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必要性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3 17:43:08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全设计;公共设施;人性化

全设计是无障碍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最高发展,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周围的公共设施,并对公共设施的易用性、安全性、应用群体的广泛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城市生活的质量,改善了城市生活的品质,甚至可以说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前进。

“以健全的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同样“以残疾人为中心的社会也是不健全的。”全设计的产生正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使一些能力欠缺的人能够和我们一样独立、自尊、公平的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

1 全设计

1.1全设计的提出

马克・哈里森1936年生于纽约,他是“全设计”的奠基人。他在11岁的时候因为事故造成自己的脑部受重伤,在恢复期他要重新锻炼自己的一系列功能,比如行走、说话等等。康复之后,这段经历给他很大的启发,决心通过工业产品设计来体现为所有人的设计,也就是全设计。当时设计界已经意识到设计的目的是为普通民众使用的,但是“普通民众”却没有包括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它指的仅仅是生理健康的使用对象。哈里森结合自身的经历对设计的目的做了改进,它指出:“设计是为所有能力的人”,这其中包括:能力衰弱的老年人、能力不组的儿童以及能力缺乏的残疾人,这是一个设计思想上的突破,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设计理念被称为“全设计”

1.2全设计的内涵与应用概况

全设计是无障碍设计、可接触到的设计、协助型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是从协助残疾人的设计中演变来的,然而“全设计”又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的设计,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每一个人,将产品的使用方式以最简洁、迅速的方式传达给所有的使用者。它一方面关注了社会中的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方便和安全,也关注到公共设施的总体安全设计。这是一个设计概念上、思想上、实践上很重大的进步。

目前发达国家针对全设计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标准已经做了明确规定,它是由各个国家、地区提出并通过立法形成的设计标准规范,这些法规是为了保护残疾人的公平权益而形成的。例如在美国立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人行通道都必须有供残障人士轮椅进出通过的斜坡,马路的红绿灯部分有声音提示,公共室内的设施也越来越多的按照全设计的标准设计。

2 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路灯、街椅、垃圾箱、公共汽车站、商亭、电话亭、标志牌、广告牌、马路护栏等等。它是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以其特殊的功能性分布在城市的大分类、作用和街小巷,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它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公共设施是生活方式的产物,同时也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作为“道具”能否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衡量其设计成功是否的标志。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公共设施扮演着维持城市生命、吸引人们加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角色。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冷漠,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能有效的改善市民的生活方式,增加市民的交往热情,改善人和人的关系。

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设施很少考虑到市民使用的广泛性,不同的人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充分考虑各个年龄层次、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其次,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缺乏总体安全设计的思考,例如:前不久一电影院发生火灾,很多孩子都被烧死,据报道,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后果是因为门是朝里开的,所以孩子越是挤,门就越打不开,最后都在那里遇难。美国所有公共场所的门都是朝外开的,而且开门的把手不是旋扭型的,全部都是宽宽的长把手,不用手,一推就开,之所以这样设计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公共设施设计的总体安全性,并且根据美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法规,所有的公共场所的门必须是朝外开的,而且把手必须是推开的长条型把手。

3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注入全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领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领域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是设计开发的深度、广度都与国际前沿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它作为一门完善城市功能、造福于市民的设计门类在其设计理念或指导思想上应该积极导入更为人性化的全设计的观念。

1)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实现的前提

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体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著名设计理论家巴巴内可(vpapanek)早在1983年出版的《为人类设计》一书中曾指出:“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住在先进国家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而制作的,设计师们无视残疾人、贫困人、弱智者、幼儿、老年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人的存在。”?4?这一观点批判性的指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对象应该包括能力有缺陷的人。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把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放在比公共设施本身更重要的地位,并在构思阶段把使用者作为重要参数来考虑。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出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提高效率,也是展现当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是人类社会向深层次文明发展的保障

与其他很多学科一样,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使用者就会对城市公共设施产生更高的要求――包括除实用性以外的精神层次上的要求。在知识经济主宰的今天,设计更加趋向于非物质性,强调产品的精神需求是它的特征之一。公共设施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必须深入考虑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先前的无障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虽然出发点是关怀照顾特殊人群,但是这种思想下意识的把人群根据功能(残疾与否、残疾程度、残疾程度)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准则和要求设计出对应的专用产品或辅助装置,而这样的专用设施在为他们克服特殊生理障碍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心理障碍,从而使生活在城市里的部分能力欠缺者严重缺乏被尊重的意识和安全感。因此,在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中注入全设计,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走向深层次文明的保障。

3)是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要求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个性与共性共存,个性反映矛盾的特殊性,而共性则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结合的产物,只是各个因素所占比例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别,?6?对于设计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而言,他同样是个性与共性的一个统一体,好的设计不是刻意标榜的设计,而是可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亲密无间的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在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以及部分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结合大众的实际需要,把设计中的个性化差异融入到共性的设计中去。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专门为弱势群体进行设计,因为实践表明这类的设计产品使用率是普遍比较低的而且成本也比较高,相反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健全的人都能使用的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却很高。

4 将“全设计”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

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强调在环境设施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考虑到弱势群体在使用时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并为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

以全设计为依托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突出强调产品设计外形和功能的密切关系。能让使用者一目了然的知道它的功能是什么以及该如何使用,比如公共厕所水龙头的把手,要让各种不同的人开关方便、容易掌握,一眼就知道应该怎么使用。如何使城市公共设施与特殊群体以及普通群体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认知反馈信息,使产品不仅容易使用,而且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别是特殊群体的需求。

5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研究

1)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其实质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设计领域中去。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设计师需要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就能够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有依据的评估,比较不同方案与预期的距离,以及不同方案给不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便利和不足。全设计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综合考虑环境、材料、工艺、造型、使用环境、使用者心理等各种因素,以环境亲和性、使用合理性、使用者心理的满足为开发重点。在公共设施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设计是一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环境资源属性与使用周期性为核心的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针对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这一核心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被解读为:在设计变成最终产品之前,设计者应该全面深入体验其想法和创意,并对设计外观、易用性进行充分的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使用群体和使用周期的最大化。

2)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功能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以最有效的符号语言把产品的使用方传达给使用者,产品应具备简单性和直觉性的特点。

安全性原则。保障使用者在尽可能的少用力的情况下达到使用目的。,前文中提到的美国公共场所门把手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把手比较长,稍微用力就可以推开,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安全性。

平等使用的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是给所有的人用的,如果某些人使用不方便就违反了平等使用的原则。例如,目前公共场所提供的塑料杯,不但没有把手,而且材料又很轻薄,装了水之后拿在手里软软的,成人使用起来都不方便更何况是老年人和儿童,这样就不符合公众对公共使用的工具的要求,因此在杯子的材料上、结构上都应做相应改善和调整。

弹性使用的原则。所谓弹性使用正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有效性应用,它不仅仅注重目前的使用状态,更强调产品的使用周期性和实用性。

总结

全设计并不是完美、万能的设计,但是它清楚的表达出了一种理念:通过新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实用性最大化,并把“信息之美”以最清晰、独创的方式表现出来。???全设计的意义是它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态度来审视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将伤残、老弱等这些人一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体能变化都纳入设计考虑范围,从而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李煜 .以人性为主的全民设计 [j] 2008

[2]王受之.理论文摘[c]2008

[3]冯志.从“精微”到“广大”:公共设施设计对象的延伸[j] 2008,9

[4]刘静.李理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思想与研究 [j]商场现代化 2008 ,5

[5]侯伟 .刘晓斌 知识经济社会的产品设计 [j]包装工程 2005

[6]侯建华 马洁 赵巧香 浅谈工业设计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j]艺术审美批判 2009

[7]方方 .基于通用设计的产品形态之语意可识性研究[j]包装工程 2009

[8]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肖佳慧(1986-),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造型等

the necessity of leading universal design into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xu shi-hu , xiao jia-hui)

(chong qing university , chong qing,40000)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创作性 方法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其三,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控规则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统的分述罗列,而且偏重于各项子系统的分别研究。因此,关系整合与要素分离是二者间又一显在区别。

其四,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而控规则注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主要运作媒界是技术指标和工程问题,理性逻辑是其主要属性。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质决定的。设计即是把各种要素组织进入较大的连贯的整体以达到原先预期的意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是历时态的延续,又是共时态的交溶,以人为本的场所论是城市设计理想和实践中的本质精髓。对于一个具体城市区段来说,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鼓励各种人群活动的合理交织、运动有序、生态和谐,并能给人以愉悦的整体审美感受。城市设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种先验公式的推演计算,每一个成果都是对特定城市或城市区段的独特解答。设计师在情感、智慧和经验的投入中完成理想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各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启动和复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顿悟相交织,而形象则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注重小组合作(cocreativity),鼓励吸纳相关学科学者、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公众参与和认同。

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2.分析与整合要解决一个现实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客观有效的环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其一是指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二是指创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现状分析是要达成对现存环境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设计质量、交通、使用职能、民俗习惯、行为规律、自然条件、景观资源、经济投资计划等等资料。一般而言,职能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是两个重点内容:职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项用地的使用状况与交通系统的联系以及这种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空间形态分析则涉及基地分析、图底分析、视觉序列分析、认识意象分析、类型学分析和空间注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

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直感与逻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和创造的结合,因此必然表现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研究过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断,设计者运用逻辑方法对设计所及的各项要素之间各种因果、并列、互动、权重、矛盾等关系作用判断,设计目标的建立亦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仅仅运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得出具体生动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对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绘,形态的建立最终必须依赖设计者对环境敏锐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直感创造能力,因此说形象思维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设计者可以在经验积累中选择运用各种有效的空间形态类型,如以网格构成的,以开敞空间为中心的,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或是以明确轴线构成的等等原型结构,而当代城市形态所包容的广泛且深刻的复杂性为传统城市形态所无法迄及,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立体网络的叠合结构,它可以涵括上述诸种空间结构原型,但其复杂程度和综合能力则远胜于它们。可以说这是对当代及未来城市设计者的空间组织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项严重挑战。因此,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娴熟的空间驾驭技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整合城市职能秩序的能力。

4.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

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形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维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形态描述方式,它使得设计地段内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它给下一个层次的设计(如建筑设计)提出了由外向内的限定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文本即城市设计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为主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由来、研究程序、现状分析报告、设计依据、发展定位描述、目标描述、设计方案总体说明、各子项系统分析报告、实施可行性研究、建设程序计划、设计准则等。设立专项研究报告是现代城市设计重视理性论证的表现。

设计准则和图形文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谓设计准则是对城市设计客体要素的深入设计提出综合且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对象整体和局部的形态、位置、尺寸和指标等提出制约性的条例,对各可变因素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应的振幅范围。设计准则的制定是城市设计区别于规划和建设设计,也区别于传统形体空间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设计注入了时间维度,它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环境层次的转换提供了清晰的梯级承续关系,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设计准则的制订使得城市设计由理想导向现实的行为,它是城市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有章可寻的媒界基础。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 释]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 人性化地城特色 历史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生态型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和发展生态经济、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等。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按照上述指标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态活动,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必须考虑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并且要体现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最后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绝大多数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就是保护和提升。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从实践经验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是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可行之路。

2 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改造环境,享受自然。在规划与设计城市总体布局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均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出发,人性化设计理念要求对周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为人类服务时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产物,在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首先应该体现对他们的关怀。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特别体现城市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是现代城市对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其中,自然环境的特色包括与众不同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质及生物等自然现象;社会文化特征包括与众不同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特征也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会因为创造者的差别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自身条件优势来发展个性,是对规划与设计者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布局时提出的要求。科学分析的城市的历史、规模、经济、地理等条件,区分优劣,取长补短。

因此,博采众长,重点发展与自身优势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城市是参与竞争的出路,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出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4 历史文化古城

城市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落实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对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应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非常明确的指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区域、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范围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最后,协调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的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着眼全局,在整体范围内进行部署和安排,在空上和时间上对整体进行协调,以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必须设计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规划。要想协调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为主要依据。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的目标,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以城市定位与发展为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第三,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丰富的历史积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时也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就位。因此,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7.

【2】刘玮.论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8.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3.041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袁纪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吉林农业,2015(12):125.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设计;实效;问题;对策

前言

小城镇的特定涵义决定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小城镇上本身居民,还必须从镇域角度统筹部署环境建设服务周围村庄居民,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为此,应该对应于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各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工作。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小、布局散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段的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范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此,采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这种对象层次划分方法比较适合小城镇城市设计,它分别对应了区域规划阶段、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前两个阶段以策略型城市设计为主,详细规划阶段则更多的体现形态型城市设计。这样分类能够明确小城镇规划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城市设计能对下一步规划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其表达的内容也往往从比较抽象或意象的设计概念发展到较为具体的指导纲要。

1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1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

1•1•1空间尺度

小城镇的合理尺度是建立在人与城镇、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小城镇中建筑实体、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尺度关系。这些尺度在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中有很好的体现,如以人为中心出发,依据步行出行的尺度来营建亲切宜人空间尺度。然而当今一些新型小城镇却忽视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尺度运用,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沿街建筑显得低矮,与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极不相称,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因此,必须把空间尺度或尺度体系作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以适应小城镇人口与用地发展的动态应变,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

1•1•2历史文化风貌

风貌不只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过程的反映,它在演进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小城镇独特的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小城镇文化遗产丰富,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不但能避免“千镇一面”,而且能有效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应成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这样才能立足于历史根源,营建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因素的整体空间意向,以及可被感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

1•1•3绿色开敞空间

小城镇规模小,周边被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和水系易形成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种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各自的价值及限制,能合理划定开敞空间,构筑科学的开敞空间框架。因此,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中必然少不了绿色开敞空间,关注这一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将山头、深谷、陡坡、自然岸线、湿地等纳入永久性开敞空间,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引导城镇空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1•1•4空间轮廓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直叙,而应注重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特色分明、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有序而又层次清晰,因而要提高视觉空间品质必然要关注小城镇的空间轮廓设计。从影响因子来看,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研究小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及空间轮廓,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将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由此可见,空间轮廓形态是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必不可少要素。

1•2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效

城市设计在对规划和建筑两大层面的衔接上具有天然纽带作用,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可承上启下,将二维定性(土地性质)定量(开发容量)的二维空间的资源分配逐步演绎成定质(空间品质)定形(整体形态)的三维空间,还可从宏观城镇层面到微观建筑空间层面对城镇进行控制和把握,将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那部分空隙进行协调。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却始终存在影响其实效的诸多矛盾因素,因此,对实际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而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1•2•1小城镇城市设计自身失效

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错误认识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小城镇城市设计概念本身的错误认识,始终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只关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景观的美学原则,抛弃小城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行性和协调性;其二,由于不明确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而造成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由于设计任务的表述草率而造成对具体城市设计项目认识的粗浅。这些对城市设计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发了自身错误的设计方案,方案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从而造成了方案自身的失效。

1•2•2小城镇城市设计未被生效

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有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未被生效。在方案落实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采用竞赛投标或者方案征集的方式,方案评审决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方案的内涵和延续性而过多考虑效果图的美观与否,常常导致优秀的城市设计被错误的决策,无法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属于非法定规划,如果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常常需要通过将其嵌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而这种嵌入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偏差和失效。因此,一些真正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也无法通过规范和法定的程序给予落实。

1•2•3小城镇城市设计效用偏差

一个完整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应在全局性的实施控制和动态管理中才能使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问题而改变局部设计方案。此外,已经确定了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监察机构,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无法整体或准确地实施。因此,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常常由于此类动态监督检查管理机制的不足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一定的效用偏差。

2解决方法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对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而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1树立小城镇城市设计观念体系

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应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观念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政策设计”,在整合小城镇各项系统和各方面问题后形成的物质空间形式应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

2•2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框架体系

城市设计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结构,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不是只针对局部地区的突发性规划,只有这种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才具有延续性,即上位设计指导下位设计,才具有积累性,即相近地块的相互指导和积累经验。同时,这种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不但有利于各局部地块征

集方案时编制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有利于设计方案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此外,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同样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而不只是蓝图式的静止过程。应该增加城市设计效用反馈过程,增加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积累性,以求通过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来最终促进整体效用的提升。

2•3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城市设计的方案编制过程和成果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但其整体的体系框架还是有必要系统化的。正如唐子来认为“一项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往往包括目标、达到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导则作为构成元素”,运用这套整体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组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行动”更加明确,为后期实施控制提供明确的设计控制标准。

2•4创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为了能够让小城镇城市设计实现其预期的效用,必须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层面上。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将城市设计融入到传统规划体系框架中还是具有独立的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城市设计方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小城镇城市设计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2•5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保障体系

构建健全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和专门的城市设计监督检查机构有利于确保城市设计完整地实施。只有完整地实施才能在后期给与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实效性的评价。

2•6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决策体系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决策者必须广泛化和多元化,决策过程施行多层面化和多次化。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面的决策结果,让专家、政府、公众、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人群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选出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施。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众参与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概念界定

1.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某所城市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与利用及其他各项配套建设所展开的综合部署,是空间上的设计与统筹安排。城市规划主要针对人们活动的区域空间并对区域空间的不同部分进行动态的协调,是从宏观层面对空间区域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并为人们各项活动提供所需空间的一项能动性活动。

1.2建筑设计

在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规划完成后,还必须将规划具体落实,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建设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型式、详细尺寸、构造及选材并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如果说城市规划主要解决“面”的问题,那建筑设计则主要解决“点”的问题,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是如何安排各个“点”,使之组合成一个与预期目标一致的“面”的过程。因此,建筑设计是为城市规划服务的,长期的城市规划目标必须通过建筑设计这个具体的途径实现,建筑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此外,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只有做好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

2.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2.2.1设计目标不同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者一般没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其拥有的只是对某个城市发展态势的预测,城市规划过程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其规划的核心是“人”,因为一个城市的最终使用者是城市居民。为了保证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避免“短期”行为的出现,所以城市规划必须着眼于长期目标,如3~5年中长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相反,建筑设计则是根据已经确定的城市规划,将方案具体化并加以落实的过程,建筑设计者应利用建筑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各种建筑设计方案,最终选定某一个建筑方案进行落实。建筑设计较城市规划而言,一般只着眼于微观目标。

2.2.2设计构思不同

城市规划包括物质规划、工程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及环境规划等多个环节,还涉及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的信息量很大,所以该项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甚至几个人就能胜任的,必须由各个专业(包括建筑、工程、绿化、美术、广告、经济、法律等)组成团队并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可以说,完成城市规划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反,建筑设计更多强调的是设计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将城市规划思想和理念恰当的从抽象变为现实。

2.2.3设计过程不同

城市规划过程需要将城市各基本要素进行整合与处理,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分析并加以综合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哪两座城市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各个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城市规划不仅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各方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切忌目光短浅,因此,必须将规划的整体目标置于相互矛盾的系统中,协调处理,使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容易应对。相比而言,建筑设计更多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很多建筑是可以模仿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有限的,如地质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安全性等。

2.2.4公众参与性不同

城市规划考虑的核心因素是城市居民,因此,其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缺少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规划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私人机构没有实力也没有权力提供此类产品和服务,因此,城市规划也是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政府只有让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切实考虑各方利益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为了保证公众对城市规划过程的积极参与,政府必须开拓出顺畅的渠道,使公众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参与城市规划过程,并通过宣传等途径,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行动。与城市规划相反,建筑设计参与者有限,往往只包括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人员,很少需要公众参与,主要是因为建筑设计更多属于私人物品,其产品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配置资源,所以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设计单位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定会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

2.2.5终极目标不同

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并不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其不能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没有终极目标的。因此,城市规划必须理顺城市各子系统之间、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城市真正实现和谐协调式发展。建筑物的位置、性能等都取决于城市规划,所以建筑设计存在“终极目标”,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不是要让它的使用者或者参观者因为它的原创而感到震撼,而是满足人们(居住、安全等方面)实际需要。

3结语

建筑是城市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更要把眼光放得宏观和长远,协调和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这个大框架内,进行建筑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7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建设成为重要问题,道路设计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适应城市建设标准的整体性要求。在本文中将以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准,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切实有效的设计形式。

【关键词】

城市道路;设计难点;控制措施

市政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具体布局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在城市化布局设计过程中分为主干道、次干道等支路体系,不同类别的道路设计其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满足城市布局形式的整体性的要求,要从已有布局现状入手,对道路设计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发现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将道路功能发挥到最大值。工作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对布局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避免出现设计不当的情况。

1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

基于城市道路设计的特殊性,在整个布局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从实际布局现状入手,根据设计难点和控制重点的发展趋势,掌握设计要点。以下将对市政道路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1.1彰显城市特色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其设计要点要适应区域性发展形势。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多元化布局形式为基础,及时对城市布局形态进行分析,考虑到城市化发展因素的影响,在城市道路布局中体现出城市的布局特点,融入城市化发展氛围[1]。

1.2彰显功能特点道路设计对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布局控制阶段,必须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从基础性布局现状入手,适应道路设计需求。随着交通设计形式和浏览布局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化设计过程中必须使得城市道路设计体现出其功能特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的情况。

2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已有设计形式和布局控制形态的要求,在后续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控制形式及设计格局的要求,对其进行合理设计。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在设计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以下将对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路网衔接不当道路设计要考虑到长远经济效益,明确现有设计形式和控制形态,突出设计重点,适应布局体系的整体性要求。但是在整体布局过程中会存在路网衔接不当的情况,严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功能。由于城市道路设计多是位于主干道上,忽视了支路设计和规划,尤其是在贯通性布局阶段,主干道的整体承受压力比较大,对道路后续布局会有严重的影响。

2.2网络节点不通畅对于当前交通布局形式而言,道路设计必须考虑到交通流量、周围路网及车速等因素,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但是在实际设计阶段存在网络节点不通畅的情况,设计人员对实际交通布局形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路段和交叉路口设计过程中会存在网络节点不通畅的情况,、路段和交叉口红线相同,路网节点的交通流相互等待或避让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也造成了道路网络资源的浪费[2]。

2.3横断面设计不合理横断面的设计和交通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道路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会存在横断面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增加了道路设计的难点。另外在道路整体布局过程中,对交通组织、路段和节点缺乏有效的定性分析,导致行车速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管理难度。还有道路功能布局对城市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线布局和设计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车道数和道路功能的关系分析,必然会增加景观设计难点。

2.4特殊路段设计不当城市道路特殊路段的设计主要是以盲道设计为主,特殊人群是现代城市结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盲人对道路设计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当前在城市化道路设计过程中,对盲道设计的重视度比较低,进而会存在设计不当的情况。盲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盲人的实际需求,在现有布局过程中,盲道的设计主要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两种,对于不同盲道布局形式的要求,如果无法及时明确方向,则必然会导致盲人走错路。

3城市道路设计的改进措施分析

基于城市发展形势的特殊性,在整体布局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道路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已有布局控制基础上,探究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引起重视,根据已有控制形式的要求,做好整体布控工作。以下将对城市道路设计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3.1优化节点形式道路的节点设计对功能分区的布局有重要的影响,要根据不同路段的设计形式,了解集散节点和路径转换节点之间的关系,从当前设计现状入手,考虑到现有布局形式的变化结构,优化措施如下:(1)针对性路口设计对保证交通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在路口整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及时对现有的交通政策和控制格局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城市布局和交通规划形式的要求,充分利用道路设计形式,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城市整体发展需求[3]。(2)协调性根据城市道路设计形式的整体性要求,整个布控形式需要考虑到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在交叉布控设计过程汇总,可适当增加车道数,扩大路口的空间资源,保证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时路口也是频发交通事故的地段,具备协调性设计形式,能保证路口和其他路段一样的通行能力。(3)综合性根据道路设计类别和已有布控形式的要求,在后续设计阶段,要兼顾到整体布控形势,对管线和公交站点进行优化选择。用地范围的衡量对城市道路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在后续布局阶段,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应当根据红线宽度来设置,绿化交通岛也可以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4]。(4)应用性对于已有布控形式的特殊性,在保留现有设计形式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对其作出有效的评估,适应城市道路发展形势的要求。此外城市道路的后续设计要适应现有控制形式的发展趋势,灵活运用当地地形,节约用地和资金,做出既简洁又美观的设计。

3.2横断面的合理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布局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后续设计阶段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已有控制形式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员对道路设计形式引起重视。在主干道上要合理设计天桥和地下通道,缓解路面行人流量。此外为了改善当前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适当增加路面宽度,根据车辆的流量,适当增加车道数。在整体布局过程中,可以适当发挥交通调节能力,及时对现有的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当前地形的优势,节省资金投入,保证设计的美观性和简洁性。

3.3人性化设计近些年来随着交通事故数量的不断增加,在道路布局过程中需要做好人性化布控形式,在已有设计基础上,完善布控形式,使其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当前在道路具体设计过程中会忽视人性化布控形式,增加交通管理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设立有效的布控形式,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在后续布局设计过程中,可以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了解受众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布控。使其适应城市设计形式的整体要求。机动车的设计和自行车设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布局过程中可以通过边石高度对其进行隔离,且自行车道同人行道都留有足够的通行宽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3.4安全性设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道路设计有一定的要求,在后续布局过程中必须做好安全布局形式。例如为了防止机动车撞入,要设置有效的圆柱墩,很多城市采用的圆球设计形式,将花岗岩磨光,按照固定的距离进行排列,给人们柔和的感觉。此外是排水设计,在雨季,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的积水情况,要做好排水布局形式,在设计阶段需要及时确定交叉路口的布控行驶,根据施工精度的要求,对实际距离进行测定,交叉口内的各处坡度应基本匀称,并保证排水要求。

4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在整体布局和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对布局形式引起重视,当前结构设计现状入手,考虑到区域性发展形势的要求,选择最优设计方式。此外道路设计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达到理想的设计布局效果,进而适应城市化整体建设的要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青,宋宏利.关于城市道路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辽宁交通科技,2012,09(01):75~77.

[2]张彦军,朱丽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2,12(01):138~140.

[3]夏连明.关于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j].四川水泥,2015,07(13):96~98.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8

城市文明,首先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文脉的延续上,所以,必须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关键词:

文脉;城市公共空间;特征;设计

1基本概念

文脉,指的是将城市内的各种元素联系起来的内在脉络,是在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上布局建筑,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以文脉为基础的城市布局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建筑与环境会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生活于其间的居民身心舒畅;然后是使城市建筑具有人文的内涵,历史的印记,熏陶当地居民的精神.每一栋建筑,皆需通过时空的布局与文脉紧密相连,这样的城市才会呈现出文明.城市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筑的空间比例、形状、色彩三个方面来与城市文脉相承.空间比例,指的是建筑的空间位置和大小,从秩序上与文脉承接,不合适的空间比例,会削弱城市的美观和文化;形状,指的是建筑的状貌,以建筑的外部轮廓来显现城市文脉,不和谐的建筑形状相混,会影响城市的整体视觉和精神效应;色彩,指的是建筑的颜色,一般而言,每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设置,通过最大众化的视觉形式来体现自己的文脉,色彩污染是城市文明的破坏者.城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它也需要通过空间比例、形状、色彩来承接城市文脉.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界定:哈贝马斯从舆论的角度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舆论形成和扩散的场合;奥斯卡?纽曼从社会活动进行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就是大众休闲和消费的场所;克里夫?芒福汀则是从设施的角度来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是道路、广场的聚集地,行政机构所在的建筑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综上,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共同享有的城市物质空间,一边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聚会、交易等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概念,一个虚幻的纸上描述,它是实际存在的,以建筑或者是设施的形式为人们进行活动提供便利.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或者设施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建筑或设施的空间比例、形状、色彩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除了起居,城市居民思维其他活动皆在城市公共空间完成;城市居民自发地进行社会活动,为城市公共空间填注生机与活力,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具有不可分性.然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功用性.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绿地、广场、车站、机场、步行街、游乐园等多种设施,可以让居民进行多种活动,根据活动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划分为交通、休闲、娱乐三种类型.交通型公共空间见文知义,不予详述;休闲型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居住或工作空间内建设的绿地、小广场等设施,供居民进行日常休憩之用;娱乐型公共空间要是指商业娱乐中心,供居民玩乐、购物之用.最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公共”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必须容易进入,具有开放的特征,可以容纳各个阶层的人,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只要遵循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便可以在公共空间自由活动,实现自己某方面的需求.

3文脉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

3.1文脉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首先自然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必须考虑的要素.所谓城郭建设必须“因天时,就地利”,这是说城市建设必须顺自然环境而为.自然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制约作用,却也能够使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虽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人工能够完成巧夺天工的环境构建,但只有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势利导,才能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区域性价值.比如,成都的水井坊.其次历史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延续文脉的必然依据.历史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体现在它不仅限制公共空间的设计,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公共空间建设呈现出区域文明.经过漫长的发展,不同的地域自然生成不同的历史,只有依据地区发展历史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才能使活动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区域独特的文明.比如,伦敦在19世纪所建的万灵教堂.然后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文脉特征的重要因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会在无形中生成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留着人们思想的轨迹,人们思想的变化,也会体现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变化上.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会沉淀着当地人的精神.比如,在中山造船厂基础上改建的中山岐江公园.

3.2城市公共空间承载文脉

作为城市的脸,城市公共空间反映着城市的品质,城市的品质即城市的文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明的载体,科学地进行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归属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通过形态、色彩、比例等细节的雕琢,城市的文明跃然而出,城市的个性毅然独显.比如,西安的大雁塔文化广场,以大雁塔为核心,设计了里坊以及相应的活动,成为了盛唐记忆的标杆,对于展现西安文明底蕴,激励当地居民的精神,提供感情皈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对文脉的承载,不仅体现在总的规划上,也呈现于某个具体的公共建筑.这种建筑是历史的沉淀,城市的光辉记忆,对于体现整座城市的价值、弘扬城市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重庆的解放碑,是重庆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证明,从抗战到解放,重庆无一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角色,解放碑就是这些重大事实和不屈不挠奋发精神的凝聚.

4以文脉为基础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4.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首先,是文脉为基础.在设计时,必须广泛收集地区的文脉信息,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文脉为主线,将之转化为空间要素表达出来.既要保持文脉的原真性,运用与文脉相符合的材料与,选取符合文脉的比例,体现文脉的精神;又要与时代相契合,以文脉为基础建构城市公共空间,必须与时代紧密相连,运用时代的要素进行表达,才能与当代人的思想形成共鸣.其次,是遵循公共空间的建设原则.其一是整体性原则,不论是公共空间的总体格局,还是空间中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应该考虑到这种种因子,使其构成和谐的整体.其二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文明底蕴,公共空间的设计自然也就应该有不同的主题和形式,不能东施效颦、一概而论.其三是可持续性,城市文明具有时代的印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可持续性纳入考量,为将来留下发展空间.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措施

4.2.1贯穿过去与现在,做好时空的连接

首先是延伸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核心理念.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不应该一举推掉旧的设计,原有的并不完全是糟粕,它承载着文明与精神,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剖析,解读出布局、材料背后的思想,然后将其结合于新的建筑手法中,实现对文明的传承.其次是延续地域空间特质.对城市特色的认知,往往第一印象都是从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始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公共空间特质,对城市进行重新构建时,必须要延续这些公共空间特质,实现地域特质的的延续,因为这些特质是区域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习惯相协调的结果,没有特殊原因,不会发生巨大变化,对其进行因袭,是对事实的尊重,是对当地居民精神的传承.然后是重塑空间秩序与功用.建设新城市,建设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不同时代的重塑,无论是是环境还是人文,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构造,把时代的要素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不能一成不变.以文脉为基础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重塑,需要协调现在的空间秩序,合理安排建筑布局,通过全新的设计元素,展现空间特质,在规划商业区域、布置休闲设施时,需注意与技术和经济相适宜.

4.2.2合理设计空间比例,充分融入人性

空间比例作为城市设计的元素之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中不可忽视,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比例进行准确把握.以前的空间比例,多以小尺度来体现公共空间的舒适与亲切,随着人口的猛增,小尺度被大尺度所替代,割裂了文脉的连续性,失掉了原来的人性化感受.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在建筑的高宽比方面,以人的心理感受能力为依据.一般来说,能够全貌看见对面的建筑或人的活动时,街道空间能够带给人安全感,芦原义信认为,二十一米至二十四米的街道宽度设置是最佳距离.而建街道宽度同周边建筑的高度比例,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当dh值小于一时,会产生压迫感,当dh值等于一时,会产生周正之感,当dh值大于一小于二时,产生亲切感,但随着比例的增大亲切感减弱,当dh大于二时,则形成空旷感,所以,最合适的dh比例,应在在一到二之间.其次是在大空间之内塑造小空间.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想要将dh值保持在一到二之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人的心理感受,必须通过小景观的设置,在大空间之内塑造小空间.在节点手法的运用下,塑造空间亲切感,延续城市公共空间文脉底蕴.

4.2.3进行科学的色彩选择,延续文脉

首先,分析文脉色彩.进行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必须对文脉的色彩特诊予以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之后把某个或某些色彩特征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这是色彩设计的基本,是文脉延续的必要步骤.在分析时,切忌带入过多的主观意向.其次,明确色彩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搭配.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色彩选择,必须明白色彩的逻辑关系,在色彩的合理搭配中凸显文脉色彩.在文脉色彩配置中,既要对建筑、景观与色彩进行科学调配,也要保证色彩发挥的是积极功用.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其间融入文脉,可以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具内涵,形成个性,更能使居民受到精神的启迪,所以,设计者应在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措施,科学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文明城市.

作者:董鹏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景观生态也面临着极大危机,现阶段我们必须要重视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其工作重点是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城市道路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是联系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基本设施,同时城市道路空间组织也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

二、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概述

景观生态化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的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

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来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型园林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它的基本要点就是生态量以及系统恢复力,生态型园林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特点,必须要符合当地的自然规律。

(1)4r原则。“reduce”节约使用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次的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将回收的材料以及资源进行再次利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

(2)设计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人类的活动是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干扰,生态的设计一定要把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然后采取一定的设计措施将自然系统的物质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能量要尽量的循环,维护了场地的自然过程以及原始的生态情况,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最小干预最大促进。最小干预的设计原则:“生态补偿设计”,减少负干扰的设计就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设计,而减少负干扰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过程,能减少负干扰的设计就是“生态补偿设计”;设计中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采取比较简约的设计方法,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能源,控制维护所用的费用。

2. 生态景观设计

(1)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以及文化,同样的,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不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差别都非常大,不同城市文化都能给人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来,因此,在进行一个场所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应该就当地的文化以及历史融入到设计工作中,给以生态设计一定的文化底蕴。

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是古人就懂得的原则,在设计中,要使用大量的建材以及植物,这是生态化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地取材可以节省一大笔的运输费用,还能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充分的利用当地材料,还能创造出更加朴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设计作品。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同时也能对地方物种起到一定保护的作用。

(2)采用简约手法,以最小的损耗满足人对景观的最大需求。

将原有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景观或材料加以保留。城市环境中其实有些建筑物以及设备都是可以改造加以继续使用的。在设计时可以考虑将它们作为新景观的一部分,这样,景观改造完成后,人们还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该区域以前的一些情况。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将废弃的一些设备及构筑物经过处理改变成为景观区域内的雕像或其他一些设施使用。可以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也可以赋予其使用功能。一些废弃的楼板或者是钢架子我们可以改造成凳子或桌子之类的;建筑物的框架体系可以创造性的设置成为植物的爬架。其实,大多数的废弃建筑物在经过处理以后,在景观设计中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处,还能够再次利用起来。有很多情况下,场地原有的物品可以利用本身的形体结构改变成新的景观结构。

简而言之,生态景观设计不仅是使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更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必须考虑的方面,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直接反映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的道路是构成城市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的整体道路的设计规划与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水平密不可分,有了生动灵活的道路,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污染的问题,这样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城市。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建设要倡导生态设计,体现我国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整个生态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是一个综合努力和具体实践的过程。

三、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方法

一个运转协调良好的城市中,城市道路必定是发达而完善的,这同时也就注定了城市道路所占城市面积的绝大部分,不管人们工作性质是什么,每天都必须跟城市道路打交道,城市道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故在城市建设规划初期,道路的合理安排是必须的。就像一栋好的建筑物离不开规划时期好的蓝图一样,城市道路的布局发展延伸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生态化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首要就是道路自身的条件。

1.综合城市规划设计

在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初期,必须要考虑到的是综合整个城市的发展和道路状况加以分析设计,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既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后来城市的进一步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一个运转良好的城市中,城市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是完整的生态设计应同时考虑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放松,这也是生态设计的重要着力点。生态观念是道路景观设计时候必须加以考虑运用的;而同时,更要将这种生态型理念加以表达和显现。从宏观上,生态设计的思想理念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长远设计理念。其实,在整个设计中,诸种因素如设计、自然、环境、人等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合宏观因素。生态技术、生态形式美等因素是当前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2.根据道路本身特色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明确不同道路的不同功能,针对道路的不同,景观生态化设计也应该相应的改变,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和不用地区的地理环境,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在道路景观设计上应该合理地加以利用,体现各自的不同的特性。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为了主要交通服务,一些道路,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等应该合理的利用其地理上原本就存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设计一些与大自然统一和谐的风景,使得道路和风景浑然一体;这样使得行人车辆在行走之余,更能感受到整个城市的人性化环境。

3.不同的道路运用不同的生态设计方式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注重不同类型路段景观带的绿化设计。对众多机动车产生的废气噪音、光污染等存在于主要交通道路上,可以采用水土结合的方式加以设计。景观设计选择的植物要充分考虑到其生态效益,比如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等。现代社会的绿化要求的是立体绿化,不仅仅包括在道路沿线栽植大量的乔灌草木,提高绿化率,而且从底层到高楼屋顶都装扮成绿色空间形成散步道连接的整合的绿色空间。另外,有效地利用地形是道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利用有限的空间对城市道路最大限度的生态化设计,成为绿色廊道。因为道路的生态化设计直接构成和影响城市生态化系统,影响着整个城市社会面貌。增加人工建造的绿地,在城市道路生态设计中,从而使得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环境建设更为稳固。而在高速路生态化设计中,沿途和外侧也应该加大绿化带的宽度,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这样才能为好的路段廊道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景观生态化设计,重点应该放在中央分隔带上的立体绿化培植设计,不仅可以使得景观设计充满活泼感和灵动感,而且这种设计能减轻驾驶员的疲劳。从而达到更为人性化的生态化设计。

4.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1)当地的自然资源

“当地的自然资源”通常指的是大量的地方性的建材和植物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代,由于交通技术的限制,一般都采用当地的资源如石材、木材、砖瓦等。使用当地的材料,不仅可以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以及相关花费,还可大大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相关运输路途中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运用当地材料的设计作品更能创造出朴实、浓郁的地方传统风格,令人产生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2.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文化作为历史的投影,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世界上不存在超越时空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即使同一民族,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自身的运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呈现出各异的特征。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景观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四、结语

道路景观从直接方面看,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是,从间接方面看,其对特色城市的形成,对社会和谐的促进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其作为城市最大的基础设施的优势作用,必须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黄光宇 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8年12期

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 2001年06期

城市设计的必要性篇10

1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 功能 形式 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它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这里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1.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如黑川纪章所参与的西柏林南佛特烈地区再开发国际邀请设计竞赛,就是通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协调与连续,使该地区的再开发实现了与十九世纪柏林街屋的共生。 1.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的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从单体或建筑群等微观层次上指导着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微观物质形态。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形体空间设计,这既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明显的重合,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学者王建国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的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层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的重要环节。 4城市建筑设计的支持策略 4.1建立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互动 当前规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差距,即城市与规划的脱节,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问题。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具有清晰明确、便于操作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型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角色,在这样的指导约束机制下“,恰如其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融合,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合理控制和指导。 4.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4.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3.1公众参与的意义。首先,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也理解建筑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第三,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帮助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p#分页标题#e# 4.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因此,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