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总结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1 10:46:51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1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创先争优
我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时时刻刻关心祖国命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工作的一切事业。积极服从与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自觉遵守各项法规与规章制度,与同事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一心为教育的新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业务学习方面创先争优
把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艺术,不甘于“只做一名教书匠”,争做一名“科研型专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而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才智,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教书,又育人。”不仅如此,我始终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终把养成学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三、在履行岗位职责方面创先争优
本年度我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以及九年级语文集备组长的工作。我深知毕业班工作对学生前程、对学校声誉之重,虽然自己是一名老班主任了,但从无掉以轻心,对班主任工作特别努力与细心,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班级责任制”为手段来细化班级治理,务必使班级事务治理做到既科学又民主,使9.5班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学生的,营造属于自己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内涵,形成“班荣我荣,班衰我耻”的凝聚力与风气。身为语文集备组长,始终引领九年级6位语文教师站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度,学习并运用先进的
教法、学法,不但让自己会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方法和意志,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为此,平时教学中一切从细节入手,备课、集备、听课、观摩;理论与方法交流;命题、讲评、反馈,计划、小结;整体定位、个别辅导、跟踪反馈;整体调研、调查问卷、面对面谈话等等,无一不是平时从量入手,以至于对教学的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操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四、在工作成绩方面创先争优
1、班主任工作方面:9.5班上下两个学期班级量化治理成绩在全校38个班中位于前列,一次被推评为崂山区优秀班集体,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集体;我被评为崂山区十佳班主任;学生李贝贝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学生干部,区级优秀学生3人次;班级被评为崂山区书香班集体,2人被评为读书好少年;校运会总成绩全校第一;苏彬彬打破2项区级、校级记录。公务员之家
2、语文教学方面:获得崂山区优秀课比赛二等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在崂山区首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语文集备组中何敬业老师出过崂山区公开课;语文组被评为街道优秀教研组。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2
大家下午好!
在举国上下迎接祖国六十二华诞来临之际,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顺利圆满地结束了,在此我谨代表教育局向获奖选手表示热烈地祝贺。此时此刻,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感谢教科所领导将这次竞赛活动安排到我县,给了我们举办州级活动的机会,感谢9位参赛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展示了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感谢本次比赛的5位评委,你们专业的眼光和敬业的精神为本次活动增添了分量,也感谢为本次活动的承办付出辛劳的的领导和老师,是你们的大力支持和细心工作,保证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所有观摩老师,你们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时前来,始终坚持参与本次活动,求知上进的举动值得敬佩。
这次全州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9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精英与..中学的学生们,一起演绎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这些课堂以体现新课程、展示新课改为宗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有特色、有亮点,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灵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出了示范。可以说,这次活动为全州初中语文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技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参赛教师,还是观课教师,通过两天的上课、观课活动,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了全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
为了推进我县新课改健康发展,提高我县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从4月开始,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五课”教研活动,先后邀请了..语言专家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教科所教学专家举办中考命题形势专题辅导讲座、州教科教育专家开展教学支持活动和“五课”教研专题辅导,召开了教学现场会,各校以“五课”教研活动为载体,组织了示范课、公开课,开展了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将校本教研责任化、具体化。特别是在今年4月份,我县教研室组织举办了初中各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参加竞赛、观课的教师有300多人,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一年半来“五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我县初步建立了县、校联动的校本教研机制,广大一线教师能运用新的理念,以教材内容为本,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教学,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县在“五课”教研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市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成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值得学习的经验多,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全州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大氛围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大力推进“五课”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3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
现象:有些版本的新课标实验教材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难免将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性”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导致知识型目标和能力训练型目标的弱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无法测量。
问题:这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如何统一所致,在关注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维度的同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不理,从单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单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思:如何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在清晰可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将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才不至于只剩下“呐喊”几句“轰轰烈烈”的口号。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
现象:有些教师上的语文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既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也不让学生朗读课文,而是抓住课文中的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再生现象;学习《竹影》,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画竹与画马的区别;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看大量的《山海经》图片。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绘画课,甚至历史课、地理课,独独不是语文课。
问题:面对一节具体的语文课,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判断教师对语文教材使用的角度是否恰当,不过,如果一位教师一学期的课都是如此下来,语文失去了精髓,将不能称其为语文,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下滑。
反思:那么,哪些是语文问题,哪些不是语文问题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的问题,就是语文问题,反之则不是。
比如说,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对“期日中是否科学”的讨论即不能称之为语文问题,因为学生讨论“期日中是否科学”无非是想借以判断“友人”是否迟到了,而对于友人“是否迟到”,文中有言答得很清楚:“过中不至。”即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友人还没有到来,显然是友人没有如约而至,迟到了。根本不需要借助于外在文本内容的资料来回答的问题,应该紧扣文本,通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无意识泛化,使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陌上桑》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问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道:“好色!”问题:新课标实施后,许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貌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表演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以体验人物的情感本没有错。但是,并不是任何情节都适合表演。这段描写最终的指向是讲述罗敷的美丽,而表演展示的却是观者的垂涎欲滴。所以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罗敷的美丽,没有发现间接描写的作用,而是将种种“好色”的丑相记在了心中。显然,在这里表演起到了反作用。
反思:表演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就会过分强调和夸大运用某种方法,而方法的不恰当运用只能将学习领入误区,其结果势必是教学方法的积极方面难以发挥作用,而消极方面造成的不足则逐渐扩大,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方法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四)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
现象:一位教师上《再别康桥》,展示了几幅粗糙的当年的真实的康桥黑白画面,让同学们体会“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体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看着这些模糊不清的图片一脸茫然。
问题: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无法再现康桥的美丽,精工细作的影视资料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
反思:多媒体只是手段,决不能起到取代文本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恰当运用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理应受到欢迎,但偏离了教学指向、违背了教学初衷的教学手段应该遭到摒弃。
教学手段的本质是为了激发、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从这个角度加以判定,才能够真正理解教学手段的价值,并在适合的时间恰当地应用。
(五)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
现象: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讨论,不做任何分析,不管对错,只是频频用“你真棒!”“你的感受真特别!”“真聪明!”来应对。
问题: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许多教师认为,批评学生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或者用一味的肯定表扬学生,不管学生怎么说,都加以肯定;或者是用模棱两可的含糊语言来应对,即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让学生不知可否。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呢?显然,简单的肯定表扬与简单的否定批评都是错误的,都是只关注到结果的正误,而判断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有效运用策略
微课是一种利用微型教学视频为学生呈现知识的方法,通过微课教师既可以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针对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微课具有实效性高、内容精细、展现形式新颖等优势,有助于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方式与在线学习方式学习更多知识,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利用微课进行高中语文课堂导入
导入环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开展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此,为了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让高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并配合教师教学工作,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认识到微课在导入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找到本节课教学重点与核心,进而使得微课可以更真实地呈现出高中语文课堂知识。例如为高中学生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制作出一个集动态图像、声音与文字于一体的微课,让学生可以借助微课了解到故都秋天时的具体情境,进而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微课所呈现的场景中后,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对本节课所呈现出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理解。
二、利用微课创设高中语文课堂情境
合理的高中语文课堂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习知识,促使学生可以在产生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更透彻地理解语文教学所呈现出的内容,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就应该借助该种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科学、合情合理的课堂情境。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详细分析本节课中所展示的内容,并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从作者角度探究文章感情色彩,进而找出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朝向哪方面发展;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与互联网技术收集与课堂情境有关的内容,并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制出精彩的微课,保证后期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为学生讲授《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课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古人所创作的诗词,因而难以从情感上与文章所呈现的元素上理解本诗词含义,此时学生对本节课古诗词理解效果并不理想。而当教师能够利用微课放映相对凄凉的歌曲,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离别场景时,学生则会融入本首词所呈现的场景中,对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使得高中生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三、利用微课体现高中语文重点内容
只有高中学生能够透彻理解重点内容、扎实记忆重点内容,学生语文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其语文学习效果才会更加理想。因此,笔者建议更多教师不仅应基于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为学生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更需要基于学生发展与教学重点为学生呈现出高中语文重点内容。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对重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就应该采用更为鲜艳的颜色呈现出高中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增加重点内容在微课中呈现的次数,强化学生记忆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也应该提高重点内容清晰程度与规范性,让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将知识印到自己的脑海中,保证知识在脑海中的清晰程度。
四、利用微课拓展语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较为基础,且由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有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得学生在课内学习的知识能够得到延伸与补充,就应该利用互联网收集更多与本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将其纳入微课课程之中,以更为直观、新颖的方式为学生丰富语文课堂知识,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水平。但是在利用微课拓展语文内容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一应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材知识与拓展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学习网络,强化语文学习效果;其二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语文知识融合到一起并合理运用语文知识,让学生不论是在抒发自身对语文内容的感想上,还是在作文写作、阅读分析过程中,都能够运用到相应语文知识,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在认识到微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高中语文知识,保证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促使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刘馨阳.“微课”及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
[2]冯尚财.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5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四、整体展望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6
一、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其相应的模式。语文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生活与作文的联系,给学生以“四多”,这给我很多启发。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当今快节奏大容量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定能给学生更多的帮助。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反向运动”的规律:如果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那么学生的思维节奏可能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废”的格局。事实上,人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过“大容量、快节奏”的操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高效率”是可能的。曾记得有一教授指出,决定智力的不是脑细胞的数目,而是细胞与细胞的相互联系,智力的高低,决定于这些细胞联系的有效性。据他计算,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他说,古往今来均没有人充分利用脑子,即使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星,大脑细胞间的联系使用率也不过在10%左右。这就意味着,人的大脑潜力是巨大的。也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取得比通常状态下好得多的成绩,完全是可能的。那推行“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能的。实施“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加快阅读速度。阅读一篇2000字的文章,留下5—10个思考题,是30分钟的效果好,还是5分钟的效果好呢?实验表明,更多的时候,5分钟的阅读效果更好。也就是说,阅读所费的时间与阅读效果之间并不一定总是成正比例的。限时阅读,往往能将学生的阅读心理调控到最佳状态。
2.提高写作速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给1小时做篇作文,完成率80%-90%;给2小时,完成率75%;给一天时间,作文的完成率大致会降低到50%-60%。也就是说并不是给的时间越多,作文做得越快,文章写得越精彩。
3.改革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二、改教本为学本,变讲堂为练堂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与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必须改“教本”为“学本”;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上,须变“讲堂”为“练堂”。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具体讲:
1.让“讲读课”名不符实。这是教材处理的一种策略,也许有许多老师认为“讲读课”就应当大讲特讲,就要慢咽细嚼。其实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因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并不是太多,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旧有信息量,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操作,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然后稍加点拨和讲解,学生会学得活泼,学得有效。必要时,教师才帮助做些归纳和总结之类的工作。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7
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对语段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忽视读书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课堂上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课文读一遍,有的课文让学生下课读,一篇课文反复读几遍的情况实不多见。此外,学生读书不认真,粗枝大叶,光为读而读,很难达到理解课文的程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生疏,教师在课上对课文的分析效果是很差的,师生双边活动无法展开,更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读课文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读熟、读通,自己概述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把课文读懂了,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往教师独揽课堂,不给学生说的机会,甚至怕学生说错。其实,语文课“说”很重要,一则教师通过学生“说”,了解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程度;二则通过“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说”的话,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不去包办代替。除了课堂上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应开展“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选“笑话”、“名人轶事”、“故事”、“历史趣闻”等内容进行1—3分钟说话练习活动。学生对这种活动很感兴趣,为了使自己说的有意思,都认真准备,平时都留心各种趣闻、报纸、杂志、从而又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归宿
学习语文的基本功能力是“读”、“说”,其综合能力是写作。写作是学生把认识、感知的东西由口头语变成书面语并加以修饰和“练”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强弱。因此,语文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学生写作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初二初三学生尚且写不出来像样的作文,不管题目大小,“两行半结束,内容“少而空”,空洞乏味,文理不通。每年中考学生在作文上失分者甚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写作训练,每节课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命题,题目大小根据时间、内容而定。命题后先让学生审题,让他们说写作的思路,教师调控点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每次布置作文都要给与认真批改。只有这样抓紧抓实,学生写作能力才会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实践措施
一、微课相关概述
微课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微型教学视频,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在网络运营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主学习,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特点:第一,学习重点有效突出。将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第二,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们可以搜索到自己想了解任何的知识。第三,内容简练明确,学生观看一个微课视频只需要花费5-7分钟,让学生便于抓住关键要素。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课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微课模式,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让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具体步骤如下:(一)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将文章中重难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明确本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背影》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根据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亲人之间的亲情。将教学重点内容做成微课的教学内容视频,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握好视频时间,内容最大限度精简化。然后将做好的视频和课堂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本班的微信公众号中,让学生们在微信群中自主探究预习。教师利用微信群和微信留言,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教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二)课堂教学实施。在开始讲课前,根据学生之前在微课中的预习,提问学生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前微课中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分组中要将组内学习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合理分配。所有小组的学生发表完本组的看法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微课视频将答案公布。文中主要描写了四次“背影”,包括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教师点评完让小组成员反思本组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三)课后及时追踪。教师将有关知识点的专项练习上传到微课平台让学生复习。要根据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种描写方法出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要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学生可以在微信中和教师及时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其强化,将知识反复巩固直致充分掌握且灵活运用。
三、实施微课模式后语文考试成绩诊断前后对比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和实施微课模式后的一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实施微课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成绩,如表1。要作用。但是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将微课模式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在文字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荡涤心灵。
作者:惠 婧 申红梅 单位:1.成都电子科大实验中学 2.四川眉山中学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9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1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1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5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5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5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5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5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1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文课总结范文篇10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 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微写作”实践 2023-03-03 10:27:58
统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2023-02-16 09:04:53
教育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的意义与措施 2022-12-05 11:48:18
小学语文诗歌中植物书写的特点及教学 2022-11-25 14:24:2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2022-10-28 09:29:1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2022-10-27 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