会和日益增多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企业相结合起来。虽然要在强化国家政府的控制和提高企业的自主性之间实现特定的平衡在不同国家之间是不一样的,但是随着国家对卫生部门关键性决策的控制加强,分权和再集权两次浪潮实现了交融,这很可能决定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卫生体系在短期未来间的政策制定框架。

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欧洲国家具有相似之处。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样也实行地方分级管理,多数是以地级市甚至县为统筹单位。与欧洲国家一样,地级的市、县人民政府掌握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经营权,并承担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为保证财政补助资金的落实,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将财政医疗保障支出责任划定在中央与省、市级范围内,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县以下基层财政免于负担。同样,我国的卫生体系也同样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卫生服务地区间的不公平以及地方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这种由分权到再集权的趋势并不是很明显,在经济上继续实行分权,与欧洲国家相比,在政治上中央政府一直实行高度的集权,但是地方政府仍拥有相对自主的经济决策权。在我国这种分权式管理下,政治集权模式对地方所带来的激励机制导致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降低公共物品提供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例如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重视基础建设投资,轻视了科教文卫支出;重视生产性投资而忽视社会福利支出;重视行政管理支出而轻视民生投资。我国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分税的比例使得财权不断地向中央集中,造成地方政府财政的拮据。同时事权的下方导致中央在减少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同时,也将财政支出的压力转嫁到地方政府的身上,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进一步紧张。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便将手头的资金用于建设和投资,也就出现地方政府拖欠的现象。

因而,在我国现有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应该主要解决如何构建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卫生体系中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及治理问题,必须改变我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的激励,在地方官员的晋升机制中转变gdp的考核方式,将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纳入考核标准。其次中央和政府权力的分配应该重新进行一些调整使其合理化,由中央收回部分事权,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同时也要借鉴欧洲国家积极实行上级干预,扩大中央的财政权,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以及非营利政府组织来承担管理经营权,从而更为有效的提供公共医疗服务,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系中,中央加强财政权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财政制度安排,不断加强财政分权的制度化建设,从宪法层次上制定分权整体框架来约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从而加快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richard b. saltman. decentralization, re-centralization and future european health policy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j], 2008, 18(2)

[2]彭宅文.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地方政府治理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3] 曹正彪. “集权分权”框架下的政府激励与经济增长[d].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 黄琨. 财政分权、政府行为和公共卫生支出关系研究[d].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11

卫生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 卫生经济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卫生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卫生领域的相关规律进行探索,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是结合卫生与和经济领域的综合学科。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开设卫生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卫生经济学的开课价值

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以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相一致,可以帮助卫生从业人员用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获得更多且质量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的相关规律,最优化的统筹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经济效益,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因此,卫生经济学的开课正是迎合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2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横跨经济学和卫生领域两个综合性学科,因此教学方法不能采取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着重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

2.1重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开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不甚了解。在开课之前对于课程很难有兴趣,在学校开课的首次课中,他们总会有些疑问,这门课到底是说了什么?这门课怎样考试?在学习之后对于我的工作和能力提高有没有帮助等。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首次课堂上就提供相应的解答。并且从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在讲课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在首次课中教师还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此门课程,主要学哪些方面的内容,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行调查,让他们告诉老师自己想在这门课中学习到哪些东西,在以后的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2.2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模式

多媒体授课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种授课形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专业信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向学生讲授各国医疗保险制度时,向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之间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从而充分体会到这些差异之间的优缺点,深化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当充分的利用引导式提问,在看视频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放到关键时,可以暂停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授课模式都是比较有效的。

2.3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往往是被运用在人际交往关系当中,在教育学当中换位思考主要是指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在案例当中融入角色,处处为他人着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中所处角色的所想所行,从而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比如,在卫生经济学中讲到医患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医生和患者,通过各自所处的环境,充分感受不同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在医疗事故发生时,医疗责任举证要倒置的环境,患者处于不对称的信息状态,对于天价的医疗费用承担不起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际的情境模拟,体会到如果自己是医生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如果自己是患者该如何求医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处置具体的案例中,思想也不会偏激,增加了其思考的宽度。

2.4注重思想教育功能

卫生经济学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难免会涉及到社会管理的缺陷以及相应的社会消极行为,这些现象的揭露可以使大学生们增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是如果引导不当的话也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消极反应,使他们的行为思想都发生偏激现象。因此在开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社会正义感与责任意识。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说明政府在社会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的情况下,开设卫生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模式,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与学生互动,不断提高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项莉,李道苹,陈迎春.pbl教学法在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8(10).

[2] 韩优莉,高广颖,朱俊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

[3] 郭斌,程怀志.关于卫生经济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

[4] 徐文思,阎维钧.全国卫生经济学教学研讨会纪要[j].中国卫生经济,1988(7).

卫生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新时期;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实现长足稳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越来越快,市场经济逐渐实现全面深化,在此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多。而治安保卫工作能够切实保障企业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国有企业当中对治安保卫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强化治安保卫工作效果。事实证明,国有企业之所以多年以来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治安保卫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和价值观念,加深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在爱岗敬业、勤奋刻苦的观念指引下,治安保卫人员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帮助国有企业不断扩大利益空间的同时创设和谐社会。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积极创新思政工作。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其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始终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严抓工作作风。同时需要对以往国有企业在对治安保卫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不断结合时下最新的技术方法和新鲜事物进行创新。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故步自封,而是应当对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面临的市场需求等进行深入剖析,在积极学习其他企业优秀的工作经验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使得其能够始终保持活力。

(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当始终贯穿在国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因此在思政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治安保卫人员,用积极正面的话语不断鼓励安保人员,并将人本思想融入思政工作,耐心倾听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落实解决其反映的问题。另外,国有企业需要充分展现出其人文关怀,通过适当提升治安保卫人员的绩效福利,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忘维护其个人利益,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治安保卫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在国有企业当中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温暖。

(三)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国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利用其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和超快的传输速度等巨大优势,为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网上直播等方式开展治安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远程会议、网络讨论室等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全体人员均能够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当中。考虑到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加深员工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之间的联系,借助于微博、微信和微课视频等方式完成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得治安保卫人员能够在优秀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熏陶之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推动国有企业向前发展。

(四)发展思政工作人才。无论何时,具有优良工作作风、先进思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思想政治团队都是国有企业对治安保卫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培养现有党务人员,在敦促其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换岗方式使其能够深入到基层治安保卫工作当中,与一线员工进行接触交流。不仅如此,对于具有极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治安保卫人员,国有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当中,通过对其展开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既有多年从业经验、又懂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定位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的“开大会”等形式的治安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逐渐开始暴露出弊端。为此本文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人才队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简要介绍了在新时代下国有企业落实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长足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德山,方亮. 试论新时期国有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j]. 经营管理者,2015(10):338.

卫生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社会公平 城乡医疗保障 政府主导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概述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是“3 1”的结构,“3”即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是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就业者,由职工个人和企业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也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保费由个人全部承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的未就业者,个人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缴费,各级政府给予补助;“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

公平理论对城乡医疗保障公平性的启示

(一)平均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平均主义的最早的描述来自于孔子的《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上古社会人人平等的部族生活的眷恋和“乌托邦式”的向往。

如果借鉴平均主义公平理论,医疗卫生公平强调的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强调享有的医疗卫生保障在经济数量上一定要相等。经济数量相等与机会平等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混淆的界定词,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绝对的均衡或者平均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资源与生俱来的稀缺性,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实力,远不足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平均化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

虽然不能保证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受到绝对数量上公平的对待,但是平均主义公平理论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优点,即,政府主体应该尽力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医疗保障服务和资源之间的差距。与其追求不科学的、绝对的平均,倒不如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因地制宜,制订出相对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老百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二)自由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以其政治哲学名著《正义论》系统阐述了公平正义理论。罗尔斯认为,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必须确定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全社会都能够严格遵守的正义理论,这一理论社会大众都能够认可并且通过订立契约来达成一致。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所有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其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必须做到,获得最大利益的群体必须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公共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平等。

根据罗尔斯公正观点的第一个原则,我国所有合法的中国居民,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与基本自由体系相类似的权利和自由,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服务系统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从2011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过去五年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居民、8.35亿农村居民。由此第一个原则基本满足。第二个原则,使人联想到社会弱势群体。从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的状况来看,弱势群体的规模较大,主要包括贫困的农民、城市失业的贫困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中大多数弱势群体者来自农村。因此,为保证医疗保障制度使得这一弱势群体获得最大利益,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水平也必须考虑在城乡医疗公平在内。

(三)功利主义公平理论启示

英国的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政府片论》中,对功利主义社会公平观点进行了纲要性的阐述:主张从人的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来确立社会道德公平原则。功利主义者通过对人性的考察和对事实的描述而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边沁指出,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应该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主义公平理论的最大原则,是边沁的社会公平理想,也是他立法改革的目标。

功利主义公平理论认为判断行为是否合于社会道德公平,应以行为后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们的快乐或减少痛苦。从该角度来讲,医疗保障的初衷基本上是满足的。但是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主导方―政府,在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也存在着资金困难的问题。新型医疗政策并非只带给农村居民好的实惠,故,公平的医疗保障机制所作出的决策也应该将功利公平主义合理成分考虑在内。

(四)市场主导的社会公平理论启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私有制,人人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它揭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在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中,无需对其过程产生不公平的质疑。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不发达,医疗保障市场并不能如人所愿地发挥较大的潜力和作用。首先,病症诊治是当前新农合功能最强的一环,也是自愿与合作原则下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虽然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年不完备、设施陈旧、人员匮乏及费用高涨等影响,但毫无疑问,病症诊治仍旧是各地合作医疗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即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卫生防疫是当前农村医疗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在医疗保障基金并不丰厚的现实条件下,医疗服务必然倾向于病症诊治,而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防疫,则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结果。

其实,自初级农村合作医疗解体以后,各地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当前各地推行的新农合制度基本没有涵盖防疫功能。

解决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不公平现象的政策建议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成医疗卫生公平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最大程度的实现,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要遵循从城市市情和农村乡情、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统筹而不统一、多方共同参与等原则。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要坚持实施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政策导向,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改变重城轻乡的医疗保障政策,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汇通,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突出实现了社会公平、保障了农村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更能够缓解由于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和由此产生的矛盾。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一,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第二,加强农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和再培训。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等与全国医生的标准还相距较远,需要提高其医疗水平。第三,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有条件的中心村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带动村级卫生整体医疗水平。

(三)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应着力构建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工作制度,改善乡镇卫生医疗设备,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制度,以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落实城乡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工作站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合作管理等方式,使对口支援及巡回医疗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见成效,从而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

今后政府应逐步设立《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农村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和救助对象、救助基金使用范围和受益人资格条件、发放标准和补偿办法等。通过立法,明确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从根本上指导和监督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而确保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权威性和高效性。

(五)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仅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广辟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医疗保障资金:一是深入调查,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二是政府应广泛吸纳社会捐助,社会捐助资金扣除必要的日常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之后,按固定比例归入省级财政掌控,再按各县实际参合人数所占总体比例相应划拨给各县,进入到新农合基金中的风险基金部分,作为对困难农户的二次补助之用;三是吸纳合格标准的民办医疗机构加入到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制度构架还是组织运行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助,这已经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中反复得到验证。因此,政府应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出资扶助、运行监督和部门协调等环节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盼.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卫生经济,1988(11)

4.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12)

7.赵曼,吕国营.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8.崔惠玲,李彦敬.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1)

9.尹力.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走势和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9(18)

10.李玲.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医改[n].文汇报,2007(12)

11.闫菊娥,张静.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分析[j].卫生软科学,1998(6)

12.张鹭鹭,胡善联,魏颖,傅征,李刚,吴明.区域内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公平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