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文化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2 17:56:49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1
一、评选目的
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规范、延伸,持续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以“展特色文化,创品牌活动,炫风采”为主题,不同方面展示市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不同层次展现市地域人文风貌,不同角度展示市优秀文化传统,为市“文化名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评选范围
市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举办的具有本地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主题文化品牌活动。
三、评选时间
此项工作将在2016年至2017年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乡镇、街道、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每年9月底,按要求比例申报,开展评选。2015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50%、村(社区)30%;2016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30%、村(社区)30%;2017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20%、村(社区)40%。已评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乡镇、街道、社区、村将不参加下一年度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评选。
四、组织机构
成立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评选原则
评选工作要强化“创品牌、树典型”工作目标,文化活动要坚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把代表性、示范性和广泛性作为评选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优中选优、打造品牌,大力推动“一乡(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创建。
六、评选标准
(一)活动主题突出,导向鲜明,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及风土人情。
(二)活动内容健康,参与度高,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活动感染力强,现场参与活动人数具有一定规模。
(三)活动创意独特,立意新颖,较同类活动设计推陈出新,有显著特点,有突出特色。
(四)活动组织严密,效果良好,活动各环节连接紧凑,有条不紊,活动现场参与人员互动交流明显,氛围浓厚,反映热烈。
(五)活动影响力大,品牌作用强,群众知晓率、认同率和普及率高,在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评选办法
(一)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申报,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同类型文化活动横向比较,根据评选标准评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二)各村、各社区根据本单位组织开展的主题文化活动,填写申报表并附活动视频资料、文字说明、图片档案等,报至所属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组织初评,每个村和社区限报2个不同主题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各乡镇、街道从辖区村、社区报送的参评活动中,评选出5个不同主题特色品牌活动相关资料报市评选办公室进行复评,同时将本乡镇、街道自办的2个主题文化品牌活动申报表、视频资料、文字、图片档案资料等报市评选办公室参评。
(三)市评选办公室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初评结果进行复评,同时对各乡镇、街道的自办活动进行评选,统一提出拟评奖名单建议报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终评。
(四)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的终评结果确定后,对创建成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八、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此次申报评选工作为契机,成立评选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精心谋划,深入挖掘本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明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打造出具有本地符号的文化品牌活动。
(二)强化宣传报道。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及时跟进报道评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成果,深入普及特色文化品牌知识,大力营造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社区营造;百万庄小区
1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文化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①。2020年8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将“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与标准的组成,反映了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地位,也对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如何保护、传承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指明了方向。
2百万庄小区的红色文化基因与历史文化价值
2.1基本情况
百万庄小区位于北京市西二环外车公庄大街南,占地面积约为0.21km2。小区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竣工于1956年,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住宅小区②,建成之初主要作为建设部、机械部等中直单位的配套住宅,因此也被称为最早的“公务员小区”。
2.2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从空间价值分析,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早期首都规划建设的实物见证。百万庄小区在借鉴西方“邻里单位”模式和苏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形”,围合布局的建筑圈定出各区范围,建筑间形成的院落型空间内向且安静,这种空间是良好的交往型空间。时至今日,这些楼间的院落依然吸引着居住于此的人们停下脚步,促膝而谈。小区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建设的理念,具有中国居住小区“教科书”的意义。第二,从文化内涵分析,百万庄小区是社会主义初期进入城市建设的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物质载体。百万庄小区的第一代居民来自国家诸多部委机关,如核工业、冶金、航空、电子、机械、建设等部门,百万庄小区几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各行各业开拓者、佼佼者的生活区域,曾经在百万庄小区生活的名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领导人,如李鹏、李济深等,也有红色文学《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还有革命年代多次参加过爱国救亡运动的地下工作者。百万庄小区可谓是“卧虎藏龙”,这里真实记录了当时国有部门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遗存不多的计划时期生活空间的物质载体。第三,从建筑特色分析,百万庄小区整体呈回字形、围合式的组群布局。作为当时的重点项目,建筑户型设计、建筑施工、工艺和材料都体现了较高水平。小区内建筑以4层以下建筑为主,建筑材料讲究,选用上等红砖砌筑,建筑门窗选用东北红杉木,楼梯及内部设施(门把手、门锁)选用苏联黄铜料,建筑内部统一装修并布置有成套家具,可以做到“拎包入住”,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建设品质的时代特点。
2.3红色文化基因
百万庄小区自建成之时就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居住理念和模式上,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其红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居住建筑特色,是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和表象呈现;就其精神内涵来讲,百万庄小区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发展印迹,可以说感受百万庄小区的沧桑变化,就能感受到70年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变迁,这里凝聚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万庄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里程碑。
3百万庄小区社区营造实践
社区营造是新时期我国推动社区品质提升和老旧住区改造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0年的英国,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提出:社区营造的定义不同于政府主导,社区的管理实施多由民间自发,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的重点是自下而上的规划、更新、管理。2000年以后,已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百万庄小区面临着环境和建筑的不断衰败,就其是拆是留,各方僵持不下。正当百万庄小区要拆迁的消息引起社会热议之时,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以下简称“青盟”)成立了“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希望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唤醒大众对于这一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的关注,进而促进其物质空间的保护、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利用。
3.1文化保护方面
2015年底,“爱上百万庄”志愿者小组开始就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空间整理工作。首先,来自各界的关注百万庄小区的人士相继在媒体发声,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了“爱上百万庄”的一员。因此,关于百万庄小区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文章相继刊登到各大媒体上并累计获得过百万的转发量。例如,家住百万庄小区的北京《法制晚报》记者成怀喜对百万庄小区进行了报道,刊登了《百万庄岁月枯荣》一文,一时间百万庄小区保护在社会中反响甚大。在将百万庄小区保护下来避免拆迁的第一步工作中,社区营造志愿小组的发起人通过政协文案积极建言,并推动将百万庄小区列入历史街区的文案顺利递交到两会提案的行动。2019年6月21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被公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429处建筑被拟定为历史建筑,这其中就有百万庄小区。此时,是保护百万庄小区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60岁的共和国第一住区百万庄小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历史见证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有了“历史建筑”这一身份的百万庄小区明确了法定地位,远离了拆与保的纷争。百万庄小区应该保留下来并受到保护的共识至此形成。但是,就目前工作而言,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历史建筑群的修缮、维修工作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其作为历史建筑本身,没有经过系统的资源梳理和更新设计,下一步应对入选历史建筑进行专项研究,针对性地制定修缮措施。
3.2文化传承方面
在确保百万庄小区不被拆除的基础上,作为民间组织,青盟与展览路街道共同发起了讲述百万庄小区的故事和百万庄60周年摄影征集活动,开启了挖掘小区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尝试。2016年12月,“百万庄60年”主题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真正的主人—老居民们,对着模型、照片追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展览期间留言墙上记录下了“慢慢的故事”,让现今的我们仿佛亲历了那段“红色岁月”中的点滴。为传承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精神,“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小组成立了“口述史小分队”,对百万庄小区中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口述史小分队”联合展览路街道工委、办事处共同启动“讲述百万庄的故事”征集活动。一批年轻的志愿者走访了李沛钰、刘波等多位百万庄小区老居民,最终将那些红色故事记录在册,形成了《血色浪漫百万庄—李济深之子李沛钰夫妇的故事》《飞入百万庄的小白鸽〈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家庭故事》《中国第一代“江姐”的艺术人生—音乐家陈小曼的故事》《百万庄“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工作者陈达后人的故事》《老八路在百万庄—抗日英雄吕文凯的故事》《蘑菇云下的爱情—革命夫妻许廷宝、柳南的故事》等口述史文章,并在百万庄小区建成60周年之际,举办了集中的文化展览(见图1)。同时,街道办也在这一次活动后,专门设立了百万庄社区博物馆,为定期举办百万庄历史文化交流会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和媒介,这些活动都有益于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的追忆、再现和传承。
3.3宜居品质提升方面
在对百万庄小区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笔者更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百万庄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的社区,更新改造中需要格外关注老龄化设施的改善。以西南角的卯区为例,其南临百万庄大街,是当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单位分房,居住其中的多为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现状设施较为陈旧,空间利用率低,以消极利用的停车、杂物堆放为主,除此之外建筑楼前多私搭乱建。据此,青盟组织了设计师志愿者对院落空间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设计,更新改造工作是由青盟平台的爱上百万庄志愿者为百万庄小区改造和品质提升提供的技术咨询。在改造方案中,不断对百万庄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进行强化、传承、回溯。建筑组团之间的院落整治成为重点,在改造中,设计者注重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强调对老人儿童的活动关爱。对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进行分离,布置静态休息区,增加休憩座椅等安静空间。在建筑前增加更多儿童活动区及塑胶场地,利用植物及小微地形进行围合。改造突出了对红色文化特色的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地质勘探的诸多元勋居住于此,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勘探事业奠定基础,于是志愿者在改造方案中,引入地质文化主题,建议利用地质特征明显的石材打造特色条带铺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勘探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主题元素,并塑造由入口至北侧的文化轴线。对于百万庄小区下一步改造工程,尤其需要格外关注的是生活其中的人物、事件、时代变迁等因素,品质提升应与红色文化彰显紧密相扣,弘扬红色文化,切实营造属于人民的生活宜居社区。
4结语
百万庄社区营造的发起人王宏杰曾说,百万庄小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需要先“更心”后“更新”。当前,在全社会已经对其文化价值和保护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管理者、设计者,乃至参与者应更多关注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将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才是下一步百万庄文化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荣香,孙荧.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建筑的文化特征与存在价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03):76-80.
[2]王玉虎.爱上百万庄,一次社区营造公益活动的探索[j].住区,2016(05):100-104.
[3]石莹,刘英檀.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老城住区组织变化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百万庄小区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4):78-82.
[4]佘高红,陈田野.邻里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百万庄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05):105-110.
[5]崔勇.由北京百万庄住宅区看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j].建筑,2018(20):53-55.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
长白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旅游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与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作为长白山特色资源重要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长白山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现状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除了土特产品外主要是玉石、玻璃、玛瑙材质的首饰,桃木、杏木雕琢的辟邪小挂件,俄罗斯套娃和韩国的工艺品,根雕、木刻、树皮树叶粘贴画和浮石盆景,旅游纪念章、长白山纪念邮票、名信片、印有长白山图案的背心、手帕、关于长白山的书籍、音像制品等。这些旅游商品中基本没有体现长白山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因此有必要研究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二、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以下问题:食用菌、人参、鹿茸、林蛙油等土特产品占据旅游商品市场主导地位;旅游商品种类较少,且大部分与国内其他地区雷同,有的还是临近的俄罗斯、韩国及朝鲜等国家的商品,没有长白山区域的特色;具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极其缺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总之,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没有体现当地的特色。
三、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策略
(一)发掘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重在特色,应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合在旅游商品中,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开发中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在设计时应坚持品位、质量、人性化、易携带、有特色的原则。加大力度开发散落在民间具有长白山文化、满族和朝鲜族文化及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满族剪纸、“嘎拉哈”、满族荷包香囊、萨满文化陶瓷艺术品、朝鲜族服饰乐器等,丰富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种类。
(二)制定合理的旅游商品价格。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应该尽量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层次旅游的需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实际市场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调查发现,在长白山区域60元以下的中低价位旅游商品销路最好,因此同样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应通过包装、大小、组合等形式拉开价格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
(三)制定全方位促销策略。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可以采取促销方式,让游客能够深入、系统了解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兴趣以实现销售。1.传统媒体促销。(1)制作多媒体宣传片。电视和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将拍摄的长白山特色自然、人文、风土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内容的宣传片在电视及网络媒体上投放,也可在火车站、客运站和机场等公共场所投放,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2)印制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印有长白山地区旅游景区导游图、风土民俗、旅游景观图片以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宣传手册,在景区及游客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免费发放,实现促销和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的目的。(3)定制户外宣传广告。在长白山周边人流聚集及流动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以及景区等场所投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户外广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获得游客的关注。2.事件促销。当地政府通过举办长白山特色旅游文化节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展销;通过主办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赛,吸引社会人员参与,提升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与当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合作,请当地专家学者及民间艺人讲述长白山的特色文化及民俗以及特色民俗工艺品及制作,也可赞助比较热门的节目,并提供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做奖品,以此来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3.新媒体营销。(1)网络营销。通过在创建的长白山特色资源及旅游网站上建立长白山特色文化和民俗、自然及民俗景观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栏目,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面做关键词广告,在门户网站、专业旅游网站及论坛、社区等站点上做网络广告等方式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推广。(2)自媒体营销。博客、微博、微信、wiki百科等自媒体已成为网络营销信息传递最快捷、最方便的媒介,通过好的创意设计出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依靠公众的社会关系实现病毒性网络营销推广目的。(3)论坛及社区营销。建立长白山旅游论坛、社区,并分享特色旅游信息和资源,晒出东北特色剪纸、嘎拉哈、萨满面具、鱼皮工艺品等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照片实现营销推广的目的。
(四)实施多渠道营销推广策略。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小摊点和小铺面形式,无序竞争严重,破坏了长白山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需采取以下对策。1.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连锁店。通过连锁经营方式统一经营和管理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旅游特色文化商品的销售。在旅游景区、餐饮休闲娱乐区、景区周边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等场所开设连锁店实现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销售。2.设立旅游商品销售专柜和自动售货机。在长白山景区周边宾馆、酒店大厅及大型商超里设立专柜,通过专柜途径销售,无需随身携带,购买后直接放在酒店以方便游客;在旅游景区、餐饮休闲娱乐区、景区周边交通枢纽和中转站宾馆酒店等场所安放自动售卖机以销售适合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方便游客随时购买。3.建立特色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在重要的旅游交通要道沿线游客休息区设立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中心,与长期合作的旅行社合作,让他们及导游向游客发放长白山区域特色纪念品,进行宣传讲解,并带领游客参观这些销售中心以实现销售。也可以吸引自驾游的游客在此休息时购买,可借鉴九寨沟、张家界等与旅行社的合作模式。4.与景区合作销售。与景区进行合作,游客通过略高于门票的价格获得由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制作的特殊纪念门票,不仅具有门票作用,而且具有收藏价值,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在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门票上印有条形码,供景区验票使用。5.打造电商平台。建设长白山旅游商品销售平台或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上开设网上商店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一次和二次销售。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覆盖面广的特点,开设微店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销售。在长白山旅游网及其他相关的网站上开辟销售专栏或者相关商品链接实现销售。通过网络销售渠道不断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更好地实现销售。
作者:王 迪 马哲明 姚月南 郑娇娇 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哲明,肖艳.长白山地区品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4,6:62~65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4
一、继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1.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全区各镇、街道全面建成20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均建成100平方米的文化室。
2.做好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按照部颁一级馆的标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镇、街道文化站按照省级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3.加强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建设。各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送综艺下乡200场、区锡剧团送戏下乡200场、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100次、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5.组织“文化周末”演出活动。今年水上舞台“文化周末”共演出30场,其中区锡剧团组织10场演出,其余20场演出由区文化馆馆办团队和常武地区群众特色文化优秀团队进行演出。
6.做好“社区天天乐”指导、辅导和组织工作。在全区试点社区开展社区天天乐活动,各个试点社区每周不少于3场演出。其中,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为全区每个试点社区配送两场演出(演出场数计入全年200场演出任务中),其余演出场次由各试点社区组织本社区的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演出。
7.编排创作“花都水城浪漫”—映象特色文艺专场并组织巡演。
8.组织开展“文化节”的相关活动。其中的非遗文化节展示展演活动将选调各镇、街道非遗项目开展民俗展演展示活动。
9.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镇、街道继续做好“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工作,组织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利用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每个村、社区每年要组织观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0.组织实施“书香•悦读生活”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书香•阅读推广”阅读推广志愿者招募、亲子阅读训练营、“你的眼光,我的选择”图书留言等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三、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1.大力推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创建工作。今年下半年将和区民政局联合召开文化类社会组织推进大会,对在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年底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表彰。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西山区
1引言
云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问题,政府积极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昆明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指从政策措施、服务项目、投入资金、服务队伍、监管考核5个方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分类“打包”,做到“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自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项目,其中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山区是昆明市下辖的五个城区之一,总面积881.32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截至2017年,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辖10个街道,居住着彝、白、回、苗、纳西、壮、哈尼、傈僳、满、蒙古等25个少数民族。[2]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的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常浓厚。西山区因势利导,成功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同时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的差距。
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2.1西山区“四馆”建设情况。2012年昆明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昆明市县(市)区“五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昆明市14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科技馆,五个开发(度假)园区至少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两馆”,即图书馆和文化馆。[3]2.1.1文化馆。西山区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为4,912.2m2,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占总使用面积的70%,并于2010年、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4](1)文化馆功能布局。影视放映厅面积153.6m2,主要播放各类优秀电影、电视和宣传片;西山区老年大学主要负责对全区老年人进行培训、讲座、艺术教育、健身;文化馆小剧场是文化馆面向大众,以文艺表演、排练为主,辅之以论坛、讲座、会议等功能的专业剧场,是西山区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和精品荟萃、人才聚集的百姓大舞台;群众健身空间是西山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主要阵地。(2)免费开放服务。馆内常设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瑜伽培训班、排舞培训、合唱队培训、书法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月一场广场演出和露天电影、馆办文艺队排练,每周服务群众达1,100余人次。同时,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搭建以区级文化馆为总馆、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以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服务联动”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1.2图书馆。西山区图书馆于2010年3月搬迁至西山区一中学校图书馆,实现馆校结合,并于2010年3月31日对外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4,500m2,藏书19万余册,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自习区五个对外窗口及宣传辅导室、过刊过报储存室、剔旧书库等多个功能室,座席500余个,每周对外开放时间达56小时。然而西山区自从发生“301”事件和民通小学踩踏事件以后,区一中便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不被允许进入,严重挫败了读者读书的积极性。既然读者走不进去,就让图书走出来。区政府提出两种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第一,开展一系列送书活动。区图书馆将书籍搬到有需要的部队、企业、社区、学校以及机关单位等,相关单位自行开辟出一块空间来摆放书籍以及设置席位供读者阅读,并配备图书馆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书籍以及与区文体局就书籍相关事项进行对接,确保图书及时维护更新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区政府在图书馆总馆基础上下设分馆。通过下设诸多分馆,为分馆提供书籍、器材等相关资源,确保西山区群众需求全面覆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满足读者对知识文化的需求。2.1.3博物馆。博物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西山区以国家注册博物馆“滇池博物馆”为核心,打造西山区滇池博物馆。博物馆以自然滇池、人文滇池为主要内容,与古今昆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利用多年积累的与滇池和昆明城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藏品,通过化石、标本、文物藏品展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滇池的自然与人文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不仅可填补西山区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更可打造西山区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西山区已完成滇池博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的编撰工作,建设资金已列入2018年西山区级财政预算,博物馆的建设亟待解决。2.1.4美术馆。目前,西山区没有公办的艺术馆,只有数个民办或企业办的美术馆,其中最杰出的是云隐西山•艾维美术馆。作为云南省第一家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艾维美术馆由艾维投资集团全资新建并投资运营,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多功能、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其艺术展览包括传统书画、版画、雕塑、陶瓷艺术精品以及艺术大师在世时展览的部分海报、真迹作品等,并已举办多个精品展览活动,其中“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更是创下日观展人数7,000人次的纪录。目前,西山区尚无体育馆和科技馆,但民办或企业投资建设的美术馆弥补了西山区公办美术馆的空白,也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2.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较高。2017年,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0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门率达100%,完成展览、游园、培训、演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1,600余次;文化站均衡配置文化资源达5类29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6类25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达80%以上。(2)举办多场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西山区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全年共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2,600多场,推出了“图书五进”“西山文化大讲堂”等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演出,服务观众近30万人次。(3)加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2017年,区图书馆采编新书9千余册,新增2个图书流通点,全年馆外流通点流动图书1万余册,推出《新书介绍》7期;开展全民阅读、你挑书我买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等10余次系列活动;区文化馆继续推行延时服务措施,周开放时间达到72小时,全年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2.3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到位率100%。2017年西山区应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752万元,实际投入资金755.35万元,整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到位率已超过100%。(2)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逐年增加。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14元,昆明市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均经费20元。2017年之前,市级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费用的10%,区级承担90%;但自2017年起,4个主城区(包括西山区)将不再享受市级10%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区政府承担全额经费。(3)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直接划拨到区文体局,共计700万/年,其中300万经费由区财政直接划拨给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30万,由文化站和分管领导进行自主分配,区级标准是5万/街道,2万/社区。此外,剩余400万经费中的20%作为区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其余经费都落实到街道办事处,主要用于两方面。第一,用于特色文化申报。每年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设计活动,将活动方案做成一个系统材料进行申请,审核通过的项目会得到一定的补贴;第二,用于普通活动的开展。每年西山区、街道办事处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一部分经费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包括服装、器材、场地费等。2.4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考核情况。“人少事多”是机关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西山区文体局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方属于企业性质,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区政府年初对资金落实率100%和项目完成率80%制定的详细标准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第三方根据区政府标准对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使用流程进行考核,检查经费是否按照第一季度25%,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75%,第四季度100%的使用流程,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区文体局。②对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否免费开放以及每天开门情况进行考察。第三方工作人员定期到文化站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考察并反馈给文体局。西山区文体局根据第三方反馈的信息进行半年一次考核,结合季度考核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3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3.1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融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也发扬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西山区有诸多非遗民族文化。如,西山区的传统习俗“观音山庙会”,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西山区文化馆组织举办“观音山调子会”,时间持续两个小时,之后有组织的调子会结束,人们开始任选地点,自由对调,直至第二天凌晨。“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已经成为人们春游、对调子、唱花灯,休闲娱乐的活动。西山区文化馆把每年“三月三”文艺演出列为工作目标之一,组织文艺队在聂耳墓广场演出,欣赏和参与演出的群众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不仅是对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的尊重,也是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去。3.2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相融合。云南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而来,从原生态到各民族风情,云南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优势,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其中西山区政府以“中国梦•2017非遗传承者在行动”为主题,推进西山区非遗保护成果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公园、走进商业中心,走进城市综合体。此外,西山区建立起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月三民间艺术节”,以及“西山音乐节”“观音山庙会”“团结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树立起了西山区文化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度融合的典范。2017年西山区太华山、滇池西部水域、海口片区、棋盘山、草海等5个标志地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以特色旅游线路为基础,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标志地,对于推动西山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徐霞客精神文化的永续传承以及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文化、历史、科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3.3“互联网 文化”。随着互联网普及,人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走天下,西山区利用智能手机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掌上文化app”,迈出“互联网 文化”第一步。西山“掌上文化app”由“文化指南”“文化有约”“文化需求”“文化掠影”“文化广播”“文化资讯”6个基本板块构成,主要用于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群众只要下载一个app便可实时了解西山区所有的文化活动,并可通过app报名,使文化活动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实现了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向“互联网 文化”的转变。此外,西山区图书馆还打造智慧图书馆平台,建立馆藏文献特色数据库。如,2017年西山区图书馆联合昆明春晓图书南亚店共同推出线下“你挑书我买单”活动,举办了线上“京东你挑书我买单”活动,读者利用西山区图书馆使用的基于internet网络的in-terlib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读者挑书、下单买书、京东配送、图书馆买单的图书采购、借书全过程。活动突破了以往的馆藏图书采购模式。同时,西山区图书馆结合本馆馆藏特色,建设地方文献,珠宝收藏文献数据库。通过深层次挖掘和系统化整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使用,使馆藏特色文献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为西山区历史渊源、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3.4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在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同时,各街道日益重视特色文化和品牌的建设,通过特色文化建设,以少数亮点特色文化带动西山区公共文化向多元化创新发展。2017年,碧鸡、团结、福海、前卫街道根据自身特点从民族特色文化、社区群体文化、青少年戏剧培养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索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共打造了20项特色文化项目,为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团结街道整合苗、白、彝族等民族文化节日资源,打造了“民族文化节”,开拓了文旅融合的思路。福海街道滇池路社区文化室的“小手拉大手”“阳光文艺宣传小分队”充分营造了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3.5提供精准文化服务。西山区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精准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能。如,社区针对老年人和儿童,设计了4∶30文化课堂。儿童可在4∶30文化课堂学习手工艺、绘画、唱歌、跳舞等,实现了公益性托管。此外,碧鸡社区举办了少儿艺术节,为儿童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艺术的平台。还有的社区进行创新,专门为上班族开设了“错时开放”服务,开放时间为16:00-21:00,以“错时”纠正服务的“错位”,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增进邻里关系,社区开设了“沟通协会”,周末邻里可在协会分享自己的手工艺品、收藏品以及其他展示物品的交换,通过活动不仅可以熟络邻里感情,也有利于社区治安的稳定。3.6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西山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是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更为深刻的变革。西山区有很多图书企业热爱文化产业,虽然企业家和政府做文化的出发点不同,企业追求利润,政府追求公益性,但其契合点皆是文化,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发展公共文化是双赢的合作。西山区有春晓企业、新华书店和辛继爱的24小时书店等优秀企业,政府也与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和24小时书店联合举办的“车轮上的书店”,一辆车上有咖啡和各类书籍,路过的行人皆可以在车上免费品一杯咖啡,阅读书籍,享受忙碌生活中的书香。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既能为群众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活动,又能节约经费投入。
4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4.1资金不足。自2017年开始,昆明市不再承担10%的公共文化服务费用,公共文化服务全额经费投入都落到西山区政府肩上,导致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即通过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此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只有开门经费,用于服务中心人员工资发放、基础设施维护费用和基本水电费等,确保服务中心正常运营,提供基本服务。然而服务中心没有活动经费,举办文化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场地费等没有经费支持。4.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西山区博物馆目前正在规划,公办美术馆、体育馆建设空白,美术馆也仅有几家民办或企业办的。根据《“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到2020年图书馆建设面积110m2/万人,阅览室座席数105个/万人,藏书量1册/人。[5]根据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口,西山区图书馆标准面积应为6,439.6m2、阅览室坐席数6,192.76个、藏书量41.48万册。可是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面积仅为4,500m2,阅览座席500余个,藏书19万册,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此外,社区很多综合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也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4.3审批立项难。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西山区目前常住人口68万,符合中型馆建设需求,且中型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为7,500-13,500m2。[6]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存在进入校区利用困难问题,因此图书馆选址新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区一级没有土地开发权,要扩建文化站首先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土地,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复杂漫长。此外,主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寻找面积合适、地段好、价格适中的土地难上加难。4.4设施利用率低。尽管图书馆、文化馆越建越漂亮,设施越来越齐全,但是走进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人却越来越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不仅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山区公共文化设施也同样存在利用率低问题。西山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7个在主城区,3个属于涉农社区。主城区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他们只有在周末才有空闲去图书馆看书,参加瑜伽、舞蹈培训以及体育锻炼等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书法、绘画培训等活动,丰富空闲生活。这些情况导致了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而且设施利用率低现象在涉农区表现尤为明显。如,西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歌善舞是他们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随处都能看到村民手挽手跳着跳脚舞唱着山歌小调,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他们对其他文化活动则不感兴趣;此外,留守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精神文化追求不高,尤其是对书籍的需求少之又少,一些农家书屋甚至出现年初配备的书籍到年末也没有拆封,原封不动的堆在原来位置的现象,导致很多基础设施被闲置,资源浪费严重。西山区在存在基础设施闲置的同时也存在接触不到基础设施的情况。西山区图书馆自从搬到区一中学校,由于区一中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导致进出学校审查严格,手续繁杂,使得群众进入图书馆阅读的积极性遭到挫败。有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高档小区内,群众进不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便成为高档小区的私人财产,仅供小区内人员享受,而排斥了其他需求群众,服务辐射面变小,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4.5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西山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全部是街道公职人员兼任,岗位虽然属于事业编制,但街道公职人员身兼数职,凡是涉及到社会事业口的工作都要兼任,如文化、妇联、团委等工作,纯粹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不多;且因工作繁忙,工作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容易造成工作不上心和工作疏漏,影响基层文化工作正常开展。此外,西山区社区工作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均属于购买公益性岗位,无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且西山区物价接近二线城市水平,高生活成本,低工资收入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4.6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未延伸到自然村。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环节,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而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局———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未延伸到自然村。尽管一些比较前卫的村小组主动与区文体局接洽,希望得到文体局给予文化产品支持,区文体局也尽最大力量为有需求的村小组提供器材、图书以及资金补贴帮助村小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但文体局提供的资源也仅在区、街道和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从剩余公共文化产品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自然村进行公共文化建设。自然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被纳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没有被纳入区财政预算,仅靠村民自筹和文体局扶持不足以满足自然村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5完善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 民俗旅游”“红色 生态旅游”“红色 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2.1.1红色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财富,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拉动旅游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充足的就业岗位,激发经济活力。实施“红色 ”组合,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形成特色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同时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带动爱国主题教育基地旅游建设,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地区文化资源,打响红色品牌,拓展旅游业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民众需求的旅游内容,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2.1.2红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对当地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基础设施落后的革命老区。以市场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展红色产业链条。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和建设,利用当地的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工业建设、相关产品展销、旅游服务业、农家乐服务等一系列经济增长方式,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2.1.3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文化的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红色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于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普及以及生活环境的提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发展,加强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旅游业的潜在影响还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民宿,致力将旅游业周围的红色文化特色民宿做强做精做优;以红色文化、特色乡村为依托,积极探索建设“农家乐”,推动“农家乐”与当地红色特色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挖掘旅游业的潜在影响力。同时通过旅游业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道路条件,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强住房建设和改造,配套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
2.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1旅游经济优化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与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从遗址类和建筑类发展到文创类,如红色表演、红色艺术创作、红色工艺品等。红色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到大众视野中,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符号,采用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故事系列表演,文化创作产品等形式进行传承发扬。在旅游产品中增添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文化输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发展,丰富的红色文化使旅游变得更具深度与广度,促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2.2.2旅游经济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向当地居民和旅游人群进行红色文化推广,创新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的相继落成与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业中丰富的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抖音短视频、微电影和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方式进行宣传,线下与线上进行联动,推动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以村、组为单位在乡村旅游红色资源富集地区尝试成立红色特色景点观光,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旅游开发合作社,形成一定的集体经济形式,保障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利分享,形成当地居民共同富裕。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财产收入,又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1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耦合图2.2.3旅游经济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重要建设目标,吸引了一大批党员,学生到访参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培养人才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潮的引领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3实现路径
3.1科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线,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建立开发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区域布局,制定明确的方案,实施科学的可行的阶段性建设规划,确定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科学定位文化旅游与乡村农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内在动力和自身建设性。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民族风情、休闲农业等为主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带动“衣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红色 ”模式,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2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普及度,推进老革命地区的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体、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建设,对来参观旅游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推广,建设长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进行推广教育,运用网络传播媒介,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贴近大众生活,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立红色文化长廊等,推动文化进入村镇、社区,建设文明新风尚。
3.3全面统筹布局,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过程中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保护、旅游富民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民生改善、文化传播、生态环境形成互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构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发展机遇,将长征文化同本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布局融为一体,实现红、绿结合,更好地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红 绿”结合的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结合,增强对外吸引力,增强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82-186 193.
[2]张冀民,孟昱煜.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6,(03):45-50 126.
[3]陈露.依托红色文化建立开放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4):125-127.
[4]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6,(23):128-129.
[5]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04):111-122.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7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营造社区宣传舆论环境,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居民素质,让楼道文化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活动阵地。
二、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于素华担任,各社区也要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各社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本辖区内楼道的实际条件和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因地制宜,因楼而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确立1-2楼道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年底前力争每个社区打造1个特色文化楼道,全面推进和提升全街楼道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四、楼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楼道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参与特色文化楼道创建的居民楼,首先必须达到“安全、洁净、明亮”要求,安全就是楼道内不能堆放杂物,要有应急消防设施;洁净就是楼道内的墙、顶、扶栏无灰尘,墙壁上不能有小广告、“”等小招贴,并建立定期专职打扫或住户轮流、分段包干清扫制度,确保楼道内整洁、卫生;明亮就是采光要充足,楼道内有声控灯,无瞎灯、坏灯。在此基础上,主要参照以下五个方面要求,切实推进楼道文化建设:
①是市民公约、市民文明守则、环境卫生清扫责任制度上墙公布;②是在楼道内每层的休息平台处或适当部位设置专题宣传栏,以党建、居民自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保健、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开辟住户论坛,宣传栏可制作活动版面,定期在本楼道内不同楼层之间和其他楼道之间轮换展出,常换常新;③是在不妨碍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可摆设适量的花卉盆景(鲜花、干花、绢花均可)点缀楼道空间,在墙壁上挂放一定的字画小品,增强楼道空间的文化艺术气息;④是以楼道为单元,策划和组织楼道内家庭之间开展文化艺术才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增进邻里友谊,提高艺术修养;⑤是开展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如组织集体探病、集体解难、集体贺喜、集体过生日等,促进邻里之间情感沟通,增强楼道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把楼道文化建设工作做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切实加强对楼道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人,同时动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楼道文化建设,形成组织有序、措施得力、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各社区要结合“五百家”入户走访,掌握辖区内有美术绘画才能、热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吸纳他们参与楼道文化建设与日常维护管理。
2、提高认识。楼道文化建设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为使楼道文化建设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各社区要注重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强化保障。
3、强化居民主体意识。楼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楼道文化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居民的智慧和创造性。要精心组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召集议事和活动组织,从而形成政府规划倡导、居民自我组织、社会热心支持的工作格局。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8
一、紧扣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做到“科学理论三入脑”
1、抓好中心组“5 1”理论学习,促科学理论进领导头脑。每月安排一个课题集中学习一次,每月编印一份领导学习参阅,每季推荐一批读书书目,中心组成员每季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每年精心准备好一个专题讲座;此外,各成员每半年下基层宣讲一次。我县把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使领导干部掌握党的基本理论,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2、抓好学习型机关创建,促科学理论进干部头脑。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党校建设,以基层党校为载体,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全县广泛推行“站
三分钟讲台”活动,各单位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安排一位干部上台讲三分钟课。围绕回答和解决“问题”,举办全县“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追赶与跨越”“金点子”主题调研活动和“看成就、议发展”征文活动。
3、抓实理论常下乡活动,促科学理论进群众头脑。在县电视台开设“社科讲堂”,邀请县内党史、社科专家讲课。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深入基层宣讲,把科学理论送到田间地头和干部群众之中。各乡镇和村组建立理论宣讲员队伍,针对群众提出的难点、节点问题及时解答,释疑解惑,理清情绪。
二、紧扣科学和谐发展舆论引导,做到“新闻宣传三围绕”
1、围绕六大宣传战役抓外宣。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做好“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宣传,抓好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宣传,广泛开展“全民迎奥运”主题宣传,认真做好抗冰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宣传,扎实做好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系列宣传。
2、围绕全国人会代表抓策划。今年全国“两会”两会期间,我县配合组织策划了《:果农托我捎封感谢信》、《【代表委员献策建言】我从灾区来》、《灾区代表访问商务部帮助农民谋新策》系列报道,第一次在两会期间多次露脸,这次新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围绕先进典型抓资料库收集。通过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号脉县情”工作,我们了解掌握了全县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通过开展“10 1”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我们掌握了全县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在这基础上,我县建立“县典型宣传储备库”,将全县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资料全面收集整理,为以后典型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到“精神文明创建三到位”
1、“六个一批”让思想政治教育到位。推介诵读一批好书,推动全民读书活动;以县电视台影视栏目和“2131”电影放映工程为载体,放映一批优秀影视作品;以“七·一”大合唱动力,组织学唱一批红色歌曲;以深厚的红色、客家、民俗文化底蕴为基础,组织编写一批乡土教材;以农民业余剧团和广场文艺晚会为载体,组织一批感人演出;以全县“10 1”系列感动人物评选活动为重点,推出一批先进典型。
2、“10 1”让感动系列人物评选到位。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县组织评选“十大创业先锋”、“十大新农村建设标兵”、“十大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十佳政法干警”、“十大爱心医生”、“十大生育文明户”、“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十大助人为乐模范”,在此基础上,由获奖的“十大”先进人物中评选出“感动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评委会投票和群众投票相结合,发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现已启动,年底结束。
3、“三管齐下”让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到位。我县自去年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在创建中,我们做到“三管齐下”。一是实施“宣教”工程,优化软环境。提出“要创文明城,先做文明人;先有文明人,后有文明城”的口号,已有8个社区组建了腰鼓队、舞蹈队、老年娱乐队,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开展“美容”工程,强化硬环境。去年起从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资金,按照“路平、灯明、排水畅、环境美、设施全”的标准,把12条背街小巷列入综合整治范围,覆盖了城区所有的街巷,共修复破损路面1万多平方米,人行道5000多平方米,改造排水管道5500余米,为小街小巷安装路灯162盏。三是实施“文明”工程,美化人文环境。在全县广泛开展“倡导文明规范,争当礼仪明星”、“优化市容环境,争当环境卫士”、“遵守交通秩序,争当文明使者”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人人讲卫生,个个讲文明。
四、紧扣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公共文化建设三推进”
1、“五大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一是推进“百村千户文化”工程。在全县建设240个村级文化科技中心,1000户文化科技中心户。二是实施“村村阅报栏”工程。每个乡镇在3个以上行政村设阅报栏,全县建成80个阅报栏。三是启动“村级文化长廊”工程。要求每个乡镇至少选择一个资源丰富、有一定文化经济基础的行政村建设一个文化长廊,主要用于宣传党的政策、文化科技知识,举行书法、绘画展示等,全县已建成15个文化长廊。四是推动体育广场工程。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开辟一个体育广场,县里支持一批体育器材,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五是推动“特色文化村”工程。每个特色文化村成立一个文化建设理事会,树立一个文化特色村牌子,建设一具标志性雕塑,建设一块文化宣传墙,开辟一个文化展览室,组建一支文化解说、表演队。今年我们启动建设的特色文化村有镇中村“傩戏文化村”,田埠乡的东龙村、赖村镇的新民村和水西村“宗祠文化村”,田埠乡排上村“楹联文化村”,石上镇曾坊村“剪纸文化村”。
2、“四拓展”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一是拓展文化项目。实施“市民素质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绘画、技艺等进社区,由原来较单纯的唱歌跳舞转向全面发展。二是拓展文化团队。在县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带头人队伍,每个文化带头人组建一个队伍,不断扩大群众团队的参与面、受益面。三是拓展文化资源,采取与县级文化团院共建等形式,丰富文化产品,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四是拓展文化品牌,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社区特色文化品牌相结合,培育社区文化节、邻居节等一批亮点。积极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社区好人好事的原创节目,提升社区的和谐度。
3、“三进工业园”推进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建设。一是抓好宣传工作进园,由工业园牵头,各企业设立宣传干事,负责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工作。二是抓好文化建设进园,加强园内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园区文化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组织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增强工业园的文化凝聚力。三是抓好教育工作进工业园,在工业园区成立专门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机构——农民工培训学校,实行订单培训,培训后保送到相应企业就业。
五、紧扣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特色文化三提升”。
1、提升传统文化普及。一是举办文乡诗国、客家摇篮、红色故土、赣南粮仓等主题电视讲座,普及传统文化。二是举办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展览,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如石上镇。三是开展老师带徒授艺活动,抓好业余文化团体和民间艺人的培养工作。
2、提升区域文化品牌。一是完成了中央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修复。月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在县小布镇赤坎村修复揭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首长,总参谋部三部首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弘强,省军区司令员彭水根,潘玉兰、陈春明、王俊杰、程关怀等领导出席竣工典礼并揭牌。今年,旧址已接待大型旅游团4次300人。二是继续抓好反“围剿”战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继续抓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建设,认真做好革命历史文物的搜集、整理,做好相关历史传说、故事的收集和整理,积极倡导、牵头召开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研讨会已经市委同意,报中央相关部门审批。三是继续抓好客家千年古村田埠东龙的旅游开发。东龙村今年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点,县乡组织力量,经过两个月的集中整治,拆除了影响整体美观的猪牛栏和厕所,并聘请专家设计村庄整体规划,县财政继续投入200万元,对古建筑进行整体性抢救性维修。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实现旅游开发。
3、提升特色文化产业。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县走“文化揽客”新路,重点推进古村旧址的规划开发和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投资兴建和维修反“围剿”纪念馆、“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苏区中央局“会议”旧址、中央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西晋佛教圣地青莲古刹动工扩建。国家森林公园道教第三十五福地翠微峰旅游开发工作,在搁浅多年后今年经友好协商,投资方已重新确定投资2亿元,并已启动锦绣湖开发项目。建设三年的县影剧院、青少年中心已竣工,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二是发展特色演出业。重组了采茶歌舞剧团,招聘14位演员,并逐步输送到专业院校深造、进修、培训,为采茶歌舞培养一批编剧、器乐、演职人员。大力支持农民剧团发展,全县36个农民业余剧团争奇斗艳,其中宣队在农村“三项文化活动”的支持下,重新焕发生机,今年还召开了纪念宣队建队40周年座谈会,中村傩舞、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等群众文艺团体也有新人加入,基本解除了无人继承的担忧。三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组织剪纸、纸扎、灯彩、笼灯、书画、奇石、根雕、傩面具、陶玩具、竹编、砚等特色文化产品对接市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今年出版的剪纸作品《魅力》,成为旅游文化代表产品。
今年上半年我县宣传思想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外宣工作还处在落后位置,与的大县地位不相称;二是信息工作还跟不上工作要求,总结推广的经验不多;三是虽然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有所挖掘利用,但尚未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还很小。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在以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下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按照“文化兴县”战略要求,建立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系列宣传文化工作制度。
2、认真做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
3、精心组织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宣传庆祝活动。
4、认真抓好“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5、认真做好“10 1”系列感动人物评选,加大典型宣传力度。
6、继续抓好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通过省里考核验收。
7、继续抓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建设和东龙村对外宣传招商开发工作。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9
以中远郊乡街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一乡街都建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一村屯、社区都建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齐活动中心及活动室内部所需设备,使全区所有乡街、村屯、社区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达到国家先进文化区标准。
2.坚持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
在巩固“*文化大篷车”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一是以和谐广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广场文化资源,精心扶持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场文化,力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活动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二是充分利用丁香湖公园这一特色资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在丁香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创办*文化讲坛。以文化大楼多功能厅为载体,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服务百姓大众为理念,创办*文化讲坛。利用文化讲坛进行各种文化讲学及交流,提高全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并将其打造成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3.以建国六十周年为背景,全方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一是以喜迎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讴歌祖国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开展全区性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以文化大篷车为载体,继续扎实实施文化三送“百千万”工程。三是全力开展*区首届读书节,以此活动为契机引导群众把读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带进日常的生活中。四是抓好主流文化活动。全年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办出新意、特色、水平,并在区直机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展示*魅力文化。五是做好基层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的扶持引导工作,计划全年现场指导、辅导达到15场。
4.着力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为重点,全区14个乡街争取年内每家培育文化体育特色村、特色社区和特色户各一个,全区累计达到35家。二是创新文化思路,以展示*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成果参与全国先进地区的文化交流。三是在培育我区文化精品的基础上,提高我区在各级各类交流、竞赛活动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对外的影响。
5.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对区域内现有文物进行保护和维护。
6.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完成“123”目标,暨争取利用2—3年时间,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有3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的工作目标。2009年,争取“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扶持发展文化产业
继续扶持发展“关东情大剧院”演艺市场。创新其服务形式,使其在辽沈大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大力扶持“红太阳”餐饮文化等新兴业态,并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思路,精心培育、重点扶持等手段,使我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持续发展态势。
8.强化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稽查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和繁荣我区文化市场。
9.继续全面进行文化队伍建设
着重培育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培养发现文化精英人才。利用文体局文化骨干培训室,创设文化骨干培训班,培育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计划全年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次。
10.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一是全面抓好竞技体育工作。以强化我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点校的建设工作,完成每年向市级体育单位输送40名以上后备人才、省级体育单位输送30名以上后备人才的目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侧重抓好丁香湖第二届龙舟赛、浑河晚渡迎春长跑等群众体育赛事。三是全力办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第五届后确定*区为承办单位),以运动会为契机,展示我区全民健身的成果。四是加大社区、村屯户外休闲广场体育健身器材的配备、安建工作,年内覆盖率达100%。五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在区中心区域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形象的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使其成为我区体育建设工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体育品牌。六是继续承办好*市第六届少儿举重比赛和辽宁省第二届县区少儿举重比赛。七是积极参加辽宁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一届),以及*市第三届农民趣味运动大会的各项赛事活动。八是积极参加*市第二届奥林匹克节系列活动,争创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或单项培训基地。
1.继续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以中远郊乡街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一乡街都建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一村屯、社区都建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齐活动中心及活动室内部所需设备,使全区所有乡街、村屯、社区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达到国家先进文化区标准。
2.坚持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
在巩固“*文化大篷车”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一是以和谐广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广场文化资源,精心扶持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场文化,力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活动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二是充分利用丁香湖公园这一特色资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在丁香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创办*文化讲坛。以文化大楼多功能厅为载体,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服务百姓大众为理念,创办*文化讲坛。利用文化讲坛进行各种文化讲学及交流,提高全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并将其打造成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3.以建国六十周年为背景,全方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一是以喜迎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讴歌祖国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开展全区性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以文化大篷车为载体,继续扎实实施文化三送“百千万”工程。三是全力开展*区首届读书节,以此活动为契机引导群众把读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带进日常的生活中。四是抓好主流文化活动。全年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办出新意、特色、水平,并在区直机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展示*魅力文化。五是做好基层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的扶持引导工作,计划全年现场指导、辅导达到15场。
4.着力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为重点,全区14个乡街争取年内每家培育文化体育特色村、特色社区和特色户各一个,全区累计达到35家。二是创新文化思路,以展示*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成果参与全国先进地区的文化交流。三是在培育我区文化精品的基础上,提高我区在各级各类交流、竞赛活动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对外的影响。
5.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对区域内现有文物进行保护和维护。
6.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完成“123”目标,暨争取利用2—3年时间,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有3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的工作目标。2009年,争取“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扶持发展文化产业
继续扶持发展“关东情大剧院”演艺市场。创新其服务形式,使其在辽沈大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大力扶持“红太阳”餐饮文化等新兴业态,并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思路,精心培育、重点扶持等手段,使我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持续发展态势。
8.强化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稽查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和繁荣我区文化市场。
9.继续全面进行文化队伍建设
着重培育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培养发现文化精英人才。利用文体局文化骨干培训室,创设文化骨干培训班,培育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计划全年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次。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篇10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打造“文化功能休闲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城乡文明,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努力为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使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实力;丰富各类文化产品,目标任务: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入手。打造文化精品,提高文化对外交流水平;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增强竞争力,提高生产和服务能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全市先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管。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事业与城市建设、商贸、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建成独具特色的市主城“文化功能休闲区”为我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牢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积极探索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一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创建的全过程,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促进和谐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机制,并形成我区特色文化宣传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打造文明、礼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三、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把钓鱼嘴半岛、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列入建设规划重点,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建设2-3个休闲娱乐、高雅文化、宗教旅游和以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为主的有不同特色的主题文化片区(板块)一是加快推进钓鱼嘴半岛文体休闲区、图书馆、档案馆、体育中心和中华美德公园等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今年内完成迁建图书馆的土建工程,明年完成内部装修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完成选址及设计,力争在五年内开工建设;二是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加强街(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村、社区文化设施要实现“五个一”即:一个图书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一个集娱乐、教育、活动功能的综合活动室,一个至少具有一套体育健身器材的小广场或体育场,每个街镇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建设项目,五年内“五个一”要全部建完。
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每年组织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一是积极繁荣广场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组织好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的广场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图书馆建成后,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文化信息服务;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先进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工作,充分利用街镇文化站、社区(村)活动室等现有设施及多种专栏、板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和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因地制宜地搞好歌咏、广场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扶持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五是以开展第届全国书市“六进”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大”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六是为丰富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每年在社区和农村放映200场以上电影。
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一是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内容健康、娱乐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广告、动漫等大众性娱乐产业;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艺术培训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广告、演艺、娱乐、体育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努力发展以堰兴剪纸、九九蜀绣为代表的创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发展重点突出、相关行业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二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娱乐、音像、演出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注重文化安全,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违法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落实日常工作所需经费,采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六、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挖掘文化资源。
推出一批特色文化项目,一是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培育基层文化亮点。着力打造“西城之夏”艺术节、金秋社区文化活动周”等精品活动,不断扩大我区文化艺术影响力。
建立健全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二是进一步搞好文艺精品创作。完善文艺创作评奖办法。推动文艺理论研究,催生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今年,为讴歌我区“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凝聚人心,将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征集大区歌的活动。
打造具有大区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大对等特色民间工艺的扶持力度,三是大力培育特色文化。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制定详尽的发展规划,促进其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加强对堰兴剪纸的培育和打造,努力争创“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七、推进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上一篇:
- 下一篇:初中课程改革范文
相关文章
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2023-05-16 08:48:54
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探讨 2023-05-16 08:42:38
虚拟社区中顾客参与创新探讨 2023-01-12 08:32:32
体验式教学在社区护理学教学的应用 2022-10-12 16:18:47
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 2022-10-11 09:41:37
社区智慧养老平台的建设现状和对策 2022-07-27 08: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