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3 06:15:32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法治教育论文

法治教育论文篇1

制约和监督机关监督这种权力体系的运行。总的来说,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服从和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群体意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虽然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因为法制体现为静态的名词,法治体现为动态的动词,所以在本论文中法制教育通法治教育,本文中用法制教育来表述。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三、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四、结语

法治教育论文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要求的。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定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由其所处的时代条件下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者等多方情况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教育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因素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地产生了深刻的变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亦要求必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体的思想实际,坚持探索和创新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最大化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机。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为我们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同时西方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向我们渗透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也使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新媒体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开辟和占领的新领域。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可供利用的丰富资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吸收、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来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原则

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代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一些现代社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义,同时要树立做法人性化、过程主体化、目标为人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增强方法的亲和力、过程的凝聚力以及结果的影响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标。

2.互动共进的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的互动共进就是教育主体双方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并努力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要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尊重和利用主客体平等互动的原则,促进教育主客体的角色交互,扎实地推动互动交流的实际进程,以形成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有效疏导和监管,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

3.“灌”“渗”并举的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效性原则要求摆脱传统的流于形式空泛的灌输式教育,转而将有效灌输和全方位的隐性渗透结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同时也要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受教育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弱化或消除教育对象的抵触、反感情绪,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内在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4.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

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技术载体,又是存在空间,还是服务对象。”因此,坚持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具体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它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该从改革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手段这三个方面展开。

1.强化教育者的系统性思维,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观念决定方式,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所谓的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应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被动思维方式的,是一种兼具人本、发展、超前意识的系统性思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首先要求教育者坚持人本教育观,转变教育主导的地位,放眼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树立教育主体双方的平等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倡导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次,要根据他们所处的教育阶段和教育环境所特有的身心特征、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等情况,并留心和关注他们思想、行为的新特点,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预测和关注其动态发展,及时有效地采取突发性、群体性的危机干预的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有效实现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环境和人文关怀。

2.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多边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口头宣传,但长期以来这种口头宣传大多仅停留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灌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我说你听”的模式。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特征,赋予参与教育过程的施(教)受(生)双方以同样的主体地位,以多边互动的活动方式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致力于提倡“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与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同行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而在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受教育者,适时运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地进行反馈和建议;同时也要注重“身教”,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力量,用实际行动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各种渠道或以不同的教育载体,打造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教育者在平等的互动、切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逐步实现内化。

3.坚持教育活动的“灌”“渗”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法治教育论文篇3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引导其正确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促进法制秩序的建立。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渗透、促进、相辅相承。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统一性,在教育的方向上具有相辅性,在教育的内容上具有相关性,在教育的方法上具有互补性。

(一)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列宁曾经说过:“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要想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教育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青年,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法制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追求公平正义。这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都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二)教育方向的相辅性

法育侧重法律教育,德育偏重道德教育,虽然内容有所差异,但是在教育的方向上,二者是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法制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树立法制观念,做一个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完善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教育方向上,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对法制教育进行指导,二者相互辅助、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教育内容的相关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等,其中法制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加强法制教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价值导向的作用,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带来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诚信缺失就是其中之一,诚信教育既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方法上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偏柔性的教育,法制教育侧重偏刚性的管理,前者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来约束人的行为,是一种自律。后者强调法制责任的承担,是一种他律。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国际环境,价值取向多元化问题逐渐凸显,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来教育引导约束人们是很难办到的,刚性的法制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法制教育也应加入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元素,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二者相互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很好的完成育人目标。

二、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道德和法律是一个人成才所必须的两项基本素质,在高等院校里,教书育人,既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要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紧密,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的,但是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很明显。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正处在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说明我国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健全,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也为今后的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校园里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互相攀比、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物质轻视精神文化等等,都影响着一些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功利化,物质化,有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他们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更有甚者不惜触犯法律。

(二)缺乏法制教育传统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法治被人治长期代替。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我国便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国以后相当长一部分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忙于政治,此后又经历了的冲击,直到党的十五大才明确提出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法制教育也很缺乏,法律意识很难深入人心,法律信仰难以树立,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往往偏重德育,而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想用德育来完成法制教育,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在大学里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制教育也只是占其中的小部分。对于之前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的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仅靠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很难提高其法律素质,更别说法律信仰的树立。而且这门课程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让非法学专业的老师来对法律知识很零散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无疑是给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打了折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四)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法制教育在大学里不仅重视不够,而且教学方法也很单一,大部分只是重视理论的灌输、课堂的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难应付,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考试也只是老师划范围,出了考场就忘记了。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就无从树立。这种知识性的灌输式法制教育方法也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如何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内在的思想规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法制素质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转变教学理念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重视不够。在大学教育里,一般比较重视德育教育。要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对这种教学的理念有所转变,改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切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其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必须加以改善。积极推进法制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而慢慢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仰,引导大学生追求法制精神,追求公平正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法制教育一般缺乏实践性,较多的局限于课堂的法律知识的教授。这样不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往往事倍功半,差强人意,这种灌输式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必须加以改正。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理论的传授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期间,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一些法律问题,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教育了学生怎样使用法律,这就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的实践性很强,除课堂教学外,法律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请资深法律专家现身说法,以及模拟法庭和组织社会法制宣传等等。引导大学生学法用法,让其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

(三)加强教师相关素质的培训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相关的素质。大学的法制教育一般主要是由非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来教授,而老师的法律知识也相对比较缺乏。越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越是需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的老师来教授,让思想政治的老师来代替,其教育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之前,必须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老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这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法制宣传

法治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角色扮演;案例;社会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这一教学理念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或案例相结合,打造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构建灵动性、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角色扮演,协调人际关系

角色扮演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模式,它使学生置身情境中,感受整个故事所传达的教育价值。例如,部分学生做事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领会到其中内涵,在班级中与同学和谐相处。例如,在讲解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同窗之谊”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剧大纲表演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晚自习课上,同桌二人由于开窗问题引发斗嘴,一个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另一个怕着凉感冒,双方为此僵持不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同学请病假多日,同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便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感冒药送给他,两人重归于好,也懂得了同学间要互相谅解。从一件小事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思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态度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在集体中有所改变,为他人着想,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成为受欢迎的人。之后,学生还从学习、娱乐等其他方面进行情景演绎,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了自己的感悟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故事表象挖掘出其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本质的思考,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素质培育的平台,自由发挥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教师要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指正,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取案例,升华价值观念

教学目标是抽象的,但其实现过程是具体的,提取生活案例教学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要兼顾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出发理解教材,提高学生对这类话题的参与度,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交往礼仪”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世代流传。在对课本内容学习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们围绕“古今之礼的变化”展开讨论,教师提示古时春节拜年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礼,除此之外跪拜也是很常见的,如今春节见面只要问好即可。学生对此了解较多,纷纷积极发言,提出官场、朋友、师生等多方面的交往礼仪表现形式。教师提出“程门立雪”的成语,学生都听过,但不了解细节,教师为学生解读其中尊师重道的礼仪,并告诉学生礼仪的简化变迁越来越倾向于尊重人性,意味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进,而有些礼仪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引导学生要将传统美德继承发扬,做中华美德的传播者,在生活小事中践行良好的礼仪。当下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广泛、多样化,无论是历史故事、身边经历还是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案例探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三、社会实践,丰富多元情感

课堂授课方式有时空局限性,教师要打破时空格局,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走到户外,利用实践活动架构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真正意义上实现回归生活、增加情感体验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规则守护校园”时,教师结合校园实际,从遵守校园规章制度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在课间来到校园,用实际行动向其他同学宣传规则守护校园。课间时候,学生们分成小组分散在校园各处观察,有人在校园内吃完香蕉随手将皮扔到地上,一位同学就上前与他攀谈,该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将香蕉皮捡起扔到远处的垃圾桶内。其他学生提醒大家不要在楼梯口打闹、禁止胡乱涂鸦等,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如在校园内多安置垃圾桶,将文字规则改成图画更能吸引人注意等。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更懂得了从自身做起规范行为,进而向他人宣传正确的行为方式,为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可见,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深入理解,教师就可以大胆鼓励或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实践,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所感悟后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从课堂初始导入到知识复习,要将生活气息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重视生活教育理念,让课堂生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协调人际关系,通过讨论案例升华价值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多元情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云琬.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5).

[2]张平俊.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温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

法治教育论文篇5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得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各项阶段性工作中,大队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指派由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大队长负责,并由大队教导员牵头,各中队负责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经干的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进行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民警对依法行政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自支队统一分期分批有序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和考试后。鱼峰交警大队以“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一是规范路面执勤标准。以大队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对民警进行执勤动作、普通话、日常执法用语训练和交通疏导、纠正违章等业务技能培训,做到疏导合理,站位得当,纠违行为正规。二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大队建立了民警个人《执法考核档案》和电子执法台账,对民警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执法责任主体,对有过错案件逐一倒查,严格追究责任。同时,由一名副大队长兼职的法制员,对大队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广大民警依法执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了良好执法形象。

2、加强内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在认真搞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基础上,对民警进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以增强违法处理民警的责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务的协警员,确立了驾驶员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通过法制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认真进行盘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树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多年来,交警在道路执勤中,少数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纠正和处罚道路交通违法,对人不对事、感情用事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同样的交通违法,当事人经济条件也相当,处理结果不一样。暂扣车辆、证照不开凭证,扣留的证照私自保管,导至当事人东奔西跑,找不到地方处理。

2、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为谁执法?这个问题有的交警至今还在含糊不清,以至他们在道路执勤、执法工作中抓不做重点,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参与者纠缠不休,费了不少口舌,牺牲了大量时间,,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业的一辆非营运小客车忘带行驶证,执勤民警的确又清楚该车有合法的行驶证,该车系市内短途行驶而确有急事,就不要逼着驾驶人非倒回去拿证来才给以处理不可。外地车辆走错了路或停错了车。又如,一辆核载五座的小客车超座1人,核算起来是超过20,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按客运车超员20的规定处罚显然就不够公平了,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公安交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处处多为民着想,多为民服务。从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确执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上,对营运性客车严重超员、对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货厢载客,对无证开车、“黑车”非驾、弯道超速、超车等等这些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上限处罚,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能够把公平与正义准确的付诸于实践,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者对执法交警的一些误解和不满。比如,有两个驾车人出现相同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被执勤交警查获,按法律规定应处200元罚款,但张三是企业老板,经济条件很好,200元钱对他来说毫无半点影响,而李四是下岗工人,每月仅靠400元基本生活费维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张三拿出的200元钱显然价值悬殊就太大,所以对张三处罚200元、对李四处罚50元都属于执法上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不平等。过去在道路执勤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理解的群众弄得交警很难处理。

4、增强交警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过去,交警在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虑单一的保畅通、保安全多,对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况、企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得少,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交警工作的最终点和落角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进一步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民警养成不拈轻怕重、不损人利已、遇到困难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诿、勤奋好学的好作风,进一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保障民警文明执法、礼貌纠章、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一以贯之,尽心尽职完成好各个时期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坚持社 会主义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是我们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中边学边用,边领会边整改,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水平,推进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真正把促进执法公正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做到严格执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__*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法治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8-04

从1980年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文件明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其间正好二十五年。尽管时间较长,历经艰辛,但总算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重大进展,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政策规定仅仅属于政治行为,它虽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制度化,但并不等于学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已经建立,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成熟的标志。目前,在一些学术领域并没有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至少有三条:一是自身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二是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学科丛林中确立应有的位置,进而获得社会学科建制的普遍承认;三是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发挥功用,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则为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形成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合法性来取得学术合法性进而获得社会合法性,在学术界获得学术与学科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理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小单位的理论问题,而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厦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做过许多努力,并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最为突出的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分别提出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梳理和创新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由此开始,日益重视,不断取得进展。然而,从科学性和学术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应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队伍新生力量的加入的机遇,高度重视、大力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基本理论建设成就来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品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和服务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切入:

一、基础理论

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开始,就提出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什么?归纳起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说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些说法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打算建立自己的基础理论。如目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态的著作,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很少见到。由此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无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无法确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或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和规定是正确的;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科学体系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也是不周全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研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应当是两回事。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理论等。这些问题须深化研究,由此获得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基本问题

每一门学科及其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暂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它的基本问题。广义上,基本问题可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涵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等都是基本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生、类型、价值、属性、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涵义、边界、定位、规范、共同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基本要素,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目标、内容、方法、任务、途径、规范、体制、评估、生态等问题。其中有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各个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主体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中,首先要研究那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学术理论建设中的基础性、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立足点、价值所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

三、基本精神

任何文化类型都有基本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事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它有一些基本精神。思想政治的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的精神约束和导向功能,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之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具有

个性特征,具有变动性,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它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时空超越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志。在当今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时代,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特别必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正是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的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小知识单元,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象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符号意义。鉴于核心范畴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深化研究核心范畴。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应有一个根本的范畴,作为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诸多范畴,把哪个或哪一对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尚无定论。有的把思想与行为作为基本范畴,作为逻辑的起点。把两个范畴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辩证法,又无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当然也不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思想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心范畴和根本范畴。

五、基本特征

每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特之处,包括这门学科特有的对象、规律、知识、理论、符号、方法,甚至是特有的语言、规范、风格,还有这项工作或学科的“当家本领”,这些是构成该学科特殊性、特有性、专业性的必要元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缺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不强,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学科和社会认同的一种重要制约因素。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照样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这些人员本身的努力以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弱有关。其实,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虽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要职,实际并不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学科一样在于独特的科学性;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功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人民性(或正义性)、理论性(或思想性)、说理性(或说服性),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说道理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六、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交流”,即“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是通过思想交流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指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一种相互平等、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合作完成的过程。从苏格拉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增进了解、实现共识的基本方法。总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指出基本方法是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民主”,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同志式的)、气氛轻松、有来有往的状态;“说服”,则是指用道理服人,以真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或以势压人。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其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在于“交流”。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而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这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学习是个体内部自身和个体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团体学习是团体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学习是组织体系内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内个人与个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观点交锋。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没有组织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组织学习,尤其是无法开展激发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无法生产创造性成果。

七、历史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知识和思想的丰富宝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又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先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后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总体上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事实进行考察、研究和反思,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任务。以史为鉴,不断反思历史并从历史反思中获得智慧,从历史中发现和揭示规律,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和理论史研究的目的。从古希腊文化到全球化思潮,从孔子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除了写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外,还应写成“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解放史”,等等。

八、范式

“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学术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提供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范式,而且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范式。根据库恩的说法,“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回答自己的范式是什么,而且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范式的变化及其意义,还应当提供对科学研究、认识与实践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

九、经典

经典是一种典范性、权威性的文献,经过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反复阅读并获得智慧的载体。一般而言,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有经典产生和经典存在。阅读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文献,如《理想国》(柏拉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古田会议决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二是经典案例或范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案例,如三湾改编、、干部“三同”、真理标准讨论等,乃至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总结和研读的范例。库恩非常重视范例,他指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这是我现在认为本书中最有新意而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中的核心内容。”范例是理论表述相对应的经验解答,它本身蕴含着科学原理,又以经验形式告诉人们,对于教育或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经典诉说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逻辑力量,传承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智慧,而且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和信心,对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

应抓紧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的研究。

十、方法论

祖嘉合指出,方法论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另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相孤立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了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关于方法的理念、结构、历史、发展、运用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事实、知识和学科)特有的方法,不是能够简单地从其他学科拿来就用或简单转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方法,而关于相应的理论即方法论,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用哲学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提、条件、实践、现象进行透视和解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超越。孙正聿指出:“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他认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或反思,属于哲学反思,既是十分困难的,又是极其深刻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普遍性知识和先进方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社会、历史、系统等观点可以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双方合作完成;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它置于社会中进行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等,从社会大环境中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从元理论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中的深层次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依据和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法决定研究方法,进而影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把握。第一,提高认识,强化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要依靠主体力量,要有一支为之奋斗终身的队伍,这些人应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具有较高的主体性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有自己的独立品格,由此应有主体意识,即学术意识、学科意识和学科主体意识。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自觉,认识其必要性、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二,遵循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依照学科范式的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运思科学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元理论思维与研究是值得运用的方法。第三,制定规划,强化推进意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断推进这项工程。第四,组织力量,强化攻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工程,应组织学科集体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实现突破,获得重要成果,实现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2]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7-20.

[3][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68.

法治教育论文篇7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法治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冯定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认识论

对于冯定的思想,学术界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这些研究都未对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进行系统阐述。显示出今天研究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冯定简介

冯定(1902―1983)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活跃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理论战线上。从30年代起,就用“贝叶”的笔名在上海《自修大学》等进步刊物上不断发表关于哲学和青年修养的文章,并翻译苏联的著作,使当时许多处在徘徊和苦闷中的青年受到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生著作繁富,代表性的有:《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及多篇总结学术经验教训的文章[1]。他的著作中对人生目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等的阐述对今天提倡精神文明仍有着十分宝贵的启迪。

二、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括为:分化与综合的社会化教育方法就是指“分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向个人思想各个领域深入,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彰显其引导作用;综合指与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独出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指把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和哲学理论的综合应用;社会化: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的气质自化,德器自成,形成一种自有素质,使之可持久产生教育与引导效果。在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含的这三个层面是对三者的统一,可概括为渗透、整合、综合三个层面,是通过制度环境渗透的统合,进而优化个人思想境界。”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益僵化的时候,冯定率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即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2]。努力把握现实世界中“真实人”的需要和欲求,保证教育素材的鲜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思想品格生成的各个环境因素应保持同向性。冯定分别研究了各个因素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因素后,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向各个因素渗透,分别细化不同因素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精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会被教育对象接受。冯定以生活世界为蓝本和承载,面向“真实的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着力于生活教育情境的创设认可教育对象的德性选择,参与教育对象生活世界的解读和解惑。客观地说,冯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结合实际,在潮流面前勇于独立思考,判明真伪,毫无畏惧地说出真理,使教育对象深入浅出地理解思想上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3]。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综合教育方法,综合说理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及自我教育方法。综合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自我教育经历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核心统筹新的哲学体系,把思想体系和方法联系起来。冯定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教育方法,系统论的核心是以认识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包括哲学方法,即历史与逻辑方法、归纳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综合教育方法有主从式和并列式的综合方式。以教育与管理综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为主的并列式教育方法;协调式与交替式的综合教育方法;渗透式和融合式的综合教育方法[4]。简而言之,冯定的综合教育方法不仅把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融合,还综合哲学方法,把哲学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以实践效果检验真理的客观性。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面向青年、面向全社会都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打破墨守成规的教育环境,不仅在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工作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受教育者,通过与人民群众的交谈,传播正确的思想。冯定通过发表文章著书等形式,使更多群众能接触和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冯定一生除了著书、写文章、和青年沟通思想外,还通过直接交朋友的方法同青年对话。冯定把学习哲学和做人连在一起,他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这种改造包括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和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冯定勇于进击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体现了他的思想方法,在多灾多难的漫长生活道路中,以进击精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冯定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改造包括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和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三、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意义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宏博、内容丰富,核心就是平凡的真理,并且贯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做人与治学的完美结合。因此,研究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将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是急待开拓和完善并且发展的领域。不仅对当代青年全面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当代素质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龙.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9-80.

[2]凌志东.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李存立.纪念冯定――一位杰出寓于平凡之中的学者[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3):3-5.

法治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团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及政治观点、社会规范,对在校生开设思政理论课程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程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学校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的有形式、有内容的教育活动,也是目前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之一,这些不同于课程式的多样形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而理论课程的形式依然是教育主渠道。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构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由教育部规定,目前的高校本科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包括了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一些其他教育。其中世界观的教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三部分。政治观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态度以及看法。其他教育则是指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的一些教育内容。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以下原则:第一,方向原则。必须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第二,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疏导渗透原则。即要按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做到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渗透效果。第四,主体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其受教育提供正确的引导。

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了对中国古代思政教育方法的传承,对当代西方教育方法的借鉴,还有与其他国家相比最重要和独特的部分,即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我国古代对学生的道德教化方法主要有:正面灌输教化法、身教示范法、礼乐结合法、环境熏陶法以及因材施教法。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价值澄清法、社会情境教学法以及社会学习法。从我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得到的经验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言教与身教结合、群众路线以及“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经过总结和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国目前主要使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感染熏陶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自我教育法以及预防教育法。

2.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受到各种内因外因的影响,在中国高校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置权重弱化。

首先,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是单独开设课程,按教育部规定的教材进行理论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完全分隔,在目前大学生强化社会实践、学分制学课、实习期延长、就业培训等现状之下,课时量极其有限。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来获得,更应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现状是多数教师、学生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术课老师在上专业课的时候也缺乏应有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义务的担当意识。

2.2教育成果与预期不成正比。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一点的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甚至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导致该专业课程授课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而教育的成果不够理想。另一点由于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性,且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就已经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大多已经形成,加之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教育现状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统编教材使得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过于格式化,与时代的发展不尽符合。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后,已经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入高等学校后,由于指导理论和课程性质并未改变,学习过程中出现很多重复的内容,因而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不重视不在意,还是做自己的这样的课堂授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时教师自身不重视或有认识的偏差,死搬教材,墨守成规,或信口开河,词不达意,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索然无味,无法满足受教育的需求。

2.4活动开展不够丰富多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部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目前受到条件的限制或者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大部分高校仅仅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很少顾及大学生实际需求,活动相对较少。因为搞活动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需要投入,必然受制。而青年人热情、好动、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好奇关注,如长期坐在课堂内接受被动式的教育,没有活动支撑,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仿佛缺了一条腿,教育的成效自然也大打折扣。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3.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利用课堂进行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教学预期成果难以达到。可以采取合作探讨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情境陶冶教学方式或者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体现课堂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教育效果。

3.2提高专职政工师资队伍人员的素质。

建成一支能够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思政活动的指导教师、高校学生专职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面的专业教育者,其本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因此高校需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条件可以使该队伍专职化,并定期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培训,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3.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要从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入手,尽可能的优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良好的校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宿舍文化月、大学生作品展、舞台文艺演出等一些让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使得校园文化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相一致。

3.4重视网络、媒体的特殊教育功效。

网络媒体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宣传舆论工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跟上时代,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要跟上学生的视野,投其所好。特别要重视网络这个特殊的外部环境,发挥网络教育功效,可以建设专门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相关网站,选择贴近学生当前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网站丰富的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浏览,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

3.5完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实效性的考核指标。

我国高校目前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考核指标主要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主要有学生申请入党率、共青团员比率和申请加入率、大学生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学生团体加入率以及学生党员比率等。逆向指标主要有学生违法犯罪率、学生重大违纪率、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率、学生综合不及格率以及学生网络游戏沉迷率等。各高校应当充分运用这些考核指标,避免形式主义,要积极认真地收集数据、分析总结,通过对于这些指标结果的评价反思来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演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谢树平 李宏亮 胡文瑞. 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 海南出版社,2003.

[5]熊吕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03(3).

[6]胡凯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

法治教育论文篇10

我与徐建军教授是老朋友,他担任中南大学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十余年,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学术成果颇丰,而且工作实效突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网络德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的一致肯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重要性,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形成一套做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作方法,并升华到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日前,建军教授的新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依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一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结合中南大学自身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凝炼特色,凝聚成果,升华理论,最终呈现出一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著作,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集思想性和操作性于一身,聚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首先,布局精巧,逻辑分明。全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重点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阐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层面,厘清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嬗变历程和科学内涵,重点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规律,探究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理论;在方法论研究层面,阐述了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渗透性与传导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方法要求,提出了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齐下的原则方法,并提出从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创新发展方面增强方法的实效;在实践操作层面,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难点问题,专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专题,全方位覆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还有实践指导,实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佳作。

其次,论述精辟,结构完整。全书26万余字,分九个章节展开。第一章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义概说、发展脉络和基本功能进行了阐述,概括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顾性、抵御性和差异性的特性,总结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和而不同、开源引流和相互协调三个规律。第二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四个视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借鉴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和西方德育思想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三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讲述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与要求、核心要求与原则,归纳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四个基本理念,以及可靠性为中心、零距离换乘、非手术“综合美容”三个特殊理念。第四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内涵、功能、形式三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论述了原则方法、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并就方法的运用提出了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和创新发展三点要求。第五章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探讨了“五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和教育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及时性、主动性、系统性和主体性“五观”教育的五个原则,介绍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抓好维稳关键时期教育、注重民族学生骨干培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拓展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和抢占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五观”教育的七个措施。第六章民族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从基本内涵、教育重点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概括了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内涵,即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共同理论引导追求、爱国创新凝聚理论、知荣明耻培养新风,以注重与“五观教育”、与党员发展、与情感教育、与民族特色教育的结合,坚持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和民族特点,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特定时期教育三个环节作为具体要求,采取四种途径开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第八、九章分别探讨民族大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从微观操作层面就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进行具体论述,提出了组织保障先行,刚性柔性并举,学习帮助、经济资助、生活关怀、心理辅导和就业扶助“五位一体”的民族大学生管理服务模式。文章既有宏观把握,又有中观论述,还有微观描述,确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精品。

再次,高度精炼,针对性强。全书行文流畅、高度凝练,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及规律论述十分到位,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理念和方法阐述充分深入,个性共性,面面俱到;就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归纳分析恰到好处,紧抓内涵,提出举措;对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更是提出了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硬招,富有时代感,现实意义大;对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现实诉求阐释生动具体,案例丰富,耐人寻味;著作还创造性地凝练总结提出不少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概念。比如,“三细”(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工作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结合”(与‘五观’教育结合、与党员发展结合、与情感教育结合、与民族特色结合)、“三个贴近”(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民族特点)、“三个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特定时期教育)等。文章既有知识介绍,又有方法启迪,还有案例分析,堪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上品。