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2 20:39: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和选择的平台,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本文对比国内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效果,深入阐述了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向、方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职业教育责任。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赞誉。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外部责任,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corporate)作为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竞争,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能够使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是程度高的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备,而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一个企业要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获胜,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在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目标的同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优秀员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国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研究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源泉

在进行人才规模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一个科学的安排。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其中也在不断地进行优化,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技术体系,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变动,来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使教学的方式能够得到有效的改革,将企业中的一些更新的理念融入课堂的实际教学之中,使职业教学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

二、企业的资源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宝贵资源

在一个企业中,企业的真是环境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同企业相结合,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对相应的技术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并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3]而且学生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中,来进行相应的学习,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相应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快速的进步。

三、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是办学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管理,这也是我国企业能够在当前市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基础,是企业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够,得以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4]而在一个企业中,企业的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是企业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对此,学校也需要创建一个属于自身的校园文化,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教育更进一步地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过程

(一)职业教育法的雏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182年颁布的《科隆车工章程》,这一章程被认为是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开端。后于1869年出台的《企业章程》和1889年颁布的《工业法典》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求各个企业在对其学徒进行培训时,要与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相结合。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发轫于20世纪之前出台的这三部法律。(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1960年制定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对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培训和劳动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65年颁布的《手工业条例》正如其名称一样对手工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1969年8月14日,公布并生效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被视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界的基本法,首次在联邦的范围内为各州的职业教育确立广泛而统一的法律基础。该法的确立,标志着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形成。伴随着各界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大量需求,1972年《企业宪法》和《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出台。随后1981年联邦议会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还在质量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稳步前进。此外,德国注重对已经出台的法律进行补充和完善,即使是《联邦职业教育法》也不例外。例如,其在《职业教育促进法》颁布的同年,对其职业教育基本法进行修订。这些法规的出台或修订满足了不断提升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至此,内容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四)不断修订与发展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脚步并未就此停滞。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经济结构的不断变革所引发的劳动关系的变革以及职业教育危机,德国再次对其职业教育基本法进行修订,这一次他们将其与《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整合,制定并出台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此外,法律还授权一些部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章程。不管是基本法还是地方性行政法规,德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一直秉承发展性理念,这使得职业教育立法可以与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相适应。由此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经历一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国逐步形成如今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种种特点,并由此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现状。

二、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

(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内容广泛,体系完善。从手工业到商业,从青少年到成年,从培训到实施,德国职业教育法律可谓面面俱到。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条理清晰,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保证了职业教育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但内容完整,而且层次鲜明。目前,德国已经构建以基本法为引领,以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机构和部门规章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为补充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对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同时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完善奠定法律基础[2]。逐步形成联邦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各阶层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3]。(二)德国职业教育立法修订适时,与时俱进。追求与时俱进是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另一个特点。从12世纪的立法起源到如今无懈可击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立法一直与时代的发展脚步保持一致,在做到兼顾法律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法律进行适时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不断发展的法律体系既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保护,又满足了劳动者接受职后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三)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监督系统完备,便于操作。以评促改,以督促建,是完善职业教育立法的一个基本思路。德国职业教育立法除了对其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的法律受用者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以外,还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系统。这一完整而独立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例如,“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是德国相关法律的硬性要求,当出现与条例、规章相悖的行为时,可“判处关押”或“处以罚金”。基于此,职业教育的运行和监管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以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特点为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进行审视,可以从中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找出我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存在的差距,从而提出相应的启示,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不明确。法律的立法目的是该法适用范围、涵盖内容、立法意图以及立法主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和高度概括。每一部法律都有其特殊而独立的立法目的,我国《职业教育法》在总则第一条中就明确此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表面上看,立法目的符合要求且并无不妥,但是当我们将其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三部法律的立法目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这并不能说明《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的出色之处;恰恰相反,该法有着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如果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目的作为引领,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司法者无法可依、执法者无章可循、普通公民难以理解的窘境[4]。(二)我国职业教育法立法体系不完善。1996年5月通过的《职业教育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有了专项的法律进行规范,但是,我们未能像德国一样锐意进取,不断出台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条例章程,也未能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该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就导致这部职业教育基本法难以贯彻执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作用的反而多是政策性文件,但是这些政策文件权威性较差,结构也不够严谨,所以在法律效力上大打折扣[5]。(三)我国职业教育法立法技术。立法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立法表达技术,主要包括法律文件的内外部结构、语言表达、文体选择等。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以该法为例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存在立法技术不高、结构体例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首先,从整体看,立法技术粗糙。多数法律规范对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等要素多为指导性和引导性的规定,内容空洞,严重影响法律效力,以至于出现操作性不强、规范性和明确性较差的情况。其次,我国《职业教育法》的表达较为模糊,“鼓励”“可以”“适当”等含糊其词的语句层出不穷,这突出体现了该法在形式上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6]。最后,现行《职业教育法》存在逻辑混乱、体例缺失、结构失调等问题,直接导致该法操作性较差。法律责任意味着法的生命力,体现着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承载着一部法律的能力。现行职业教育法律责任的缺失致使这部法律变成“软法”,这是该法的重大遗憾,同时也成为职业教育舛误迭出的重要根源之一[7]。以上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这一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关键一环是经过与德国进行对比,借鉴德国经验,进而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提出相应的启示,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在立法环节得到相应的保障。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政策不畅、教育模式不完善、考试制度单一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阐述了瑞士职业教育特色,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并在比照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启迪

职业教育在瑞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同时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的作用,为瑞士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1.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瑞士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瑞士在法律、国家政策、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都给予很多倾斜,确保了为企业、行业输送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瑞士全民对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十分受重视,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大事来办。在瑞士,人们对上职业学校没有偏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上职业院校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获得社会尊重。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长一律支持,在学生的利益方面,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为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现就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工作

1.充分认识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之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职业教育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861”行动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客观要求,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争取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富民、抓稳定的观念,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2.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服务就业、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要求,创新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在深化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深化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充分发挥公办院校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营造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围绕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壮大优势院校和品牌专业,构建城乡贯通、区域连接的开放式职业教育网络,形成集职业教育、就业服务、创业指导为一体的公共平台;抓住转换办学模式这一关键,确立就业导向,深化产教结合,建立以技能为本的教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以优化办学环境为保障,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使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分别与同阶段普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全省每万人口高、中职在校生数和参加职业培训人数力争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使职业教育在促进我省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促进劳务输出特别是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我省成为国内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应基地。

二、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3.拓宽多元办学的渠道。坚持政府主导,确保教育质量,在充分发挥公办职业教育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民资、外资、行业和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特别要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提高农垦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农垦建设现代农业和构建和谐垦区,现就加快发展农垦职业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垦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农垦职业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垦区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农垦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垦区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切实把农垦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农垦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垦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发展农垦职业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构建垦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岗位技能和促进就业为重点,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总结经验,分析差距,充分肯定“十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始于70年代末,在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四个阶段后,近年来开始步入整合优化、完善功能、健全体系、内涵发展、拓展领域的良性发展时期。全市共建成独立建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所,在校学生达到5万余人;高职学院1所,在校学生7千余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1所,注册学员22万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10家,年培训人数近20万人次,初步形成初、中、高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通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普职招生比保持在1:1,共培养高、中职学生5万余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近200万人次,为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步伐走在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完成了两轮布局调整,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全市中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5倍,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万余人,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居领先地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东扩工程,占地面积达到500亩,总建筑面积接近16万平方米,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学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长兴职教中心等6所中职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技师学院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另有7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重点学校资源覆盖率达到75%。全市建成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6所,省一级成校8所,列全省前茅。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实验基地1个、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3个,省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19个,评价中、高职学校建设发展水平的多项主要指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职业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全市20所独立建制的中职学校中,共有公办学校10所、行业(企业)办学6所、私人办学4所。民办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涌现了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安吉上墅私立高中、长兴清泉武校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办职业类学校。职业教育跨省跨区域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多渠道、多层次合作办学全面开展,美欣达、久立等数百家国内企业和多家境外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全市已有30多个以企业或行业命名的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数达数千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集团化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猛增,为解决供需矛盾,我市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积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高、中职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十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中、高职毕业生5万多人,有效改善了我市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据教育部门统计,职业院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这意味着“十五”期间,职业教育为近4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升学的机会。同时,在“十五”期间,全市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工转岗和农民培训,培训量达200万人次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肯定我市“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摘要:截至现在,国家还有将近7000万贫困人口,如何让贫困人口脱贫,一直以来都是党、国家和民众关心的问题。农村贫困问题现在已经到了“硬骨头”阶段,传统的政府财政补贴已不能解决贫困现状,所以政府必须得改进扶贫举措、转变以前的扶贫观念,摒弃传统的粗放型扶贫模式,从产业扶贫延伸到教育扶贫。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

1前言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要途径。但现如今大多数扶贫工作还处于“输血式扶贫”阶段,离“造血式扶贫”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将现代职业教育资源作为一个精准扶贫的重点,通过职业培训、专业教育、技术指导等手段让农村地区脱贫致富。

2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有待深化。综观大部分的贫困地区,虽然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自然环境导致的,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地居民的教育观念落后,当地的教育资源匮乏且教育水平也较低。一直以来,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不会高了。从宏观来看,深化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地方的贫困现状可以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得到缓解。从微观来看,针对个人而言,教育可以拓宽眼界、增强自身本领、提高技能技术,这样就能拥有致富能力,从而脱贫致富。2.2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有待提升。职业教育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是密切的,职业教育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帮助也是最直接的。在实施职业教育时,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地学生的文化程度选取最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部分职业学院和培训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学生也没有进行学情分析,因此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样就使得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大打折扣。2.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有待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实最艰难的部分就在农村地区,贫困山区如果没有脱贫致富,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达成。现如今政府推出了发放学生营养餐、“一免一补”、针对贫困学生发放补助等一系列扶贫助学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往往有普惠性质,针对性和精准性相对较差。除此之外,一些偏远的农村和山区部分老师缺乏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人生观,还有一部分乡村教师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教育培训,如此一来就削弱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我市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窘境,而相当多的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应该说,造成目前企业招工难与职业教育的现状息息相关。职业教育路在何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9月份参加了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教育、劳动、财政、农业等行政职能部门参加的执法检查工作,分别对市本级及三区两县(市)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会议、现场察看、走访群众等形式,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了解。现就我市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全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9所,其中,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区25所,农村4所;从办学主体看,公办学校(含部门办的)12所,社会力量举办17所。全市共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评估合格学校8所。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子电器、机电、经营、文秘、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机械控制与维修等等。现有在校学生2.875万人,教职工1650人。

二、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职业学校建设速度加快

国家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能积极响应,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桂平市已拥有一所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各有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仅有新成立的覃塘区目前尚没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目前,我市中职生均校园面积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7平方米,设备价值1982元,图书16.2册,与标准生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20**、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分别为0.79:1、0.85:1、0.95:1,基本接近1:1的标准,职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