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辅导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07 17:46:13

语文课程辅导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1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2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3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语义逻辑

我们先做一个语素分析:“人文”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人当然是文化中的人,人当然属于人类,但人也是个体的文化当然是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也可依此而分为个人的文化与类属的文化。因此,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因此,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满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1)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2)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3)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再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古代诗文)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施规范

(一)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二)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

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三)在学习方式方面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将会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文性的学习,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要体现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使悲剧不再重演,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学习的三个维度人手。

首先,应在学习时间上倡导人文性,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时间制度,体现学习时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如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形设置长课和短课。同时还应注意在语文课程中合理把握师生时间比,多一些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应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应在学习程序上倡导人文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变教师强制下的被动学习程序为学生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程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

(四)在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而论,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评价不仅仅是师生评价,还应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和时俱进的必然产物。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有那些变化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熟悉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闻名教育家杜威说摘要:“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办法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非凡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摘要: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摘要: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摘要: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似乎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功能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好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喜好喜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出色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把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心得不到成功的快乐。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摘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索;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和生、生和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答应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喜好喜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答应暂不作结论,把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

三、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征。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非凡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征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喜好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和课外、和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摘要: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评价观念的转变。

过去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相对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和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熟悉是有关的,以前对语文过分强调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对人文性重视不够。《课标》指出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熟悉能力、人文素养等。有了这样的熟悉就不难理解语文评价观的转变了。

《课标》强调“面对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在“实施建议”专项提出“评价建议”,强调“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去熟悉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程的评价呢?

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

《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征,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评价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可见,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是从发展角度提出的,也是评价“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达成状况的必然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建议”强调“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有关学生平时表现和喜好的潜能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就是要求“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幅度进行评价,它侧重于纵向比较,显示发展过程,是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它侧重横向比较,显示发展结果,是终结性评价。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卷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和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评价建议”又提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由于素质状况是模糊的,难以精确量化的,采用等级评价比较合适),又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摘要: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3、评价过程要民主化。

“评价建议”强调“事实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和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把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现象。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5

1.时刻关注学生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的发展以及进步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动力。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疑虑,加强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

所谓课堂教学效益,指的就是学生的收获。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成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不关心学生的收获,就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效益不是指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获得的知识,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收益。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求多而求精,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3.关注课堂教学的量化

在小学阶段,学校应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将课堂教学进行量化,以此来检测教学工作的效率。而关于课堂教学的量化,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反映教师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分析和研究来提升有效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的教育现状

当前形势下,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推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够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近些年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比较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还有些教师存在“一言堂”等问题。其次,作业负担比较重,且习题不具有针对性;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只流于形式,不深入内容,有些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课堂教学的成果。最后,未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革。

三、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效果的策略

1.积极备课

要加强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不断开发教材、生活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强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就要提高教学效率,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救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小学语文特点,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为打造有效课堂提供全方位服务。

3.作业的有效性

要加强有效教学,就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难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辅导的有效性

要加强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需求的不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课堂之外的辅导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5.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对幻灯、软件以及录像等多媒体工具进行有效利用,为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文针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从教学理念以及教育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作者:陈好坤 单位: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思考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渐来临,使高校无论是教育方法、教育条件、教育环境都出现了很大的变革,互联网将整个校园进行了全面性覆盖,网络成为了成本低、资源多、功能大、应用方便主要的学习工具,学生的学习方法已从被动式改变成借鉴网络化资源进行积极地学习。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部长提出:“立德树人不单是思想品德课程,也不只是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作为整体教育界的工作责任,最直接的五项课程就是艺术、体育、历史、语文和思想品德。”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主旨就在于通过讲述古今中外的优良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人格加强培养,让语文课程成为培育民族文化、弘扬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爱国思想关键的课程。

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公民素质获得全球的高度重视。语文课程作为密切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点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良好品德的强化培养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学需充分融合课程文化和科学技术,有效推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长效发展。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往大学语文教育模式早已满足不了社会对于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效果无法获得保障。大学语文落实全面改革,在借助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下,结合教育实践和创新理念,将分散化的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深化推广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作为保障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也是社会符合信息化必然的要求。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阻碍

(一)仅重视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性。在实践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适当掌握好整个教学尺度。语文教学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文字,教师进行系统化指导,学生领悟情感、理解知识进行表达。但诸多大学语文施教者在实践教学中,因自身的教学能力有限,过于倚重传统的教学形式,从抽象的知识语言着手,仅对形式教育给予重视,在对文字进行解释和表达情感难以融合,这样学生很难作为深入研究教学材料。语文课堂上总是教师先入为主,将自身情感理解成教学的导向,学生无法对学习知识产生独立的思想感情,难以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非常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应组建成有机的教学整体,二者相互辅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运用整体性能特殊的优势,达到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全面提高的目标。(二)师资力量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语文教师师资力量整体水平目前正处于有待提高的趋势,这样定会使语文教育形成不良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捕捉,通过分析学生学习面对的一些问题,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保障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如今,我国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因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中在面对问题时难以找到相应地处理方法,进而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1.运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事项首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学生只学会一门技术,或是掌握一类方法,其更多需要深入精神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身心。所以,要想让课堂分为更加活跃,需直接构建感性甚至于审美的教育方法作为值得施教者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现代化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重点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思维过程更加直观地进行呈现,转变静态知识为动态化,还能给学生视听感官提供形象化、丰富化的感受,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中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创新,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模型、图像、音像等直观地表现方式,使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实现学习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的有利保障。由此可见,对多媒体技术的积极运用,能够实现教育活动创新性、审美性、直观性、形象性、主动性的有效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无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育活动,那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效果势必会适得其反,甚至于形成机器牵着人走的情况,使得教学环境原本的灵活多变被固化起来。其次,凸显重点,提纲挈领。课堂教学中并非以多媒体幻灯片为主体,其只是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不能代替老师,不可以将ppt文稿转为word文件,幻灯片只可以有句子和标题,而并非说过的每一句话,课件并非教案。课件页面上的文字数量不易很多,若是文字过多,就会学生听课质量产生影响。学生在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记笔记上,内容也就毫无悬念了,在进行ppt文稿制作中必须对谋篇布局给予关注,详略适宜,维持简洁,留白也非常重要。最后,颜色协调,风格统一。制作的多媒体幻灯片需要保持统一的风格。一个课件幻灯片的前后整体应保持一致的风格,不能让模板风格频繁地变换,应该让课件内容及风格保持一致,这样不仅有美感,还会让大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具有深刻的理解。颜色具有激发人体情感及传递感情的作用。此种为多媒体、教师、学生三方构建与摸索的新模式,以多媒体为主构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2.合理运用网络技术的措施如今是知识和信息逐渐膨胀的一个时代,仅凭借课堂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明显远远不够,要想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激发课堂之外个性化的学习,为个体和个体间供应信息化的交流平台略显尤为重要,而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恰好能够提供此种服务,相较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具备显著地开放性特征,其能够给师生、生生间的深入沟通提供技术方面的优良条件。大学语文属于需衍生探讨的一门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合理地互动。要想提高语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首先,大学课程应构建网上读书的工程,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语文教学材料选择的篇目皆是经典类名篇佳作,需指导学生对课程加深理解,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多阅读和课程内容有关的文章和书籍。通过拓展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并未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还能深刻的理解课堂内容。如课堂教师讲到《乌篷船》的同时,可以鼓励让学生上大学语文网上对该作者创作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等小品美文进行阅读。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网上博客,推荐一些优秀热门的文章、书籍,拓宽课外阅读活动。大学语文课程建立的网络博客,需要逐渐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热门优秀的文章和书籍,让语文成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课程。在家时的感召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到博客上推荐的新书籍、新文章,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最后,大学语文应建立网络化学习平台,使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建立网络化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对国内及国外或是以往发生的一些事有所了解;上传一些使学生看后感觉受益匪浅的视频资料;并让学生对古今中外名曲、名画进行欣赏,让学生领略学校的美育教育,这样除了能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重点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二)师资力量的加强建设,提升综合素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对创新加强重视的过程中,还需强化建设语文师资力量,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作为组建高校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部分。在保证均衡合理分配学校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年轻的教师,给学生提供诸多相应地学习平台,并构建可行性较强的奖励制度,以此将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性调动出来,使教师为改革语文课程教学风险奉献的力量。在学校引进教师力量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办学特征,这是建设整体师资力量的重点,由于教师契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作为推进学校长效发展的推助器。(三)强化课后活动的指导,彰显素质培养的主题。1.多视野、多渠道记性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语文课外读书与培养人才途径得到拓展语文教师不仅应结合传统的教学原则给学生设置必读的书目,还要定期展开新书的推介活动,将目前文学界的文学新著、学术新著、出版动态等为学生进行介绍,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学生还要不定期地将自己读过的优秀文章进行介绍,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读书后的心得。2.培育配合各个院系的人才,提高素质活动,并给予专业方面的相关指导教研室的教师经过收到诸多次的邀请,兼任学校以及某学院的活动评委,给演讲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社团活动等提供专业性指导。(四)优化教与学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任何教育重心都是人,要想创新语文课堂教学需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将人的独特个性品质与主体精神发挥出来,遵守教学规则,进行课堂教学整体或局部的改革创新,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活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更要改变传统、单调的教育形式,转变教学重心为对学生主观性的强化培养,这样才能完成终身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如今传播信息的渠道众多,使得教师的权威逐渐降低。知识赐予教师道义权威,我国赐予教师职业权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正在颠覆、动摇课堂成为传播信息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场合;另一方面也让获取知识实现技术化、简单化。于是教师在面对职业与道义双重权威失落的今天,他们再也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在一定层次上演变成知识的阐述者,教师知识的优势被明显地消解,传播信息渠道的日益增多,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在《数字化生存》当中明确地阐述:基于数字社会中“个人不会在普通性中被淹没,或是统计人口学之中的子集,网络空间发展探寻的就是为普通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希望之声”。他提倡的口号为“我就是我”,主张个人时代已经真正地到来了。如今学生已经完全能依赖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来获得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获得了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逐渐来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力求探索出完善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系统。由此转变社会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教育的看法,改正学生对于公共课程的态度。大学语文课程需要陶冶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学生的胸襟与视野,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传统优良文化精品的熏陶和感染下,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成为新一代“和谐、高尚”的人。最终让大学语文成为中华人文精神得以传承的关键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3-5.

[2]高纯.“i-”时代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04-107.

[3]刘波.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新校园(上旬),2016(1):6.

[4]许文立.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3):283-284.

[5]易彬.移动信息化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9(3):106-107.

[6]吴铭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75-76.

[7]蒋沈庆,曹燕.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112-114.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7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时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使很多学校的教学课堂充满无限活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老师与学生互动起来,又要提升教学实效性。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老师们想要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就需要在语文课堂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的效率,以此来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天地”。这样做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让老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领者、教导者。

一、让学生们做好课前预习

语文的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课前预习是学生自我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就进行备注或者自我查阅,以此来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读通文中的句子,理解文中的大意。在了解文中大意时,学生们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做好备注,可以网上查收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们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教师们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指出课文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们上课时就比较轻松,教学的实效性也得以达成。

二、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阅读教学也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文章。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要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加以重视,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如果教师们想要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那教师在给同学们进行示范的时候是相当重要的。当然教师在示范读文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一边听读一边思考,正确听出语调语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停顿,让学生们把文带入自己的思考中,形成一个画面。教师们不仅要做好示范读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带入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做好积累优美词句,有利于提升自我价值。

三、学会文中抓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课文中都是有重点段的,有些关键词语很准确,有些重点句子的意思很深刻,对于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要重点引导学生们朗读并且理解好这些关键词语、重点句段,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使语文课程改革得到加强且教学的时效性也得到提高。

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们自由阐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们要想办法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们多关心学生们的心理,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教师们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学会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与学生们交流,这样才能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们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们学会善于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学会让教学方法灵活自如,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其应该是自由且民主的,教师们都是学生们的朋友,是能够指导学生们学习的教导者,千万不能高高在上。与此同时,教师们也要把课堂学习纪律维持好,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保证,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们要加以重视。

五、注重合作学习与角色转变

新课改革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主动学习、生活、做事以及做人,让学生们以人为本,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们达成自己的目标。主动学习的方式就是学生们要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自我查阅以及要对自我学习内容和时间进行规划,从而让学生们可以超前、广泛地学习。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们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时,想要进行尝试却又不太敢的情况下,这时需要教师们的指导,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自我探究,再进行小组的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产生多种解答方案,方可得到结论的共享。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们一时半会答不上来,或者当答案有争议时,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在争论与碰撞中得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们的导师而课下要与学生们成为朋友,注重合作学习与角色转变,是加强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办法之一。

总之,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只有教师们认真熟悉教材的重点内容且精巧设计问题,把控好提出问题的时间且有技巧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小朋.关于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

[2]张海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4):30-31.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9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学习用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师、图书馆、文化环境等等,教师针对资源来源的不同,应进行有选择地利用。

(一)凭借语文教材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一直视教材为课程惟一资源。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但课改以后,它们已不是惟一的神话,教师应该扩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新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编写的内容注意整合。如第二册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第一组围绕“美丽的春天”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一组的学习,学生积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从课外寻找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如春天的美丽、诗歌、曲赋、歌曲等,教师把它们重新整理,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读读、背背,使学生从课本外的资源中领略到春天的美好,这一切激起了学生对春天浓厚的兴趣。课后我发动他们自己找找有关春天的资料。为此,我们班特别开展了一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的队会,用学生搜集到春天的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春天”的会场,在会上学生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有的同学背诵了有关春天的诗句;有的学生绘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有的同学拿出自己拍下的春天的照片,学生们的创造欲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一刻被唤醒。新教材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弹性,拓宽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凭借教材,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拓展了教材使用的空间。一年级教学任务的重点是识字教学。为了激起学生对单调枯燥的生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把生字编成了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句子、儿歌或故事。例如第一册《雨点儿》我把12个生字编成儿歌、句子:“黑夜中,朝天望,太空中,点点亮”,“数不清的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等。学生在饶有兴趣地阅读这些句子、故事时,生字得到了巩固,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凭借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止来自书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课标》提出第一阶段“学生阅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为了激起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师就可利用多种实践活动。我利用队会分阶段地开展了“我爱读诗”的活动。学生刚入学时,为了摸清学前掌握古诗的情况,就举行了第一阶段“我爱读诗”比赛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把在幼儿园或从书本中学到的诗展示给大家。虽然同学们知道的不多,但这次“热身赛”激起了学生学古诗的浓厚兴趣。通过第一阶段的比赛,每天早读、自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背古诗。为此,我又举行了第二阶段“我爱读诗”的活动,活动中平均每位同学会背8、9首诗歌,最多的会背20首左右。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热身赛,那么第二阶段就把读诗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同学会背30首左右,其中有些同学不仅会背,甚至在自己写话练习中运用到古诗。例如张路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刮了一夜的风,早上起来凉凉的,满地都是叶子,真是‘解落三秋叶’。”看似有些蹩脚的运用,但却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的闪现。

(三)凭借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

在学校,有的教师不可能只是一门课的执教者,我在学校就不只是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着写字教师和辅导员的角色,我就利用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得到延伸。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体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通过写字的学习,我不仅使学生了解每一字如何运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等知识,同时还给学生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历史,在汉字中蕴藏着的历史典故及做人的道理,这种熏陶使学生在写好每个字的同时从文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到民族的智慧。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更主要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因而,我常常给学生讲一讲国外的风土人情,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听一听外国音乐,看一看外国的电影,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世界,认识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还反映在各个不同层面,教师只要合理地开发,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对于社区语文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一)联系生活学语文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与丰富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例如清明节时,我校组织去牛驼寨烈士陵园扫墓,在途中,听导游介绍市井概况,市容市貌,使学生对自己的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参观陵园纪念馆时,学生知道了很多有关太原解放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又如带领学生去汾河公园游玩,汾河公园作为太原市一大绿色景观,每天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公园,听着哗哗的汾河水声,看着绿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卉,闻着清新的空气,同学们激动不已,当导游一一介绍园中建筑雕塑的故事、含义时,同学们倾听得非常认真,仿佛他们的思想也随着典故飘向遥远的地方。当他们看到公园四周的标牌广告上的字时,又兴奋地告诉老师这个字他认识了,那个字他也认识,在这“边走边看”“边玩边学”中学生认识了更多书本外的生字,学习到更多课堂中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读书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各种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服务社区用语文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为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上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学生在社区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取到各种信息,并做出反馈,从而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家庭交往、学生学习习惯等,那么怎样利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呢?

(一)在关爱中利用语文资源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第二册《识字》,学习了课文中的三字经后,我拓展教材,把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听后他们很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有的同学回家后,当晚就给爸爸妈妈暖被子,并且在日记中写:“平常都是妈妈给我暖被子。今天,我来给妈妈暖被子,被子里很冷,可想想黄香,我就不怕冷了。”家庭的温情就是在相互关爱中得到了升华,而这种爱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篇10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