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28 12:4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教育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发展

这次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这次会议准备了较长时间。刚才,曲靖市、楚雄州和省交通厅的负责同志,分别交流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希望各地、各部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我省职业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二是目标任务问题,三是政策措施问题。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抓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切实从思想上重视了,才可能在决心上、政策措施上、资金投入上和工作落实上加大力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3项主要任务之一,并于20****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等工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思想认识逐步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20****年,我们将职业教育列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玉溪等地开展了改革试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于20****年12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并出台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今天会议前,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支持政策和措施。7月12日,第16次省委常委会议又专题听取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汇报,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省上下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省已有中等职业学校289所、在校学生37万人,有高等职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10万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分别比20****年底增加了11.6%和17.6%。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仅2006年,全省就投入9810万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资助贫困学生和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近72%。三是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昆明、曲靖、楚雄、玉溪、大理等州市,通过区域内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加强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社会力量办学有所突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5所、在校学生2.37万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得到确立。四是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近10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年培训500多万人次。

从总体上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办学机制、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渠道单一,投入总量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财政投入,导致经费投入有限,部分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建设和发展滞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只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6.4%。二是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仅为0.67∶1,招生比例为0.73∶1,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失衡。要实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必须由目前的37万人增加到50万人以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为1282人,有的学校不足百人,而办学条件较好的曲靖市麒麟区职业中学已达到1.2万多人,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三是专职教师数量不适应扩招需求。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专职教师1.68万人,按现有在校生规模计算还差3774人。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职教师应达到2.58万人(按18∶1配备),还有9000多人的缺口。四是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部分行业、企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责任感不强,对所办职业学校不愿投入,甚至停办、撤消、不招生、改变学校办学性质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到思想上再统一、认识上再提高。

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更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省加工制造水平低,材耗、能耗大,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多等问题,都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在全省近250万人技能劳动者中,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137万人,占54.8%,其中,中、高级技工仅占持证人数的18%,不仅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而且结构也不够合理。此外,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是我国也是我省现阶段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优势所在,但我们与劳动力低成本并存的是劳动力的普遍低素质、低效率。因此,要保持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改变全省劳动力总量供给有余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省的就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足够的技能型劳动者。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文化课是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文化课的教学能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有力的帮助,能为学生的终生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文化课专业课终生教育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实的原因,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就有厌学的思想,文化基础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职校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因而他们往往觉得文化课学了无用。再加上文化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更加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学好就够了,文化课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有少数人建议把有些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删掉,以显示重视专业课、淡化文化课。我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绝对不应淡化,也不能淡化,否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要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文化课必不可少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3月)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良好的精神风貌,端正的作风学风,只有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塑造。现在,一些中职学生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一无所知,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试想,这样的学生能在所学领域走得了多远?因此,要不间断地用文化课教学,滋润荒芜的心灵,开阔视野,点燃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摘要]在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特定产物。为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向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应运而生。在新经济形势下,现代物流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为了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劳动力新市场的需要,冲破物流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的瓶颈,直面行业发展的难题和挑战,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建设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企业调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快步解决行业培训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脱节问题,落实职业培训配合新时期战略经济发展的动态创新,保障现代物流行业优质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持续向上,进一步促使现代物流专业就业前景更加光明和广阔,形成物流专业职业教育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

全球化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全球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发展活跃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战略必然带动中国物流行业的跨区、跨界直至跨国领域的飞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还必须使其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战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职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中,加强针对性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培养、输送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一、中国物流行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实施,对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带来了直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物流业在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一)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思维要有全球视角、战略思想,紧扣国情,把物流行业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加以考虑。以“完善体系、优化网络、调整结构、整合资源、联动发展、一体化运作、价值创造、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构筑起中国面向未来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体系。(二)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第一,至2030年,中国成为世界物流强国: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完善、物流结构全面优化、物流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物流资源全面协同、物流国际竞争力全面增强、物流创新全面突破、物流可持续能力全面改善、物流现代化全面推进。拥有5—8家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级物流企业集团和全球供应链服务企业集团,拥有大量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中小企业群体。第二,至2050年,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物流强国,引领全球物流业发展。第三,至2100年,中国物流业将实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的服务。

二、中职校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1目前农业发展方向几个突出特点

1.1农民市民化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最近出台的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差别的居民户口政策也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决心很大并已着力开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农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而农业变成一项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劳动由职业化农民专门进行。农民进城打工,虽然挣了一些钱,与务农相比即期收益有所提高,但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失和未来长期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特别是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可以说是令人忧心。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联合国承诺,教育投入到2000年占gdp的4%,这一目标到2013年才得以实现。教育投入不足,全国推行撤点并校,由原来的50多万所撤并到20多万所,撤了一半。农村小孩面临着新的上学难,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5.4km,初中生为17.5km。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严重后果,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8年,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直接走上社会打工,使我国的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

1.2农业技术现代化

包括大面积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等先进技术应用,将进一步节约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单产水平,而这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农业生产。

2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当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我国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乡需要的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3个方面涉及人数广,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有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要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大力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树立大职教观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省和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在“率先崛起”战略中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2.总体目标: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初、中、高技能培训协调发展,健全全日制职业教育、职工技能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三大教育网络。“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为全市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内的各类技能培训200万人次。到2010年,我市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比例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15%,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3.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管理职能,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人才需求,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综合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保证毕业政策”,计划在未来10年里,由联邦政府为社区学院提供120亿美元的“革新基金”,让500万人获得相应学位和文凭,以此提高社会生产力;英国的《2008教育与技能法》提出要为所有居住在英格兰、已结束义务教育但未参加第三级教育且未满18岁的人提供全日制培训;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在2008年后的6年内,增加约82万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

引导职业教育专业化、终身化

许多国家政府非常注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断革新的技术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日本政府2008年设立了产学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项目;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实行跨地区校企合作;法国要求职业教育文凭的规范与建立均需企业界参与。此外,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由不同行业雇主参与或组成的行业机构,如英国的行业技能委员会、荷兰的知识中心与澳大利亚的行业技能委员会等。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社会进步等多方面需求,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资格与高等教育资格的衔接互通,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纳入终身学习体系之中。在英国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内,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其他学历教育文凭在适当层次可以互通;在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内,学习者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格衔接;德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获得综合性大学硕士文凭,优秀毕业生可攻读博士学位。

多管齐下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制造的人才支撑系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社会认知偏差较大、管理“政出多门”、系统之间兼容性差、资源集聚效益较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环境、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多元发展的“动力”博弈与形成视角,寻求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因素的“混合驱动”、教育系统的“四轮驱动”、人才多元发展的“内在驱动”,形成职业教育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局面,激发办学主体的内驱力,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变革时代;职业教育;利益博弈;动力机制;三维一体

当今时代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性与重构性。职业教育在这种开放性背景下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鸿沟趋向和缓,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完善,对产业升级、动能转化、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瓶颈”亟待解决,为此从社会、院校、人才培养出发,基于动力学框架,设计出“三位一体”的动能转化策略,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动力升级,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动力学视角的演变

动力概念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上,指能够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各种作用力量,之后被引入社会学等学科,代表某个系统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动力作为一种作用力,由作用点、作用方向和大小三个指标构成。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作用力是办学主体共同推动的力量,作用效果是办学共同体的联动行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生长应该是一种不断演进的过程。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生成。动力作为引导事物主动变化的原因,具有可控性与选择性的双重属性。动力的可控性是指动力作用主体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环境变化决定动力作用效果,这是主体能动性能力的表现;动力的选择性是指“动力作用主体为实现目标会选择最能推动目标实现的目标影响因素作为动力”①。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规律演化的过程,即“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的竞争与协同是演化的动力”②。可以概括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在各项相关活动中将各自的内在驱动力经过选择和控制朝着能够推动各方协同行动的方向调整,从而形成可以驾驭和驱动所有共同体成员们协作行动的职业教育发展系统内在驱动合力。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如何生成?利益是动力背后的机理因素。利益,本就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角逐,无论是竞争还是协同都是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外在行动表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对利益求逐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竞争,与此同时为实现自身利益又形成关系紧密的合作共同体”。③由此,职业发展的生成机理可理解为,职业教育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与协同的作用下,为实现职业教育系统目标,职业教育的动力生成要素自发地形成具有可控性与选择性的动力。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源于各自对利益的追逐而形成合作共同体的稳定结构,动力生成的作用价值在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但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失衡等因素,主体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基于消解矛盾的需要,系统必须及时破除原有结构的束缚,寻找新的替代结构,此时动力将迅速生成并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推动整个系统向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结构发展。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演化。所谓动力机制,即利用系统要素本身的规律性,通过激励、导向、约束、控制的手段,在激发各方工作动力的目标之下,调动系统内各主体的积极性,构建系统主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当然,动力机制需要置于特定的“文化场”中加以考量,能够让其在实然状态下“无为而治”地运行。我国职业教育动力系统同样是由多元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牵制,在经过多方博弈之后达成一种相对平衡的合力。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867年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建立,但真正形成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以称之为近代职业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调整、整顿、充实、改革、完善、提高、壮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经济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职业院校规模与体制的变更,可以把职业教育的动力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动力系统,职业教育的发展精力充沛,基本形成了与普高数量规模相当的发展格局;阶段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动力系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优胜劣汰的格局中博弈并成长;阶段三,即现阶段,正在构建与“中国特色相适应、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动力系统”。④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摘要: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基础相对薄弱,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诉求。江西省应加强高职教育的领导和顶层设计,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

关键词: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会,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2013年,江西省明确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着力实施“七大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途径。如何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江西省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西省高职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通过对全省所有高职院校的各类办学数据和质量年度报告中“积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三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结合对江西省各高校质量年报的深入挖掘、分析提炼,截止2018年,江西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59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64586人,万人以上规模院校10所,5000~10000人规模院校21所,全省专业设置数为365个,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也是全国最早落实国家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政策的省份之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指标要求,总体处于全国高职院校中位数水平,其中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09%,人均月收入为3398.21元,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保持在95%以上,学生发展位居全国中上水平。这些成绩和进步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是江西省一批职业院校努力以国内一流为目标,立德树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贡献能力的结果。近年来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全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周围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布局不够优化、服务能力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已有的对策研究成果尚且不足,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性研究,但没有具体细致的调查,缺乏数据支撑,研究系统性、全面性不够,或是仅集中关注一点,再或是总体泛泛而谈,提出的发展对策和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通过历史与现实、现状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制度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全面、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和评价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江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建立起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补充,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培养的数百万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骨干力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提高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

1.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滞后现状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学校现代化管理,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2.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按照“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完善体系”的要求,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5%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力争达到70%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8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以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训社会各类劳动者达到150万人次。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扫除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