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4 15:34:02

卫生资源论文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经验总结与传递的难点

突发事件,特点就是突然发生,不可预测。疫情初期,大众对肺炎的认知度不够,无论是治疗还是防控均处于探索阶段。而专业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及时总结与经验分享,对后续的诊疗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让医护人员少走弯路,有助于整体提升肺炎护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提高诊疗水平,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为做好肺炎的防控与救护,从学术角度为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提供分享救治患者的经验平台,早日战胜疫情,中华医学杂志社带领旗下的140余种学术期刊进行了肺炎相关文章优先出版的尝试和实践。但在实际组编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事件突发,临床工作繁重,医护人员撰写论文大都是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总结,加之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急危重症多、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短时间内要完成一篇规范的科研论文有一定难度,很难做到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和改革创新,很多一线作者的经验还不够成熟或未经严格论证就匆忙成文,而期刊出版具有时效性、周期长等特点,导致(1)早期的用稿质量不高,同质性较大;有些文章刊出时,诊疗方案已更新,以致缺乏指导意义。(2)由于“”文章是热点,难免会出现“蹭点现象”,短时间内稿件突增,使各医学期刊审稿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3)很多医护专家也在抗疫一线,无法保证稿件的快审,致使部分优质稿件发表滞后。(4)疫情期间多在线上办公,编辑团队的沟通合作及数字化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5)印刷部门停工停产带来的线下出版滞后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版流程的优化途径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在出版形式、传播结构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出版模式向多维性知识服务和功能服务演变,呈现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纸媒。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大众媒体发展较快,小众学术传媒发展缓慢的现象,科技传播领域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出版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期刊的融合出版渠道主要有全文数据库、自建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期刊app。因此,医学期刊可根据各刊具体情况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网络首发(单篇/整篇)

网络首发是指借助互联网(含移动网络)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出版方式优先出版学术期刊的单篇论文内容,能实现为广大研究人员识别核心期刊最新文章的功能及研究成果的时效性聚类,有效提升文章的辨识度,提高所论文在海量文献中被发现的概率。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既要保证刊期的正常出版,又要快速刊发抗疫专题的情况下,期刊可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开通在线发表,对三审通过的优质稿件,完成编辑加工后,先提交cnki的oa平台网络首发,此举可将传统3-4个月才能见刊的时间缩短到1-2周,有利于第一时间将优秀的防疫抗疫学术成果共享。特别是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稿件,可为临床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和参考借鉴,同时也避免低水平文章的重复刊发,占用出版资源。例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约组的专家述评“重视2019冠状病毒(ovid-19)诱导的脓毒症免疫抑制”整个出版流程仅用了7天即在中国知网首发。《护士进修杂志》约组的“icu病毒感染防护及管理的最新文献评价及汇总”从收稿到首发仅用了10天。为临床诊疗和防护提供了科学和循证依据。

(二)微信公众号

融合共享和交互构筑新的传播环境,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以往的纸质期刊转移至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成为科技期刊目前发展最为迅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平台。疫情期间,医学期刊可充分利用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篇幅限制,以及传播快、受众广、参与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快速传播诊疗护理方案,分享抗疫经验,发挥期刊的导向、导读作用。如抗疫指南、专家共识、论文速递等专题,可为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为抗疫提供学术支撑。对体裁不符合科技论文要求,而内容能真切地表达身处一线医务人员内心写照的文章,可在公众号开辟专栏。例如《重庆医学》在其公众号宋彩萍编委在抗疫中的事迹。《护士进修杂志》在公众号栏目“一线日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刊发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护士吴雪“阳光灿烂的日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廖丽慧的“抗疫之经验分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文丽的“是什么样的鞠躬,让我们彼此都热泪盈眶”等文,分享了护士抗疫心得和战疫经验,呈现了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抗疫一线护士的护理风采,并以同理心疏导、缓解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引发共鸣和讨论。

(三)线上巡讲

线上巡讲是采用“学术论文 视频讲解”的出版融合新模式,由期刊社邀请优秀论文作者针对其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动机、思路、方法、经验进行分享,用于启发研究者的科研思路,其既可提高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水平,又可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疫情期间,此种形式可以快速、便捷地帮助到其他研究者理清思路。对数字化程度较好的期刊而言,可以自行组织线上巡讲;不具备条件的期刊可参与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委会、万方医学网组织的相关活动。

(四)在线课堂

期刊社可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在线课堂。内容以疫情背景下的防控、诊疗、护理为主,编辑部也可就肺炎的征文及论文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医护人员对抗疫的正确认知和写作实践。另对操作性较强的如防护装备的使用及核酸采样方法等,可通过录制动态视频播放,更直观易懂。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2

第二,工业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研究论文在这方面也比较关注,直接涉及此的论文有18篇,占整个论文的8.2?,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2篇,陕西、青海各2篇,宁夏1篇,甘肃5篇,新疆6篇。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张晓峰[10]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心在于把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彦平[11]的《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李纯英[12]的《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业化问题。基本从理论上阐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如滕堂伟[14]的论文。另外有关工业信息化研究的硕士论文有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甘肃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王琼的《兰州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述论文都指出了目前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发展传统工业改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但论文对于西北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基本没有谈及,更没有讨论到成绩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热

点。

第三,服务业信息化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金融业、交通物流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显

著进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共有14篇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4?,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有10篇,其中陕西6篇,甘肃1篇,新疆3篇,宁夏、青海没有。付小妮[15]论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宋雪飞[16]分析了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梁春阳[17]谈论了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李晓东[18]和黄智杰[19]则分别从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和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应有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

第四,电子商务业研究。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的论文陕甘各1篇,新疆2篇。《以涉农供应链的成长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现实基础》[20]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涉农供应链管理间存在着互助的关系出发,对btob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开发》[21]指出了陕西发展电子商务的几个优势及利用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的着眼点。《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22]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运作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新疆的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新疆本地的特色,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从政策、法规、安全、支付、物流等层面加大推进力度,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虽然这一方面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但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

2.社会领域信息化研究。社会领域信息化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灾害预警和救灾信息化。

第一,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论文28篇,占整个论文的12.8?。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即除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变革。《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3]认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形式之一,宁夏银川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必将促进银川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高。《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析———由正宁五顷原回族自治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观》[24]在对正宁县五顷原回族自治乡调查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二是大中小学生及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25],深入分析了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

信息素养现状和培养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并提出了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针对性建议。三是关于西北地区

及西北各省文献信息、文献资源的研究。基本都在说明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有必要通过建立西北地区完善、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促进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也提出了建设西北地区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具体措施。

第二、文化信息化研究。与文化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论文19篇,占整个论文的8.6?。论文基本围绕着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进程而研究。如《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26]、《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27]和《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28],这些论文探讨了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不仅有望解决西北地区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但需要注意的是,从2005年起,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对于减灾防病、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在省市联网及应用、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及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也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灾害预警和救灾领域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有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领域信息化的研究似乎没有。

3.电子政务研究。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行政组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政务流程再造,重塑政府与公民、行政组织与行政环境的关系。

如何选择西北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多数研究成果都强调不能简单照搬发达省市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模式,而必须根据民族地区行政环境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2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30]都指出经济因素、社会体制、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构成是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指出“跨越式”的发展理念并不适用于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以行政环境整合开发为主导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诸如宁夏、青海、新疆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注重整合与应用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并发展其政务环境,营造电子政务的行政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全面改善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反过来通过行政环境的整合开发来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冯玉才[31]则认为使用电子

政务的国产货将会对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

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都将成为重点研究。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有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应该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业化三个方面。

实际上,西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前两方面。如《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32]和《新疆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构想》[33]都较系统地阐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数据库包含的内容,同时对数据库的应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唐志荣[34]、张照云[35]、马春

赞[36]则分别谈了关于甘肃、青海、陕西三省农业、教育、科技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但有关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没有,特别是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服务的就业信息资源开发、全国各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更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必将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

5.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研究。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得到增强,加之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关信息产业的研究也比较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他们对西北地区、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西北各省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吕胜利[37]则从西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概况,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电子工业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进入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以电子工业为主体,突出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促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3

一、舆情热点的发展脉络和当前趋势

在抗疫初期,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决定封锁武汉是非常果断的。通过封锁武汉,中国能让世界有时间来应对抗疫。这不仅仅是正确的决定,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抗疫的紧急威胁。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总编的表态形成了正确的舆情导向。防控肺炎的积极应对,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抗疫中做出的努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最近几个月在对抗两种疫情,一种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第二种是由虚假信息引起的。虚假信息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影响和病毒引起的疫情严重程度相当。提到的“病毒阴谋论”对抗击疫情是不利的,必须要了解病毒起源,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不能让这样的阴谋论扰乱公众的思考,这种阴谋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1.医学科技期刊的正向引导医学科技期刊以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严谨性,立于公布科学真理的潮头。要合理地发声,对公众有责任和担当,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欧盟有一项针对虚假信息的研究,虚假信息非常可怕。比如有些人说未来注射疫苗是危险的,或者说这种疫情是由媒体所炮制的,或者说这种病毒对人不会造成威胁。所以要重视这些谣言,要证明谣言是错的。在有些媒体报道中,这种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影响着人们,对人们造成了伤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传播的同时也要正确的舆情引导。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这关键时刻,应发表有社会责任担当、拥有社会学术价值话语权的优秀医学科技论文,进行传染病防控的舆情导向。我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于2月3日起即在中国知网cnki陆续网络首发了26篇有关肺炎疫情进展主题的论文。首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肺炎抗疫预测分析》[2]。及时阐明湖北省covid-19抗疫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指数平滑法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covid-19的疫情预测。更全面地、更专业地消除公众对肺炎的恐慌。国家科技部抗疫应急专项论文《湖北省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重点报道了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肺炎抗疫,发病高峰期重点人群在举国体制支持下的有效防控。2.舆情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每天面对如潮水般良莠不齐的疫情网络信息,老百姓很困惑、不解。《lancet》总编:并不是很有意义:比如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大暴发时,很多人都想找到艾滋病零号病人,找到在美国扩散这种病毒的超级传播者是谁,花了很多精力寻找零号病人。当时人们以为已经找到了零号病人,这个人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但是很多年之后发现这个人并不是零号病人。所以找到这个扩散了病毒的人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造成对他的污名化和歧视,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肯定不科学。但确实要了解这种病毒的起源,知道它来自于哪里,这种病毒很可能是从一种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需要了解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过程,并且了解动物身上的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还要避免造成这种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情况[4]。现在的目标是了解动物身上产生的病毒是从何而来,减少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我刊特约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论文《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污染现状调查》一文。从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血清抗体检测等工作。告知公众病毒播散的范围。为有效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对公众和外界环境的污染,对科研人员及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医务人员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舆情分析与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就把这次抗疫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谭德塞博士提到了这种病毒的传播,让大家准备好。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一种创新的舆情机制。于2005年确立,在非典抗疫暴发之后世界更加重视抗疫的影响,所以引入了预警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权威组织,需要重视世卫组织的警告。很遗憾很多国家并没有重视预警,造成数万人死亡,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一线诊疗合作,一起来了解抗疫,竭尽所能确保抗疫不会卷土重来。中国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他们为政府提建议、治疗病人,保护了中国公民的生命[5]。1.舆情事件追踪没有从2003年非典中吸取教训是人类的悲剧。2002年到2003年暴发的非典抗疫,实际上病毒已经传播到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病毒传播到多伦多时,世界卫生组织当时也发出了预警。已经了解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在17年前非典抗疫结束后,当时世界各国承诺,将会改变应对未来疫情的方式,他们承诺会非常重视抗疫的暴发,共享传染病抗疫信息、防控措施、诊疗方案及生物安全研究。但实际上2020年抗疫的暴发显示出,并没有从中得到教训,低估了病毒的危险性。舆情导向工作还处于别动、观望的状态。《柳叶刀》(lancet)在1月的最后一周发表了5篇论文,这5篇论文描述了这种新型病毒的特征,例如:具有致命性,和sars病毒相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增加,有些感染病例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还需要呼吸机(ecomo)。目前并没有治疗方法,还有人传人的情况。论文提到了使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到必须要进行病毒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感染者才能够控制抗疫。同时也警告了病毒造成抗疫大暴发的风险,在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已经了解这些情况,但是大部分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就浪费了整个2月还有3月初的时间,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肺炎悲剧。对于抗疫的舆情警示毫不在意,浪费了最宝贵的防控、隔离黄金期。由于中国的医生、科学家和世界科学家进行合作,《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发表了一篇名为《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重视这些信息。2.舆情事件的正确研判认为类似于流感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的经验是快速果断的决策,中国有应对sars病毒的经验。当时非典突然来袭,整个中国当时也是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在非典抗疫之后决心做出改变。过去20年中国在医院和卫生系统当中做出了巨大投入,在一些大学还有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投入。所以2019年12月发生抗疫的时候,我刊首发的《含氯消毒剂对肺炎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6]很好地佐证了目前我国医学界有这样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医疗资源能够应对抗疫。因为中国了解到这次抗疫和非典病毒类似,对于中国社会造成的威胁非常大,所以果断决策,果断疫情信息,舆情的导向非常及时、准确。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仍未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不关心,只观望。仍认为流感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西方国内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他们。甚至每天在各大媒体上讨论戴不戴口罩的问题,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难以实施。实际上这是严重舆情判断错误。

三、分享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的分析与评价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性要求很高,学生需要能够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观点看法。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论文质量的优劣也是检验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如何更好的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卫生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1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上更关注实用性和实践性,毕业论文对理论研究的要求不高,更多的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将分析思考过程写成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要求的毕业论文[1]。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管理类的本科论文更是如此。本文通过选取某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5、2016年56名毕业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1.1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从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56篇毕业论文选题上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部分选题涉及地方性医保制度、地方慢性病影响因素研究、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等专业前沿课题。但从选题来源来看,2015、2016届毕业课题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为教师自拟课题,其中只有极少数课题来源为指导教师科研项目,选题来源相对单一,选题中超过80%的课题为调查型课题,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此类选题基本都能保证具有可行性,难度适中,通过现场调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专业性、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相对不足。而学生自拟的选题更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缺乏主选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1.2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从对毕业论文函审、答辩意见上来看,存在文字表达能力欠缺、逻辑性不足,论文讨论不够充分、英文摘要写作不准确,参考文献引用陈旧、引用格式不规范等比较普遍的问题;在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图表的绘制规范性上存在图表制作不规范、数据分析、统计存在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一知半解,盲目套用教材上的方法处理自己的研究资料,对统计结果不求甚解。这与管理专业学生文科专业背景以及统计知识欠缺有直接关系。另外,从研究结果来看,论文缺乏创新性。论文中有创新意识与独特见解的学生不多。论文创新性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毕业论文学术水平和论文层次[2-3]。

2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指导教师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从指导教师层面来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医学高校中的非医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尚不健全[4]。作为以教学为主、科研水平相对不足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骨干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更为繁重,指导教师精力有限,挤压了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加上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非医学专业等薄弱学科,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高职称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能够主持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占比不大,使得从课题深度广度都很难得到保障,造成毕业课题存在选题局限、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此外,或因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未能系统、全面的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导致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很多问题。2.2学生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从学生层面来看,首先,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其积极性。但是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毕业课题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季又正逢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找工作、考研复习比写论文更重要,因此仅是匆忙应付。其次,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科研能力不足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在应用型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可利用的资源较少,发展较慢,有关非医学专业的学术讲座数量也不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学者的研究领域水准、前沿动态了解甚少,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思维和写作的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2.3管理层面因素分析。毕业论文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关不严。虽然历届毕业论文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受就业压力和考研率等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毕业论文工作中,降低毕业论文的评定标准,从而弱化了毕业论文的淘汰性压力,从毕业论文通过率来看,几乎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与很多高校的情况相一致[5]。这种情况致使一些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形式、过场,论文质量的好坏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而更加不认真对待。且“届届相传”,恶性循环,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此外,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将科研能力培养融入到本科教学过程当中,开展早期训练。对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科研训练的医学本科生来说,要写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是非常有难度的,更难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更需要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当中。所以对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训练,组织教师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及独立分析的能力,在课程中开展撰写科研论文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的毕业课题更多地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要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参与的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作为本科毕业课题来提前进行研究,不但能缓解毕业季就业、考研的冲突,也能使学生科研的方向感更明确,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3.2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论文的选题要确保质量,从研究中发现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高校论文选题上来源于大部分来源于教师自拟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很少,这与卫生管理专业指导教师本身承担科研项目较少直接相关。所以应积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通过带教方式完成科研项目,既能指导学生又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在课题申报上学校应鼓励支持需要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专业学科申请并承担研究课题,以科研促教学。3.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要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选题上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保证课题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建立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提高学生学术诚信和对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此外,为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要建立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期,要积极开展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论文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传达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让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责任心,强化学生从事论文写作工作的自觉性,所以应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课题开展过程中,跟踪课题研究进展,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监督,不允许造假现象存在。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从论文整体,到参考文献引用、统计图表制作、格式标点等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在毕业论文的评定阶段加强监督力度,对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同学坚决不予通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论论文好坏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

4结语

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关系着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就业深造等诸多方面,需要各相关主体的充分重视,在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做好指导和监管,才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使毕业论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作者:李雯婷 姚业祥 赵鹏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惠凤.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4):60-65.

[2]郑爱丽,边玮玮,王江云,等.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62.

[3]方亮.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基于对应用型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调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3):93-96.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评价

医学职称是医学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评价、激励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医学职称的评价标准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职称评定也历来是有关单位最棘手,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晋升制度目前还难以充分反映每名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需要加以完善。

一、我国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的现状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学术水平、专业工作能力等诸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现行的医学职称评定规范是以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试行条例》为依据的。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评审考核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指标不够具体、一般性的文字描述过多,概念普遍较模糊,没有很好地规范的量化标准,主观性强等不足,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增添了评审过程不可控因素。评审专家很难据此对晋升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客观评价,更难以对晋升对象的工作态度、诊疗质量乃至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较客观地评判、衡量、检测与认定。实际上,对一位要晋升高一级职称者,最需要考察的应是与任职职称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医德医风、服务水准乃至个人的心理素质等,以及概念较为清晰又可操作的资历、外语、论文等指标。

医学职称评定工作的现状与现代化进程是极不适应的。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1)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办法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2)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导向、评审方式还过于单一;(3)评审过程还不够严密,职称与各种福利待遇联系还过于紧密等等。目前职称评定的方式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有人为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注重医生“人”的整体发展,综合考虑。职称评定体系是衡量医师水平的效度和信度,应更有利于推动医疗水平的提升和产生良好的学术氛围。

科学人才观的核心是坚持以能力和实绩来衡量人、评判人、选拔人。晋升评审工作过多靠人为运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医学专业人才潜力的开发、人才资源的优化与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许多漏洞,没有统一的标准。即各单位有不同的标准,同一单位在不同年度也常有变化,同一单位对不同的人也常使用不同标准,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公正现象。如何使职称评定达到公平合理,是知识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卫生人才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水平,关键在于制定全面、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各项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制定出一个全面注重临床医学专业人员临床能力、业绩、科研等方面的量化评价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为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评审工作的质量,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性。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量化评价标准。

二、关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标准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从事职称改革和卫生管理研究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学者提出应按照现代人力资源“有效的人才评价指标应建立在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基础之上”的观点,首先确立评价指标与专业职位要求特征的一致性,确立不同岗位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指标的共性和差异性,确立不同专业指标在评价导向中的地位、作用、权重与分值,同时确定各类可量化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职称晋升需要从实践技能、数、所承担或参与的课题、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单项考核,分为考试和评审两部分。孙春玲等以重点学科工作人员、重点学科负责人、发表文章的sci指数、5年内科研项目总数等9项指标建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de1phi法进行专家咨询,随后采取列名小组法征求专家意见,制定了涉及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数量和质量、安全医疗、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外语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奖惩”等等方面的“临床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评分标准”。该标准在提高评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考核临床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方面有进步。

但在考察评审对象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由于过多倚重于单位提供的书面材料和高一级专家的主观评语,易使评审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另一方面该标准有关评审对象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水平方面所占分值比例也偏低,不利于充分调动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罗小楠等采用特尔菲法(delphi)与列名小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主治医师临床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项目、内涵、权重和权值及评分方法建立两级结构指标体系。韩良峰、胡修周等在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科研工作的考核测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临床专业人员从事的科研工作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计分,分类也较细。但就临床专业高级职称评价来说,可能过于单一,少了体现临床医生主要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这一块考核测评内容。严春友提出职称评定中应当依据论著的质,而不仅仅是量。

因为,论文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字数,而在于它的质,即它的创造性。要确定论著的质,就必须有客观的依据,不能以“权威肯定”或“引起反响”等模糊说法为依据。这个客观依据就是论著的影响,即一篇论文的引用率。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应考虑。职称评定应当采取以质为主,质、量结合的方法,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再考虑数量。质和量可以有不同的权重。这种以质为主的定量化是比较科学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张文挺等则在建立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面作了尝试,他们把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一般资历、科研论文、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归入定量考核体系;政治思想表现、实践经验、专业理论水平等方面则纳入定性考核范围。

这种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考察,相对比较全面;但在定量与定性的具体项目内容和归类以及所占比例值得商榷,定性考核内容过多、比例过高,易产生评审弹性。浙江省卫生厅则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起在评审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中,要求申报人员提供反映其专业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有关数据,如:门诊量、经管病人床日数、主刀台次、会诊人次、主持疑难危重病人抢救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及所处的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教学带教、科研、奖惩等等方面的情况,供专家在评审时结合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成绩、业务笔试成绩、发表的论文等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量化计分方面作了深入的调研。

三、关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标准的可能发展方向

目前一些学者试图探索建立以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学识水平”、“承担工作量和质量”、“科研教学”和“其它”等5个项目的职称评审标准,,各项目又包含若干子项目并确定其相应分值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一个具体的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量化评价标准,全面反映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医德医风、科研水平和代教能力等。为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提供可靠、客观的依据,提高评审工作质量,保证评审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性。

这一设想的探索有可能对医学职称晋升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客观化和规范化起到推进作用,并促进全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之家

总之,职称评定工作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和学术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形成一个公正的、有利于学术发展的氛围。职称评定工作虽然复杂,但找出一种科学的解决办法还是可能的。加强对医学职称评定标准的研究,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深化医疗卫生系统的职称改革,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科学地评价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重要内涵,也是卫生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晋升考核评价体系的逐步细化、量化,晋升评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有望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s]1999-08-18.

[2]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s].2000-12-03.

[3]黄一平,梁朝。从医院质量管理反思临床医师职称评定考试[j].卫生经济研究,2003,(2):34.

[4]周丹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指标体系研究[j].厦门科技,2008,(3):24-26.

[5]何银根,张明样,杨潮,等。卫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6):9.

[6]李素矿。浅析我国职称制度改革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90-91.

[7]郭肖宁。综合性医院医疗量化考核初探[j].中华医药杂志,2003,2(9):42.

[8]吴家琳。浅谈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量化标准与考评[j].中国卫生人才,2003,67(11):33-34.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6

江苏省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下简称高级职称)申报和评价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问题与矛盾逐渐暴露,其中,如何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和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成为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之一。江苏省于2021年进行了高级职称政策分析研究,以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人员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最终收到有效样本6111个。本研究通过调研了解江苏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高级职称评定资格条件的选择偏好,分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现况,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江苏省深入推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卫生人才选拔机制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评价标准方面,一是虽然江苏省在出台的职称评审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要破除“唯学历、资历”倾向,但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学历资历方面,绝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定高级职称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条件,例如,申报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应达到本科学历及以上。二是尽管政府出台政策希望可以破除论文限制,但在此次对于职称评定业绩成果条件的偏好调查中,仍有近一半的人员认为申报职称必须有论文条件,部分医疗机构在职称评定时淡化论文要求,但不可否认论文的撰写有助于医务人员总结经验,提高科研思维和逻辑能力。三是超过2/3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继续教育在评价标准中的应用持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继续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各领域内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不过,医师对于继续教育应用的条件偏好于“不作要求”或“有要求但不限定学时、学分”。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医师需要临床、科研两手抓,日常工作量大,继续教育课程可能会过多占用其工作或休息时间有关。在评价方式方面,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支持在高级职称评价中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认为申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将该年计入申报职称的资历年限,这样才能与我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导向一致。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各项条件的选择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偏好于认为专科或中专学历即可申报正高、副高级职称,一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应提高继续教育相关要求;二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评价方式方面倾向于“以考代评”。而三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倾向于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对继续教育提出较高要求,且三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偏好差异的原因,评价指标的内容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相关领域前沿知识的途径不尽相同。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希望增加继续教育在评价指标中的比重,例如,限定学时、学分,这样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和评定时将具备一定优势。评价方式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由于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丰富,竞争相对较大,只依靠职称考试难以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需要专家结合申报者的基本条件、学历资历、业绩成果等其他方面进行评审,以保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此外,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对于评价方式偏好也有显著差异。医护在职称评定的评价方式偏好选择上存在不同。医师倾向于“以考代评”,而护士则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其原因,对于医师来说,其培养周期长、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期望尽早晋升扩大自身影响、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可以获得患者的信赖;对于护士来说,各医疗机构护士数量较多,职称晋升竞争大,考试加评审可以降低竞争压力。

思考与建议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7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公务员之家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近年来,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人才培养,我国进行了大规模高校扩招,许多考生考入高校后圆了“大学梦”。但由于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基数大,高校教育资源有限,许多考生受高考录取名额限制不能以“全日制”的形式进入高校学习,只能选择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然而,在高等学校在继续教应对疫情的操作和实践中,各校和培训机构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那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比较灵活、前期改革比较到位和教学模式多元化、理念开放、管理灵活的学校,在应对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比较好的表现;反之,则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诸多不匹配与不适当,甚至“冰冻三尺”后就会“砸高校招牌”。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等方面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保障,其中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问题开展了诸多研究[1-3],采取调查问卷等评价方法获取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或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4-5]。其中,在评价体系构建框架研究中多数注重被培训对象(学生),忽视了教师方面的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不够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选取研究的专业方面对土木工程等“热门”专业研究较多,而对其他专业研究较少。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整理,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为高校继续教育献计献策。

一、文献计量学分析

当今社会,大数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围绕继续教育,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分析2000年以来的有关数据,分别进行关键词“继续教育 保障体系”“继续教育 质量评价”,主题词“继续教育 保障体系”“继续教育 质量评价”的检索,从而分析文献的分布情况等。(一)关键词检索结果。通过上述关键词的输入总共获得了48条文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继续教育文献中335篇参考文献被引用约160篇,下载量约8000篇次,篇均参考数、被引数、下载数分别为6.89、3.23、168.19篇,其中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93年,有关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文章,之后每年有1~5篇相关论文,未形成稳步上升的趋势。经过对上述论文进行资源类型、学科分布等分析,发现通过以期刊类型、硕士论文、会议交流形式交流所占比例分别为87.5%、8.3%、4.2%,并且同质性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就学科分布而言,上述论文所在学科多以社会科学为主,所占比例为68.8%,其他还有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辑、工程科技ⅱ辑等,所占比例分别为9.4%、7.8%、3.1%、3.1%。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等杂志,这些杂志多属于核心期刊,说明国内学者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重视。从基金角度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有1篇文献来自甘肃省教委科研基金,2篇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另有2篇来自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说明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数量是有限的。就论文所属机构和作者分布而言,在48篇研究论文中,出自大学的占80%,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教师继续教育保障体系、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等。(二)主题检索结果。为了更好地拓展上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运用主题检索共检索到227篇文献,选择前20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篇均参考数、篇均被引数、篇均下载数分别为33.31、4.77以及432.82篇。与通过关键词所获得的文献数据相比,数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的趋势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进一步对上述展开资源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以期刊类型、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中国会议以及国际会议所占比例,分别为24.5%、9.0%、2.0%、1%。经与关键词搜索比较所获得的结果相同,同质性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就学科分布而言,上述论文所在学科多以社会科学ⅱ辑为主,所占比例为67.2%,其他还有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辑、基础科学等,所占比例分别为8.4%、7.6%、5.6%、3.6%。通过主题对上述文献基金进行检索分析,结果显示与通过主题词检索是相对一致的;而对研究人员分析结果与通过关键词所获得结果略有不同,反映出两种方法在检索文献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未来开展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研究工作将有着较大的空间。

二、开展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设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构建不同层级评价指标体系[6]的重要方法,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我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情况,构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用ahp进行指标权重量化,结合模糊评价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实证模型与依据。(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清晰,使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据资料显示,有人将该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对继续教育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高校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我校诸多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广泛调研,从而建立适合不同学科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则可以较好地开展对于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实践评价,从而为进一步全面提升我校继续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高校继续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广、受众复杂、参与主体较多的复杂系统,其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作为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始终困扰着高校教学管理层,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因此,建立客观、公正以及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高校继续教育研究要开展多方合作研究,更好地制定符合本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促进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琼.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3):77-82.

[2]陈昌耀,徐训芳,林明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120-124.

[3]张亦工,邢长明.行业类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131-134.

[4]徐艳杰,常利武,赵东保.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53-156.

[5]王晓梅,唐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ahp模型设计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2):230-231.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播;多元统计;模型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医药法》中第六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六条专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足以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医药影响范围和服务能力,建立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对实现广大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及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期刊文献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状况[2-5]。为了解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模型进行预测。

1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3个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范围为2008-2017年该领域的所有文献,共检索到168篇论文,剔除重复、无效的文章后有效文献153篇(包含期刊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等)。联合使用excel和noteexpress2.9.8建立数据库,按照年份、期刊、地区、作者、关键词、研究单位、资助基金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录入,使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构建数学模型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曲线回归)构建数学模型。为了粗略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首先,以期刊累积数量(y)为纵轴和时间(x-2007)为横轴作散点图,可以看出,期刊文献量和时间不呈直线分布,即两变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6-7]进行曲线回归分析[8-10]。在曲线回归中,根据曲线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当它越接近于1表示曲线回归的效果越好。由表1可以看出,r2值较大的是三次曲线和二次曲线,因此我们考虑这两个模型进行数据拟合。见表1—2。其中三次函数的r2值和f值都是最大的,r2=0.979,f=91.378,p=0.000。因此选取三次函数模型y=b0 b1x b2x2 b3x3(b0b1b2b3是常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数据进行多元曲线拟合,并进行假设检验。利用spss23.0得到三次函数模型y=-4.7 7.109x-1.787x2 0.164x3及拟合图像。见图1。

3讨论

目前用于预测的模型很多,如多元回归分析[11-13]、时间序列分析[14-17]、bp神经网[18-19]等。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多元回归等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函数形式直观清楚。本研究时间范围选择了2008—2017年之间10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进行建模,经过模型筛选,最终确立了三次函数模型,并对未来3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的拟合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2012年,预测的拟合值与实际值是一致,显示出较好的预测精度,各年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在4篇之内,说明三次函数模型预测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通过模型我们预测2018年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大约在76篇左右,2019年大约有107篇,2020年大约有147篇。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年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论文文献上升速率较快时期,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多元统计学构建的模型,判断和预测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文献的增长情况,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同质问题,辨别地区差异或者经济发展差异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特异性问题,并进而探索整个学科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岳远雷,赵敏,司婷.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研究——兼评《中医药法》相关条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94-96.

[2]林艺,刘永胜.普赖斯对文献计量学的贡献[j].晋图学刊,1990(2):12-14.

[3]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9):20-22.

[4]王远库,李雪慧.科技文献增长与老化指数规律的统一及数学阐释[j].理论探讨,2003,20(11):9-10.

[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45.

[6]刘大海,李宁,晁阳,等.spss15.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1-194.

[7]刘仁权.sps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7-118.

[8]谷恒明,胡良平.简单曲线回归分析及其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6):498-502.

[9]谷恒明,胡良平.复杂曲线回归分析及其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6):503-506.

[10]高辉,胡良平,鲍晓蕾.三项型指数曲线在“药-时”曲线拟合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5):677-679.

[11]宋萍,李准,徐雨晨,等.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30):3923-3927.

[12]袁世超,徐丹红.结肠癌d3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相关因素多元回归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6):19-21.

[13]邓明慧,忠.中国商品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多元回归模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3):118-120.

[14]刘维华,朱建良,郭付爱,等.应用时间序列法建立学校结核病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82-1685.

[15]刘志展,潘伟.厦门市空气污染指数预测方法研究——时间序列分析与神经网络的比较[j].心智与计算,2008,2(1):33-41.

[16]裴丽芳,冯三营.基于matlab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5(11):47-49.

[17]张孟媛,张强,罗佳伟,等.重庆市艾滋病发病人数的ari-ma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5):650-654.

[18]史峰,王小川,郁磊,等.matlab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11-21.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篇10

1疫情期间对科研成果及防控诊治规范的迫切需求

疫情初期,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无论是治疗还是防控均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亟需有经验的知名专家给出共识性的指导意见,也需要科研战线的成果能迅速指导实践,更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防治经验能尽快得到传播、利用。科技期刊无疑要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疫情之前,常规的出版方式仍是以纸刊为主,按照三审三校的流程,一篇文章从收稿到刊出最快也要1个多月;疫情当前,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按照之前的编排流程进行肺炎相关论文的纸刊发表显然已无法满足尽快共享科研成果以指导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这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网络优先出版实践的快速推进。优先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是指学术期刊将已经录用的论文在印刷之前进行提前数字化出版的行为,其属于正式公开出版,在缩短文献发表时滞,最先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以及加快知识传播交流与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4]。作为当今科技期刊发展的最新变革,很多国际一流期刊进行数字出版的速度可谓是争分夺秒。因此,优先出版已成为现阶段一种最重要的快速数字出版方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为科学防控工作提供了科研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大平台。

2适应需求,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及doi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专业杂志社,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承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了满足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对肺炎相关科研成果、专家建议及指南方案等的迫切需求,杂志社决定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2.1搭建学术平台。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联合中华医学会共建了“中华医学期刊网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5],供科技人员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尽快集中展示更多的肺炎科研成果及防治防控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平台的搭建为优先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疫情期间的最佳工作方案。平台经过多次改版升级,不断优化检索策略,方便读者查阅,并提供平台数据概览,文献统计数据;还可以推荐优秀文章供读者参考。后续设立了英文界面,被国家“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who欧洲杯投注官网、世界医学会、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威科出版集团、威利出版集团等加入肺炎资源列表并提供链接,为全球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2.2发出优先发表倡议和征稿通知。疫情初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谋划和部署了支持全国抗击疫情的切实措施,充分发挥杂志社出版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涵盖学科最广、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系列医学期刊的优势,利用多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淀,统筹协调杂志社各相关部门力量,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应有的学术支撑和智库支持作用。杂志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种形式,联合国内医学期刊出版单位以及有关学(协)会,发出关于肺炎相关文章优先发表的倡议,同时向全国的医学科研或临床工作者发出征稿通知,征集与肺炎疫情防控、诊治相关的学术论文。2.3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接到征稿通知后各刊编辑部迅速行动起来,加班加点,通过各种媒体(杂志、网站、微信、微博等)积极开展组稿约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刻启动“快速通道”,尽快完成同行评议和稿件初加工,总编室及社领导在收到稿件后24h内完成相关审核工作,新媒体部在12h内完成数据加工后在中华医学期刊网上优先发表,同时免除全部费用,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具体流程见图1。2.4重新制定doi编码规则。目前国际上已公认doi是识别某一文献的唯一、特有符号。doi是认证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一个必备要素。优先出版的论文能够通过doi被国内外读者快速检索、及时引用,doi还可以解决优先版与正式版的对接问题,同时,doi具有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保护作用[6-7]。如果优先数字出版时没有标注doi或者标注不完整均不利于准确识别、追踪和引用该文献,还会大大降低优先出版的效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2009年底主动收回了doi数据注册的权利,改由数字出版部门维护,这个决策为后续的期刊论文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打下了非常重要的物理基础[8]。按照之前的规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应在确定了纸版的具体年卷期及页码后才能产生doi,而且每期的doi为连续编码。但在优先发表时这几个要素均为不确定因素,这就可能造成纸版doi与网络版不一致的情况。为了确保两者具有同一个doi,提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内容资源数字化传播效能,保护数字资源在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和网络传播权,实现对数字对象的持续追踪和阅读数据的有效统计,杂志社经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后对doi标注的规则作了修订。新的doi由“统一前缀/学会标识.文献类型.cn号-收稿日期(8位)-流水码(5位)”组成,作者投稿时即可产生doi,并确保不再发生变化。如此,保证了在平台优先出版的肺炎相关论文均具有唯一的doi。

3优化质量控制,保证优先出版论文的质量

3.1严格的审稿流程和全方位的质量把控。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杂志社上下仍牢牢把握质量第一、内容为王的宗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肺炎相关论文的具体刊发要求,杂志社加强对系列杂志刊发相关论文的管理,做出了详细要求:1)不允许为“抢蹭热点事件”而降低论文的学术质量和违反稿件的审定流程,坚持以促进疫情的防控、提升患者诊治的效果为标准。2)论文中涉及的重要数据,以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或有明确的出处,诊疗防控标准要以国家公布相关文件为基础。3)所有论文至少有2位及以上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及总编辑和总编辑委托的副总编辑的审定意见。4)通过同行评议决定刊用的论文,经编辑加工后,须将审稿意见及总编辑意见一并提交杂志社总编室审核,通过审核的论文方可网上优先出版。主管单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期刊,须同时提交“重大选题方案报告”。5)指南、方案、建议、共识类论文要以国家的治疗方案为蓝本,撰写和审定专家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尤其是重点疫区的专家和有一线诊治经验的专家。6)刊发前一定向作者核实是否存在一稿两投或多投。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系列杂志编辑部积极响应和配合全国疫情防控和诊治工作,广泛开展“肺炎”专题论文征集活动,积极组稿约稿,取得显著成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网上优先出版的文章已达400余篇,截至5月底已达千余篇。刊发的论文,尤其是指南、共识或规范类文章为疫情的防控和临床诊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作者投稿积极性持续高涨,来稿量较大,但同时杂志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盲目追求发文的速度,出现一些文章学术质量不高,科学性不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还有少数期刊出现选题策划不精细、审稿把关不严、流程执行不规范等情况。为了加强对肺炎论文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杂志社组建了由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4位院士领衔,汇聚相关学科的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主编、副主编,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专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保障平台文献的学术质量[9]。同时杂志社对后续肺炎论文刊发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1)坚决杜绝“蹭热点”的行为,保证发表的稿件切实对疫情防控发挥指导和借鉴作用。加强选题策划,全面反映有关肺炎诊断、治疗、防控领域研究成果,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引领科研方向。对各类指南、共识、建议及述评类稿件严格把关,鉴于国家已经制定有关肺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防护指南,建议不再刊发与上述指南内容重复的各专科防控共识、建议类稿件。文章中涉及的重要数据要以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或有明确的出处。诊疗防控标准要以国家公布的相关文件为基础。2)保证严谨的审稿流程,加强学术质量控制。所有文章均须具备有据可查的审稿流程,强化专家审稿质量,坚决杜绝因“抢发”而减少审稿流程以及流于形式的审稿意见。拟发稿件除经同行评议(至少3位专家)同意刊发外,还需具有总编辑或总编辑委托的副总编辑的审定意见以及编辑部主任的审核意见。完成上述流程后,编辑部须将拟发表的稿件上报杂志社总编室,经总编室和社领导签批后方可发表。3)严格执行编辑出版流程,保证期刊出版质量。已完成网络预出版待印刷出版的文章,要严格执行印刷版出版流程,按正常编校程序出版,做好文章的编辑加工、文献核对、关键词标注等工作。4)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所有文章正式发表前,期刊和作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和渠道对外公开传播。编辑部需加强实时监测,发现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在“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优先出版的文章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不良后果的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联系作者做好相关信息澄清工作,消除不良影响,必要时组织平台栏目专家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根据中华医学会期刊管理部的通知要求,各编辑部在初审时先筛掉了一批学术质量不高、缺乏临床意义或是存在较多问题的文章,再经过3位专家审稿,总编、编辑部主任终审后提交至总编室,总编室除进一步对文章学术质量、科学性把关外,还综合考虑各系列杂志在某一专业领域已发表的文章数,内容上是否有重复,对一线的疫情防控是否能真正起到借鉴作用等,最后交由杂志社领导审批,经过层层把关,确保最终在平台上优先发表的文章切实有助于疫情防控。3.2数字优先出版形式。数字优先出版一般包括单篇出版和整期出版2种形式,通常单篇出版要比整期出版能够更好地缩短发表时滞。为了能将科研或一线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成果、经验或权威专家的共识意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一线防控人员,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杂志社选择以单篇出版的形式进行网上优先发表。编辑部将稿件送专家评审,收到评审意见后会迅速反馈给作者,同时敦促作者抓紧时间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或答复并尽快返给编辑部。随后编辑部在审核作者修改稿(建议修后再审的文章再次送专家审核)并进行编辑加工的同时将稿件送至杂志社总编室审核,审核通过并且编辑也已完成加工的稿件将发至新媒体部进行数据加工。这样尽可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缩短每个环节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上线发表,平均时间6.22d。3.3网络论文版本设置。关于优先出版的版本设置,目前国际上有些数据库采取保留录用稿、编辑稿、待刊稿3个版本的形式;国内有些平台则采取一旦正式出版,优先出版便自动被撤销,但这不利于保证作者的首发权。考虑到疫情期间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为尽可能缩短流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平台采取上传编辑加工后的版本,而且在正式出刊后会替换为正式版本,以保证与正式版本的一致性,避免不同版本对读者造成的引用混乱。3.4文献引用格式。肺炎论文在网上优先发表后很快得到了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有些论文的日点击量破万,不仅给临床诊治提供了学术支撑,也为后续撰写文章的作者提供了参考。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优先发表文献的引用格式问题,如何设置合理而规范的格式成为当务之急。经过查阅国内相关规范以及国际标准,杂志社总编室与新媒体部多次论证,并经学术指导委员会讨论,认为doi号和出版日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2个要素,前者类似于文献的“身份证”,后者可明确首发权,最终将引用格式确定为“主要责任者.题名[j/ol].期刊名,年,卷(出版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doi.[网络预发表].”同时,会以“引用本文”的形式在显著位置标示,以便读者引用。3.5规范获得作者授权。虽然追求更快的传播速度、更高的传播时效,但有些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是不能省略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度重视学术期刊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保护,遵照著作权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文章上线出版前编辑部必须获得作者的授权书,以获取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相关权利的许可使用。考虑到疫情的特殊性,以及很多作者来自高风险地区,交通和邮寄均很不方便,特许此类作者可将授权书延后3个月提交。经过近4个多月的实践和调整,截至6月5日,平台共优先发表了来自国内127种期刊1041篇与肺炎相关的学术文献,总点击量约313万次,而且同期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收录,为正在经受疫情考验的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值得借鉴的学术信息。

4日常出版中网络优先出版常态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